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间工艺设计的审美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开始是一些专家学者、有识之大声疾呼,随之逐渐变为一种社会共识。特别是中国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继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后,人们更加深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也逐渐成为人们自发的行动,同时也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在国内,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震老师从宏观的视角对“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思考”里提出自己的观点,得出不浅的结论: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长足进步、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存在突出问题、创新保护东北少数民族文化途径等方面提出科学的观点。这是对我们的研究,当作良好的参考资料。但是东北民族民间文化的范围很广,内容十分丰富,东北民族民间工艺文化则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我们的研究团队前5年开始从保护的角度对辽南地区民间工艺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研究,研究有以下特点:
其一,与以前主要从工艺美术的层面进行的研究不同。为了达到保护民间工艺文化资源的目的,我们在借鉴国外一些新思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情况,制定了新的研究框架。研究中除了关注有形的制造物外,更注重与之相关的无形文化,诸如工艺的传承、产品的用途及有关的社会文化意义,传统工艺的变迁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
其二,民间工艺文化保护的研究是近年来的新课题。这方面的文献资料十分匮乏,有的方面基本是空白。我们要深入实地,深入乡村,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系统、反复的田野调查,获取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要写出几篇调查报告。
其三,以调查报告为基础,我们要更高的层面进行综合研究,比较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据我的走访和调查资料的掌握,尚未接触过对于辽南地区民间工艺文化资源保护的角度,对辽南地区民间工艺品比较分析而得出结论,本项目从思想观念——功能——技艺——形式——审美——社会意义等层面的全面系统的研究。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需要对有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保护,需要对有价值的民族民间工艺文明进行保护。这是一项新的事业、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毫无疑问,本项目对社会、对科研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研究——民间手工艺文化保护”的研究价值
本项目从民间工艺文化内涵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已有的工艺文化的分析和总结,挖出民间优秀工艺文化,并对工艺文化的保护过程中文化渗透和文化关系的处理进行分析,力求“制造出来的物体本身”,即有形文化外,还认为造型的构思、材料的选择、工具及其使用方法、精湛的技艺、制作的过程、成品的用途以及象征意义等无形文化更有价值。同时,民族工艺的发展应该在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借鉴中不断创新,将现代设计的理念同传统文化有机的融合,借助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深沉美感来提升民族民间工艺价值,即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理论价值项目将会在辽南地区民间工艺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理论研究方面实现一次重大的突破,对具有民族特色和现代形态的民间工艺文化的开发理论体系的建构做出自己的贡献。本项目的研究结果将会有力地促进民族文化的开发富有现代价值和现实影响力的核心理念或精神本质的充分彰显并深入人心,使其内化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心理本质,进而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起到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辽南地区民间工艺资源保护,不仅在于能让世界感受到这些源于史前文化的手工艺遗存的魅力,还能让后人得以了解自己民族在人类文化史上曾经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的祖先创造的灿烂工艺文化;同时,在传统文化流失势在必然的今天,能用影像、图片、多媒体等方式记录保存、保护下这些传统工艺文化的因子,为将来文化恢复的可能保存可靠的依据。更为欣慰的是它将完成我们这些“都市工艺者”长久的一个心愿。
(二)实践价值旅游业已经成为大连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民族民间文化大开发的契机,国家对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宣传力度的提高与加强,使得去往辽南地区的游客日益增多,游客们对于民族民间特色工艺文化尝试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就目前辽南地区工艺文化的现状来看,一类,民间工艺消失或衰退状态当中,另一类,民间工艺已变异或变异之中,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问题更显迫切、严峻。这不仅不利于民族民间工艺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民族工艺品文化的传播。辽南地区民间工艺文化是东北地区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南地区民族民间工艺文化资源的保护,不仅能够促进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开发与发展,而且对于发展东北地区特色经济,建设小康社会,乃至推进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大区建设都有积极借鉴意义。
三、“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研究——民间手工艺文化保护”的研究内容
辽南地区民族民间工艺文化种类很多,内容十分丰富,并非设立一个课题就能够全面研究。如果面面俱到,必然难以深入,因此我们要选择建筑、服饰、配饰、器具、乐器、宗教类用具等民间工艺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希望在对这些民间工艺文化用相同的理论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其他的研究成果,通过点面结合的方法,探讨如下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即:不同的工艺类型在传承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有哪些不同?什么样的工艺文化是优秀的,值得保护的,应该怎样进行保护?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又怎样加以开发、利用,使其既得到保护,又能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综合效益?传统工艺文化与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之间有何关系?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一)介绍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生产与销售情况1.辽南地区早期民间手工艺的生产与销售情况2.辽南地区中后期民间手工艺的生产与销售情况3.辽南地区当代民间手工艺的生产与销售情况
(二)深入挖掘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思想观念1.深入挖掘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自然观念2.深入挖掘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伦理道德观念3.深入挖掘辽南地区宗教和民俗对民间手工艺的的影响
(三)分析研究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主要特征1.分析研究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实用性2.分析研究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与创造性3.分析研究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地域性4.分析研究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价值层面
(四)讲述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材料与技术1.讲述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材料2.讲述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手工艺技术
(五)概括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审美特征1.分析辽南地区民间工艺的形式2.概括辽南地区民间工艺的审美特征
(六)提出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文化保护与利用措施的路径1.调查研究的基本性作用及分类分层保护原则2.辽南地区民间工艺文化的立法保护3.辽南地区民间工艺文化保护性利用措施
四、“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研究——民间手工艺文化保护”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湘西苗族银饰图案审美特征装饰手法
湘西苗族重视穿戴打扮,特别对银饰情有独钟,无所不饰,银饰制品不仅造型美观,技艺精湛,而且种类繁多,华丽精美,定型银饰花样多达两三百种。所有饰件均为本族男工匠手工打制而成,在造型上注重于银饰质材的单纯表现,较少和其他物质材料组合,它不但是装饰品,更是植根于苗族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载体,一个关乎民族行为、支系、文化传承的符号。湘西苗族银饰文化作为苗族服饰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伴随苗民生存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以及制作技艺,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朴素实用到趋向华美的过程,形成了独特的传承风格和审美特征。在全球民族设计风格和国家关于特色民间工艺的传承与保护的社会背景下,研究苗族银饰图案的应用与开发,对服装设计尤其是民族服装的发展有何启示与影响,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湘西苗族银饰的图案内涵、图案种类与审美特征
1、图案内涵湘西苗族银饰图案蕴藏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也体现了自成系统的符号世界。其定型纹样主要依靠口传心授得以流传,题材运用丰富多变,选材吉利,纹样创作夸张质朴,涉及物质文化精神活动、民族现实生活、人生理想等诸多审美形式,在图案构成、造型变化方面明显的反应了苗族历史、自然崇拜以及图腾崇拜、神灵崇拜现实追求等等,是苗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形载体和无形表征,是与异族或本族支系相互区别的视觉形象依据和标志, 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2、图案种类湘西苗族银饰常用图案可分为以下几类:(1)、自然物象题材:金银花、梅花、荷花、牡丹花、苗花、蝴蝶、螳螂、喜鹊、凤凰、鸳鸯、龙凤、虎头、盘瓠、牛马等;(2)、生活用具题材:刀枪剑戟、耳勺、秤钩、牙签、扣链、铃铛、银针等;(3)、民间故事题材:二龙戏珠、龙凤呈祥、骑马飞渡等;(4)、象形文字题材:福禄寿喜、长命富贵、万字花、王字花等。
3、审美特征湘西苗族银饰常用图案类型,反映了苗族长期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又融合了其他民族图案造型元素,凝聚着苗族人民的智慧,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向。这种审美特征是文化上的,也是视觉意义上的,例如自然物象题材,反映在银饰中具有古朴稚拙浪漫的审美特征;生活用具题材具有装饰实用的审美特征;民间故事题材具有追求吉祥幸福的审美特征;象形文字题材具有表达美好生活向往的审美特征等。正是构思上的智慧才情,工艺上的精益求精,才使得苗族银饰日臻完美,既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又体现出深厚的民族底蕴,同时也将民族气势展现无余。另外,银饰的图案审美与湘西少数民族面料图案相比也略有差异,虽然在图案的装饰手法上,两者都擅于运用美妙的构图、稚拙的造型及充满幻想的表现手法,带有一定的浪漫抒彩和写意性,但银饰在细节或局部的刻画方面更注重推陈出新,善于从湘西少数民族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具有立体单纯的装饰效果,而湘西少数民族面料体现的却是一种平面装饰效果。(参见图一图二)
图一苗族银牌
图二苗族银璎珞
二、湘西苗族银饰艺术变化手法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服饰是表现民族文明的载体,湘西苗族银饰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艺术的物质世界,更为我们设计民族风格的时装提供了一个途径。随着民族化设计风格越来越受到世人的追捧,银饰作为一种流行元素,其审美价值也得到进一步的体现。一方面,苗族银饰图案可以提升现代服装的美感,另一方面,苗族银饰元素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是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得以传承的最可行方式。
1、湘西苗族图案的审美特征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我们在运用银饰图案进行现代服装设计时,为了更好的传承苗家银饰文化,可以将银饰的创新表现作为一个重点设计内容,利用时空转换的现代设计理念、现代装饰手法将传统银饰进行二次创造,分解重组,也可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将纹样姿态设计成符合图案装饰特点和大众审美趋向的式样,进一步丰富图案造型语言和艺术想象力,赋予银饰以新的生命力,使银饰在服装流行前沿成为时尚的装饰品。
比如图二所示Jean Paul Gaultier时装秀上的一款略带中式风格的外套,就运用了银饰图案的二次创造、化繁为简的手法,在完善时装造型的基础上,大胆运用中国红色印花丝绸,结合苗族银饰,将银饰作为面料设计的一部分,其银饰图案重点点缀在服装前胸、袖口等部位,取植物花卉纹样结合钉珠手法,突出表现银饰的耀眼美感及与红色相互辉映带给人们的奢华享受。为了充分发挥银饰的层叠美感,该款时装还在颈部佩戴银项圈、银挂件,袖口手腕部佩戴银手链、银指环,整套服装色彩鲜明,配饰相得益彰,充分吸收了苗族银饰文化的内涵,体现了古典与现代,达到中西文化交融的审美承接和雅俗共赏的创新效果。(参见图三)
图三银饰在现代服装中的运用1
还有2011年湘西少数民族歌唱家宋祖英的春晚着装也是以银饰图案为主线进行装饰,除别具一格的头饰外,其银上装的设计也是一大亮点。头饰运用大小不一的银花,全花或半花花瓣组合为银花冠,上装运用银花浮雕镂空纹样、银锁、银花腰带等进行组合,结合服装结构造型,运用流行元素夸张的肩部设计,飞袖、立领、流苏坠饰,大方而时尚,此作品款式在吸收传统文化中外轮廓的同时,大胆采用现代服装结构,突出表现内在结构的立体造型,华美繁复的装饰手法,使服装既有文化内涵和视觉冲击力,又突出了设计元素的新奇性与自由性,较好的体现了传统再现与现代表现的审美价值,使银饰的图案美感得到淋漓尽致的完美展示。(参见图四)
图四 银饰在现代服装中的运用2
2、湘西苗族图案的运用不仅仅是外观的,同样存在文化的 湘西苗族银饰代表了民间金属工艺制作的最高水平,别致的造型,耐人寻味的精致工艺,激发了服装设计师的想象空间,刺激了服装设计师的创作激情,在现代装饰造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与传统银饰艺术相比,现代的银饰品有了更多的表达方式。比如在制作工艺和材料处理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采用尖端科学技术处理的银饰使传统银饰艺术得到了升华,潮流的设计理念赋予了银饰更多的生命力,银饰艺术有了更丰富多彩的表达主题。
比如Christian Lacroix时装秀上的内衣设计,虽然不是苗族银饰的典型特征,但采用了银饰图案重构组合的手法将银花和花蕊放置在一起,在领口、腰部、下摆等部位,运用呼应、节奏等形式美法则,组合成富有波西米亚风格的时装。在现代服装设计领域,服装本身并未采用银饰直接装饰而达到类似装饰效果的服装还有很多,这也不失为是银饰的一种图案运用的方式。(参见图五)
图五 银饰在现代服装中的运用3
湘西苗族银饰这种极具装饰性和民族感彩的个性特征,有力的张扬了苗族人民乐观浪漫,开放进取的精神特质,并成为一种不同于其它民族银饰的视觉符号系统。它以形象化的图形,纯净的色彩,不仅对现代服装起着装饰美化作用,更反映出聪慧的苗族人超凡的艺术概括力,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对服饰艺术大胆的追求。古老的苗族银饰艺术至今还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启迪着设计师的灵感,民族的即世界的,现代银饰设计体现着民族风格的独特魅力。(参见图六)
图六银饰的运用
三、结语
湘西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更体现出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和独一无二的文化品位,达到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在现代服装设计尤其是民族服装的发展方面带给我们诸多启示与影响,首先,湘西苗族银饰强调整体造型搭配,这与现代服装讲究整体着装效果的理念不谋而合,其次,我们在设计民族风格的时装时可将苗族银饰的图案作为主线进行装饰,再次,市场还流行在运用银饰图案的同时将苗族刺绣结合装饰,突出各自的美感,使艳的更艳,亮的更亮,更将银饰的装饰境界推向极致。
参考文献:
[1]李延贵:苗族历史与文化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2]伍新福:苗族文化史 [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
[3]龙湘平:湘西民族工艺文化 [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
[4]宛志平:苗族银饰 [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
一、歙砚的装饰性语言
装饰艺术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即使是在古代人类以及民族之间互为隔绝的情况下,装饰艺术的形式都还有很强的共同性,即趋同倾向。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装饰图案无处不在,而且常常有着惊人的相似[1]。歙砚的装饰设计题材非常广泛,按照内容和纹饰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两个类。一类是对传统的图形纹样进行归纳、提炼,如癯纹、雷纹、云纹、连枝纹、宝相纹等。而另一类则是对自然物的具象描绘,如对山水殿阁、花鸟鱼虫、人物形象的形态提取等。这类装饰手法在现代制砚过程中被越来越多地采用,特别是对一些人物形象的描绘。歙砚雕刻的装饰性纹样在砚面上的呈现方式主要包括:单独纹样、适合纹样以及边饰纹样等几类。单独纹样一般体现在砚池中或砚池与砚堂的交界处,其以吉祥图像的描绘为主,如夔龙、螭龙、仙果、人物等,这样既可以单独体现又可以呈现整体的纹饰形态;适合纹样是对单独纹样的组合归纳,根据砚面的特定形状而宜,把砚池和砚堂在图案中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增加了艺术观赏性,其多采用具有一定寓意的纹饰,以达到形与意的完美统一;边饰纹样则是为了增加歙砚的艺术审美性而惯用的艺术装饰形式,主要体现在砚面的周边,以回纹、水波纹、祥云纹、癯龙纹、宝相花纹、缠枝纹居多[2]。歙砚作为我国四大名砚之一,与其他名砚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外观的文雅之气,以及清新雅致的装饰风格。从清代歙砚的装饰内容来看,大致分为民间和宫廷两个工艺体系,民间工艺多呈现淳朴的自然美,图案多是对自然形态的提炼。而宫廷工艺则着重展现装饰图案的精美雕刻技艺。从目前的砚台市场来看,砚雕纹样多数为仿古装饰风格,其中传统的吉祥图案和小桥流水等设计题材比较受中老年人的青睐,而青年群体则更偏爱具有现代气息和充满激情的装饰题材。
二、歙砚富有美感的装饰性语言
(一)形式之美
所谓歙砚的“形式美”具有两层涵义:一方面源于材质、纹理、色彩等材料之美。歙砚的独特性石质纹理本身具有很强的装饰意义,也是其作为一种产品的标志,很多优秀砚雕作品就是利用材质的天然纹理来设计雕琢题材;另一方面源于形式构成之美,或柔润的曲线、刚烈的直线、激情的放射性线条等,按照形式美的构成法则表现美的内容。无论作品怎样进行设计,只要在作品中贯穿变化与统一的形式美法则,都可使砚台富有艺术审美特性。
(二)造形之美
造形之美指的是砚台形制具有美感,如长方形砚、椭圆形砚等砚的外部轮廓的构成形式。拿到一块砚原石,首先便是对其进行造型设计。设计构思和雕刻工艺同样取决于砚石原形,所谓应石象形、随形而饰、应形施艺[3]。根据歙砚的外形,大致可以将砚台的造型分为三类:规矩形砚、随形砚和特殊形状砚。规矩砚的形态以对称为主,按一定的规格、尺寸要求对砚石进行加工,这类砚台造形简洁、大方,呈现一种规则、平衡之美。随形砚是对材料的自然形态稍加整形后进行雕刻设计,会给人随意、自然的视觉和心理感受。特殊形状的砚则因砚形的形态,给人们带来平和、清净的造形美感。
(三)图案之美
歙砚的砚制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体现材质的自然纹理和石质为特征,且不加任何装饰纹样的素砚;另一种则是以装饰图案为雕琢纹样的砚,以增加歙砚的观赏性,其有较大的消费市场。砚雕纹饰多为吉祥图案,例如砚雕中龙凤呈祥的设计构思,就展现了人们对美满生活的无限憧憬。歙砚中的图案多以不同的提炼形式来表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有的直接对自然形态予以描绘,有的是对具体事物给予抽象化的表达,但无论何种表现形式都使其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三、歙砚装饰的艺术表现特征
歙砚的艺术装饰经历了从制式单一到风格迥异,从粗大厚重到细腻精致的发展演变,但是其对艺术审美的追求是始终不变的。因此,歙砚的装饰之美不仅体现在对图案纹饰的艺术表现中,还体现在对砚台美感的艺术追求中。
(一)注重装饰,雕刻精细
清朝中期以前,人们更关注砚台的使用功能。自乾隆、嘉庆年间开始,人们更加注重其玩赏功能。因此,制砚者开始重视装饰图案的审美特性,雕刻工艺也日渐精细,纹饰栩栩如生,可谓达到了极致。装饰题材来源的广泛性,雕刻技艺的日渐纯熟,使歙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疏密有致,虚实对比
形式美构成法则在歙砚的雕刻装饰中同样适用,其最常采用的是对比与调和的构成形式。对比是变化的一种具体表达形式,包括疏密对比、长短对比、大小对比、明暗对比、曲直对比、强弱对比等,其主要起到映衬、提点主题的作用。调和则是对对比形态的一种协调、补充,避免在强烈的对比中产生砚面凌乱之感。砚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图案疏密有致、突出虚实对比,运用变化统一的艺术表现形式,使装饰图案错落有致,其既能体现图案虚实的变化,又能展现装饰元素的空间层次感。
(三)符号装饰,寓意丰富
民间美术题材广泛,且诸多造型都蕴含着深刻的艺术内涵,“那就是它的符号性、比喻性与暗示性。此三者构成象征的三个最基本的性能,是构成象征的三个基本条件。”[4]如龙凤、麒麟、貔貅等代表富贵,乌龟、仙鹤、桃子等代表长寿。又如谐音的寓意,花开富贵、五谷丰登、百年好合等。这种装饰性图案作为歙砚的雕刻纹饰,既能反映所描绘事物的特点,又能体现其精神品质。在砚雕工艺中展现了设计者不同的设计理念,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外,还有一种便是借助抽象概念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运用诸如云纹、铜钱纹、元宝纹等抽象概念的纹饰作为现代抽象石砚的装饰图案,使其具有深刻的寓意。
关键词:民族头饰、刺绣艺术、纹样、维吾尔族花帽
新疆民族民间刺绣历史悠久,随着各个民族的长期交融,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文化的发展。刺绣工艺的表现手法、有平绣、结绣、缠绣、辫绣、挑绣等,刺绣,故“刺而绣之”,最早出现在民间,以手工工艺制做的具多,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原材料生产方式开始转化,机器绣的形式开始出现,但机械化生产的装饰刺绣并没有削弱民间手工刺绣的艺术价值,作为民族文化,仍然在不断发展和延续,服饰、生活用品上都有民间手工刺绣表现形式。如果刺绣在平面和视觉空间中是有躯体的话,图案纹样就是骨骼支撑,艺人为了使织品附有更强的生命力,喜欢用鲜活的刺绣纹样表现内容。在新的时期各民族交流增多,文化、服装、头饰在不断吸取的过程中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少数民族民间服饰刺绣装饰艺术在外衣、连衣裙、裙子,头饰中常多见,其中头饰是民族区分于其他民族外部形象的显著特征,而少数民族花帽艺术在民族艺术中更能体现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的。花帽艺术中基本的表现元素,刺绣是具有实用性和审美价值的,仪附于民族习俗的,经常反映在装饰图案花纹上,供选择的素材很多,用来表现丰富自然界中花草树木等植物形态,日月星宿等天文现象;给人类的造型装饰艺术提供了用之不揭的应用题材。民间刺绣的品种、内容、形式多样化,大多是用民间的自由手法构成,遵循平面构成设计中的规律化,使图案纹样达到对称、均衡,及虚实的效果。按绣品的形体构成所需要的格式配以相应的纹样,是适形装饰。有单独纹样、适合纹样、二方、四方连续组合成纹样。
在新疆的少数民族刺绣工艺品中,花帽在自然物的造型装饰纹样方面是以仿照植物形态为装饰的。民间花帽工艺色彩绚丽、图案变化多端,间刺绣形式比较多样。做工讲究的民间花帽工艺,图案纹样丰富,种类异常繁多,形式多样。多取材于自然界和现实生活的各种为花卉、果实、枝叶,蔓藤的造型,有程序化了的四瓣,五瓣,六瓣,八瓣花,也有桃花、梅花,牡丹花,梨花、石榴花、棉花、巴达姆、,核桃、葡萄腾、鸟、鸡、鸭、蚕蛹、蝴蝶、星、月等形象。几何形花纹在其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花案纹样也在各民族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内容为基础上,体现着民族的审美特征。
新疆的维吾尔族花帽造型,有前后左右四瓣组成三角体,也有六瓣组成形式,顶部是用多种刺绣手法透出的各种造型纹样。四周再加绣以四个单元组花纹与四瓣顶部纹样缝制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单个花帽造型,维吾尔族的花帽以性别,地位的高低和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划分对象,青少年人戴的花帽上只有其中的一瓣绣有纹样,少年人戴的花帽人只在帽顶部加点丝絮,而在宗教里权位最高的阿訇戴的花帽造型高并切深,四瓣相对独立的花饰,中间空出部位缠白色布以便于区别。单纯为了装饰的花帽大多在于田,策勒,民丰,且末等地区的花帽形式,是在其上乡一组小花,宽高只有十厘米的小型花帽,只用针物别在头巾上,仅起到装饰作用。新疆维吾尔族小花帽从装饰图案、形式多样,绣法精良,纹样及形态来说,以“奇依曼朵帕”和“巴旦姆朵帕”最具地域民族特征。“奇依曼”意为繁花似锦之意,,帽子上用十字对称绣法绣出色彩斑澜、鲜艳夺目的纹样。新疆维吾尔崇拜巴旦姆,绣品上有变形增加的巴旦姆花有单个的,两个为单元组的,也有多个为单元组的。巴旦姆花被视为力量和坚贞的象征,给人灵巧,坚韧,流畅的感觉。还有新疆南部和田地区以几何形纹组成的一种彩丝线以满地平绣法的造型图案,纹样紧凑,形状为平扁状,四角隆起的格子架绣女式装饰花帽。新疆维吾尔族花帽艺术形式在帽冠刺绣工艺品中占据主要位置,通常作为丰厚的礼品送于客人。
花帽的艺术形态、图案纹样的完美表达,细致的结构,是一种最直接表达审美意识的装饰物品。是人类对于美的需求。花帽造型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即有功能性,也有装饰性,具有审美性而不断延序和发展。花帽最初的美学意义在于把美作为实用价值来表现的头饰主体物。来满足社会上人的精神方面需求的产 物。
新疆各个民族的这些形象各异、绚丽多采、制作精美、题材多样的花帽工艺品体现了我国少数民族审美意识形式和人体装饰表现形式,是他们对自然事物最直接的反映和体验、是民族情感、等审美意识的凝聚和沉淀,积累,有着很强的审美性和功能性。
参考文献:
[1] 维吾尔刺绣装饰纹样[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2] 郑军,中国历代几何纹饰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3] 王 刘国防 ,维吾尔族:历史与现状[M],新疆大学出版社,2005
[4] 刘伟, 宁夏回族建筑艺术[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5] 新疆民间美术丛书―民间刺绣[M],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6
[6] 马平,简明中国伊斯兰教史[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扎染古称绞缬,与我国古老民间工艺蜡染、夹染一起通称染缬,是现代印染艺术的鼻祖。据文献记载,染缬“秦汉间有,陈梁间贵贱通服之”。《诗经・小雅・采绿》一诗有句“终朝采蓝,不盈一(衣詹)”(“蓝草采了一早上,撩起衣襟兜不满”)的诗描写的就是妇女们采集植物染料蓝靛的情景。
在唐代,中原的绞缬最为盛行;以后,这种技术在白族聚居的大理流传了下来,并融入白族的审美特色,成为珍稀的民族民间艺术品。白族扎染一直采用纯棉土布和具有草药特征的蓝草作染料,其质地轻柔,透气性强,具有吸汗、消炎、护肤等保健功能,而且越洗越鲜艳、有白者更白蓝者更蓝的韵味深受顾客青睐。
白族染织业历来以大理喜洲一带最为兴旺,清康熙《大理府志》载:“今大理耕织成风,凡衣食饮食,率皆随其地之所自给。力田之余,负贩而出,则子妇勤织纺,贸布匹。”据统计,民国初期,人口不到一万的喜洲染布作坊就达30多个。每个作坊有染缸少则3个,多则9个,日染上千件。其中周城一村的扎染一直以自产土靛染制,成本低廉、做工精细,产品畅销各地。
白族扎染的工艺一直保持着古老的传统方法,即“其法先描花纹,以线缝之;俟后绉起,再以线缝,以此入染,则有线处不受色,呈现种种花纹”。详细地说,扎染的工艺过程分为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拆线、漂洗、整检等多道工序。以周城村扎染工艺为例,先由擅长绘画艺术的技师在纯棉白布上用笔描绘出所需的图案,再由妇女在标记处一针一线精心缝扎起,线扎讲究松紧,松则染不出花纹,紧则空白多而纹变形。
扎好的布形成绉团,即可放入染缸内染制,一般染5~7道。先热染使布料充分入色,后冷染防干后脱色。染后拆去缝线,漂洗、晾干,经整检,即为成品。因缝扎时的松紧和图形所在里外不同,染后图案显现出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有层次感的自然晕纹,产生意想不到的美感,其艺术效果为机械生产所不能取代。
自产染料是周城扎染得以发展的原因之一,低成本和高质量则是提高扎染技术至关重要的条件。周城种植扎染原料靛青的历史悠久,在没有塑料大棚以前,周城村的地里遍布木桩、竹竿和稻草扎成在里面种植靛青的棚子。据《大理县志稿》载:“《旧云南通志》:靛出太和(即今大理)。叶椭圆形,花淡红色而小,茎赤色有节。植之者刈去梢及根,种其茎数节即能发生。秋初,刈叶以水浸之。至蒸发时和以石灰搅之,注于缸底者即靛也。凡染青蓝色皆用之,获利甚大。今北乡周城等村产靛,甚夥。”
周城扎染的民族特色主要体现在染制过程和图案工艺两个方面。顾名思义,扎染就是在染色时将织物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即根据设计图案的效果,用线或绳子以各种方式绑扎布料或衣片,放入染液中,绑扎处因染料无法渗入而形成自然特殊图案的一种印花方法。因此,白族又称扎染为疙瘩花布、疙瘩花。过去,染布过程是先将靛、石灰、猪血等染料配好,在缸内发热,使温度适中,并把结扎好的白布置入染缸。天气热时染料易发酵,一天可染一道;天气寒时要二三天才能染一道,扎染布染的时间和道数要比纯蓝土布多一些。这样精细的工序,才能染出好布来。
扎染的图案均衡、对称,以点和线的方圆、疏密变化形成节奏韵律,朴实无华。外地扎染的图案一般多以圆点、简单几何图形组成;而周城白族扎染的构图严谨,布局丰满,以二方或四方连续纹样为普遍,大多取材于日常所见的动植物形象,如蝴蝶、蜜蜂、梅花、松、猫、鸟等,或传说中的龙、凤、鹤等,组合出“花好月圆”、“双喜临门”、“松鹤延年”、“龙凤呈祥”等等图案,很具传统风格。如果游客能在周城村附近著名的蝴蝶泉边买上一块有蝴蝶花纹的扎染壁挂,那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旅游纪念品。
白族有句谚语:“艳蓝领褂白衬衣,让人不得不喜爱。”说的就是白族妇女美丽的服饰,而那引人注目的艳蓝领褂就是用全蓝土布缝制而成的。尤其是那块包在头上或挂在胸前一尺见方的扎染花布使女子显得更加妩媚动人。
但在化纤布料还未进入大理以前,这种蓝底白花的扎染布,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够买到的。那时候,手工制作的扎染布产量不多,而爱打扮的白族女子又酷爱用这种布料装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