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年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疾病;护理措施;护理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93-01
老年群体中的一种常见疾病是心血管疾病,是一项死亡率很高的疾病,严重的影响了老年人的生命健康问题,该疾病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医学人员的普遍关注[1]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老年群体的疾病中呈现着明显的上升趋势。本文选取了某院治疗的老年心血管疾病100例进行临床观察,对照分析并给予其中一部分患者护理措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某医院2010年,在这个期间的进行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患者案例200例作为实验的组员,将这100例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例数均为100,观察组中分别是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处于55-80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45例,患者的年龄也是处于60-85岁。这两组的患者文化程度分别是中学50例,中学至高中100例,高中以上30例,其他2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可以临床对比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情况及护理效果。
1.2 方法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医务人员去总结其的护理情况及护理效果,治疗护理的结束后,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治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5.0%,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性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及护理
3.1 我们知道心血管疾病是老年群体中的一种常见疾病,老年人的生命健康问题严重的受其的影响,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一定护理措施,及时有效的帮助患者减轻病情。
3.2 护理
3.2.1 医务人员要定时对患者进行测量脉率、脉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相应的使用血压等的监督及护理。
3.2.2 要细心的观察患者的症状,做到及时了解患者情况,有效与患者沟通病情进展,住院期间,患者若出现胸闷、胸痛等情况,医务人员要进一步观察其的问题,及时采取如吸氧等的相应措施。
3.2.3 针对患者具有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等情况出现,医务人员要对其进行生活护理,发挥协,护理患者的生活起居及个人卫生问题。
3.2.4 重症患者他们必须卧床进行休息,那么医务人员要对其进行休息护理。病情逐渐稳定的患者,鼓励其进行床上活动或是下床活动,长期卧床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按时帮助其更换,也需要根据其病情的轻重,细心、有耐心的进行护理。
3.2.5 患者的护理措施还涉及到药疗护理。心血管常用药物的剂量、方法、作用及副作用一定要掌握好。如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时,医务人员应该准确掌握好药物的剂量,用药前后,密切注意患者的心率、心律变化等等。
3.2.6 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护理措施最重要的一项是急救护理,因为心血管疾病是一项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如果急救及急救护理不及时,就会造成患者死亡。因此,护理人员对常用仪器、抢救器材及药品的使用方法等等要熟练掌握;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量供应,定时核对,定期消毒各抢救用物,保持各抢救用物的完好备用状态;如果患者发生晕厥等状况,医务人员一定要立即就地抢救,及通知其的主治医师;各类药物的使用遵医嘱,快速、正确地进行;如果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医务人员一定立即采取心、肺、脑复苏措施。
3.2.7 健康指导是一项辅护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很好的促进性作用。因此,医务人员可以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有关疾病的防治与急救知识;积极鼓励患者去治疗各种原发病,尽量减少各种诱因的出现;根据患者不同病情,指导其掌握劳逸结合的原则,确保足够的睡眠,避免任何精神刺激的情况出现;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医务人员指导其选择相应的治疗饮食;冠心病患者应提醒其要随身备好急救药物,避免紧急情况失控;医嘱患者应遵按时服药。
本文研究中,讨论了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效果,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的帮助患者减轻病情,对其康复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及提出一些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冯杰,宋克群,杨君,郎森阳.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抑郁症状的初步研究[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0.10.28,9(05):172-176.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心理问题;护理措施
心脑血管疾病是因为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而造成的,一种常见的、多发于中老年患者的疾病[1]。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加上一些媒体的不实渲染,很容易造成老年患者的心理压力,导致心理问题。为有效改善这一情况,故本院进行此次试实验,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1月本院接收的老年心脑血管患者92例,所有患者均被确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且均为首次发病。患者中已排除合并患有精神认识障碍或严重心理疾病的患者。患者中男患者有61例,女患者有31例,年龄57~82岁。其中有7例患心绞痛、31例患脑梗死、33例患心肌梗死、17例患脑出血,4例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学及以下学历有37例、初中学历为32例,高中及以上为22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症状自评量表检测患者的心理状态,测试工程由专门的心理医生完成,对文化程度较低不能理解选项内容的患者,需逐条解读,发放试卷92例,回收92例。并采用回顾分析法对该结构进行分析。对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制定了以下护理措施:
(1)饮食护理:饮食科学对于心脑血管患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保证其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结合医嘱,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以保证患者的营养充足与生理的需求;饮食要少盐、少糖、少脂,重视荤素搭配与营养均衡,多吃粗粮、水果,少加工的食物;戒烟戒酒,不要吃刺激性的食物,可适量的进行户外锻炼[2];
(2)病症护理: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中常出现精神恍惚症、焦虑、抑郁及强迫症,因此医护人员要以更加耐心、包容、和善的心态面对患者;与患者交谈时,语气要亲切、缓慢,消除患者紧张的心理;详细向患者介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与相关的注意事项,运用大量的事情提升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与依从性,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多倾听患者,了解患者真实的想法,多鼓励、支持患者,引导患者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与患者家属多沟通交流,指导患者家属掌握必要的护理技巧与知识,帮助患者家属更好的照顾患者,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支持与温暖;在整个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都要详细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并在合理而可能的情况下,满足患者的要求;若患者因心理问题产生失眠、焦躁等状况,若情况严重可以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如安眠药或镇静剂,但一定要注意合理用药规范;尽量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良好的治疗环境,定期开窗通风,室内温度保持在22℃,湿度为50%[3]。
1.3统计学意义
应用 SPSS 18.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常见的心理疾病
92例患者中有87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几率为94.56%;主要表现为焦虑(24例)、抑郁(27例)、精神恍惚(16例)、强迫症(11例)、焦躁(9例)等。
2.2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对比
护理后患者的心理状况明显优于护理前,两组数据对比,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3.讨论
抑郁、焦虑、强迫是老年心脑血管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老年患者要长期忍受疾病的痛苦,并且随着自身年龄增长,身体各机体功能都在逐渐衰退,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需要更多的依赖于他人。这时患者很容易对自我存在产生怀疑,,逐渐产生自卑、消极的情绪,进而产生抑郁、焦躁等心理问题[4]。由于患者多为老年人,对心脑血管疾病缺乏一定的了解,常常会往负面的方向思考,或总是怀疑自己是否有按时吃药等,从而出现焦躁、强迫等心理问题。因此在进行护理时,要始终以患者为中心,重视提升患者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了解,注重患者的内心感受,多与患者沟通交谈,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治疗观念。
实验结果显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发病为94.56%,在经过有效的护理后,其心理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对比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本院认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焦虑、抑郁、精神恍惚、强迫与焦躁,对其进行有效的饮食护理与心理护理措施,提高患者对心脑血管的正确认识,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徐秋. 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措施[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27(15):183+173.
[2]赵荣. 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措施[J]. 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2:214-215.
【关键词】 护理专业;教学改革;老年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86-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工作选取两个班级的护理专业学生,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护生的年龄、性别、学历生源等基本资料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措施 制定改革方案,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对照组护理专业学生采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法。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研室组织教师集体探讨解决老年护理教学问题的措施,制定了改革方案。主要从教师业务改革、教师备课改革、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四个方面进行。
1.2.1 教师业务改革 从事老年护理课程教学的教师每周至少听资深教师讲课一次,每学期阅读老年护理方面的书籍或资料3-5本;周末组织就近参观敬老院、托老所、老年病房等,亲身和老年人交流,及时了解老年人的现实生活和健康状况。
1.2.2 教师备课改革 本校护理专业班级较多,由两到四位多年从事老年护理教学的老师共同授课。改变个人单独备课的方式,采用课前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资源共享,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每节课程的教学方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1.2.3 观念改革 教学中,加强对当前国内外老龄化现状、发展趋势以及老年护理人才需求现状的剖析。老年护理的发展无论从护理理念上、内容形式上、提供服务结构上都由原来单一的家庭护工式服务向复杂多元化、专业化、整体护理发展,护理服务会趋于专科化。改变老年护理只是老年人生活照顾的传统观念,增强了学生对老年护理课程的重视。
1.2.4 教学方法的改革 ①角色扮演。在老年护理中的家庭护理、老年期心理问题及护理、常见老年疾病的护理等章节中选择8-10个相关内容。课前两周将全班学生分为8-10组,每组10名左右。由全组人员合理分工,进行查找病例、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措施;编排剧本,设置情景;角色分配,排练剧情等。在角色扮演课时按小组顺序展现给大家。②小讲课。根据学生课程学习特点,选择小讲课的内容。课前一周将全班分为八组,每组选择一节内容,时间为20min。全组人员合理分工,进行查资料、做课件、写教案、选择代表讲课等。讲课结束后同学提问、教师总结,课后进行教案展品。该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③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让学生通过分析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根据不同章节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有代表性的、老年常见的健康问题。如空巢综合征、老年抑郁症、老年便秘、尿失禁、安全用药等,精心设计1-2个典型病例,提出恰当的问题,提前一周发给学生。并提供可参考的资料书籍目录或可查阅资料的网址供学生自学。上课时利用10-15min由学生代表将分析研究后的结果以及疑问陈述出来,其他同学再讨论回答。最后由教师对本节重点和学生概念模糊的问题做出解答,分析归纳总结。④案例讨论。在学期的最后设置案例讨论课。由学生回顾并说出身边的真实案例,如老年痴呆、老年骨折、老年老视眼等,教师组织大家集体分析该患者,并根据所学知识,给出全面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把生涩的理论知识与活生生的现实实例相结合,实现知识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感受到运用知识的成就感。
1.3 评价指标 制定问卷,针对学生对老年护理的学习兴趣、毕业后从事老年护理的意愿、具备的老年护理人员素质情况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X2检验,以P
2 结 果
2.1 对学习老年护理的兴趣比较 针对两组学习老年护理的兴趣和毕业后是否愿意从事老年护理工作两个方面的情况,对实验组、对照组的学生采用方便抽样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实验组护理专业学生对老年护理学习的兴趣及毕业后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意愿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实习期间实施跟踪随访 根据老年护理人员素质要求的四个方面制定问卷,对实习医院中设有老年科或老年病房的学生带教老师进行问卷调查,由实发给带教老师并回收。两组学生在老年护理人员素质要求的四个方面中,实验组护理专业学生的良好评价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随着我国老年步伐的加快,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康复等需求急剧的增加。老年护理课程的开设,为培养实用技能型的老年护理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的老年护理教学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进行单纯的理论教学,知识枯燥,学生学习被动,缺乏兴趣。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毕业后愿意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人也极少。通过收集教学中的问题,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教师方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加强业务学习,教学方面采取角色扮演、案例讨论、PBL、小讲课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老年护理的人才培养打了坚实的基础。在老年护理的教学中,所有医务工作者还在不断探索与改善,努力为老年护理教学提供更多资料与经验。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541.6;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_816X(2008)01_0 071_02
老年心衰病人因其机体器官功能的老化和生理环境的改变,患病后有其特殊的心理问题。对 他们采用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仅依靠药物、手术等躯体治疗方法是远远不够的,现代护理要 求护理工作者对老年患者在进行心理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实施心理―生理―社会文化的系统的 整体护理。
1 临床资料
收集84例,均为我院住院的老年心衰患者,其中男33例、女51例,年龄75~94岁,平均81± 6.7岁。心功能Ⅱ级14例、Ⅲ级50例、Ⅳ级20例,心力衰竭诊断及心功能分级参照心力衰 竭诊断标 准。住院期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情绪变化,其中焦虑型患者28例占33%,抑郁型患者30例 占35%,失落型患者14例占16%,恐惧型患者12例占14%。患者上述情绪变化不是独立出现的, 相互间有一定的关联。
2 心理分析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在患病后,由于社会角色地位的转变,住院后环境的改变及疾病的折磨都 会产生患者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具体表现为:
2.1 焦虑型
焦虑是机体适应环境过程中的一种反应,这种情绪对病人的身心健康不利。随着疾病的不断 加重,患者常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忧愁、联想,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自寻烦恼且多自卑。
2.2 抑郁型
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由于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内心空虚可产生抑 郁:同时由于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以及死亡的威胁,心理上更易产生恐惧抑郁,遇事灰心、 悲观失望。
2.3 失落型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地位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 默寡言,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情 看不惯,为一点小事发脾气。
2.4 恐惧型
老年心衰患者由于对疾病的担心,加上自理能力的下降,心理负担的加重,心理上会产生忧 虑感或恐惧感,从而表现出冷漠或急躁的情绪。
3 心理护理对策
3.1 心理护理评估
主要通过与病人及其家属、亲友、同室病友的交流、询问、心理调查、参阅病历等,利用治 疗护理的一切机会,调查了解病人的人格特征、个体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情况,特别要重视 那些与疾病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通过进行心理护理评估,找出病人现存的及潜在的心理问 题[1]。
3.2 确立心理护理诊断
对评估中所得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寻找出病人潜在的影响健康的主要心理问题及 其原因、诱因,确立心理护理诊断,提出护理目标。
3.3 制定心理护理计划
依据心理护理诊断和心理护理目标制定心理护理计划。针对 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和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要求措施依据正确 、切实可行,并能体现个体化护理原则。
3.4 实施心理护理计划
通过各种护理活动实施心理护理计划,使病人能有效地应对疾病,改变不良的心态和行为以 及由此引起的各种躯体症状,帮助病人消除心理危机,解除疑虑,使其主动接受和配合治疗 。
3.5 心理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是对己实施的各种心理护理措施是否有效地解决了病人的心理问题做出客观的评估。如 评价心理护理诊断的正确性,评价病人对心理护理措施的反应,评价护理目标是否在预定期 限内实现等。若未达标可调整或修改护理计划,使其更符合病人实施情况,达到有 效解决病人心理问题的目的。
4 实施结果
4.1 消除老年心衰患者对住院的恐惧,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病友关系,使老人感到受尊重 、重视,消除忧虑恐惧心理。
4.2 满足老年患者的感情寄托及心理需求,使老年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好感和信任感,促 进医患沟通[2],增加病情陈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利于得出正确的诊断。
4.3 满足患者对自身疾病及相关知识的了解,使病人消除顾虑,增强信心,达到将消极因 素转变为积极因素,悲观情绪转变为乐观情绪,变被动服从治疗为主动参与治疗的目的。
4.4 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让住院的老年患者有住在家里的感觉,有助于消除或减轻老年 患者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心态能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4.5 使老年患者树立对人、对己、对事物的正确观念和态度,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逐步 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5 小结
老年心衰是一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患者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减弱, 任何状态的改变都容易引起焦虑。恐俱、抑郁等心理障碍[3]通过实践心理适应性 训练可增加患者对多种心理应激因素的应对及适应能力,从而对疾病进程及患者生活质量 产生积极的影响,是维持患者生理、心理良好状态的重要措施[4]。需要注意的是 心理护理只有在整体护理中与其他护理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将其增进病人身心健康 的独特功能更好地贯穿于护理全过程,发挥其特殊的功能和效用。
参考文献
[1]杜丹丹,杨永红,陈靖.从事老年护理意向的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2004 ,10(9):867-868.
[2]陈志红,谭媛平,赵瑞成.心理护理干预中风后抑郁临床疗效的影响[J].湖南中医杂 志,2005, 21(1):51.
[关键词] 老年痴呆;思维过程;循证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49.1+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2-52-02
人类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痴呆病人相应增加,痴呆病人多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计算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下降等认知功能损害,最后发展为全面智能衰退,继之影响到情绪情感与行为活动[1]。所以针对思维过程异常的护理对于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存在思维过程异常的老年痴呆病人采取循证护理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近年来本院收治符合诊断标准老年痴呆54例,男29例,女25例,年龄56~82岁,按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MMSE)评分6~24分,均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计算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下降等认知功能损害,影响日常生活。
1.2方法
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采用循证护理方法改善思维过程异常的进展,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分别在护理前、护理2、4、6、8周末采用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评定护理疗效。疗效评定标准:MMSE减分率≥75%为痊愈,≥50%为显效,≥25%为有效,≤25%为无效。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χ±s表示,采用分组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MMSE评定
见表1。
2.2疗效
护理8周末思维过程异常的改善情况:观察组显效23例,占76.67%;有效4例,占16.33%;无效3例,占10%。对照组显效16例,占66.67%;有效4例,占16.67%;无效4例,占16.67%。
3循证护理
3.1提出临床问题
对我院老年痴呆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全面了解,确认多数病人均存在记忆力、定向力减退,计算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下降,语言结构功能及高级执行功能如计划、组织、顺序等认知功能损害,并迅速进展为全面智能衰退,出现情绪情感及行为活动的改变。而认知过程、特别是思维过程密切影响着情绪情感及行为改变,影响着老年人的生存、生活质量。为了及时控制病情,使病症有所缓解,我们采取了循证护理方法来制定护理方案。根据临床经验,动态收集文献资料及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1)思维过程异常与哪些因素有关?(2)及时有效地改善思维过程异常的针对性护理措施。
3.2查找文献资料
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以寻找来源于研究领域的实证。通过查询相关文献库发现老年痴呆病人思维过程异常与下列因素相关:①与认知能力渐进性丧失有关,认知功能减退常累及各方面,同一病人至少有三项以上,常见的为记忆力减退,计算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下降[2];②与脑血管供血异常及脑组织损害所致功能改变有关,脑梗死所致认知功能减退常见记忆力和计算力减退;③与遗传和脑萎缩有关;④与病人的精神症状有关,如联想障碍、妄想等。黄巧等[3,4]在老年痴呆患者现代护理沟通技巧中也提出,多交流及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有利于活跃思维内容,增强认知能力。
3.3评价相关实证,制定并实施护理计划
对所有相关的研究系列文献进行评审,以获得最佳研究实证,结合以往护理经验,制定护理计划,提出护理措施:①做好病人环境和物品的管理,如去除不必要的物品如清洁、消毒剂;常用物品应放置固定位置等,以防止病人误食非食品,或减少其因记不清物品地点而产生猜疑和妄想,再如不让病人单独用煤气用水,预防意外事件发生。②鼓励病人回忆过去生活经历,帮助其认识目前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与事件,以恢复记忆并减少错误判断。③鼓励轻、中度痴呆病人多看报、勤交流、常运动,以延缓认知功能减退。④教给病人照顾者有关护理病人和管理病人方法。
4讨论
将循证护理运用于老年痴呆病人的护理中,能有效改善其思维过程异常,使患者得到最有效的医疗服务,减少疾病的痛苦。而通过护理人员查找文献资料,掌握最新的研究实证,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并不断总结经验,从而提高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盛树力. 老年性痴呆及相关性疾病[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4.
[2] 周华东,陈阳. 关于中国人老年性痴呆诊断规范化问题的探讨[J]. 重庆医学,2008,37(7):673.
[3] 黄巧. 老年痴呆患者沟通技巧[J]. 现代护理杂志,2005,11(5):282.
[4] 王鲁宁. 老年轻度认识功能障碍进展[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 2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