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教版美术知识点

人教版美术知识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教版美术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教版美术知识点

人教版美术知识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 综合性教育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3-059

随着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美术课程越来越注重对素质教育的渗透,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综合性课程建设过程中,可以将人文性和非人文性课程融入进来,这样就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美术与人文艺术课程的融合

小学美术与人文艺术课程的融合,主要是指与音乐、舞蹈、戏剧、电影以及文学人文性学科的融合。美术是一种表达自我、开展娱乐的方式。美术和人文艺术学科进行融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美术“妈妈的节日”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增强对母亲的情感,就可以在课堂导入部分给学生放映《母亲》《感恩的心》《常回家看看》等歌曲,让学生在歌曲中回忆自己和妈妈相处的生活中的点滴,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发现自己在与母亲相处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妥之处,然后教师让学生创作一幅画,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将这幅画作为母亲节的礼物送给母亲,这样在音乐和美术融合的教学中更易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再比如,在学习“星空的联想”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观看《星空》这部电影,让学生体会电影中所呈现的人们对星空的向往,体会星空对主人公理想的寄托。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就会体会到星空的美好和神奇。然后教师让学生将自己对星空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来,学生就会发挥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描绘出各种各样的星空。

二、美术与非人文艺术课程的融合

美术与非人文艺术课程的融合,主要是与文学、历史、地理、数学以及物理等多方面的课程进行融合,这样能更好地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内在机理和潜在规律,学生在进行绘画的过程中就会更加的合理、有效。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静物写生”这部分内容的时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透视能力,能够了解物体的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将事物的真实面貌表现出来,而处理点、线、面之间的关系与小学数学中的几何部分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的基本知识点来进行物体结构的勾勒,这样就能够准确把握物体的特点。教师让学生对物体进行设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黄金分割的原理来进行物体各个部分的设计,这样就能提升物体的美观性。再比如,教师让学生对《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油画进行欣赏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油画的内涵,教师就可以从作者的经历、画作风格、作品创新以及创作背景等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站在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进行欣赏,同时还可以对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就能够了解美术作品与社会背景、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三、美术与生活现实的融合

任何脱离现实的艺术都是没有生机的,也是枯燥无味的,更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现实生活的体会中,学生就可以从地方资源、民俗艺术等多方面来学习美术,同时还能够激发自身热爱国家、热爱家乡的情怀。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美术“学画山水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画笔来描绘自己家乡的山和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到周边郊区进行观察,观看现实中的湖光山色,这样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就可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些山水的特点。再比如在学习“民间玩具”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思考自己小时候玩过哪些玩具,这些玩具是怎样的,在民间还有哪些玩具,用自己的画笔将这些民间玩具勾勒出来。玩具对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在现代生活中,许多小学生都会直接从商场里面购买商业化的玩具,而对于民间玩具学生可能就比较陌生。学生因此就会积极查阅资料,了解有趣的民间玩具。比如竹蜻蜓、布老虎、沙包、泥叫叫以及九连环等,这些玩具制作简单,但是十分有趣。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来教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民间玩具,比如制作沙包,学生在一针一线的制作过程中,就会了解玩具的价值和意义。在制作完成之后,学生还可以参与到扔沙包的游戏过程中。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增加了对民间玩具的了解,也增强了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

人教版美术知识点范文第2篇

高中美术往往是每周一节课,学生所学的知识很难及时得到复习和巩固,不利于知识的记忆和运用。而核心素养是个体在与情景的持续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创生意义而形成的,这就需要从“一课一练”或者“一课一赏”转向“主题性、研究性”的单元美术学习、项目式学习和有深度的实践性学习模式。通过时间整合,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完成某一个模块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也比较集中,学习效率更高。除了国家课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美术教学课程,如地方或学校校本课程、社团课程等。这些课程的时间是零散的,缺乏统一部署和系统安排,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学科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发展的递进、循环体系,既浪费了教师的时间,又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如果将这些时间整合起来,根据学生情况开发出不同层级、不同方向的高中美术学科课程,每个层级的课程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施计划和评价机制,并统筹美术相关课程时间进行教学,则更有利于高中美术教学。

二、对课程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课程教材内容的整合分为模块内教材内容的整合和不同模块教材内容的整合。在模块内,整合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1.美术教材之间的整合

我国高中美术教材有许多共同点,因为其都是按照《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撰写的。对于不同教材中的重合点,笔者给予了关注。如,人教版设计第五课《美的阅读——书籍设计》,列举了甲骨、钟鼎、石鼓、竹简等文字的各种载体;湘教版书法第一课《砚边漫步》,展现了书法的审美价值及其发展简史。《砚边漫步》中图片繁多,从真实动物到甲骨文、从拓印到现代艺术设计都有所触及,着重展示了中国汉字的变化过程和各个时期汉字的个性、风貌、意趣。我们可以此为契合点,将湘教版书法教材中汉字的变迁作为起点,将中国古代装帧艺术的发展历史渗透书籍设计一课,引导学生理解书籍是人类文明的承载者,是知识传播的媒体。此外,还可以整合浙美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活字印刷》与苏少版美术七年级上册《当一回蔡伦》两课,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纸的改造和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传播和发展上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和学习兴趣。这样有层次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对重要的问题形成深度的思考。再如,人美版高中美术第七课《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产品设计》用了四课时的内容介绍了产品设计的诞生、构成要素、设计步骤和方法以及产品的设计表现,从更高的层面介绍了产品设计。初中七、八年级美术课程中都有“设计应用”模块内容的设置,八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中有对产品设计概念的简单介绍。学生在初中学习产品设计打下了一定基础,再通过高中美术产品设计的系统学习,对产品设计会形成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此课导入和授课过程中,加入初中学习的痕迹(海报、标志、会场、纸盒动物、瓦楞纸动物、泥塑、折纸等),既增强了美术单项内容学习的延续性和回忆作品制作的趣味性,又使学生对设计概念有了由浅到深的理解,并付诸设计运用,达到了学科素养最基本的要求。高中教材共有九个模块,以湘教版的九册教材为例,其中有很多相同但表现形式不同的知识点分散在各本教材之中,我们可以将其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2.美术教材章节之间的整合

教材整合是对现有教材的有效利用。如,湘教版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课《心灵的慰藉》与第三单元第九课《各异的风土人情》、第十三课《异域的憧憬》是相关联的。受社会、思想等方面的影响,信仰与神话故事成为特定时期内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方的美术创作主题、风格样式、物质媒介也因此有了各自的特色和风貌。《心灵的慰藉》主要是以信仰在美术中的体现为主线,介绍各时期各国的艺术作品;《各异的风土人情》主要关注的是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异域的憧憬》阐述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可以整合这三课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有一个从感知到鉴赏的转变过程,从图像识别各种材料体现的人物神态和动态,再将这种体验进行审美感知、思考和探究。这是一个指导性学习,学生感受到了作品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体会到这些作品存在的历史渊源和信仰的巨大力量。

3.教材正文与隐含资料之间的整合

在现在编写的教科书中,除了正文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辅的帮助学生理解的材料。如湘教版有“活动建议一”“思考与交流”和一些名作的介绍等;人美版有“思考与讨论”“人物故事”“学习活动”等板块。这几个板块中实际上包含着很多课外美术资料,在正常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适当选取以辅助教学。

三、对不同学科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发展,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乐于探究的精神,鼓励想象、创造和勇于实践,用美术及其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方法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美术和其他学科的学习。”美术学科素养的提升,是学生素质整体提升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获取知识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将各学科知识与技能放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是最合适的教学导入方式。以人教版高中工艺第四讲《玉石文化》为例,此课着重于对玉的文化理解,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语文、历史、地理、化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此课可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从有关玉的故事或成语入手,对其出处进行点拨、引申。在探究玉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从日常生活中提取课程资源,引发学生共鸣,探究其特定的传统文化寓意,然后拓展到美术学科的核心教学上——“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君子佩玉是因为中国古代“君子比玉于德”,儒家将美玉、君子和道德融为一体,玉石就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玉石的各种形态暗喻玉的品质,宛若儒家文化中的君子,君子如玉,温润而泽。美玉与君子彼此相互印证,在儒家为尊的时代,玉石的地位不容置疑。第二个课时以玉石的种类、色泽、工艺、造型图案等的鉴赏为重点。从我国和田玉的形成解释羊脂玉形成的来龙去脉,利用地理、化学等学科知识扩充内容,使玉石的知识更加饱满。这可以激励学生自主探究玉石的特性,辨别硬玉、软玉的不同,认识古代圆玉的种类、用途及寓意,了解治玉工艺,探究宜昌本土玉石文化等。因此,学生在此课中学到的知识更加系统、更加连贯。这些基础、具有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一样,决定房屋的高度和宽度,决定着学生素养的培养深度和层次。不同学科的整合不仅需要广博的学识和精心的备课,更需要教师对课程改革由衷的理解和赞同。值得注意的是,跨学科的课程资源整合不可本末倒置,脱离高中美术教学的主题。要寻找相关学科可与美术学科进行跨学科渗透的最佳契合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高中美术教师不但要熟知本学科知识,而且要有广泛的知识面,能把握与高中美术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点及其结构,从而把可以契合的点、面有机整合,运用到高中美术课堂中。

人教版美术知识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跨学科 中学英语 实例分析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67

Explore a Road to Interdisciplinary English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LUO Xiao

(Bamboo Experimental School, Chongqing 401122)

Abstract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 explicitly put forward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should promote English subject and other subjects, the mutual penetration and conne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disciplinary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In this paper, the interdisciplinary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a variety of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method is proposed.

Key words interdisciplinary; middle school English; instance analysis; literacy education

0 引言

所谓“英语跨学科教学”,指的是在英语学科的教学活动中,自觉地、有序地、有机地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将相关联的知识点渗透。①②《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间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的,教学活动应该促进这种联系。因此,我们在新时代的英语教学中应该将学科的融合和渗透作为指导思想,将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机地渗透,使各学科内容之间相互贯通,③④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对其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 中学英语跨学科教学重要性分析

实施新教材以来,很多英语教师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学难以深入开展。或者知识局限于教材而只能照本宣科,或囫囵吞枣浅尝辄止,或因知识面太过狭窄造成传递信息不当,或只重视英语语言知识的教学而忽视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久而久之,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一知半解,这不仅会影响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同时使学生将英语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割裂开来而认识不到英语与各科知识相互促进的作用,从而降低了英语教学的效果。⑤⑥

2 中学英语跨学科教学的探索

2.1 跨学科听课

传统的听课,都是教什么听什么,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在教学上很少交流,颇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感觉。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时注重自我观念的更新,努力地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在注重本学科的同时,关注到各个不同的学科。跨学科听课需要关注到不同学科之间许多互为联系的内容,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取他山之石而来攻玉,为本学科的教学服务。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更是要了解和掌握多学科知识,尤其是语文、地理、美术等。语文句式准确、简洁,我们在进行英译汉的时候就很有必要加强语文语句的修炼。英语教材中较多地涉及到国外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我们必须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些地理知识,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准确无误。美术中的简笔画等往往能在英语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够使教学变得多姿多彩。

2.2 跨学科教学

2.2.1 英语与语文学科相融合

英语中的写作水平的高低,与语文学科文字功底的好坏息息相关。美国作家德尔文舒伯特在其Reading is writing 文章中说:“教科书所编的阅读课文是写作素材的集散地,是语言现象的展示厅,是语法规则的剖析室,是文章题材的示范本”。因此,我们不但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应该同时对写作能力进行各种形式的训练,在对课文的内容、词汇句式上有了较好的掌握以后,布置一个稍加变化的主题进行写作。

2.2.2 英语与地理学科相融合

例如,人教版新目标八年级上Unit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与地理学科进行整合。这个单元会涉及到大量地理知识,各国的建筑物,各地的名胜古迹以及相应的人文知识等,我们可以提供一些相应的资料,如文字材料、图片等,渗透地理学科知识,开拓学生视野。这会对学生今后做相关的阅读理解也会大有裨益。

2.2.3 英语与数学学科相融合

时态无论是在初中还是在高中的英语语法中,都举足轻重。它涵盖了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一般将来时等时态。时态教学的难点就在于,当教师把几种时态放在一起时,学生容易将其混淆。这时,就需要与数学学科相整合。学生们对数学学科中数轴已经相当熟悉(下转第188页)(上接第137页)了,如果我们把其中几个较难分辨的时态用直观的数轴图形表示出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会更有利于学生对时态的理解和掌握。

2.2.4 与美育相整合

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既是一种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一种审美的过程。美育能够为智育的发展添砖加瓦,它也同样是素质教育中培养人才特别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的一环。对于我们所教授的中学生而言,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不可少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时时刻刻渗透美育,通过英语本身所作为的这种优雅的语言,动听的各种英文歌,留给人深刻印象的油画、布景优美的国外电影等,不断地将美育渗透,并向学生展示英语自身的美丽。

2.3 跨学科作业

在英语教师布置Homework时,往往只是本学科内部习题,我们不妨打破这种模式,进行跨学科的作业。例如,学完人教版新目标八上Unit 4 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我们可以让学生们用英语制作一张宣传你心目中the best movie theater 的海报,让学生亲自收集素材来进行设计,自己编写各种广告,完成后贴在教室里,供大家相互欣赏。这就很好地与美术学科进行了整合。在学完Unit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后,我们可以让同学们自己撰写对景点的评论,评论前,教师设计几个必须写到的点,或者提几个供学生参考的问题,写完后在课堂上交流、评价,这就很好地与语文学科进行了整合。

2.4 跨学科教研

所谓跨学科教研活动,即来自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大大小小的教研组,针对某一特定的主题进行集体备课、听课和课后反思研究。在跨学科的教研活动中,我们英语学科和其他各学科打破了泾渭分明的老路,做到了相互渗透和融合,在对话和交流中不断地加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的主题可以宽泛亦或精细,在“求异思维”中获得自己教育教学的主题和灵感。

3 总结

总而言之,在全新的课程改革大背景下,中学英语跨学科教学势在必行。它不仅仅服务于中学英语,而是服务于各个学科,它不单单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的能力,更多的是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使自身得到发展,素养得到提高。只要我们英语教师不断探索课堂教学,找到英语教材与其它学科的教材的契合点,采用既让学生接受,又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设计出更多更好的生动的、活泼的以及高质量的英语课堂。

注释

① 张淑芳.中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实践――相似诱导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10(3):92-96.

② 余斌,任玲.农村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评价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7):98-101.

③ 刘艳.浅谈中学音标教学与英语词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英语广场,2014(5):67-70.

④ 王亚琼.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英语高效课堂现状分析与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33-36.

人教版美术知识点范文第4篇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伴随着课程改革而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模块,是传统数学教学少有涉猎的领域。教材以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为依托,通过典型的数学问题向学生渗透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将学习置于活动的情境中,给学生提供操作和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和推理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把握“数学广角”教学本质需要关注两个关键词:一是“数学”,二是“广角”。从数学角度来讲,数学广角呈现的是数学四个领域之外的问题。比如排列和组合问题、植树问题等,也就是生活中怎么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它是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另外,“广角”表示为视角大、视野宽阔,从某一视点观察到的景物范围要比人眼在同一视点所看到的大得多。它用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多样性,让学生感悟数学的博大和价值。可见,数学广角主要在于拓展数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由于“数学广角”的一些内容与“奥数”的内容颇为相同,于是许多教师在未吃透教材编写意图背景下将“数学广角”等同于“奥数”兴趣小组教学的要求与方式。这样既不能体现数学广角的教学价值,又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那么如何有效实践“数学广角”的教学呢?我们从数学广角的价值把握、数学广角的目标定位、数学广角的实践探索等方面加以思考。

一、数学广角的价值把握

人教版教材希望通过“数学广角”的教学,使学生接触到最为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探索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其教学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有机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新要求,从“双基”到“四基” ,突显了数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其中“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可以说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教材选取了“找规律、排列组合、鸡兔同笼”等数学问题,能使学生很好地体会到观察、枚举等归纳推理的方法;选择“逻辑推理、抽屉原理”等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演绎推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植树问题既体现了“特殊―一般”的归纳推理思想,又体现了“一般―特殊”的演绎推理思想,同时还渗透了数学建模的思想。这些作为“数学广角”的内容载体,很好地渗透了数学思想与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使他们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和能力。

(二)突显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价值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对于数学广角内容的教学,更应体现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价值;需要为学生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展开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验证,充分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例如,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建立模型的过程,教学中要突出呈现学生怎样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抽象出线段图,借助实际操作的经验和线段图的直观支撑,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和发现植树问题中蕴含的规律。因此,走出三种情形下的植树问题的公式教学,用最直观的图示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学生在今后遇到新的问题时,也会主动尝试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突显了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价值。

二、数学广角的目标定位

“数学广角”试图把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通过日常生活中简单的问题情境呈现出来,并在数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活动经验。

(一)注重数学思考,落实课程目标

与其他的数学教学内容一样,通过“数学广角”教学要实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目标。当然,这四个目标应该是同时兼顾的。显然,数学广角教学的关键是学会数学地思考,这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让学生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运用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学会独立思考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数学思考就是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中,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元素,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其核心是:敢于想问题,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想问题。应当说数学思考主要的就是数学思维活动,这里,让学生学会有条理的表达非常重要;当然不仅是思维训练,还有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中,教材重点突出尝试的策略,同时呈现出学生在尝试过程中不断调整思路、逐步发现一般规律的思考活动。

(二)立足数学思想,合理定位目标

从教学目标的把握来看,数学广角的教学首先应定位于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立足于思想方法的目标定位,必然要求教师要充分地挖掘和理解教材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尝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例如,有位教师上“找次品”时,就先直接告诉学生“先将要找的产品分成3堆,而且要尽可能地平均分。3个称一次,9个称2次,27个称3次……”这种避开活动过程去繁就简的做法,如同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学生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分,既没有经历过程,也没有活动体验,更无法让学生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显然不可取。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来想、来感悟,让他们学会如何从头想问题,如何逻辑地想问题。

“数学广角”很多内容属于新增范围,知识背景比较丰富。教师对这些内容的教学容易走极端,或者拓展得太深,学生接受不了,或者讲述不到位没能达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目标。这里就要涉及对教学内容的处理问题:到底是“窄而深”还是“广而浅”?其核心是什么?因此,在“数学广角”教学中,应该更多地思考基于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应该如何实现,这就需要有效开展数学广角内容的教学探索。

三、数学广角的实践探索

“数学广角”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注重的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通过有效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思考、发现,积累活动经验,提高数学素养。这是教师在实践中要把握的一个教学基本点。同时,“数学思想方法是自然而平和的,我们不能把活生生的数学思考变成一堆符号让学生去死记,以至让美丽的数学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张奠宙)为此,教师在数学广角的教学中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直观与抽象、面向全体与关注差异的关系,让数学教学更为有效,让数学广角突显它应有的价值。

(一)整体梳理,有效研读教材

数学广角虽然在每一册教材中都独立存在(如表1),但是仔细分析还是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如二上和三上的“排列组合”问题,教学中要仔细分析知识点所蕴含的要求,教学中不能越位也不囿于表层;同时要关注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它们的区别处,把握目标定位和要求,抓住这些联系点展开有效教学。

表1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上册 分类 简单排列组合

逻辑推理 排列组合 烙饼问题

排队论

田忌赛马 数字编码 鸡兔同笼

问题

下册 找规律 找规律 重叠问题

等量代换 植树问题 找次品 抽屉原理

自《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后,人教版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其中,对数学广角的内容也进行了修订(见表2)。

表2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上册 找规律渗透 排列组合1 集合 优化问题 植树问题 数形结合

下册 找规律 逻辑推理 排列组合2 鸡兔同笼 找次品 抽屉原理

这样的调整,一方面是基于十余年课程改革实践的经验,另一方面充分考虑了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教材对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和顺序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例如:鸡兔同笼问题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尝试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渗透归纳推理思想,而这些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挑战性不足,因而由六年级前移到四年级;植树问题对于四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对模型的建构五年级学生更胜一筹;而数字编码数学思想不是很明显,倒是研究性活动开展优势明显,于是调整为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等。这样的调整更为科学,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体现数学广角的学习价值。

对比实验版课标教材与2011年版课标教材的内容编排,有两点值得反思:

一是对找规律内容的编排序列有所减弱,删除了二年级循环规律的教学安排。笔者认为,应加强找规律内容的教学编排。一方面课标特别强调数学规律的探索,在数与代数领域的课程内容中专门有探索规律的要求,通过数学广角加强对规律研究的数学化思考,拓展规律探究活动的延续性和发展性。如二年级下册探索循环规律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如果继续排下去,接下去的图案会是怎样的排列?与上面的哪一组相同?再排一组又与第几组的图案相同?如果我们把这四组图案称为“一大块”,那么第2大块的第3组的图案是怎样排列的?第5大块的第2组又是怎样的?第50大块的第3组的图案是怎样排列的?这一过程的设计,在平常教学活动中是教师所欠缺的。他们往往只是表面(四组)规律的发现,好似美术或手工劳动课中的图形的排列规律,缺少数学味。现在的设计突出体现了数学学科特点,呈现了数学思考规律的探索运用过程。

二是对植树问题后续的点阵问题的处理不够慎重,新的修改意见是拓展了植树问题的三种模型,删除了点阵问题的内容,只安排在练习中呈现。其实,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两个内容之间都有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详见课例:借助几何直观 凸显意义建构――“点阵问题”教学实践与设计意图),2011年版课标教材以练习的形式呈现,不利于教师的教学把握,也不能很好地体现几何直观的思想。特级教师汪培新认为这种“图形建模”的方式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这一内容还是能很好地呈现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应予以保留和发展。

(二)把握核心,有效设计活动

数学广角的核心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数学”的核心,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显数学味;二是“广角”的核心,拓展数学的价值,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感悟。

数学广角从数学角度讲,它所蕴含的教学核心是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体现数学的本质和味道。如有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时,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找规律,然后通过涂一涂、画一画、贴一贴来感知创造的规律。接下来,采用仿照音乐打节奏的方式体验规律,课堂很热闹,变成了节奏的海洋。看起来,前半节课像“美术课”或者“手工劳动课”,后半节课就成了“音乐课”,整堂课缺少数学味!面对“找规律”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该如何体现数学味呢?关键是让学生实践数学化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考虑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如学生在观察会场布置时一些物体的排列特点:

师:气球有规律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它总是2个蓝、1个黄重复出现,所以我觉得它是有规律的。

师:重复两个字用得很好。谁还愿意说?

生:气球是2个蓝色、1个黄色重复出现的。

师:接下去应该怎样挂?

师:说一说,它是以几个为一组,怎样的颜色重复出现?

师:噢!原来它是以2个蓝、1个黄为一组出现的,每一组的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分别是什么颜色呢?

师:现在老师要挂第五组气球,你知道第五组的第一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第十组的第二个气球是什么颜色?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每组都相同,就看第一组)

师:这个会场很大,假如老师挂了100组这样的气球,再猜一猜,第40组的第二个是什么颜色的?第100组的第三个是什么颜色的?

数学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之一便是严谨的逻辑思维,包括观察、分类、抽象、概括等思维环节,以及在各环节中由类比、迁移等思维品质带来的直觉思维。这一环节,在结构中体现了这些思维特征。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通过交流表达提炼(叙述)规律,通过推理想象运用规律,也使得该堂课有了浓浓的数学味。

作为数学广角的“广角”,它所具有的含义是拓展数学价值,使这一内容的教学更有普适性,并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感悟;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形成有序思考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如植树问题教学中,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适时提炼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将这一思想和方法(策略)应用到安装路灯、上下楼梯、挂灯笼、排队、锯木头、敲钟等问题中,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学习的价值和方法的优越性,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设计活动时教师要思考问题的设计是否有利于活动的展开,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如果你能关注这些问题的实践探索,你也就认清了数学广角的教学本质。

人教版美术知识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育 大学物理教育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138-01

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各专业的重要的必修课,也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基础课。对学生来讲,这并不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他们在进入大学以前,已经学习了六年物理课程。我们中学物理的构成体系跟大学基本一样,也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等五大部分。物理知识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大学物理的部分知识是在中学物理基础上的拓展和深化。经过了六年系统的学习,学生的基础物理基础相对扎实,已经初步具有了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它们今后学习普通物理的有利条件。

但是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作用,过于要求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也使得我们中学的物理教育的很多方面不利于学生的继续深造。下面我们分别说一下。

(1)中学物理教学普遍采用的是慢节奏、少容量、关注知识点、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这使得学生对大学的快节奏,大容量,注重知识框架,习题讲解很少的教学方法不太适应。加之大学物理老师布置的课后习题数量相对高中来说较少,这使得一部分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如何学习。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必然面临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转型,但是我们可以使用恰当的方法减少学生在转型过程中的不适应。比如,高中的物理老师可以适当的从知识点的教学转向物理思想和知识结构的教学,促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且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的物理教学可以适当放慢起始教学速度,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并且及时提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工作,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2)在中学,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淡薄,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相应的,教师的作用由主导变成了主宰,在课堂教学中统得太多,导得过细,学生在教师所谓的“引导”下,按照既定的教学环节进行学习,完全丧失了主动权。毋庸置疑,这对学生应对高考取得好成绩是有好处的,这样的老师通常被认为是负责任的老师。但同样不可否认,教不是训练,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这样即使能够取得短时间的成绩也不会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俗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可以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使他们自己来解决问题。这样可能花在一个题目上的时间是增多了,但是当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可以自己处理问题,学习速度就会大大提高。并且这种能力将会是他们一生的财富,当然也会有助于他们在大学的学习。

(3)中学和大学的物理知识存在“台阶”。大学的物理知识是中学物理知识的拓展和深化。但是由于中学物理在漫长六年时间的不断重复灌输,使得一些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局限在了中学的水平上,很难改变。例如,在大学物理中,力矩被定义为力与矢径的矢积。可是,在大学物理讲完力矩的概念后,很多学生却仍然只有中学物理中力矩是力与力臂的乘积的概念,并未建立力矩是矢量的概念,这说明学生并未真正掌握新的知识。由于这类问题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多数老师不会在课堂上过多地强调,并且大学不会留太多的习题,学生有时候并不能察觉自己知识方面的缺失。这也为大学物理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使得大学物理老师也要好好研读中学物理课本,做到有的放矢,在教授这类内容时,首先简要复习一下中学的内容,然后指出中学物理知识的局限性和特殊性,顺利过渡到大学知识的学习。

(4)物理学是一门十分有用的学科,可以解释小到电子的运动,大到天体运行的很多自然现象。可是为了应对高考,我们在中学的教育中过多地强调了做题,甚至把题目分成一个个的题型,让学生生硬的记住各个题型的解题方法,使得学生觉得物理的规律就是用来做题的,跟我们的生活一点关系都没有,自然觉得枯燥、难学。如果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适当联系实际讲解一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能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例如:现在汽车已经进入家庭,学生都比较熟悉,老师在讲解凸面镜成像的时候,就可以举汽车两边后视镜的例子。首先问学生汽车两边的后视镜是平面镜还是凸面镜。引导学生对凸面镜和平面镜的形状,成像的特点,所起的作用等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力举理由证实自己的观点,否定对方的理由,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其实汽车两边的后视镜,不是平面镜,而是凸面镜,这样景物会缩小,但视野范围更宽,能让你看到旁边更宽区域的后来车辆。相反的,汽车内部的后视镜,目的只在于看清后面有无跟车,倒车时起到辅助作用,一般为平面镜。这样,通过辩论、解释、拓展,学生巩固了已经学过的知识,也了解到别人的思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物理学同时也是一门十分美丽的学科。杨振宁先生曾经用和谐、优雅、一致、简单、整齐来描述物理学中的美[1]。梁启超也曾经说过西方现代科学肇端于文艺复兴时代,而文艺复兴的主要任务和最大的贡献却是美术。从表面看,美术是情感的产物,科学是理性的产物,互不相干。何以“这位暖和和的阿特(art)先生,会养出一位冷冰冰的赛因士(science)儿子?”究其原因,在于二者有共同的母亲,这就是“自然夫人”,即源自“观察自然”[2]。当然,科学并非自然本身,它是人对自然认识的过程与产物,因此,科学不再是独立于生活的冷冰冰的公式和法则,成功地教育要使学生通过科学内容看到其背后人的智力活动与人的情感,有血有肉的内容总是比冷冰冰的教条容易接受。这是教材编者的愿望,也应当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另外,近年来,由于“3+X”这种考试形式的存在,有部分省市的理工科学生在高中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物理。而他们进入大学之后,碰到了普通物理这门必修课,由于相关基础知识的薄弱,显得十分被动。如何兼顾到基础相差非常大的学生,使大家都能掌握基础知识并且使基础好的学生能再有一个大的提高,是对我们普通物理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战。另外,这也反证出我们的高中物理教学其实是非常成功的,高中物理基础好的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也明显的容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