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课程教学要求

体育课程教学要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课程教学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课程教学要求

体育课程教学要求范文第1篇

摘 要 山海关区紧紧围绕“优先发展,适度超前,以区为主,强力推动”的发展思路,深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求真务实,创新进取,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区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设施全面优化,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关键词 新课程;实验室;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9-0142-02

1 坚持优先发展创新型实验室,完善丰富实验材料

近几年,山海关区增加了对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2015年、2016年共投资98万元为各校补充物理、化学、生物、科学、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仪器,初步完成学校仪器的标准化建设。功能教室工作的新亮点不断增多,提前达到省新课程标准要求。近年来,先后对桥梁中学、二中、兴隆小学等10所学校的14个实验室进行了重新建设,总投资达到92.4万元。为了促进开展探究实验教学,在原来的基础上,山海关区又新建设了桥梁小学、铁路小学等7所学校的探究实验室,配置了新的探究仪器,总投资为31.9万元。教育装备工作体现了科学性和前瞻性、规范化,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室,探索适合学生研究的实验项目和内容,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习惯,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山海关区不断推进数字化实验室的建设,各个学校均建立了标准化科学实验室和探究实验室,构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良好环境。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改进了实验教学的目录和内容,由过去的单人单组实验发展成了小组探究的合作学习。建设探究实验室,装备了探究仪器,既能体现学生人人参与,又能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创造的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2 充分利用实验器材设施,鼓励师生自制教具和学具

课改后,很多实验器材、实验用具都与新课程不相配套,这就需要实验教师积极想办法,熟悉实验器材,创造性地使用原有器材中可利用的部分,并鼓励师生自制教具、学具,以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1)充分利用原有的实验材料设施。在以前购置的实验盒里就有很多的器材可以利用,我们把实验盒里的材料进行了优化重组,形成了有结构的适应课改的实验材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利用重新组织选择的实验材料,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教师能够进一步理解教材,掌握教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改革教学方法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2)鼓励教师积极制作教具和学具。新课程改革也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自制学具,如纸风车、小水轮、小吊车等,这些材料看似简单,但是基于种种原因,学生自带材料应用起来有难度,怎么办?一是增加科学评价手段,督促并鼓励学生,每节课,教师都要注意细心记录每个学生自带材料的情况,及时给出等级;二是教师注意自制学具的收集和积累,每节课后,教师都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交上来,摆放到实验室,保存下来,积少成多,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方便。

3)开发研制课改中的标本。新的课程在教具标本制作上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教师的自制教具要新颖并具有独创性,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例如:讲“电磁铁”一课制作的小猴子荡秋千的教具,颇受学生喜爱;利用种子贴出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标本教具,学生百看不厌。学校的标本制作做到及时更新,尽量让标本成系列,具有知识性和哲理性,能够让学生通过观察标本,揭示动植物的变化过程,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4)积极筹措资金,购置课改后的实验仪器和装置。

3 建立动植物养殖角,拓宽认知范围和兴趣

课改后,教材里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养殖动植物,观察其生长过程。为增强教学效果,山海关区部分实验教师把种子种在花盆里或在校园内开辟了养殖角,带领学生观察动植物,学生能直观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以及每一个阶段的变化情况,如无土栽培、实验种植田、食药菌的栽培、盆景的制作、根艺制作、校园种植、动植物标本展、实验室内的种植角等。学生对这些动植物很感兴趣,既开阔了眼界,也丰富了知识,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 营造宽松和谐的实验教学环境,改变课堂环境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课改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以往我们一直强调实验时气氛严肃,学生循规蹈矩。实验教学不能没有约束但也不能抹杀学生的自由和兴趣,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对实验仪器的好奇转移到实验内容上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做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尊重学生,欣赏学生,赞赏学生,善于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对于学生的设计方案,赞赏他们取得的哪怕一点点最微小的成绩,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环境改变促进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变,课改前,要求是单人单组实验,课改后按要求普遍展开了4人一组实验探究。

5 改变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往的教学只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过于程序化。教师在课堂上以演示、操作、纠正错误、总结的方式进行教学,课改后要求教学方式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个性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乐学、爱学、会学。在这一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倡导鼓励通过探究或合作模式来完成实验。

改变固定步骤的验证性实验,创造性的完成实验 对于验证性实验如果按部就班地进行,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在实验中,教师给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猜测的机会,鼓励学生自由思考,积极探索发现。如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学中,安排为开放性实验,讲明白实验目的,不规定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方法,让学生独立探索,通过不断动手实验完成实验过程。在测石块的密度时,有的组先测体积后测质量,通过亲自操作使他们明白先测体积石块会粘有一定质量的水,会使质量增大。通过不断动手实践探索出最合理的测量步骤:先测质量后测体积。在测盐水密度时,有的组先测空烧杯的质量,再测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最后测盐水的体积,尽管这种方法会因为在向量筒里倒盐水的时候损失一部分而增大实验误差,但这毕竟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实践、探索出的另一种方法。实验教学的开放性变化使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长期以来,实验教学都是教师把实验目的、内容、步骤详细周密设计好,学生只是“照方抓药”,被动地做实验,因而学生的思维显得单一狭窄,缺乏独创性,遇到新问题往往束手无策。为此,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自己设计实验,充分调动已有知识积累,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设想,探索出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然后对各种设想和可能进行比较、评价或组合归纳,最后确定现有条件下的最佳方案。

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体现以下原则:由学生按自己的设想和设计原理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实验时只要原理正确,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不一定照搬教材上或教师规定的模式,可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步骤的安排上只要科学合理,不论先后不拘一格。

体育课程教学要求范文第2篇

让学生最大限度最大容量地掌握现行地理学科知识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地理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当前,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素质乃大势所趋,以人为中心,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是教育界热点。因此,笔者认为地理学科课程教材体系应整体保持相对稳定,局部作必要调整。

一、地理课程教材设置要突出重点,渗透新理念,增强趣味性

就课程论而言,学科课程论更符合认识和教学规律、更能保证学生较好地认识世界,它强调知识的纵向发展,给学生展示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要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现实,在教材的内容编排上就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等因素,所以,在进行地理课程教材设计时,既要突出启发性、趣味性,又要深度适中,既注重知识的掌握,又要体现能力的培养。

例如:等高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地理概念,而等高线地形图更不易把握,这时可引导学生观察当地的一些有特点的山峰、丘陵,或者利用模型、幻灯进行演示,归纳概念,这样的教学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概括,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在课后还可以布置巩固性训练:用纸做一个圆锥,等距分成若干面,自己动手绘制等高线图。

又如,学习“土地资源”一节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大势、保护土地资源重要性等内容后,可以划定探究方向:看一看本地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什么问题,有哪些不合理现象。通过探究,学生自然会获得第一手材料,如果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当地土地资源利用中确实存在严重问题,教师则应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通过书信等方式向当地环保、土地等部门反映问题,提出建议。这种教学设计既能培养学生热爱、关注自然的优秀品德,又能锻炼学生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这类新颖、富有趣味的练习题的设置,充分反映了地理学科知识与客观现实的密切联系,突出了它的实用价值,能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关注自然、社会、人文环境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设置了“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等栏目,这些栏目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有关地理事物、现象等,可以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此外,现行教材中插入了许多自然、人文景观图,使地理教材引人入胜,韵味无穷,颇具特色,这是现行教材所具备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强大优势。

二、中学地理学科教材内容必须突出反映地理科学的新理论和新成就

如大气环流、地质力学、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等地理学内容,应尽可能地体现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科应有的水平和先进性,才能提高中学地理学科的教学水平,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求知、自主发展的欲望,学生才能主动地了解地理科学前沿的热点问题、并能够自觉地为攻克问题而不懈努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生通过对这些新理论、新成就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自然地受到唯物辩证主义教育,他们的道德品质得以培养。中学地理教材的这种编排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有的放矢地开展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 介绍新理论新成就,可以用“评一评”、“说一说”等形式安排在相关章节后,让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进行理解评说,让他们知道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继续学习、不断提高。

当前,人类已进入“技术革命”、“信息革命”的时代,知识量日益膨胀,知识更新周期也愈来愈短,传统的教材内容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必须注意精选和更新教材内容,对传统地理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改革,以提高教材的使用价值。

同时,地理教材内容随着地理科学成就的不断涌现也应不断更新,随着人类社会面临的新问题不断增多,地理科学的新成就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应有所反映。

体育课程教学要求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比较分析了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阐述了这些差距存在的原因,提出缩小差距、深化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0 引言

新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2002年8月12日由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从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校中施行.毋庸置疑,新纲要的实施已成为全国普通高校体育面临的重要工作.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观念、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基本上还是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总结,与《新纲要》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建议,为我院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对比法: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与《新纲要》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差距.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

根据《新纲要》我院制定了新的课程指导纲要,从2003级开始全面采取学生选项上课,本科体育课程教学时间为两年,占4个学分,专科体育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年半,占3个学分,每学期1个学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为:必修(基础课)与选项课,选项课项目又分为初级班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散打、体育舞蹈和网球)和提高班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和健美操).只有经过初级项目学习并合格后才能选修提高班相应项目.另外,为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要内容的保健班,每学期4学时体育理论课.体育课教材选用自编教材,执行自编教学大纲,对学生体育课成绩的评定是将其平时成绩和技能成绩折算成百分数来加以评定.

2.2 对照《新纲要》我院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我院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为目标,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改革与探索,实施了体育选修课程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纵观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对照《新纲要》提出的要求,仍存在以下欠缺和不足:

在课程目标方面:《新纲要》根据体育教育的功能十分具体地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目标,不仅为大多数学生确定了基本目标,也为部分学有所长和学有余力的学生确定了发展目标.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性质以及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目前我院制定的公共体育课程目标中明显缺少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内容.

在课程设置方面:《新纲要》明确要求,“普通高等学校一、二年级学生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应达到144学时)”,“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选修课”.目前我院专科只开设三个学期的体育课,三年级以上学生也未开设规范的选修课.

在课程结构方面:因为我院只有课堂教学和运动队训练,现行的选修课教学模式没有达到“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的要求.而且我院虽然“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但是由于学生选项后都是只有经过初级班学习后,才能进入提高班,因此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另外,由于我院场地、器材的原因,目前只开设了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八个选项课项目,学生选择的空间较小,因此在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以及“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氛围”等方面尚存不足.还有,我院体育理论课只是徒有虚名,基本没有落到实处.

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我们的教师尚未摆脱应试教育和竞技体育教育思想影响,以教师为中心,重教轻学,重技术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提高、轻意识和习惯养成、重身体教育轻心理和文化教育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因此,不仅在课程内容的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实效性、科学性与接受性方面存在不足,而且在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多样化,师生之间多边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还有欠缺.

在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由于学校扩招,学生人数较大幅度的增加,我院场地严重不足,我院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课堂教学班人数在4o人左右,远远高于《新纲要》要求的“根据体育课程的实际情况,为确保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班人数一般以30人左右为宜”;同时由于经费短缺,我院还没有“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和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管理系统”;

在课程评价方面:体育课程的评价应包括教与学两方面,而我院的公共体育课程缺少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

以上分析主要内容见下面简表

这些差距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观念没有更新;学校扩招,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场地建设速度、教师扩充速度跟不上;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等.

2.3 深化改革的思路

为进一步深化我院体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在总结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经验,找出不足的基础上,依据《新纲要》精神,从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的单项课建设人手,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目标、结构、内容、考评方法、课外锻炼,进行整体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在课程指导思想和目标上,突出“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方向,重视体育课程功能的开发,将以往按照运动项目确立学习目标的做法,转变为以体育的功能确立课程目标,在坚持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内容具体,便于操作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课程设置及结构方面:保证专科生的二年体育课程学习时间,学分为四学分;实施“按系统、分层次、课内外一体化综合管理”的体育课程模式,增加俱乐部活动课,按基础课、选项课、俱乐部活动课、竞技训练课四个层次进行课程教学;在选项课教学中,先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按层次选课(每个项目的教学目标均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现有水平按层次选课,并打破年级及班级的界限.);要求本科学生第五、第六学期必须选修俱乐部活动课,并需修满36学时获得2学分;制定体育理论教学计划,规定每学期必须进行4学时的理论教学,把具体的教学内容分配到具体的学期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

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突出体育单项课建设的特色.对各选项课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要求每位主讲教师都能依据学校教育的总目标,明确单项课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提出该课的具体目标,紧紧围绕课的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层次,对教学环节结构进行总体设计,确定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提出导学方案,制定出与课程目标相适宜的课程标准,确定考评的内容与方法;搞好公共体育课部业务学习,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推广新经验.

在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学院应按照体育课程教学要求配备相应数量合格的体育教师;加快场地(特别是室内场馆)建设,同时根据现有场地、器材条件,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课内系统可开设乒乓球选项课,素质提高选项课;课外系统将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场地设施和教师资源,在目前我院现有体育协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体育舞蹈、网球、羽毛球、跆拳道、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乒乓球等俱乐部,加大“终身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测试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学生锻炼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课外活动的发展,以促进俱乐部的发展;进一步加强课内外的教学管理,坚持教学检查制度;制定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和奖励制度,每年评价一次,评价结果记录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奖励等的主要依据;开发网上选课平台、学生体育成绩管理系统和场馆、器材管理系统,力求使公共体育课部的管理工作系统化科学化、系统化和计算机网络化.

在课程评价方面:改革公共体育课程考评方法,依据课程目标,制定教与学两个评价标准.对教师教学的评价,采用教师自评、互评、学生评价、专家组评议的方法,将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态度、教学科研能力、以及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课程目标贯彻得是否全面等纳入考核评价内容;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强化激励和发展功能,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定的方法,将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体育知识与运用能力、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以及进步幅度纳入考核评价内容.

3 结论与建议

(1)我院公共体育课程与《新纲要》对课程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体育课程教学要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陈庚仁(1981-),男,湖南湘乡人,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讲师。(湖南 湘潭 411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研究课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lgy11y006)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153-02

“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简称,即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通高校,在专科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前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在校接受就业前教育的最后阶段,对他们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和终身体育教育是高职体育课程建设的中心任务。在实现高职体育教育“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体育素养”的同时,有意识地增加对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相适应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培养学生适应就业所需的体育能力、自我保健能力、心理控制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将有利于学生进入职业工作后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劳动竞争或职业转换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质基础、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1.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没有结合专业特点

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大多还是按传统的教学习惯和模式设置。有调查显示“排在前三位的项目分别是达标项目、球类娱乐项目、武术健身项目”。而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实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体育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应结合不同的职业技术类型进行相关的职业体能的锻炼,提高学生对职业劳动的适应性。比如,机械、模具、开采、机电等相关职业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交替进行,劳动强度大,工厂环境多为高温、辐射、噪音等,容易造成心烦气闷、免疫力低下等不良症状。在体育教学中可加入快速变姿等练习,还可充分利用各种自然条件,进行环境适应训练。再如,设计、会计、英语、计算机、酒店管理、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等学生今后从事职业以脑力劳动为主,精神高度集中,要求手指灵活,协调性强,长期单一坐姿,低头、含胸、弯腰,长此以往将影响颈椎、腰椎、手腕等部位的功能。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对身体协调性较高的项目来进行训练,如乒乓球、羽毛球、跳绳、健美操、形体训练等。

2.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尚需加强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大多重视体育技能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教育和体育文化的传承,也不注重体育课程理论实践的研究。大多数教师还是注重继续教育和学习,但是由于自身的理论素养不够,在借鉴和吸收学术成果时往往不能准确体会精髓而在教学中误用,反而引起不良的教学效果。比如,近年来教师逐渐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真正的主体,要以学生为本,应通过各种策略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实施中,有的教师过于追求课程的趣味性,敷衍甚至放弃了对学生提高体质和健康水平有重要作用但学生不感兴趣的一些内容或项目,比如中长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等;有的教师为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任学生自由锻炼,成了“放羊式”教学。这样将对学生终身锻炼习惯的养成有负面影响,也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培养目标的达成。

3.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不重视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是公共必修课,一般为每周2课时,条件不够好的学校还容易受天气、场地等方面的制约,标准课时很难保证;再加上体育教学内容设置、教师教学方法、管理不严格等等问题,使得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娱乐课或者自由活动课,这部分学生缺课现象比较严重,上课被动,参与性不强,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容易导致教学活动的恶性循环。

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方案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应围绕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服务专业要求为职责,以培养学生未来岗位(职业)所需的体质体能为目标,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改革传统的体育课模式,构建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锻炼相结合的新型体育课教学模式。

1.确定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性质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定位在健康教育,满足兴趣,注重健身,提升素质,服务专业。通过有效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体魄,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运用启发式、自主式、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将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锻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体育课模式。

2.厘定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培养目标

(1)能力目标:参与运动,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学习运动技能,掌握1~2门体育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基本掌握群体活动的管理、组织与编排方法;根据未来岗位(职业)对体质体能的要求,建立岗位(职业)体质体能标准,学生通过达标锻炼,提高学生从事专业的适应能力。

(2)知识目标:基本掌握自我体质健康评价方法,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基本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发展体能的知识和方法,基本掌握体育卫生与保健、运动处方知识;能编制适应自身需要(如职业、岗位)的健身运动和保健处方。

(3)素质目标:基本掌握职业(岗位)所需体质体能的锻炼方法;全面发展身体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素质;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个体与团队的关系;改善心态,克服心碍,增强自控能力,享受运动乐趣与成功。

3.调整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将“健康实用”的指导思想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坚持健身性和职业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开设体育理论课、基础体育课、选项体育课、训练体育课、体育保健课和学生体质健康测评。具体内容设置如下:

(1)体育理论课:体育运动对人体的影响;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体育锻炼的医疗监督与卫生常识;球类运动竞赛的组织与编排。

(2)体育基础课:长拳或太极拳;身体素质练习;篮球;排球;足球。

(3)体育选项课: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田径;太极拳等。

(4)体育训练课(学院代表队的训练课):1)常年训练:训练课排入学期课程表内;2)在选项课中选拔优秀学生组建专业班。

(5)体育保健课:针对部分患有慢性疾病、身体有残疾或身体特型等原因不能正常参加体育课的学生开设体育保健课。教学以健康知识和学生力所能及、动作轻缓且运动量适宜的运动项目为主。

(6)学生体质健康测评:身高体重测量;台阶测试或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肺活量测试;握力测试(仰卧起坐测试〈女〉);立定跳远测试等。

(7)院系体育比赛以及各种相关的体育活动。

4.优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队伍

学校应多渠道提供教师进修机会,适当调整教师评价体系,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可通过各种方式(如:专家讲座、体育教师暑期学校、定期大讨论、师生座谈等)转变教师思想观念,从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角度出发,使教师对课程有全面系统的认识,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教学的精髓。另外,在进行教师绩效考核时,可把教师的教学、科研、人文素养等方面通过分值比例量化表现,通过考核来施加一定的压力,进一步促进教师加强继续教育,从而把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落到实处。

5.加强学生管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

(1)制定体育课程要求,严格按要求管理学生。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法规性文件要求,体育课程未修满规定学时不能毕业,只能作为肆业处理,只有在新学年补满必修学时后,方可补办毕业证书。体育课程缺课(请假、旷课)累计达1/3总课时者,为不及格必须重修。用严格的制度来督促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2)整合学校各种体育资源,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为实现体育课程教学目标,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锻炼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先进资源,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全面开放各项场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锻炼的时间和方式。

(3)打破原有班级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身发展特点及学校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打破原有的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扩大体育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通过这种上课形式也可使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同学之间增进沟通和交流,使学生身心诸多方面得到发展,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三、结语

现代职业人面临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对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力提升自身职业素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应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围绕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技术型人才目标而展开,秉持“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设课程”、“以能力为本,以社会适应力为目标”的课程教育理念,积极推进高职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与特色建设。

参考文献:

[1]郑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症结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8):83.

[2]王丽.对部分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状况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2):78.

体育课程教学要求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体育;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开展;研究

要提高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工作发展的需要,高职体育课程开发和设置需要进行积极地创新、改革。而开发和建设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措施,这种课程设置符合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特点,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对高职体育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要与职业实用性的要求相适应

在高职院校开设的有不同的专业,包括教育专业、机电专业、化工专业、信息专业等等,不同的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不同,工作的性质,劳动强度以及职业实用性等都有区别,这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就有区别。在设置体育课程方面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做区别对待,比如,财经专业毕业的学生是以从事财务部门、金融部门和银行等企业单位为主的,工作对学生身体的静力性、耐力,手指的灵活性都有较高的要求,他们在工作中需要长期静坐,身体的上肢和腰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所以在进行课体育程建设中,要多多选择一些球类、体操和健美操等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在锻炼中减轻疲劳,加强学生身体基本素质。再比如,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他们毕业后主要从事的是文秘工作,在工作中需要做大量的脑力劳动,同时,这种工作对学生的气质和形象要求也较高。因此,对此专业学生在进行体育课程选择时,就要综合考虑这方面的内容,通过体育项目选择学习,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就需要开设一些形体和健美操等课程教学。再比如,对于机电专业的学生而言,在进行体育课程的创设中就要考虑这部分学生未来工种的特点,这个专业的学生未来工种的性质主要以混合劳动为主,毕业生不仅要掌握机械的操作过程,掌握机械的运转和维修等相关专业知识,同时,毕业生也需要在车间熟练地操作机车等,这样,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就要能够设置一些能够提高学生基本身体耐力的项目,同时也需要提高学生的灵敏性,在课程开设中,要以器械体操为主,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一般身体素质,同时,还要增添一些技巧性的体育项目,以促进学生身体灵敏度的提升。因此,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在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开展中一定要能够充分考虑学生未来职业特点,要与学生未来职业的实用性的要求相适应。

二、构建“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基本框架模型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成功构建“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基本框架模型,需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在教学中要认真研究不同专业与工种、工作性质的相关性,研究学生所学专业与未来参加工作之间的联系,找出联系点,在体育实用性课程设置中,要把相关内容体现出了。第二,研究者要对与学生专业相关度较高的运动项目进行对比选择,在学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中,许多内容都与学生的未来工作具有一定的联系,但在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设置中,要对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运动项目进行对比选择,把相关度最高的体育项目选择出来,并在课程设置中有所体现。第三、在教材、教学教案的编写时,要根据所选取的体育教学项目,进行设置,这样,才能使课程设置更具有针对性。第四、在教学中要更好地实施教学项目,在教学组织形式,方式和方法上要进行有效的研究和选择,尽可能是之能够与未来从事的工作相适应。第五,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状态,向主动学习转变,使学生能够有效学习体育,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另外,为了保证体育教学的目标能够顺利实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还需要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评价,并根据评价及时调整和完善体育教学活动,使之能够更为科学和完善发展。第六、通过体育职业实用性教学活动,使学生建立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确保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使学生得到有效发展。

三、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职业实用型体育课程教学,这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对学生未来成功就业,就业后有效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要积极研究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并使之能够不断得到完善发展。

高职院校要能够根据自己院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实施职业实用型体育课程教学。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在开展一学年的体育基础课和选项课的基础上,以同一个教学系或者是同类专业为基础进行分项教学,在第二学期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必选课教学,通过教学,使学生的基础体育素养和专业体育素养都能得到发展。第二种教学模式是在学校开设同一专业或者是相近专业为基础的职业实用性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更受学生的喜爱,对于学生的专业体育素养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不能搞一刀切,不同的专业需要不同的体育技能和能力,需要不同的身体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必须研究学生未来的职业和工作性质,课程设置要与之有效结合起来,以发展学生职业素养为中心进行课程设置。另外,在课程教学中,也要综合考虑学生未来的工作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和体能,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