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技能训练方法与途径

教学技能训练方法与途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技能训练方法与途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技能训练方法与途径

教学技能训练方法与途径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技能训练;消极情绪;激发兴趣;训练方法

技能训练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提高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技能的形成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则是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实践相关技能操作并且经过反复练习来实现的。因此,在技能训练中有些学生长时间重复某项单一训练,很容易出现消极、厌烦的思想情绪,针对这一现象,首先要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然后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进而采取相关措施,消除技能训练过程中的消极情绪。

一、表现

1.双弱型

这部分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由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得不好,技能训练中的一些要点、步骤、目的都不明确,训练过程中也不注重跟老师交流,只是胡乱摆弄,跟同学相互打闹,不知道怎么做、做什么,训练过程中不仅技能水平得不到提高,甚至会损坏训练仪器,导致安全事故。

2.应付型

这部分学生对技能训练的态度不积极,迫于老师的压力,随便应付。训练过程中不仅没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和训练计划,只是看到指导老师在身边监督就练,否则就不练,从不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改进,从不对技能训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技能的创新,训练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焦虑型

这部分学生对技能训练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训练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训练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训练中技能水平不提高甚至出现倒退,如电子电路的焊接训练,有些学生每次焊接不仅速度慢,而且焊接出来的电路屡屡出错,于是,他们对技能训练失去了信心,甚至会出现厌烦、焦虑的情绪。

4.骄傲型

这部分学生对技能训练的项目基本掌握,对反复的强化训练不感兴趣,于是出现了厌烦、消极的情绪。

5.波动型

这部分学生对技能训练的兴趣时有时无,训练态度时而端正,时而应付。

二、原因

1.认识的偏差

有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技能训练的目标及训练的重要性。专业技能训练是学生获得专业操作技能、提高技能水平的主要途径,这些技能是通过一个个模块、一次次训练、反复多次训练而取得的。由于部分学生对技能训练缺乏正确认识,认为只要训练时随便练一练,胡乱摆弄几下,技能就掌握了,不注意掌握技能训练中的要点,不注重提高技能的熟练程度,不注重理论知识水平与技能水平之间的相互联系,以这样的认识进行训练,其认真的程度可想而知了。还有部分学生急功近利,不能正确认识技能成绩提高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技能训练也与其他学科一样,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见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或者某些训练做得不好,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其实,技能训练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到进步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

2.训练方法不当

教师引导的对象是人,是学生。教师确定训练目的、安排训练内容、设计训练方案、组织训练活动、选择训练方法、检验训练效果,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又必须以学生的“想练”和“会练”为归宿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技能水平、智力发展程度、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情感意志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等,在此基础上,再注意必要的指导、启发。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训练的主观能动性。通常在训练中都是教师先演示训练的方法、要领、步骤,然后,让学生依照葫芦画瓢进行训练,在这样的训练课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压抑了,训练的兴趣丧失了。

3.训练内容不当

学生往往对简单重复的操作不感兴趣。掌握一些技能靠一次、两次训练是不能实现的,往往需要训练多次。俗话说“熟能生巧”,好多技能创新,都是一线工人在平时的工作中发现并总结出来的。重复训练,不是再一次的操作,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反复地实践,以达到巩固知识,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技巧的目的。巩固是提高的基础,后一次训练总比前一次训练有创新、有改进。

三、调控措施和方法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各种有效方法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调动训练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才能达到最佳训练效果。

(1)以实例激起兴趣

选择一些简单实用的电路进行训练,使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例如,在焊接电路时,练习焊接一个功放电路,焊接成功后,让学生播放熟悉的歌曲试听,当学生听到优美动听的歌曲后,感到成功的喜悦,兴趣倍增。

(2)以鼓励激发兴趣

当学生每完成一次训练后,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特别是对那些技能成绩差、进步慢的学生,微小的成绩或进步对他们很重要,教师的肯定是对他们最大的奖励,会大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以竞赛激发兴趣

青年好胜心强,渴望成功,可利用这一特点,训练时组织小组之间、班级之间的竞赛。在竞赛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也能促进理论课的学习,形成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激发学生要做和做好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训练效果。实践证明,在实习训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搞好技能教学的重要前提。

2.训练方法

(1)示范演示与训练相结合

在实习演示时实行讲解演示相结合,做到讲中做、做中讲,边讲边做、边做边讲。重点内容、关键技术和工艺应反复讲几次或示范操作几遍,让学生加深理解,加深印象,把握住技巧和关键工艺技术。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感到专业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具体化。在实习实验课讲解或示范操作时,应根据学生的注意力、表情,及时提问学生,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巡回指导,逐个记分法

巡回指导是训练教学的主要环节,是观察、了解学生操作情况的有利时机,是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时机,可采用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违规行为和不足。每次接线训练后,都要打分,给好的学生和有所提高的学生打高分,对于不符要求的学生不予打分,直到改正好为止(如有学生的出现长架空线、交叉现象,让他们重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提高整体授课效果。

(3)单纯操作与纸上练习相结合

对一些元器件较多、线路安装复杂的电路,我们采用“纸上练兵”法。所谓“纸上练兵”是指学生在理解电路原理和掌握电路接法的基础上,在作业纸上练习布线的做法。通过这种练习,学生对理论知识能进一步消化和理解,逐步熟悉其原理对安装工艺,做到心中有数。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节约了大量时间,而且节省了材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交错课题法

生产实习过程是学生体力与智力交融消耗的劳动,很容易疲劳,从而转移注意力,有时还容易因过度枯燥、疲劳而发生抵触技能训练的情绪。特别是技能掌握过程中产生“高原现象”前后,采用此法对学生加以引导可以减少技能训练过程中产生的消极情绪。采用花样交错法可以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发现学生有注意力转移的苗头即可实施,比如理论与操作交替、电子和电拖、工厂参观与实习教学交替。另外,还可组织学生在业余时间进行一些趣味电子制作,使实习生活变得充实和具有活力。这对技校学生的实习期间的体力及身心健康发展是有好处的。

3.与学生沟通、交流

教学技能训练方法与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钳工实习;教学质量;训练方法

钳工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钳工实习训练普遍存在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等问题,加之实习条件艰苦、劳动强度较大,不少学生望钳工实习而却步,缺少参加实习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更新教学观念,改革训练方法,优化训练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钳工实习的教学质量,是值得钳工实习指导老师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钳工实习的重要性。

不少学生认为,当今社会科技发达,现代机械化加工完全可以代替手工操作,手工操作费时间、耗体力。于是,在钳工实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刻苦训练、应付了事的现象。因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钳工实习的重要性。怎么引导?教师要告诉学生:钳工是机械制造业中不可缺少的工种,至今尚无合适的机械设备可以完全代替零件加工过程中的划线、刮削、研磨和机械装配等钳工作业;某些最精密的样板、模具、量具和配合表面(如导轨面和轴瓦等),仍需依靠钳工的手艺进行精密加工;在单件、小批量生产或缺乏设备条件的情况下,采用钳工制造某些零件仍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方法;某些精密修配、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保养以及设备的技术改造等更是离不开钳工,可见钳工工艺在现代化生产中仍具有其他先进设备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掌握了钳工技能,对进一步学习其它机械专业知识、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是极其有益的。只要学生真正认识到钳工的重要性,就能激发出他们学习钳工的兴趣,配合老师积极参与实习训练。

二、制订合理的实习训练方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提高钳工实习的教学质量,首先是要制订出目标明确、措施得当、方法有效的实习训练方案。教师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事先要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了解学生特点,熟悉实习训练的内容以及现有的设备条件,并预测实习训练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求老师做到下面几点:

1、精选实习训练课题。

教师应根据实习训练的内容和要求,通过选择具有一定趣味性、针对性、实用性的训练课题,增强学生实习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趣味课题的加工中找到自身的差距,体验钳工技能的神奇,从而提高实习训练的实效性。

2、明确实习训练目标。

实习训练目标是要使学生既能顺利通过技能考核,又要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真正掌握一技之长。教师应因人而异作目标分解,为每一课题制定出一个明确的实习训练分目标,让学生明确每个课题必须达到的操作技能要求。

3、研究学生特点和心态。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体能、接受能力不同等特点及其学习心态的差异,研拟不同的实习训练方法,制订不同的训练考核标准,实施分层教学,力求在总体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做到因材施教。

4、循序渐进组织实习训练。

⑴、基本技能训练。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正确理解图纸要求;在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下运用正确的姿势操作每一项基本技能,了解每一项技能的操作技巧,学会熟练使用和维护常用工具、量具,掌握安全文明生产的要求。

⑵、基本工件训练。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增强学生掌握工件加工方法、尺寸精度控制等能力,懂得在操作中使用基准的重要性,能编写简单的加工工艺并能按照加工工艺进行操作。

⑶、镶配综合训练。其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各项技能,能根据图纸要求编写较复杂的加工工艺,能分析和处理在锉配中出现的问题,并能达到锉配的精度要求。三、采用多形式的实习训练方法。

1、因材施教法。在钳工实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动手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可采取以下措施:(1)给技术好的学生增加工件操作难度,让他们在技术上有进一步的提高。对技术差的学生,则加强其基本技能训练。(2)教师要有意识地抽调尖子生操作表演或介绍经验,这些经验从学生嘴里说出来,学生更容易接受。而技术好的学生在介绍经验的同时也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能使双方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2、启发引导法。教师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及提出见解的机会,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传统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讲解加工工艺,学生照着做,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在实习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懂得怎样根据不同形状零件及精度要求来分析加工工艺和确定加工方法。如在做凹凸体锉配时,教学生分析:为何不能把凸块两角同时锯下?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影响?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和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比训练法。在钳工实习过程中,因技能的个性差异,难免存在操作姿势变形或动作不规范等问题。要切实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可以采用对比训练法,用错误方法和正确方法加工出来的工件做比较。如在锯削技能训练中,有些同学经常锯削速度过快,操作姿势不正确,导致尺寸超差,锯缝歪斜超出公差范围,锯条磨损严重。教师可用正常速度锯削的工件与之比较,比较哪一个锯的直、锯的深,比较哪一个锯削尺寸控制准确,锯条磨损少,哪一种方法体力消耗小。这样一比较,学生的印象就加深了。

4、讨论训练法。在钳工实习教学中,根据钳工训练的特点适时安排学生对一些重要的内容进行讨论,这样既能让学生放松体力,又能让学生加深理解实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设计一些加工与测量的特殊技巧让学生讨论,如:是否要用“V形块”划线和测量?是否要用“芯棒”测量特殊角度?如何精确保证孔距?如何控制具有对称度要求的工件转位互换精度?镶配件的精密配合间隙又是如何修锉的?等等。给学生提供自由发表见解的机会,从而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实际技能得到提高。

5、互动训练法。在钳工实习训练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师生互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解錾削操作姿势时,可以这样设计:首先,先把正确的錾削姿势动作示范给学生看,然后请几位同学模仿姿势动作,再分别总结:这几位同学的錾削姿势动作是否正确?其错误在哪里?是握锤、握錾、站立姿势不对?还是挥锤方法不对?或是锤击速度控制不准确?这样学生能根据自身的情况,对错误的姿势动作加以纠正,别人出现的问题也能引起自己的重视,避免在操作时再次出错。

6、运用课件法。根据训练内容和要求,通过精心设计,制作出丰富多彩、动静结合的趣味课件,组织学生观看操作技能演示,将一些复杂的操作姿势形象化,使学生直观地领会操作的姿势动作要领和基本要求,并且不受时空限制和具有重复性,减轻了认知难度,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钳工实习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吃透整个实习过程,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训练方案,采用多形式的实习训练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知识讲解与技能训练指导,把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同动手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寓知于乐,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钳工的操作技能,切实提高钳工实习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教学技能训练方法与途径范文第3篇

一、校企合作中中职服装设计

教学的多维创新模式构建

艺术教学特别强调情境。服装教学情境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服装或者与实际服装相关的背景,解决学生认识服装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践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引入服装企业的生产情境,使校企合作的实践具有更明晰的重点和落脚点,从而形成独特的中职学校服装专业教学实践模式。以“基础认识——技能训练——项目模拟——实体孵化”为轴线,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多角度多系统地激发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思维的角度灵活多变,思维的效度深刻巩固。如图1所示。

二、校企合作中中职服装设计教学多维结构实践

一维——基础认识教学

基础认识教学环节是先于服装设计实践必经阶段,是帮助学生建构设计环节框架,锻炼学生三维服装设计能力最直接的途径。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通过学校服装专业的“学校创业中心和企业设计部”两个平台,教师把服装设计基础理论、款式设计、色彩设计、面料设计、服装系列设计、服装成衣工艺等关于中职服装的几部教材的教学单元串联起来教学,涵盖了服装设计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对服装的生产意识和创业创新能力。

二维——技能训练教学

根据相关的企业成衣设计原理要求,强化包括款式造型基础技能、立体成衣造型专业设计技能及设计相关理论知识在内的技能训练,突出训练教学的“高效性”特征(教学模式的高效率、教师队伍的高效能、培养人才的高效果和实施产学研的高效益),提倡运用讲练结合式、模拟实践式等多种训练方法。

三维——项目模拟教学

服装设计项目教学法可概括为简化入门、分解概念、预设情境、成就梦想。它对原有的教学内容、模式、实施方案及考核手段等做了较大的创新。特别是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模拟开设“创造服装产品”分类小项目教学,在小组合作,独立实践,巩固重点知识,进而发现问题,补充和创新知识技能,突破项目难点之后,学生更有成就感,更扎实有效地掌握了服装设计的基础技能。评价考核则以学生能力的最终物化成果为依据,让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设计产品,实现“激趣、求异、探究、迁移”的课堂效果氛围。

四维——实体孵化教学

教学技能训练方法与途径范文第4篇

少年儿童的技能训练水平与其协调性发展的关系密切,而协调性的发展又取决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展水平,以及骨骼肌肉发展程度的一致性。随着少年儿童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进入性成熟阶段,由于内分泌系统的急剧发展,使神经系统得以进一步的完善,骨骼肌的发展也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使肢体活动的协调性得以极大的提高。这些生理机能的变化,为少年男女进行更为复杂的技能训练奠定了基础。

1.1 训练过程的阶段性

少年儿童是各种技能形成的最快阶段,也是技能储备量最易增加的关键阶段。其中6~12岁是发展协调能力的最好阶段,13~14岁是协调能力趋于成熟的阶段。为此,在少年儿童各年龄阶段发展技能,应把握时机,抓住重点。从4岁起,可开始进行协调性的训练,在4~8岁间训练的重点可放在反应能力、平衡能力、模仿能力,同时应有步骤地发展时空感知能力。在技术训练上,可以学习一些跑、跳、投简单的技术动作,使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暂时性联系尽可能广泛,以便为下阶段学习有一定难度技术动作做好技能数量上的准备。9~12岁的技能训练阶段主要发展协调性、控制能力、反应能力、时空感能力及有关项目的基本动作和技术。技能训练的重点突出表现在动作的协调性、连贯性、有趣性和多样性上。

1.2 训练内容的多项性

田径运动各项目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少年儿童可进行多项训练,走全面训练的道路。经过数年的多项运动实践后,如在某单项中表现出特殊才能和良好的运动成绩,即可从事单项训练;如果在多项训练中表现出较均衡的运动成绩和全面发展的才能,亦可进行全能运动训练。这有利于发挥特长,挖掘潜力,确定运动训练专项;有利于丰富运动技能,打好扎实的全面发展基础;有利于提高训练效果和成才率;有利于进入高龄组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1.3 训练手段的多样性

技能训练手段的多样性,既可使少年儿童学习掌握大量的运动技能,又可通过训练手段的转换,提高训练的兴趣,防止疲劳的过早出现,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技能数量和运动技术质量的目的。一般来说,某一技术动作的掌握,能在学习其它技术动作时出现正效应而有助于新技术动作掌握,但有时也可能出现负的效应而干扰和影响另一技术动作的学习与掌握。为此,应根据多项运动的难易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科学选择训练手段,合理安排技术教学训练顺序,充分发挥其正效应,最大限度地缩小其负效应。

1.4 训练方法的双重性

少年儿童田径运动训练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训练方法:一种是量大强度小;另一种是小量高强度。采用高强度训练法,提高成绩的速度快。但这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在多年训练过程中,这种暂时优势会逐渐消失,最后将明显落后于量大强度小的训练法。高强度训练法的弊病:加大了肌肉与关节韧带间的发展差距,而肌肉力量在短时间内得到很快的提高,往往会给关节韧带造成较大的损伤。长时间采用高强度训练,对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发育完善带来较大的负作用,不利于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技术。强度小量大的训练方法,有利于速度力量素质渐进性提高。这与少年儿童身体发育相适应,能使少年儿童的骨骼、韧带和关节都得到良好的发展,能使少年儿童的心血管系统得到较好的锻炼,有利于后阶段显著提高训练强度和量。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发展和基本技术的掌握,能使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得到协调发展,有利于探索少年儿童的训练规律。强度小量大的训练法,以有氧代谢为基础的一般耐力训练,在少年儿童的年训练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一般耐力训练是保证少年儿童身体全面发展、增进健康适应大运动量训练的必要条件。

2. 阶段训练的特征

教学技能训练方法与途径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技能大赛 应赛能力

2011年3月份,台州市中职技能大赛落下了帷幕。这是全市历年来规模最大、项目最多、覆盖面最广的一次技能竞赛,这不仅为台州市广大职教师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本领、切磋技艺的平台,也充分展现了全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本次技能大赛,玉环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共有4人参加旅游专业中餐摆台项目,学生组3人,2男1女;教师组1人,女。学生组分别获得第14、16、20名;教师组获得第8名。比赛成绩不够理想,除去部分外在因素外,总体来说,参赛人员的技能操作水平较之其他县市兄弟学校,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对比,笔者认为,要透过竞赛看应赛。

一、透过竞赛看存在的问题

1.低估竞争对手实力

技能大赛的赛场,向来都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各个参赛学校都是铆足了劲在赛场上一拼高下。学校在分析判断竞赛对策时,考虑到这次比赛速度不是参赛者的强项,因此想在稳中求胜,力求在广大师生面前呈现出一个是高质量的台面。凭以往经验得知,选手一旦急于提高比赛操作速度,就会产生焦虑情绪,打翻打落餐具或把酒水洒在外面的概率很高,那么评委扣分也将是十分严厉的,胜出的希望几乎为零。那么,如果在时间稍落后几分钟,但在操作过程中没有失误时,成绩也许可以?事实上,其他学校比赛选手不但速度快质量高,而且失误也少。反过来,只能证明,学校平时训练不够到位。低估竞争对手的实力让参赛者在赛场上溃不成军,直接导致结果的失利。

2.缺乏大赛经验

随着这几年台州市旅游专业风生水起,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技能大赛(如中西餐摆台、西式铺床、现场模拟导游等等)历练着每一个专业教师和参赛选手的成长。中餐摆台大赛从起步到成熟,已经有八届的历史,很多兄弟学校参赛的选手都有丰富的比赛经验,赛场上情绪镇定又能机智应付突发事件。对玉环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而言,还是第一次参加比赛,比赛中的很多经验教训,都是第一次遇到,比如:口布不允许有任何折痕,而学校参赛者却为把口布折得四平八稳,折痕非常明显,为此险些失分。在摆放杯花时要逐一报花名,在斟酒和拉椅时,要用手示意客人“您请坐”或“您慢用”等等细节,其他参赛学校的选手做得非常到位,而学校的选手却因没有经过这方面的培训而有点茫然不知所措。尽管这些细节在比赛规则中都没有得到体现,但它往往都能给评委留下良好印象,旅游专业的技能大赛,更应该重视的是一种服务理念的体现。另外,由于没有大赛经验,情绪又过度紧张,学生临场发挥也不够好,有的学生把比赛过程中的某一程序遗忘甚至颠倒了。

3.训练时间不够充分,训练方法不够创新

从比赛时间来看,最快选手仅13分钟就能完成所有操作程序,有的甚至更快,最慢选手的操作时间长达23分钟,按照每超1分钟加2分计算,两选手之间成绩相差20分之多。而笔者学校的选项手操作完成的时间是18:25~21:55分钟,仅这一项来算,比赛成绩就落后其他学校很多。再加上参赛选手情绪紧张,原来在学校里能用16分钟左右能完成的操作流程,在比赛时全部都超出18分钟以上。另外,由于中餐摆台训练本身既枯燥无味又是体力活,再加上训练方法又过于死板、机械,参赛选手训练不久就出现懈怠情绪。笔者认为,应该改变训练方法,比如采取分层分段训练法、小组竞争法或请师生观摩比赛法等等,还要做好备赛、预赛、决赛等模拟赛场,营造一种催人奋进的大赛氛围,缓和调节选手在训练期间的疲劳懈怠感,其效果会比较显著。

4.参赛选手缺乏拼劲,指导教师力不从心

其他学校由于本专业设立历史悠久,专业课程比较固定,大多拥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每次技能大赛背后,都有一个团队力量在运作,而玉环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仅有2个专业教师,教师在把每周十几节的课务完成之后,才能组织参赛学生强化训练,尽管已经见缝插针地组织学生训练,但仍有点应接不暇的感觉。因此,笔者建议,以后可向学校申请援兵,指派一些课务少的教师到操作室监督学生训练,一方面减缓指导教师在培训时间和工作量上的压力,另一方面增进教师之间的专业合作,形成指导团队,加强其他教师对本专业理解和认同,产生跨专业的新理念新思想都有益处。其次,玉环本地学生相对外地学生,缺乏拼劲、吃苦及积极向上的精神,意志比较薄弱,鲜有自愿参加比赛的学生。而经选拔参加比赛的学生,一旦教师不在场,他们就松懈下来,训练不够积极主动。当然,这也跟指导教师自身对大赛缺乏足够信心,引导不力也有一定关系。

二、其他原因

1.生源的影响

由于受生源限制,学校很难挑出形象好、技能过硬,心理素质好的选手参加比赛,参赛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不高,后劲不足,难于有成绩的突破。而这次大赛成绩最好的学校——某市技职校,学生选手仅平均身高就是一个很大的优势,每位选手身高都在1.65米以上,而且个个形象气质俱佳。在服务行业大赛中,选手形象、仪表仪容往往不由自主地影响评委评分上的倾向性,这也不是什么可争议的地方。

2.信息闭塞,关门训练

其他学校训练内容是否提高、技巧是否创新以及进程如何,这是学校参赛指导教师应该密切关注的问题。因此,聘请一些具有技能大赛指导经验的专家来校指导是很有必要的,还要加强与兄弟学校的合作交流,多渠道、多途径获取有关技能大赛的有价值的信息。

3.加大对技能大赛配套实训设备的投入

虽然学校已为这次比赛添置了部分设备,但对照其他兄弟学校技能大赛要求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兄弟学校为了这次大赛,购买了数万元的餐具设备,本校投入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因而学校要进一步提升技能训练的质量,需不断加大这方面设备设施的投入,逐步完善训练条件。

4.缺乏回报丰厚的奖励机制

一定的物质奖励可以鼓舞学生士气,刺激选手全身心地投入训练。相对于其他学校高额的奖励机制,学校至今尚未出台相应的比赛奖励细则。

三、提高应赛能力的对策

1.制定培训方案

重新解读往年省市技能大赛方案,组建技能特长班或兴趣班,认真研讨并制定训练方案,尽早组织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并要优化培训方案,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步调,避免培训前的随意性,实现培训的科学性,即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用“脑”和“心”训练,改变“笨”练和“盲”练。尤其在训练时间和成果上,应做到有计划、有步骤。

2.不能忽视理论学习

技能竞赛对选手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很高,既考察学生的实践水平、应用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考察他们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和掌控能力,所以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理论和实践的比例。没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作为支撑,技能操作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无法得到提升。

3.参赛选手经过层层选拔

这次比赛,在选手选拔方面的做法有些失误,指导老师通过平时训练情况来选拔学生,由于是“钦点”,没有经过激烈的角逐,严重地削弱了参赛选手训练的积极性。失去公平的竞赛机会,没有入围的学生冷眼观看他们训练,导致参赛选手失去了可贵的集体力量的支持。正确的做法是,通过小组、班级、校级技能竞赛获胜者中选出,逐渐形成竞赛学生梯队,既体现了选拔人才的公平公正的比赛精神,又有利于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普及性。

4.提高指导教师水平

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竞赛指导教师要加强6个方面能力的提高,即教学理论水平、技能指导水平、信息搜集能力、训练管理能力和创新创优能力的提高。其中最重要的是指导教师要在训练方法上下功夫,不断优化训练方法,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巧”字上突破,做到事半功倍。

5.重视参赛选手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技能训练是一项艰苦的事,参加技能大赛的训练更是苦上加苦的事。在参赛训练其间,指导教师应该对参赛学生表现出人文关怀,既要增强他们对比赛的信心,锻炼其承受竞赛压力和挑战的心理能力,又不能过分施压。训练与休整在时间分配上要讲究科学性,休息是为了更好地训练,而不是盲目地训练。在物质上要及时给选手补充能量,比如,在一定的训练后期阶段,给每一位选手配备一定的营养餐,还要加强选手在体能上的训练,每天进行半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比如长跑、俯卧撑、打球等等,保证选手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去参加比赛。

这次职业技能大赛,学校虽然没有取得理想成绩,但笔者在大赛中得到了不少的认识和收获,看到了各学校选手赛出了风格;同时也深切地体会到台州市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扶持。良好的比赛成绩是学校所要追求的,但更值得关注的是:(1)大赛是快速促进教师学生成长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2)大赛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及研究探索能力;(3)大赛增强了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建立比较完善的技能竞赛机制是决胜赛场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