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医学检验的认识

对医学检验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医学检验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医学检验的认识

对医学检验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安排;分析;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4-008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而化学实验恰恰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目标,实验不仅对学科知识起着引领与巩固的作用,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生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笔者通过对九年级化学教材上、下册(沪教版)教材中实验呈现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现交流如下。

一、对化学教材实验安排的认识

1. 从零乱到系统,由常规仪器引领化学实验

学生在学习化学学科之前已经从小学科学、初中生物、物理等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初步接触了许多化学实验仪器,对实验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还是处于比较零乱的状态,还缺乏从化学视角或化学实验系统的角度认识化学实验仪器或化学实验。教材中的第1章第1节中就出现了加热碳酸氢铵固体的实验,为了使实验介绍得更清晰,而且引发学生化学的兴趣,从此也拉开了化学实验的帷幕,此时教师们都会通过具体的实验仪器的呈现对学生进行常规仪器的介绍、识别、用途和使用的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对各种化学仪器有一个较为详细、具体和系统的认识,以达到引领化学实验的目的。如:酒精灯,不论是小学科学,还是初中生物、物理实验课中都已经多次使用,但这些学科教学中只是涉及酒精灯的具体使用,而不能象化学学科这样系统、规范的介绍和使用酒精灯。

2. 从生活走向化学实验,启蒙“做科学”

教材中的第1章第2节“活动与探究”中安排了“蜡烛的燃烧”实验,蜡烛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蜡烛的燃烧也是每位学生都能熟知的生活现象,但在学习化学学科之前,大多数学生不会对蜡烛燃烧进行过多的思考,也不会想到会与化学实验有过任何联系,而化学教材中通过“蜡烛的燃烧”引入化学实验,充分体现了教材编写是从学生生活走向化学实验的意图。这个实验比较简单,每位学生都能做、都会观察、都能描述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而且通过该实验还可达到以下目的:⑴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实验,并能初步感受到“化学实验”就在我们身边,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⑵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什么是化学实验,感知化学实验并非深奥的内容;⑶实验过程中如何去观察、记录、思考、描述等;⑷化学实验过程中自己应该是怎样的角色;⑸实验过程中自己有没有新的认识、体会;⑹化学实验如何做等。

3. 科学设计实验,形成实验规范

从科学的认知角度看,化学实验为学生探究有关物质的性质及物质间的相互反应提供了一种方法,也是获得新物质的一条重要途经。通过前一阶段的化学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诸多化学实验内容,而在教材第2章第1节介绍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之后安排了“氧气的制法”,“氧气的制法”是学生第一个物质制备实验,该实验目的与意义要远远高于“蜡烛的燃烧”实验,这个实验涉及制备新物质时应考虑的一些因素,如:原料的选择、实验原理、实验条件(包括催化剂)、实验仪器的选择、操作的步骤、气体收集、安全问题和规范问题等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制备物质的一般原则来思考,实验方案的设计、论证、实验,真正起到教材中安排该实验的目的与作用。如:⑴原料的选择时,实验室制备氧气时选择原料的大方向是什么?通过对KMnO4、H2O2、KClO3三种药品的分析,也就是说对原料有什么样的要求,即如何选择药品。⑵根据所选择的药品,实验的原理如何?反应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能顺利进行?又如何实验设计来认识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⑶在介绍实验仪器的特点同时结合原理,若要得到一瓶氧气应该如何选择仪器、如何收集?⑷实验过程中应该如何规范操作?即实验的顺序是什么?其中哪些可能会涉及到安全性问题等等。由于学生第一次完成物质制备的实验,学生对化学实验装置的设计处在初始阶段,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法、操作、能力和结论形成等方面还达不到理想的境界,学生的设计实验的经验是非常匮乏的,因此,在完成“氧气的制法”时,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必要的启示,充分做好引导作用,另一方面需要给学生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有充分思考、讨论、交流、动手和纠正的机会,在此基础上达到提高学生实验规范的目的。

4. 实验知识联系,渗透迁移

课本在安排了“蜡烛燃烧”、“氧气的制法”的基础上又在第2章第2节“奇妙的二氧化碳”中安排了制备二氧化碳的制备。此实验的安排一方面在时间上保持了连续性,因为有前面的氧气的制备实验作为基础,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已有的“氧气的制备”的相关知识,产生联系、迁移、比较、选择和改进,进而完成制备二氧化碳的设计和实验;另一方面在内容上保持了递进性,教师在组织这一实验时不应该是对课本中实验的依葫芦画瓢,简单重复,而是在原料的选择、实验原理、实验条件、实验仪器的选择、操作的步骤、气体收集、安全问题和规范问题等内容讨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起到了既巩固实验又运用实验的目的。

5. 运用实验,提高综合实验能力

通过一阶段的实验教学,此时,学生也已经接触化学一段时间了,学生也已经具备了一些化学实验的基础、技能和能力,同时学生也具备了相应的化学学科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也会在实验的目的指引下,懂得如何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方案的引领下开展实验活动。课本中以后所设计的大多数实验都可依附于前阶段所形成的化学实验能力(当然也有少数个性化的实验),如:氢气制备的实验探究设计;在给予信息如何制备一氧化碳后,让学生进行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的探究设计等。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能灵活运用前面所形成的实验能力,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实验作为一种认识物质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更加生动、更加丰富,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训练和提高。

二、教学建议

1. 仪器的介绍由单一的认识到有所拓展,丰富学生的认识

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是整个化学实验的起始阶段,此阶段实验教学情况对学生今后的实验习惯、实验能力和实验意识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如:在介绍试管、烧杯、量筒时,有的教师只是按常规逐一介绍三种的规格、使用方法及相关操作,但对试管的用途,如果能在盛放少量液体(固体)、溶解物质、收集气体、反应容器、液封作用等常规介绍的基础上,也可适度介绍试管常见的款式有平口、圈口、喇叭口,底部有圆形的和平底的两种;在介绍完试管后向学生提供试管、烧杯、量筒,让学生在观察三种仪器,根据三种仪器的特点及仪器上所具有的信息,教师提出若要粗略和较为精确量取液体体积应如何选择仪器?在此基础上再介绍烧杯和量筒。因此,在教学中除解决学生的基本实验之外,要能力求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2. 做好配角,凸显学生主体

如教材中设计“蜡烛的燃烧”实验的目的是想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实验探究之旅,但此时学生的实验意识、认识态度、行为习惯和实验操作都没能进入真正实验的要求,因此,此时教师的实验角色对学生今后实验意识和行为影响很大。所以,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能恰当地融入学生的实验活动之中,既能积极的引导而又不越位,并能恰当地参与,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观察和学生实验心理的分析,适时地渗入方法与实验技巧,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奥妙和乐趣,感悟实验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的意义、价值等,以此培养学生初步的“做科学”的意识。

3. 将化学实验生活化

“生活即课堂”,如果教师能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中常见的感性材料入手,然后将这些感性材料通过理性思维提升为学科内容。化学实验的生活化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仅有利于巩固和内化学科知识,也会让学生将化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同时也会真正地让学生的动手技能提到发挥,也会让学生用生活的视角来看待化学。如:在课本介绍电解水的实验后,建议学生用平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素材来设计和搭建一个电解水的实验模型,结果有的实验小组利用一些生活中的废弃材料组装成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当教师将该作品展示于课堂时,引起学生的惊叹。

4. 改进课本实验,激发学生“做科学”的愿望

课本实验内容为学生进行探究提供了范本,但实验效果并不一定理想,如果对课本实验作一定的改进,对学生进行“做科学”的意识的激发将会起到意相不到的效果。如第1章第2节中“蜡烛燃烧产物”的鉴定,课本实验方法是将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时间过短烧杯内水珠不明显;时间过长会因为烧杯内温度过高,水以水蒸气的形式存在观察不到明显现象,且烫手而使实验失败。

改进方法:用试管夹加持试管倒扣在火焰上方。优点: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温度高、密度小,正好进入试管,遇到试管底部的冷壁冷凝成水珠,再用胶头滴管滴入石灰水,现象很明显,成功率百分之百(见下图2)。

总之,教材中通过实验的合理安排让初中学生实验从模糊认识到清楚认识再到熟练运用的过程,初中化学实验在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知识本质的同时,也让学生开始体会到用实验的视角来看世界与其他学科视角有什么不同,感受化学实验的神奇、规范,也进一步理解化学实验的目的和价值。倘若我们每一位初中化学教师对学生实验过程有正确、科学的认识,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就会选择符合学生认识实验的策略,从而真正达到教材设计者实验安排的目的,也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实验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对医学检验的认识范文第2篇

在实际工作中,因为检验科的人员一般从事技术工作,没有完善的临床知识,因此阻碍了和临床科室之间的沟通,临床医生缺乏对检验知识的深入理解,很容易出现混淆检测项目的现象[1-2]。尤其是一些刚刚毕业的学生,对检验项目的意义缺乏深入的认识,只有对书本上知识的认识,无法了解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尤其是对检验的特异性、敏感性、精敏度、准确度缺乏足够的认识。

2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对质量进行检验,因此,检验科应该不断加强和临床科室之间的协作、对话、沟通和交流,加强对医学实验室整体质量的管理,尤其要强调对医学检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在分析事后质量监控的过程中,检验人应该对测试结果进行解释,同时收集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对合理的意见及时接受,提高检验科的工作水平,不断开展能够服务患者的新业务,同时满足临床的需求[3-4]。在检验科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质量放在核心,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质量意识,减少因为标本因素对检验结果产生的消极影响。检验医学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应该和临床医学相结合,除了应该加强自身建设之外,还应该增加临床医师,同时为临床科室提供相关的资料。

3检验科需要与临床医学结合

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临床医学的核心是检验质量,因此,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应该增加与临床科室之间的协作、对话、沟通和交流。医院检验科人员应该参与到病例讨论和临床会诊之中,提高双方的沟通水平,检验科的医生应该及时查看临床病人的病情,一旦在检验的过程中出现可疑的结果,应该立刻进行调查。检验科医生应该积极的参与到协作之中,充分发挥检验医学的作用和地位,转变以往检验医学仅仅是提供结果或提供数据的思想。同时,检验科应该加强对临床知识的学习,在工作中强化临床意识。但是在实际工作之中,因为检验科的人员一般从事技术工作,没有完善的临床知识,阻碍了和临床科室之间的沟通。因此,检验科应该转变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聘请具有临床经验的医生从事检验工作,或设置专门的检验医生岗位,使临床医师不断加强,提高临床治疗工作和实验室工作的结合程度,最终提升整体检验医学的素质。

4临床医生对检验项目深层次的理解不足

临床医生虽然对专业知识十分精通,但是缺乏对检验知识的深入理解,很容易出现混淆检测项目的现象。因此,临床医生应该加强对检验医学的认识和学习,加强二者的沟通,使它们能够共同促进、共同提高。应该加强对检验医学的学习,在工作过程中,直接向检验科的人员进行请教。同时,可以邀请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定期开展相关课题的讲座,着重于检测项目的参考区间、药物影响、生物学变异、影响因素、临床意义、方法原理和临床应用等,不断提高临床医生的检验学水平。

5沟通方式的改善

对医学检验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医学检验 在校本科生 就业认知 就业期望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学事业不断发展,近年来医学检验专业不断更新技术和政策改革,随之而来的就业等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川北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是四川省特色专业,研究将以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认知及期望数据为基础,来探索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就业认识及就业动态趋势,并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针对就业指导方面提出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2009~2012级川北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在校本科生,共计480人,抽样调查320人,有效样本是269,样本有效率为84.06%。

1.2 研究方法

对在校生进行就业认知及期望的调查,以及对有效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进行回顾,资料录入Excel表格进行频数和百分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情况

2010年~2012年川北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就业率一直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达到90%以上。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医学检验专业就业容易的同学占18.22%,情况一般的占57.99%同学,比较困难的占6.32%同学,不了解就业情况的同学也占相当的比例。被调查的在校生中,约有66.91%有过职业规划,其中详细规划的仅占10.00%,没职业规划的占29.00%,同时也存在少数部分人(约4.09%)职业规划由父母决定。

2.2 最主要就业压力来源

社会在发展中每个时期对人才的需求都不一样,相应地,专业、学历对于就业的影响也就显现得比较明显。①数据分析最主要的就业压力来源于用人单位门槛太高,占49.44%。其次,有33.83%的在校生认为毕业生逐年增长,供大于求,才是他们最主要的就业压力。家庭的过高期望及薄弱的课外实践也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当然,目前女生就业更为严峻也不容忽视。详见表1。

2.3 期望的工作类型

由表2数据分析知道,大部分的同学(78.07%)在未来职业规划中会选择医务工作,这说明了医学生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就业取向。而暂时不工作继续深造的学生占10.04%。除上述之外,报考公务员、个人创业、科研所就职及其他行业也是同学们期望选择。

2.4 期望的医院等级

总体来说,同学们的就业期望大都趋向于三级医院。从2012~2009级,对三甲医院的就业期望呈明显降低趋势,而对三乙医院的就业期望趋势与前者相反。随着在校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相关就业信息的分析了解,以及对川北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的认知,2009级学生的期望的医院等级主要是三乙医院(40.35%),而其他低年级学生更加倾向于三甲医院。

2.5 各年级期望月薪

1999年中国科学院公布的“中国城市居民职业声望量表”显示,“医生”在69 种职业中排行第14。②本专业四个年级同学对工资期望值不同,2012级同学工资期望值较其他年级高,68.03%的同学在经济浮动和物价持续上涨的现状下期望工资待遇达3000元甚至更高。

3 讨论及建议

(1)川北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近四年的招收人数比全省其他医学院校多。78.07%的同学选择从事医务工作,说明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积累学习,已树立了较牢固的专业思想,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就业取向。从医院级别的选择期望中不难看出,该专业学生大多期望医院等级是三甲和三乙医院,没有充分认识到我国目前的医疗人才分布格局和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改革及医疗人才在省市大型医院已趋饱和,而基层医院严重不足的现状。结合医学生特点,计划暂时不工作继续深造的学生占10.04%。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一部分学生会选择继续读书来逃避就业压力,造成了就业观的扭曲;同时因为很多学生期望进入大型医院获得更好的发展,而这些医院的门槛要求高等因素使得在校生早有继续深造的规划。

(2)川北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近几年就业率一直保持很高的水平,但来自各方面的就业压力激励该专业学生不断寻找强化自身能力的方法及途径。调查分析,川北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在校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有无专业技能、外语能力、沟通交际能力、社会实践经验等对就业的影响,他们认为其中最需要强化的方面是专业能力(44.61%);其次是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及外语能力。数据逐一分析得知,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是2012级学生认为应对就业压力的最重要的法宝,比例为33.33%;然后再是强硬的专业能力(28.00%)。随着在校期间专业知识的积累及对社会实际情况的更深入认知,2009级在校生更加重视专业能力,比例占56.14%,而2010级有51.43%的人,2011级有46.27%的人。整体数据说明现在的学生已经意识到了学习成绩在今后的就业当中不是唯一的标尺, 综合素质才更重要。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都成为了用人单位考察学生的重要指标,也是所有学生亟待提高的就业能力。

(3)通过对川北医学院医学检验学专业在校本科生就业认知及期望的调查分析, 从事医务工作是医学检验学专业在校生最主要的就业期望。因此,在今后的就业工作中,高校在在校学生就业规划中及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必须加强,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多方面(开设就业专题讲座等)的指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就业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加强学生就业心态的教育,引导在校本科生端正就业心态;同时引导学生积极了解社会职业发展和职业素质要求,努力掌握专业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基层工作的重要性,鼓励更多的人服务于基层;结合医学生需要终身学习的特点,鼓励更多的在校生选择考研、规培等途径缓解就业压力。学校应对就业课程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尝试性的改革,采用开放式的授课方式,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提高在校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兴趣及认知度,鼓励更多的在校生扩大扩细自己的就业规划,为走向更多的社会服务平台做好准备;同时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建立起一批稳定的就业基地。③

注释

① 北京地方高校学生就业心态和就业能力分析研究——基于2009届毕业生的调查[J].中国校外教育2010(1):11-12.

对医学检验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复合型人才;医学检验;产学研结合;医学检验公司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5?0072?02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量先进仪器和技术的采用,医学检验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由于其自身的不足,如起步晚、创新能力低、技术整合能力差等,严重限制了其发展[1]。根据自身特点,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培养复合型的医学检验人才,是新形势下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2]。产学研结合在医学人才培养中是一种新型的复合型教育模式,是指企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过程或活动。其内涵可以概括为:它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学生实验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3]。

一、医学检验教育的现状

1. 教学方面

医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在传统的教育中,大多偏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即便是实验教学中,也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即根据事先选定的实验内容,老师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学生只需按照要求去做,不必思考实验的真正目的,很少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再加上现代化仪器与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仪器的自动化和试剂的商品化,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就更少了,很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甚至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并且自身学科间缺乏沟通,对理论综合运用能力低。教学内容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学生一般都是被动的接受,缺乏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意识。

2. 科研方面

医学检验专业由于学科起步晚,学科的科研氛围相对薄弱,整体科研水平相对较低,医学检验人员对科研价值认识不足。多学科间缺乏交叉综合,一些科研方法及技术不能融入课堂及实验过程,不能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思维。缺乏对科研领域新理论和新技术的认识,及自身科技检索水平不高的限制,检验人员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对当今科学发展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认识不足,自主设计科研性、综合性实验的能力较低。检验医学生进入临床操作阶段,在工作中多是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重复性的工作,学生在检验过程中动手不动脑现象严重,导致科研素质相对偏低。

3. 企业方面

现代化的检验技术在促进医院医学检验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另一个产业,即医学检验公司的发展。医学检验公司,就是独立医学实验室,产生

于医疗服务的专业化分工,将原本属于医院检验科、病理科的诊断业务外包集中检验,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2005年浙江等地大幅降低临床检验价格(估计20%左右),促使大量医院将诊断业务外包,独立实验室行业快速发展。2009年开始的新医改鼓励居民基层就医,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将其不具有检验能力的项目外包,助推独立实验室行业快速增长,近几年增速达40%。目前国内有50多家独立实验室,如迪安医学检验中心、金域医学检验中心、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高新达安医学检验中心等,由于医疗水平及观念差异,不同地区发展差异较大,行业正处于全国范围的网络建设阶段。卫生部统计的2010年国内独立实验室行业创收仅占整个临床检验规模的1.4%,相比成熟国家的30%有很大差距,因此独立的医学检验实验室发展空间巨大。现在中国医学检验界进入了规模化阶段,需要形成强大的实力集团,这就需要包括高等院校、检验中心、有实力的检验科,以及厂家、科研单位共同参与进来,以尽快完成产业整合。只有学校、科研单位、企业三方形成一种真正的良性互动,才能有效提升我们国家医学检验的水平。

二、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的探讨

1. 更新思想观念,发展医学检验的产学研结合教育

大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大胆的对理论知识实验过程提出质疑,自己根据兴趣设计实验。同时要改变对科研单位、企业公司的看法,不能只将思维固定在医院,忽视对企业、科研单位实习、科研的重要性。让产学研结合教育变成一种观念,而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

2. 实施教学改革,促进产学研结合教育

有研究显示学校是核心因素,是产学研结合培养复合人才最大的影响因素,这就包括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配套的课程体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等[4]。因此应首先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课程设置的目标,把文化科学知识体系、能力培养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知识、能力、素质三大功能协调融合[5]。搞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打破传统课程结构,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力求构建以学生基本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形成全新的产业促专业,专业带产业的产学研结合科学体系。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产学研结合教育的保障[6]。

3. 加强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促进医学检验的发展

加强学生实验能力锻炼,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增强科研水平,用理论指导实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开放性实验往往会涉及教学经费不足、实验场地紧张、实验涉及部门多、难于管理的问题[7],这就对各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促进学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的沟通交流,建立一体化的体系,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机制。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学检验系设有医学检验实验中心,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实验平台。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练习操作和开展初步科研工作。同时本系还注意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如派学生到肿瘤研究所进行实习、撰写毕业论文,让学生增强对科研的认识。

因此,提倡产学研结合教育,实行以学校为中心,充分利用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复合型医学检验人才,是适应医学检验未来发展的较好的形式。

参考文献:

[1] 徐克前,李登清,龚道科,等.多模式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促进医学检验复合型人才培养[J].检验医学教育,2011,18(4):3-4.

[2] 赵彬,晏永刚,刘诗卉君,等.科学发展观思想下复合型人才构建的新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2):477-479.

[3] 黄睿彦.论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科学推进产学研结合[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3):246-249.

[4] 邓峰.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2):125-127.

[5] 潘春燕.复合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考[J].学理论,2010(7):146-147.

对医学检验的认识范文第5篇

1、国内外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研究国外对于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历史较长,内容较充实,学者们从质量管理体系与医学实验室的有机结合,如何建立适应医学实验室工作的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如何促进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持续改进,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方式方法,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管理问题、经济问题、成本控制问题、服务满意度问题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国内有关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1O年的时间,检验界的专家学者们从加强医学实验室的管理,我国检验医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及解决的建议 ,提高检验技术人员素质,完善检验技术规范,提高医学检验工作质量8,医学实验室的发展与管理,我国临床实验室的内涵临床实验室的发展趋势,临床实验室管理的理论研究方向和内容、评价方法,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实验室管理体系、质量管理的概念、内涵及基本内容,人力资源管理与岗位职责,安全管理,成本与信息管理、实验室认可与临床实验室管理、建立新型的医学实验室管理模式、实验室国家认可过程、经验体会、认可后对检验科的益处、有关SO15189在检验科管理中的应用、实验室认可后质量体系的改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总结了大量有借鉴意义的结论和观点,为现阶段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以及研究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2、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基础理论

2.1 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岗位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 。

2.2 质量管理体系(QMS) 在sO9001:2005标准中的定义为 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 通常主要包括制定组织的质量方针、 质量目标、 质量策划、 质量控制以及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

2.3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CNAS-C0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SO15189:2007)规定了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对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进行认可的专用要求,包含了医学实验室为证明其按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具有技术能力并能提供正确的技术结果所必须满足的要求,其内容等同采用sO15189:2007。该准则包括:目录、前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管理要素、技术要素、附录等10个部分。准则中的管理要求部分规定了实验室进行有效管理的内容,包括:

组织和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合同的评审、文件控制、委托实验室的检验、咨询服务、外部服务和供应、不符合的识别和控制、投诉的处理、纠正措施、预防措施、持续改进、质量和技术记录、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15个要求;技术要求规定了对实验室所从事工作应具备的技术能力,包括:人员、设施和环境条件、实验室的设备、检验前程序、检验程序、检验程序的质量保证、检验后程序、结果报告等8项要求 。

3、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来源于对医学实验室现状调查和分析,调查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地选择质量管理体系要素。经过调查分析后,确定要素和控制程序时应注意:是否符合CNAS-C0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SO15189:2007)的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否适合医学实验室的工作特点;是否适合医学实验室运行体系的能力。

3.1 构建原则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检验工作的各个环节,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来建立。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的目的、检验及相关服务的特殊性、国内外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等等方面,决定了构建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1)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原则、(2)全员参与原则、(3)全程控制原则、(4)持续改进原则、(5)质量和效益统一原则。

3.2 策划与设计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与设计。在现阶段,对于我国大多数的医学实验室来说质量管理体系是新事物,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工作人员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依据、方法、甚至目的都知之甚少,更缺乏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经验,因此,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初期的策划与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有:

(1)对医学实验室全员进行教育培训,(2)明确医学实验室管理体系的质量方针和目标,(3)确定医学实验室组织结构,(4)明确资源配置。

3.3 文件的撰写 医学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医学实验室的政策、过程、计划、程序和标准操作规程均形成文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1 :

系统性、法规性、增值性、见证性、适应性。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质量手册:是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架构中的核心部分,其内容主要描述质量管理体系、组织结构,明确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确定各支持性程序以及质量管理体系中各岗位的责任以及相互关系。(2)程序文件:是质量手册中各要素的展开和具体表达,应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应在体系文件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程序文件的结构和内容应遵循钬?5w + 1H钬澰颍蓑hy(目的)、What(做何事)、Who(何人做)、When(何时做)、Where(何地做)、How(如何做)。

(3)标准操作规程:是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程序文件的支持性文件和细化,是医学实验室技术人员从事具体检验工作的指导。(4)记录:是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关键要素,为质量活动的完成情况及效果提供证据,为可追溯性提供文件,是医学实验室质量活动结果的表达方式之一。

4、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准则是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所依据的cNASCO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SO 15189:

2007),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依据该准则进行编写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同样应作为体系运行的依据之一。

4.1 文件培训 对医学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体系文件所有相关内容的培训。让每个工作人员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目的、方法、所依据的原理和标准都有充分的认识,进而认识到医学实验室的质量管理现状与先进的管理模式之间的差距,认识到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于中心质量管理工作的意义。对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都制定了翔实培训计划,严格执行计划完成既定的培训内容。培训结束后进行严格的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员重新进行培训并考核,直至满足要求。

4.2 文件管理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管理必须制定明确的、文件化的管理程序,以对构成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所有文件和信息进行控制。主要包括:(1)文件编写、审核、批准;(2)文件的使用管理;(3)电子文件管理等内容。

4.3 运行管理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核心是要素管理。要对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共23个要素进行全面管理,各职能组相应的岗位职责要对其中15个管理要素和8个技术要素的具体要求进行管理,确保各要素的要求得到全面贯彻。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难点在流程管理。程序文件所规定的工作流程必须得到严格执行才能保证体系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否则体系文件的执行就不能得到保证。

4.3.1 检验前检验前质量管理是决定检测结果钬溦媸怠⒆既沸缘那疤幔渲葱兄魈逵斜鹩诩煅橹兄柿抗芾恚辈斡胧瞧涮卣鳎煅槿嗽薄⒘俅惨绞Α⒒な俊⒒すと嗽币约笆芗煺弑救耍魏我桓龌方诘氖杪虿还娣毒傻贾录煅榻峁奈蟛睢?

医学实验室通过制订并实施正确采集和处理原始样品的专用SOP文件,规定样品向医学实验室的运送要求,确保检验样品及时、安全送达,制定文件规范接收或拒收原始样品等措施加强检验前质量管理,确保检验前工作满足检验要求。

4.3.2 检验中要做好检验中质量控制和管理,就一定要做到检验程序的标准化、规范化,建立文件化的检验程序体系,严格管理与检验质量相关的设施、环境、设备、试剂与标准物质,做好检验结果的量值溯源,全面分析实验的不确定度等因素。

检验中的质量管理主要包括对人员、样品的前处理、检验过程等的管理。

4.3.3 检验后 在完成样品检测后,为使检验报告准确、真实、无误并转化为临床能够直接采用的疾病诊疗信息而确定的质量控制措施和发放,称为检验后质量管理。顾名思义,检验后质量管理就是指全面质量控制过程中最后质量把关和提升检验数据在临床上有效利用。这一环节的疏漏将使前期的检验前、检验中质量管理有始无终甚至前功尽弃。

4.3.4 内部审核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质量审核是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并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的,针对质量管理体系所有要素的内部审核。医学实验室通过制订和策划内部审核计划组织实施内部审核。该计划需规定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等,应确保覆盖整个质量管理体系[1 。内部审核主要审核体系文件与认可准则的符合性、体系文件实施的符合性和有效性。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工作,及时发现体系建设、运行中的不符合,进行及时、有效的整改,使质量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体系文件内容更加符合认可准则要求和医学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持续满足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4.3.5 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是由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就质量方针和目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和适应性进行正式评价,是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全面检查。针对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及医学实验室全部的医疗服务(包括检验及咨询工作)的管理评审,其目的是确保在患者医疗护理工作中保持稳定的服务质量,并及时进行必要的变动或改进。管理评审的结果形成文件,包括医学实验室下一阶段的目标及相应的计划和措施,以及对已出现问题或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改进的目标及相应的计划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