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护理失能老人

如何护理失能老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护理失能老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护理失能老人

如何护理失能老人范文第1篇

什么是以房养老?

以房养老是个概念,更多是指工作30年养2套房,退休后出售一套房产以改善老年生活的理财规划,如同欧洲老年农户出售土地、日本老人出售黄金用以改善养老生活一样,不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属于商业行为。

老有所养的概念由养老金、老年医疗服务、老年居住与护理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养老金是保障养老日常开支的,具有保值性、生存性的现金流,不能解决养老的一切问题。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要大于青年人,亟待国家开发老年医学、老年门诊和保健型老年公寓,给老年人一个合理的医疗服务。70岁以前的健康老人,拥有一套房产可以解决住有所居的问题;对于70岁以后陆续失去健康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来说,住有所居还应当包括家政服务和健康护理。

纳入社会保障范畴考虑的以房养老,是指仅有一套住房的养老安排,属于准公共品,需要在房产权限、房产价格、长寿风险等方面得到法律和政策的支持,才能实现房产保值和增值的目标,并非完全的商业行为。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其发起的主要原因均有所不同。以美国为例,在其人均寿命73岁以前,因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好,以房养老主要出自低收入雇员、军人、移民等养老金不足的家庭;在人均寿命超过78岁以后,以房养老的安排更多的用于置换老年服务。在美国大城市处处可见高大的老年公寓,是由政府、商家和老年人共同建设的。在中国的今天,需要准确界定以房养老的定义和定位,区分纯商业行为和准商业行为,否则将可能陷入“商家做不起,老百姓不敢做”的尴尬境地。目前中国最需要以房养老的是“有房产、缺资金”的高龄失能老年人群,他们的子女年龄偏大,如果依赖养老金生活,则无力扶住失能老人渡过难关。这个人群无须政府全面赡养,仅需要给予政策和一定的资金支持。

养老金撑不住护理费

青岛某高龄退休女教师已80多岁,有三个子女均在本市,老人患脑溢血后处于卧床状态,需要全日护理。老人退休金3000元左右,每月医保之外用药需要1500多元。几年前,老伴离世前将他们的三室一厅房产过户给了儿子,儿子和儿媳向父亲和两个姐姐承诺,一定会很好的照顾老母亲。届时老人的几个子女均已60多岁,月养老金不足2000元,照顾全瘫老人力不从心,请人护理需要吃住在家中,并付最低3500元工资,一家人为此犯了难。在法官调解时,三姐弟为老人住在谁家没有争议,但为如何支付日趋渐长的护理费未达成协议,只能靠法官来判决。

案例分析:(1)该老人和其子女均有养老金,衣食住行有保障。但是,养老金仅是养老日常开支的现金流,不能解决老年护理费用。基于生活成本计算,家庭雇用1个护理者的费用约等于1.5人的基本工资(对于2人工作养1个孩子的家庭而言)。(2)该家庭显然是付不起这笔护理费的,已经过户给儿子的房产本是该老人可以置换老年服务的资产,在传统观念和现实困境之间,这个家庭必须做出新的选择。例如,将三室房产置换为城郊的两室,剩余房款作为老人购买服务的专款。

本案例很具有代表性,近年来各地民事法庭积累了很多类似案件。它反映出一个社会问题:第一,伴随高龄老人日益增多,护理需求日益加大;第二,老年护理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缺乏体系建设和产业支持,仍然依赖家庭生产,家庭从能力、财力和人力等方面均显不足;第三,伴随劳动人口的减少和老年服务现代化的趋势,服务老年的人工成本将越来越高,大多数老年人用货币购买老年服务的能力明显不足;反之,老人拥有自住房的比例很高,有调查显示人均达到70.3平方米。

以房养老的切入点

解决日常开支的养老金是国家义务,需要界定政府责任、个人责任,并依法培育养老金公共服务体系和养老基金市场投资保值机制。中国亟待发展公平的、统一的、方便的、可持续的二元结构的养老金计划,制定“全覆盖、保基本”的国民基础养老金计划,无论国家老龄化程度如何,均需要确保老年人吃饭穿衣和看病无忧虑;同时,以减免和延期征税建立雇主和个人的养老储蓄计划,强化受托人制度建设和培育养老基金投资保值机制,用以改善老年生活。但是,养老金不可能覆盖失能老人的护理费用。

目前,城市居民日常开支占到基本养老金的76.02%,农村居民占到96.44%(见表1)。基于4:2:1三代家庭,甚至1:4:2:1四代家庭的发展,伴随独生子女一代人进入中年以后(2030年前后),由家庭护理失能老人的功能逐渐弱化,失能老人家庭用什么置换青年一代的服务,是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中国老年服务需求大于发达国家。如果以60岁作为老人,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达到2.02亿,超过总人口的14%,说明中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社会。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达到2300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将达到3750万,高龄老年人口、失能老年人口迅速增加。2010年中国人均寿命达到74.83岁,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结果显示,中国人均健康寿命为66岁,60岁以上老人身体健康的约占43%(发达国家为70岁,健康老人比例在60%以上),目前有1.15亿老人在不同程度上需要护理。老年人口健康水平不高是未富先老的表现之一,客观上增加了老年护理的需求。

如何护理失能老人范文第2篇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历时一年所做的《银发中国: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与经济分析》有这样一个结论:35年前,中国有赡养能力的成年人与老年人的比率是6:1,按照目前的人口变化趋势,35年后这一比率将锐减为1:2,一代人的功夫,中国将比美国更老。

近几年,“大力发展养老产业”蔚然成风,我们见到最多的就是热钱源源不断涌入,圈地盖房,在风景如画的地方建设堪比高星级酒店的养老院,但入住率却不足6成;而另一方面,处于最大量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却总是处于起步阶段,即使有公司进入,也鲜有盈利。

因为养老产业结构配置不合理,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很多身体健康,生活优渥的空巢老人雀占鸠巢,如果居家养老服务到位,这部分老人原本是不用进养老院的;而很多生活困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却被挡在养老院的大门之外。这种乱像造成了整个行业发展滞缓,虽然政府三申五令强调,养老服务业却总是处于起步阶段。

“中国的养老服务业需要一个大调整的阶段,尽快建成与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体系。”也缘于此,推进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已经成为王振耀担任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后的一项重要工作。

做大做强居家养老

2010年大年初三,当几位老年问题的研究者到北京的高级干部公寓里为退休多年的老部长们拜年时,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老人的晚年生活还是令他们大吃一惊。

在这个居住着上百位高级干部的社区中,80岁以上的老人占40%左右,因为保姆回家过节了,七八十岁的老部长需要自己步履蹒跚地去买菜,指望儿女回家用轮椅推他们出去透透风,到处找人雇请临时保姆……这些跟平民百姓一样的需求如今却得不到满足。

据说,他们曾在2009年就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要求解决社区的养老服务问题,却一直被搁置。这个阶层的人尚且如此,平头百姓的境遇可想而知。

这些老人所需要的服务就是典型的居家养老服务。由全国老龄办的中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显示:在中国,绝大部分老人由于各种原因,还是希望在家安度晚年。该报告称,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的比例已经达到49.7%,85%以上的老年人有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北京市老龄办曾经做过一个大规模抽样调查,其中问到选择什么方式养老时,只有6%的老人表示在生活不能自理时去住养老院。

“根据20多年的工作经验,我认为真正能够下决心并住到养老院的老人,可能只有1%。”中国社科院老龄科研所特约研究员伊密坦言,不少人认为社会化养老就是去养老院,到那里之后,老人们可以丢掉家务烦劳,一起吃,一起玩,活似一座乐园。事实上,在笃信“养儿防老”的传统文化环境下,很少有人愿意住进度假村似的养老机构,因为那里没有“家的感觉”。

老人不愿去养老机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国家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不少老人退休金不多,尤其是农村老人,晚年生活没有保障,只能在家里或社区养老;其次,公立养老机构太少,远不能满足目前的需求;再者,一些民营的养老机构收费偏高,很多老人负担不起;最后,不少养老构设施简陋,功能单

,服务水平较低,人性化措施不够,老人在这里生活会感觉呆板、压抑,不能满足需求。

就目前来说,居家养老服务是需求最大的服务,却总是发展不起来。在政府力推下,北京的居家服务被描述得非常美好:床位不离家,服务送到家。但只有少数社区坚持开展居家服务,服务内容也多以清理、做饭、送餐等为主,集体活动很少;北京热炒了一阵的社区“小餐桌”服务,最终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因繁琐,细碎,利润低下等原因不了了之,真正实施者寥寥无几;更多的社区针对80岁以上的老人开展了一些居家服务,有些还是免费的,但也因服务时间有限,服务内容不够丰富,服务人员不专业等多种原因,多数沦为形象工程。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很多社区服务实施者并没有真正弄明白老年人的需求。据记者了解,大部分进入者所提供的大多是送餐、清洁等服务,由于现阶段“花钱买服务”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而居家养老者多为低龄老人,很多人并不需要这些服务,失败也就可想而知了。

据记者了解,实际上大多数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生活照料只是很小一部分,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和需求,他们时间闲暇,身体健康,能够自己照顾自己,很多老人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他们喜欢书画、唱歌、跳舞、摄影、上网甚至自驾游等等;可见,“住不是他们的主要需求,他们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需求。这样的老人不愿被关在家里,他们需要依托更多的机构、组织、场所,更需要的是一些活动的组织,比如一起学习,娱乐,健身,活动的地方。

因此,居家养老空谈了很多年,政策也三令五申,少数进人者却往往铩羽而归。

但也有聪明的商家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一看似细琐,实则潜力无限的商机,并开始行动了。比如北京康梦圆老年公寓独树一帜地打出了“俱乐部”的招牌,他们以居家自理老人为主,成立六大俱乐部,为老人提供了一个彰显才智、焕发第二春的人生大舞台;记者还注意到,一个住游老年俱乐部,把全国各地的养老机构连成网,老年人通过购买服务卡,以旅游或者度假的方式,在全国选择他喜欢的地方短住。

“一些发达国家学者来华交流时,不断提示我们制定养老政策时,一定要充分考虑中国老年人的特点和国情,少走西方国家起初大建养老院而今又回归家庭、回归社区的弯路。”伊密强调,完善社区服务,兴建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等为老服务设施,使老年人不离开家也能得到全方位照顾,当是中国社会化养老的主要方向和出路。目前,北京市规定,居住人口在1万人以上的新建小区要建托老所。

政府兜底失能人群

对于如何发展养老产业,各地都出台了相对完善的政策,大体是政府主要承担保障性养老服务。中端服务和高端需求实现产业化。

政策如此,但实际的执行情况却并不尽人意。以政府兜底的“低端”为例,据记者了解,北京的公立养老院入住者不乏居高职者甚至有钱人,而大量低收入老人和失能老人却被排除在外,对于民办养老院,北京市政府也有补贴,具体是每个床位每月150元,超过80岁的老人为200元。而记者走访的大部分民办养老院,基本以收健康老人和半失能老人为主,这样又把失能老人排除在外了。

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全国有半自理和非自理老人1894万,一个非自理老人最少影响两个家庭,中国目前至少几千万家庭被非自理老人困扰。这个问题很多学者都已经看到,并且不断提议,对于养老服务业,政

府的首要责任是“兜底”,补贴养老的钱应该先用于中低收入人群和失能老人。

“对于需要长期医疗帮助、想进养老院的失能老人,政府应该制定严格的评估标准,只有经济困难家庭的老人才能入住公办养老机构。”伊密指出,政府补贴养老的钱应该优先用于中低收入人群,而且补贴应该分级。但现在的情况是,一些有钱。有关系的富老人更容易住进公办养老院,造成社会二次分配的不公。

有“老年人的福地”之称的天津鹤童老年福利协会创始人之一方嘉珂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要让那些高龄失能老人能够有质量、有尊严地老去。直到1997年他到德国观摩了那里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并且受益至今。

让方嘉珂深受震动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已经全球化的德国从事养老护理第一线的人,全部是德国本地人,这是法律规定的,因为只有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才能更好照顾这些失能失智老人。

其次,德国的护理员每天工作8小时,三班倒,所有的人上下班都是自己开车来。护理员这个职业在德国薪水并不低,和其他职业一样,护理员也是体面、快乐的上班族。

最让方嘉珂叹为观止的还是德国标准化的护理流程了:三月的德国天还很冷,护理员都是穿着短袖工作,整个楼宇温暖如夏,照顾到老人怕冷,那里强调了室温,护理人员呈流水线熟练工作,给赤身的老人晨晚间护理、伤口换药等,他们团队式组织,1:12-15(一个护工流水照顾12到15个老人)的人员配置,流程化管理,丝毫不见忙乱和所谓的服务不到位。

那里的进餐场面,也是方嘉珂乐于转述给别人听的:众多老人围坐在一起,每天四次,几乎总是在吃。食物品种之丰富、加工之细腻、以及个性化的设计,再次令方嘉珂叹为观止。

“那里的老人都活得很有尊严。在全天候拍摄的数目中,我竟然只观察到了老人轮番登厕的过程却从未见到具体的粪便。除了他们采用纸尿裤、便器消毒设备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外,我还要为那些护理人员掌握如此高超的前置技能而佩服。”方嘉珂告诉记者,德国之行使鹤童成为国内第一家按标准化流程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护理院。

鹤童的定位是高龄失能老人,创办15年以来,在北京、天津和四川等地,已经有了8个长期照护专业护理院,奉养着600多名高龄、患病、不能自理、需要长期照护甚至临终关怀的老年人。这些老人平均年龄80岁,其中长期依靠轮椅的占42%,大小便能够自理的占4%,完全卧床的占22%,行动自如的仅8%。经过长期的积累,鹤童在德国标准化流程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标准化规程,对老人进行分级鉴定,辅之以不同的服务}同时开办护理员学校,培养了大批合格的护理人员。

十三年来,规范的服务能够让很多失能老人幸福地、有尊严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卧床十年的人没有褥疮,躺着进来的人大部分可以做起来,坐着轮椅来的人相当一部分可以自己滚动轮椅走起来,90%的老人在医院的“生死令”下延长生命数年之久。

如何护理失能老人范文第3篇

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养老负担。那么,医院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本期,我们请到了北京老年医院院长陈峥,请他来为大家谈一下医院在解决养老问题中的作用。

为什么要成立老年医院

每天早上,不难见到各大医院窗口前老年人排队挂号的身影。很多人不太了解,老年人看病,需要到专门的老年科或者老年医院吗?为什么要成立老年医院呢?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后,老龄化问题再一次得到重视。2001年,北京市政府将北京胸科医院改名为北京老年医院。后来,在北京逐渐形成了以北京老年医院为龙头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据陈院长介绍,发展老年医院,首先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过去,“人活七十古来稀”,老人可能会因为突发心梗、中风,就突然离世。但现在,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治好疾病不再是问题。问题是疾病治愈以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往往难以得到保障。

“一个年轻人去做个支架、接个骨头,做完后可能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如果一个老人去做这种手术,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很多并发症。”陈院长说,人老后,体衰多病是最大的特点。有些老人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吃饭也吃不下,身体逐渐衰弱,平时只能卧床。一旦得一次流感,或者一次拉肚子,很可能就面临生命危险。老年人的抵抗力、全身体能储备都在下降,这就造成在医学模式上,像过去传统的心脏、呼吸、血液分科这样的单科医疗,很难满足老人需求。

还有的老人,不想给子女造成医疗费用上的负担,于是便久拖不治。老人受心理因素、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影响都很大。“一是多病,二是功能下降,三是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大,这是老年医学面临的最主要特点。”

其次,建立老年医院也是国际发展的趋势。“在老年医学发展和老年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我们和国外有大概是20~30年的差距。”据陈院长介绍,现在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关注的主要是预防疾病和急诊急救,而对于三级预防关注得较少。所谓三级预防,就是在疾病发生后,不让病人残疾、失能,通过早期康复和早期治疗,提高生活品质。而老年医疗就属于三级预防。

据了解,现在国外有中期医疗和长期医疗的概念。所谓中期医疗就是急性病后的功能康复,而长期医疗指的是对于彻底失能的老人提供医疗和生活照护全方位支持。“中期和长期都是针对老人的特殊性提出的,而这方面目前我们提的还不够多。”陈院长说。

另外,还有一种叫做末期医疗,也就是临终关怀,即如何让老人有尊严地、没有痛苦地离去。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家庭中实施临终关怀的比例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金标准。陈院长说,国外对于中期、长期、末期医疗这三个理念,无论在服务内容和机构设置上,发展得都非常快。

老年医院里都有些什么

那么,老年医院在医疗服务或功能设置上,和一般综合医院相比,有何区别呢?

陈院长说,首先,老年人和年轻人看病过程不同。一个年轻人到医院去看病,从挂号、签字、办手续,直至完成手术出院,完全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但老人的情况就比较复杂。看病时需要有人陪同,有的老人被送来医院后只能卧床,或是处于失智状态。当需要老人做出相关决策时,他们往往受社会因素干扰比较大。另外,老人的体弱多病和功能下降,也造成老人的住院医疗非常复杂。

一般的综合医院,是以一个器官或系统的发病、治愈过程来设计的,比如心脏科、呼吸科等。“在我们医院,有一部分科室是按照综合医院设置的,但是内涵上又有区别。”陈院长说,老人最主要的特点是多病、功能下降和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在治疗模式,医院采取了多学科的模式。除了常规的医生,还有康复、心理、营养、药学等各个专业的医护人员共同参与。此外,还有社会工作者,专门负责处理老人医疗以外的事务,比如家庭、子女、医保、付费等问题。

另外,随着老年人的功能下降,他们的健康状况难以依靠传统的诊断手段来评估。老年医院开展了功能评估,包括对老人的生活能力、认知状况、社会心理环境、医疗费用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从而评价出老人整体的状况。

“在老年特色科室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我们有老年痴呆病房,收治的老人多是失智状态,有人表现平静,有人表现狂躁,同时很多病人合并心脏病、肾病、中风等多种躯体病症。这种情况就涉及到多病的治疗。”

陈院长说,医院还设有临终关怀病房。“这部分主要是针对肿瘤、恶液质等重症病人,通过临终关怀,使他们在有限的存活时间内,感觉到有尊严无痛苦。”据了解,临终关怀的运作方式具体包括疼痛缓解、对症处理、社会心理干预、开展死亡教育等。

此外,医院还设有老年康复科,“包括心脏的康复、肺康复,还有中风康复、认知训练、骨关节术后等的康复。”

在门诊,医院设有疼痛门诊、失智(包括记忆减退、痴呆等)门诊、失禁门诊、跌倒门诊等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设置的门诊。另外,医院还在尝试建立专门的长期照护病房。

在配套设施上,医院还有一些针对老年人特点设计的、人性化的细节。

“WTO提出了一个叫做‘老年友善医院’的概念,我们正在逐步实现这个理念。”陈院长说,由于老人的一些特殊需求,在老年医院的建设上,不光要有无障碍设施,还有人文、伦理,包括沟通和特殊的老年风险防范等一些措施。

比如,在医院病房里,每个老人都有一个独立的空间。病房楼的45度角十字型设计,让每一个床位都能照射到阳光。床位是按照放射状摆放的,这样便于医生和护士可以同时看到四个点,病人有什么情况都能及时看得到。病人去卫生间是直线距离也是最短的。

此外,卫生间里不设淋浴,这是为了防止老人摔倒和意外发生。老人可以被送到洗澡间,那里有进口的洗澡机。为了老人坐立方便,卫生间里马桶设置得比较高,并配有洁身器。“考虑到一部分失能老人,在床上排便是很难受的,但是自己又动不了,我们在特殊病房还设有吊轨。这样可以通过吊轨将他们送到卫生间。”陈院长介绍说,在这些细节的设计上,一方面要满足老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考虑降低护士的劳动强度。

此外,每个病人还配有一个平板电视,电视上会播放一些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有点餐、叫护工等多种功能。医院的医护人员对于病人的称呼也很注意。“我们护理部曾专门讨论过管老人叫什么,有人说叫‘老张’‘老李’,有人说叫‘叔叔’‘阿姨’,最后我们还是觉得叫‘爷爷’‘奶奶’比较好。我们的护士小姑娘差不多二三十岁,老人一般是七八十岁,病人也反映这样的称呼特别亲切。”陈院长欣慰地说。

医院能为养老做些什么

那么,在整个社会的养老体系中,医院应该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呢?现在都在谈医养结合,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结合?

陈峥介绍,根据功能状况,养老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安养、养护、护理。“所谓第一类,安养,是针对功能健全的老人而言的。”陈峥说,这部分老人可能只是由于丧偶,或是子女在国外,无人照看。“养老院接收的主要就是这类病人,主要是让老人有事可干,比如一起打打牌,照顾他们洗澡吃饭等。”至于看病,只需定期坐班车去医院就诊,或是医生来巡诊。

“第二类,养护。这部分是针对半失能老人,这才是我们医养结合的要点。比如偏瘫病人、痴呆病人等,对他们的照护往往是养老院和居家比较棘手的、或是不太擅长的。”

第三类,护理,就是彻底失能需要长期照护的概念,一般由护理院这样的医疗机构收治。陈峥总结说,严格来讲,老人在离开工作岗位以后、失能以前的这段时间,如何让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用、老有所乐,这些并不是医院的主要关注范围。

“真正的医养结合的概念,是在老人失能或半失能以后,这时候医疗要介入。不论在家里还是医院,老人既需要生活照护,又需要做共病管理和功能康复,那么谁来做?这才是真正的医养结合的切入点和交叉点。”

“所以,我们谈医养结合,不是简单的养老院办医院,或是医院办养老院。而是指的从宏观政策层面、组织层面,比如医保、卫生、民政等多方面共同去努力。不论老人在家、在养老机构或是在医院,有民政部门的社会工作者给予照护和关注,比如为老人送饭、送浴、购物和帮老人理财。剩下的,医疗相关的服务,由医院负责提供。比如定期查体,比如康复治疗。如果有人想在家里临终,那么医院就提供癌症止疼泵、透析设备等。不管老人身处哪里,都能够同时享受到社会的服务,和我们卫生的支持,这才是非常漂亮的医养结合,这就是发达国家的多学科整合服务。”陈峥说,要达到这个理想状况,各个层次的配合都非常重要。

那么,老年医院发展到现在,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呢?

“这么多年来,国家对我们一直很支持。老龄化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只要我们医院提出想法,政府都会全力配合、投资去解决。所以我们医院发展也很快,从急性期治疗、康复医学,到长期医疗、末期医疗,发展都比较快。在设施建设、设备投入等方面,政府也都非常关心。”

“不过,老年医学毕竟是新生学科,因此还是有很多医护人员习惯于传统那一套,肝病就看肝,心脏病就看心脏,传统的医疗模式很难打破。你让他把老人的肺也看了,肝也看了,神经也看了,他们可能接受不了。”陈峥说,“全人、全队、全科、全程”是老年医学的医疗服务模式。在国际上,老年科医生的地位非常高。国外的老年科医生,是在传统的内科医生培训的基础上,还要再历经两到三年的培训。“虽然我们医院不太可能先走这一步,但我们一直在开展相关培训,让我们的医生与国外同行一起交流,学习知识。”

如何护理失能老人范文第4篇

中国老龄化现状

《中国财经报》2011年9月1日的文章称,我国从1999年开始就迈入老龄社会行列。有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社会呈现出6大特点:

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二是老年人口增加快。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课题组预测,2014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2025年达到3亿,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

三是困难老人数量多。近10年来,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增加了近一倍,已经超过2000万人,2010年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达3300多万人。

四是未富先老。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都实现了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美元至1万美元之间,目前在2万美元左右。而我国现在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之中,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足1000美元,2010年才突破4000美元。

五是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平均每个家庭3.1人,家庭小型化使家庭养老功能明显弱化。

六是老年抚养比快速攀升。2010年老年抚养比(每百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老年人的比例)为19%,大约5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个老年人。据最新预测,2020年约3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个老年人,2030年约2.5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个老年人。

文章指出,目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体需要养老护理人员1000万人左右,而全国现有养老护理员仅30多万人,其中取得职业资格的不足10万人。城市建设中,对养老服务用地和养老机构、服务设施建设缺乏规划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全国养老床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的1.8%,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短缺的情况更为严重,特别是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和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匮乏。农村社会化养老的基础薄弱,已成为我国老龄工作的一大突出问题。据统计,2010年,我国城乡空巢家庭接近50%,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达3300多万人。

目前我国养老困局

《工人日报》2010年12月21日的文章《中国养老困境:公办养老院住不进,民办院住不起》指出:一、“住不起――民营养老院环境好,但是价位太高”。位于香山脚下可仰望整个景区的爱慕家养老院已成立两年。这里更像是一个度假会所。两栋洋房式的宾馆楼窗明几净。在一个样板标准间里,摆放着两张席梦思床,中间是一个台柜,上面有固定电话,还有一个紧急感应器。壁挂电视,空调、卫生间,还有一个阳台。工作人员刘婧梅告诉记者,这样的一个房间,一个月要5000多元,还不包括吃。二、“住不进――公办养老院床位紧张,根本住不进去”。与爱慕家一墙之隔,是香山老年公寓,这是一所民政局下属的公办养老院。从外观上看,环境和设施与新建的爱慕家相比具有不小的差距。“去公办院得排队,床位太紧张,一排就排到后年去了。”78岁老人刘天庆告诉记者。据了解,北京市现有养老服务床位数不到4万张,只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8%,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为5%至7%。

新华网2011年8月29日发表题为《中国老龄化加剧,“孝道”面临现代养老困境》的文章。文章说,54岁的退休教师金爱国,每天早上不到6就会起床,先去看一下已经卧床2年的78岁父亲的状况,然后为刚满3岁的孙女做早饭。前几年,金爱国的父亲因脑溢血瘫痪在床。她的家里虽然兄弟姐妹较多,但都有工作。全家人都希望能够找一位专业的护理人员在家照顾老人,可是多方寻找后才发现家政服务市场上照顾婴幼儿的护理人员多,照顾老人的却很少。“一些护理和中介一听说要照顾卧床老人,都不愿意干。”金爱国说。最后她只好提前退休在家照料父亲。

在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也同样面临着家政护理服务和人员不足的问题。景兰芝老人的7个子女都在城里上班,虽然儿女们多次让她去城里生活,但她觉得生活在农村习惯了,不愿意去。由于前些年老伴去世。儿女们开始担心她一个人在家生活不方便,但是又找不到合适的人照顾,只好请同村身体较好的李纪芬晚上一起做伴。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家庭的养老功能将逐渐弱化。一对夫妇在抚养一个孩子的同时照顾4位以上老人的情况将日益增多,赡养老人将越来越多地依赖社会。保证每位老人60岁以上可以领到养老金只是解决日渐严重的养老问题第一步,如何设计好老年人的养老方式还是难题。

亟需养老新模式

国务院通过《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8月19日发表的《应对“未富先老”:国务院通过(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称,8月1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在会上讨论通过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决定在“十二五”时期进一步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并将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还提出,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30张养老床位。

制度养老: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新华网2011年6月23日的《中国迎来“制度养老”时代,求解“未富先老”难题》指出,1997年,我国统一了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了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以及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到“十一五”末,全国此类参保职工达到2.57亿。2009年,我国开始试点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截至2011年5月底,全国已有1.9亿人参保。按照国务院要求,2012年底将基本实现全覆盖。

国务院近日决定:自2011年7月1日起,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2012年基本实现“全覆盖”。届时,我国5000多万城镇非从业居民,可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年满后领取含有政府补贴的养老金。这是一项重大制度建设。它意味着中国人“老有所养”的千年愿望即将初步实现。“加快养老制度建设顺应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只有从依靠家庭养老或储蓄养老逐步转向“制度养老”,才能切实减轻未来中国的养老负担。

居家养老:将成主要养老方式

中国新闻网2011年7月10日的文章《居家养老将成为中国的主要养老方式》指出,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专家指出,受传统文化影响,现时家庭养老仍是中国主要的养老方式。但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的支持越来越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因此寻求社会资源支持已成为趋势。居家养老在政府的推动下,将成为未来中国的主要养老方式。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是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也是目前中国破解巨大养老服务难题的根本出路。

就近养老:“长者公寓”两全其美

中国网2011年9月5日的《“银潮”快速奔向中国,医养合一成养老新趋势》指出,江苏省江阴市的山泉村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村庄。这个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考虑村民的养老需求,建设“长者公寓”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65岁的山泉村民王连珍就住在“长者公寓”,记者在王连珍家看到,这是一栋楼的一层,大门朝南,房间不大,但设施齐全,一室一厅,一厨一卫,从进门到各个房间,都是无障碍的,装修设计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王连珍老人是2010年12月入住“长者公寓”的,每月租金250元,儿子也住在同一栋楼里。儿子的房子是购买的,而她住的公寓是儿子向村委会租的。“儿孙每天都能见,但不和他们住在一起,这样相处更称心。”王连珍说。

山泉村党支部书记李全兴介绍,近两年,村庄在统一改造过程中,将安置村民的每栋楼的一层朝南的房子预留出来,然后投入一定资金统一装修,通水通电通煤气,购置必备的各种家具和生活用品,建成老年人公寓,以较低的价格租给老人居住。同时,小区建设也充分考虑了养老需求,设置了健身康复中心、娱乐活动中心、医疗服务中心等,以满足老人娱乐、健身、看病的需求。

机构养老:“医养合一”成新趋势

中国网2011年9月5日的《“银潮”快速奔向中国,医养合一成养老新趋势》指出,苏州夕阳红护理院是江苏省一家示范性养老机构。筹办养老院前,院长刘军进行了市场调研,了解到城市养老需求非常强烈,人们需要将一些失能老人送进一个既能养老又具有一定医护条件的机构,而他本人也曾有过同样的需求。“因为哥哥和姐姐都在国外,我和爱人最多时要赡养4位老人,其中3位老人中风。”刘军说,“当时家中要请两个保姆,还常常顾不过来。”于是刘军创办了这样一个医养合一的养老机构,购置了基本的医疗设施和抢救设备,既提供养老服务,又具有一定的医护能力,主要接收失能老人。果然,养老院办起来后,持续火爆。

苏州市老龄办副主任刘贵祥认为,医养合一的护理型养老院在一些城市已渐成趋势,更符合城市老人希望在医疗资源较为集中地区养老的需求。苏州市在补贴民营养老院建设中,就将全护理型养老院的补贴提高到5000元/床,比普通养老院建设补贴高出1倍,引导发展医养合一的护理型养老院。

国外养老各有良策

日本:号召老人下乡发挥余热

日本是老年人大国,日本的老龄化率到2025年预计将达到30%。日本从政府到个人都非常重视老龄化问题。日本一家公司与地方政府联合,提供比较优惠的条件,让都市退休老人回到农村务农。退休老人下乡,既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又能让退休老人自食其力。减少国家的财政负担,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德国:五种养老方式

到2050年,德国人口将降到7000多万,一半以上的人口将超过50岁,1/3的人口超过60岁。目前德国老年人主要有五种养老方式:第一种是居家养老,老年人在家中居住,靠社会养老金度日。这种形式最普遍。第二种是机构养老。第三种是社区养老,正在成为主流。为了解决老年护理人员的短缺问题。德国政府实施了“储存时间”制度:公民年满18岁后,要利用公休日或节假日,义务为老年公寓或老年病康复中心服务。参加老年看护的义务工作者可以累计服务时间,换取年老后自己享受他人为自己服务的时间。第四种方式是异地养老,包括旅游养老、度假养老、回原居住地养老等。还有一种是“以房防老”,即为了养老而购买房子,利用房租来维持自己的退休生活。

美国:老年公寓什么都管

美国的退休养老制度大体可分为:一是老人住在老年公寓里自己独立生活,二是住在有各种辅助设备的生活区,三是住在有人照料的退休社区,岁数再大一些的住在护理院,四是住在自己的家里。

以前80岁以上的美国老人中。60%以上希望住养老院;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老人喜欢住在老年公寓里,一般的老年公寓具有多个单元房,只租给55岁以上的老年人。这样的公寓环境比较安静,没有孩子和年轻人的吵闹,还能结交新的老年朋友。大一些的老年公寓有人管理,也称“退休社区”或“退休之家”。与老年公寓不同的地方是它除了租赁房屋外,还提供就餐、清扫房间、交通、社会活动等便利服务。

如何护理失能老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养结合;护理员;管理体系;规范化管理;常态化

目前,世界各国已相继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为老年人群,尤其是失能老人提供优质的照护服务,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1]。养老护理员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适应时展需要应运而生的新兴职业。与此同时,养老护理员队伍规范化、专业化建设也日益成为养老机构医务管理工作者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等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其养老护理员管理体系建设日趋完善[2]。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相对较晚,在护理员队伍建设方面尚未形成系统、有效的管理体系。我院自2009年成立以来,经过8年的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一套适应失能、失智老年人群照护需求的护理员队伍建设管理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护理员管理体系的建立

1.1建立护理员聘用管理机制

为了建立一支适应失能、失智老人照护需求的合格的护理员队伍,本院对前来应聘护理员岗位的人员一律进行面试,并制定准入标准:①富有爱心和耐心;②具有一定观察和沟通能力;③年龄在58岁以下,性别不限;④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⑤体检合格,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无严重皮肤病。面试且体检合格者,须进行为期2个月的试用期学习,并取得《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合格后,与本院签订合同协议书,聘用期限为2年。

1.2建立护理员培训管理机制

本院向每位新入职的护理员发放员工手册,从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奖惩规定等方面组织护理员进行系统学习,使其明确工作导向,工作有章可循。手册内容包括:护理员职业道德规范,职业行为规范,职业技能规范,职业安全规范;护理员服务规范、环境规范、语言规范以及各项工作制度、工作流程规范等。我院实行边学边干和一对一的带教制度,由经验丰富、业务过硬的护理员以传帮带的形式对新入职及业务能力欠缺的护理员进行日常照护工作指导。同时,我院规定每周二、三为护理员学习培训日,结合《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通过理论授课、举办讲座、观看示教片、现场演示等多种形式,组织护理员轮流进行全面系统的业务技能培训。主要包括:老年常见病相关理论知识,护理操作技能和抢救原则,防跌倒、防坠床、防压疮全程监护,鼻饲、留置导尿护理,气管切开护理,约束带皮肤护理等;将规范洗手[3]、灭火器使用、噎食急救、Ι级压疮预防护理、床到轮椅之间安全转移、更换床单、老人穿脱衣裤等7项操作规程列为重点培训内容。此外,护理部针对日常工作薄弱环节及时点评,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工作。本院还定期组织护理员进行业务考试和比武活动,以夯实护理基础;积极开展对外业务交流,定期邀请相关专家来我院授课,同时选派优秀护理员赴新加坡、香港、济南养老机构参观学习,开阔眼界,与兄弟单位切磋业务,取长补短。

1.3建立护理工作运行管理机制

1.3.1护理员组织管理我院实行由分管院长牵头的护理部-各护养区护士长-护理班长-护理员共同参与的组织管理模式。其中,由分管院长任护理部主任,全面负责本院护理管理;下设1名副主任,负责护理工作日常事务管理;各护养区分别设2名护士长和2名护理班长,护士长负责按照护理部每周质量检查内容对本养护区护理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护理班长负责按照每日工作流程巡视检查班组成员工作完成情况,护理员则负责每日对自己的护理工作进行自查。1.3.2护理员工作模式管理本院实行24h轮班制,采用相对固定、包干到房的形式,以每2名护理员为一个单位开展工作,每名护理员负责7~8名老人的日常照护。1.3.3护理员岗位职责管理本院制定了明确的护理员岗位职责,主要包括:①负责老人洗浴、饮食、整理床铺、换洗被服衣物、协助翻身、大小便处理等基本生活护理,如实进行生活记录并予以公示;②负责随时观察老人身体状况,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向医生报告;③负责按照医嘱按时给老人服药,如老人发生便秘,必要时须进行抠便处理;④负责检查导尿管、氧气管等各种管道是否顺畅及更换日期;⑤负责病房及养护区环境卫生。1.3.4护理员操作流程管理本院专门成立由分管院长牵头的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为护理员工作制定了严格的操作流程及护理质量管理目标。操作流程主要包括:①每日操作流程:每日早晚为老人洗漱,清洗会阴;每日为老人量一次体温;每日饭前为老人洗手,准备就餐事宜;每小时给老人喝水一次,上下午各补充水果或点心一次;每两小时为卧床老人翻身扣背一次;每天与老人对话交流不少于30min;每日清扫房间,整理床铺;每日对老人生活、身体状况进行详细记录;每日参加早晚例会及工作交接。②每周操作流程:每周为老人洗一次澡,并换洗衣物及被服,如遇特殊情况则应及时更换;每周为老人泡脚两次,并及时修剪指甲。③每月操作流程:每月为老人理发一次。护理质量管理目标主要包括:①严格执行护理服务要求和礼仪要求,做到手勤、嘴勤、腿勤,说话轻、走路轻、动作轻,养成紧张有序、不拖沓的工作作风;②熟记受照护老人的姓名、身体状况、饮食习惯、性格爱好及护理重点;③老人身体、身穿衣服须整洁无异味,床铺整洁无异味,床柜衣橱摆放整齐无异味;④统一房间用物摆放,统一养护区清洁用具配置、使用及消毒,要求房间整洁,清新,无死角,清洁用品按要求交接,绿色抹布擦床头柜,棕色抹布擦窗台等。1.3.5护理员考核管理本院由护理部成立考核小组,每月对护理员护理质量进行考核,并实行“优奖劣汰”。其中日常考核占70%,年终考核占30%。考核内容主要包括:①工作规范、职业礼仪考核;②投诉、表扬,满意度考核;③安全事件考核;④养护区卫生状况考核;⑤业务考试及比武活动成绩考核等。在常规考核的同时,由护士长任督导员,定期或不定期对每一个护理员护理质量进行抽查,并将抽查结果纳入护理员考核内容。对出现违规问题的护理员根据考核标准按章兑现,奖罚分明,每年保持不低于10%的淘汰率。

1.4建立护理员监督管理机制

本院由分管院长组织,由护理部具体实施,建立完善了护理部-各护养区护士长-护理班长-护理员4级护理管理质控网络,采取多种方式对护理员工作进行监督管理。主要包括:①我院实行护理管理早晚例会和交接班制度。医生、护士、护理员每日共同参与交接班工作,不仅对前一日护理工作进行及时总结和评价,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同时也对当日工作的重点、难点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接;②护理部选拔具有丰富医养结合管理经验的护士长,在护理部领导下不定期对各养护区护理质量进行抽查;③建立夜间巡查制度,每周不定期对夜间护理情况进行突击检查;④每周定期召开全院护士长、护理班长会议,针对各护养区出现的护理问题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及时研究出台相关管理规定及整改措施,并对改进效果及护理质量进行持续关注。⑤分管院长每周定期听取护理质量与安全工作汇报,并不定期到各护养区巡视检查护理工作,对于护理不到位、存在的安全隐患等问题,能现场解决的,立即组织相关人员沟通解决;现场解决不了或属于各养护区的共性问题,则在护理部每周例会提出。⑥由院社工部每月与患者及其家属就护理员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及日常生活起居情况进行交流和满意度调查。⑦成立老人民主管理委员会,邀请部分老人和家属对我院护理工作进行监督,推动院务工作透明化。

2实施效果

2.1人员构成比例基本合理

本院目前拥有护理员105名,其中男12名,女93名;文化程度:高中20人,初中67名,小学18名;年龄:30~40岁11名,40~50岁52名,50-58岁42名;入职时间:1年以内20名,1~3年35名,3年以上50名。该人员构成基本满足老年照护人员在文化素质、身体条件及熟练程度等方面的工作要求。

2.2护理员职业素质及职业规范得到全面提升

通过严格的管理、规范的培训,护理员的工作能力和操作技能得到全面提升。在我市举办的多届护理员技能大赛中,我院护理员均取得优异成绩。同时,护理员的工作也得到了院内老人及家属的好评,表扬信、感谢信、锦旗和牌匾纷至沓来,调查结果显示,住院老人及家属对我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逐年提高,截止到2016年度,满意度达到95.12%,与2015年度基本持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院2015年获评青岛市五星级养老服务机构称号。2015年度,我省评选出3家养老服务名牌机构,我院成为青岛市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养老机构。

2.3护理工作中事故发生率明显减少

随着我院护理员管理体系建立以来,安全事件发生率逐年下降。统计结果显示,截止到2016年,我院共收治失能老人467名,卧床老人比例高达82.5%,较2015年增多7.3%,但压创发生率仅为1.49%,较2015年下降了1.1%,同时也大大低于一般医院的2.5%水平。此外,各类管道的管理是我院安全管理重点,我院对此项工作加强分析研究,制定了各类管道护理常规和考核标准,加大考核力度,大大降低了各类管道的脱管率。至2016年,尿管、鼻饲管、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和膀胱造瘘等非计划脱管率为8.89%、14.25%和0,均较往年显著降低(见表1)。

2.4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我院采用护理部-护士长-护理班长-护理员四级质量控制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护理管理工作效率,节约了管理成本;同时,也使质量检查督导常态化,在工作管理上形成了良性循环。2.5护理员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以特色文化带动护理院发展。我院在严格管理的同时,通过举办春游、春节联欢晚会、组织座谈等各种活动丰富护理员文化生活,增强了护理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3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3.1管理难度大

我院护理员多为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文化知识水平较低,自身素质不高。护理员工作琐碎、繁重、风险较大,加上护理员队伍工作经验较少,往往情绪化比较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养老护理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护理员感到活比以前要求标准高了,更难干了,管理难度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管理者要有耐心,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因势利导。一是要充分利用近期我市出台的对护理员的扶持政策,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二是要强化教育培训,使他们获得一技之长,使护理员的素质能够得到较大提高。三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护理员的归属感。

3.2安全养护需进一步加强

医养机构安全问题成为大家研究课题。我院同样存在老人安全风险问题,我院护理员与老人人数比1:4.5,护理员工作琐碎,经常有老人行为自控能力差,情绪波动大,不听劝阻,跌倒、摔倒造成骨折等情况,引起家属不满造成纠纷等。如何做好老人的跌倒、摔伤、走失等风险评估、风险全程管理,如何照料好有认知障碍但又能自我活动的老人,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我院收住多为插管老人,风险高、易出现非计划性拔管事件,我院制定警示标示和安全管理防范措施,订制了11种安全标识带,统一规范了各种护理安全标识带的使用和管理,对护理安全事故的发生起到了很好的防范警示作用;如有男蓝女粉腕带、四防牌、深静脉置管、注意安全小心跌倒、夹闭尿管3h一次、约束带使用、胰岛素治疗、留置导尿、膀胱冲洗等标示,标识管理带使用成为加强安全管理工作落实一大亮点,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和肯定。

4讨论

2015年11月,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更好保障老有所医老有所养”。同年,国家九部委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这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重要的经济增长点。2016年7月,国家民政部公布了《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实现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有序共享,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在此过程中,建立高素质养老护理员队伍,成为养老照护机构高质量高水平服务老人的有力保证[4]。当前,社会对于高水平医养融合养老院的需求日益迫切。但是,养老护理员普遍存在的知识文化水平低,养老照护专业技能缺乏也是我们要面对的突出问题[5]。如何将他们变成有爱心、有较高专业技能水平、有团队意识的护理员,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课题[6]。我院的医中有养,医养结合模式对于一个养老院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我院通过不断探索实践,逐渐建立起一套适应“医养结合”模式的养老护理员管理体系,队伍建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本院始终坚持护理管理常态化,主要包括:①日常工作考核常态化;②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管理常态化;③夜间巡查常态化;④护理督导常态化;⑤护理技能培训和考核常态化;⑥安全工作专项管理常态化。常态化管理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护理质量,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率。此外,本院对护理流程及护理监督进行细化,如细化晨间护理,将人性化的服务语言和人性化的操作融入护理员对老人的服务中;细化夜间巡视内容及时间等;注重护理细节管理,要求护理员将小事做到位做扎实,通过小事体现大爱。我院在护理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服务、质量、安全”这个核心,按照工作计划和管理目标,从夯实医养模式的护理根基出发,在护理管理上狠下工夫。护理管理日趋规范化、标准化,做到有制度、有规范、有评估、有考核,日常工作可追溯。通过对护理员工作的不断规范,让标准成为了习惯,让习惯符合了标准,提升了圣德护理员的整体形象。今后,我院将继续坚持和完善护理管理体系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护理员队伍,为老年人群,尤其是失能老人提供更为优质的照护服务。

参考文献

[1]谢红,王志稳,侯淑肖,等.我国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其长期护理服务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14-16.

[2]崔霞.发达国家护理员发展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119-121.

[3]张燕.医院护理员手卫生现状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5):537-541.

[4]金云叶.康复机构护理员的规范化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7):524-526.

[5]王麒媛,姜殿翠,李公平.加强护理员规范化管理提高病员满意度[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4,25(3):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