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题目:药物临床试验期间安全性数据快速报告管理规程
1
目的:为保护受试者权益和安全,保证临床试验期间发生的安全性数据按法规要求快速报告,制定本规程。
2
适用范围:临床试验期间安全性监测与不良事件报告。
3
责任人:临床试验安全性信息管理人员。
4
参考依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监局2020年第27号)、《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药监局2020年第57号)、《药物临床试验期间安全性数据快速报告标准和程序》(CDE
20180427)
5
规程内容
5.1
快速报告制度:申请人是药物临床试验安全性信息监测与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的责任主体,负责对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进行快速报告。申请人获准开展药物(包括化药、中药及生物制品)临床试验后,对于临床试验期间发生的(包括中国境内和境外)所有与试验药物肯定相关或可疑的非预期且严重的不良反应(以下简称“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均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向国家药品审评机构进行快速报告。
5.2
快速报告的情形:
(1)
申请人在药物临床试验期间,判断与试验药物肯定相关或可疑的非预期且严重的不良反应;
(2)
申请人和研究者在不良事件与药物因果关系判断中不能达成一致时,其中任一方判断不能排除与试验药物相关的,也应进行快速报告;
(3)
其他潜在的严重安全性风险信息,申请人也应尽快向国家药品审评机构报告,同时需对每种情况做出医学和科学的判断。一般而言,对于明显影响药品风险获益评估的信息或可能考虑药品用法改变,或影响总体药品研发进程的信息,均属于此类情况,例如:(1)对于已知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其发生率增加,判断具有临床重要性;(2)对暴露人群有明显的危害,如在治疗危及生命疾病时药品无效;(3)在新近完成的动物试验中的重大安全性发现(如致癌性)。
(4)
申请人从其它来源获得的与试验药物相关的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及其他潜在严重安全性风险的信息也应当向国家药品审评机构进行快速报告。
(5)
快速报告的时间范围:快速报告开始时间为临床试验批准日期/国家药品审评机构默示许可开始日期,结束时间为国内最后一例受试者随访结束日期。临床试验结束或随访结束后至获得审评审批结论前发生的严重不良事件,由研究者报告申请人,若属于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也应进行快速报告。
5.3
快速报告的格式要求:
(1)
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个例安全性报告内容应按照ICH
《E2B(R3):临床安全数据的管理:个例安全性报告传输的数据要素》相关要求报告。相关术语应采用ICH《M1:监管活动医学词典(MedDRA)》进行编码。
(2)
无论境内、境外的个例安全性报告及其他潜在严重安全性风险报告均应采用中文报告。
(3)
个例安全性报告及其他潜在严重安全性风险报告中均应清楚标明药物申请临床试验的受理号。
5.4
快速报告的时限要求:
(1)
对于致死或危及生命的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申请人应在首次获知后7天内报告,并在随后的8天内报告、完善随访信息。(注:申请人首次获知当天为第0天。)
(2)
对于非致死或危及生命的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申请人应在首次获知后15天内报告。
(3)
申请人在首次报告后,应继续跟踪严重不良反应,以随访报告的形式及时报送有关新信息或对前次报告的更改信息等,报告时限为获得新信息起15天内。
5.5
不作为快速报告的情形:
(1)
非严重不良事件;
(2)
严重不良事件与试验药物无关;
(3)
严重但属预期的不良反应;
(4)
当以严重不良事件为主要疗效终点时,不建议申请人以个例安全性报告(ICSR)形式向国家药品审评机构报告。
5.6
定义:
(1)
严重不良反应指以下情形之一:①导致死亡;②危及生命,指严重病人即刻存在死亡的风险,并非是指假设将来发展严重时可能出现死亡;③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④永久或显著的功能丧失;⑤致畸、致出生缺陷;⑥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必须运用医学和科学的判断决定是否对其他的情况加速报告,如重要医学事件可能不会立即危及生命、死亡或住院,但如需要采取医学措施来预防如上情形之一的发生,也通常被视为是严重的。例如在急诊室的重要治疗或在家发生的过敏性支气管痉挛,未住院的恶液质或惊厥,产生药物依赖或成瘾等。
(2)
非预期不良反应指不良反应的性质、严重程度、后果或频率,不同于试验药物当前相关资料(如研究者手册等文件)所描述的预期风险。研究者手册作为主要文件提供用以判断某不良反应是否预期或非预期的安全性参考信息。如:①急性肾衰在研究者手册中列为不良反应,但试验过程中出现间质性肾炎,即应判断为非预期不良反应;②肝炎在研究者手册中列为不良反应,但试验过程中发生急性重型肝炎,即应判断为非预期不良反应。
6
为贯彻落实有关法律精神和加大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力度,上海市松江区卫生局于2006年11月始开展了一、二级病原微生物(BSL-1,BSL-2)实验室登记备案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多次生物安全专项督查和日常监督检查。为客观评价实验室备案后的监管效果,推进卫生监督“可控可量”管理模式的探索,2008年6--7月,我们对辖区内14家二级病原微生物临床实验室进行了消毒效果检测和生物安全柜的首次现场检测,为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辖区内7所民营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和7所公立医疗机构(含一级和二级医疗机构)中的14家已备案的二级病原微生物临床实验室作为监督检测的对象。
1.2 检测内容
消毒效果抽样检测包括实验室内物体表面、使用中的消毒剂、室内空气、工作人员手、工作人员手套、生物安全柜操作面(消毒前、后)等细菌污染状况和紫外线灯照射强度测定。其中物体表面的对象包括实验室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检测仪器、离心机、冰箱、水浴箱把手、门把手、电话、计算机键盘、显示器开关部位、水龙头出口处)等重点部位。
II级生物安全柜的现场检测包括温度、相对湿度、垂直气流速度断面测定、噪声测定、烟雾试验、柜内紫外线灯照射强度测定。
1.3 检测方法与评价依据
空气采样采取自然沉降法,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及手套、生物安全柜操作面等采样采取涂抹法,使用中的消毒剂采样1 mL加9 mL相应中和剂,均检测细菌总数和致病菌。方法与结果评价按《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和《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l5982―1995)的有关规定。
紫外线灯照射强度采用ZDZ―l型自动换档紫外辐射照度计进行测定。方法与结果评价参考《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与标准》(GBl5981―1995)的有关规定。
II级生物安全柜的现场检测采用ZRQF系列智能风速计、HS5660A型精密脉冲声计,CENT310型数字温湿度计等设备。方法与结果评价参考《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和《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2004)的有关规定。
1.4 质量控制
为统一检测标准,明确检测要求,提高检测整体质量,对参加检测人员进行有关依据、采样和检测方法、文书制作、注意事项、结果评价等知识的培训。对检查结果和工作质量进行统一评估。
1.5 资料处理
采用Excel 2003软件录入资料数据并核对,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本次消毒效果检测共测定样品197份,合格191份,总合格率为96.95%。其中民营医疗机构实验室合格率为92.86%,公立医疗机构合格率为100.00%(表1)。
本次生物安全柜的现场检测数为69份,合格60份,总合格率为86.96%。其中民营医疗机构实验室合格率为85.29%,公立医疗机构合格率为88.57%(表2)。
3 讨论
3.1 消毒效果检测
本次消毒效果检测结果表明,本区二级病原微生物临床实验室的消毒卫生状况较好,总合格率略高于文献中报道的医疗机构微生物实验室合格率。本次结果还表明,公立医疗机构实验室消毒效果比民营医疗机构实验室好,这与文献中报道的民营医疗机构实验室的专业人员不足,部分医疗机构BSL-2的病原微生物检测项目开展较多有关。
本次结果也显示,本区部分民营医疗机构在医疗环境、物品的消毒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医务人员手细菌超标的原因与洗手不规范、洗手时间短、洗手液不符合要求等有关;实验室空气合格率较低,主要原因为空气流通不畅和消毒不严;实验室紫外线灯合格率较低,这与长期使用没有测试、检查和更新有关;而生物安全柜内紫外线灯都是新安装的,合格率较低,这与实验室的专业人员对生物安全柜的相关性能和常识掌握不全面有关,导致购买、安装和检测不符合相关要求。
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检测的大量病原微生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未知标本和对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的操作,以致于医疗机构也可能会接触到生物安全二级以上防护级别的微生物,因此对生物安全问题不可忽视。一些民营医疗机构把盈利放在第一位,往往为了降低成本而对于生物安全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为此,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和《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与标准》等学习,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进行消毒效果的自我监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促进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实验室操作人员应强化消毒知识培训,提高生物安全意识,正确操作消毒技术,确保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在积极宣传教育的同时,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大督查处罚力度。
3.2 生物安全柜的现场检测
在微生物实验室中,搅拌、振荡、离心、超声、破碎、吹打和敲打等操作都可产生大量的微生物气溶胶,而安装和正确使用生物安全柜是防止微生物气溶胶扩散的重要生物安全措施之一。目前大多数用户对生物安全柜的检测性能不够了解,尚无有资质的机构统一开展生物安全柜的检测工作,有些用户只要生物安全柜能转,就一直使用下去,成为很大的隐患。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实践学习中需要进入临床实验室,对其进行生物安全教育,能保证他们安全顺利地完成实践学习任务。以模拟教学为主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教育,使其了解实验室感染来源,掌握实验室医疗垃圾处理及基本消毒灭菌方法。
关键词:
医学检验专业;实验室;模拟教学;生物安全教育
检验医学是一门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学科,主要通过实验室技术、医疗检测设备为临床医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临床实习及毕业实习阶段会有大量时间进入临床检验实验室进行实践学习。理论学习阶段,教材及授课教师多侧重于临床检验及临床实验室管理等方面内容,对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不够重视。近年来,调查研究表明,在校医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知晓率及接受过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率均较低[1,2]。学生进入实验室后,由于生物安全意识薄弱而导致感染的案例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教育,保证学生安全顺利地完成实践学习任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学习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及要求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以实验室为科研和工作场所时,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3]。而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正是每位即将进入临床实验室实习的学生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对于本科生而言,无论是进行实验室的检测操作还是将来从事检验工作,生物安全防护知识都必不可少。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实习前,首先要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理论知识培训,包括《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008)以及国务院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国家标准和管理条例,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主观上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重视程度,从而自觉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避免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发生。在授课过程中,减少枯燥的安全知识及相关安全规定讲解,尽可能采用照片、示意图、动画、视频、网络等多媒体手段,结合实际案例,生动形象地讲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这样学生不仅容易接受,还能更好地结合自身实践,融会贯通地运用理论知识[4]。同时,结合国内外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规定及最新动态,使学生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深刻理解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2了解实验室感染的来源
临床实验室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从理论知识学习转化为医学实践学习的第一场所,学生在课间实习及毕业实习过程中逐渐了解临床实验室的日常工作,并参与其中。在熟知实验室生物安全重要性及危害性的基础上,通过教师集中授课及模拟教学,使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充分了解临床实验室感染的来源,提高处理生物危害等紧急情况的能力。临床实验室感染的主要来源如下。
2.1待检标本是实验室感染的主要来源
临床实验室的标本种类繁多,常见于血液、排泄物及体液等,如动静脉血、尿液、粪便、痰液、脑脊液、浆膜腔积液、羊水、乳汁、白带、前列腺液和等。各种疾病的临床病人标本所含有的多种致病因子可以通过感染呼吸道、消化道、皮下损伤部位、角膜等部位,以气溶胶、接触等形式给临床实验室人员带来危害[5]。依据标本中的菌毒种对人类危害性及其是否具备有效治疗与预防手段,根据卫生部《中国微生物菌毒种管理方法》,可将其分为4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临床实验室学习工作过程中,应明确标本的危害级别,面对不同程度的危害性标本,要做好防护,时刻将自身及环境的生物安全放在第一位。
2.2操作及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是实验室感染的重要来源
标本采集及标本处理较容易引起实验室感染,如针头和注射器的使用,接种,吸管、离心机、搅拌器等使用过程中均可引起微生物气溶胶的形成,从而导致实验室感染发生[6,7]。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临床实验室也不断向自动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标本在前期手工处理、检测及仪器自动化检测过程中,需用到多种仪器设备,对其使用不当,亦可造成气溶胶、飞溅物和溢出物等,这些污染物可引起严重的实验室感染,如样本分拣机、混匀器、恒温水浴箱、振荡器等使用中。所有实验室人员应遵守实验室标准化操作规程。因此,学生在进行操作之前,首先要学习实验室标准化操作规程,由带教教师先进行规范化操作演示,而后以小组形式在设置的模拟场景中使用无生物危害的模拟标本轮流进行接收、分拣、离心等处理,并由带教教师和同学进行评比,完成后,再次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及操作进行考核。通过该过程学习,学生基本上对操作及仪器使用过程中的污染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3加强实验室安全防护教育
为了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验室安全防护教育,在学生接触实验室之前,先让学生对生物安全有清晰的认识,明确其重要性及危害。通过设置模拟场景,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实验室进行正确的自我防护,确保自身安全。在标本处理及仪器使用过程中,如何正确操作,以避免生物因子对操作人员及实验室造成危害。
3.1设置进出实验室场景,学习掌握个体防护措施
做好个体防护可有效减少有害生物因子的致病,有效减少生物安全事件的发生。在进入实验室前,根据带教教师指导,学生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如白大褂、帽子和口罩等。离开实验室时,要脱下防护用品,并根据六步洗手法清洁双手;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应置于指定的医疗垃圾桶内;白大褂需定期消毒。此外,严格要求学生不可将实验室内的物品带入生活清洁区,也不可将饮品、食物带到实验室[8]。
3.2模拟紧急情况场景,学习相应处理方法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日后实习及从事检验工作,会遇到针刺损伤,感染性样品溅及体表或口、鼻、眼内或污染实验台面,化学药品或试剂污染皮肤等突发事件。模拟上述紧急情况场景,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了解实验室内冲洗装置、消毒灭菌物品的位置及其正确使用方法,做到遇到紧急情况不慌张,在第一时间能够有条不紊地防止自身或他人感染。与此同时,向学生强调一旦发生可能的实验室污染,需立即向带教教师报告,以免发生严重的生物安全事件。
3.3模拟工作场景,学习使用实验室生物安全设备与仪器
首先,学生应对所在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级别、结构布局及设备设施有所了解。使用无生物危害性标本模拟实验室实际工作场景,使学生熟练掌握生物安全设备及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应用范围,以保证操作过程中的生物安全。如:对于可能产生气溶胶样品的处理以及所有细菌样本的接种、涂片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从使用生物安全柜前的准备工作到使用中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使用后的清洁处理,先由部分学生轮流演示,再由教师及同学找出其在操作中的正确与错误点。这一过程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完美地转换成实践能力,尤其是找错环节,能让学生对常见的易错操作印象深刻,为进入检验科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3.4模拟医疗垃圾处理场景,熟悉垃圾分类处理办法
根据国家卫生部和环境总局制定的《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对医疗废物实施分类管理。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应明确医疗垃圾的分类,实验室各类医疗废物应分开放置。用无潜在生物危险性的道具模拟医疗垃圾,使学生能够独立对各类医疗垃圾进行正确分类和处理。如模拟使用锐器(针头、穿刺针、吸头等)时,进行规范化操作,使用后需单独放置于防渗漏、耐刺的专用利器盒内,不得与其他医疗废物混放,对包装纸盒、试剂盒、液体废物等进行分类处理。学生不用死记硬背,在场景模拟中很容易熟记实验室不同废物的种类及危害程度,进而进行不同的处理,以避免医疗垃圾带来的生物安全隐患。
4掌握实验室基本消毒灭菌方法
临床实验室根据不同清洁目的,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对日常的实验环境进行消毒处理,通常使用化学消毒剂擦洗、消毒工作台面、地面,必要时开启紫外线灯等照射30min以上。当实验过程中需要特定的无菌环境时,可采用灼烧、干烤等灭菌法;对使用的无菌试剂及医用器械可采用煮沸或高压蒸汽灭菌法。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实验室实习时,应掌握各种消毒灭菌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
总之,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经过医学院校实验室及医院临床检验中心的培养,未来从事的工作(各级医院、疾病控制中心、血站、医学实验室及研究室的相关工作)都存在生物安全问题,利用场景模拟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应变能力,减少实验操作中生物安全事件的发生。这不但对实验室安全、个人安全,而且对环境安全、社会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建华 尹萌 秦晓松 刘勇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参考文献:
[1]张景霞,张磊,赵宁宁,等.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0,4(18):767-770.
[2]何静,刘青青,钟训富,等.某校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知识掌握情况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15(20):3080-3082.
[3]叶冬青.实验室生物安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赵思婷,植瑞东.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生物安全意识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4):76-77.
[5]张卫良,杨毓.加强和提高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防范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11,2(8):122-123.
[6]曾晓明.医学检验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J].中外医学研究,2016,4(14):148-150.
[关键词] 生物安全;气溶胶;实验室
医学实验室发生意外事件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医学检验人员长期接触有生物危险性的血液、体液等各种标本,它们都是病毒、细菌等多种病原体的传播载体,这些具有极大生物危险的感染性致病因子,无论是直接感染,还是间接地散播到环境中去,对人类社会、动物或植物都是一个现实的或潜在的危险。自2003年SARS期间国内外相继发生实验室SARS病毒泄漏,致使SARS暴发流行。此次流行表现以院内传播和医务人员的感染为突出特点[1,2]。医务人员由最初的个人防护意识差,到后来的过度防护。在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传染性疾病中,如此高的医务人员感染率尚属首次,这一血的教训告诫我们,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医务人员应切实强化生物安全意识,高度重视院内感染的控制,临床实验室应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两手抓,不能“重测轻防”[3]。因此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势在必行。
1 生物安全防护的知识及教育
1.1 加强技能培养 过去由于我们医学教育的缺陷、教育理念的落后及知识来源的匮乏,有资料显示,在现有的医护人员中,对有关防护知识来源于教师的仅占10.8%[4],而我们有的学科带头人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但却不了解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识,这正是我们与发达国家在学科建设理念上重要的差距之一[3]。为了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普遍预防观念,科室所有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务院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广大的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技术人员,成为既懂“临床检验”,又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合格专业人才。
1.2 了解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及生物危险 如:气溶胶;微生物气溶胶,包括飞沫核气溶胶、粉尘气溶胶。实验室生物危险常见有: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刺伤、割伤、食入、感染的动物咬伤、不明原因的实验室相关感染。
1.3 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识 强调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的意义;自觉遵守科室的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掌握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方法,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步骤和要点;熟悉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如生物安全柜、隔离衣、防护服的使用等。对各种可能的危害要熟知。
2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免遭生物危害提供了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是生物安全的受益者,又是管理者,是最容易受到生物危害的群体,是实验室管理的核心。因此,要建立各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制,建立好实验室个人档案。
2.1 实验室管理制度 人员培训制度: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入口处应有安全警示标志或限定无关人员进入标志,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半污染、污染区的工作区域;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与实验室无关的动物不得带进实验室,有良好的实验室内务行为,禁止食用品与试剂或标本放置同一冰箱;实验室消毒灭菌与废弃物处置制度:未污染的废弃物扔进污物桶,有菌废弃物应高压灭菌后处理,以免污染实验室工作人员及环境。
2.2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 根据实验室工作人员所接触不同的传染源,定期对应注射不同的疫苗,增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体质;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时,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个人防护的配备原则穿着适应的工作服或防护服、鞋套或专用鞋等;在进行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时,应戴手套(一次性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穿隔离衣。严禁在实验室中穿凉鞋、拖鞋、露趾和机织物面的鞋。实验室工作人员手上有皮肤破损或皮疹时应戴乳胶手套或双层手套,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结束或者离开实验室,防护用品应先消毒、后摘除,随后必须洗手,根据(GB 19489?2004)洗手要求,在感应水龙头下流水肥皂洗手、使用酒精擦手;标本采集时工作人员应遵循生物安全的要求,操作者均要穿工作服、戴手套、口罩。克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侥幸心理,要加强普遍性预防(Uiversal precations.UP)的理念[5],使用安全可靠的血液、体液用品。血液、体液标本是实验室的主要标本,也是实验室潜在危害的主要物质,血液体液检验中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我国是乙肝感染和发病的大国,近年来,爱滋病的发现与流行对每天与血液、体液打交道的检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危胁。因此在采集血液、体液标本时尽量减少检验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这些标本的可能。应使用与仪器匹配的真空采血管及一次性试管。尽量避免开盖以防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标本直接上机,构成全封闭系统。减少检验人员在体液收集、采血、运输、处理、上机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与血液、体液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
3 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清洁与消毒是保障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正常到位的清洁与消毒才能保证在安全环境下安全工作。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要按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遵守先消毒后清洁的原则。对需要消毒的物品要彻底消毒,不留死角。凡接触病原微生物的器材、环境、人员均要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措施。不同的对象要选择不同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以达到消毒效果,但要以不污染环境为前提。
3.1 不同环境绿莎新消毒液的配置 见表1。
表1 不同环境绿莎新消毒液的配置(略)
注:消毒液的配制:(有效氯含量800 mg/L),分装在各室喷壶中,一般情况下,2 d换配1次。
3.2 消毒方法 空气消毒:方法可采取加强通风、紫外灯照射或臭氧消毒法;公共场所物体表面消毒:采用含氯消毒剂喷洒至湿(约10 ml/m2),作用25 min。使用抹布、拖布擦拭2遍。抹布、拖布要保持清洁与干燥;环境物体表面消毒:用拖布浸消毒液拖擦2遍或喷洒至湿润(约10 ml/m2),作用25 min。
3.3 确保实验室消毒用品及消毒器械的安全 实验室必须储存足够的消毒剂及消毒用品以备补充;定期检查消毒器械(紫外线灯的紫外线照射强度,定期擦拭灯管);实验室安全意外的处理:实验操作中意外出现扎伤、皮肤污染血标本,应马上用肥皂清洗再用大量的流水冲洗伤口,挤压伤口出血后包扎。黏膜、结膜被污染应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如接触特殊标本因特殊处理。
4 实验室废物垃圾的处理
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执行,严防废物流失、泄露、扩散。首先应对从事废物收集、运输、储存、处理的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安全防护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废物应有专人负责收集、运送、处置单位,并有严格的登记制度,其中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数量、交接时间、处理方法、最终去向、经办人员签名等项目。根据国家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出台的法律法规、通知、条例等,临床实验室过去被忽视的生物安全管理的这一理念得到了加强与重视。增强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能力,确保自己安全,确保实验室安全,确保环境安全,是我们检验界广大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张正.检验操作感染严重呼吸性综合征2例报告及建议[R].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6):383?384.
[2] 魏华.北京地区医务人员SARS感染的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8):703?706.
[3] 丛玉隆,李力.对防治严重呼吸性综合征医学检验中若干问题的反思[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7):396?397.
为加强毕业后医学教育工作的领导,进一步促进毕业后医学教育科学化、规范化,提高毕业后医学教育质量,逐步建立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卫生部于2005年12月31日成立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
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由卫生部、有关部委、部分卫生厅(局)、高等学校、社团组织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代表及专家组成。
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的任务是在卫生部的领导下,对全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管理;开展全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研究;拟定全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规划和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
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执行委员会决议,落实委员会确定的各项工作,处理日常事务。办公室设在卫生部科教司。
为促进检验医学的发展,推动我国血液学、体液学及临床输血水平的提高,加强检验与临床的结合,扩大对教学、科研、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由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主办、湖北省医学会承办的全国“血液学、体液学、输血学”学术会议将于2006年4月中下旬在美丽的东湖之滨――武汉科技会展中心举行。
大会将邀请血液学、体液学、血栓与止血、输血等著名专家做专题学术报告,并从会议投稿论文中遴选出优秀论文进行大会专题学术交流。录取论文的参会代表可获得论文证书,所有参加会议的代表可获得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分。 学术会议征文要求
(一) 征文领域
血液学检验 体液学检验 血栓与止血
临床输血 基因诊断 质量管理
实验室管理与认可
(二) 征文的主要内容范围
1.血液学检验
常规检测标准化及质量控制
新的检测方法及指标在血常规检测中的应用
血细胞镜检规则的制定及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质量管理
贫血与白血病的形态学特征
关于血液病的基础研究
2.体液学检验
尿液常规检测标准化及质量控制
脑脊液、胸腹水常规检验与形态学
常规检验与遗传学分析
其他体液检验与质量控制
3.血栓与止血
新的检测方法在血栓与止血检验中的应用
项目的优化组合用于血栓病与出血病的筛检
关于质量控制,检测标准化
关于血栓与止血的基础研究
4.临床输血
临床输血安全与成分输血
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和管理
临床输血新技术、新进展
免疫血液学
5.基因诊断
细胞遗传学检验
疾病的分子学诊断
6.实验室管理及其他
医学实验室认可
医学实验室的现代化管理、检验结果的溯源性和检验过程的规范化
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及实验室质量管理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循证检验医学
计算机网络化、信息化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
检验医学教育的新技术、新进展、新方法、新经验
(三) 大会征文摘要格式要求及投稿方式
1.未公开发表的原创研究性论文、综述、工作报告、经验交流等,来稿请寄全文和800字以内的摘要各一份。
2.论文摘要语言为中文或英文,以Microsoft Word编辑,DOC文件格式,A4纸打印。中文用宋体,不超过800字;英文用Time New Roman字体,不超过300字,单倍行距。
3.论文提交方式:
(1)通过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至下列E-mail地址:
192.168.0.省略 ;有关本次会议的动态信息请上网查阅:jinyi.省略/
(2)如电子邮件发送方式确有困难的,也可将论文打印稿及软盘用邮件方式邮寄。
来稿请寄:湖北省 武汉市 汉口 解放大道1277号协和医院检验科 崔天盆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