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闻传播基本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及时性、交互性、海量性、多元化、小众化、多媒体形式、超文本结构等特点,它突破了传统新闻传播存在的界限,初步构建了一些新的传播理念。
首先,打破新闻传播的区域。新闻地理上的接近性是重要的素质之一。一般情况下,同样一条新闻放在全国范围来看,或者放在其他地区来看,未必有多大新闻价值。但如果放在事发当地,可能就有较大的新闻价值。这就是传统媒体的局限。
网络媒体进行的是全球化的传播,新闻一旦上网,就能立即覆盖全球。
而且,网络媒体的出现,将个人真正推向了全世界媒介的地位。人的世界化和世界的个人化,自媒体正在逐步实现。
其次,突破新闻的时间观念。报道速度越快,新闻性就越强,新闻的作用和价值就越大,反之,速度慢了,新闻成“旧闻”,就会贬值,无人去阅读。因此,新闻学把坚持新闻的时效性定为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新闻报道的这一基本要求,它可随着新闻发展,不断滚动推出最新消息,甚至推出大量的一句话新闻。
网络新闻媒体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时间梯度信息,时更新、日更新、周更新、月更新会并存于同一个新闻网站中。以往新闻传媒的刊期界线、时段界限等,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已开始弱化,甚至消失。网络新闻编辑在新闻前后,对新闻的改动都非常方便。
因此,网络新闻传播拥有巨大的时间弹性,在内容结构的组合上有着最大的灵活度。
第三,突破了新闻传播方式。受众的需求是立体的、多方面的,他们想知道不同媒体、不同信息源相同或不同的观点,他们渴望立体的信息提供。这就要求媒体具有更大的包容度,能够实现“多种信息源、同类声音、异类表现”。
传统媒体都有传播方式的局限,比如广播通过声音载体传播信息,报纸通过文字图片传播信息,电视传播的方式主要局限在图像声音,文字固然有,但不是最主要的。
而网络媒体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即便是单一的文字表现形式,也可以有变体的文字、滚动的文字、闪动的文字等多种形式。受众在网络上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最大限度地了解一个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信息。
第四,网络带来了新的互动方式。在大众传播时代,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分水岭是清晰的。与大众传媒的如滔滔江河一般的信息相比,受众的反馈只是涓涓细流,根本不能等量齐观。然而,网络新闻传播是一种强调个性的传播,它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中受众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使得传播者和受众双方居于平等的地位,真正实现了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曾提出的循环传播模式。
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同时也对大众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从传播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受众与传播者的角色经历了多次的转变,而目前正是最为重要的一次转变。
第五,网络新闻突破了信息准入的限制。在网络信息时代,每个人同时具有“传者”和“受者”的双重身份。除了电子邮件、论坛、聊天室、留言板和在线调查等方式,受众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与网络形成互动,参与到网络新闻的采访与报道中去,变新闻事件的“旁观者”为“参与者”。
网络新闻传播开放、自由,但是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形成,必须在合理发挥自身特点的同时,依靠网络媒体记者、编辑自身的努力,以受众的利益为重,才能取信于受众,逐步树立起自己的威望。
本文结合具体的新闻传播现状,探讨了新闻传播规律的本质特征以及新闻传播规律的构成,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新闻传播规律的作用方式,以及新闻传播所具备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问题,最后针对新闻传播不全面主要现象及其防治问题提出相关的有效建议,希望对于今后我国的新闻传播发展具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
新闻传播;传播规律;基本特征纵
观新闻发展的历史,是从16世纪的威尼斯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经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手抄新闻到现在的周报、日报。新闻事业真正是在19世纪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种媒介呈现出惊人的增长速度。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间的新闻事业有着明显的特点,所以应该积极努力进行探讨新闻传播的规律,保证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1新闻传播规律的本质特征
在分析新闻传播构成要素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四个方面:传播主体、传播媒介、收受主体以及传播内容。相应的传播规律就蕴含在上述四者的相互关系中,可以看出,特殊性和普遍性是新闻传播规律的两个方面。所谓的普遍性,就是说明只要存在相关的新闻传播活动,就肯定蕴含着新闻传播规律,这点毋庸置疑;所谓的特殊性,就是指在不同形式、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新闻传播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具体形式具有不同。应该看到,这种规律性具有一定的共时性和历史性的特点,所以基于认识论来说,新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能够对于全世界进行有效的捕捉;基于道德角度,新闻的客观性则是具有较强的理想化和规范化的目标;基于形式方面,新闻客观性则是表现出一定的技术标准形式内容;对于新闻的客观性来说,也是包括公众对于新闻的共识以及对于社会组织框架的认识。一般来说,用事实说话,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这些是新闻的基本要求,具体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所引用材料的真实可靠性;二是新闻的基本要素具有较强的准确性;三是新闻材料背景具有实事求是、客观全面的要求。同时,为保证本质内容的真实性,应该把所要报道的内容的客观存在进行真实反映,体现出历史和时代的本质。
2新闻传播规律的构成探讨
在分析新闻传播的具体过程中可以看出,这些都是新闻的两个主体相互进行选择的过程。对于新闻的传授行为来说,整体上分析主要是一种自觉、主动的方式,可有效保证新闻传播得到支配。对于双重主体的选择进行探讨,这种新闻传播选择主要是表现在不同的新闻传播具有不同的作用方式以及影响范围,选择传播主体则对新闻传播具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会相应地对于收受主体的收受行为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对收受主体的影响方式大都是通过累积方式进行,也涉及到各种不同渠道。可以看出,针对新闻传播的完整性应该考虑到满足收受者的新闻满足以及传播效果之间的互动,从客观规律来分析,这种新闻传播具有必然的稳定关系,也是所要分析的重要规律之一。一般来说,传受主体间对于事实进行分享的过程就是新闻传播的过程,能够有效保证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存在较为感受一致的交流,从而出现行为上的一致关系,这就是能够达到新闻传播的理想水平。
3新闻传播规律的作用方式
在分析新闻传播规律的过程中,一定要贯彻于整个传播的过程。一般来说,从传播和收受方式来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方式:一是自发方式,二是主体自觉运用方式。对于自发作用来说,就是不考虑传播主体或者收受主体是否受到传播规律的影响,任何存在的新闻传受过程都要受到相应的新闻传播规律的影响,其行为受到规律的支配。所以,新闻规律随着新闻传播活动的存在而存在。对于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规律的自觉方式进行分析,这个过程则是一个长期艰苦过程,所以对于从事新闻活动的双重主体来说,应该保证能够通过必要的手段和方法,对于新闻传播规律进行准确了解,保证通过有效的实际方法实现自觉运用新闻传播规律更好地服务于新闻传播。
4新闻传播必须客观的要求
对于新闻传播的客观性来说,也就是要求服从事实本源。对于新闻报道来说,主要是对近期发生的焦点问题进行时事报道,要求具有高度的客观性,应该保证尊重事实本来的面目,只有保证新闻具有有效的客观传播,才能保证新闻传播具有强大的力量。受传者往往对于虚假新闻并没有多大兴趣,同时还可能产生不相信媒介的想法;新闻倾向性则是体现在客观报道中,能够有利于受传者所接受,同时保证进行有效传播。可以看出,新闻从业者的基本内容就是保证新闻传播的客观性要求,这也是新闻传播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5新闻传播的公正性要求
【关键词】新闻摄影;图像;形象性
一、新闻摄影的主题
图像作者向受众传递一种讯息,就要使信息内容服从于传播主题。主题则代表了照片具备的意义,同时也限制了观者的阐释与回应的范围,实际上题材的选定就等于传播意义的选定。对于图像传播而言,图像意义是其根本所在,图像意义的产生依赖于:图像作者再确立图像主题时,往往是根据传播意图,使用心像去关照物像,这时会再脑海中形成许多不同的视像,此外,作者还要顾及到主题的可表现性的物质媒体特性,决定从视像中确立的形象,这个形象就会去承载主题的涵义,完成故事的叙述。
我们对新闻摄影的基本要求是满足承载新闻信息的功能,而画面各要素则构成了图像,图像又成为沟通传受双方的媒介,受众通过图像获取信息,才能完成传播过程,有效的传播依赖于图像表意的清晰程度。
二、新闻摄影报道的形象性问题
合格的新闻摄影作品必须具备三大要素:
首先,传递及时准确新闻信息;
其次,真实记录新闻现场的形象;
第三,具备必要的文字说明。
具备了这三个基本要素的摄影报道才能称之为新闻摄影作品,想要成为优秀新闻摄影作品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后,还要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强调图像传播了什么样的新闻,即新闻价值的大小和摄影
记者挖掘新闻的深度,实际上就是对新闻价值的判断;
第二,是什么样的摄影图片,即拍摄水平的高低,包括摄影手段的运用情况、信息传递总体情况的视觉效果;
第三,新闻照片传递的新闻信息量与新闻摄影图文两部分传递的全部新闻信息量的比率,这个比率越高,说明摄影手段在传递新闻信息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实际上是涉及新闻信息传达的效果,是评选优秀新闻摄影作品的核心和归宿,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下转第63页)
新闻摄影抓取的真实的典型性瞬间形象,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整个新闻事件过程中多次或反复出现的瞬间形象,记者有机会可以等待、选择;另一种是突发性瞬间形象,一旦错过时机,就再也不可能拍到。这些突发性的珍贵镜头,只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新闻摄影记者,才能抢拍到手,这就是说,新闻摄影一记者既要深入生活,长期构思,又要有随即应变、当机立断的能力,对任何突发事件做出最迅速的职业反应。
照片所表现的可视的形象,强调的是真实的、对现场的抓拍,能传递准确、有效信息的,所以不是所有的照片都是真正的新闻照片。新闻形象主要包括以下两点:画面凝聚的信息量和形象的典型性。前者是就报道题材来讲的,后者是对新闻内容的提炼选择瞬间精华。具体到实践中就是用科学的手段,记录和反映的直观可视的形象,是对时间、空间、对象的三位一体的纪实。图像传播的信息可信程度更大,是文字新闻不可替代的,借用图像承载信息的新闻事实在题材特征上必须具备强烈视觉特点。在捕捉形象的过程中,要更加重视的独特性和典型性,“决定性瞬间”将成为摄影记者关注的重点。因为形象新闻可视性强,要求内容新、立意新,摄影记者要有新闻敏感和政治敏感,不光用手照相,更要用脑照相,拍摄之前要有采访,有构思,寻找新思路,采用新手法,将形象新闻的形象价值发挥到淋漓尽致。
三、新闻报道与摄影的匹配
新闻摄影作为一种报道形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将新闻图像化,形象性就成为其最大的卖点。为了突出新闻形象,为受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图文结合的新闻摄影报道,我们还要强调新闻报道题材与摄影体裁的适宜性问题。新闻摄影报道的内容,应该是适合用摄影去表现的题材,新闻摄影的内容与摄影体裁要相适宜,不能只顾内容不顾形象,也不能只顾体裁而忽略题材。
纵观市场,对新闻摄影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与高度重视新闻图片的时效性。这是构成新闻的硬标准。及时性与时效性是新闻摄影“形象价值”的时空要求所决定的。当社会步入市场经济时代,信息大量、迅速、可靠的传播,更成为新闻媒介的基本功能。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的流动不仅疾速,而且有严格的时间坐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信息才会具备传递价值,有满足读者认识外界事物的效用。新闻图片在这方面有着“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特点。但如果仅仅满足报道时机和时效要求,新闻摄影还不足以具有夺人眼球的注目率。视觉文化的现实反映是大量的图片充斥媒介,同时形成的负面作用就是受众的接收状态渐趋麻木。新闻图片在主体表现上一旦缺乏视觉冲击力和刺激性,对受众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我们必须利用新闻摄影在报道新闻方面有独到的优势,运用技术手段,将现场拍成近景的细节展示、中景的形象描述以及全景的全方位报道来满足受众的视觉需求。还可以运用系列报道、追踪报道、对比报道等多种手法,将事件主题渲染得淋漓尽致,既有当前的现状,也有历史的回眸,还有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对新闻形象的真实再现,完成一记录历史和传承文化的功用。同时,新闻摄影在题材选择上的具有一定的广阔性,凡是能够通过图像很好表述的题材都可以被用来作图像展示。因而,我们不能将新闻内容的价值和新闻图片的价值简单地划等号,当然优秀的新闻摄影图片必然是两个价值标准的统一。
四、摄影与文字报道结合强化传播力
图像与文字共同构建了一个信息载体—新闻摄影报道,两大构成元素之间形成了互相依存、互为说明的紧密关系,通过图像的现场实证性、视觉冲击力为受众再现了新闻事件的真实面目,文字信息的补充说明填补了图像不能言说、无法叙述的内容。这种信息传播的方式吻合了当下受众的接受心理和阅读习惯,而在“读图时代”这一心理和习惯又被媒介反复强化,所以在媒介自身发展和受众的信息需求双重作用下,新闻摄影迎来了发展的契机。以报纸为例,如《东方早报》明确了使用图片新闻的三个要素:
1.说什么,是图片的内容评价原则,合格的图片必须符合报刊的新闻传播需要,有完整的信息传达。
2.怎么说,试图片的视觉评价原则,合格的图片必须符合报刊视觉个性要求,给受众愉快的视觉感受同时满足信息需求。
3.说成什么,是媒介的观点传播原则,合格的图片必须符合媒体观点需求。
《东方早报》把报纸作为以视觉设计来整合内容的产品,借用图片将新闻视觉化。为发挥图片的视觉直观优势,给与其最大的表现空间,采用对开版打通的方法来使用。可以看出,图文结合特别是以图片为主的新闻摄影报道,借助传统媒体一一报纸杂志的转型、电视新闻深度化和新型媒体—互连网、手机流媒体,会拥有越来越广阔的传播空间。
参考文献
[1]许林:读图时代的新闻摄影论说,中国摄影出版社,2002.
[2]孙鲁荣:提高报刊新闻摄影传播质量之我见,新闻窗,2007(1),67-68页。
[3]川张素青:剖析新闻摄影的形象价值,新闻采编,2007(1),43-44页。
关键词 新闻教育 专业改革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9.018
News Education Reform Path under the Guidance of National Policy
PENG Guanglin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olicy interpretation journalism education reform started in journalism education reform policy clear direc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f current problems of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path of Journalism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scientific method.
Key words news education; professional reform; talent training
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新闻教育已经难以适应新闻传播行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实施新闻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了所有新闻传播院系必须正视的工作任务。新闻教育到底该如何改革,应该怎样改革是全体新闻教育工作必须研究思考的重要问题。在我国,任何改革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都必须坚持国家政策导向,这是确保改革项目健康有序推进的根本前提,新闻教育改革也不例外。因此,本文主要从新闻教育改革的有关政策解读着手,在明确新闻教育改革政策方向的基础上,剖析和反思当前我国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以此探寻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可行路径与科学方法。
1 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政策框架与导向
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近些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政策,试图以此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新闻教育改革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整个国家教育改革政策指引下运行,而且也在专门的新闻改革政策指引下推进。大体政策框架如下:
第一、国家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政策。201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该文件明确指出:高等院校应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总体背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第二、新闻教育改革专项政策。2013年6月,教育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2013〕7号),强调“新闻传播院系培养学生全媒体业务技能,强化实践,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新闻教育改革的重点提出了明确要求。此后,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教育厅都纷纷启动了新闻单位与新闻院系联合人才培养工作,旨在培养高质量新闻传播人才。第三、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政策。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文件要求高等院校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这是对全国所有高等教育专业提出根本性要求,也是我国新闻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虽然以上教育改革政策的侧重点都各有不同,但其精神内核具有高度一致性,即所有高等院校和本科专业都要加强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培养,这是当前新闻专业改革的基本背景与主要导向。
2 我国高校新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上可知,当前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向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此全面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但实际上,当前我国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大体情况如下:
(1)课程结构不合理。无论是老牌的新闻传播专业还是新兴的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不多不少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门数和课时总数过多。目前很多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所修课程门数都在40门(学校公共课和通识教育课除外)以上,存在着一种泛而不精的现象。①(2)专业技能课程比例不高。新闻学专业是一直以来是一个应用型专业,但专业技能课程所占比例仍然不高。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新闻学专业实验教学课时只占课时总数的15%左右,②专业技能课程不仅开设门数不够,而且开课课时也严重不够。(3)新兴的专业技能课程缺失。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新闻学专业基本上还是以传统新闻学课程为主,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传播类课程开设不到位,基本上只有一门“网络新闻学”或“新媒体概论”作为代表,其他新媒体传播实务课程仍然空缺,远远落后于新闻传播行业发展的实际要求。
(2)实践教学师资紧张。新闻学专业是一个文科应用型专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而这是需要以拥有优良的实践教学师资为前提的,这是我国新闻教育的基本共识。但实际上,实践教学师资紧张的问题在大多数高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我国新闻传播院系,既具有新闻实践工作经历,也具有新闻专业理论学习基础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仍然不到30%,③导致部分专业技能课程无法正常开设或者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不符合国家新闻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
(3)人才培养模式仍然陈旧。人才培养的质量除了取决于优秀的师资队伍、科学的课程体系和高质量的专业教学平台之外,在根本上取决于人才培养模式。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相反,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我国,新闻院系都充分认识到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阻碍重重,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在不根本上导致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陈旧。部分高校仍然采用汉语言文学等传统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没有在根本上建立开放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合理开发和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和资源,仍然采用“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致使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提高。
3 我国高校新闻教育改革的主要路径
当前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政策导向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新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体现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但实际上,新闻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多方面着手。
3.1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是改革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模式的必然要求。在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语境下,我国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主要存在两个着力点:
第一,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新的新闻传播业态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产生了新的要求。而这个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媒介融合发展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新的专业技能要求,需要培养能够在泛媒体行业从事传播策划、内容生产、渠道运营、产品营销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第二,文化产业发展拓宽了新闻传播人才就业门路。新闻学专业已经不能局限在为新闻媒体培养人才,可以从事相关文化产业和自主创业,所以需要培养具有一定产业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第二,切实做好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原有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过于宽泛,“专业性”体现不够。因此,体现“专业性”是本次修订人才培养规格的着力点,具体规格设定如下:(1)具备基本的新闻内容生产能力,具体涵盖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专业技能。(2)具备良好的媒介技术应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媒介技术和平台传播新闻信息的专业技能。(3)具有较好的媒体传播策划能力,能够根据各种实际情况需要独立策划和组织实施传播活动。(4)具有良好的媒体经营管理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组织开展媒介经营管理工作,具有基本的创业能力。
3.2 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要改变当前我国新闻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合理现象,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增加新媒体传播类技能课程。在原有传统新闻传播类技能课程基础上增开“新媒体编辑”、“新媒体传播策划”、“数字期刊编辑”、“新媒体产业经营与管理”等新兴的专业技能课程。第二、提高专业技能教学课程比例。在适当删减部分理论课程基础上增加专业技能课程门数和课时,保证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时间。第三、增加专业相关创业引导课程。开设“传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传媒产业经典个案评析”等与传媒产业经营管理类课程,以培养学生创业创新与经营管理能力。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利用新闻院系与新闻单位人才交流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前往新闻单位挂职和进修,提高专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对积极主动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的教师给予奖励,还可以利用人才交流政策,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吸收媒体业务骨干来校兼职,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在源头上预防“因人设课”的固有弊病,从根本上解决“该开的课没人开,不该开的课重复开”问题,保证学生能够学到应该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3.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当前语境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新闻教育改革的要点,也是新闻教育改革的难点。结合当前我国教育政策和传播行业发展实际,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应该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立足于“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政策,依托学校平台和社会资源,建立一批符合人才培养实际需要的创业孵化基地。第二、立足于“以赛促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实施“以赛促学”工程,把竞赛参与纳入学生专业学习评价体系之中,督促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各级各类专业竞赛项目,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了有用”和“学了能用”。第三、探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路径。大多数新闻院系都建立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但真正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的比较少,未能实现预期效益。因此,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必须从把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改革重点。
基金项目: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闻传播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和吉首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012JSUJGA20)
注释
① 肖灵.对当代新闻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新闻爱好者,2013(10):84.
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近些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政策,试图以此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新闻教育改革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整个国家教育改革政策指引下运行,而且也在专门的新闻改革政策指引下推进。大体政策框架如下:第一、国家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政策。201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该文件明确指出:高等院校应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总体背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第二、新闻教育改革专项政策。2013年6月,教育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2013〕7号),强调“新闻传播院系培养学生全媒体业务技能,强化实践,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新闻教育改革的重点提出了明确要求。此后,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教育厅都纷纷启动了新闻单位与新闻院系联合人才培养工作,旨在培养高质量新闻传播人才。第三、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政策。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文件要求高等院校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这是对全国所有高等教育专业提出根本性要求,也是我国新闻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虽然以上教育改革政策的侧重点都各有不同,但其精神内核具有高度一致性,即所有高等院校和本科专业都要加强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培养,这是当前新闻专业改革的基本背景与主要导向。
2我国高校新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上可知,当前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向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此全面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但实际上,当前我国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大体情况如下:(1)课程结构不合理。无论是老牌的新闻传播专业还是新兴的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不多不少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门数和课时总数过多。目前很多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所修课程门数都在40门(学校公共课和通识教育课除外)以上,存在着一种泛而不精的现象。①(2)专业技能课程比例不高。新闻学专业是一直以来是一个应用型专业,但专业技能课程所占比例仍然不高。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新闻学专业实验教学课时只占课时总数的15%左右,②专业技能课程不仅开设门数不够,而且开课课时也严重不够。(3)新兴的专业技能课程缺失。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新闻学专业基本上还是以传统新闻学课程为主,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传播类课程开设不到位,基本上只有一门“网络新闻学”或“新媒体概论”作为代表,其他新媒体传播实务课程仍然空缺,远远落后于新闻传播行业发展的实际要求。(2)实践教学师资紧张。新闻学专业是一个文科应用型专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而这是需要以拥有优良的实践教学师资为前提的,这是我国新闻教育的基本共识。但实际上,实践教学师资紧张的问题在大多数高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我国新闻传播院系,既具有新闻实践工作经历,也具有新闻专业理论学习基础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仍然不到30%,③导致部分专业技能课程无法正常开设或者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不符合国家新闻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3)人才培养模式仍然陈旧。人才培养的质量除了取决于优秀的师资队伍、科学的课程体系和高质量的专业教学平台之外,在根本上取决于人才培养模式。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相反,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我国,新闻院系都充分认识到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阻碍重重,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在不根本上导致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陈旧。部分高校仍然采用汉语言文学等传统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没有在根本上建立开放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合理开发和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和资源,仍然采用“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致使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提高。
3我国高校新闻教育改革的主要路径
当前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政策导向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新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体现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但实际上,新闻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多方面着手。
3.1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是改革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模式的必然要求。在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语境下,我国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主要存在两个着力点:第一,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新的新闻传播业态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产生了新的要求。而这个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媒介融合发展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新的专业技能要求,需要培养能够在泛媒体行业从事传播策划、内容生产、渠道运营、产品营销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第二,文化产业发展拓宽了新闻传播人才就业门路。新闻学专业已经不能局限在为新闻媒体培养人才,可以从事相关文化产业和自主创业,所以需要培养具有一定产业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第二,切实做好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原有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过于宽泛,“专业性”体现不够。因此,体现“专业性”是本次修订人才培养规格的着力点,具体规格设定如下:(1)具备基本的新闻内容生产能力,具体涵盖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专业技能。(2)具备良好的媒介技术应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媒介技术和平台传播新闻信息的专业技能。(3)具有较好的媒体传播策划能力,能够根据各种实际情况需要独立策划和组织实施传播活动。(4)具有良好的媒体经营管理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组织开展媒介经营管理工作,具有基本的创业能力。
3.2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要改变当前我国新闻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合理现象,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增加新媒体传播类技能课程。在原有传统新闻传播类技能课程基础上增开“新媒体编辑”、“新媒体传播策划”、“数字期刊编辑”、“新媒体产业经营与管理”等新兴的专业技能课程。第二、提高专业技能教学课程比例。在适当删减部分理论课程基础上增加专业技能课程门数和课时,保证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时间。第三、增加专业相关创业引导课程。开设“传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传媒产业经典个案评析”等与传媒产业经营管理类课程,以培养学生创业创新与经营管理能力。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利用新闻院系与新闻单位人才交流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前往新闻单位挂职和进修,提高专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对积极主动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的教师给予奖励,还可以利用人才交流政策,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吸收媒体业务骨干来校兼职,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在源头上预防“因人设课”的固有弊病,从根本上解决“该开的课没人开,不该开的课重复开”问题,保证学生能够学到应该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3.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