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体育培训

小学生体育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体育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生体育培训

小学生体育培训范文第1篇

根据《xx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xx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校本培训工作的通知》和《xx县中小学(幼儿园)校本培训管理细则》精神,在市县教研部门的指导下,以“教学质量提升”为核心,以“学为中心”视域下“学科关键能力”及相应教学模式的研究为龙头,整合教学教科研工作,力争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教研,推进课堂变革,从而提升教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

(一)精细化常规管理,为教学质量保驾护航。

借市县教研部门“教学常规”措施的推进平台,落实教学常规,保证校本教研效率。

1.组织开展《xx市小学各学科教学新常规》专题学习会。

2.研究新常规、新设计。以“学习活动”为要素,改进备课、上课教学环节。要求各教研组、老师结合学校“学为中心视域下学科关键能力”研究这个课题,围绕学科关键能力,取舍、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关键学习活动,并结合市县的备课要求,对备课常规进行统一明确地规定,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3.加强课堂教学常规管理。一是结合学生学习常规问卷调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常规进行反馈调研。二是加强随堂听课,随机抽取各层次教师听随堂课,并检查备课情况。

(二)持续跟进课题研究,推进课程建设

1.推进龙头课题研究

(1)继续聘请专家跟进指导,深入学科课堂,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2)继续开辟教师论坛,碰撞思想,分享做法。

(3)各教研组围绕学校龙头课题选择专题在备课、课例研讨等方面开展主题研究。要求各学科围绕一个主题策划一次主题展示活动,包括上课、评课、介绍、互动等。

2.借助专家力量,完善课程规划。

(1)立足校本聘请专家跟进指导,完善各学科课程进行顶层设计与规划。

(2)分学科由团队内各学科骨干牵头,具体细化学科课程方案。

(3)继续打造精品化校本课程,开展系列深入研讨,积累典型课例,为更好推进实施提供一手材料。

(三)搭建各种平台,促进教师成长

1.继续开展教学面对面活动。立足本校优质资源,加强名师对面对面团队的引领作用,要求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专至少安排1次的教研活动时间供名师面对面活动。研究主题由各学科带头人确定好,提早做好计划安排,并向学校申请各级各类展示平台。

2.整合学科素养提升行动和校本培训,探索主题研讨项目管理,加强校本培训过程管理,优化校本培训博客建设。继续开辟教师论坛,开展好“一师一优课”活动,促教师专业成长。

3.组织参加各类评比,做好择优推荐工作。

(1)在校优质课评比的基础上推荐相关老师参加各学科市县优质课优质课评比和教师基本功比赛,并发挥面对面名师团队的作用为参赛教师做好充分的参赛准备。

(2)认真推进市教研院联合市电教馆举办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学校成立各学科指导组,推荐各学科老师选好题,备好课,磨好课,并在省教育平台上报名登记晒课。

(3)鼓励教师积极撰写论文、课题等,提升教师科研素养,并做好择优推荐参赛工作。

三、保障措施和预期效果

(一)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学校成立了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对校本培训开展工作进行跟踪指导,确保校本培训的正常开展。同时教师培训工作与教师职称评定和年度考核紧密挂钩。

2.资金保障:对培训所需资金,每学期学校都进行充分预算,保证老师的正常培训。

(二)预期效果

1.通过加强课堂教学常规管理使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小学生体育培训范文第2篇

一、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

农广校在以往所开展的实用技术、三进村、绿证等培训过程中,教师大都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讲授法和演示法,也可称为“注入式”教学方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表达系统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学员通过听讲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演示法强调教师对教学的主导作用,重在知识、技能的讲解、演示和传递。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或示范某一动作、试验程序,指导学员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操作方便、省时,可对多人进行培训,经济高效的优点。但也存在着无法考虑学员在接受能力、知识背景、需求方面的差异;单调的学习方式容易引起枯燥乏味感,造成学员注意力不集中,出现打盹现象,对知识理解吸收程度不高,只有短期记忆,真正把所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产中微乎其微。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重视知识的理论性,忽视了调动学员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以及生产实践操作能力,也忽略了学员们的学习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二、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运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农广校探索的问题。其中,不妨借鉴田间学校、农业创业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所采用的多种教学法。它包括:参与式教学法(讨论法、问题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音像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参观教学法等等,只有将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才能达到提高培训效果的目的。

笔者在近两年培训过程中,采用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得到了绝大多数学员的认可和喜爱,培训效果良好,也增强了培训教师授课的自信心。仔细分析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具有灵活性、可操作性强的特点,每个人在参与中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认知,气氛活跃,启发性和引导性强,也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例如,在2013年涉农培训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八仙过海”,活跃了课堂气氛,拓展了学员创造性思维方式。具体做法是:

首先,“八仙过海”要求学员分成两组,每组各站一侧,每侧学员交替从己方到对方一侧。规则是通过的方法不能和别人的方法重复,如果有一个人过不来整个团队失败。教师先示范走过去,然后宣布游戏开始。最开始学员们都有畏难情绪,但考虑到要注重团队精神,又不能在自己这里宣布放弃,随着几个学员的通过,也启发了其他学员的思维,有的选择旋转过去,有的用舞蹈方式,有的用采摘方式……通过简单的游戏把学员认为不可能的事情,随着思维方式受到启发后变成了多种多样的可能,培训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这样的培训是他们从未体验过的,这种教学方法大大地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课后有的学员说她还有方法没有得到展示,表示出对培训的浓厚兴趣。

在分组讨论中,把学员分成四个小组,每组人数在10~12人为宜,最多不超过15人。要求学员根据现有条件,讨论怎样做才能进一步增加经济收入,时间为20分钟,各组要把讨论结果写在白纸上,并派代表进行说明。通过讨论大家得出,要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条件确定产业及规模、关注市场动态信息、确立特色产品、注重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诚信经营、有效宣传产品或服务、产销相结合等诸多方面来提高经济效益。在讨论的过程中,学员们集思广义,既受到启发,又得到收获。大家纷纷表示,以前只想着种养,很少想到怎样发展收入能更多。

以上只是参与式培训中的小片段。小片段带来了大思考,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县级农广教师作为一线人员,要思考在不同的培训环境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给学员营造一个气氛活跃、轻松学习的场所。使培训课程活起来、动起来、热起来,把学员在生产中积累的好经验、好方法挖掘出来。在培训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培训中要做到不批评学员的观点,保护学员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方法能使学员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使培训内容更具说服力,使学员对知识的记忆更深刻,最终提高培训效果。

教学方法选择得当与否,直接决定着培训效果的好坏。但“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应性,适应于特定的教学目的、教学对象、解决特定的问题,适合于不同风格的教师。因此,在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中,应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打破学科知识体系,对应农时季节和关键生产环节,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小学生体育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多校区办学模式 二级学院 学生干部培训体系

多校区办学已经是高校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多校区办学对于高校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国内部分高校抓住多校区办学的大好机遇在近几年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为学校做大做强提供了坚实基础。全面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创新育人机制,提高育人水平,以人为本,实现人才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际体现。

学生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广大学生中优秀的代表,在学校日常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较普通学生来说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能力,是学校、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的得力助手。学生干部作为老师的左膀右臂,极大地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在一定层面上,学生干部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反映了一所学校整体的学生工作水平的高低。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学生干部的培训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高校学生工作的现状来看,教学管理人员和专职学生工作人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但高校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则主要借助学生干部的力量来完成,因为这种自我管理的方式是教育与管理的最好形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这一点来说学生干部的重要性是老师和行政管理人员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我们要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到学生干部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到他们在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在高校实施二级管理后,二级学院学生工作跨校区进行,因此,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发挥他们在跨校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辅助作用,创新多校区学生干部培训体系的重要性越显突出。但从当前学生干部培训工作的现状来看,学生干部培训体系的建设[1]仍然没有做到规范化、制度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培训内容不够系统或不适合学生干部的实际需要

首先,校区学生干部的基本培训主要由辅导员完成,但由于辅导员的重视程度不同,培训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学生干部整体实力不均匀,制定统一工作标准困难重重。其次,由于辅导员单独开展培训,重复性培训往往占据大量时间,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和培训的系统化。再次,由于校区发展的特定条件,辅导员每天要处理烦杂的学生事务,使得时间安排不具有连续性,往往见缝插针,错失培训的最佳时期。最后,学生干部在不健全的培训体系下,尤其是新生,一方面要适应大学生活的变化,另一方面要摸索合适的管理方法,不仅要处理毫无经验的纷杂事务性工作,而且要不断调整由于缺乏方法指导导致失败的沮丧心理。在缺乏工作经验、方法指导、心理辅导的强大工作压力下,部分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极易消逝,造成岗位人员的不稳定性,给班级的正常运转和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不便。并且,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干部对自身发展没有自信,完全出于应付式完成工作,根本无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及校区学生工作的完善。

二、培训人员的结构不合理

由于学生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如学生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等全部集中于高校主校区,分校区大部分工作基本有辅导员完成,学生干部在校区日常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现在校区学生干部培训工作开展不够,而且全部由辅导员完成,学校相应职能部门给予的支持和指导不够。由于辅导员年龄、知识背景、教育经历等方面的限制,在制定相应培训课程、培训系统时必定存在一定的片面和局限性,这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不利于校区学生工作的完善,不利于制定出符合学校长远发展对人才需求定位要求的培训机制。

三、培训方式单一化,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现行的培训机制往往采用课堂讲授的发式,将培训内容灌输给学生干部,让他们按照要求完成相应工作。这种方式在初期往往体现出一定的积极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应弊端就逐渐体现出来。单一的培训方式使得培训效果大打折扣,由于制定培训内容并未从学生干部的实际需要出发,也并未全面考虑各校区学生工作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干部的学习积极性不强,学习热情不高,不能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使得培训和需求脱节,不利于学生干部能力的提高,更无法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来独立开展工作,不利于人才创新模式的发展。

针对上述情况,结合工作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对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的学生干部培训体系进行改进[2]:

(一)完善培训主体

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学院主管领导、校区领导、辅导员四方面共同组成培训主体,根据学校、学院和校区的人才培养规划制定出适合的培训方针、培训体系。

(二)突出实效性

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工作,将管理层面及学生干部工作层面的实际问题深入发掘,突出针对性,为培训做好理论基础。做到结合辅导员实际、结合学生实际需求、结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院(校区)管理层面等四个结合,务求落实干部培训的实效性。

(三)创新培训模式

以年级和职务双线贯穿,以培训版块划分授课内容。变室内理论教学单一模式为“室内教学+户外活动+校园交流”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模式。既充分重视理论教学,又搭建广阔舞台给予学生干部自我发挥的空间,激发他们的自主工作的热情,锻炼工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四)团体心理辅导[3]

加大人性化关怀力度,注重学生干部情商的培训。帮助学生干部掌握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心理调节能力,培养乐观、积极、进取的心态,塑造健康人格。

(五)为学生干部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帮助他们建立长远发展机制,并在不同阶段给予专业指导,使得学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拓展能力。

高校的学生工作离不开学生干部的参与,尤其多校区的学生工作顺利开展更有赖于高素质能力的学生干部群体。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训,建立学生干部培训培养的长效机制有利于促进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和校园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淦添,陶柳清.论高校学生干部培训体系的构建[J].文教资料,2010,(1):154-156.

小学生体育培训范文第4篇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要求,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教师培训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但也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方式单一、质量监控薄弱等突出问题。为主动适应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求,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现就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增强培训针对性。确保按需施训。中小学教师培训要以实施好基础教育新课程为主要内容,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需求为工作目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各地要将上述要求贯穿于培训规划、项目设计、组织实施、质量监控全过程。根据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提高培训和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等教师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实行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制度,建立与中小学校共同确定培训项目的新机制。

二、改进培训内容。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际。各地要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课堂教学环境,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主题鲜明的技能培训。实践性课程应不少于教师培训课程的50%。要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师德教育和信息技术作为通识课程,列入培训必修模块。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国家制订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各地要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建设,重点建设典型案例和网络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微课程。

三、转变培训方式。提升教师参训实效。各地要针对教师学习特点,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采取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改进教学行为,利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提升教育经验,确保培训实效。改革传统讲授方式,强化学员互动参与,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推动置换脱产研修,将院校集中培训、优质中小学“影子教师”实践和师范生(城镇教师)顶岗实习支教相结合,为农村学校培养骨干教师。要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加大体育、音乐、美术等师资紧缺学科专兼职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

四、强化培训自主性。激发教师参训动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探索建立教师自主选学机制,建设“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选学服务平台,为教师创造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时间、途径和机构的机会,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建立培训学分认证制度,学时学分合理转化。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实现教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学分互认。将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职称)聘任的必备条件,激发教师参训积极性。

五、营造网络学习环境。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各地要积极推进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推动教师网上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学习;开展区域间教师网上协同研修,促进教师同行交流;培养网络研修骨干队伍,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培训常态化。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推进高等学校、培训机构与中小学结对帮扶,引进优质培训资源,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丰富研修主题,通过集体备课、观课磨课、课题研究等方式,促进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切实发挥校本研修的基础作用。鼓励各地建设教师培训创新实验区,推动培训模式综合改革。

六、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增强为教师提供优质培训的能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建设培训专家库,并实行动态调整,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优秀培训者队伍。要注重遴选一线优秀教师作为兼职培训者,将其承担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认定的培训任务计入教学工作量,并建立工作绩效考核机制。高等学校兼职培训者要积极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和中小学一线教师培训需求。专职培训者要切实深入中小学校开展研究与实践,原则上每年不少于2个月。国家建立培训专家库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各地培训者的信息共享和培训成效评估。培训者团队主要从培训专家库中遴选,一线优秀教师所占比例不少于50%。各地要为专兼职培训者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加大专兼职培训者培训力度,专职培训者每年研修不少于100学时。

七、建设培训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多样化服务。培训机构要将为教师提供多样化优质服务作为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灵活、开放、专业的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师范院校要大力推进内部教师教育资源整合,建立与中小学合作机制,促进培养、培训、研究、服务一体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各地要依托现有资源,加快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与教研、科研和电教等部门的整合,建设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发挥其在全员培训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和服务指导等方面的功能。

八、规范培训管理。为教师获得高质量培训提供有力保障。国家建设全国教师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国家级培训和各地培训的动态监测。各地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登记教师参训学时学分,加强学员选派管理,建立培训项目招投标机制,对培训经费使用等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教师培训食宿安排要厉行节约,不得安排与培训无关的参观考察活动。培训机构要建立学员培训档案制度,及时将学员培训情况反馈所属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

小学生体育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族体育 贵州 中小学 民族团结教育

贵州省有49个民族,其中17个为世居少数民族,民族团结问题非常重要。为了促进民族团结并考虑其长远效果性,贵州省民委、教育厅发文要求省内中小学校必须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并且专门组织人员编写相关教材,希望以课程的方式落实民族团结教育。依笔者看,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除了必须规范、刚性的教材教学外,其他具有潜移默化功能的民族团结教育方式也不应该被忽视。其中,民族体育文化就能够对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一、民族体育具有促进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特质

1.民族体育文化的乡土性

贵州各民族在悠久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多样的民族体育资源,直到现在,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民族体育项目在村落中流行。这些优秀的民族体育项目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乡土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乡土社会的文化记忆和思维方式,如果能够因地制宜地把各地区的流行体育项目以一定的方式引入到当地中小学,经常性地开展这些民族体育项目的活动,引导学生练习这些来自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体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中小学生的乡土文化意识,积累中小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自尊以及他民族的文化认同,再配合其他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教学,对建构中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会有切实的作用。

2.民族体育项目的活态性

民族体育项目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的各种技术动作的组合,不同于中小学校其他大多数课程教学内容。它的这种“活态性”特征和正处在身体发育和好动期的中小学生具有天然的相融性。在相对枯燥、刻板的课堂教学之余,通过组织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可以让学生的身体和大脑得到积极的休息,同时在热烈的活动气氛中学生的团结意识很容易被激发并表现出来,潜在地强化了同学之间的情感联结,这对于通常有着多民族学生共存的贵州省中小学的民族团结教育是有益的。需要说明的是,民族体育项目有别于现代体育项目,现代体育项目的核心价值思想是竞争,民族体育项目则更倾向于娱乐和交流。因此,相对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如果以促进各民族中小学生间的团结为目标,显然民族体育项目要更为现实和有效。

3.民族体育传承方式的特殊性

民族体育既是文化又是有形的身体活动,其传承方式具有双重性。把民族体育纳入民族团结教育体系的过程既需要让学生了解某种项目的起源、发展与变迁过程,又要求学生以自身的智力和体力投入到项目的练习中来。这样,在一静一动的传承形式中,既可以生成并更新中小学生关于民族体育文化的知识系统,提高他们对民族多样性和平等性的认识,又可以在实际的练习过程中充分享受民族体育带给他们的乐趣。更有意义的是,民族体育项目大多属于互动性的活动,可以增加各民族的中小学生情感交流的机会,这有利于消除中小学生间的民族隔阂以及建立民族互相尊重的意识。

二、利用民族体育促进贵州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1.拓宽思路,把优秀民族体育文化编入中小学民族团结教材体系

2010年6月,贵州省政府要求把《 中华大家庭 》《 民族常识 》《 民族政策常识 》《 民族理论常识 》系列中小学民族团结教材及教辅资料列入省教育厅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并于当年9月纳入全省中小学课堂教学。从教材的内容看,里面蕴含的民族体育内容较少。其实,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是培育中小学生民族自尊、互相尊重以及互相团结的意识,教材只是实现意图的手段。因此,只要是有利于中小学民族团结的资源,都应该尽可能利用。鉴于前文所述优秀民族体育资源和民族团结教育良好的相融性,而贵州省恰好又孕育了丰厚的民族体育文化遗产,应该考虑在以后的民族团结教材编写过程中更多地编入民族体育文化。毕竟,借助教材刚性、规范的力量,民族体育对于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

2.更多频次地开展民族体育活动,促进中小学生对优秀民族体育的认识和实践

近几年,贵州省广泛开展了民族体育进校园活动,对于挖掘、传承优秀民族体育文化,促进学生民族凝聚力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带有仪式性的活动很大程度上具备的是形式上的示范意义。所谓“一开始轰轰烈烈,接下来马马虎虎,最后可能偃旗息鼓”。这种现象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是:优秀民族体育进校园活动频次还是太低,难以保证民族体育在校园开展的持续性,进而影响其预期作用。因此,要让民族体育活动始终在学校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才能使其效益最大化。当然,这里并不是强调要经常开展大规模的民族体育仪式活动,而是可以采用多种多样方式,如把民族体育项目融入中小学表演活动,在体育课堂中融入适宜当地教学的民族体育项目等。

3.开展民族体育师资的培训和交流

民族体育要在贵州中小学团结教育中开出美丽之花,离不开民族体育师资。中小学生的世界观处于未定型阶段,教师对于其价值观的型塑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中小学有更多的掌握一定民族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将对贵州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发挥重要纽带作用。根据当前贵州中小学师资的实际情况,开展民族体育师资的培训和交流是必要的。一方面,组织掌握较多民族体育知识技能的专家开展定期师资培训;另一方面,拥有不同民族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师间定期进行交流。通过培训和交流可以让贵州民族体育师资队伍的规模扩大,同时丰富他们的民族体育知识和技能结构,随之带入全省各中小学,在广大学生中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