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俗文化教学设计

民俗文化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俗文化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俗文化教学设计

民俗文化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族文化元素 包装结构设计 融合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包装设计文化有了更高的要求,包装设计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单纯地追求视觉的表现而忽略结构的功能作用与单纯追求结构功能而忽视视觉的表现同样都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推陈出新的现代生活方式和消费观更加影响各种设计思潮的变革,打破了传统教学的设计思维和风格[1]。在功能上满足顾客需求成为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为此对视觉传达方向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提出新的整改方案,在包装设计教学中加入包装结构内容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丰富现代包装容器设计的表现能力,也是未来包装设计专业发展的趋势。广西是个多民族地区,民族文化遗产丰厚,在包装设计领域中,应该关注本土资源,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文化的优势,将本土材料及民间的制作工艺运用到包装设计行业中,成熟的民间工艺可以为我们的创新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可以以此作为本土经济开发的方式,带动本土经济的发展,为现代学科的发展带来生机。这样的教程整合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新型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还达到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推动我国包装设计行业的创新发展[2]。

1 包装结构设计与民族文化交融的特性及应用背景分析

包装设计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分为构造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两个完全不同但又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学科,包装结构设计属于工业包装领域,不同于一般包装设计的平面展开,它有机地吸收、整合了不同学科的新理论、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针对产品本身的特性,在民族文化元素与包装结构设计中寻找一个合理的契合点,巧妙地运用本土文化资源和工艺制作技术,提高包装的艺术性和实用性,才更易被消费者接受,产品才会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因此,民族文化元素介入包装结构设计,在包装设计专业领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长期以来,艺术院校的包装课程在教学上均倾向于视觉方面的设计,大多停留在表面的装潢和美化阶段,缺乏相互之间的横向交流与沟通,缺乏创新,不利于现代包装设计人才培养。在科学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单一的外观视觉设计还是结构工程设计都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注重平面视觉传达的包装设计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现代包装容器的设计不再仅仅是容纳、保护商品的简单作用,要注意它的审美性、 功能性, 还应考虑它独特的文化魅力,设计内容上做些整合改革,提出新的设计方向,设计必须有独特的个性。把民族文化元素同包装结构设计联系起来,体现民族文化的精神实质,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是包装设计教育与市场接轨的重要环节。广西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通过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逐步形成了合理的教学模式。通过努力,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成功地与广西民族印刷厂合作完成系列月饼盒包装,工艺精美,图案融入了民族的元素,在市场上形成独特的风景,社会反响较佳。借靠中国和东盟的资源优势,民族文化的发扬成为宣传广西民族特色的直观表现方式,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组织师生先后参与中国―东盟礼品包装设计、吉祥物设计等。出色的表现得到中国―东盟组委会的认可,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 本土元素与包装容器结构设计融合运用的表现形式

基于现代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现状,对民族元素介入现代包装容器设计的自然材料、民族图案、传统工艺等运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加强艺术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我国创作出更多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创新性的现代包装作品[3]。

2.1 民族图案、纹样及色彩的运用

图形是包装视觉设计中重要的要素之一,是对产品内容形象化的表现,不同的图形运用体现了不同民族、国家、地域的风俗文化,包装设计的成功不仅来源于主题的准确与构思的新奇,还要在装饰取材方面合理运用,产品才能发挥出自身魅力与内涵。使包装设计结构造型丰富多彩。

少数民族的传统吉祥纹样,当其个性特征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时,包装上的纹样对人的视觉感官能起到最直接的能动作用,呈现出对人类最直观的情感。而作为地方特色包装的附加物,吉祥纹样的使用无疑给设计的装饰带来犹如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包装更具有特色。

色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在商品的包装设计中,图形、文字依赖于色彩配合,不管是包装的形式,还是外包装的图案与文字,都离不开色彩的良好搭配,很大程度上也依赖着地域风俗所产生的色彩审美倾向,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中,通过文化的积淀已经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一套色彩。

2.2 传统制作工艺的运用

2.2.1 藤编与包装容器结构融合运用。藤编、竹编是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常见的制作工艺,取材于大自然,通过折叠打结等间接编织,在民间被制作成筐、篮、篓、笼等日常使用容器,而藤编工艺融入的包装容器造型设计极具民族特色,审美价值极高。将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制作运用到当代包装容器设计中,能够使产品包装变得精美的同时,更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绿色设计。例如广西侗族藤编酒壶,编织的纹路花样非常考究,工艺精细,独具鲜明的地方特色,广泛用于生活中,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2.2.2 陶瓷与包装容器结构融合运用。包装容器发展的最初形态是用简单的粗陶容器来装载运输物品,由此陶瓷容器作为生活必需品进入民间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设计领域逐渐开始重视对容器造型和外观的设计,将传统陶瓷制品工艺作为表现技法运用在现代包装容器设计中,包括材质、造型、文字、图形、色彩、以及视觉元素等方面整合,呈现出极富有民族传统内涵的容器形态,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例如广西的古岭神酒,陶瓷酒瓶运用陶土原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周身使用凹槽工艺,印制具有广西地域特色的壮锦纹样,灵活地运用到酒包装容器的视觉与触觉的设计中,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不仅继承和弘扬我国地方传统陶瓷手工艺,同时又推进了绿色设计,并对我国绿色包装设计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3 材料与包装容器结构融合的运用

材料是商品包装设计中的物质载体,是设计风格最直接的体现。不同材料的运用反映了不同民族、国家、地域文化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极具地方特色的包装在材料选择和制作工艺上都有所改进,在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包装材料的选择上应推崇自然绿色材料,就地取材,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如草、竹、藤、棕等天然材料,在广西具有丰富的资源。制作上保留历史上沿袭下来的基本形态,以手工为主的加工方式制作包装与容器,将传统形式内容重新整合。比如说精致的玻璃与原始麻绳在酒包装中的组合运用,体现了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由此可见, 包装材料的运用与民族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4-5]。

结语

综上所述,包装设计要遵循民族文化特点和地域特色,地域文化理念在包装中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着让世人赞叹的精髓文化。将地方民族文化融入包装容器结构设计的创意构思,形成了广西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独特的教学模式,为今天从事视觉传达设计的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也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只有充分地将包装结构设计与民族文化相融合,才会开创出独具特色、更具文化内涵的包装设计品牌。

参考文献

[1]朱云云,张雪玲.包装设计教学与市场接轨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8年34期.

[2]杨珩.论陶艺介入现代包装容器设计研究的现实意义[J].中国陶瓷,2008年05期.

[3]黄超,王艳婷.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年08期.

民俗文化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历史课 学生 民俗味 运用

一、提出的背景

在这两年的教研听课过程中,我经常听到这句很流行但很无奈的话:“学生很喜欢历史,却最讨厌上历史课”。确实在许多县乡一级的中学,虽然在历史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却经常可以看到历史课上许多学生不是趴在桌子上,就是在做其他学科的作业,以致在考卷中经常无奈地看到现实版的“关公战秦琼”“唐太宗穿越到了明朝”这样的答案,究其原因,学生的回答不外乎“历史课太无味了”“历史课离我们太遥远了”,可见学生是对历史课失去了兴趣。这样的状态对于中学历史教学,乃至高考历史的前景是很可怕的。

在这几年的高三复习教学中,可以看到许多贴近现实生活的试题。如:2006年广东高考文综卷第26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和2008年宁夏高考历史第32题考查的是有关元旦的知识,2011年福建文综卷第13题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等。笔者在一次公开课时,试着将类似的题目讲解给学生,结果发现学生的课堂效果极佳。在与教研组教师反思这堂课时,笔者发现良好的课堂效果是因为这些知识是学生生活中十分熟悉的方面,也就是历史民俗资源,它能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研究历史。

福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福州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也使人感受到近代中国的浮沉,在这座古城有许许多多的历史民俗文化,学生们“生于斯,长于斯”自然对这一方水土感同身受,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利用这些历史民俗资源,肯定能吸引学生喜欢历史民俗,进而喜欢我们的历史课堂。笔者在思考,既然我们历史课堂的现状和高考都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而且笔者所在的地区又能提供丰富的历史民俗资源,我们何不做个尝试——把民俗资源带入历史课堂,让历史课有“民俗味”,或许能为突破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困境提供参考。

二、实践运用

在历史课堂中合理利用民俗资源,“想学生之所想”定能改变历史课上“鸦雀无声”“呆若木鸡”的局面。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构建“民俗味”的历史课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民俗味”的历史课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

随着中学新课程的发展,高中教材大大增加了社会生活文化的知识点,而社会生活文化的核心就是民俗文化,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在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架起了联系的桥梁。以福建许多地区广泛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2007年版)为例,有的是专门介绍历史民俗文化,有的知识能联系现实的乡土民俗。这样看来,好像在历史教学中应用民俗资源,应该不是难事。但我们不能忽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事实。

试想,在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之“百家争鸣”中讲述孔子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推进教学开展,作为教师运用多媒体,绘声绘色大谈齐鲁大地的传统祭孔文化,看似教师讲得高兴,学生听得入神,其上课的实际效果不过是为学生增加了一块课本所没有的知识链接罢了。究其原因是因为齐鲁文化脱离学生的生活,自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笔者在上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中讲述科举制影响时,为了让学生加深了解科举制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这一知识点,我给学生讲述旧时福州民间每逢初一十五,便可以看见有读书人手拿夹子,背着黄布包,在大街小巷走动,见有带字的纸片,就俯身夹入写有“敬惜字纸”字样的黄布包内,待黄布包装满字纸后,就送到邻近的“字纸炉”焚化。这种民俗,民俗学家称之为“敬字习俗”。课堂中穿插与学生生活现实相关的民俗故事,教师不需要过多华丽的语言和技巧性的解释,自然而然让学生感受古代封建社会中重学风气的形成原因,课堂的效果不言而喻。

2.“民俗味”的历史课要注意符合学生认知

高中新课程的制定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较大的创作空间,教师能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己的专业素养,结合民俗资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但并不意味教师可以运用“拿来主义”不顾学生的知识认知,盲目运用民俗资源。如在讲述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之“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变迁”中,讲述近代习俗风尚的变化时,我们当然可以适当拓展传统婚姻习俗,为了更好地说明古代传统婚姻习俗凭借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教师可以运用福州民间传说故事《荔枝换绛桃》,画士艾敬郎与少女冷霜婵邂逅西湖,二人一见倾心,因艾敬郎家道中落,功名未成,受冷母拒婚,有情人爱河难渡。但这时,教师不能为了展现自我的学识,不厌其烦、长篇累牍地介绍什么童养媳、指腹婚,以及福州传统婚姻程序“提亲、议聘、送定、送日头、迎亲、婚礼”等,这样不仅导致教学目标方向上的偏离,更重要的是脱离学生的知识认知水平。在我们教师运用民俗资源讲述这一章节时,可以简单地罗列福州传统婚姻程序,配套图片,提出“以福州传统婚姻习俗为例,反映出中国古代人民什么样的生活观念,其形成的社会因素有哪些?”的问题。再适时引导学生回忆课本,可以得到这样的传统婚姻习俗受到宗法制、农耕经济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突破了教材的限制,还很好地将历史与民俗文化有机地结合。

3.“民俗味”的历史课要注意介入实践活动

历史是遥远岁月里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消逝不可再现的事情。因此,如果想了解和研究历史,只能凭借前人留下的各种“痕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这些所谓的“痕迹”就包括民俗文化中的诗歌、小说、戏剧和民谣等。民俗是活的历史“化石”,它必然蕴涵着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要求学生去探究、去体验。而且高中历史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学注重开展探究学习,通过围绕针对性的问题,正确地搜集、分析和处理历史材料,解决学习问题,形成对历史知识的深刻认识,是逐步发展思维品质多样性的学习过程。在历史课堂中民俗文化必然要教师引领学生亲近乡土、亲近民俗、亲近历史,以便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继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三、成果和反思

在笔者的“民俗味”历史课堂实践过程中,确实可以看到学生由忽视历史到重视历史再到亲近历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感受历史,将历史知识,历史能力,历史情感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学生经常如痴如醉地“沉迷”在历史星空中,学生们的历史素养和成绩不断提高。但在兴奋之余,笔者也在反思“民俗味”历史课堂受到了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的限制,还受到地区文化特色的制约,以及历史课程中“民俗味”无法在全部的历史教科书中得到运用等,对此笔者还未找到十分有效的办法。希望各位同行们提出意见和帮助,以便高效完成历史教学目标和任务。

参考文献

民俗文化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在7月28日至29日第十届NOC大赛网络教研团队赛项赛场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支支由三人组成的参赛小组。据悉,本届NOC网络教研团队赛项规模空前,达到了200多个团队、600多位选手的参赛规模,创下历届NOC大赛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历史新高。

虽然参加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老师们诙谐地将此赛项戏称为“脑力体操”、“魔鬼训练”,但他们都殊途同归地认为,此赛项是检验中小学教师教学水平的好方式,有利于教师从紧张而严格的教学任务中学到许多新东西。初次担任此赛项评委的韩郁香(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实验小学校长)亲眼目睹了参赛教师从最初粗糙的教学设计到新颖精致的教学设计的蜕变过程。韩郁香说:“参赛教师采取团队同伴互助和网络同伴互助相结合的方式,他们在比赛进行中团结互助,互通有无,通过比赛不仅分享了经验,而且也及时发现了以往各自在教学岗位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此赛项可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快速成长,如果有机会,明年将组织更多的一线教师积极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由金陵、姚丽影、肖年志、张锐军、赵卫兵、徐邦桃、邱彩萍、王蕾合著的《网络教研团队竞赛原理与实务》一书,几乎在所有参赛选手中人手一册,他们在参赛过程中随时翻看该书,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某参赛老师表示,《网络教研团队竞赛原理与实务》一书不仅传授了很多网络教研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且也能在比赛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

花絮二:

“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受益良多

来自哈尔滨市阿城区胜利小学的钱林林从2007年就开始带领哈尔滨市阿城区胜利小学的学生参加NOC大赛的主题网页赛项,通过几年的参赛实践,她发现该项目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以前的比赛只局限于通过网络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今更加偏重于先给学生先限定一个主题,然后重点考察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究学习的过程,最后将学生的学习、设计、探究过程通过网页很好地展现出来。

钱林林表示,学生参与该项目的积极性非常高,因为学生的网页学习能力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需要对学生进行网络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知识的系统培训。从实际操作上,指导教师在得到该项目的主题设计思路时首先要进行总体规划,然后再细致考虑每个学生的分页栏目的分支问题。当然在指导学生进行网页制作时,学生会更多地运用到日常他们所学习的网络基础知识。以今年的主题网页主题“中国民俗文化——建筑类”为例,我们首先要让参赛学生了解各个地区的民俗文化,让他们认识到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性,经过比较选择,我所在的学校最终选定了哈尔滨市中央大街作为此次比赛的参赛主题。

花絮三:

部分优秀参赛作品甚至可产生市场价值

澳门地区代表队带队老师王志强从第五届NOC大赛开始,就一直担任澳门地区代表队的带队老师。提到对参赛作品的看法,王志强高兴地说:“几年来,无论是大陆还是澳门地区选手的作品水平都有很大提升,比如动画制作、漫画创作、视频创作赛项的部分作品甚至可以产生市场价值。”

提到澳门地区的参赛流程,王志强表示,NOC活动是在澳门地区教育局的统一组织下进行的。澳门教育局通过向各个学校传达活动信息,征集学生作品后参加澳门地区的NOC初赛,最终将遴选出的第一、第二、第三名统一参加NOC全国总决赛。同时,不能晋级前三名的选手作品也同样可报送至澳门教育局,这使有意参加NOC活动的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总决赛。据悉,澳门地区参赛作品更具本土特色,比如参赛DV作品和网页设计作品,均偏重于选取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当地题材。

花絮四:

机器人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来自淄博市张店区实验中学的蔡泽裕,已经连续三届参加NOC大赛机器人赛项,这个“小发明家”曾在第九届NOC大赛NOC POWER TECH预选赛中荣获一等奖。笔者在“学生竞赛项目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评选”活动结束后对他进行了简短的采访。

NOC:请问你是如何把机器人赛项从乐趣变为志趣的?

蔡泽裕:我是从学校的机器人社团活动中第一次接触机器人的,经过将近一年多的训练,我喜欢上了这个项目并在第八届NOC机器人篮球赛项中获得了第二名的成绩,参加完那次比赛之后,我找到了设计机器人的乐趣,同时也在积极地总结比赛经验,准备参加第九届NOC大赛。终于,在第九届NOC大赛中我获得了智能机器人赛项第一名的好成绩。那次比赛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机器人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NOC:长大以后也想继续把这个兴趣爱好持续下去吗?

蔡泽裕:长大后我希望能到日本留学,因为我知道日本在机器人研究方面一直处于世界前列。我也希望自己未来能真正成为从事机器人研究的工作者中的一员。

NOC:通过参加NOC大赛,你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蔡泽裕:通过参加NOC大赛,我在做人和做事方面都收获良多:

民俗文化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方言词汇 地域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4.079

Research on Modern Dialect and Regional Culture

JIANG Xiaoli

(Nanchang Hongdu Middle School, Nanchang, Jiangxi 330024)

Abstract This article has mainly carried on the reorganization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odern dialect and the region culture research.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ulture, some of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culture will usually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local language.

Key words dialect vocabulary; regional culture; foreign Chinese teaching

关于现代方言及其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的研究数量众多,研究范围颇为广泛,研究的深度较为透彻。不同的研究学者从自身的研究角度出发,对方言及其所蕴含的地域文化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方言和其所蕴含的地域文化进行整体研究的。如周振鹤、游汝杰的《方言与中国文化》从整体上阐述了方言的形成原因,讨论了方言研究的方法。方言的形成和移民具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大规模的移民会在方言词汇中留下痕迹。在这本书中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将汉语方言地理研究和人文地理研究相结合,利用历史地理学的知识有时候可以解决语言本身难以解决的方言地理方面的问题。文中还指出方言是研究历史的活化石,不仅可以研究移民问题,还可以研究栽培植物的发展史,以及研究戏曲、小说、民俗等方面。同时地域文化也生动地展现在方言词汇上,例如,长沙忌“虎”,遇“虎”时改用“猫”代称,甚至是音近的词也要改称,“腐乳”在长沙称为“猫乳”。《方言与中国文化》为“中国文化史”丛书之一,从方言的角度出发不仅可以研究地域文化史,也可以研究中国文史。

考察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如郭锦桴的《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包含论述了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迁移对汉语诸方言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在方言形成的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地域文化,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尤其是体现在方言词汇上。不同方言的物产词汇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域物质文化的差别;方言词汇中的饮食词汇可以反映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的特色;方言词汇还反映出某些地区特殊的地方节日民俗文化、旧的葬俗文化;有些方言词可以帮助我们考证历史文化,观察民俗心理;地方戏曲和民谣方面最能体现出方言词汇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对某地的方言词汇及其所蕴含的方言词汇进行研究。郑平 、彭婷《湖南汨罗方言词汇与地域文化》中指出方言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方言词汇可以反映出社会生活中不同地域群体的不同文化理念。方言词汇在语言传承、思维方式、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方面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内涵,揭示了汨罗方言词汇与地域文化间的亲密关系。李珂的《从湖南茶陵方言看湘东的地域文化内蕴》中指出方言和地域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通过方言词汇可以很好地了解地域文化。茶陵方言词汇作为载体可以更好地体现地域文化。因为茶陵方言是湘东地域文化的产物,茶陵方言词汇可以体现出湘东地域文化内蕴。董印其的《新疆汉语方言词汇与新疆地域民俗文化》中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最能反映出文化各层面的内涵。从新疆汉语方言词汇可以看出,中原文化对其的影响,临近省份的影响以及西域文化对其的影响,尤其是维吾尔族的文化。于晓的《东北方言词汇中的地域文化》对方言词汇的形成条件及其所蕴含的地域文化进行了阐述,揭示了自然地理、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对东北方言词汇的影响和方言词汇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笔者在收集资料的时候发现,对方言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方面的研究,较为集中在某一特定的方言词汇中。

探讨方言文化的保护与建设方面的关系。在冯冬梅,李杨的《略谈玉林方言研究及玉林方言文化建设》一文中写到玉林话是一种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和文化内涵的特色方言。从玉林方言和文化研究现状出发,勾勒了玉林方言研究逐步深化发展的轨迹,从玉林方言的实际,结合相关的文化因素,提出保护玉林方言文化最好办法是进行方言调查和记录,以语言的形式来展现地域文化。

方言及其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的影响。方言和地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习惯、心理、价值观、文学、地名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如言兰的《论方言与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指出地域文化与民族性融合为一体的传统成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存在价值,方言是地域文化当地重要载体,放映了某一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特色,独特的风俗与民情。方言和地域文化深深影响了乡土文学作家们,他们都充实了大量鲜活的、富有表现力的方言语汇进入文学作品。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方言词汇及其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的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方言与方言文化的教学总体进行阐述的,其中主要包括了:

(1)丁启阵的《论汉语方言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指出普通话和方言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掌握一定的汉语方言和汉语方言知识,可以扩大学习者的交际范围,提高交际的适应能力。学习者自身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提高汉语的语言技能,他们具有较为强烈的了解和掌握汉语方言知识和技能的主观愿望。在对外汉语教学的高级阶段会涉及到地域词汇和地域文化现象。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当地引入汉语方言方面的内容。文章中对“汉语方言”和“对外汉语教学”的概念;方言和标准语之间的关系;学习者学习汉语方言知R的实际需要和主观愿望;实际教学与汉语方言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阐述。

(2)王晓坤的《谈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的渗透问题》指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俗文化,对外汉语教学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性质,而民俗文化在交际的过程中容易成为交际障碍,因此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注入民俗文化因素,以利于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考虑的问题。

(3)魏贺的《关于对外汉语方言教学的几个问题》指出汉语作为汉民族的的语言,其包括标准话和地域方言,学习汉语的人因为学习或工作等方面的原因,都具备较为强烈的学习汉语方言和地域文化的愿望。在英、美、法、日本等国的一些重点大学或重要部门常常派人专门来中国学习汉语方言。文中作者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了编写汉语方言教学的原则:①方言教材的编写要以教授者的母语为依据,不能从整个方言区着眼,进行非常系统的方言教学,而是需要以其中的一个方言点为依据;②对编写教材的方言点需作出深入的调查;③要着重讲明该代表点的语音系统,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的差别,最突出的表现是在语音方面。④方言教学中的词汇量和句型要和课文相配套,方言课本要反映本方言和方言文化的特点,编者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安排适当的词汇量和基本句型。作者还对教授方言方面提出了四点需要注意的重点:①加强语音训练是学好全课程的重点;②认读需要以方言拼音方案作为媒介;③对照阅读课文;④结合课文重点讲解组词造句的规则。作者还提出了要培养具有对外汉语方言教学能力的师资。

(4)李建国、边兴昌的《普通话-方言的互动变异与对外汉语教学》中论述了普通话在使用的过程中因与方言接触从而产生“双语”相互作用。此外,方言以其自身独特的力量和方式影响普通话,产生出普通话的地域变体,变体在标准音和可懂度之间,变异度与可懂度呈反比例关系。了解普通话与方言的互动变异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5)刘晓丽、余波在《方言语境下的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指出方言语境对对外汉语教学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方言语境对留学生的学习和交流造成了干扰,与此同时方言语境又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提供了现实文本,让汉语学习者对地域文化的理解更为直观化、具体化,甚至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方言语境对对外汉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6)程书秋的《地方文化的综合利用与对外汉语教学》指出留学生对地方文化环境适应的程度对他们习得汉语的熟悉程度有很大的影响。为了使留学生更好地习得汉语,在教授普通话和中国主体文化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入些方言知识和地方文化知识。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综合利用地方文化语境树立方言意识和地方文化意识,可以缓解留学生的文化紧张心理,加快留学生适应环境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方言知识和方言文化的总体研究之外,还有关于分地区方言来进行阐述如何教授当地的特色方言词汇及方言文化的研究,指出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方言词汇和地域文化因素的扩展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来说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如下:

(1)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张艳萍的《云南对外汉语教学的区域特色》中写到云南因其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所以云南地区民族文化氛围浓厚、民族文化特点鲜明、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众多,及云南和多个东南亚国家接壤和毗邻。为了使留学生在课堂后能够和云南人顺利地进行交流,了解云南文化,云南的对外汉语教学也应该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张艳萍在坚持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一致的前提下突出云南地域特色做了一些尝试,提出了适合云南对外汉语教学实际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想。

民俗文化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剪纸

一、剪纸的文化内涵

剪纸是中国众多优秀习俗文化之一,而每种习俗文化背后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意义。剪纸,作为一种艺术符号,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艺术家通过剪纸表达其深邃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而民间剪纸艺人则通过剪纸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谐音取义中国人通过剪纸的艺术形象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之情,谐音取义是其经常采用的手法。作者把中国传统文化和被大众所接受的具有民俗内涵的符号融合到剪纸作品中,通过剪纸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并使得剪纸艺术不断地向前推进。谐音取义是作者将美好的寓意通过各种意象表现出来,故这种手法具有很强的象征特点。在剪纸“莲生贵子”、“莲年有鱼”中,作者利用了“莲”与“连”的谐音,采用莲花的意象,于是莲花就有了连续不断的象征内涵;同时,“鱼”与“余”和“裕”谐音,于是鱼就被赋予了多余、富裕的含义。蝙蝠虽形象并不惹人喜爱,但由于“蝠”与“福”谐音,蝙蝠也就成为剪纸艺人的宠儿,关于蝙蝠的剪纸也是层出不穷,一幅剪纸作品中的五只蝙蝠,被称之为“五福临门”。(二)寓意联想在民间剪纸中,将自然界中的意象进行联想并赋予其特殊意义的一种表现手法也是很常见的,我们称之为寓意联想。如蝶恋花,蝴蝶和花组合在一起表达了男女之间美好的爱情;龙凤为中国人民创造的动物形象,被赋予吉祥、如意的内涵,在结婚这一人生重要时刻,龙凤呈祥等剪纸被用来装饰新房,寄托着人们对新人的新婚祝福。

二、剪纸的题材

剪纸艺人可将生活中的各种意象转化为剪纸艺术,如花、鸟、植物等。除此之外,剪纸可与其他中国文化相融合,如剪纸艺术与中国生肖文化,脸谱文化等相互交织,共同发展。在对外汉语文化活动课堂中,可以利用剪纸将这些文化介绍传递给汉语学习者,使其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动物题材中的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十二生肖题材剪纸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每一种生肖背后都有丰富的传说。如虎,在十二生肖中虎的剪纸有辟邪的说法,可镇压邪恶之气。兔,古人把玉兔和月亮视作同一物,是月亮的象征。猴,生性灵敏,但不稳定,剪纸中常把猴与鸡组合,鸡有稳定之意,寓意后人稳定发展又善于变通。

(二)戏剧人物脸谱

在戏剧里,脸谱是用来表示人物性格的。剪纸中戏剧人物脸谱的表达,则是将人物性格与图案相结合,同时要保证每个脸谱要匹配相应的戏剧人物,来表达人物性格,从而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审美感,使戏剧人物脸谱剪纸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戏剧人物脸谱剪纸具有写意性,写意性通常与写实相对应,不注重将刻画对象原型再现,而注重刻画对象的意境与神韵,以神传形,强调透过剪纸的写意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

三、剪纸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