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反经济学常识

反经济学常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反经济学常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反经济学常识

反经济学常识范文第1篇

On Ways of Graduate Academic Standard Education

and Long-term Mechanism

HE Junjie

(Department of Graduate Manage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7)

Abstract Graduate education is at the top of the education chain,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graduate academic utilitarian education for erosion, inadequate supervision system and academic norms and punishment mechanism unreasonable graduate academic and moral education, making graduate academic anomie frequently occur, seriously affecting the reputation of the university.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andardized academic stage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discusses the academic standard of education in four main ways, and the concept of academic norms of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novation means to establish long-term mechanism to explore the ways and measures, so as to enhance graduate academic norms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Key words graduate; academic standard; academic ethics; countermeasures

近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上扩展明显,学术失范现象屡有发生,个别学术失范情况影响恶劣。在2009 年教育部发出的《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列举了7 种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学术失范的成因由内外因双重影响:外因主要由于整个高校受学术功利化和学术浮躁风气的影响,价值观偏离,违反学术道德付出的代价小,为了短期利益,敢于铤而走险。研究生规模扩张明显,导师指导不利,“放羊”式的管理加上学生就学目的主要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而不是喜欢科学研究,导致低水平的论文泡沫的涌现。内因主要在于研究生本身的创新能力不足,对学术道德的存在侥幸心理,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平时又缺少学术规范教育及训练,在利益的诱惑下,造成学术失范。高校学术规范制度和教育薄弱,管理机制上没有具体落实措施,评价机制落后,唯数字论英雄,缺乏同行评议,惩戒机制缺乏,没有震慑作用。教育力度不足,没有将学术道德内化为学生的意识层面,出现形式主义的陋习。

学术失范现象任其蔓延,将引发道德缺失、造成资源浪费、降低公众信任、扭曲激励机制、损害科学独立性等严重后果,尤其是严重干扰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研究生培养过程必须加强学术规范教育。

1 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演进

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演进大致可以分为道德引领、制度规范、生态优化三个阶段。

1.1 道德引领阶段

自2000年以后,研究生招生规模有了大幅增加。国内各高校都逐渐注意到研究生大规模扩招给研究生教育带来新的挑战,研究生学术失范事件的频发引起国内一些高校的高度警觉。一些高校组织开展了研究生科研道德教育讨论,编印了国外一些学术道德方面的书籍及高校出现的研究生科研道德失范行为的汇编,以供教师和学生参阅。高校也在学风建设上下功夫,把学术作风建设和学术道德规范建设作为学校的工作要点来抓。

1.2 制度规范阶段

为了使学术规范教育有章可依,从制度上规范学术行为。2004 年,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制定并出台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内容包括总则、基本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学术批评规范和附则等,成为规范包括研究生在内的整个学术共同体学术行为的第一部“学术”。各个高校也纷纷出台了自己学校的学术规范,2006年7月,浙江大学分学科大类制订学术规范,被认为国内最早的全类别覆盖的大学研究生学术规范的文本。2006 年12 月,北京大学出台了《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对各类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作了明确的界定,其他高校的研究生学术规范也大量涌现,国内著名的高校几乎全部出台了相应的学术规范的条例,一些普通高校也建立了学术规范制度并积极予以实施。

高校把学术规范列入第一课堂教育环节。在研究生始业教育中把学术规范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新生的材料中就有研究生学术规范的书籍或读本,北大、浙大等高校,校长以报告会形式亲自授课,讲解研究生学术规范的要则;进行学术规范考试,作为新手复查的一个考核项目,以考带教,还把研究生学术规范网上考试列为新生复查是否合格的必要条件。

学术规范从根本上说就是学术的自我规范和自我约束。各高校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完成后,要求在论文醒目位置书面做出创新与诚信声明。在学位论文送审时,要求评审专家对论文的规范性进行把关;对于评审和答辩环节提出的修改意见,研究生必须及时完成修改方能进行答辩和论文归档工作,大部分学校开展论文,使得学术规范教育系统化地覆盖到了全体研究生。

1.3 优化环境阶段

研究生的学术规范建设必须从导师、研究生及培养环境这三者共同入手,必须从这三者所构成的学术环境的协同优化入手,高校逐步把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不再单纯地归结为道德和外部环境问题,而是将教育围绕到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来展开,让研究生在良好的“学术生态”中茁壮成长,这里所说的“学术生态”,不仅是指有形的“硬件”环境概念,还包括大学精神、学术氛围、群体心理、管理服务机制、奖助体系等社会人文因素构成的“软件”环境概念,高校把学术规范教育纳入常规性工作。

2 学术规范教育的途径与对策

2.1 固本清源,提升研究生整体创新能力

高校应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避免因创新能力不足而引发的学术失范行为。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灵魂,提升创新能力能够很好地抑制学术失范的诱惑,加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基础上要做好,一是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生课程应积极开拓案例讨论、互动教学、学术讲座等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二是强化课程教学作用,使研究生尽快进入学术前沿。安排学科交叉性课程,推动资源共享,让研究生全面掌握创新的科学研究方法。三是落实考核机制,特别是博士生的淘汰机制,通过博士生中期考核制度,合格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对进入论文阶段的博士生大幅度提高生活待遇,解决后顾之忧。四是科学设定研究生评奖评优的导向和出口标准,鼓励研究生厚积薄发,取得高水平的论文成果,评价体系强调成果的原创性,减少功利化指标对学术的侵害。

2.2 细致入微,加强学术规范教育实效性

高校在颁布了学术规范后,重要的是落实,规范如果不能被执行,就等于没有规范,而执行的前提是学校的管理层、导师、研究生都有学术规范的意识。这就需要做到研究生导师、专兼职辅导员和全体研究生都了解本校的学术规范,要做到人手一册,对于研究生,要让他们在开始新的学术生涯前就获得提醒和装备。要让学术规范的教育不仅停留在规范上,而且要落实到操作层面上,学校举行各类讲座,从学术规范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来理解,既有前瞻性的讲座,又要有案例性的讲座,还要有具体操作层面的,如不准代通讯作者投稿、不准设立公共投稿账户、不准代签版权授权页等等,让学生照镜子,整衣冠。

2.3 群策群力,注重发挥导学团队的作用

研究生们对学术责任的理解并非来自合同或大学规章的规定,而是他在图书馆或实验室在导师的指导(或帮助)下获得的。要充分发挥导学团队良性互动作用、构建新型导学关系,加强“师与师”,“师与生”的团队建设。一是突破单一导师指导模式,在一些重大项目、科研攻关项目等领域采用导师组,减少因个别导师个人原因造成的指导乏力情况,通过优势互补,发挥集体力量,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二是充分发挥导师学校的作用。就科学道德和科研诚信给导师上课,通过培训导师对于“科学道德”的意识,来推动学生的学术规范水平。三是宣传优秀导学团队的示范效应,以先进促发展、以典范带成长。

2.4 监管并重,实施过程监督和事后追查制度

对学术失范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不掩饰,不姑息。人们是否能够恪守学术规范,学术规范是否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尚需学术界和整个社会密切关注和经常性的监督。一是要将学术成果和学术论到公开,接受同行的评议,放在阳光下,利用信息化时代下,互联网技术,接受来自全世界的评价。二是对于学术失范的行为绝不姑息,建立专门的委员会对学术失范进行鉴定,对于剽窃的、造假的行为,要让当事人付出代价,一经发现,就意味着无法在学术共同体内立足,断送了学术生命,使得学术和研究者“不存侥幸”。三是建立追溯制度,对于已经获得学位的研究生所作的学位论文如被举报存在学术失范问题,同样组织查处,通过规范取证、独立专家论证和当事人听证等环节,严格处理相关投诉,取消所授予的学位。

3 学术规范教育的长效机制

3.1 理念创新,重视整个校园学术生态建设

传统的研究生学术规范建设仅仅聚焦于研究生这单一群体,单纯依靠道德引导和惩罚手段来开展,忽视了指导教师、科研团队、管理机构、培养环境等一系列因素对研究生群体成长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忽视了研究生教育作为一个“系统”的完整性。要通过优化学术生态系统来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

研究生学术生态是指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双重功能的,由导师、研究生及培养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有机统一体,诚信、创新、和谐、开放是建立良好学术生态的四个要素,其中“诚信生态”是基石。学术规范建设是“诚信生态”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又与创新生态、和谐生态、开放生态息息相关。“诚信生态”与“创新生态”密切联系且形成双向驱动,良好的学术规范是创新活动的基本要求,而良好的创新环境、创新能力同时又能促进学术规范的建设。

3.2 机制创新,建立学术规范协同教育机制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系统过程,是研究生导师、研究生以及教育环境之间彼此互动的协同式创新。研究生的学术行为深受导师的影响,一方面导师的行为直接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生,另一方面,导师的学术规范教育可以使研究生更快树立学术规范意识。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第一责任人。首先要使教育者先受教育;新导师入职,导师学校培训,始终将学术规范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研究生管理者是研究生学术行为的监控者,承担着规则的制订、教育的实施、程序的审查、形式的把关等功能,要将学术规范教育列入管理的日常工作,承担起这一功能。

对于研究生,要建立全过程监督,在招生环节,将学术规范作为考察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在面试及政审等环节予以特别关注;在新生始业教育中,将学术规范作为必修的一课;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不断向研究生宣讲学术规范理念,在实验、论文等环节严格把关;在研究生答辩环节,建立研究生学术规范与知识产权方面的承诺制度;在研究生毕业后,有学术规范的跟踪处理机制,对于违背学术规范的作者,进行严肃处理。

3.3 手段创新,使用信息化教育手段

在互联网时代,为保证学术规范教育的全面覆盖和扎实推进,采用信息化手段显得非常必要。可以采用研究生学术规范网上教学、网上考试系统,做到全员覆盖,秉持“以考促学”的理念,对于研究生学术规范的测试结果反馈给培养单位和学生,以便后续教育的开展。高校可以在迎新环节,始业教育环节,对学术规范进行教育,让新生充分认识到学校对学术规范教育的高度重视。

构建立体化的教育网络,充分发挥学校、学科、导师等各个层面在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上的资源优势。应建立学术规范的普适型课程和根据学科特点开设的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完整体系,为研究生们讲授方法论、学术规范、论文写作、发表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校长、院长给学生进行学术规范教育讲座,培养单位挖掘自身资源,开展特色活动,激发创新科研的积极性。对导师,开展培训活动,学术规范教育,可以请专家讲,也请管理人员讲,从各个角度提升学术参与者对学术生态的理解。

反经济学常识范文第2篇

王红卫:在我的印象中是在07年到08年中,创作界的一些同行聊天的时候就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从07年末到08年开始形成所谓的黄金时代,这个趋势首先是体现在票房上,所以当这个膨胀真的开始发生的时候,速度比原来预计的还是要快一些。比如去年年末开始算一些今年上档片子的时候,对于预计票房我们按照以往的经验,如果是个两千万的话,我们说它有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的一个膨胀系数,但结果却是膨胀系数达到了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百。在08年以前的电影,在票房上要有奇迹的话,可能还需要一些强烈的话题、一个好的演员阵容等等因素来支撑。到08年之后,有意思的是,好像它什么支撑都不需要了,票房的数字就是一个比较惊人的数字,我觉得核心是客观的社会经济和社会消费形态的个变化,就是当电影开始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之后,大量资金开始涌向电影业,把电影作为产业经营的时候,另一方面,当消费观念已经全面的进入这个时代的时候,影院消费不再是像十年前大家都抱怨三、五十元一张电影票贵,让大家觉得它和其他消费比起来也是一个便宜的消费,这时候出现这种日常消费的形式在中国发展的这个时期是很正常的现象。

记者:去年中国电影的总产值大概是43个亿,43个亿相当于当时的5亿多美金,但这5亿多对于好莱坞来说或许只是一部电影的全球票房收入,而我最近看到的一个中国电影市场分析说到2012年中国电影总产值要突破100个亿,您觉得这是一个很保守的估计还是我们还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王红卫:我觉得这个不能算是一个很保守的估计,也不算是一个很天方夜谭的事情。从创作者而言,越是这个时候,尤其是行业中的龙头,能够控制整个投资和产业发展趋势的时候,更该清楚质量的问题。中国几乎所有产业都走过产业膨胀到产业爆发这个过程,只不过是说电影从来还没有,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当中,电影从来都是后发展,希望电影不会走弯路,能有一个良性的发展。

记者:中国的新一代正在成长起来,他们的价值观中能够接受看电影是日常生活娱乐的一部分,会不会也有这样的一个原因?

王红卫:这个分析起来是个比较复杂的事,我觉得以8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之前,无论是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还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的观影经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在真正的改革开放到之前,那么电影是作为一个免费娱乐存在的,不会成为我们消费支出的一部分。之后就会变为一个既贵又没有什么乐趣的消费,就变成一个艺术消费、文化消费,类似去听个音乐会,大家虽然听不懂,但是知道那是一个高雅的东西,那么进入电影院呢,虽然是门票很贵,却看不懂或不能接受,就是没意思。所以它经历的是这么两个奇怪的状态。到近几年呢,电影已经回归到个正常的电影消费状态,是不是年轻人已经能够把看电影作为一个习惯或是爱好?我觉得所谓看电影的习惯不是由于他们从小看电影养成的,因为他们的幼年时期或是少年时期,看电影也同样是学校组织或是从电视上看,那个时候爸妈没有带他们去看电影的习惯,如果一个八零年到八五年出生的一个小孩儿,当他们十岁的时候正是中国电影的最低潮,他们不会从小像一个美国小孩儿样,从小父母周末就会带他们去电影院,所以养成看电影的习惯,所以不是由于他的习惯带来的而只是大环境创造了这么个恰当的时机。

记者:从创作上来讲,您会不会觉得由于数码设备大量的普及使我们的创作环境宽松了许多?

王红卫:对学生或是民间的影像制作上有所影响,但对于真正产业这一块的影响,我觉得要再过一点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如果说民间趋势的话,这几年在民间影像上,随着器材在提升,从最早的拿个三十万像素的家用DV去拍一个小电影,到现在起码要拿一个HDV去制作,这一点我觉得还没有直接反映在产业中。我觉得产业中的变化,比如数字技术的革新,带给我们的是可以与国外片子去媲美,或者说是提供了一个挑战的可能性。前两天我刚看完田壮壮老师拍摄的《狼灾记》的一个访谈,访谈中偶然提到,十年前拍摄一部片子的时候最高的预算才两三百万。田老师在做预算的时候,说这个涉及到人和狼之间特技的变换,仅仅特技的花费都要几十万,对那个时候的中国电影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觉得没法拍了。而现在做不做片子或特技做到什么程度,已经不再是他做不做这部影片首要的一个问题了。他可以把他的精力和创作上的思维放在艺术创作这一块而不是技术这一块。

记者:学院主办的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到今年已经是第8届了,您认为电影学院的学生拍摄的作业和国外电影学院出身的学生拍摄的作品其实大家都意识到差距在哪里,但是为什么像是很难去追赶呢?

王红卫:我一直强调,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市场,其实并不一定是一个好市场。首先我们要先把它做大,然后再做好,而现在的市场只是开始形成的一个大市场,优胜劣汰的好市场还没有形成,同时有了好市场后才能真正有好电影。现在的大市场能形成的是多电影,是指能拿到高投资的电影,许多电影人开始有活干,题材能够多元化,这是大市场带来的。那么,定要等到好市场之后我们才会去做真正的好电影。

无论产业发展,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发展它其实是一个层面上的,他们之间的联系是看不见的也是必然的,我们整体的平台,整体的环境到了的时候,那么我们所谓的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的差距才会显得小。其实电影这个东西,我总是爱拿它和体育比,一个国家的民众喜欢用这样的个东西去感受这个国家的强大或民族的自豪感,他需要一个民族自发的对体育的热爱。在电影上,某种成分也是这样的,人们总说我们学生的作业差,其实最近有一个例子,就是《非常完美》的导演金依萌,该片是金依萌在美国学电影的时候拍的一个学生作业,我问过看过这个片子的学生,对于这个学生作业的感受就是不仅仅是导演,这个片子背后的整个创作的团队都很有才华,这和她在美国的教育环境有关。这是和产业管理衔接的,作为一个毕业作业制作的技术力量和艺术质量。在我们这儿,同样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学生作业和国外学生作业的差距与其说是这是一个作品的差距不如说是一个电影教育和电影产业以及两者衔接中的差距。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不是我们教育中出现了问题或学生出现了什么问题,而是更全面的一个问题。

记者:这几年中国出了很多年轻导演,比如宁浩,管虎等等,他们走的是那种类似于国外的小制片方式,他们的成功会不会和他们走的这种带有欧洲独立电影元素的方式有关系呢?

王红卫:我认为,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从这些低成本影片,或是带有中国特色的类似于西方独立制作的影片里头,他们读解到的可能是这些导演选择的种形态。这种形态是中国以前很少见的,所以他们借此上位了,但不是说导演意识到观众口碑这样的一个东西,而去选择这样的方式去拍摄。但是我觉得这可能是这个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外的一个方面就是在电影这样一个产业当中,作为产业,它不是个

艺术。另外面看,其实是市场、是影院、是观众、是制片人在这样的个时机需要这样的影片出现。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你很难说是哪个决定了哪个。所以它是一个需求与创作愿望集合起来的一个力量。

记者:目前导演系在教学中采取怎样的方式,比起以往有什么变化?

王红卫:近几年有所变化。进入到新世纪以后,导演系连续招了八届学生。教学的变化中,最显著的还是实践量增加,这也是数字设备普及化带来的变化。虽然说传统上一直是以实践带动教学,但实际上,这种想法是在近十年才真正落实的,因为设备问题,在校期间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是不可能拍摄太多的作业,所以说导演系的教学方式的变化,可能最显著的就是这一点。

另外可能还有我们在教学中感受到的问题,一方面是八零后的学生在视听语言方面,每一届比每一届都有明显的进步。这个可能和整体的社会环境有关。在八、九十年代,我们总觉得让学生去学习拍摄技法,需要很多的时间,并且有很多的困难,但是现在这个问题会变得相对于之前进步比较快。但同时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就是,现在的学生对于一部作品,除了表面的技巧和叙事之外,从故事之中能够去抓取更广泛受众心理的一个东西,相对而言显得比较薄弱。这个可能由于他们所关注的已经不再是以社会内容或是有关人为主的事情,他们是在一个消费的形态下进行的关注,当他们开始去做作品,他们也会停留在一个浅尝辄止的消费状态下。这样,无论是他们继续的往前走也好,还是对他们以后去适应一个真正的市场也好,可能都会有一定距离。这个我觉得可能是以后我们教学中学生要去注意的一个问题。

从明年新的招生开始,考生开始变成清一色的九零后,面对新的学生一定会产生新的问题。我在广州开的一个编剧会上就说,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就是所有在座的无论是资深的、成功的、还是新锐的那些编剧,当八零年代未生的和九零年代后出生的这些人开始成为消费的主体的时候,这些文化我们习不习惯、适不适应、作为作者是不是适应?作为教育者能不能适应?这其实是个需要去双向解决的一个问题。

记者:今年导演系并没有招生,是什么原因呢?明年电影学院会招生吗?具备哪些素质是导演系最基本的要求?

反经济学常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联储 基本货币政策工具 次贷危机 有效利率

一、引言

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最先的反应就是降低美联储基准利率。可见利率政策在美联储的日常货币政策操作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美联储降低基准利率的货币政策操作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却非常有限。由此美联储采用了各种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措施应对金融危机。在很多利率政策已经无效的言论面前,本文首先检验美联储三大基础货币工具变量对美联储有效利率的影响,以期对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做出贡献。

美联储有效利率作为市场利率和政策基准利率的加权平均值,既能够体现金融市场的变化,又能体现美联储货币政策当局的意图。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之后,美联储基准利率已经降低到接近于零的水平,研究美联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变量变动对美联储有效利率的影响,更能体现次贷危机之后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发生的变化,为研究金融危机期间货币政策有效性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

利率会影响资本成本,并直接影响企业和家庭的投资支出。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同样都将利率政策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同时使用银行间利率作为政策中介目标。一般认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会影响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能力,并指导通胀预期。很多学者都将利率变动对实际经济变量的影响作为研究目标(Goodfriend,2007;Mishra,2012;Scott,2009)。如果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出现问题,那么政策利率就不能指导市场利率,政策利率的变动就失去了可信度和透明度,利率政策就不是有力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针对此次美国次贷危机下货币政策效率问题的研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住保罗・克鲁格曼(2008)首先认为美国经济已经进入衰退,并且类似于美国1930年代的大萧条,短期利率等一些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本身已经无效。随后哥伦比亚大学著名金融学教授米什金(2009)针对保罗・克鲁格曼的观点,认为金融危机的出现实质上已经将金融体系中信息流打乱,外部冲击破坏了原来的信息流,使得金融体系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金融体系主要的作用就是收集信息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这对于资产定价中的价格发现来说是很重要的。货币政策通过对金融体系运行的调控对治理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是有效的,并能够有助于降低信用风险的扩散,促使金融机构恢复发放贷款。虽然说货币政策不可能冲销此次金融危机中的所有负向冲击,货币政策却可以降低无风险资产的利率,减小利差的存在。如果没有这次积极的货币政策,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下滑可能会更加严重。

Stelios et al (2012)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下的美联储、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利用分散的GETS(从一般到特殊的分析方法)方法,考察了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变动对货币市场利率的传递效果,以及这种效果的对称性。结论认为欧元区内货币市场利率可以更为有效地传导到贷款利率。利率的长期传递效果是完全的。而对美联储来说货币市场利率相比政策利率传递效果更为有效。从传递的对称性角度来说,货币市场利率向下变动时欧元区的银行利率可以完全传递到存款利率,而当货币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利率可以完全传递到借款利率。而对美联储来说,中央银行利率下降会直接传递到存款利率,而对借款利率来说利率下降的影响更大。Huang(2012)分析了美、欧、日、中四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利率、信贷、财富、汇率传导渠道效率,最后认为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期间,中央银行首先应用财富传导渠道、然后是利率和汇率传导渠道,最后是信贷传导渠道。利率传导渠道可以中和对国内消费的通胀影响。Christian &Sebastian(2013)利用面板SVAR的实证检验方法分析经济大国政策利率对贷款利率的影响,并证明在2003-2008年利率的传递效果要高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之所以会发生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次贷危机使得银行对于流动性管理政策更为谨慎,同时不良贷款激增。

以上文献综述当中,主要对金融危机期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但是关于金融危机期间货币政策工具变量变动对市场利率的影响效果观点还是不一致的。而单独考察货币政策工具变量变动对利率的影响的文献还没有出现。

三、实证分析

(一)研究说明与模型设计

本文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考察美联储利率传导渠道中基础货币工具对美联储有效利率的影响效果。之所以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是因为,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添加基于经济理论的限制性条件,考虑到了当期变量之间的影响,并可以得到系统中各个内生变量对自身以及其他内生变量单位变动的反应。且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能够直观刻画出变量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及其效应,并被广泛应用于货币政策效率的分析。

本文针对2003年1月-2012年10月美国联邦基金有效利率、美联储基础货币、美联储存款准备金月度余额以及美联储逆回购月度余额月度数据建立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美联储基本货币政策工具变动对美联储有效利率的影响。美联储网站对公开市场业务的分类主要分为长期的和暂时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暂时性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主要有回购协议与逆回购协议,永久性的公开市场业务包括直接购买和出售证券,已达到永久性增加或者消耗银行体系内部储备金的目的。

在美联储网站数据库当中,我们可以得到美联储有效利率、商业银行在美联储存款准备金账户当中的总额、基础货币供给和美联储逆回购操作的月度余额数据。

进一步通过图1当中可以看出美联储联邦基金有效利率(Federal funds effective rate)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在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开始下降,并在2008年10月迅速从0.97下降到2008年1月的0.39,到2008年12月则下降到了0.16。因此在模型分析的过程当中需要对样本区间进行分割。

数据来源:美联储官方网站数据库

为了对样本区间进行分割,根据2003年1月-2012年7月对美联储贴现率、美联储基础货币、美联储逆回购月度余额以及美联储存款准备金总额的基本回归方程,这里选择在2007年8月时间点进行Chow断点检验。此时F统计量、Wald统计量相应P值都为0.0000。假设检验事件发生概率为0.0000,说明这一事件根本不可能发生,从统计意义上证明以2007年8月作为断点上对样本区间进行分割是正确的。以下分别对2003年1月-2007年8月以及2007年8月-2012年9月两个样本区间对美联储基本货币政策工具变动对美联储有效利率影响进行分析。

(二)实证研究

1.2003年1月-2007年8月美国联邦基金有效利率、基础货币供给、存款准备金月度余额以及美联储逆回购月度余额月度数据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

根据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可知,美联储的储备金账户总额、基础货币、逆回购月度余额以及美联储有效利率都是一阶单整数据,数据取对数并一阶差分之后都是平稳数列,符合了大部分时间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的常识。2003年1月-2007年8月,美联储基础货币、美联储逆回购月度余额、美联储有效利率以及美联储存款准备金总额月度数据共55个样本,这四个变量之间在0.05显著水平下存在2个协整关系,因而可以进行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分析。

这里针对样本区间2003年1月-2007年8月对美联储银行准备金总额、基础货币、美联储逆回购月度余额和美联储有效利率相关数据进行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按照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滞后期选择的AIC规则, 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滞后期选择为2期,在稳定性检验当中所有单位根均落在单位圆之内,说明这一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是稳定的。

根据脉冲响应分析(详见图2,横轴为滞后期,单位:月度;纵轴为有效利率波动幅度,单位:%),从“美国基础货币增加对有效利率的影响”中可以看出美国基础货币增加对美国有效利率波动的影响为正,变化区间为0.0000~18.29555,说明美联储的基础货币增加使得美国有效利率上升,并在第10期达到最大的影响弹性值,取值为18.29555,随后影响弹性逐渐下降。说明这一时期的货币需求较高,已经使得利率不断攀升,基础货币供给的增加对利率的负向影响不显著。

从图2当中“法定存款准备金增加对有效利率的影响”可以看出,2003年1月-2007年8月,美联储法定存款准备金账户余额增加,美联储有效利率上升,滞后20期的脉冲响应图中影响弹性变化区间为0.0000~1.436751,并在第8期,达到最大值,取值为1.436751,随后这一影响弹性逐渐下降。

从图2当中“美联储逆回购月度余额增加对有效利率的影响”图中可以看出,逆回购数量增加之后前两期对美联储有效利率的影响弹性为正,之后转为负值,并在第27期绝对值最大,取值为-0.058203。此处的脉冲响应分析结论与理论分析相一致。但是此时美联储逆回购数量对美联储有效利率的影响非常小。

这三种货币政策工具对美联储有效利率的影响弹性相比较来看,逆回购作为中央银行短期货币政策操作项目对美联储有效利率的影响弹性为正;而基础货币的变化对美联储有效利率的影响方向也为正。法定存款准备金在美国这类发达国家当中一直不是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而且使用较少。从脉冲响应图当中可以看出,法定存款准备金变化对美联储有效利率的影响很小。

进一步对2003年1月-2007年8月美联储有效利率月度数据的方差分解可以看出,基础货币对美联储有效利率的影响最大。滞后48期当中,基础货币对美联储有效利率的影响在第2期开始就占有71%~99.38%,其次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月度余额,其在美联储有效利率方差变动当中占0.000%~1.425338%,在第2期取得最大值1.425338%;逆回购操作对美联储有效利率方差变动影响最小,变动范围为0.0000%~0.003522%。

2、2007年8月-2012年11月美联储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美联储逆回购月度余额以及美联储有效利率之间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

在对2007年8月-2012年7月美联储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美联储逆回购月度余额以及美联储有效利率之间进行协整检验时,可以证明这四个变量之间在0.05显著水平下,存在1个协整关系,因而可以建立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模型滞后期选择为4期。此时模型通过了稳定性检验,所有的特征根都在单位圆之内,因而模型可以进行下一步脉冲响应分析。

(2007年8月-2012年11月)

根据脉冲响应分析(详见图3,横轴为滞后期,单位:月度;纵轴为有效利率的波动幅度,单位:%),从“美联储基础货币增加对有效利率的影响”图中可以看出,美联储基础货币增加对美联储有效利率的影响在前8期为负,此时美联储基础货币的变动对有效利率的影响从滞后20期的脉冲响应图当中来看基本为负且不稳定。

从图3中“美联储法定存款准备金增加对有效利率的影响”可以看出,2007年8月-2012年11月,美联储法定存款准备金月度余额增加在前两期对美联储有效利率的影响为正。之后转为负值,并在第8期取绝对值最大-1.781431,并在第18期再次转为正值。脉冲响应分析结论说明这一时间段之内美联储法定存款准备金对有效利率的影响不稳定。

从图3中“美联储逆回购月度余额增加对有效利率的影响”可以看出,此时美联储逆回购数量的增加对有效利率的影响弹性变动范围为-1.532554~0.0000,并在第5期取绝对值最小负数-1.532554。从美联储逆回购操作短期内可以增加银行体系内部资金供给的角度来说,逆回购操作数量增加应该降低有效利率,脉冲响应分析结论与理论分析结论相一致。相比2001年1月-2007年8月,美联储逆回购对美联储有效利率的影响弹性有所加强。

进一步对美联储有效利率变动的方差分解可以进一步看出,这一样本区间范围内,美联储基础货币对美联储有效利率的影响弹性仍然是最大的。其次是法定存款准备金账户月度总额,逆回购操作月度余额对美联储有效利率的影响还是最小的。但是相比2001年1月-2007年8月来说,逆回购操作月度余额对美联储有效利率的影响有所加强。

从表1中总结了2007年8月前后美联储基本货币政策工具变量变动对美联储有效利率的方差分解结论对比,通过计算可以得出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美联储基础货币供给量变动对美联储有效利率的影响效率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为36%;而美联储法定存款准备金月度余额和逆回购月度余额对美联储有效利率的影响效率都大幅度上升,其中美联储逆回购月度余额作为公开市场业务代表变量对美联储有效利率的影响效率增加幅度最大,约为99%。但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基础货币供给仍然是对有效利率的影响效率最大的货币政策基本工具变量。

表1 美联储基本货币政策工具变量变动对美联储有效利率影响方差分解结果对比

(三)小结

通过以上针对美联储基础货币供给、存款准备金月度总额以及美联储逆回购月度余额对美联储有效利率的影响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基础货币供给对美联储有效利率的影响大幅度降低。按照正常经济学理论来说,货币供给增加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会导致利率下降。利率下降可以通过降低贷款成本,从而扩大投资规模,最终促进经济增长。因而在货币供给增加就可以作为在经济萧条条件下的一种扩张性货币政策措施。但是如果货币供给扩大,利率却没有随之发生下降,那么就不能由此带来投资成本下降利润上升,投资需求的增加。也就是说利率的货币供给弹性下降到极小值,那么货币供给措施就几乎是无效的,而只能带来通货膨胀,本文的研究结论说明美国次贷危机之后的美国经济已经进入“流动性陷阱”当中。

其次,美联储存款准备金月度余额对有效利率的影响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前为正,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转变为负。根据美联储存款准备金月度余额报告可知,次贷危机之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逐渐增加,而且美联储在2008年10月之后还对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使得商业银行更愿意增加存款准备金。而同时美联储还在不断降息,并且已经进入了零利率阶段,因此这两个变量之间在统计意义上就形成了负向关系。实质上体现的是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后未来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加,商业银行资金的谨慎性需要导致存款准备金的增加。

再次,美联储基础货币供给对有效利率的影响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前为正,而次贷危机之后转变为负。这一结果主要是因为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信贷需求大幅度增加,美联储此时也在加息,基础货币供给对利率的负向影响不明显。而美国次贷危机之后,由于失业以及金融机构、企业破产倒闭增加,使得货币需求迅速下降,这时期美联储也不断降息以促进经济发展,因而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基础货币供给增加对有效利率的影响为负,符合货币经济学中的理论。这也提示我们,在经济不正常的增长过热情况下,变量之间的理论联系开始也显得不正常。这正说明这一时期货币需求的急速增长,实际上是不理性的,是违反经济发展规律的。

最后,由于2007年8月以来美联储不断采用零利率条件下的公开市场业务对美联储有效利率的影响能力增强。逆回购货币政策措施对美联储有效利率的影响在第二个样本区间内效果大幅度增加,从第一个样本区间的0.000%,增加到第二个样本区间内的13%。

四、结论

以上结论说明,美国次贷危机之后,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中货币政策工具对有效利率的影响也发生了变化。从基础货币供给对利率的影响效率降低的角度来说,美国经济已经进入“流动性陷阱”当中。同时在存款准备金总额和有效利率之间关系转为负,也说明这一时期商业银行体系的谨慎性已经形成了“流动性窖藏”。其中在基准利率已经接近于零的情况下,可以发现公开市场业务对于美联储有效利率的影响力度有所增强。对于已经进行了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美联储来说,这一结论说明以逆回购为代表的公开市场业务对于降低市场利率是有效的。危机下的货币政策管理措施可以加大进行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操作。

参考文献

[1]Christian Saborowski and Sebasitian Weber, “Assessing the Determinants of Interest Rate Transmission Through Conditional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s”,[J].2013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WP/13/23

[2]Frederic S. Mishkin,“Monetary Policy Strategy: Lessons From the Crisis”,[J].NBER Working Paper 16755, February 2011

[3]Hai zhou Huang,“Monetary Policy, Balance-Sheets and Asset Prices: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in US, Euro, Japan and China”,[J].May 2012;.cn/uploads/111116/2012675.pdf

[4]Kenneth N Kuttner and Patricia C Mosser,”The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some answers and further questions”,[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BIS Papers No 12

相关期刊更多

科学决策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