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产品产业分析

绿色产品产业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产品产业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色产品产业分析

绿色产品产业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6 ― 0008 ― 03

一、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概况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的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近年来,齐齐哈尔市的绿色食品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绿色食品的开发和推广,进一步提升了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的知名度,使齐齐哈尔市享有“绿色食品之都”的称号。

历年成功举办的绿色食品博览会更进一步地推动了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开发和推广,促进了产品的升级和技术的不断创新,申办绿色食品认证的数量也不断地增多,同时,更多引进外来企业入驻齐齐哈尔市,加强与齐齐哈尔市在绿色食品方面的贸易合作,增强了绿色食品产业链的延伸,使生产、加工、销售体系更加健全。

就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齐齐哈尔市绿色(有机)食品基地的面积达到1442.5万亩(有机食品2.65万亩),已经占齐齐哈尔市耕地面积的42.3%;绿色(有机)食品标志认证总量达到352个(有机标志78个);绿色(有机)食品销售量达到13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25亿元。

齐齐哈尔市85家企业年加工绿色(有机)食品13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25亿元,产品远销到广东、浙江、福建、安徽、内蒙古、上海、北京、天津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日本、沙特、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产品十分畅销,深受国内外商家、消费者的青睐。

2011年至今,齐齐哈尔市按照“扩基地增总量、强加工、壮龙头、打品牌拓市场”的总体原则,重点围绕米、豆、稻、薯、杂、酒、水、乳、肉九大主导产业,举齐齐哈尔市之力来共同推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2015年来,市委、市政府遵循现代农业总体的发展方向,加快推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新模式,通过重点打造高标准绿色食品安全产业链,形成“大基地、大龙头、大品牌、大产业”的发展框架,有效地完善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体系,使之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

二、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齐齐哈尔市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的长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持续动力。

(一)基地建设问题

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在当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包括从组织方式、运作流程到最终的具体实施等方面的建设并不十分健全,存在着产业链条出现断点、断线的问题,尤其在绿色食品的技术标准、生产操作以及全程控制体系上表现的十分明显。

各县(区)基地的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县(区)的经济实力存在着差别,生产基地的发展规模在组织结构上,运营管理的方法上,都存在着严重的发展失衡问题。企业与基地的利益衔接不紧密。同时,部分基地的建设极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冲击,以及市场环境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着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基地的原料供给能力,无法促进农民的就业与增收。

政策扶持的程度不高。齐齐哈尔市并没有设立有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的专项资金,只是以其他的形式进行扶持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因而存在着随意性大且连续性不强的现状,其后续资金保障能力严重不足,扶持的比例对于各县(区)来讲并不十分均衡,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地打击了部分县(区)发展与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积极性。

(二)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整体实力不足

缺少合理地布局与规划。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尤其是县(区)内的部分加工企业没有针对市场行情与消费主体做综合的科学化的市场调研,缺少合理地布局与规划,致使部分加工企业缺少准确把握市场信息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盲目地进行扩张与投入的问题,造成资源的浪费,以及人工、技术的成本相对偏重。

龙头企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且农业产业化新上大项目的能力薄弱,无法从更深层次有效地解决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当前精深加工的能力,提高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整体实力,拓展高端市场的竞争力,使之从根本上破解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链条存在着短的弊端。

(三)质量追溯体系尚不十分健全

齐齐哈尔市大多数绿色食品企业生产的食品,在整体的检测与监控下并未形成完全的闭合溯源链条,无法全面地实现从“从生产到餐桌”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且齐齐哈尔市部分绿色食品企业尚未完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致使绿色食品在质量追溯体系上存在着一些严重的缺陷,导致绿色食品的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以及产品的存储、追踪、查询等全过程并没有形成追溯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绿色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在整体流程上存在着信息查询透明度与可信度不高的现状。

三、关于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确立以基地建设为核心的发展思路

齐齐哈尔市作为全国的农业大市,应当立足于R齐哈尔市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地理位置,坚持以基地建设为核心,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定位,确保基地原料的供给能力,提高基地运行的整体质量

1.推进基地原料的标准化生产

在技术操作层面上,建议在基地原料的种养上应当严格规范操作技术,按照绿色(有机)食品的建设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操作,实行对大豆、马铃薯、水稻、杂粮等农作物严格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种养。同时,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进行品种的选良与种植,全面执行农药、肥料的使用标准,提高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的到位率,使其严格规范技术操作流程。

在投入品的管理范畴上,建议齐齐哈尔市应当严格细化公开投入品的清单,鼓励种粮农户、合作社、基地尽可能地使用自家的肥料,以及有机复合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等,使之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地肥力,从源头上做到减肥、减药、减除草剂,提高有机肥、生物药的增施力度(做到“三减两增”),进一步的提高了绿色(有机)食品原料的安全性。

在相关投入品投放的管理制度上,建议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及其他的相关机构结合地域内部的实践基础,制定相关投入品投放的管理制度,组织专门力量在备春耕期间深入到标准化生产基地进行抽样检验、定期检验等,通过检验土壤的土质情况,来查看是否进行限肥控药,从源头上进行查找问题,并及时纠正。

2.继续深化利益链接的新模式

通^大力实施“企业自办合作社新型拉动方式”、“合作社+基地”的发展模式,加快发展产业集群化的经营模式,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这三者之间能够达成战略联盟,有效地实现利益对接,形成彼此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使之更好地提高基地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的发展程度。同时,在价格的引导上,建议齐齐哈尔市能够引导绿色食品企业以高于市场10%―15%的价格对基地的原料进行收购,充分调动基地原料生产者的积极性,使之生产基地原料能够充分地保证优质优价,从根本上提升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使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能够呈现出良好地发展态势。

3.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的技术合作

建议齐齐哈尔市应当大力支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与各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的技术合作,通过开展科学技术研究,进一步提升基地原料的质量优势,以及加工企业技术的提高,并鼓励企业建立自主研发技术中心,通过内部研发动力,增强创新机制,把握市场需求的发展脉络,更好地提升企业内部自主的科技创新与技术提高。

(二)拓宽市场营销渠道

1.加快建立网络营销渠道

应积极响应号召,大力推行“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式,加快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支持经营主体对电商平台的合作与对接,深入推进农业互联网的应用,努力地开辟高端市场,为把齐齐哈尔市的绿色食品产业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而不懈地努力,争取在新的大环境下,强化互联网与绿色食品产业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进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同时,鼓励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企业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旗舰店、连锁店等分店形式,减少中间环节的销售过程,实现“以销定产”的营销方式,充分有效地提高市场的占有份额,

2.打造绿色食品优势的品牌效应

发挥齐齐哈尔市“中国绿色食品之都”的大品牌优势,实施以品牌战略为发展契机,加快培育齐齐哈尔市特色的优势的大品牌,实现品牌效应带来的发展动力。建议齐齐哈尔市在提升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同时,转变企业的生产方式和营销理念,将品牌战略同绿色食品产业的生产与营销进行深度地融合,增强品牌的包装与推介,强化品牌的经济效益。充分利用绿博会平台,继续做好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博览会。通过开展绿色食品博览会,加快推广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的知名度。建议齐齐哈尔市应当继续贯彻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路线,充分利用绿博会的平台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强多元贸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增加绿色食品战略合作的签约率。

(三)建立健全绿色食品质量追溯体系

建立健全绿色食品质量追溯体系是打造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不仅关乎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也是充分反映一个城市是否有能力监管绿色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内容。应当全面建立健全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从土地到餐桌”质量追溯的全过程。建议齐齐哈尔市应当充分利用标准化检测中心等检测平台,加强对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基地原料的质量检测。同时,组建齐齐哈尔市农业物联网公司,利用基地二维码识别跟踪技术,实行全过程的追溯监控,使绿色食品能够处在从生产、加工、至销售等一条龙全程质量追溯的监控模式下,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形成完整闭合的溯源链条,强化精准的数据信息,增强数据信息的透明度。

(四)完善市场监管体系

1.提高市场的监管效率

建议齐齐哈尔市应当强化绿色食品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绿色食品进行实时有效地监管,充分保障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行业能够健康有效地发展,从根本上提升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动力。

在绿色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方面,进一步地提高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加强对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全过程做出准确的风险评估,使之能够采取有效地应对措施,并做出进一步地指导与服务,提高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绿色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检测的能力。

在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方面,加强绿色食品行业人力、物力等资源的直接配备,使齐齐哈尔市有能力能够解决当前绿色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问题,有效地加强对在生产中或市场上销售的绿色食品进行定期或随时的抽样检测,全面提升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在监管方面的监管力度上。

2.建立健全大数据平台管理体系

建议齐齐哈尔市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针对绿色食品在生产、流通、销售等过程中全面实现精准的信息数据,使其能够实时反映当前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隐患问题,准确地把握绿色食品质量的安全,强化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治理工作的能力,提升绿色食品产业的监管体系。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的数据信息进行加以归类和储存,并通过统计方法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使之进一步地加强对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解决当前滞后性的问题,使解决措施及时跟上事件发展的力度,从而更好地实现绿色食品“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的信息链接,有效地为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治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提升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安全治理工作的强劲动力。

结语

“十三五”时期是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齐齐哈尔市应该在遵循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科学地规划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布局,从整体上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强化绿色食品基地的为建设核心,做强龙头企业,扶持中小型企业,有效地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程度。要在现有的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强化生产经营组织的能力,提高创新品牌的意识,强化市场监管的力度,使齐齐哈尔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实现质的飞跃,把齐齐哈尔市“中国绿色食品之都”的品牌推向国内外。

〔参 考 文 献〕

〔1〕王运浩.推进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02).

〔2〕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开发“十三五”规划〔Z〕,2015.

〔3〕绿办.我国绿色食品2016年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N〕.中国食品报,2016-02-22.

绿色产品产业分析范文第2篇

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与区人民政府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就合作组建浙江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发展绿色食品事业进行了讨论。双方认为:

1、建设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是构建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的当务之急。绿色消费是世界性的潮流。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形势良好。浙江是全国的资源小省,经济大省。浙江农业必须走绿色食品产业的道路,浙江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成为全国发展绿色食品的先进省份。目前,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尚处于相对滞后水平,迅速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尽快形成绿色食品消费交易中心,是浙江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迅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的关键。这一体系应该由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绿色食品市场、绿色食品开发(或发展)有限公司四部分组成。其中,全省大部分农产品市场都以发展绿色市场为已任,开业在即的丽水市浙西南农贸城更是高举绿色市场大旗。全省开发绿色食品的企业也不断涌现,唯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与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尚未问世。从全国而言,目前只有青岛等城市已建成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

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与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两块牌子一个实体),将绿色食品的展示展销与绿色食品的发展培育有机结合,可迅速促进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壮大,从而带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形成。可以认为,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仍是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的当务之急。

2、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丽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从自然条件分析,丽水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华东乃至全国少有的“生物基因库”,是浙闽六大水系之源(瓯江、钱塘江、闽江、飞云江、灵江、交溪),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生态屏障。绿色生态是丽水的后发优势。从产业基础分析,丽水是沿海发达省份中的欠发达地区,是沿海发达地区与WTO对接过程中产业梯级转移的Ⅰ级接受地带。在这一生态环境中生产的农产品,从广义而言,均为绿色食品。以此这基础,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丽水完全可以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现代科技为支撑,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具有区域特色,现代化特征明显的“绿色产业集聚谷地”,各种生产要素将向绿色产业集聚,产业结构朝着绿色经济的方向调整,经济战略重点向绿色经济倾斜。在培育绿色食品产业的过程中,势必会带动绿色市场的形成,促进生态旅游业等相关的绿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二、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框架

1、公司体制:双方决定共同发起并吸收志同道合者参加,组建一家股份制的“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重任,推动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

2、注册资本:本公司注册资本300万元人民币,林方筹措200万元,陈方筹措100万元人民币。

3、驻地管理:本公司驻地:浙江省丽水市。归口莲都区管理。

4、决策经营:本公司按《公司法》实行规范管理,决策与经营分离。由投资各方选举的董事组成董事会,组成决策层。由经营者组成经理层。林方出任董事长,陈方出任总经理

三、主要业务

1、主要业务。本公司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依托绿色食品市场,集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集绿色食品科研、试验、推广为一体。主营业务:绿色食品基地开发、绿色食品配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绿色食品网站建设。兼营业务:绿色农业观光旅游。

2、经营目标。立足丽水,开拓沪杭。以丽水市莲都区为中心,建立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销售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发展中心和山水旅游基地;以上海杭州为中心,建立丽水方稳定的绿色农产品销售市场和稳定的观光农业旅游客源网络。对促进丽水市莲都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丽水市莲都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丽水市莲都区农民收入,扩大丽水市莲都区在上海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促进上海、丽水两地餐饮业、旅游业的发展,都将会发生重要作用。

实现这一经营目标,本公司也可获得应有的利润,成为莲都区仍丽水市最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并争取成为浙江省农业产业化“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之一。

四、实施步骤:

第一步:2002年组建公司及所属机构,开展基地开发业务、展示展销业务、网站经营业务。

第二步:2003年,实施“一重二侧”战术。一重点:按陈方与上海方有关合作意向者经营的餐饮业的经营额1.5亿元的30%为基础,并努力开拓上海的其它“餐桌市场”,提出所需绿色农产品的订单,在丽水市莲都区为主组织生产配送。第一年销售额确保2000万元,争取3000万以上。二侧:一是积极开拓上海-丽水的旅游观光农业业务,争取实现零的突破;二是积极开拓杭温丽“餐桌市场”,争取实现零的突破。

第三步:在第二步运转成功的基础上,重点扩大杭州市场,精心策划,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三年之内销售额达到1亿元。

第四步:努力开拓市场,争取在三至五年内实现销售额达到2亿元以上。

第五步:在沪杭甬温锡等大城市建立分公司,实现销售额达到3-5亿元。

五、财务预算(略)

六、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之一:充分利用产销差价。通过观察分析,我们认识到,农产品产地收购价与销区市场批发价之间,普遍存在1:1:5到1:2的 价格差。也就是说,从产地收购到市场批发,一般农产品价格增长50%-100%,这就是中间环节虽然有5-6道但仍可获取高额流通利润的原因(其中包含部分不合理因素造成的高额利润)。本公司就是要将中间环节减少到最简,获取中间合理的高额流通利润。这是我们将配送确定为本公司主要业务的根据。为了保证实现毛利润40%,本公司产品的定价必须以上海市场批发价为基础。

绿色产品产业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绿色食品资源;政策法规

一、绿色食品资源发展影响因素界定

本文研究内容为绿色食品资源发展的宏观环境,主要涉及发展经济学内容,研究对象为绿色食品资源发展,资源的发展涉及到政府、农户、企业、中介、科研院所等主体,由于主体众多,形成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战略发展系统。本文提出其中之一作为影响因素,政治、法律因素进行分析[1]-[2]。

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资源政治、法律影响因素分析

(一)绿色食品资源相关的政策法规现状

通过调研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黑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得到相关数据和资料,经过整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相关的政策法规主要包括:

1、法律法规6部,分别是《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卫生法》,《商标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6部法律法规中的立法重点为绿色食品监管,并没有提到绿色食品资源相关内容,可以说绿色食品资源立法落后。

2、部门规章6部,仅选取了《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6部部门规章中的立法重点为绿色食品标志和标识监管,仅仅在《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中提到了绿色产地环境资源的保护问题。

3、规范性文件一般为针对绿色食品相关的产业文件,并没有包括绿色食品资源相关内容,可以说绿色食品资源相关文件为零。

4、新增出台文件,2014年4月刚刚出台,仅仅选取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规范》。这些新增文件在一定程度上对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资源的发展制定了比较详细的规范,从绿色食品发展的源头上提出了可执行的标准。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相关的政策法规相当健全和完备,但是有关绿色食品资源相关内容少之又少,可以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资源立法已经与其发展的情况不匹配,滞后。

(二)绿色食品资源法规执行机构现状

通过调研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得到相关数据和资料,经过整理,对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资源进行监管的机构和部门主要由以下部门组成,

1、产业政策与法规处,该机构职能:承办农业和农村经济法规草案及规章的起草和执法监督工作,指导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承担农业行政复议、应诉工作;承担机关有关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工作。

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该机构职能:拟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法规;依法实施符合安全标准的农产品认证和监督管理的有关工作;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理、质量监测、信息、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和机构考核工作。

综上所述,绿色食品相关的政策法规执行机构现状是监管的主要对象为绿色食品,或者严格意义上的绿色食品产业,按照监管的过程,有立法部门,有执法部门,但不存在单独机构对绿色食品资源进行监管,而且在执法过程中,由于绿色食品资源立法的不明确,执法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部门共同负责的现象。

三、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资源政策法规现状产生的原因

通过分析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资源政策法规现状,可以从绿色食品产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角度进行原因分析,

(一)外部环境原因,黑龙江省相关职能部门,尤其是立法部门,对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资源的立法重视程度不够。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产业政策与法规处提出相关立法草案,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黑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提出相关标准草案,对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资源的认识程度在以上部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也受到立法数量的影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行业协会也没有将绿色食品资源的发展和开发提高的立法的程度,消费者对立法的重点在于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并不十分重视绿色食品资源。

(二)内部环境原因,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资源发展的主体涉及农户、企业。首先,各主体中并不存在立法主体,因法律具有强制约束性,各主体从自身角度均不会主动诉求立法,其次,绿色食品资源特征不同,进而开发主体行为千差万别,法律的普遍适用性较差,如果要求保持一致性,部分地区可能会阻碍资源的开发和发展,最后,由于立法滞后于资源开发,政策法规执行也具有滞后性,内部主体参与程度比较低。

四、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资源政策法规改善建议

(一)加快制订和出台绿色食品法律法规

虽然黑龙江省相关部门在相关法律修订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这些努力还远远不够,绿色食品资源发展法律规制体系是由众多法律法规共同构成的,我们在颁布新法的同时还要加紧修订已有法律,使之相配套相协调共同构筑高效的绿色食品资源发展法律体系。

省级人大或省级地方政府,要加快制订和出台绿色食品资源生产、加工、运输、贮藏、营销、监督、处罚等全方位的法律和法规。省、市、县要制订相关的可操作的细则和具体的监管办法。同时,明确与工商、质检等其他部门的责任和权力。形成依法监督和管理绿色食品资源的合力。

(二)完善绿色食品资源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

通过立法明确绿色食品资源发展的组织结构和主要责任部门。避免出现绿色食品资源发展问题时各部门相互推诿不愿承担风险责任的现象。通过立法手段加强绿色食品资源发展的保障性控制措施。立法中应明确绿色食品资源发展法律保障监测、评估的详细规定,要求建立起以保障分析、保障控制为核心的法律保障机制,提前预防或避免绿色食品资源发展问题的发生。通过法律制度切实保障绿色食品资源发中有多元主体的参与保障机制,以上各部门形成保障合力。

参考文献:

绿色产品产业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F426.82 [文献标识码] A

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能力是基于区域要素的比较优势的集成。从当前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条件)来看:产业发展规模化程度、生产要素条件是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最直接和最关键的因素。同时,由于产业发展环境、管理手段、外部环境等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导致区域间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评价区域间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选择也要考虑多种因素影响,从多方面入手。

一、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国际和国内的宏观层面

1.政府行为。由于市场主体、市场机制发展的不成熟,区域政府的产业政策演化成为影响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或国际化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2.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如果一国或区域绿色食品产业存在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供应商、完善的相关与支持产业链,如农产品物流等,则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因此,相关与支持性产业的发展水平及其相互间经常、紧密地协调与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绿色食品产业的国际力发展水平。

3.市场需求。影响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则是国内市场需求和市场需求规模,依照目前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和人民实际消费水平来看,生活消费正处于急剧扩张期,消费市场的潜力很大,远未饱和,所以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要重视国内市场需求。由于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还处于成长阶段(王德章、宋德军,2007),没有能力满足苛刻的、高层次的市场需求,因此市场需求规模对于该产业的发展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宏观产业层面

1.产业组织结构。主要指产业内部的资源配置结构及其关联性,主要包括产业集中度、市场结构分散度以及产业区域集聚效应等方面,绿色食品随着生产技术要提高、市场竞争加剧、进入门提高、产业制度变迁及收益变化等因素影响,绿色食品产业组织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而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缺的就是产业组织结构优化所带来的竞争优势。

2.产业的生命周期。根据R.Vemon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绿色食品产业也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导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影响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不同的。从目前研究来看,2003年以后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已经进入成长期,因此,企业的营销能力、市场需求、产业规模将成为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经过成长期的适度规模扩张后必须积极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向成熟期过渡,政府产业政策的重点不是做“大”而是做“强”,通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的技术含量与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三)微观企业层面

1.企业资源。包括耕地、水、自然禀赋、土地资源被利用到绿色食品生产上等物质性资源,包括品牌、生产技术、人才等非物质性资源,这些生产要素资源越丰富,技术创新就越快,生产供给量就会呈现正比例增长,产业将获得持久的国际竞争能力。

2.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绿色食品龙头企业拥有的、具有垄断性的、不可模仿的、持久的、高创利性的市场竞争能力。它是建立在绿色特色食品龙头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企业技术、产品、品牌、管理、文化等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并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

3.企业规模。绿色食品企业规模影响着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地位,其根本原因绿色食品企业规模的扩大,一方面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同时有利于增强产业的技术应用和科技创新能力,由于绿色特色食品开发的特殊性,要求它必须有一个集科研、生产、加工包装、技术检测等环节为一体的独立技术支撑体系,这些都不是小规模企业所能承担和完成的。

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鉴于因素评价的直观性和客观性,指标的选择主要覆盖产业发展的潜力、产业的投入、产出以及环境支持等方面。同时考虑到信息的完整性、相关性和数据的可测量性,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以产业要素、需求要素、企业运营与同业竞争要素和相关支持要素作为评价的一级指标,这些要素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动态提升的结果,通过对要素指标的分析判断,可以追溯动态提升问题的不足之处,便于问题的分析和对策的制定。

依照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要素的层次结构可以设计出其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见下表)。通过对这些指标评价结果的统计,可以对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整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和判断。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表

上表中,主准则层B即为基本因素层,也称为一级指标;分准则层C即为具体因素层,也称为二级指标。它们的关系为X=(X1,X2,X3,X4),其中X1=(x11,x12,x13,x14),X2=(x21,x22,x23,x24),X3=(x31,x32,x33,x34), X4=(x41,x42,x43,x44)。

考虑到反映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的单位,为消除单位的影响,应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把所要评价的各项指标分别对照各自的标准,并根据各项指标的权数,通过功效函数转化为可以度量的评价分数,再对各项指标的单项评价分数进行加总,求得综合评价分数。

三、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是通过构造等级模糊子集把反映被评事物的模糊指标进行量化(即确定隶属度),然后利用模糊变换原理对各指标综合。

(一)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论域

P个评价指标,μ={μ1,μ2,……,μp}。

(二)确定评语等级论域

ν={ν1,ν2,……,νp},即等级集合。每一个等级可对应一个模糊子集。

(三)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在构造了等级模糊子集后,要逐个对被评事物从每个因素μi(i=1,2,……,p)上进行量化,即确定从单因素来看被评事物对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R|μi),进而得到模糊关系矩阵:

确定被评价对象的因素(指标)集合评价(等级)集;再分别确定各个因素的权重及它们的隶属度向量,获得模糊评判矩阵;最后把模糊评判矩阵与因素的权向量进行模糊运算并进行归一化,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参 考 文 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J.H.Dunning The Theory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London:Routledge, 1993

[3]王德章,李翠霞,杜会永.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竞争优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

绿色产品产业分析范文第5篇

摘要:基于贸易与环境的相关性,就山东省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影响,山东省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并没有取得协调的发展,盲目增长的进出口贸易带来了环境污染;同时,绿色贸易壁垒正在对山东省的对外贸易产生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针对这些情况,政府应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扶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企业,并建立外经贸和环保以及质检部门的协调机制,企业则采取实现绿色管理、组建绿色联盟、绕开绿色壁垒等实现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关键词:对外贸易;环境污染;绿色贸易壁垒

一、贸易与环境相关性的经济学分析

(一)贸易自由化对环境影响的效应

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一般归结于三种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种效应分别通过贸易对经济规模的影响、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技术进步等途径,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对一国环境产生影响。

1.规模效应。规模效应是指贸易自由化扩大经济活动规模对环境所构成的直接损害以及所带来的环境间接改善。

规模效应对环境损害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经济增长规模的扩大使生态支持系统承受的压力增加,资源的恶化性开发和加速损耗成为可能;二是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性加强,交通运输产生的污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而且,跨国界运输进一步造成污染性物质的越境转移。

另外,贸易自由化的直接结果是收入水平的提高。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后,消费者会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首先,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制定较严格的环境标准和税收制度。其次,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会提高购买在较严环境标准下生产产品的意愿。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规模效应带来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对环境的影响是有利的。

2.结构效应(CompositionEffects)。结构效应是指贸易自由化使一国的产业结构更加适应其比较优势,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发生变化。在没有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时,自由贸易时的产品结构比在自力更生下更能适应于一国的环境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贸易自由化越能使经济结构向污染降低的方向转化,并加速从轻工品最终向服务业转移。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比其他生产要素低,贸易自由化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3.技术效应(TechniqueEffects)。技术效应是指技术因素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贸易自由化扩大了市场,加强了专业化分工,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国际商品流动的扩大,商品流动产生的技术溢出效果非常显著。一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投入产出比率的技术与规模经济的作用一样可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而一项因环境保护产生的新技术对降低环境污染水平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贸易自由化产生的技术转移和溢出效应对环境的影响是积极的。另外,由于环境政策的不断出台,厂商必须采用符合环境法规的生产工艺及排污标准,会使厂商的生产成本提高。如果厂商通过改进技术来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则可推动技术进步。如果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这些产品的生产被转移到环境规制较松的发展中国家,而这些国家的技术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就会对环境保护产生负面影响。

(二)环境保护对贸易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保护如何影响一国的比较优势,由此影响两国的贸易结构,笔者借助H-O的要素禀赋模型进行分析。

H-0理论认为由于各国要素禀赋的不同,一国应出口本国富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在H-O模型中并未考虑环境要素,在环境要素越来越重要的当今,环境应当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被考虑进去(Siebert,1992;ThomasAnderson,1998)。为了分析环境要素对比较优势的影响,笔者对H-O模型修正后的前提假定为:两种要素即环境和劳动力;生产的两种商品即密集使用环境要素的高污染产品和密集使用劳动力的低污染产品;其余的假定与H-O相同。

显然,在封闭经济下,I国由于环境为富裕要素,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高污染性产品X,在国内相对产品价格P(i)下,A为I国的最佳生产点和消费点;II国由于环境为稀缺要素,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低污染性产品Y,在国内相对产价格P(ii)下,C为II国的最佳生产点和消费点。显然P(i)>P(ii)。在开放经济下,国际交换价格P(int)必定位于P(i)和P(ii)之间。这时,I国的最佳生产点将从A转移到B;II国的最佳生产点将从C转移到D,两国新的最佳消费点为F。

可见,由于环境要素的不同,影响了两国产品的竞争力。I国的高污染产品由于环境要素充裕(如环境保护标准低)获得比较优势,将扩大高污染产品的出口;II的高污染产品由于环境要素稀缺(如环境保护标准高等)处于比较劣势,将减少高污染产品的出口。

由于各国的自然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的成本和环境标准不同,环境要素在各国存在明显差异,已经成为企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生产要素。理论分析表明环境要素充裕的国家,密集使用环境要素的高污染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将扩大对高污染产品的出口;环境要素稀缺的国家,高污染产品处于比较劣势,将减少对高污染产品的出口,由此环境要素通过改变比较优势影响到两国贸易结构。

二、山东省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通过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山东省对外贸易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06年山东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为952.1亿美元,对外贸易依存度为35%,对外贸易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显著提高。但是,由于山东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很大一部分属于污染密集型产业或高度污染密集型产业,而政府出于促进经济增长的考虑,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往往倾向于引导企业发展这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因此,山东省的对外贸易在实现出口创汇、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一)初级产品的出口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

在山东的出口中,初级产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初级产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远远高于全国水平。这些产业主要消耗的是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危害相当大,以煤炭为例(近几年煤炭一直是山东的主要出口商品),煤炭的开采对水源有很大的危害,水流经矿床时会携带大量悬浮物,并会溶入大量金属离子和其他可溶物。

(二)印染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导致地区性的土壤污染与雨水污染

皮革、毛皮、羽绒制品和纺织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是山东传统的出口优势产品,尤其是纺织品占到了出口品的20%以上,这些产业在技术和资本均比较落后的条件下,主要是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及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进入世界市场,但是这些产业同时也是污染密集型或轻度污染产业。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使这些产业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力,一些地方政府与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在出口创汇及巨大经济利益的诱导下,大力发展这些产业,导致地区性的土壤污染与水污染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与居民生活。

(三)国外危险废物的进口时有发生

危险废物通常是指不符合国家环保标准,被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禁止进口的有害废物,比如工业垃圾、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虽然国家有关法律明令禁止并做出严厉的处罚决定,但山东危险废物的进口事件仍然时有发生。例如,2003年6月中旬,青岛海关查获一宗来自美国的洋垃圾进口案,15个集装箱共375.5吨货物全部是洋垃圾。

三、环境规定对山东省对外贸易的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绿色贸易壁垒对山东省出口贸易的限制。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一些国家以保护人类、动植物生命和健康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借口,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措施,从而直接或间接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一种主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形式。

(一)静态效应分析

山东省许多产品由于环保、安全因素无法进入目标市场或被迫退出目标市场。

1.农产品。近年来,美、日、韩和欧盟等国为了限制农产品进口,不仅扩大检验的种类和范围,还大幅度减低农药最高残留限量,凡超标产品一律不许进口。如2006年5月底,日本实施新的食品管理制度——“肯定列表制度”。“肯定列表制度”将所有的农产品、食品中使用的全部农业化学品残留纳入其管理体系中,规定15种农药、兽药禁止使用,对734种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设定了总计51392个残留限量标准;许多检测指标的标准比以前的标准提高几倍甚至上百倍。如,洋葱的溴氰菊酯由原来的0.5ppm增加到0.1ppm,提高了5倍;草莓的抑芽丹由原来的40ppm变为0.2ppm,提高了200倍。日本是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山东省也是全国对日农产品出口的最大省份。2005年全省对农产品日出口26.4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的38.3%,占全国对日农产品出口的33.3%。“肯定列表制度”将影响山东水海产品、肉类制品、蔬菜及制品、水果及制品、谷物及制品、花生及制品等的对日出口,涉及的出口企业近1500家。

2.纺织服装。从20世纪90年代起欧盟就对进口服装的100多种有害物质含量进行限制,2O02年5、7月欧盟又分别颁布了关于修改并授权纺织产品使用欧共体生态标签的决定和偶氮染料禁用令,同年9月又61号指令禁止使用四氨基联苯等22种偶氮染料。另外,设限国家还对棉花生长过程中使用的杀剂、面料的易燃性、重金属含量、残留污染、游离甲醛等有害物质均有严格限制。山东是纺织生产和出口大省,2005年纺织品出口额为106.2亿美元,占商品出口总额的23%。由于技术薄弱、产品档次低,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国外绿色壁垒的冲击。

3.机电产品。机电产品是第一大出口产品。但是,近几年来发达国家在电磁污染、可回收率、排污量、产品包装等方面建立了严格的技术法规、标准和认证制度。例如,欧盟的EU、日本的“生态标志”等,这些对我国包括山东省的机电产品出口造成了很大损失。20O3年2月13日欧盟公布了《关于在电子电器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和《报废电子电器设备指令》,分别要求成员方确保从2006年7月1日起投放于市场的新电子和电器设备不含铅、汞、铬等六种有害物质;要求报废设备的收集费用由目前市场占有者按比例分担,并且提出苛刻的80%的回收比例,这给我国包括山东在内的出口企业带来很大压力。

(二)动态效应分析

绿色贸易壁垒给山东省的许多产品创造了新的市场机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环境管制能够诱发创新。在环保领域,由于存在信息不完备,科技日新月异,企业经营惯性,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等问题,企业实际上是具有很多的创新机会的。而创新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

2.环境标准将为企业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如果企业具有敏锐的商业嗅觉,应当积极地抓住这个机会以获得先动优势。多种统计数据表明,世界需求正向环境友善产品加速转移。很多公司已经开发出绿色产品,并获得了回报和开辟了新的市场。例如德国因早于大部分其他国家制定和执行了废物回收标准,从而帮助德国企业在发展少包装或无包装产品方面获得了先动优势。

3.绿色产品在未来的世界市场上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绿色产品具有较大的需求收入弹性,这意味着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该类产品的需求量将会有更明显的提高。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说,绿色产品将成为21世纪世界市场上主要的促销手段。因为绿色产业及绿色产品能“挖掘”人类的内在生态需求,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四、山东省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的对策

1.积极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集中力量扶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环保企业集团。由于绿色环保产业需要的技术和投入都较高,离开政府的扶持很难发展,因而山东省政府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探索以经济手段调节为主,行政和法律手段调节为辅的绿色环保产业发展机制。政府应具体做到:帮助企业引进、开发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和“三废”综合利用技术,为企业生产、出口绿色产品提供信贷、融资便利、税收优惠等;宣传绿色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选购绿色产品,帮助企业培育绿色产品生产的规模优势;树立绿色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和典型绿色经济带,逐步带动省内各类企业和各个地区发展绿色经济;引导外资向无污染行业和农业等绿色技术薄弱的产业流动。引进国外先进的绿色生产技术、绿色管理经验以及发展绿色产业所需的资金。

2.建立外经贸和环保以及质检部门之间有效的协调机制。由于长期以来部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严重,导致不同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相互抵触的现象时而可见。不改变这种状况,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无法真正落到实处。为此,必须建立各级部门的有效协调机制。具体做法有:开展重大投资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避免投资项目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提高环境保护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赋予“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各级部门定期听取环境保护问题的情况汇报和环境保护问题的专题研究,及时协调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3.加强信息收集、整理和,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国际组织或各国政府及其标准化机构经常修订或改变其技术法规、标准等,而山东省出口企业总体来说规模较小、资金缺乏,不重视或没有条件收集目标市场的绿色壁垒信息。因而,山东省政府应充分利用国家贸易壁垒调查机制。通过世贸组织成员提供的有关技术标准和法规的国家级咨询点、驻外机构、外贸企业和外国进口商等多种信息收集和反馈渠道,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对贸易伙伴的环保信息、指标体系、检验程序、检测方法等进行动态跟踪,及时向行业协会和企业发送情报使其早作准备。在这方面我国有沉痛的教训,2OO2年1月欧盟作出对我国动物源性产品封关决定前,已有外商向我国有关部门提供了相关信息,并建议加快整改、积极交涉,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处理机制和组织系统,我国并未重视国外客商提供的信息,致使损失惨重。而同样面临封关的越南,由于措施得力、反应及时,欧盟对其网开一面。

(二)企业的对策

1.实现绿色管理。绿色管理就是企业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观念融入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着手控制污染与节约资源,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这就要求企业上至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都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并将其导人企业核心价值之中形成企业绿色文化;开发绿色产品,即使用绿色技术、选择绿色资源、设计和生产绿色产品并采用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营销,即选择有良好环保声誉的分销商建立绿色销售渠道,使用绿色会计制度实行绿色定价,通过向消费者宣传绿色产品知识、培养绿色消费意识、引导绿色消费行为;积极取得绿色认证,包括ISO14000国际环境标准体系认证和主要进口国的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取得绿色环境标志,争取获得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