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说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语文 小说教学 阅读与写作 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89-02
一、前言
随着近些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高中语文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生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1]。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两大重点,同时也是难点[2]。阅读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是观察生活的一种方式,写作是倾诉情感和生活体验的一种途径。阅读和写作,虽然是语文教学的两个方面,但是二者并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具有密切的关系。正如叶圣陶所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与吸收具有密切的关系[3]。可见,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分不开的。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过程中,做好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结合工作,能够使二者实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目标的实现。
二、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结合分析
1.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写作手法,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在高中小说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涉及到很多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如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向学生讲授这些写作手法的特点和功效的同时,也要注意采取措施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些写作技巧,并且懂得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比如,在学习《药》这篇课文时,文中有很多环境描写的句子,如开头的“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了”,“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等,这些环境描写都衬托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文中还有多处用了象征手法,如沾了革命烈士鲜血的“人血馒头”和夏瑜坟上的一圈白花等,这些对于文章主题的深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老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可以让他们把这类描写找出来,重点读一读,领略这些写作手法对于文章主题的表现的作用。然后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给出学生一个类似的主题,让学生仿照教材中的表达方式,将这些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小作文中。这样,通过对这些写作手法的讲解,不仅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该小说的一些写作技巧,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2.在阅读过程中,注意语言文字的锤炼,丰富语辞和文采。
语言和词汇是写作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词汇,才能在写作过程中做到得心应手。但是丰富的词汇单靠课堂字词教学是不能达到的,需要学生在长期阅读过程中不断积累才能实现。因此,在高中小说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于文本中的语言词汇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词藻,并且同时加强学生对语言词汇的鉴赏和辨析,从而提高学生语言使用的准确性。
3.课内外阅读相结合,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很多从长篇小说中节选出来的片段。这些片段大多是原书中精彩的部分。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借助片段,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比如,在学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课文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口头表达一下自己在阅读完该故事之后的感想,然后再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找找《水浒传》中其他有趣的故事来看,并且要求学生最好做好读书笔记。这样,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长期坚持写读书笔记,对于学生的写作水平的发展也会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三、结语
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两个方面。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过程中,注重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无论是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发展,还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阅读和写作教学的结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需要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而找到切实有效的途径,将阅读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梦婕. 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通透[J].教研天地.2009,(7):70.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初中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想象丰富,喜欢听故事、读小说,同时逻辑思维也在逐渐发展。因此,依托语文教材提供的小说作品,搞好小说教学对提高学生阅读文艺读物的能力,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对初中小说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小说教学要发挥提高文学修养的作用
曾经有人提出,初中阶段的小说可作为一般记叙文来教。于是,在教学操作中,教师只对小说这种文体特征作常识性介绍,如小说的三要素,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等。笔者认为,这种传统的观点忽视了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人文作用,错过了文学教育的大好时机。
从语言来看,初中阶段学生的语言正处于第二个加速发展的时期(12~16岁),称之为语言变化时期;从思维来看,学生的形象思维仍在飞速发展,同时抽象思维也在急速向前推进;从心理来看,此时,他们思想活跃,无忧无虑,正是生动活泼的文学教育的好时机,而小说以它生动的故事情节的独特优势成为所有文学作品中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文学样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抓住契机,在小说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欣赏小说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形象思维能力。
二、小说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品读作品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能力。品读,就是在读书中学会评价欣赏。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小说往往有着高超的语言艺术,表现技巧也多种多样,如何欣赏难以尽述,下面仅举几例。
1.细节描写欣赏。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作者对此作了多层次的细节描写。范进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噫!好了!我中了!”的疯话几乎一以贯之,又有昏厥的动作神态,“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行文非常奇特,又有分寸感。疯跑的动作,用“飞跑”来形容,写足了那股疯劲。踹在泥塘里的细节,既不牵强,又是以漫画式的笔法加以“丑化”:“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作者刻画一个疯癫的举人可谓穷形尽相,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揣摩吴敬梓这种高超的画技。
2.个性化的对话欣赏。
在《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Z雨村与门子初次见面时,门子“忙上前请安,笑问:‘老爷一向加官进禄,来就忘了我了?’”这油腔滑调的话既恭维了对方,又介绍了自己,拉了关系,表现了门子圆滑世故、善于巴结的特点。
3.心理描写欣赏。
范进向丈人借盘缠准备参加乡试,被胡屠户骂了个狗血喷头,心里却想“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这一处心理描写表现了范进对追求功名的如痴如醉。
4.环境描写欣赏。
鲁迅的《社戏》中,月夜行船写得非常精彩,如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在讲读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去了解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它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服务的。此处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特点,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烘托“我”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情景交融,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自然。
三、小说教学要选择恰当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途径和手段。教学时应根据小说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运用相应的教法。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1.复述法。
小说故事性强,语言形象生动,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故事,用课文中的语言复述故事,或简要、或详细,均可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如《杨修之死》以七个生动形象的故事来塑造人物形象,语言文白夹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故事既可检验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又可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2.提问法。
教师是专业的提问家,问题设置得巧妙,就能诱导学生对课文的难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同学们探索课文的积极性。比如,读鲁迅的小说,由于时代的变迁,生活经历的差异,学生很难像读金庸、琼瑶小说那样入迷。有一位教师在讲读《孔乙己》时,打破常规发问:“你喜欢孔乙己吗?”这个问题一出,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各抒己见,这时教师抓住契机,加以点拨,同学们对孔乙己的陌生感消失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就展现在他们面前。可见,提问时寻找和把握好切入点非常重要。
3.进入角色法。
教师在导学时,应引导和启发学生与作者同方向去寻求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心理也会发生转变。比如教《最后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小弗朗士,由于相同的身份,学生会很快进入角色,去感受贪玩、淘气、不爱学习的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心理、思想感情的巨大变化,找到一种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这样,对主题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也就更准确了。
4.课内外阅读结合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 小说教学 人物形象 典型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55-01
在语文高考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有关小说的试题,教师应该把握高考的命脉,在教学中围绕考纲,时刻引导学生掌握高考的动向,这样学生才能够做到有备无患,在考场中就会脱颖而出。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和工作实践来谈一下本人对高中语文小说考向的认识:
一、欣赏人物形象,细致入微
小说总是围绕人物展开的,通过人物的一举一动给读者展现出一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人物。学生在阅读小说的时候应该掌握欣赏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技巧。学生首先应该学会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来分析人物形象,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其次,学生应该从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因为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的场所。特定的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对作品环境描写的分析,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法。再次,学生应该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作品中用以表现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件来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最后,学生还要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把握人物性格。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主题往往是通过小说中人物的活动体现出来的。因此,学生通过分析作品的主题,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老舍的《马裤先生》中有这样一道试题: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这道题明显是让学生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就要分析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如一些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本文的:他叫了四五十次“茶房”,他叫茶房时声音太大,他挖鼻孔,拿八箱行李,把所有的衣钩都挂上自己的衣服,击打靴底上的土,擦手擦了一刻钟等句子就是关键句,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应该对这些句子进行仔细阅读和分析,慢慢思考这些句子所体现出来的人物形象: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斤斤计较、自私自利、爱占小便宜;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等。学生要学会欣赏人物形象,从细微处入手,这样在考试中才可以脱颖而出。
二、分析典型环境,情景结合
小说中的环境包含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的环境都会表现出来一定的意义,作者的描述并不是浪费笔墨。所以,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应该能够看到作者通过环境的描写,想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这就需要学生掌握环境描写的特点。
在进行景物描写的时候,通常都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如果是从空间上描写,作者往往都是由上到下,上下结合;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由四周到中心。如果是从时间上描写,作者往往都是春夏秋冬或晨午昏夜。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地向学生传授这些写作特点,以便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把握小说的内容。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是孤立存在的,一般情况下,环境描写都是为了衬托的。有的是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有的是为了衬托人物心情,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故事气氛;有的是点明时令、地点,表现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的,有的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小说主题、奠定情感基调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小说中的社会环境的描写一般也是通关过对人工设置的场景的描写,暗示社会环境;或是对作者的直接介绍反映出社会环境;或者是对任务的言行及相关关系表现出时代风貌和风土人情。描写的目的一般都是交代时代背景,反映社会习俗,表现思想观念和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第9车厢》中有这样一道题:“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关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请赏析文章中这句话的景物描写。这是小说中出现的一句话,从写景文字本身,学生可以获知其渲染凄凉、荒芜的氛围;再根据情节,学生会发现故事的荒唐,更感知到人在其中的无助感。这里的景物描写也暗示了人们荒唐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学生在阅读小说的时候,关于景物描写的鉴赏一般应该从营造意境、设置故事背景、导引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情感等角度去思考,这就是高考的考向。
三、挖掘故事情节,把握故事
小说的情节来自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但却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小说的情节通常是有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的。由于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所以,在小说中,情节并不一定非要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去叙述,有时会省略某一部分,有时甚至会颠倒或交错。分析小说情节时,可以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寻找线索、抓住场面等方面入手,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结局这四个环节,同时注意情节安排的几个作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当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的这几个部分和他们的作用后,面对有关故事情节的问题,学生就会如鱼得水。
例如雨果的《报复》中有这样一道题: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在分析这道题的时候,学生就应该能够看出这是一道对小说某个情节的作用的考查。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是在文章的开头,分析其作用,首先要考虑小说首段的一般作用,比如交代时间、地点、人物、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等等。其次,要考虑情节对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彭恩打电话是语气严厉、措辞犀利,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言辞尖锐的评剧人。
总之,学生掌握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典型环境,故事情节这几个方面在语文高考中就会轻而易举地解决小说中的有关问题,而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就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分析来不断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科学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地提高。同时学生在阅读中还要掌握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小说的艺术审美;还要对小说进行个性化探究,剖析文章的创作背景和社会影响。经过这样的练习和阅读,学生的小说阅读水平一定会如芝麻开花节节高,面对高考也会应对自如了。
参考文献:
[1]周海峰 浅议高中语文小说的有效教学方法[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9.09
【关键词】高中 语文 外国小说欣赏 有效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77-02
外国小说欣赏虽然被安排在选修版块中,但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要明确它的定位: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生人性发展以及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都起着一定的作用。所以,在教学时,应该要有宏观的把握,突出体现教学探究的过程,灵活运用教学评价,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中外小说选修课的基本要求为:一是提高文学修养,二是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三是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四是培养写作能力。为了使外国小说欣赏课堂教学更有效,笔者的体会是:
一、要有宏观调控的思想意识
因为它处于选修课程的定位,所以在教学时不能把它当作传统小说教学来处理,要给足学生欣赏的空间,让学生在欣赏外国小说时遨游其中,怡然自乐。
1.思想空间。中国文化在学生头脑中已有牢固的思想基础,对于外国文化他们仍比较陌生,所以,教师要想尽办法使外国小说进驻学生的思想深处,使学生具有接受外国小说的胸怀。编者在编写这套教材时也可能充分考虑到此因素,由浅到深,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划分单元,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单元。
2.教学空间。在上述块教学单元中,编者在每单元都安排了精读和略读文章,对于教学内容,该让学生欣赏哪部分,是要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自行设计,可以让学生欣赏小说文本为主,也可让学生欣赏上述板块话题为主。例如《丹柯》这篇文章,通过讲族人所面临的困境来梳理情节,分析丹柯的反常之处来剖析人物,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探究主题。合理舍弃,突出重点,能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使课堂走向自主、开放,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二、以“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景教学因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学生通过色彩、动作、声音等多种情景,使感官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自然而然也就被激发起来了。例如《娜塔莎》这篇文章要体现战争与和平的主题。那么在教学时,可以选择我国影视界具有代表性战争片《三大战役》中的某一部,使学生在观看影片中感受到宏大的战争场景,深刻理解战争与和平的主题。同时还能让学生理解基本元素中的“人物”与“场景”元素。
除了通过播放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我们在备课时也应该结合课后思考问题,把它们融入到教学设计中,把教学思考题分解到教学过程中,以问题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丹柯》的时候,可以分步从梳理情节――辨清族人的困境――理解丹柯的反常――分析归纳主题,分解成四个步骤来解决思考题的第一个问题――“《丹柯》中的主人公用自己的生命照亮了人们前进的道路,这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在教学设计中留足了这样的一个空间,不仅解决了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内容,也使课堂显得流畅而有序。
三、以对比阅读教学,促使学生掌握鉴赏方法
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中外小说选修课的基本要求之一。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可以结合鉴赏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对鉴赏方法有所了解,并能加以应用。例如,在执教高尔基的《丹柯》时,我们可以把它和鲁迅的《药》进行对比阅读教学。相同之处为:1.丹柯和夏瑜都是革命者;2.两个人都为大家献出了生命,都没有得到大家的理解;3.在文章的最后都暗示了革命的火种并没有熄灭。不同之处为:1.再现两者形象的方法不一样,夏瑜在文中根本没有出场,他的形象是通过茶客交谈时侧面表现出来的,丹柯是通过正面描写表现出他的形象特点的;2.结果不一样,夏瑜虽然为革命付出了生命,但是革命没有成功,丹柯虽然牺牲了,但是他取得了胜利。
通过对比阅读,可以在学生学习中起着举一反三的作用,能更好地揭示知识规律,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运用此方法,对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对照和鉴赏,从中发现差别或共性,进而活跃学生的思维,促使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不断提高阅读欣赏能力。便于学生掌握其它的鉴赏方法。
四、在欣赏教学中训练写作方法,培养写作能力
外国小说是文学界不可忽视的艺术结晶,能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说明它们的地位之高,并且它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也是一门很好的写作教学课程。所以在组织教学时要把它与写作联系起来,在欣赏时掌握相关的写作技巧,培养写作能力。
我国著名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是个例子”。所以学生在欣赏外国小说作品时,也应该借鉴文本中的精华部分,通过模仿作家的写作技巧,使自己学到很多写作方法。外国小说中的精美语段描写就可让学生学到很多有用的方法。例如:《炮兽》中“这个疯狂的庞然大物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运用了一系列的事物描写,突出了豹子敏捷、强大、速度快等很多特点,当学生学习完这些作品时,我们就应该要求学生对这些语段进行模仿描写,学习他们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例如句式的特点,修辞手法的运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等。
总之,欣赏阅读是生命的滋养,可以弹奏出生命中美妙的弦音。写作,是学生最重要的表达与交流方式。我们在对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时,要有宏观的思想意识;通过多种情景设计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对外国文学鉴赏水平及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明滨主编,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简史[G]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版,第472页、第1页、第229页
一、静态潜读,提供生态时空
很多教师喜欢用教参去束缚学生的阅读世界,很多时候学生还没来得及从阅读中得出自己的感悟,教师就已经把小说一句句拆开作了详细的剖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阅读能力的提升着实有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拥有一份耐心,学会让学生“潜读”。
比如,我在教学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先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不受到任何思想干扰的情况下阅读全文、欣赏文章,待所有学生都阅读一遍后,每人准备一张白纸,在上面写出至少两个在阅读中产生的疑问。然后,我让学生先自己保留写有问题的白纸,开始从全局的角度讲解文章,讲鲁迅的生活背景,讲作者所生活的那个年代的特点,讲鲁迅写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隐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之后,我让学生根据我的讲解内容,再次阅读文章,在自己的问题后面写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然后统一交给我。在整堂课中,学生在阅读中自己产疑,又试着自己答疑,学会用思考的态度阅读小说,为提高阅读能力打下基础。
阅读是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代替学生阅读。虽然让学生自己“潜读”,会略微多花费一些时间,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却是值得的。
二、动态引读,力求融会贯通
初中语文中的小说皆是颇具思想深度的文章,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很多疑问,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介入。但是,这里f的介入并不是教师直接把教参中的标准答案念给学生听,而是要有技巧地引导学生去解开这些疑问,让学生既能得到答案,获得知识,又能在解疑的过程中亲身参与其中,使阅读能力得到提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笔者运用了集中问题全班讨论再教师补漏的方法。
比如,在《阿长与〈山海经〉》第一堂课上,学生交上来大约二百多个问题,将其中重复的和意思差不多的去掉,剩余大概三十多个问题,我将这些问题带到第二堂课上,带领学生一起讨论这些问题。有些问题是属于概念性的,比如,隐鼠是什么动物,为什么洪秀全军要叫长毛,《山海经》中“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分别指的是什么东西……有些同学比较喜欢课外读物,问题刚提出来就为大家做了讲解。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问题,如文中说,鲁迅只有在憎恶阿长的时候才会直接叫她阿长,而整篇文章看来,鲁迅是比较怀念阿长的,为什么题目要叫《阿长与〈山海经〉》,而不是《长妈妈与〈山海经〉》,或是《阿妈与〈山海经〉》?这个问题比较新颖,有同学说这样题目比较押韵,有同学说长妈妈和阿妈听起来比较慈祥,和阿长的形象有点不大相符,待大家讨论完毕后,我才讲解我的看法。
动态引读引导学生解疑,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正确答案,在解疑过程中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才是其根本目标。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疑问的采集点多,覆盖面广,有利于更全面地解读小说,而且学生全面参与其中,对提高阅读能力极有助益。
三、感悟辨读,触发解读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