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设计方法

环境设计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设计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设计方法

环境设计方法范文第1篇

景观设计的相关教学,在西方最早要追溯到园林设计和建筑学的教学中,旨在培养从事花园建造和公园规划的专业技术人才.后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病”也开始大面积爆发,如城市交通拥挤、生态环境破坏和城市文化弱化等.由此可见,景观设计对从业人士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综合,同时,艺术行业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也开始介入到景观设计中,诞生了新的领域,如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景观装置等.为提升城市景观的营造水平,培养环境艺术的专业人才,国内高校开始设置“环境艺术设计”(后又称为“环境设计”)专业,其中包含了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两个主要的教学板块.在环境设计教学体系不断丰富和优化的过程中,景观设计课程逐渐被重视,其主要原因分为两点:第一,实际的环境设计的实践操作中,室内与室外空间相互包含,传统的室内设计或装潢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知识盲区.第二,城市化过程中的很多城市问题,为景观设计师的才能发挥提供了空间,并推动了景观设计成为了新兴的独立学科.中国自2011年,将承担景观设计研究功能的“风景园林学”学科推动成立,大量的专业师资和技术人才为环境设计中的景观设计课程提供了教学保证[2].第三,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激发了同时具有艺术和景观工程背景的人才需求量,社会对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的要求不断增高.如特色街区的打造、小城镇旅游市场的开发、城市家具的创作等.越来越多样并且精细的设计领域诞生,对环境设计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这对于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设置的景观设计课程提供了契机和挑战.

2景观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角色功能

安徽农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拥有近十年的办学历史,虽然时间有限,但发展迅速,在该校艺术设计同类专业中学生数量最多,教学课程体系最为丰富.其专业课程涉及建筑,绘画,材料,植物农学等多学科知识.其中,与景观设计方向同名的核心课程《景观设计》开办在环境设计专业的三年级,学生在经历了两年的专业基础课后开始进行高强度的设计课程,《景观设计》的出现,与同学年开设的《园林绿地规划》、《景观植物基础》等牵涉大量景观领域知识的设计课程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为学生的景观设计知识体系的培养奠定基础.风景园林学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是一个宏观的课程体系,一般由景观工程,城市绿地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多门核心课程组成.并且,由于生源基本为理科生,对工程类的知识消化较快,使得风景园林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对景观设计行业的适应性要好.相反,环境设计由于除了景观设计方面的课程以外,还包括室内设计、装饰艺术等多个模块的课程,导致景观设计的课程体系被压缩.在安徽农业大学环境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2012版中,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基本是以同名课程《景观设计》承担核心教学角色,以园林绿地规划和景观植物基础为辅助来进行教学.这就意味着,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的课时少,需要一定程度的内容压缩,强度会比较高.再加上艺术生源对于景观设计课程中的尺寸,工程材料等理工知识接受速度较慢,使得授课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这也要求景观设计课程需要重新的角色定位,使其具有环境设计的“艺术学科”特色,与风景园林学专业的培养教学方式形成优势互补.

3景观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教学困境

安徽农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二学期,在此之前,学生的课程主要以美术和室内设计体系课程为主.所以,一般在大三第二学期开课时,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画图软件,但是对景观设计没有相关概念.此外,《园林绿地规划》主要承担城市设计和城乡规划等相关知识的介绍,而《景观植物基础》主要承担植物的认知和病虫防治等理论知识的构建.这两门课与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仍然存在一定距离.由此,《景观设计》将承担景观设计方向的主要核心内容.笔者以安徽农业大学《景观设计》课程为例,用以说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困境和对应的教学方法.结合安徽农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实际情况,《景观设计》课程容易存在如下的教学困境:第一是时间紧张,任务较重,需要有效的穿插不同环节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且为及时了解学生的了解和接受情况,需要设置当场的设计任务和作业,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从而得到反馈效果来帮助课程的进度调整.第二,学生的“艺术思维”主要是以图面美观为目的导向,这样容易使得设计本身的逻辑性不强,经常出现“拍脑袋”的生成方案.授课教师需要在短暂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思维从“美观导向”转变为“科学导向”,讲究设计本身的功能性和科学性.第三,设计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景观设计也是如此.单独讲授课本的知识无法使得学生了解景观设计的具体流程和操作过程.需要任课教师将实践环节融入到课程中.第四,学生在景观设计的课程作业完成过程中,容易存在创新能力无法被激发的窘境,主要是由于学生容易依赖信息量强大的互联网,来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拼接,从而“拼凑”出自己的方案.同时,学生往往受到现实生活中场景环境条件的干扰,对一些细节设计形成固定的认知和思路,难以形成新鲜的想法.

4景观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教学方法

《景观设计》是一门复杂的综合课程,其以空间设计手法的传授为主线,穿插对社会调研的方法和景观工程进行相关的理论阐述,并且,通过设计作业的形式使得学生对理论部分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达到真正的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技能.这就意味着景观设计不仅需要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同时为了打好学生的专业基础,还需要对涉及到的相关技能模块进行锻炼,包括手绘方案快速设计和计算机模型设计等.在此过程中,由于设计学习需要做大量的重复练习,所以任课教师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更有效的进行知识点的传达和灌输.笔者围绕安徽农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为主要核心内容,提出教学方法的三个改进方向:

4.1将方案设计与社会调研的训练有机融合

景观方案的目标对象是场地空间,而场地空间则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调研场地空间背后的社会关系,对后期方案概念的生成有直接的推动的作用.当前在景观设计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对方案基地的图纸片面研究,容易“以形论形”,缺少对场地形态生成背后的社会调研支撑.又或者,学生将任课教师布置的社会调研任务落实的不够,只是“走马观花”的快速看看场地,这使得调研部分除了留有些照片资料外,对场地方案的有价值参考资料不多[3].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须将方案设计的训练和社会调研的训练融合在一起,作为完整的一套练习流程布置下去.流程包括以下方面:网络资料的归类整理(场地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等背景知识)、学术论文的整理(寻找相似案例设计的切入点)、田野调查(访问与记录)、设计方法的讨论、空间设计概念草图生成、方案完善.在此流程中,方案设计在总体设计逻辑中的循序靠后,前期学生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进行社会调研.同时,在学生进行实地调研记录的时候,须组成团队来进行任务的分配.这样相比与单人调研,可以使得短时间内获取较大的信息量,避免个人调研出现重复现象.小组成员在团队调研的大范围中,选取一个小的方向或角度来推导方案的预期目标,包括提高空间的公共安全性、保护场地的文化记忆、提升场地的经济价值等.基于个人的预期目标,选取场地的调研数据获取种类:包括人口数据、商业业态数据、微气候数据、交通数据等,随后根据数据的反映,将方案方法和形式深化到空间的规划或设计中,包括设施设计、植物造景、空间规划等.

4.2将艺术思维训练与工科思维训练统一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他们对于景观设计的了解最开始源于艺术思维,并且由于高中美术考试和大学低年级基础课的艺术思维训练,学生对景观设计的思维逻辑缺少必要的严谨性,具体表现在:重视图纸的美观程度,忽视设计的合理性;重视空间划分的形态表现,忽视空间的功能科学性;重视部分理论的学习,如色彩理论、美学理论、装饰理论、造型理论等,忽视项目的可落地性,如工程概预算、材料尺寸和调研设计等.这就导致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与风景园林、建筑学等工科专业毕业生竞争景观设计相关工作岗位时,显得“纸上谈兵”,竞争力下滑.因此,在景观设计的课程中,须重视将艺术思维与工科思维训练的统一:首先,须预留课时带领学生认知材料与尺寸,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的知识理论,更要带领学生深入实地,当条件允许时,在建成或未建成的场地指认材料,并且当场衡量尺寸,加深学生记忆.其次,训练学生的模型制作技法,设计模型是将设计者的想法开始落实到场地,并进行模拟从而再次敲定设计思路的过程.在“艺术思维”的影响下,学生容易将模型作为展示设计效果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忽视其在设计过程中存在“推敲”“实验”等作用,这就使得任课教师要将模型的制作过程融入到方案设计的引导中,二者合二为一,推动学生的工科思维的训练[3].

4.3将学校学科特色与景观设计课程结合起来

安徽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林生命科学为特色的大学,在此学科群的背景下,环境设计除了要建设好基本的设计课程以外,还需要结合学校的自身学科特色,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安徽农业大学一直都以服务“三农”为立校根本,环境设计专业的方案作业选择上,也处处体现了农大的学科特色,如乡村景观规划、古聚落保护、植物造景与生态修复等等.在与景观设计学科相对强势的工科院校相比,安农大环境设计专业注重对农村和农业领域的介入,弱化造型设计的劣势.同时,方案项目结合了浓烈的地方特色,如任课教师开辟专栏介绍徽文化中的徽州园林、徽州建筑、徽州聚落、环巢湖湿地景观等相关的理论,将设计项目结合当地的社会环境中来进行训练.同时,在此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设计概念或方案积极引入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形成产学结合、产学互动、产学创新的局面.

5总结

环境设计专业相比与风景园林学、建筑学等空间设计类专业而言,其的课程体系的形成较晚,需要更多的时间摸索,在培养体系中,景观设计课程如何从“从风景园林学科移植而来”到“为环境设计专业量身定制”[3],尚需讨论,但不可否认的是,课程教学方法需要让环境设计的学生自身或知识获得的成就感和参与感,就必须要通过教学手段让学生对课程提高兴趣,增加课程教学的互动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此外,不同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也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自身的课程内容进行改良,并与其他课程内容形成良性的交叉和互动,使得学生在景观设计类课程中真正获益.

作者:唐洪亚 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何淼淼.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5(11).

环境设计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设计;实践教学;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257-01

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型的专业课程,如何让专业学生发挥创意,打造舒适的室内外人居环境,更好地在设计岗位上服务,已经成为众多高校需要反思的一个重要议题。

通过对毕业的、在读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调查发现,现在一些高校教学与毕业求职需要接轨,从外延式教育到内涵式教育,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需要反思改革。

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一)教学模式单一

课程体系的设置局限在艺术设计领域,学生缺乏对建筑知识的掌握。大多院校的教育方式多以理论讲授为主,保姆式教学,没有差异化。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1]设计课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对于个性鲜明的90后学生来说,设计要以科学分析为前提应摒弃以往的只重视外在形式而忽略科学内涵的设计方式。

(二)实践基地匮乏

在一所高校的建设中,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是彰显学校实力的基础,硬件部分的基础设备由于新校区的扩建,生源的增多,基本上不存在大问题。可是师资力量、电子图书、实训基地等资源相对较匮乏。很多优秀的设计创意都是建立在设计师本人的实践上,实践能激发设计灵感,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体验的技巧训练,通过对材料、工艺技巧的直接操作,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意思维。

二、推进实践教学步伐的建议

(一)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

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发源于德国的包豪斯学院,早在1919年就提出“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学理念。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的体制建设所谓“工作室制项目化教学”,是指在项目化教学的基础上与企业合作,成立设计工作室,引进公司管理模式,以就业岗位点的设置和各岗位能力的要求来进行项目的安排和实施。它是以一个具体真实项目为载体,以岗位点的技能为要求,以专业理论掌握程度和操作能力为评价体系,并借鉴企业的管理流程,进行课堂管理、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中学,教师在实践中教,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就业意识,营造出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二)重视调研,参观和实习

有选择、有组织地到与专业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与研究,如博物馆、科技馆、传统民居、优秀建筑、设计公司、展览会等都是教育实践的大课堂。学校则可以建样板间以供学生参观,熟悉建筑类型、结构形式、细部构造与装饰。建立健全的实践教学基地,组织或布置学生利用暑假进行设计实践,学校应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暑假的时间到实践教学基地参与实地设计。

教学中还可以安排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亲自讲解工程中设计和施工的情况,以及建筑设计基础知识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关系等。并推荐优秀学生到公司实习,利用“鲶鱼效应”引入竞争意识,以优促优。

(三)联合教学、开放交流、互动设计

(1)不同学校之间联合教学

(2)交叉学科之间开放交流

(3)学校与企业之间互动设计

学习——就业,知识不是单一的,利用多种有效途,如中外名校、交叉学科、校企合作之间强强联合,互通有无,打造一个融会贯通的空间维度。这就需要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发挥技能课的优势。如通过毕业答辩提高就业技巧,毕业设计展览会与设计人才招聘会合并举办,让毕业设计不再是纸上谈兵。

三、设计素质在实践过程中激发

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理解与创新都有很大帮助,在工作的氛围中去学习.。为教学提供了实践基地,使学生能够直接面对社会和市场,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迅速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与提高。

坚持“由理入道”与“由技入道”,即理论修养与实践体验相结合,重技能、重基础。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从艺术素养、传统文化熏陶,从美学感知和生活形态体验环节入手,通过“产学研”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设计素质。

环境设计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艺术;环境艺术;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JO 文献标识码:A

建筑设计是一门极具创造性的艺术,每一个优秀的建筑无不包含着时代特征、人文艺术与建筑师的个人品质。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住宅的商品化,人们对居住建筑环境质量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建筑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如何通过适宜的技术措施来提升建筑的环境品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旨在提供生存场所的合理创意和环境的适合性。创造出一个既合乎自然发展规律,又合乎人文历史发展规律的、具有较高品质的生存空间。

一、建筑设计与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建筑设计是为完成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在建设之前进行建筑物的平面、空间和环境的布局规划,处理建筑物的内部和外部形象,是选择合理技术、先进构造方案的过程。当然建筑设计也是离不开文化、习俗及美学的,但它更多的指向实用,所以建筑设计是将精神物质化的过程。艺术设计是用形象反映现实但比现实具有典型性的意识形态内涵,它包括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所说艺术设计通常是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是借助于物质体现精神内涵,它最终的指向是意识形态。从这一点看艺术设计可以包罗万象,它可以体现人们的精神、表达人们的心境、反映人们的追求,但这些都是寓于实物之上,因此艺术设计是将物质精神化的过程。建筑环境的艺术设计是建筑物与场地条件的融合,是在一定的场地条件下,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对地域文化习俗的反应,通过协调建筑与环境关系,拉近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类的距离,从而揭示了场地的隐蔽性格特征。这种揭示可以是隐忍的,也可以是彰显的。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它是借助一切物质来改变或塑造环境,进而体现创作者的思想、追求、心境,建筑只是景观艺术的一个表现因素。换句话说其是一个人造或人工修饰的空间的集合。它是公共生活的基础和背景,是与生活相关的艺术品。作为艺术品它更注重的是它运用的因素所表现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对美的理解与审视。比如中国传统建筑的厅堂中轴对称,序列关系,以及色彩和造型特点,使人一看到这样的格式就会感到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一看到黄色和故宫的太师椅,便会想到至上的皇权;一看到传统的大红灯笼,就联想到喜庆的节日气氛。

二、新时期下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变化特征

(一) 追求设计的个性

建筑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应该自始至终与周边环境和总体设计风格保持一致,更要追求环境艺术的个性,这是新时期对其提出的要求。在进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时,除了要求调整好建筑环境与空间的关系,把握好整体设计的风格与功能的完美结合之外,更要体现其主人内心的理想与追求,为不同的生活方式提供各具特色,展示不同意境,将人间情感、自然科学、社会信息、审美情趣等因素综合在一起的,既有独特艺术风格又能表现艺术个性的环境艺术空间。因此,作为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者应该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历史文化古迹、异国风情、原始文化、海底世界、热带丛林、民族遗风、动物世界,等等,都是进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丰富的素材源泉。面对现今日趋开放的世界,要努力开拓视野,全方位、多角度地寻找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灵感,从主题和灵感中寻求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

( 二) 突出现代科技技术

建筑环境艺术是一门复杂的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首先,它涉及城市的规划、平面功能的划分、结构体系的确定、设备的选型等方面,是一项极其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其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科学的进步,在结构上和使用功能上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如今的社会正处于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设计与以往手工业时代的设计和大机器工业时代的设计方法迥异,高技术与高艺术相融合是信息社会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它也成为信息社会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之一。建筑师正在越来越多地使用技术和艺术的统一、和谐,以适应信息社会人们在智慧和情感上的需要。比如灯光是室内设计和城市景观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试想爱迪生如果没有发明电灯,那么无论设计师如何运筹帷幄也无法使空间充满生机和感情。为此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要不断地融入以高技术元素为象征的艺术内涵。将高科技丰富的实用功能,不断地向高科技艺术空间推进和发展,使建筑环境艺术设计风格频繁变化,新手法、新理论层出不穷,呈现五彩缤纷,不断探索创新的局面。

( 三) 回顾自然人性

科技的发展同时也是对人性的撕裂。首先表现在对人类情感与欲望的自然人性的撕裂,即现代科技使人成为被宰割的工具和机械,因而“回归自然”就成为现代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一面旗帜。比如闽、粤、滇、桂诸省,往往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强调风向而不强调日照,不采取正南朝向,正体现了建筑艺术“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自然人性审美观。中国的现代建筑艺术设计师很多也是从体现自然人性审美情趣的中国山水画中感悟出、激发出不朽的建筑设计作品的。比如云南大理石画面巧夺天工。被装饰建筑上、被嵌在桌面上、镶在红木镜框里、悬挂于高级客厅;桂林等地岩洞里钟乳石的照片被放大为宣传广告画;中国古典建筑的台基、柱廊、斗拱、飞檐、彩绘;苏州园林的人造山、水、亭榭构成的小中见大的意境;民间工艺品,如陶瓷、刺绣、蜡染,等等。这些都是回归自然的人性追求表现。

( 四) 注重环境的整体性

我们知道,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对每一个事物形象的把握,一般是通过对它整体效应的获得,而不会先去注意到细节形式,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从整体到局部,然后再返回到整体。建筑环境艺术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是由许多具有不同功能的单元体组成的,每一种单元体在功能语意上都有一定的含义。这众多的功能体系巧妙的衔接、组合,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这就是环境的整体性。建筑环境艺术是由具体的设计要素构成,如空间、自然要素、公共设施、雕塑、光、色、质等。它绝不是各种要素简单、机械的累加结果,而是一个各要素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加强的综合效应,强调的是整体的概念和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对于环境艺术的“美”的评判,在于构成环境艺术要素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各部分“个体美”的简单相加。“整体美”来自于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和谐,当代环境艺术对“整体性”的追求,也就是环境艺术组成要素之间和谐关系的追求。

总之,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应同时满足使用者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的需求,才能完全实现建筑环境的艺术目标。

参 考 文 献

[1]玛丽·古佐夫斯基著,汪芳译.可持续建筑的自然光运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孟文华.室内设计的人文思考[J].山西建筑,2011.

[3]徐冲.浅谈医院建筑的色彩[J].中化医院管理杂志,2012,.

[4]唐军.两座景观建筑的设计思考[J].建筑学报,2011.

环境设计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快速表现;设计构思;草图;设计师;环境设计

一 快速表现的基本概念

快速表现是以直观的图像形式传现设计者设计意图的重要手段,是集绘画艺术与工程技术于一体的表现形式。快速表现是以设计图纸为主要依据,运用绘画的表现手段在纸面上对所设计的内容进行形象的表现(既效果图)。快速表现作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设计表现方式,在设计界一直被广泛运用。长期以来,它也是设计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功与设计成果展示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建筑专业、服装专业、工造专业还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都需要长期接受设计表现方面的严格训练,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以适应市场对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

二 快速表现的作用

快速表现能清晰、准确地表现设计师的创作意图和设计效果。它既在设计师与客户之间建立起一座沟通与交流的桥梁。又成为各种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意到图的设计构思与设计实践的升华,其作用如下。

(1)表现设计构思

设计的构思若只是存在于设计师的思维系统之中,那人们将无法明确地感受到他所要传现的设计意图,也无法与设计师进行有效的交流或是对设计作品的优劣作出评判,快速表现就是设计师表现创意和思路的一种图形、语言、直观性载体。它将原本抽象的设计概念用具体的、可观的形式表现在纸面上,从而让每位观者从视觉的层面上对作者的设计意图、表现手段、设计风格、空间气氛等进行解读。让观者较为清晰地了解设计师之所想及所传现的空间效果,借助效果图的帮助,设计师的创作思维变为图形实体展现出来,也能为更多人所阅读、理解和接受。

(2)推敲设计方案

设计是一个反复修改和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而方案的每一次深化和完善都需要以阶段性的效果图作为依据。这一类快速表现带有工作草图的性质,是设计师阶段性思考的成果展示,有助于其对存在的问题或欠缺处作出判断或评价,为下一步的方案改进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3)表现真实效果

快速表现最主要的用途是对设计成果的展示。在电脑表现尚未普及之前,设计师主要依靠高度写实的手绘表现技法.通过对空间大小、家具陈设、材料色彩和光影布局的准确描绘,将设计好后的成品效果、场景等提前展现在观者面前。这样,人们无需经过漫长的施工阶段的等待,就可以快速、直观地预先欣赏到设计的最终效果,这种效果最大化地接近于实际.从而让人们感受到真实的环境气氛,仿佛身临其境。

(4)收集设计资料

作为设计师来说.不断地积累和更新设计素材是其在从业过程中需长期坚持的工作方式。因为缺少丰富的设计资料或不注重获取景新资料的设计师,就如同难为无米之炊的巧妇,即使天资再高也会有思路枯竭的时候设计师在查阅大量设计资料的时候,手绘快速表现有时会成为一种很好的辅助工具,便于其在翻阅到那些令人眼前一亮的设计图片的同时,用此方式及时地在纸上留下记录。它类似于设计师工作笔记,更难确地说是一种图形笔记,有时只是简单的几页纸,有时只是寥寥的几组线,但是它方便设计师随时查看,随时选用。它像一本字典,在里面可以寻找到合适的答案。随着设计师资料积累的愈加丰厚,这本字典也逐渐变得饱满。而那些被设计师亲手描绘过的室内素材,也更容易映入他们的脑海之中,成为记忆中最为深刻的材料。

三 环境艺术快速表现方法

设计构思的徒手快速表现是每一个环境设计师必须掌握的专业语言和工具,它能准确反映甚至强化设计师的意图。这种简明扼要、生动灵活的手法是电脑所不能代替的。设计师常用的两种方法:构思草图用于构思、记录思维及方案;概念草图用于交流与评价方案。

(1)构思草图

构思草图是一种图示思维的设计方式。在一个设计的前期尤其是方案设计阶段,最初的设计意象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而设计的过程亦是对设计条件的不断“协调”,图示思维的方式即把设计过程中偶发的灵感及设计条件的“协调”过程,通过可视的图形记录下来。如此所述,设计是一个解决问题和协调矛盾的过程。一是发现问题、解析问题;另一是对所解决的问题答案进行评价。对于缺乏想象构思和创造能力的现状,徒手设计草图的设计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和开拓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2)概念草图

概念草图是将专业知识与视觉图形作交织性的表现,为深刻了解项目中的实质问题提供分析、思考、讨论、沟通的图面,并具有极为简明的视觉图形和文字说明。作用于项目设计最初阶段的预设计和估量设计,同时又是创造性思维的发散和对问题产生系统的构想并使之形象化的方法,也是快捷表现设计意图的交流媒介。l)反映功能方面的设计概念草图。室内设计是对建筑物内部的深化设计或二次设计,很多项目是针对原有建筑使用性质的改变所产生的功能划分方面的问题,对其中平面分区、交通流线、空间使用方式、人数容量、布局特点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2)反映空间方面的设计概念草图。室内的空间设计属于限定设计。只能结合原有建筑物的内部进行空间界面的思考,要求设计师理解建筑物的空问构成现状,结合使用性要求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并能努力克服原建筑缺陷,将不利的怪异空间刨改成独特的艺术空间。3)反映形式方面的设计概念草图。室内环境的构成除了空间和设备要素外,立面装修构件的风格样式也是视觉艺术的语言;这包含着设计师与业主审美观交流的问题,因此要求设计概念草图表现具有准确的写实性和说服力,必要时辅助说明,在同一项目内提供多种形式以供比较。4)反映技术方面的设计概念草图。室内设计的宗旨是为了美化居住环境、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室内生活环境优劣反映着人的生活的文明程度,因此将技术因素升华为文化因素,要求设计师具有把握、结合双重概念的能力。技术方面的设计概念草图表现既包含正确的技术依据,又具有艺术形式的美感

四 结语

在快速表现艺术上的探索,绝不会影响我们全面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的知识,只有具备丰富的,全面的和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才有发展的巨大潜力。具有综合多元的感性与理性的思维方法与坚实的手绘表现技法,对于今后在环境装饰艺术设计中,对提升设计品位、设计质量,甚至环境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都是强大的推进器。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方法范文第5篇

(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9)

摘 要:本文首先探讨环巢湖风景道的研究意义,然后从交通网络、景观美学、旅游游憩三大版块对其的整体性、路线、区块、服务设施与分项部分进行系统、深入的阐述,最后对风景道在我国未来其研究与应用前景寄予了展望.

关键词 :环巢湖风景道;景观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U4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51-03

风景道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交通+绿化”模式,而是同时拥有景观观赏和交通运输双重功能的道路.它集景观价值、文化价值、交通价值和游憩价值等为一体,是多种价值的有机融合体[1].风景道是一种保护与利用资源的最新且独特的形式,研究中重要是强调对内部各要素的串联、整合、优化,将人文风俗和自然风景加以结合,有效地连接文化传统和现代科技,从大视角中对空间解构及整合元素[2].因此,风景道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游憩空间与体验的廊道,其建设有助于组织局部、完善线性景观资源系统的构建.

1 环巢湖地区风景道的研究意义

1.1 研究概况

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优越,水陆交通交错,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现状以巢湖为中心,包含合肥市、巢湖市、肥西、肥东和庐江二市三县的部分地域,串联了周边地区重要的景区景点,是旅游资源的集中地带,发挥着将零散、定级较低的景点与资源组织起来,完善环巢湖地区线性文化资源系统的构建.

1.2 环巢湖地区风景道的研究意义

目前环巢湖景观发展存在着严重的“断裂”现象,因此区域景观资源急需一个系统性修复保护资源的规划方法.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与附近的景观资源及旅游市场格格不入.环巢湖地区涵盖两市三县,属于不同政府管理,如果只从眼前利益着手,各自为政管理,必然造成景观功能单一、同构,形成恶性竞争循环.另一方面环巢湖地区内部景观零散化,系统整合性与连续性较弱,公众参与度较低.巢湖作为研究的主体,虽然不乏忠庙、姥山岛等众多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但终究缺乏精粹景观集中区.

在环巢湖区域中具有鲜明物质环境、人文历史遗产特征的三河古镇、中庙—姥山岛等中心作用较不明显,没有将其自身浓厚的特色从整个平淡的大区域背景中充分突显出来,因此目前急需一个突显环巢湖区域的设计方法.如三岔河区万亩荷花塘、碧绿如野的生态湿地及当地特产三汊河螃蟹这些具有特色的资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对其进行挖掘开发,使其没有带动游憩者流量与提高经济、社会的价值.

调研发现环巢湖目前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落后,配套服务设施停留在数量偏少、结构单一、层次低端的层面.近期巢湖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随着慕名而来的外来游客对景观配套服务设施要求逐渐强烈,因此急需一个提高设施结构品种、扩大设施数量、丰富设施层次的设计方法,强化和凸显当地特色风貌.未来设计中尽量保留、利用现有绿化植被,营造立体、多维的植物群落审美体验.

2 环巢湖风景道设计原则

环巢湖风景道设计需遵循自然生态、文脉保护与延续、丰富游憩活动、交通立体化以及公众参与、多利益主题平衡的五项原则.环巢湖风景道是一条长达177千米的线性景观廊道,设计时注重保护生态和文脉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游憩组织和交通方式的多样化、立体化,让游客多层面、多视角、多维度的感受巢湖风景道带来的审美体验.因此,其景观设计需要以交通组织、景观美学和旅游游憩三大版块的理论为支撑点进行方法系统的研究.

2.1 风景道交通组织

风景道作为区域空间结构的骨架,是联系若干个旅游单元和旅游点的纽带,并为游人提供活动和休息的场所,这便是其最基本的交通特性.风景道按道路功能可以划分为三个等级.一般来说,一级风景道构成连接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主要线路,具有构建区域城乡空间格局、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等功能;二级风景道连接城市重要的功能组团,串联市域范围内各类绿色开敞空间和重要的自然和人文节点,具有保护城市生态系统及优化休闲游憩的功能[3];而三级风景道连接主要游憩场所之间的交通线路,具有承担私家车、旅游大巴、公交、慢行道等各种交通功能.

2.2 风景道景观美学

道路沿线的景观品质对风景道总体环境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符合人们审美观念的方式并更好地展示地域景观美学特征能够为风景道景观设计方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风景道景观美学体征体现在[4]:第一,流畅的线性美.优美的线条是造型美的基础,曲直、粗细、长短等不同形态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景观感知,如直线给人坚强刚直的冷峻感,而曲线具有自然奔放的活泼感;第二,和谐的色彩美.铺装色彩不同的路面可以清晰的分辨出机动车道与慢行道路,自然地给游憩者信号诱导,保证交通安全,还能给游人带来良好的视觉感受;第三,流动的景观美.风景道是一种针对需要欣赏沿途风光、享受流动体验的游客的一种旅游产品,在景观设计要重点考虑如何能更好营造适合驾驶者远距离欣赏景观的特征.

2.3 风景道旅游游憩

风景道应该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游憩娱乐活动,其组织形式受景观特征和道路串联的影响.一般而言,游人的游憩组织与景象特征是相适应的,环巢湖风景道受自身线性、连续性动态性景观特征的影响,与普通面状景观有所不同,游人在游憩行为上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可以静赏、动观、跋山、涉水,也可以开车、步行、乘车、骑车.

3 环巢湖风景道景观设计方法

3.1 环巢湖风景道的整体性设计

环巢湖风景道作为一种线性的开敞空间,其景观设计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点状、面状景区景点的设计模式,风景道更侧重于“线”与“点”的串联,“动态”与“静态”的组织.在这里“线”有两层含义,既代表着带状的风景道系统,也代表着变化多样的动态游憩行为;“点”也有两层含义,既不仅代表着呈散点布置的景观资源,也带着着游憩活动中休息、观赏、停留的静态游憩行为.

3.1.1 一条主环轴

从北岸滨湖CBD出发至中庙—姥山再延续至南岸的三河古镇直至串联成环回到滨湖CBD,即完成整体化串联巢湖大部分的旅游景点.同此道路时是巢湖与合肥市、巢湖市、芜湖市等重要城市连接的交通纽带,也是本文设计的骨架和支撑.未来环巢湖风景道主轴线的机动车道与慢行道铺装鲜明,路面干净,以及沿线两侧景观资源丰富,湖光山色,更好地集中体现了江淮鱼米之乡的自然人文景观特征.

3.1.2 两个重心点

在对资源解读和调查分析后得出,北岸忠庙镇与南岸三河古镇分别处于环巢湖风景道北岸与南岸的重心位置.巢湖北岸红崖咀上的忠庙,只有一面背靠山体,其他三面呈临空状态.如果乘坐游艇,绕其行而观之,人们会看到裸露的红崖被碧绿的湖水肆意拍打的景象,飞檐翘角的忠庙倒映于湖水之中的形如飞凤之状.目前,忠庙镇与三河镇内人气最旺,游客看重的是这里历史悠久的人文旅游景观,正因为如此,忠庙镇与三河镇区景点在周边省市的知名度较高.未来将会忠庙镇和三河镇打造成为环巢湖风景道的核心竞争力地段,通过对重点地段的景观设计与开发,实现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活力的作用.

3.2 环巢湖风景道的线路设计

按照环巢湖风景道所处的区位、承担功能的不同,分为临湖线、纵深线和联络线三类,三类风景道互为补充,最终形成了环巢湖风景道的主要网络,从而形成了“一环六射多联”的风景道网络系统.

“一环”即风景道的临湖线,是环巢湖整个风景道中的重要线路,主要依托于026县道、滨湖大道、316省道等道路呈环状分布,串联环巢湖地区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有利于改善环湖地区的人居环境质量、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的立体空间;“六射”指的是六条风景道的纵深线,起到强化临湖线和主要外围景区联系的重要线路;“多联”则是环巢湖风景道的联络线,起到加强风景道临湖线、纵深线、与村庄等联系的线路.

3.2.1 风景道纵深线设计

合肥市滨湖CBD—长临河镇段纵深线:串联大圩生态园、塘西河公园,加强合肥市滨水临湖线与乡村生态园、塘西河公园的联系,以借用沿湖城市道路为主,风景道在道路临湖侧的绿地内建设;

长临河镇—李克农故居段纵深线:串联张志中故居、大小黄山风景区、黄麓师范学校、李克农故居,加强此段临湖线与与美好乡村、寺庙、名人故居、森林公园的联系,以借用乡村道路、环山景区道路为主;

李克农故居—巢湖市滨湖段纵深线:串联中镇、平顶山地质公园、冯玉祥故居、竹柯村、王乔—紫薇风景区、半汤温泉度假区、巢湖市博物馆,加强此段临湖线与美好乡村、名人故居、地质公园、森林风景区、休闲度假区的联系,以借用乡村道路、环山景区道路、城市道路为主;

巢湖市滨湖—巢湖南岸湿地纵深线:串联银东庵森林公园、银屏山风景区,加强此段临湖线与生态风景区的联系,以借用环山景区道路为主;

槐林湿地—三河古镇段纵深线:串联神墩文化遗址、金城寺、盛桥镇、滨湖湿地、白石天河湿地、杭埠河河口湿地、庆复禅寺、三汊万亩荷花塘,加强此段临湖线与美好乡村、寺庙、生态湿地的联系,以借用堤坝路、乡村道路、城市道路为主.

三河古镇—合肥市滨湖CBD段纵深线:串联派河湿地公园、珠江路公园,加强此加强合肥市滨水临湖线与生态湿地、公园的联系,以借用沿湖城市道路为主,风景道在道路临湖侧的绿地内建设.

3.2.2 风景道水上游线设计

环巢湖以姥山岛为中心辐射至风景道的各个景点:串联合肥市滨湖CBD—长临河古街—四顶山—黑山咀—中庙—姥山—龟山公园—槐林湿地—孤山—杭埠河河口湿地—合肥市滨湖CBD.线路设计遵循快捷方便,并加强巢湖水岛与风景道部分高质量景观的联系.

3.3 环巢湖风景道的区块设计

环巢湖风景道由西至东、由北至南,沿途景观资源呈明显的地段性变化,因此根据丰富变化的沿线景观资源特征,将环巢湖风景道的景观分为都市滨水体验区、文化旅游体验区、生态湿地体验区、森林生态旅游体验区、渔林特色体验区这五个典型景观区块.通过对这五个景观区块的设计与开发,从具有活力的城市滨水到热情洋溢的渔港再到生态自然的原始湿地,景观随着空间位移不断变化.这些空间沿着岸边风景道路展开,连接河岸机动车道、步行道与自行车道,使得空间形式更加多元,让游客在视觉上保持了景观的连续性和动态性,以及对当地鲜明的景观特征和文化民俗的体验.部分公路路段远离湖水或者环绕山底,营造景观多元化;巧妙处理水面与岸线之间的关系,为游客提供各种风格不同的场所空间;在景观优美地段增设停车区、观景平台;慢行步道贯穿湿地;情景化体验历史古镇;沿途设置展现渔业生产特点的景观小品;视觉力格局设计观山道路景观等相关设计内容[5].

3.4 风景道公共服务设施设计

环巢湖风景道的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常见的有商业服务设施、安全保障设施和环境卫生设施[3],其布局应在尽量利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协调生态保护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按照“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进行布局,因此,驿站是人们在风景道途中用以休闲、交通换乘和教育的一个综合性场所.

根据风景道使用者的年龄层次、职业类型和消费水平,最终形成以驿馆为主,驿站为补的公共服务设施系统.驿站的设置需结合沿线村庄分布,为游客提供餐饮、娱乐、购物等乡土特色的基本服务.

3.5 风景道的分项设计

3.5.1 植物配置设计

环巢湖风景道作为一个长距离的线性开敞空间,对植物配置采用“面到段到点”的设计方法.近水处植物应符合巢湖水体的生态环境要求,注重把握植物竖向轮廓线与滨水景观风格的协调,并与驳岸生态地结合起来.另外,对于面向河流一侧的植物应扩宽透视线,延伸滨水的景观空间感.

3.5.2 交通标志景观设计

环巢湖风景道的指示标志、警示标示及警告标志需认真遵守国家规定,而旅游标志既要遵循国标要求,也要注重个性化的特色设计,尤其是教育性标志、庆祝标志等风景道特有的标志内容更是需要精心设计.

3.5.3 声音景观设计

环巢湖风景道路串联起区域最具生态自然的湿地、山林景观及具有江淮人家、渔米之乡特色的古村落村庄,体现了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和谐发展的面貌.因此环巢湖风景道的声音景观设计应多运用保留自然声音的手法,营造出旅游者宛如行驶在原始森林的特殊体验.

4 环巢湖风景道保障实施策略

未来环巢湖风景道的保障实施需建立政策保障、法规保障、机构组织、公共参与与资金保障等机制.环巢湖风景道的实施需要当地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以及政策扶持力度的有力加强,如银屏山附近村庄属于有名的贫困县内,环巢湖风景道的建设以及“引水入林”的设计方法可以有效的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建设环巢湖风景道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其各部门需要协调分工、统筹规划,成立地方环巢湖风景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推动成为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另外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对环巢湖风景道建设进行广泛深入舆论宣传与科普宣传,向普通老百姓科普环巢湖风景道建设的意义与生态保护的理念.

5 风景道在中国的展望

目前我国对风景道的研究还停留在景观设计层面,未来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展和实践内容的深化,风景道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保护、休闲游憩与社会经济等功能应统一在风景道景观设计中,形成综合性的方法系统;其次,在运作方面,政府、企业与公众对我国风景道未来蓬勃发展的大力支持与多方合作是必不可少;最后,我国拥有如京杭大运河、长江三峡、丝绸之路等非常丰富的线性开敞空间,运用风景道理念与方法体系对其进行保护更新,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丰富游憩活动,又可以整体性的构建我国风景道体系.

参考文献:

〔1〕(美)克莱尔.A.冈恩,等.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第四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86—190.

〔2〕陶犁,王立国.国外线性文化遗产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评析[J].思想战线,2013(3):108-114.

〔3〕蔡云楠.绿道规划:理念标准实践[M].科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