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豆的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大豆的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豆的病虫害及防治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豆的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大豆的病虫害及防治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字:大豆病虫害防治措施

前言:大豆是我国重要的豆类之一,主要产地是东北地区,东北的气候环境和土质给大豆创造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其中黑龙江的大豆以籽粒饱满、商品性高最为出名,也最受种植户的欢迎。但是大豆在生长过程中往往受到病虫害侵袭,这不仅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致使大豆滞销、没有市场,同时影响豆油及酱油的生产,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所以做好大豆病虫害防治措施是保证生产高产优质大豆的重要因素。

1.大豆霜霉病

1.1发病原因

大豆霜霉病在大豆的整个生育期都可出现,以气候凉爽的地区发病较重,而发病原因主要是大豆感染了霜霉菌。大豆幼苗期染上此病,病苗子叶无症,叶片开始出现褪绿斑块,沿主脉和支脉蔓延,全叶褪绿。花期前后遇到潮湿空气,病叶背面现灰色霉层,由黄转褐而枯死。成株受害,叶片形成褪绿斑点,后变成褐色小点,叶面背部产生霉层,严重的叶片干枯早期衰落。

1.2防治措施

选育抗病品种:大豆的品种不同,抗病性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品种选育时,选择各地抗病菌优势小种和种植抗病良种,降低发病率。

种子处理:除了选择抗病品种外,对种子的处理也很重要,播种前要精心挑选,清除病粒,用药剂拌种,如瑞毒霉、福美双及克霉灵等药剂,避免带菌入田影响大豆生长。

清除病苗:病苗症状比较明显、易于识别,在田间管理过程中如果发现病苗,要及时铲除,切断传染源,减少病害的发生。

药剂防治:病虫害出现时,及时喷洒药剂,可以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稀释成600~800倍液进行喷雾,或用8096克霉灵可湿性粉剂稀释成400~600倍液进行喷雾。每公顷用药液量525~750公斤,根据受害程度衡量用药多少。

2.大豆食心虫

2.1发病原因

大豆食心虫俗称小红虫、大豆蛀荚虫。幼虫体长8-10毫米,初孵时浅黄色,成长过程中颜色逐渐变深减虫身长5~6毫米,翅展12~14毫米,翅色较深雄蛾较雌蛾翅色淡、翅缰少、腹部末端钝。大豆食心虫食性单一,幼虫蛀入大豆荚专食豆荚中的嫩豆。冬天幼虫在地下结茧过冬,到7、8月时幼虫化蛹成蝶,此时多降雨水,空气中湿气重,土壤湿润,是蛾繁殖的有利条件,雌蛾会在有毛的豆荚上产卵,导致大量幼虫的出现,虫害严重,而经过食心虫咬食的豆粒残缺不全,甚至整颗豆粒都被吃光,严重的影响了大豆的品质,大幅锐减了大豆的产量。食心虫的出现还具有周期性,一年出现一次,若不及时实施有效措施进行防治,就周而复始的出现大豆受害的情况。要保证大豆保质保量的生产,食心虫的防治问题迫在眉睫。

2.2防治方法

种植早熟或叶毛较多的抗虫品种;合理轮作,避免连坐.大豆生长期,增加中耕次数;大豆成熟后及时收割,避免长久堆放在田地里;秋收后进行翻地,减少土壤中的过冬幼虫;采取化学药剂防治,可以在大豆封垄后利用熏蒸法,用适合的作物秸秆吸取足量的药液,并把吸取药液的秸秆插到大豆田中,药液逐渐渗出,幼虫接触药液会大量死亡,降低幼虫的成活率;也可用喷雾防治,在产卵高峰期,喷施2%天达阿维菌素3000倍液+25%天达灭幼脲1500倍液,能够起到杀死大量成虫和部分幼虫,在幼虫啃食嫩豆盛期,在喷洒一次,会达到杀死大量入荚幼虫的效果,在虫卵孵化繁盛时,喷洒2.5%高效氯氟氰菊酯1500倍液进行防治,达到毒杀食心虫的目的。

3.大豆蚜虫

3.1大豆蚜虫的危害

大豆蚜虫别称腻虫,成虫有翅或无翅,体色黄绿、暗绿或浅黄、头胸部淡黄、黑褐色或黑色,是大豆害虫的一种。近几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大豆蚜虫越冬卵成活率大大提高,疏于防治使得大豆蚜虫的危害逐渐加重。大豆蚜虫喜嫩,成虫和若虫多出现在在大豆植株嫩叶、生长点、嫩茎上刺食汁液,又以幼苗受害居多,严重时茎叶布满蚜虫,致使植株叶片叶绿素消失、卷缩,叶片出现不规则黄斑。受害植株根系发育不全,植株较正常植株矮小,分支及结荚数量锐减,百粒重下降,严重的影响产量。同时加强防范大豆蚜虫传播花叶病毒病,以免为大豆植株带来二次伤害。

3.2防治措施

早期防治次豆蚜虫呈现点片趋势发生时,田间有5%~10%的植株出现叶卷缩,或有蚜株率超过20%时,需要喷洒农药进行防治,防治虫害蔓延。可选取药剂残留少、杀虫效果好的农药,如通常用的药剂25%辉丰快克乳油或25%快杀灵乳油每亩用量30毫升,对20公斤的水喷雾;3%咤虫眯(金世纪、莫比朗等)乳油,每亩用量5―20毫升为宜。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用农药对种子进行处理,提前防范,减少虫害发生机率。

4.大豆灰斑病的防治

4.1灰斑病发病原因

灰斑病又名斑点病,发病部位多在大豆的叶片处,幼苗期发病比较常见,而且危害非常大。发病植株时多集中于茎、荚,染病初期幼苗叶片呈现半圆或圆形褐色斑点,成株叶片会出现褪绿斑点,若严重会变成灰褐色斑点,在潮湿的环境下,叶面背部形成病菌分生孢子,进而形成灰色霉层,严重时叶片枯萎而死。豆荚及茎杆也会发病,茎杆和籽粒发病症状和叶片发病症状类似,豆荚外表长毛,不适宜孢子附着,调查发现温度高雨水足的地方,灰斑病频发。

4.2防治措施

慎重选种,播种前期对种子进行包皮处理,土地轮作,做好田间管理工作等,也可在大豆染病初期用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常用磷酸二氢钾混合多菌灵微粒或者用多菌灵胶悬剂等。

大豆的病虫害及防治措施范文第2篇

一、大豆病害防治方法

1.大豆褐斑病。大豆褐斑病由壳针孢属大豆球壳孢菌引起。病菌在病叶等病残体上越冬。从伤口、气孔或直接穿透寄主的表皮侵入,引起初侵染。病苗可借风雨传播,进行扩大再侵染。叶片病斑为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状,呈褐色、红褐色或黑褐色,发生重的叶片上多病斑联合成褐色斑块,使整个叶片黄枯,引起早期落叶。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收割后清除田间病叶及其他病残体,并进行深翻,以减少菌源;常用药剂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铜高尚乳油500倍液、78%波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2.大豆灰斑病。大豆灰斑病由短胖孢属大豆褐斑短胖孢菌引起,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种子带菌易引起幼苗子叶发病,在病残体上越冬的病菌释放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而侵染叶片发病。病斑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中央为灰色,边缘褐色,似蛙眼状。潮湿时病斑背面生有密集的灰色霉层。严重时叶片布满病斑,使叶片干枯。

防治措施 种植抗病品种;大豆灰斑病菌具有生理分化现象,我国共有11个生理小种,不同小种的致病性不同,应注意小种的变化;合理轮作避免重茬,收获后及时深翻;结荚盛期喷药防治,常用药剂可用36%多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3.菌核病。大豆田发生的菌核病,主要由初侵染引起发病的,冉侵染机会很少。所以,防治的重点是减少菌源,防止初侵染发生。

防治方法:药剂防治,防治时期:一般于大豆2-3片复叶期(此时正是菌核萌发出土到子囊盘形成盛期时期)喷药,若田间水分差,喷药时间适当推迟。药剂配方如下(均为每公顷用药量):25%施保兜1050D1500毫升+0.13%康凯3O-45克或益微300-450毫升+米醋1.5升;40%菌核净750-1050毫升+0.13%康凯30-45克或益微300-450毫升+米醋1.5升; 50%农利灵l500毫升+0.13%康凯30-45克或益微300D450毫升+米醋1,5升;50%速免灵1 500毫升+0.1 3%康凯30D45克或益微300D450毫升+米醋1.5升;施药方法:以上各种药剂兑水喷施,7D10天后再喷一次。

二、大豆主要虫害防治

1.选用抗病和耐病品种。据资料2004年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在大豆结荚鼓粒期时,蚜虫大发生,经大面积调查发现,大豆品种垦丰9和垦丰12蚜虫危害轻。

2.种子处理。用35%多克福大豆种衣剂拌种。

3.大豆胞囊线虫。大豆胞囊线虫病是由胞囊线虫属大豆胞囊线虫引起,该线虫以卵在包囊内于土壤中越冬,主要分布于20cm内的耕层土壤中。发病时病株子叶和真叶变黄,植株矮小,节间缩短,整株叶片由下向上逐渐枯黄似火烧状。根系鼓包或破裂,露出白色胞囊,被害根很少或不结瘤。线虫是好氧生物,需要呼吸,在通气性良好的土壤类型中,线虫密度大,发生早而且重。而土壤黏重,通透性差的白浆土等不利于线虫生存。包囊中的卵可以存活7~8年,连作地块线虫数量逐年增多,为害加重。

防治措施 在重发生区应采取5年以上轮作,用3%呋喃丹颗粒剂与种子、肥料混播,同时可兼治根潜蝇和地下害虫;大豆保根菌剂拌种。每ha大豆种子用液剂1500~2250ml拌种,用大豆保根颗粒剂1050kg/ha与种肥混施,或豆丰1号生防颗粒剂, 75~150kg/ha,与种肥混用。

4.大豆食心虫。大豆食心虫以幼虫蛀入豆荚,咬食豆粒。轻者沿瓣缝将豆粒咬成沟形,重者可把豆粒吃掉大半,使豆粒呈缺刻状,豆荚内充满虫粪。食心虫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结茧越冬。第2年7月下旬破茧而出,爬到地表重新结茧化蛹,羽化成虫。在东北,8月上中旬为成虫盛发期,8月中下旬为幼虫孵化期,幼虫孵化后即蛀入豆荚内为害。幼虫在荚内为害期为20~30天,9月下旬脱离豆荚进入土壤结荚越冬。

防治措施 选用抗虫品种。一般选择豆荚无绒毛、组织致密的品种,抗虫性较强;秋季深翻。将越冬幼虫埋入土壤深层,减少越冬虫源;药剂熏蒸。在成虫盛发期,用长30cm的高粱秸或玉米秸,一端去皮,侵于80%敌敌畏乳油中约3分钟,使其吸饱药液,把另一端插入大豆田垄台上。每隔5垄插一行,棒距4~5m,每ha均匀插上450~500根药棒;喷药防治。在成虫盛发期,喷施化学药剂防治成虫和卵。常用药剂可用15%阿维毒乳油15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5%顺式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

5.防治红蜘蛛。在点片发生时就应该及时防治,常用药剂有(每公顷用量):40%乐果1125D1500毫升;2.5%功夫90O一1500毫升;48%乐斯本750D1500毫升;73%克螨特600D1050毫升加入喷液量l%的药笑宝、信德宝等可明显增加药效,并可减少30%用药量。

大豆的病虫害及防治措施范文第3篇

根据近年我省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病虫发生情况、20*年冬前病虫残留基数、农作物种植品种、当前作物苗情和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结合农作物病虫发生演替规律综合分析,预测20*年我省水稻病虫总体将偏重发生,其中“两迁”害虫将偏重至大发生,纹枯病和迟熟中稻、单季晚稻的稻曲病将偏重发生,二化螟和单季粳稻、糯稻感病品种条纹叶枯病将中等发生。棉花病虫总体将中等发生,其中盲蝽象、枯萎病中等至偏重发生,棉花叶螨和斜纹夜蛾偏轻至中等发生,棉铃虫偏轻发生。大豆和玉米病虫总体偏轻至中等发生,其中大豆地下害虫中等发生,玉米粗缩病在早播夏玉米(麦收前播种)上偏重发生,淮北东部玉米褐斑病中等发生。

预计20*年全省水稻主要病虫发生面积约为12800万亩次,棉花主要病虫发生面积约为2010万亩次,大豆主要害虫发生面积约为1200万亩次,玉米主要病虫发生面积约为1600万亩次。

二、防治工作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强化重大病虫监测和预警;大力推行现代农业植保技术,协调应用多种防治方法,提高病虫防治效果;切实增强重大病虫应急防控能力,大力推进病虫专业化防治工作,将病虫为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之下,确保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玉米振兴计划等目标实现,促进我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三、防治任务与目标

防治任务:20*年全省水稻病虫需防面积约为15800万亩次,其中稻飞虱3500万亩次,稻纵卷叶螟4000万亩次,稻螟虫1100万亩次,纹枯病3000万亩次,稻曲病等穗期病害1500万亩次,条纹叶枯病500万亩次,稻瘟病1000万亩次;棉花病虫需防面积约为2100万亩次,其中棉铃虫400万亩次,棉叶螨600万亩次,盲蝽象500万亩次,棉蓟马150万亩次,枯萎病230万亩;玉米病虫需防面积约为2000万亩次,其中玉米螟1000万亩次,玉米粗缩病150万亩次;大豆病虫需防面积约1400万亩次,其中大豆食心虫300万亩次;蝗虫需防面积约为450万亩次,其中东亚飞蝗100万亩次,土蝗350万亩次。

防治目标:通过有效防治,将水稻、玉米、大豆、棉花重大病虫和蝗虫造成的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具体目标是:稻螟虫分蘖期为害株率控制在3%以内,穗期白穗率控制在1%以内;稻飞虱百丛虫量分蘖期控制在1000-1500头,穗期控制在2000头以内;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分蘖期控制在15%以内,孕穗期控制在10%以内;纹枯病病情指数控制在10以内;稻曲病病穗率控制在10%以内;稻瘟病病穗率控制在3%以内。棉铃虫累计蕾铃被害率控制在7%以下,棉叶螨红叶株率控制在10%以下,盲蝽象苗期为害株率控制在5%以下。夏玉米粗缩病病株率控制在3%以下,玉米螟蛀茎株率控制在10%以内。大豆食心虫虫食率控制在5%以下。蝗虫防治确保实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的总体目标。

通过推广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使实施区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病虫防治次数亩平均减少1-2次,化学农药亩使用量下降15-20%,降低病虫防治成本。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水稻等作物重大病虫防治涉及面广,事关农业生产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各地要高度重视,强化政府植保公共服务职能,落实重大病虫防控属地管理责任,加强领导,成立相应指挥组织,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明确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病虫防治工作第一责任人。重大病虫区域性发生时以当地指挥组织防治为主,重大病虫跨区域严重发生时,由省指挥协调、部署防治,各地具体组织实施。

2、强化病虫监测预警。水稻等作物重大病虫发生种类多、周期长,突发性、暴发性特点明显,且各地栽培条件不一,气候复杂多样,不同区域间病虫发生差异大。各地要切实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工作,确保测报技术人员在岗,认真按测报规范开展调查,及时准确做出重大病虫发生趋势预报。建立病虫发生防治定期汇报和重大病虫防控工作通报制度。大力推行病虫可视化预报工作。

3、加大防治技术宣传指导力度。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手机短信、语音电话、网络、明白纸、防治现场会、农民田间学校等形式,大力宣传普及重大病虫防治技术。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引导农民科学防控重大病虫害,切实提高病虫防治质量和效益。

4、突出重点,科学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条纹叶枯病、稻曲病、棉盲蝽象、玉米粗缩病等重大病虫流行性、突发性强,发生面广,对水稻、玉米、棉花等作物产量危害损失大。各地要突出以重大病虫为防治重点,于防治关键时期广泛发动,组织广大农民全力开展防治,打好重大病虫应急防治硬仗。各地要大力推行农业生态调控、物理防控技术、生物农药应用技术,努力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与使用量,大力提升病虫防治技术水平。同时,各地要建立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展示区,积极开展害虫性诱剂、杀虫灯、防虫网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型农药助剂、高效施药机械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不断提升重大病虫防治技术水平。

5、着力推进病虫专业化防治。各地要坚持政策引导、技术扶持、市场化运作原则,大力发展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进专业化防治工作,促进专业化防治工作健康快速发展,切实解决现阶段农村千家万户治虫防病难问题,努力提高植保公共服务水平和重大病虫害的应急防控能力。

6、加强农药市场监管。各地要按照农药管理规定,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要会同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集中力量,加大查禁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药,净化农药市场,提水稻等病虫防治效果,保护农民利益。

7、确保防治经费投入。水稻等作物重大病虫防治工作是各级政府防灾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体现。各地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将农作物防灾减灾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上级财政下拨的农作物病虫防治经费要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截流和挪用,确保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防治等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五、主要防控技术

(一)水稻病虫害

1、防治策略

加强重大病虫监测预报;大力推广栽培控害和生态控害技术,促进稻田生态系统平衡;坚持“预防秧苗期,放宽分蘖期,保护成穗期”的稻田病虫管理策略。

2、主推技术

(1)栽培与生态控害技术。选用抗性品种;科学管理肥水;栽培避害技术;生物农药应用及天敌保护利用技术;害虫诱杀技术等。

(2)总体防治技术。种子处理及秧苗期病虫害预防技术、穗期总体防治技术。

(3)主要病虫抗药性治理技术。防治稻飞虱、二化螟等病虫害选择用药、控制用药及交替轮换用药技术。

3、具体技术措施

(1)稻飞虱

①科学管理肥水。增施有机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做到促控结合,防止后期贪青晚熟和倒伏。实行浅水勤灌,适时适度烤田,促进水稻健壮生长,恶化稻飞虱食料和生存环境。

②保护利用天敌。一季稻7月初前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营造稻田天敌繁衍有利条件,促进其建立有效控害种群。

③抓好药剂防治。防治指标:分蘖期为百丛低龄若虫1000头(褐飞虱占60%以上)-1500头(白背飞虱占60%以上);孕穗期(大肚期)至齐穗期为百丛低龄若虫1500头(褐飞虱占60%以上)-2000头(白背飞虱占60%以上);齐穗期以后为百丛低龄若虫2000头。防治适期:卵孵盛期至低龄若虫高峰期。药剂选用吡蚜酮、噻嗪酮、乙虫腈、毒死蜱、敌敌畏等。虫态复杂的田块,宜选择两种对路药剂混用。施药技术:用足药量、对足水量(每亩60公斤)、喷准部位(稻株中、下部)、保持水层(3㎝左右水层5天),无水田块加大用水量或用敌敌畏熏蒸。

(2)稻纵卷叶螟

①实施健身栽培。前期促进早发,中期适时适度烤田,后期控制氮肥使用,促进水稻健壮生长,增强稻株的抗虫性。

②保护利用天敌。水稻生长前期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为稻田蜘蛛及卷叶螟绒茧蜂等天敌种群的建立营造适宜环境,充分发挥自然天敌控害作用。

③科学开展药剂防治。防治指标:分蘖期百丛低龄幼虫100头,孕、抽穗期百丛低龄幼虫50头。防治适期:大发生年份,防治适期为卵孵高峰期,7天后再补治一次;中等发生年份,防治适期为低龄幼虫高峰期。防治药剂:四(2)代防治可选用Bt、阿维菌素等药剂(选用生物农药Bt时,防治适期应掌握在卵孵高峰期)。五(3)代、六(4)代防治可选用阿维菌素、丙溴磷、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毒死蜱等。

(3)螟虫

①压低虫源基数。越冬代螟虫化蛹高峰期,冬闲田及时翻耕灌深水并保持一周以上。

②推行栽培避螟,实行生态控螟。适当推迟水稻播期,避开和减轻主害代的为害。合理用药,减少药剂对稻螟赤眼蜂、黑卵蜂等天敌的杀伤,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害作用。开展性诱剂、杀虫灯示范应用,以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③适时开展药剂防治。二化螟:一代以早稻大田和一季稻秧田为重点保护对象,在卵孵高峰期,大力推广Bt制剂防治,或在1、2龄幼虫高峰期选用杀虫单防治;二代重点防治单季稻田,防治适期在卵孵高峰期,重发区域7-10天后再补治一次,药剂选用甲维盐、毒死蜱、氟虫腈、阿维菌素复配剂;三代重点防治双季晚稻、迟熟一季稻,药剂选用三唑磷与杀虫单或阿维菌素复配剂。三化螟:一代结合防治二化螟兼治;二代挑治枯心。亩卵块密度达120块以上的田块,于卵孵高峰期用药防治,药剂选用阿维菌素复配剂、杀虫单等;三代主治白穗。卵量达标田块,掌握在一季稻破口期(当5-10%水稻破口露穗时)用药防治,药剂选用三唑磷与杀虫单或阿维菌素复配剂。防治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农药要交替轮换使用,以延缓抗药性产生。施药时田间要尽量保持浅水层,无水田块,必须加大用水量,确保防治效果。

(4)稻瘟病

①逐步淘汰感病品种,选用抗性优质品种。水稻品种在连续种植4-5年后要及时更换。

②做好种子处理。水稻播种前用25%咪鲜胺或5.5%二硫氰基甲烷2500-3000倍液浸种。

③加强肥水管理。注意氮磷钾的合理配施,避免偏施、迟施氮肥,提倡叶面喷施含钾、锌、硅、抗逆诱导物质等多种有效成份的叶面肥;浅水勤灌,适时适度烤田。

④及时开展大田药剂防治。防治苗瘟、叶瘟,发现中心病株即挑治或病叶率达3-5%时施药防治1-2次;防治穗瘟,老病区感病品种要严格做到破口前3-5天喷药预防,一周后再补治,药剂可选用40%稻瘟灵、75%三环唑、枯草芽孢杆菌、春雷霉素等。

(5)水稻条纹叶枯病

①加强虫情监测。5月初,开展灰飞虱发生基数调查,重发区要做好灰飞虱带毒率测定,为开展麦田、秧田和大田防治提供依据。

②减少初始传毒媒介数量。灰飞虱重发区,于早春清除田边、地头、沟旁杂草,并开展麦田等前茬灰飞虱防治。

③重病区压“粳”扩“籼”、适当推迟播期。根据水稻条纹叶枯病粳、糯稻重于籼稻的表现特性,病害偏重发生稻区压缩粳、糯稻,扩种籼稻或推广种植盐稻8号、徐稻3号、盐稻8号、盐粳9号、*稻119、丰两优1号、丰两优4号等抗病性较好的水稻品种。重病区一季稻适当推迟播期,提倡直播,以避开一代灰飞虱成虫迁移传毒高峰。

④狠抓秧田防治。重病区提倡使用防虫网或无纺布育秧。小麦成熟收割期秧田普治灰飞虱,药剂选用吡蚜酮或毒死蜱、仲丁威等,并视虫情及时补治。

⑤大田防治。病害常发区分别于灰飞虱第二、三代卵孵至低龄若虫盛期防治,药剂选用吡蚜酮或毒死蜱、仲丁威等。

(6)稻曲病

①选用抗病品种。可选用协优系列、D优527、秀水664等。

②及时开展药剂防治。于水稻破口前10天第一次施药,破口期再补治一次,药剂可选用戊唑醇、井·蜡芽、井·烯唑等。

(7)水稻纹枯病

①减少菌源。灌水耙田时,打捞被风吹到田边的“浪渣”,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减少水稻纹枯病初始菌源。

②加强肥水管理。实行氮磷钾合理配施,避免偏施、迟施氮肥,适时适度烤田。

③及时开展药剂防治。早稻孕穗期病丛率达20%、抽穗期病丛率达40%的田块,中、晚稻分蘖至拔节期病丛率达20%的田块,要及时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24%噻呋酰胺悬浮剂(满穗)、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5%井冈霉素水剂、12.5%井·蜡芽水剂等,药液要均匀喷在稻株中下部。重病田块第一次施药后7-10再补治一次。

(8)总体防治技术

①水稻播种至秧田期:重点防治种传病害(恶苗病、苗稻瘟、干尖线虫病等)、灰飞虱、一代螟虫等。一是抓好种子处理环节;二是根据当地病虫种类选准药剂,适期防治,带药下田。

②水稻破口期:重点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穗瘟、稻曲病等病虫害。根据水稻品种特性、主要病虫种类、发生程度,因地制宜确定主治对象,合理混配药剂,治“主”兼“次”,达到“一治多效”的效果。

③水稻穗期:根据病虫发生实际,以稻飞虱为主治对象,兼治其他病虫害。

水稻病虫防治中,要按防治要求用足水量,均匀施药,并尽量保持田间寸深水层,提高防治效果。

(二)玉米病虫害

1、防治技术策略

以种植抗(耐)病品种和健身栽培为基础,采取生态控制、物理诱杀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

2、主推技术

种植抗(耐)病玉米品种;栽培避害技术;生物药剂控害技术;灯光诱杀技术;种子药剂处理技术。

3、具体技术措施

(1)播种期

防治对象:苗期病害、粗缩病和地下害虫、蚜虫、灰飞虱、蓟马。

防治措施:

①调整播期。春玉米播期掌握在4月下旬以前;5月份,油菜、豌豆、大蒜等作物收获后,不要急于播种玉米,推迟至6月10日后再播种,避开玉米粗缩病传毒昆虫灰飞虱一代成虫麦田迁出期,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发生。

②推广综合抗(耐)病性较好的户单2000、苏玉20、蠡玉16、农大1*、*玉17、登海3号、濮单6号、鲁宁202、泰玉2号、鲁单981、鲁单661、金海5号等玉米品种。

③种子处理。用福美双·克百威悬浮种衣剂或福美双·甲基异柳磷悬浮种衣剂,有效成份药种比1:40进行种子包衣。也可用种子量0.01%的吡虫啉,加混种子量0.15%的福美双(均为有

效成份用量)拌种。

④精耕细作,平衡施肥,合理密植,培育健壮植株和合理群体,增强植株自身抗性。

(2)苗期

防治对象:粗缩病、灰飞虱、蓟马、地老虎等。

防治措施:

①灯光诱杀。田间架设频振式杀虫灯,玉米生长期间,每天傍晚开灯,第二天凌晨关灯,诱杀玉米螟、地老虎、金龟子、蝼蛄等害虫。

②地老虎低龄幼虫盛期(4月中下旬),春玉米田亩用高效氯氰菊酯有效成份0.9克或氯氟氰菊酯有效成份0.5克对水喷施玉米苗。

③夏玉米播种前后及三叶期,亩用吡蚜酮有效成份5克,对水喷洒玉米苗和田间及田埂、地头、沟边杂草,防治灰飞虱,连续喷2-3次。

④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创造利于作物生长、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及时拔除粗缩病重病株,减少毒源。

(3)拔节期

防治对象:玉米螟、褐斑病、小斑病、纹枯病等。

防治措施:

①在春玉米田一代玉米螟产卵盛期和夏玉米田二代玉米螟产卵盛期,亩用每克含16000IU/毫克的Bt可湿性粉剂300克,按药、水、干细沙0.4:1:10的比例配成颗粒剂丢心或与其它药剂混配喷雾。玉米心叶末期(大喇叭口期)花叶株率达5%以下时可以不施药,花叶株率在5-10%时进行挑治,花叶株率达10%以上时进行普治,花叶株率超过20%,或百株玉米累计有卵30块以上,需连防2次;可选用辛硫磷颗粒剂,亩用有效成份9-12克丢心。

②玉米褐斑病、小斑病田间发病初期,亩用三唑酮有效成份10克、或烯唑醇有效成份6.25克、或多菌灵有效成份25克对水喷雾,视病情发展连喷2-3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

③玉米纹枯病田间发病初期,亩用井冈霉素水剂或可溶粉剂有效成份7.5克对水喷施玉米基部,视病情发展连喷2-3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

④及时追肥,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抗病性。汛期注意排水,避免田间积水,降低湿度。

(4)灌浆期

防治对象:玉米螟、蚜虫、锈病等。

防治措施:

①玉米螟虫穗率达10%或百穗花丝有虫50头时,先剪去穗顶花丝,再用氰戊菊酯有效成份20克,对水喷灌玉米穗顶。

②当玉米蚜虫蚜株率达到30-40%,出现“起油株”(蜜露)时,选用对蚜虫高效、对天敌杀伤小的药剂防治,如亩用抗蚜威有效成份8克或吡虫啉有效成份4克对水喷雾。

③田间初见玉米锈病病叶时,亩用三唑酮有效成份12克对水喷雾防治,视病情发展连喷2-3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

④玉米收获后将秸秆进行粉碎还田,或集中销毁,压低翌年玉米螟越冬基数。

(三)大豆病虫害

1、防治技术策略

以健身栽培为基础,协调应用农业、物理、化学等防治措施,加强测报,抓住适期,科学用药。

2、主推技术

生物药剂控害技术,灯光诱杀技术。

3、具体技术措施

(1)苗期和分枝期

防治对象:蚜虫、地下害虫等。

防治措施:

①当百株蚜量达500头时,亩用抗蚜威有效成份8克或吡虫啉有效成份4克对水喷雾防治蚜虫。

②田间架设频振式杀虫灯,大豆生长期间,每天傍晚开灯,第二天凌晨关灯,诱杀金龟子、蝼蛄、豆天蛾、大豆食心虫、豆荚螟等害虫。

(2)开花结荚期

防治对象:豆天蛾、大豆食心虫等。

防治措施:

①在豆天蛾卵孵盛期亩用8000IU/毫克Bt可湿性粉剂150克对水喷雾;幼虫3龄期之前、百株有虫10头时,亩用阿维菌素有效成份1克对水喷雾。

②在大豆食心虫成虫始盛期后7-10天,亩用毒死蜱有效成份40克,或氯氟氰菊酯有效成份0.5克对水喷雾。

(3)鼓粒期

防治对象:豆荚螟、大豆造桥虫等。

防治措施:

豆荚螟产卵高峰后5-7天,亩用氰戊菊酯有效成份8克对水喷雾,同时兼治大豆造桥虫。

(四)棉花病虫害

1、防治技术策略

以推广应用抗病虫品种、健身栽培为基础,保护和利用天敌,协调应用农业、生物、化学等防治措施。

2、主推技术

生态控害技术;科学用药技术;苗期、蕾期、花铃期阶段性总体防治技术。

3、具体技术措施

(1)播种期

防治对象:苗病、枯萎病等。

防治措施:

①选用抗(耐)病虫品种*棉53、科棉6号、*杂5号、中棉53号、中棉48号等和包衣种子。

②育苗移栽棉田选择无病田或客土制钵育苗,确保营养钵土不含枯、黄萎等病菌;苗床土掺混恶霉灵、多菌灵、敌克松等进行苗床消毒;使用大钵育苗,以保证棉苗在苗床内健壮生长。

③合理轮作,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积累,降低发病率。

④清除棉田内和田埂、路边杂草,减少盲蝽象、棉叶螨虫口基数。

(2)苗期

防治对象:苗病、盲蝽象、棉叶螨、棉蓟马、苗蚜、地老虎等。

防治措施:

①及时中耕除草、追肥,缩短缓苗期。

②遇阴雨天气苗病重时,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喷雾防治。

③盲蝽象百株虫量达3头时,选用氟虫腈、马拉硫磷、乙酰甲胺磷、毒死蜱、敌敌畏、丙溴磷等药剂对水喷雾防治;棉叶螨有螨株率低于15%时挑治,超过15%时普治,药剂选用哒螨灵、炔螨特、阿维菌素及其复配剂;棉蓟马在移栽前被害株率达5%,移栽后被害株率达20%时,选用吡虫啉、啶虫脒防治;防治地老虎选用溴氰菊酯、氰戊菊酯等菊酯类农药。苗蚜在棉花3叶期以前百株蚜量达1000头以上,3叶期以后达2000头以上时,选用吡虫啉防治。

④雨水偏多时低洼地块注意防治蜗牛,选用聚醛·甲萘威、四聚乙醛撒施。

(3)蕾期

防治对象:盲蝽象、枯萎病、二代棉铃虫等。

防治措施:

①及时整枝,中耕除草;雨水多时,注意清沟沥水,降低土壤湿度。

②根据棉株长势适时用缩节胺控制旺长。

③小麦、油菜收获后迟灭茬,推迟作物离田时间,使天敌充分向棉株转移,以害养益,以益控害。

④对出现缺钾症状棉田,及时追施氯化钾等钾肥,同时用磷酸二氢钾兑水喷雾进行叶面补钾。

⑤氮肥施用量过大、早发棉田、杂草多的棉田和附近有成片树林的棉田,要重点防治盲蝽象,掌握在上午9时前和下午5时后施药,药剂种类同苗期。非抗虫棉及早发棉田,当百株二代棉铃虫低龄幼虫15-20头时,选用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防治,如残虫量偏高,再用速效药剂,如辛硫磷、灭多威等防治。田间初见枯萎病病株时,用黄腐酸盐、氨基寡糖素、菌毒清等灌根或喷淋。

(4)花铃期

防治对象:前期(7月中旬-8月上旬)重点防治三代棉铃虫、斜纹夜蛾、棉叶螨、棉蓟马等,后期(8月中旬以后)重点防治盲蝽象、四和五代棉铃虫、棉叶螨、斜纹夜蛾、棉蓟马、棉蚜及铃病等。

防治措施:

①及时打顶心、摘边心、抹赘芽;打顶后根据棉花长势适时进行化学调控;适时摘除斜纹夜蛾卵块。

②如雨水偏多,及时采摘病铃摊晒。

③当百株三代棉铃虫低龄幼虫10-15头,四、五代百株低龄幼虫10头时,在低龄幼虫高峰期施药防治;三代选用拟除虫菊酯类单剂或氟铃脲及其复配剂,四、五代选用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单剂或混配制剂轮换使用。当百株斜纹夜蛾初孵幼虫1窝时,抓住在二龄幼虫分散前,选用氟铃脲、虫酰肼、毒死蜱、辛硫磷等农药在下午4时后施药防治;不同作用机理农药要交替轮换使用;并注意棉田外寄主如大豆、山芋等作物田斜纹夜蛾的防治。盲蝽象发生重时,轮换使用药剂防治。棉蓟马、伏蚜发生重时,选用吡虫啉、啶虫脒防治。

(五)蝗虫

1、防治策略

贯彻“改治并举,根治蝗害”的治蝗方针,大力推行生态控蝗、生物治蝗和应急防蝗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狠治夏蝗,控制秋蝗,确保实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为害”的治蝗目标。

2、主推技术

东亚飞蝗生态控制与生物防治技术。

3、具体措施

(1)大力推行生态控蝗措施。以生态控蝗为目标,做好蝗区治理规划,引导农民种植大豆、西瓜、棉花、烟草、杞柳、牧草等经济效益高、蝗虫不喜食的经济作物,压缩蝗虫的适生地,充分发挥生态控蝗作用。

大豆的病虫害及防治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东北;大豆;种植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72

在东北大豆生产中应该对成功的种植技术进行积极地推广,将大豆的增加产量、提高质量、节约成本作为主要的生产目标去努力,实现精耕细作、科学施肥,并且对大豆的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对于不同生态区域的种植工作需要采取不同的配套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实现大豆的节约化种植与生产,逐渐的让东北成为大豆的主产区。

1 东北大豆的种植方法分析

大豆品种的选择,合理耕作与轮作。东北大豆在种植中应选择和处理那些增产潜力较大、内部条件与外观品质都达标的优质大豆品种,如合丰 35、黑农 33、鲁豆 11等,要求种子发芽率需要在90%以上,纯度在98%以上[1]。在种子播种之前需要对其进行精细挑选,将大豆的病种和杂质都清除掉,然后按照种植中具体的土壤环境及病虫害方面的差异,去进行恰当的种植,有的可结合微肥、菌肥等进行拌种,这样做能够使种子的活力得到增强。种植大豆需要科学合理的实行轮作,在东北可以与玉米、小麦等作物轮作,尽量的减少种植过程中的重茬或迎茬的面积,秸秆还田增加土地营养,使耕地土壤更加的肥沃。在整地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深松,在实际的大豆种植过程中则需要借助深松旋耕机对当地的土地进行深松,使土壤具备更强的通透性,抗旱耐涝的能力也更加强大,深度大约保持在 20cm左右。

2 机械化播种与科学施肥

东北大豆一般会在每年的4 月下旬― 5 月上旬进行播种,地膜大豆种植日期可适当提前,东北地区用相应的播种机进行等距精量大豆的点播,使植株布局更加均匀,播种深度约4cm[2]。垄作大豆主要进行的是窄行密植,60cm大小的小垄种2行,90~105cm的大垄则可以种4行,行距间隔约为12cm,密度可以加大到 2.5~3 万株/667m2,这样可以实现大豆的增产。

东北大豆种植中需要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和分层施肥结合的一种施肥模式,依照土壤在肥力方面的不同及种植地气候环境的差异,通过进行科学的化验与计算,获得抛洒化肥的最佳时间与用量。一般采取的是分层深施的手段,将底肥施在一定深度位置的垄下,施肥量需要占据总体的60%左右;种肥施在 4cm以下的位置,用量大约是总量的 40%左右;在大豆种植的始花期至终花期这段时间还应适当的进行叶面的喷施。可以让大豆在不同的生长期都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供应,也使肥料的利用率提升了。

3 东北大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3.1 大豆霜霉病的防治及杂草的清除

霜霉病对大豆植株的生长会产生很大的危害性,主要危害的是大豆的幼苗及叶片、籽粒,在大豆发芽长出叶子后,霜霉病就开始发挥威力了,它会沿着叶脉的方向进行蔓延,叶脉的两侧会因为这种病害产生褐绿色的斑点,在每年的7、8月份是霜霉病主要的发生阶段,如果遇到雨季这一病害的发生几率还会上升,为了对这一病害进行有效的控制,减少对大豆生长的危害,就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对其进行防治,通常需要结合农业与药剂防治2种方法。农业防治方法主要就是选择那些抗病性强的种子进行轮作播种,药剂防治方法主要就是使用40%的乙磷铝可湿性粉剂,大豆种子质量在0.5%左右进行拌种。在大豆出苗之前还应该采用除草剂进行除草,为大豆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的成长环境。

3.2 大豆生长中虫害的防治

蚜虫是大豆生长阶段中存在的主要虫害,在大豆苗的生长部位较集中,比如顶叶、嫩叶的背面,以刺吸汁液为主,会造成叶片卷曲、枯S,造成大豆减产[3]。在每年的7月份对蚜虫进行防治是最佳的阶段,通常可以采取40%的氧化乐果乳油的1000倍液,加入溴氟菊酯乳油、抗蚜威粉剂与适量的水进行喷雾,能够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另外,还有对食心虫的防治,农业防治方面,主要就是使用抗虫品种,在收割结束后要尽快晾晒。药剂防治主要就是用 5%的甲拌磷颗粒剂 750~1000g拌土 10kg,在8月中旬前后撒于田间,每 4 垄撒 1 垄。

4 结语

现代化的东北大豆栽培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逐渐的实现了大豆的机械化种植,使得大豆的产量与质量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在今后的种植中应该继续对相关的栽培方法进行改进,对大豆品种的选择以及施肥的平衡都需要特别注意,而且还应该重视大豆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的防治,结合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2种手段,促进东北大豆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增强东北农业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铱.大豆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J].北京农业,

大豆的病虫害及防治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豆;病虫害;防治方法

一、大豆病害

1.大豆花叶病毒病

本病是由大豆花叶病毒(SHV)、大豆矮化病毒(SSV)、花生条纹病毒(PSV)多种病毒单独或混合侵染所引起,受害植株豆荚数量减少,百粒重降低,褐斑粒增多,常年减产5%~7%,重病年减产10%~25%。个别年份或少数地区减产可达95%,甚至绝收。并且病株豆粒蛋白质含量及油含量减少,影响种子商品价值。防治方法:主要采取药剂防治蚜虫,消灭传毒介体。常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用25%蚜螨清乳油20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

2.大豆胞囊线虫病

本病由大豆胞囊线虫寄生所引起。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可达30%~50%,甚至绝收,除为害大豆外,还为害多种豆科作物。主要根部受害,影响地上部植株生育不良,矮小,茎叶发黄,花器群生,结实少或不结实。农业防治措施:轮作,与禾谷类作物轮作1~2年;增施磷肥,适时灌水。药剂防治;用3%呋喃丹颗粒剂,每亩2~4千克,在播种沟内施药,施药后覆土。

3.大豆根腐病

多发生在土壤潮湿或有积水的地方。幼苗的根及茎基部产生褐色或红褐色长条不规则病斑,后变红褐色凹陷坏死斑,绕根茎扩展致根皮枯死,受害株根系不发达,根瘤少,地上部矮小瘦弱,叶片淡绿,分枝、结荚明显减小。发病轻时,后期可恢复正常,病重时使病株萎焉,幼苗枯死。

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用下列农药浇灌。

(1)农抗120水剂150~300倍液;

(2)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

(3)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

(4)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

(5)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4.大豆茎折病

当前,大豆生长正值开花、结荚期,多种大豆中后期病虫害在田间不同程度发生,主要有大豆食心虫、大豆茎折病等。根据本省植保站监测调查结果,结合历史资料、栽培状况及天气情况等综合分析如下:

主要发生在西北部大豆主产区,将中等偏重发生。大豆主产区多年连作导致田间病残体积累过多,为大豆病害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致病菌源;进入7月份,全省降雨天气多,7月中旬本省降水总体偏多,下旬降水仍较多,对病害发生有利。大豆茎折病已在多地发生,发生较重的病株率一般为6%,高的达到20~30%。目前大豆田已陆续封垄,田间郁闭,形成了对大豆病害发生有利的田间小气候。为此,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田间调查,重点监测历年发病较重、施肥量高、低洼、重迎茬等地块。指导农户对发病地块采取农艺和化学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大豆茎折病等病害的发生蔓延。

(1)农业防治。对涝洼地要及时排水散墒,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及时防治害虫,减少植株伤口,减少病菌传播途径。发病时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

(2)化学防治。应掌握在发病初期喷施,25%咪酰胺乳油250毫升+43%好力克50毫升/公顷;或12%苯溴铜水剂20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

二、大豆虫害

1.大豆食心虫

中等偏轻发生,大豆食心虫虫食率全省平均为4.6%,较上年上升0.9个百分点,呈上升趋势,各地差异较上年更为显著。冬后存活率平均为26.8%,与去年持平,比常年低6个百分点。7月份,本省降水偏多,土壤偏涝,越冬幼虫向地表转移及化蛹气象条件不适宜。预计大豆食心虫在全省为中等偏轻发生,西部和东部部分虫源基数较大的县(市)有偏重发生趋势。

防治建议:大豆食心虫防治:当大豆食心虫成虫田间出现打团,并且每团蛾量较大,出现成倍增长的现象,表明成虫已进入发生盛期,1~2天内开始防治成虫。成虫盛期后7~10天为幼虫防治适期。采取田间喷雾防治,每亩可用25%氰・辛乳油20~30毫升,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20毫升,或2.5%溴氰菊酯乳油每亩20~30毫升对水30公斤喷雾,喷药时要注意雨天对药效的影响。

2.大豆卷叶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