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浅谈艺术创作的灵感

浅谈艺术创作的灵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艺术创作的灵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浅谈艺术创作的灵感

浅谈艺术创作的灵感范文第1篇

1 瓷画艺术概述

瓷画又称陶瓷绘画, 瓷画是将绘画艺术创作与陶瓷制作相互结合的创作作品。瓷画讲究绘画语言的丰富表现力, 极大限度地发挥绘画语言艺术, 画中语言含情含景, 给人以生动的表现力和艺术内涵, 其次讲究色彩运用的完美搭配, 瓷画的色彩搭配要结合陶瓷本身的色彩纹理, 再加以相对的艺术巧思, 色彩搭配上更是呈现出多样丰富的面貌, 带给观赏者视觉的冲击力和表现力, 在材料质感的表现上, 瓷画艺术的质感讲究典雅大方, 不俗套, 不矫饰, 因此瓷画艺术在整体上带给人的是审美的美好享受和深远的艺术底蕴, 这也是瓷画艺术长期以来不断丰富发展的源泉与生命力所在。

2 研究瓷画艺术创作灵感的现实意义

当前陶瓷文化在市场的大环境下呈现出较为低迷疲软的发展态势, 从陶瓷产业的发展实质来看,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创新发展, 需要结合时代精神给出新的市场作品和新的答卷, 而这些需要追根溯源, 从瓷画艺术发展的源头追寻瓷画艺术发展的创造灵感和发展的精华动力, 我们发现, 在瓷画艺术发展的辉煌时期, 文人高士的艺术创作为瓷画艺术注入了很多艺术模板, 并不断给瓷画艺术的发展创作了一个又一个高峰期, 所以我们要研究文人高士瓷画艺术的创作灵感, 从中提取对现实陶瓷文化创意的艺术帮助, 以此来推动陶瓷文化创作不断创新, 获得新的生机。

3 文人高士瓷画艺术的创作灵感概述

1) 文人画与陶瓷艺术的融合。从清朝末年开始, 景德镇浅绛彩文人瓷画主要侧重于文人画的移植, 明清期间文人高士的思想情感多受黑暗的现实统治所压抑, 传统势力和保守画风多盛行于文人学界, 现实与文人情感的融合往往能创作出很多深沉古朴的新意象灵感, 文人高士们在这时也擅用文字诗词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境, 引书入画在那个时代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流行, 文人写意画也逐渐与世俗画发生一定的融合, 因此文人高士的一些生活愤郁之情最终也成为了瓷画艺术的一份艺术灵感源泉, 在另一方面, 清朝末年, 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 民众的思想水平也逐步得到了提升, 文人高士的艺术创作也更加容易被大众接受, 陶瓷创作也逐渐摆脱宫廷艺术的禁锢, 原本只作为工艺美术的陶瓷艺术逐步转向了文化美术, 这是陶瓷艺术创作的一大转变。

2) 文人高士之间的艺术交流讨论。文人高士关于瓷画艺术的创造灵感还得益于文人高士之间的各式艺术交流创作, 以浅绛彩文人瓷画为例, 程门在家乡就以创作文人画积攒了一定的名气, 他的创作灵感主要来自传统的文人画花鸟仕女创作, 以传统文人画为艺术创作模板, 兼顾写意和工笔两种画风, 融合徽州当地特色风情, 创作文人瓷画。然而在他创作初期, 由于只顾文人画在瓷板上的移植, 忽略陶瓷釉的创作特性, 因此未能在当地打开销路, 但在他进行游历创作时, 来到了文人高士云集的南昌, 在南昌他与众多文人高士一并讨论创作, 对于创作理念和表现形式又有了新的创作灵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打磨, 他创作出了当时很多瓷画精品, 得到了市场商贾的广泛认可。

3) 文人高士瓷画对审美的独特追求。文人高士对艺术创作有独特的审美要求, 创作灵感多来自对生活艺术的美的体现, 陶瓷艺术以往作为工艺美术出现, 被形式、模板禁锢着, 审美形式陷于模式化、单一化, 而文人高士的瓷画创作则使瓷画艺术更加具有自主性、独特性, 这种审美格式因此得以脱离宫廷艺术的束缚, 从工艺、色彩、质感上都能得到突破, 创造新的审美追求, 工艺上更加注重绘画与陶瓷创作的有机融合, 色彩上更贴近陶瓷天生的纹理痕迹, 质感上更具有独一无二的气质, 这是文人高士独特的创作灵感所带来的审美追求。

4) 文人高士瓷画艺术的创新更新。一切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 却也高于生活, 在民国时期, 瓷画艺术的主流由浅绛彩文人瓷画逐步转向新粉彩瓷画, 新粉彩瓷画主要风格转变是较为诙谐世俗化, 充满世俗的可爱烟火气息, 瓷画大师珠山八友的瓷画创作就比较偏向世俗风情, 消解了文人高士疏离孤僻的一面, 走向贴近百姓生活的一面, 在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的时代潮流下, 文人高士瓷画艺术创作也逐步走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成为了当时审美文化新的艺术形式。这又进一步说明创新是文化创意发展并保持生机的源泉, 唯有不断贴近时代的审美需要, 才能创造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5) 学习外来文化的精华, 总结自己的不足, 扬长避短, 打开海外市场。文人高士的瓷画艺术创作主要来自自己的传统文化涵养, 但也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进行了新的革新, 相较于西方的油画水彩, 我国瓷画作品色彩上不是那么绚丽惹眼, 但随着时代市场的需要, 瓷画艺术创作在色彩方面也出现了色釉窑变彩绘画艺术, 在烧制后呈现丰富的色彩, 给人以视觉的极致美感, 厚重又不失晶莹剔透, 肌理变化细腻清晰, 是陶瓷绘画艺术创作的又一大进步。文人高士的瓷画艺术创作灵感充分运用于实际的瓷画创作之中。

参考文献

[1]马俐, 杨涛.宋代花鸟画与现代粉彩花鸟瓷画装饰形式语言的比较研究[J].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8, 33 (2) :27-31.

[2]吴怡莹.粉彩花鸟瓷画自然生态理念历史发展探析[J].中国陶瓷, 2018, 54 (4) :74-77.

[3]王莉莉.浅谈晚清民国时期浅绛彩瓷画的艺术魅力[J].西部皮革, 2018, 40 (2) :116.

浅谈艺术创作的灵感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活 舞蹈形象 舞蹈形象思维

近年来,凭借电视、音像,以及各大公开舞蹈赛事和舞蹈选秀节目传播媒介,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舞蹈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普通大众的视野中,尤其是今年红透半边天的电视节目《舞林争霸》、《舞出我人生》等,让广大观众越发感受到舞蹈艺术带来的美的享受。其实,舞蹈艺术本来就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它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一.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和舞蹈形象的产生也是源于生活。一个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一个从认识生活到感受生活,最后投入舞蹈编导的个人审美情感去表现生活的过程。认识生活是首要基础,而深入生活又是认识生活的必要条件。没有哪一位舞蹈编导能够在不贴近生活、不深入生活的前提下创作出优秀的舞蹈,因为他根本不可能正确认识生活,把握生活的本质,更不用谈去表现生活了。所以,对舞蹈编导来说,只有认识了所要表现的生活,并且有了切身的感受以后,才能创作出成功的舞蹈作品。

“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是同志概括出的生活和创作的关系。黑格尔说过:“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天空,温柔的灵感始终也不会光顾他。” 还有我国古诗中“踏破铁鞋无觅处”“为伊消的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也都说明了苦苦积累的重要性。舞蹈编导应该投身于生活,依靠勤奋扎实的劳动和积累来培养艺术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并不懈地学习、钻研,磨炼创作才能,而不是把希望全部寄托于脱离人民生活的所谓的“灵感爆发”。

二.艺术创作将生活“舞蹈化”

虽然要从生活中去获取舞蹈形象,但绝不是模拟仿造而是对真实生活的美化,优化和韵律化。作为从生活中提炼舞蹈动作,进而塑造出完整的舞蹈形象,不可绕开的前提就是从生活出发。生活的美和舞蹈形象是相互作用的。生活的美是最基础,最真实,最生动的,因而作为舞蹈编导就必须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观察、分析,然后把自然形态上的个体美感予以加工,创造出美的舞蹈形象来。

“艺术是生活的影子的影子”。这句话说明,生活和艺术创作不是直射(直接)的关系,而是折射的关系。“影子”是客观在人内心的反映,这并不能称之为艺术。只有人把自己心中的影子创造出非现实的“影子的影子”才能称为艺术。从“影子”到“影子的影子”要经过人的主观能动的创造,经过想像加工以及艺术处理等,要经过这一系列复杂的创作活动才能成为艺术。而不是图解生活,不是单纯的再现生活。也就是说在创作中要有生活,但又要将生活进行提炼加工以及想像创造,使之变为舞台艺术。

编导应善于用“舞蹈家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许多看似普通常见的事物,运用舞蹈的形象思维取其精华,将它们转化成新鲜陌生的形态艺术,把具体的实象转变为朦胧的抽象。比如,舞蹈编导常常会被某个人物或情景触动,脑海里引发的就是有关这个人物和情景的舞蹈动作化的联想,甚至眼前会浮现出舞台上这个人物在不同场景下各种动作的舞蹈画面。这样就形成了舞蹈形象思维。当编导对千姿百态的对象依据这些形象思维创造出舞蹈形象出来时,应该准确把握住这些对象的本质特征,进而锤炼,提炼出最具有代表性,最典型的动作形象。舞蹈编导家、教育家房进激,黄少淑教授的《荷花赋》,虽然基本动作看似十分简单:脚下是半脚掌上的碎步加以上身小幅度的变化,但是配上及地白裙和粉色花瓣,以及十分形象的荷花莲盘再与清远幽静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就十分形象,也十分典型地描绘出一池荷花漂浮湖面,亭亭玉立,纯洁崇高,出淤泥而不染的美丽画面,也无声地赞颂出了荷花所代表的高贵品质。

总而言之,舞蹈是从生活中而来,经过艺术家们的加工创造,最终又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中去,如此反复就形成了一个现实生活—艺术创造—舞蹈作品—现实生活的有机循环,源源不断地给人们带来艺术欣赏的美好享受。

参考文献

[1]张慧 浅谈舞蹈与生活的关系 《大众文艺》2010年02期

浅谈艺术创作的灵感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陶瓷创作 泥性肌理 写意性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1泥性肌理

1.1关于泥性肌理的认识

肌理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客观存在的属性,但是对于肌理的认识要通过人的主观地意识对其进行感知。不同的材料本质上式呈现出不同的肌理的,这样一来可以通过不同的肌理所传达出的感觉对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审美的感觉。陶瓷艺术作为一门基于泥土的艺术创作,很大程度上是利用泥土在创作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纹理,也可称为肌理进行美感和意境的表达的。艺术家主要是在泥土在较高温度的情况下,使得材料的塑成自然地产生了纹路来展示陶瓷的美。并且,泥性肌理的产生也与泥土的选择和处理的手法有很大的关系,寻找烧造泥釉的合适的策略,才会达到意想的效果。

1.2泥性肌理在陶瓷创作中的意义

陶瓷作品在成型的过程中形成的肌理会给艺术家不同的感觉,比如说不同的肌理会给人或柔和温婉、细致精巧、粗糙豁达、湿润灵气的感觉。此外,陶艺家也对泥性进行触觉性的感知,通过对其与肢体的接触,来感受较为确切而具体的组成成分,让在后来处理所要达成的理想中的肌理过程中更加的游刃有余,对泥土的表达更加的准确,实现了更加投入的感觉。同时,泥性的肌理也是对艺术家灵感的一个激发。越有较高艺术造诣的艺术家会对自然界中的“美”有一种独特的认识,他们可能会通过现有的最客观的东西,去挖掘出潜在的更加抽象的东西,这也是陶瓷在利用泥性肌理在表达意境的过程中的手法。在烧制陶瓷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理想的肌理的状况,但是在艺术家的手里,他们可以通过合理的联想,将出现的瑕疵进行重新定义。可以是新的意境,比如说联想成一幅新的风景,一幅新的情景图……由于肌理给人的感觉是随机的没有规律,所以会给人很大的想象的空间。

通过随意的拿、捏,会让艺术家有很多的出色的创作的灵感,从而造就优秀的陶瓷作品。但是有时候出现的肌理的瑕疵也会阻碍艺术家的思路,会误导性地让艺术家放错了重点,不能使现有的物质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艺术表现。所以陶瓷中出现的肌理也要经过合理的处理,更深一层对于本质的挖掘。这就要应用转业的技术方法进行处理,对所出现的瑕疵进行修正和合理的舍去,进行更加有效的审美元素的构建。具体的就要“因地制宜”的对瑕疵进行预见和出现后的控制。比如由于泥土的成分的问题而导致的陶瓷表面的不光滑,我们可以顺应这种现状,在烧制的过程中结合成相关的纹理,增加成品的韵味和艺术感。

2写意性

2.1对于写意性的认识

写意主要是通过现有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艺术表现,更深一层的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写意”这种表现手法在很多是艺术表现形式中都有应用,比如绘画、构图,当然在陶瓷的艺术创作中主要是通过泥性物质所传达出的肌理的具体的内容进行表达的。在陶瓷烧制的过程中会出现创造性的形态的塑造,而正是这种塑造,产生了陶艺的创作中所独有的写意美感的传达。“写意”就是“泥性肌理”的第二种存在,或者说“写意”依赖于“泥性肌理”的塑造。

2.2写意性给陶瓷创造的意义

中国陶瓷中的写意性区别于其他国家地区的精致感情的表达,是很独特的中国艺术的审美的点。将写意的想法与陶瓷的烧制形成的纹理进行结合,实质上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同时文化的艺术也为陶瓷的发展不断地提供更加开阔的空间,让艺术家们有了更多的灵感和艺术创作的素材。由于在泥土的烧制的过程中不能很精确的烧制成我们所洗希望的风景的图案,所以加上艺术家的想象而形成了写意。陶瓷在写意中的表现主要通过泥性、釉色、窑火等进行写意。

通过釉色的写意主要是通过釉在陶瓷的外层进行一层玻璃质层的涂抹,利用釉的不固定性、互相融合并且较为持久的特点,进行写意的表达。具体的是通过上釉,可以通过釉色表现出理想的风景的效果,或恢弘大气,或颜色的深浅大不相同。并且通过局部和整体的调整,混合多种不同的釉色种类,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特色。而釉彩在烧制的过程中没有规律的进行流动,这种较为随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上釉后的陶瓷表现出很大的想象的张力,实现写意的效果。

通过窑火的写意主要是利用陶瓷在烧制的过程中泥土所制成的土坯和所上的釉色在烧制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化,最终给人呈现出的颜色和接触时感觉的不同而达到写意的效果。在烧制的过程中也会出现陶瓷的损坏等状况,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也是可能给最终的作品带来意外的效果展示。

3泥性肌理与写意

通过泥性肌理对于写意的表达主要是通过泥这一物质作为载体的。陶瓷产品主要是有泥烧制而成的,一定程度上让作品有了很大的灵气。泥也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同时伴随着古老的神话故事、最早的人对于泥制品的利用,都让陶瓷展现出了较为广泛的实用价值。同时也由于人们对于泥土的较早的接触,也使得艺术家能更好地驾驭通过泥对写意的传达。主要的写意通过在烧制的过程中泥土的块状结构或者线条性的结构进行表达。线性的泥,可以勾勒出较为流畅的情景,显示出较为柔和的感觉。同时线条在较粗较细、较长较短之间的变换,也会让变现的已经更加的有姿态。而对于泥块,泥块的厚度、大小、具体的形状都是在不确定和确定之间徘徊的,所以这种较为随意的手法恰恰是写意的精髓所在。这样给足了艺术家们更多的创作的空间,利用这种随意展现的形式更加的能够表达理想中的效果。

4总结

陶瓷作品的写意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的写意有所不同,这也是其独特之处。通过泥性肌理对于写意性的表达,充分融入了泥土特质和艺术的美。

参考文献

[1] 刘爽.现代陶艺创作中的泥性肌理与写意性[J].装饰,2010.

浅谈艺术创作的灵感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专注;舞蹈创作;创新

马克?吐温说过:“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作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触之新事物,在于学。温故而知新,在于习。熟能而生巧,在于练。知知而创之,在于积。创之新意念,在于思。作亦要颖之,在于专。所谓“专注”,就是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做客观事物所给予它从事主观思维的行为活动。从更深刻的涵义上讲,专注是一种精神,是精神层面的意识行为。物质是客观的,精神是主观的,专注作为“精神”领域的范畴,无疑不是在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和支配。专注是人内在的主观意识,是主体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的一种精神意识层面。人的本质就是精神,人最重要的是精神的表现,艺术的本质也是精神,它所表现出来的也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内在精神显现。美得精神是艺术活的灵魂,笔者认为“专注”的精神是成就艺术“精”的理念。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就是一种专注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就是“专注”这种精神和境界所带来的的反映。一个具有专注力的人,往往能够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要做的事情上,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力求在任何事的完成上做到精益求精。在遇到问题、遭受挫折的时候,他们也会奋起搏发、勇于超越,在专注的毅力下直到最后的成功。它是一种在坚强和执着的性格驱使下所表现出的一种精神,同时也是专注的精神带给人的一种坚定的信念。与之相反,则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景象。

一、“专注”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专注力是进行新的定位,关注新事物的能力,既简单又不费力。我们越是专注,越能发现事物如何根据情况与视角而改变、越能在专注的行为下发现不一样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越能在不同的角度创新出超新的别样的东西,使之具有价值性。不过,要拥有专注力,就必须抛弃看世界的既定方式,用独特的眼光和专注的精力去审视客观世界,从而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事物。艺术是劳动生活的产物,是一种物质生活下的精神意识载体,“艺术”是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着。经历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演变至今仍灿烂地发挥着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在文化这个大系统的领域里一花独放。作为一种以主观意象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其主观性可说是主要的,我们可以暂时这样理解,但任何事物都摆脱不了被客观事物所决定的命运。在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范畴里,“艺术”也同样摆脱不了被客观事物所决定的命运,所以它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下的产物,显然其客观性是显现的,是一种在客观物质影响下所产生的内在深层的精神意识。其主观性和客观性是同时存在的,互为彼此所影响和作用。借此笔者对“艺术”做了自己所理解的微薄界定。从宏观角度来说:是主观世界的客观表现,客观现象的主观反映;是艺术家借助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创造性活动,是主观意象为客观现象服务的有意识再创造,从而使其具有客观性、主观性。从微观角度来说,是艺术家在其主观意象的思考下,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文化底蕴、独特思维以及对艺术知识的独到见解和掌握,从而创造和表现出与现实生活相符的艺术形式,表达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意念,同时反映出个人对社会生活的一些独特的理解、想象和创造。使艺术呈现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充满想象、引起共鸣的效果,使其具有艺术性、审美性、现实性和文化性。从其现实性考虑,人们在精神领域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下,“艺术”则大多是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为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其根本就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作,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和情绪的同时,也表达和反映内心的意念。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是艺术家通过对客观生活的观察、认识、理解和探究之后再结合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对艺术所领悟的层面,去专注而用心地反映客观现实生活,创作生活中所传达给他的一种主观的内心精神世界。专注的创作可以让我们学会在生活各方面都过的更有意义。无论我们选择创作什么,都必须专注而用心。专注会让人留意到全面性,它也要求我们要留意新事物的过程,要看到被视为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以及被视为相似事物之间的差异。只有专注的去观察每个事物的多方面,看到事物的多面性,才能发现和寻找到所有事物的独特之处。为我们艺术的创作带来不一样的灵感和创意。艺术的本质就是创造,人类的前进与发展靠的就是创造。可以说,创造力就是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新颖的,别人想不到的、创作不出的东西。首先,从创造具有的几点基本要素来谈一下艺术创作与“专注”之间的关系:

1.“想象”的功用。

它是一种主观的意识,是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反映。所谓想象,官方这样定义:就是我们的大脑两半球在条件刺激物的影响之下,以我们从知觉所得来而且在记忆中所保存的回忆的表象材料,通过分析与综合的加工作用,创造出未曾知觉过的甚或是未曾存在过的事物的形象的过程。就笔者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对“想象”的理解是:它是人的大脑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一种主观理解后,经过感受、体验最终反映到大脑当中的一种主观意象,或是想象。想象分为两种形式:一、再造想象是把自己记忆中或别人描述过的形象在头脑中产生出来。二、创造想象则不局限于原有的感性形象,而是在大量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崭新的形象。在对想象一词的理解中我们可以得出,在创造中,要想具备超强的、丰富的想象力,就要求我们(1)既要有从我们对客观生活的实践积累中经过整理、加工过的表象材料中寻找客观的、具象的形象,作为在创造过程中的根基。(2)又要有“专注”的精神,黑格尔认为:“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因为艺术不仅可以利用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形形,而且还可以用创造的想象自己去另外创造无穷无尽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专注精神。我们要全身心的去投入观察大自然所带给我们无穷的具象资源,促使我们去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运用大脑意识中专注的想象力,从而创作出具有现实性,时代性,感染性、艺术性、审美性的优秀作品。只有专注投入创作时,才是回归真我。如舞蹈《中国妈妈》就是编导在专注于思考作品的题材、主题以及整体的构架中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所呈现出的一部撼动心灵、触发深思、感人至深的经典之作。我认为,“想象”与“专注”之间是引导和被引导、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是相互联系的。想象是专注的前提,专注是想象的必要基础。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会有很好、有价值的作品得以呈现。

2.“直觉”的功用。

直觉是指创作主体未经理性分析与逻辑推演而迅速直接地把握客体对象的本质及其感性特征的能力。属主观意识层面的范畴,同时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它具有直接性、敏捷性、简缩性、跳跃性等特点。可以认为它是逻辑思维的凝聚或简缩。直觉与个性有关。一幅抽象的图,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景象。这意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直觉。当人没有建立起逻辑思维,理性思考,人就会习惯利用直觉。直觉是人内心深处固有的一种能力。常人之所以不能发现是因为深层意识的能力不够强,同时又被意识所束缚,当通过训练增强了深层意识的能力并摆脱意识的束缚时,就会开发出超人的直觉能力。产生直觉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集中注意力等待直觉出现。把注意力引向自己希望了解的事情,但不要循常人的习惯开始分析和猜测,仅仅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上面,但什么都不想,等待从内心深处升起的感觉。常人为了给直觉的升起创造条件,还需要进行一些训练。开发直觉的关键是高度地专注而不在乎是在什么事情上专注。在任何事情上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都可以由此开启人的直觉潜能。在艺术创作的路上,创作者要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抓住直觉的出现,在知行合一的境界中发挥好充满正能量的直觉,创作出反映具有自我本体的作品。艺术直觉是一种特性,它是本身具有的,与其他不同的是这种特性就是在你眼前掠过的这种形象会导致你不顾一切地去创作。在创作时,直觉出现的一霎那,我们要专注的去开采直觉带给我们宝贵的创作火花,在其中创作出漂亮的,值得后人品鉴的作品。艺术创作中的“直觉”与“专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两者都属意识层面的范畴,“专注”在一定条件下对“直觉”的产生起着促进引导的作用,“直觉”反过来对“专注”有着反映的作用。我们要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使艺术作品具有更高层次的水准。

3.“梦境”的功用。

梦境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潜意识心理反应,梦是一种预言,预知未来所要发生的事情,梦境常常对艺术等方面激发出灵感,能够将梦境里充满了密密麻麻的象征符号串联起来,转换成艺术灵感的源泉。它是主观精神层面中的潜在意识流,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潜在产生的主观反应。梦境跟我们的现实生活是有关系的。我们通常会有这种体验,就寝前,人们在专注的思考什么事情时,其相关信息就会反映在梦境中。这就表明现实生活与梦境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艺术家就是在专注思考创作思路时,反映到了梦境中,从而完成了对作品美好的诠释和表达。我认为,“梦境”与“专注”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专注是梦境形成的前提,梦境则是专注形势下的表现。在创作时,我们可以把专注思考下形成的美好梦境反映到创作当中,让作品呈现出一种充满意境,完美诠释,直击心灵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佳作。

4.“灵感”的功用

。所谓灵感,是指在创造活动中,人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的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顿悟式思维形式和心理现象。灵感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累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出现的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思路。它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创造景象和成果,然而它的产生却是突然而来、倏然而去,并不为人们的理智所控制,具有突然性、短暂性、亢奋性和突破性等特征。上述中提到了灵感是在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出现的富有创造力的思路,那么这些前提条件无一不是要求我们要在专注的路上努力前行。这就表明了“灵感”与“专注”也是息息相关的。在艺术创作中,灵感的出现无疑是对创作好的征兆,但灵感的出现确是我们在艺术路上不断学习、实践、积累的成果,艺术工作者也要在灵感来临后,抓住这个经过不断努力积累,专注于学习思考所迸发出的闪亮金子,创造出超凡脱俗的具有审美意境的优秀作品。

5.“创意”的功用。

一切创造都离不开创意,艺术创造不是重复性的劳动,而是创造性的智慧。智慧的创造首先在艺术创意能力中显现,创意是具有鲜明目的和有效手段的非凡智慧,创意是奇特方案中的核心要素,创意是事关全局并决定成败的谋略,创意是价值连城的核心命脉。它是艺术创造的灵魂、是命门、是命脉、是命根子,所以真正的创意创造了独特、奇妙的创意,创造了卓越、伟大的创意,创造了永恒。在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的哲学范畴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现实事物的表现有着超强的“反意识”能动性,也就是“创意”的形成与表现。使现实的事物表现得更具光彩。在“创意”发挥它的能动性时,要与之前几点相结合,在前面四点中都论及了与“专注”的关系。那么创意与专注力是天生的一对,要移除创意的绊脚石,最好的方法就是了解如何在思考中注入专注力,一旦落实,创意的展现便又成为开发新的专注思考模式的宝贵方法。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要想创造出独特、新颖的艺术,就必须要有主观意识中注入专注力后形成的独特构思和想法,那么在这里,专注力就会起到它无形的作用,为艺术创造中独特新颖的创意提供新鲜的血液,使艺术作品成为永恒的经典之作。以上几点,都在阐述同一个观点,就是专注力与艺术创造之间的关系,艺术工作者在创造时要把自己全身心的精力都专注的投入到创作的过程中。因为,专注的时候会被视为是有魅力而真诚的。只有在专注的做一件事时,我们创作出的不是伟大的艺术,而是真诚的艺术,感人的艺术,共鸣的艺术,专注的艺术。而这样的艺术会成为永恒的经典。

二、“专注”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一个人只有专注于一个目标,才能在这个目标上取得既定的前景。专注是境界,专注是修养。专注是激情,激情是动力。要专注于某一事业,你就要真心去热爱和倾心于这一事业。专注是自信,自信是豪气。要专注于某一事业,你就要对自己充满自信,坚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具有创新性、价值性的。只有坚信,才能经受得住各种失败挫折,才能锲而不舍,勇于前进。专注是胆识,胆识是魄力。要专注于某一事业,你就要敢舍取弃,敢于不怕输的勇气、敢于执着的动力、敢于吃苦的毅力。只有这样,你才会在自己坚定的毅力和执着的专注力下,得到应有的成绩。专注是清醒,清醒则不迷惘。要专注某一事业,你就要保持冷静和清醒,清醒审视自己、清醒设定目标、清醒行动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专注从事工作,完成既定目标,才能更好地发挥潜能,做出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成果。专注是修养,在你提升自己的知识和学识后,你内在的修养也相应有所提升,它会使你在这份修养中专注的做好所要完成的目标,从而更好的让自己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就上述对“专注”的一些阐述,我们可以看出“专注”在任何事情中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就结合艺术创作中作品的几点基本要素来进行“专注”对艺术作品创作的作用。

1.内容、

舞蹈作品是舞蹈家对客观社会生活的主观审美表现反映。作品的内容是反映生活现象和作者主观的感受和评价,包括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环境五大因素。(1)题材是舞蹈作品直接描绘的生活现象,作者通过选择、提炼、加工后作为作品内容的材料。(2)主题是舞蹈作品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意蕴和中心思想,它对题材的选择,结构的安排,动作语汇的运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3)人物是作品表现描绘的具体可感知的对象。(4)情节是作品中人物生活和事件的演变发展过程。(5)环境是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舞蹈事件情节发展的生活场景和时空范围。舞蹈作品中,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构思、人物的描绘、情节事件的安排,这五大因素连在一起,才能算是一部完整的新颖的作品。而这样一部作品的呈现,是编导家经过一次一次的选择、提炼、构思、实践、再实践,创作出来的。同样也是演员一遍一遍的体会、感受、练习呈现到观众眼前的。从而让作品达到一种高度审美的艺术境界。这样的过程,从哪一点无不体现“关注”所带来的效用,用心的选材、专注的构思、精心的编排、走心的表达,使其舞蹈的内容标新立意、深动感人、内涵丰富。

2.形式、

作品的形式有内在形式、外在形式之分。内在形式是舞蹈作品精神内容的形象显现,即作品的结构方式,事件的发展方式。外在形式是指使舞蹈作品精神内容成为可具体感知的物质形式,即舞蹈的表现手段———舞蹈语言。在舞蹈作品创作中,一定要看到形神兼备的结合,要注重形式的表现,内在形式要求作品达到对情节、情感、精神层面的传达。外在形式要求作品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情节要用具象的舞蹈语言来表现。一个作品如何能做到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的完美结合,要求编导在编创中必须注重作品的主题、结构的安排以及情节事件的发展等如何能让舞蹈语言形象、具体的表现出来。编导家必须在专注于思考、编创的路上执着前进,才能完成作品对主题内容的诠释,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事件的表述,内心情感的传达。才会使作品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的艺术品。内容和形式是任何一种艺术都有的重要因素,内容在舞蹈中占着主导的作用,好的内容决定着一部舞蹈作品是否有深刻的内涵和寓意,同时也决定形式的发挥,内容是形式的前提,决定着形式,反过来形式又作用于内容,形式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作品内容的艺术效果,形式构建的合理、巧妙,从感官和视觉上直接影响着一部作品是否能成为感人至深、产生共鸣的作品。笔者就着重对内容中两个主要方面———主题和题材与本文中“专注”与创作的关系及作用联系起来进行简单的分析。

(1)题材、是舞蹈作品中直接描写的生活现象,是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后作为作品内容的材料。作品在进行主题的拟定、框架的构思、结构的安排、人物的刻画、动作的编排等一系列过程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题材的选择,在选择题材的时候要求艺术工作者、编排者要有像艺术家的观察力、文学家的思维力、科学家的专注力以及设计学家的构思力也就是说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思维力、巧妙的构思力以及集中的专注力。具备以上几点才能在我国这样一个文化繁荣的大背景中选取出标新立意、独特新颖、感人至深的材料,供编排者编排,从而创作出脍炙人口、与之共鸣的舞蹈作品。从这几点可以分析看出,专注力的作用无论在题材的选择还是主题的确定或是情节的构思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意识。它影响着艺术工作者在创作中意识、构思、想象、编排等等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在初步的选材过程中有异于常人的专注力,已然在艺术创作中超于别人领先一步,用独到的眼光、思维、专注力选出以及创作出具有艺术个性、价值颇高的舞蹈,是艺术工作者该有的基本素质和艺术修养。

(2)主题、是指舞蹈作品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意蕴和中心思想。一个作品的创作,首先考虑的就是作品的主题,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它在作品中是至高无上的位置。在创作前,我们要去观察现实的生活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发现想要表达的主题,用全部精力去投入实践和体验,在其中孕育、激发出对作品创作的想象、灵感和创意以及对作品形象的塑造、人物特点的表现、情节的叙述、结构的安排等等都要进行一系列的构建,从而创作出现实写实性的作品。在创作中,构建主题思想的这一过程,需要艺术编创者要有专注的精神去完成作品主题中心思想的构建。专注就是要求编创者在创作的路上要坚持,有毅力。舞蹈《赶早》就是编创者通过对武汉市民们早晨的一个生活习惯,创造出的一个具有典型艺术形象的现实写实性作品。编导就是把注意力集中起来,专注的观察市民大早的生活习惯以及各种市民的生活状况,促使灵感的迸发,从而创作出了一个主题深动鲜明,具有典型艺术形象的现实写实性作品。编导和演员的一次一次、一遍一遍都是在集中精力、专注的做着一件他们所喜爱的事情,让自己在创作和演出中感受到其中的快乐。在跟着谢飞老师上课时,他说到了不管是在进行编创学习、练习技法还是编创作品的时候,都要注重专注的去聆听、专注去理会、专注去思考、专注去创作、专注去表达、专注地去审美。专注会给创作带来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它能带领我们按着超乎自然的自我感觉去另类创新,从而创作出打破规则的新颖艺术。专注的思考别人给予你的每一件事情,你会发现每一件事情都有他的独到之处,都会促使你专注的去做、去思考它的观点和解决办法。在我们专注用心,完全投入时,会被自己投入的活动所吸引,提升做任何事的兴趣。我们越是专注,就会越喜欢做一件感兴趣的事,也会做出斐然的成绩。“专注”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俞敏洪老师说:我们一辈子拥有的时间不是无限的,我们能够做的事情也不是无限的,要用有限的时间做无限的事。所以在不断探索世界、认识世界、扩大眼界、博览群书的同时,让自己专注起来,用好的心态和态度,专心地做好每件事。用心去感受和领会专注所带来的那份喜悦。一心一意熟读几本书、一心一意学习一个专业、一心一意做成一个事业、一心一意爱一个人,未尝不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专注是走向成功的使然,用专注的魅力创造成功的喜悦是我们创造辉煌路上坚定的信念。

结语

成功的人都是具有专注精神和坚定信念的。只有专注、认真地做事,才会在自己的工作中,成为真正的赢家。简单的事重复做,复杂的事认真做,就可能成为专家,而重复的事能开心地做就更是专注的赢家。保持专注,提升专业水平,做人生的赢家。运用哲学的方法对“专注”在艺术创作中一些方面的作用、关系以及影响做了简略的分析和论述,希望通过笔者的整理论述,可以让关注此问题的论者有一个简单的理解和梳理,可以细微地往下研究和分析。从而让舞蹈的理论体系更加系统和全面,使舞蹈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中有较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苏华.当代编舞理论与技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2]张守和.舞蹈编导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张建民.中国双人舞编导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江口隆哉.舞蹈创作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5]李仁顺.舞蹈编导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6]金秋.舞蹈编导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浅谈艺术创作的灵感范文第5篇

【关键词】舞蹈创作 编导 匠心独运

【中图分类号】J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194-01

舞蹈来源于生活,创作于生活之中,只有认识生活、贴近生活、反映生活的舞蹈作品才会是好的作品,因为没有生活作为前提,这样的舞蹈也不会有生活气息,更无法感染观众,使其身临其境,不是真正的艺术创作。没有生活经历更无法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编导对某类事物关注可以激发其创作灵感,使其创作出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形象。

一 编导应该在舞蹈创作中加入地方特色、民族元素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创新中,而我国的舞蹈发展也在不断地创新,编导在舞蹈创作中更需要独特并吸引观众的眼球,因而编导要想在舞蹈创作中做到“匠心独运”,加入地方特色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种民族特色的元素越来越成为创作者的首选,而如今的快餐文化也使得中国的舞蹈发展向民族风转变,原生态越来越被提到人们的面前,与此同时,民族元素的舞蹈作品也更满足了现代人对祖国的喜爱和对其他民族好奇的心理,既创新了舞蹈,更使民族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与融洽。因而,民族元素、地方特色越来越成为编导者使自己的作品得到创新的“杀手锏”,可见其对舞蹈创作的影响。因而编导者在舞蹈创作中运用民族元素地方特色,更显得舞蹈的个性化、风格化、特色化,同时民族的特色更容易被同民族的人们所接受,更容易得到认同与感染,因而给其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样的舞蹈更显示出作品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特质,这正是地方特色即民间舞蹈所富有的,并最终实现舞蹈创作的“匠心独运”。

二 编导应该在舞蹈创作中注重舞蹈中动律的创新

舞蹈中动律在舞蹈创作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在视觉和听觉上,舞蹈中动律所起的作用也许与音乐不同,但是舞蹈中动律决定着舞蹈的可看性与内涵,舞蹈中动律并不是由简单的动作组成的,不同的舞姿在不同的环境、情景里所表达的意义内涵是不同的,甚至是所要表达的意义由于环境的不同而发生相反的变化,就如同同样的动律在不同的音乐下所表述的意义也不同。而这样的动律变换则需要编导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与体验。同时动律在整个舞蹈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动律可以像音乐一样的静止来表达其动作的延伸。时空的转换,也是一种为下一个动作做准备的前提条件,同时,舞蹈中动律也有音乐所无法取代的作用,它以其特有的延伸作用带来更广泛的意义,来弥补音乐带来的缺憾,这样的动律不仅给观众带来延伸的意义,更给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上的盛宴,这也是舞蹈的独特吸引力之所在。因而,编导要想在舞蹈创作中做到“匠心独运”,必须在舞蹈创作中注重舞蹈中动律的创新。而这样的创新则需要编导的个人修养和艺术气息、生活阅历等通过艺术构思创作出来,再通过演员来演绎表达出来,这样的二元结合才可以让舞蹈舞出更好的内涵与意义,带给观众以美的享受或其他意蕴的感受。

三 编导应该在舞蹈创作中注重音乐的选择

中国的音乐与舞蹈的关系一直是密切联系的,所谓诗歌创作舞蹈配乐等都是联系在一起的,而诗歌的产生也是在舞蹈、音乐的前提下形成的,这所有的一切都证明着舞蹈创作中音乐的重要性。而舞蹈在最初的意义并不是单纯的娱乐,而是在重大节日或祭祀、祭天时来表达人民群众的一种对神权的敬畏,利用舞蹈来与神仙进行对话,而这中间音乐更是起着连接作用。同时,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音乐所表达出的舞蹈意义也不相同,同一个舞蹈,在欢快的音乐中可以表示出喜悦之情;在悲伤的音乐中,慢慢的演绎也会表达出更加悲伤的意蕴,因此,音乐在舞蹈中的作用不可小觑,编导要想在舞蹈创作中表现出“匠心独运”,就应该在舞蹈创作中注重音乐选择的作用,这样可以表达编导者不同的性格与个性,并表达其想表达的意义,最终实现其独创性。而舞蹈者在一定的时间根据音乐的发展来演绎舞蹈,最终将舞姿呈现在观众面前,音乐是必不可少的,编导应该在舞蹈创作中注重音乐的选择,最终实现编导在舞蹈创作的“匠心独运”。

总之,舞蹈是一个需要编导者的创作与演绎二者相结合的产物,在舞蹈创作中编导做到“匠心独运”,对于舞蹈事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而编导创造出好的作品,就需要从地方特色、舞姿、音乐这三个方面来发展创新,最终实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尔充、隆荫培.试谈舞蹈艺术形式美[J].文艺研究,1980(05)

[2]黄玉华.《唱论》产生于元代的必然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6)

[3]吴建国.黄梅戏改革要想到青少年[J].黄梅戏艺术,1981(01)

[4]张颖.浅谈色彩在舞蹈服装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09)

[5]王静波.浅论《舞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