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电算化笔记

会计电算化笔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电算化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计电算化笔记

会计电算化笔记范文第1篇

当前,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已得到基本普及,在应用过程中与以往的手工记账相比优势明显。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提供信息全面,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质量,改变了会计工作的面貌。

会计电算化以功能模块组合工作方式代替人工自动完成日常账务处理工作。包括可以自动记账、自动结转、自动对账、自动结账等,甚至能够“反记账”、“反结账”。会计电算化以其高效、自动、方便、准确等优点正日益受到广大会计人员的欢迎。但是,计算机毕竟依靠的是人为设计的程序化工作流程,在日常工作中相应地会产生许多新问题。其中,关于“反记账、反结账”功能的可行性争论就比较激烈,笔者认为“反记账、反结账”做法有利有弊,不可片面妄下定论。

“反记账”是指将已经记账的凭证通过记账的反向处理,恢复到记账前的状态。“反结账”则是在已经结账的期间,通过取消结账的做法,解除封账,恢复到结账前的状态。在计算机特定的工作环境中,笔者认为这些做法有一定的可行性。

第一,实际工作中如果存在错误的记账凭证,不施行“反记账”的话则将导致账簿中存在大量无用的冗余信息,影响对会计信息的使用。从复核的角度来看,虽然错账也许在后续的凭证中进行了更正,但当复核人员浏览到一笔又一笔的错账时,并不能忽略跳过,还是会影响工作效率。如果有“反记账”功能就可以先取消记账,把错误凭证全部更正后再重新记账,账簿中的冗余信息就可以大大减少,账簿信息就会简洁明了,便于利用。

那么,要做到这一点在结账前后要分情况处理。结账前如果发现错误凭证需要“反记账”时,直接进行即可。结账后此会计期间已经封账,就必须先进行“反结账”激活本期间账簿处理功能,接着才能顺利进行“反记账”。也就是说从清除数据库中冗余信息,保证账簿数据准确、明了的层面上来看,“反记账、反结账”功能的作用不可忽视。

第二,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当存放会计账簿数据的计算机硬盘扇区遭受物理损害,或者账簿数据库在没有启动计算机会计软件的情况下被人为非法篡改时,就完全可能导致账证数据信息混乱、不符。无论是账簿错误还是凭证错误,或者账簿、凭证都有错误,都无法像手工会计那样采用划线更正法、补充登记法或红字冲销法来更正,因为此时的错误属于由非正常情况导致,最好的办法就是施行“反记账”。因为,对于不甚精通计算机的会计工作人员来说,意外情况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下为了保证会计数据的完整和准确,最好的方法就是干脆恢复到最初状态。如果凭证数据正确,仅仅是账簿记录有误,取消错误的账簿记录后将正确的凭证数据转入即可;如果是凭证有误,则不管账簿记录是否正确,均应先取消账簿记录数据,再对错误凭证一一进行更正,审核无误后重新登记入账。

另外,当计算机意外断电、病毒侵袭等非常事件导致记账或结账过程意外中断时,会计人员更是无从下手。操作者无法确定在出现意外的刹那间计算机后台数据处理的进度,为防止数据丢失,最保守的做法就是进行“反记账”或者“反结账”,恢复到可控制阶段。

以上的这些做法在相关法规中也得到认可。《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中规定,会计软件“应当具有在计算机发生故障或者由于强行关机及其他原因引起内部和外部会计数据被破坏的情况下,利用现有数据恢复到最近状态的功能”。显然,要恢复到“最近状态”就需对不确定的数据处理进行“反记账”或是“反结账”。

第三,现今阶段为满足会计电算化的岗位需求,在职人员必须进行电算化培训,在校生必须进行专业学习。在培训和教学中,“反记账、反结账”功能从实验练习的角度上讲必不可少。学员在教学练习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大量的错误操作,导致形成大量的错误数据信息,而在电算化信息系统中一旦进行了记账或者结账,所有的数据都会转为后台存储,前台只能浏览不可修改,这给教学辅导带来很大障碍。要想准确找到操作过程中的错误所在,让教师“对症下药”,进行指导和更正,就必须利用“反记账”或“反结账”功能再现学员的错误操作。

同时,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教学软件为企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业财务软件的演示版,也就是说学员在课堂上学习和练习的软件还是具有相对的真实性的,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细节演示,提高考核标准,这样学员在学习完毕后才能做到以最短的时间符合岗位要求。那么,在课堂上需要重复演示或练习相关操作步骤,这其中凭证、账簿是重点,因此,“反记账”和“反结账”功能给教学带来很大便利,它们的施行让操作过程可以逆转,便于学员进行提高熟练程度的练习。

因此,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电算化实务工作的角度,还是从教学实验的角度来说,“反记账、反结账”功能都有一定的可取性。

但是,我们在此也不能就肯定地说“反记账、反结账”功能有百利而无一害,事实上它们还是存在很多不客观和不完善的地方。

第一,“反记账、反结账”功能与现行法规相违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规定:“账簿记录发生错误,不准涂改、挖补、刮擦或者用药水消除字迹,不准重新抄写”。“反结账”功能可以解除封账,“反记账”功能可以进行反向记账处理,这些做法相当于在数据库中完全擦去原来结账或记账的痕迹,恢复到结账前或记账前状态。这实际上是对账簿进行了典型的“刮擦、涂改或重新抄写”。同时,“反记账”、“反结账”给做假账提供了技术支持,便于某些会计人员要进行舞弊。结账之后可以轻松取消结账,进行相关的处理;记账之后利用“反记账”功能可以在以后的任意时间简单、方便、无痕迹地直接修改凭证的相关数据,这无疑都使财务会计系统的安全性大打折扣,给作弊人员提供了可乘之机,增加了内部控制和会计监督的风险。

另外,《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中虽然要求会计软件具有数据恢复的功能,但是也同时进行了限制规定:“发现已经输入并审核通过或者登账的记账凭证有错误的,可以采用红字凭证冲销法或者补充登记法进行更正;记账凭证输入时,红字可用‘-’号或者其他标记表示”。而“反记账”功能的存在使这一制度在实务操作中很难得到落实,很少有人如此更改错误,而大都倾向于直接“反记账”进行彻底无痕迹修改。

第二,“反记账”和“反结账”功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是绝对安全的。目前大多数核算型的财务软件产品,记账时都要涉及许多辅助核算数据,如往来核算数据、数量核算数据、外币核算数据等,记账后这些数据在相关的功能模块中将被进一步处理,当需要数据恢复时,纵然能够顺利“反结账”,这些数据在记账的反向处理中也难以全面、准确恢复。同时,由于会计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电算化人员业务水平及对软件功能理解的偏差,如果操作有误,很可能产生系统数据错误、财务混乱,甚至导致整个账务系统的瘫痪,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因此,滥用“反记账、反结账”功能,不但影响会计处理的严肃性,也会大大增加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

至此,我们不难看出,“反记账”及“反结账”功能具有很强的两面性,我们既不能完全否定其作用,但是也需要正视其弊端。因此,笔者认为对“反记账”及“反结账”功能的使用如果进行严格、合理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就既可以发挥其长处,又能够限制其危害。新晨

实务中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使用者如果确定需要“反记账”、“反结账”功能,则在购买和选取软件时应由专业软件人员对此功能反复进行可行性和易操作性测试,确保反向记账时各方面数据能够完整、准确地恢复到记账前状态,并且尽可能少地给会计人员带来技术障碍,确保数据恢复和存储的方便、安全。

2.“反记账”功能的操作者必须是得到系统管理员授权的原记账人。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中,记账人员应对账簿的正确性负完全责任。设置“反记账”功能的目的,就是取消部分甚至全部的错误账簿记录后重新按正确数据记账,从本质上讲,这是对错账的一种更正行为,但是从形式上说存在管理漏洞。因此,为了保证记账操作的谨慎性,避免滥用“反记账”功能,操作者必须得到系统管理员授权后才能进行“反记账”。

3.尽量避免“反结账”。结账的意义在于把本期经济业务全部处理完毕并确认无误后予以封账。进行结账操作就意味着不允许输入本期的记账凭证,也不允许对本期经济业务进行记账和反记账。虽然,“反记账”和“反结账”功能经常需要伴随发生,但我们仍然要强化结账的意义,不能滥用“反结账”功能,不能随意逆转账务处理程序。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

会计电算化笔记范文第2篇

公司的财务部并没有太多人,设有一名财务经理,一名出纳。此次负责我实习的是公司财务经理—张经理,张经理根据我两周的实习时间,主要是让我了解财务软件的使用和会计处理的流程,并做一些简单的会计凭证。公司采用的是金碟财务软件,从编制记账凭证到记账,编制会计报表,结帐都是通过财务软件完成。我认真学习了正规而标准的公司会计流程,真正从课本中走到了现实中,细致地了解了公司会计工作的全部过程,掌握了金蝶财务软件的操作。实习期间我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期间我遵守了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

刚到会计部张经理就叫我先看她们以往所制的会计凭证和附在会计凭证上的原始凭证。由于以前在学校做过会计凭证的手工模拟,所以对于会计凭证不是太陌生,因此以为凭着记忆加上学校里所学过的理论对于区区会计凭证完全可以熟练掌握。但也就是这种浮躁的态度让我忽视了会计循环的基石——会计分录,以至于后来张经理让我尝试制单的时候感觉到有些困难。于是我只能加班补课了,把公司日常较多使用的会计业务认真读透。毕竟会计分录在书本上可以学习,可一些银行帐单,汇票,发票联等就要靠实习时才能真正接触,从而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别以为光是认识就行了,还要把所有的单据按月按日分门别类,并把每笔业务的单据整理好,用图钉装订好,才能为编制会计凭证做好准备。

见习了两天后,张经理给了我一些原始凭证,让我审核原始凭证后编制记账凭证。我根据原始凭证所必需的要素认认真真审核了原始凭证后,进入金蝶会计软件的录入记帐凭证的界面,先按此笔业务录入简明而清楚的摘要,然后按会计分录选会计科目,并在相应的会计科目的借方和贷方录入金额,最后在检查各个要素准确无误后,按下保存并打印出记帐凭证和相应的原始凭证钉在一起。刚开始我制作的速度比较慢,而且在张经理审核凭证时能发现一些错误的凭证。但是通过几天的联系后在速度和准确度上都提高了不少。通过一周多的编制记帐凭证工作,对于各个会计科目有了更加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并且对于我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的结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除了编制记帐凭证,张经理很有耐心地给我讲解了每一种原始凭证的样式和填写方式以及用途,而且教我记帐,打印所需要的帐簿以及查询凭证等财务软件的一些常用的操作。有了这些基本认识并熟练了财务软件的操作以后学习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了。从制单到记帐的整个过程基本上了解了个大概后,就要认真结合书本的知识总结一下手工做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除了做好张经理所安排的各项工作后,我也会和出纳学学知识。别人一提起出纳就想到是跑银行的。其实跑银行只是出纳的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和出纳聊天的时候得知原来跑银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熟知每项业务要怎么和银行打交道以外还要有吃苦的精神。想想寒冷的冬天或者是酷暑,谁不想呆在办公室舒舒服服的,可出纳就要每隔一两天就往银行跑,那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而且,出纳的业务比较繁琐,还要保管现金,支票和收据等等,所以需要非常细心,对于比较粗心的我来说,这也是非常有必要学习的。

是的,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不管现实情况怎样变化,抓住了最基本的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如今有不少学生实习时都觉得课堂上学的知识用不上,出现挫折感,可我觉得,要是没有书本知识作铺垫,又哪应付瞬息万变的社会呢经过这次实践,虽然时间很短。可我学到的却是我一个学期在学校难以了解的。就比如何与同事们相处,相信人际关系是现今不少大学生刚踏出社会遇到的一大难题,于是在实习时我便有意观察前辈们是如何和同事以及上级相处的,而自己也虚心求教,使得两周的实习更加有意义。

小结

会计电算化笔记范文第3篇

1 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概念的由来与含义

1979年,计算机应会计工作在我国拉开 了序幕,当时人们的认识就是将计算机技术应 用于会计领域能够有效地提高会计的工作效 率,学术界并没有提出一个权威性的概念统一 人们的思想认识。1981年于长春召开的“财 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讨论会” 上,第一次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含义是指将计算机技 术应用到会计工作领域,用会计软件指挥各种 计算机替代手工完成,或手工很难完成、甚至 无法完成的会计工作的过程.

2005年8月,由《会计之友》杂志社承办 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年会 在山西太原召开。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 “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理念,与会专家就这两个 概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用“会计信 息化”可以更好地概括“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 发展,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 水平.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 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 用以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 计信息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 理,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企业外部的信 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会计信息化 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看到,两个概念是人们在不同时期、 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来的.

2 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

应当看到,没有过去20多年会计电算化 所积累的丰硕成果,今天的会计信息化也就无 从提出与研究。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没 有划定的边界,只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与其在会计领域应用深度和范围的不同而在 认识上产生了飞跃,两者都以信息技术为特 征,所不同的是,由于在不同时代所依托的信 息技术迥异而使其各自应用的外延和内涵产 生了较大的区别.

2.1信息技术环境的区别

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技术不是单纯的一 种技术,而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信 息感测技术等组群技术的简称。会计电算化阶 段,人们谋求能够开发出解决会计领域的单项 工作或整体核算工作的软件,从而帮助会计工 作人员实现劳动力的解放和生产力水平的提 高;硬件方面则主要以单机环境或F/S(文件/ 服务器)架构为主,很少涉及网络通信技术和 感测技术。会计信息化阶段,人们需要研究和 开发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人力 资源管理乃至决策支持等诸多子系统于一体 的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属于管理信息 系统的重要子系统,这个阶段的MIS(管理信 息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供应链管 理)、CRM(客户关系管理)等产品和概念的提 出无不建立在网络和通信技术基础之上.

可见,电算化和信息化都应用了计算机技 术;电算化较少使用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化则 更多地依赖于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电算化几 乎没有用到感测技术,信息化则会随着其发展 越来越多的使用诸如条码感测、智能感测等感 测技术.

2.2系统地位层次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主要服务于财务部门的核算 与管理,属于部门级应用;而会计信息化则是 企业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会计信息系统是 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除了服务于财务 部门外,还要为信息管理层、决策支持层和决 策层提供服务,属于企业级应用.

2.3系统目标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是人们随着信 息技术在会计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而提出的 差异概念。会计电算化以解放生产力,提高工 作效率为出发点,首先强调的是会计数据处理 的规范化,改变手工会计的不规范现实,要求 会计软件的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按照我 国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操作,立足于财务 报告的规范生成;而会计信息化则更强调会计 输出结果的效率和增值性,这种增值效应依赖 于网络环境下会计数据的快速搜集、实时传递 以及对不同层次数据的深加工。会计信息化的 成效依赖于会计信息输出的多元化研究.

2.4信息输入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输入系统的是记账凭 证,数据主要由财务部门自己输入;而会计信 息化的大量数据可从企业内外其他系统直接 获取,同时可以预见,随着原始凭证标准化问 题的解决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的日臻成熟,经过 数字签名的原始凭证会直接进入会计信息系 统.

2.5数据处理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主要通过批处理方式处理业 已发生的数据,而会计信息化使实时处理数据 成为可能。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企业的业务 部门通过Intrane(t企业内部网)协同工作,所 产生的各类数据信息存储于系统集成的数据 库中,企业信息的内部用户可以通过对数据库 的

实时访问,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 2.6信息输出的区别

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的输出主要有显 示、打印、磁盘等方式;信息化环境下,内部需 求除了上述方式以外,更多的可以通过网络实 现信息传递与共享,通过授权、划分权限级次, 企业内部各个机构、部门从信息系统上直接获 取。随着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深入研 究以及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架构在大型 系统中的逐步推广和应用,会有越来越多的企 业在Internet上公布其财务信息.

3 区别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意义,有利于企业正确定位自己的信息化进程.

企业信息化进程受制于信息技术的发展,1979 年我国开始搞计算机会计的试点,1983年国 务院成立了电子振兴领导小组,直至1990年 国内才推出第一批品牌的会计软件,可以说到 上世纪90年代末,一个企业能够拥有自己的 计算机硬件,找到合适的会计软件已属不易, 不存在网络大规模的应用和遍地开花,而且这 十几年的时间里企业的计算机会计确实是只 在会计电算化阶段徘徊,软件生产厂商开发的 会计软件业主要停留在会计电算化上,即能够 用软件替代手工完成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工 作,阿尼塔。S.霍兰德所谓的“传统会计信息系 统是手工会计的翻版”即是这个意思。20世纪 末本世纪初,随着大中型、分布式数据库逐步 应用于国内信息处理领域;随着F/S(文件/服 务器)逐步向C/S(客户机/服务器)、B/S(浏览 器/服务器)体系架构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 ERP产品推出,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有实 力、有能力取得上述技术与服务以后,计算机 会计脱离了“信息孤岛”时代,进入了集成财 务、生产制造、供应链、人力资源、经营决策的 企业信息化时代,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孤立的 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不再单独地服务于部门需 求,会计信息会随着更准确的输入、更深层次 的加工、更实时的处理以及满足了更多样的需 求而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增值服务.

会计电算化笔记范文第4篇

一、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含义

会计信息化巧妙地把会计和信息技术两者结合起来,是显示着会计与企业管理资源系统达到统一、相互融合的成果,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为企业工作谋福利。会计信息化主要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改造传统会计工作模式,以一个全新的结构建立起信息技术与会计资源的相互流通的平台,使得会计的信息资源可以运用强大的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达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减少业务处理量,使得大量的基础业务处理自动化,能够及时地反映会计信息情况,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优秀成果。它建立起会计与信息技术之间的一种新的联系,形成新的思想和意识,促进了企业业务的健康运行。

会计电算化是建立在电子计算机的基础上,把当代的电子技术与会计业务高度结合起来,利用电子计算机特有的功能与优势,代替传统会计工作模式中需要人工处理的繁琐事物,它可以进行记账,减少因为人工记账而出现的信息缺失和错误,还可以进行算账和报账,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息和数据的正确度。会计电算化是最早把电子信息技术引用到会计领域中,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完成一些项目。

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都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是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它们都提高了会计工作的工作效率,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突破了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以一个全新的面貌来迎接越来越激烈的经济竞争。

二、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

1.两者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

会计信息化相对于会计电算化较为先进,会计信息化产生于信息时代,运用的是更为先进全面的信息技术,把会计与信息结合起来,适应的是越来越扩大的企业规模,是新历史潮流发展下的产物。而会计电算化产出于工业时代,利用的是电子计算机来替代人工完成一些会计业务,降低会计业务的处理量,适应企业的发展。

2.利用的技术手段不同

会计电算化产生于工业社会的环境下,受到当时科技信息水平的制约,硬件方面多以F/S即文件/服务器这个架构为主,帮助会计工作人员减少业务的处理量,是人们开始引用电子信息技术到会计领域的成果,但是会计电算化当时的科技水平较低,甚少地运用到了网络通信技术。经过时代的变迁和发展,科技信息水平发展到一定水平,于是产生出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上,更多地运用到了网络通信技术,集生产、人力资源、管理决策、供应信息于一体,实现人力、财力、物力三者合一,达到信息收取的实效、快捷、方便。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会计信息化下的产物,作为目前企业管理运营的一种重要工具,应用非常广泛,当前国内金蝶、用友、速达也有自己的ERP软件产品。

3.信息的输入输出不同

(1)信息的输入不同。会计电算化的输入系统是记账凭证,财务部门需要自行输入数据,而会计信息化的输入系统中,大量的信息数据可以直接从企业的各个部门系统中获取,减低了因人工输入数据而产生的错误,更可以通过原始凭证和账户登入会计信息系统,直接获取数据,非常地方便。例如ERP系统,它可以对不同的种类、不同的信息数据进行分类、筛选和汇总,可以快速地将该账户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整合,方便了企业查看和分析。

(2)信息的输出不同。会计电算化的输出主要运用打印和制成磁盘的方式,而会计信息化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传递,企业可以快速地获取信息数据,公布财务信息,贯穿于企业的各个机构和部门,达到部门与部门间联系密切,提高企业业务的信息流通度。在ERP系统下,实行的是全面的实时跟踪,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ERP系统对业务的每一项操作进程进行掌握,若发现问题可以及时更改。ERP更设计有专门的通报问题系统,使得管理者可以快速地进行有效措施。

4.系统的层次不同

会计电算化主要考虑的是财务部门的需要,由财务部门为核心,应用于财务部门的核算,促进财务部门的相关管理。而会计信息化服务的层次不仅仅局限于财务部门,它是应用于企业的各大部门,包括管理层、决策层,达到系统地管理企业信息,实现信息的高度统一和流通。会计电算化服务于财务部门,注重的是会计数据的处理,提高数据的科学化和准确度,统一规范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从而生产规范的财务相关报告,而会计信息化注重增强数据的实效性和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依赖于现代网络通信技术,更显示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ERP系统下,服务的范围更为广泛,利用强大的信息技术为企业管理实施优化,把企业内部信息、企业人员、客户需求、企业活动、财务管理、供应信息实行综合整理,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对人力、财力、物力进行有效规划和管理。

5.实现的目标不同

会计电算化是利用电子计算机来实现数据的处理,其目标主要是为了减轻手工输入数据和处理信息的繁琐劳动,其服务的流程与手工操作没有根本上的区别,重点是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会计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其目标是实现资源的共享、业务处理的自动化、实时汇总数据,充分地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效,突破旧的传统信息资源模式,促进企业的决策和高度管理,发挥信息技术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作用。

6.功能特性不同

会计电算化是建立在基本的业务流程上,是对手工会计操作的模仿,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记录数据,输出输入,转账,汇总,制成报表等功能,而会计信息化除了具有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功能之外,还具有对业务进行核算、管理会计信息、通过数据的处理进行分析、提供企业决策的功能,并根据信息管理的相关原理对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其功能更着重于帮助企业进行全面的管理,实现信息的实效性、实时性和科学性,更适应企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

三、区别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意义

当前我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不全面不平衡,因此同时存在着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区分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定位,以及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利用程度。

会计电算化始于工业社会,在我国的发展中占据了较长的时间,因此人们对于会计电算化了解和认识较深,懂得灵活地运用会计电算化,熟悉会计电算化的相关操作,现今仍有较多的企业运用会计电算化,大部分的会计从业人员也具备会计电算化的一些操作技能和水平。而会计信息化始于信息社会,发展时间较短,不为多数人而熟悉,较多企业为了适应规模的发展扩大和提高生产力水平而使用会计信息化,并从中享受到了信息技术带来的成效。会计信息化突破传统的会计资源系统,运用更为先进的信息理念,需要会计从业人员掌握更高的操作技能,对会计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掌握,它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和概念,实现信息的集中,促进企业的全面信息化,对现代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会计电算化笔记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成因;舞弊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近几年来,我国利用计算机的漏洞造成的会计电算化舞弊的案件越来越多,其危害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被社会大众所重视。因此,分析会计电算化舞弊现象的成因,并探讨对策降低舞弊案件的发生,减少因舞弊造成的损失,成为了社会大众最为关注的焦点。

一、会计电算化舞弊现象的成因

1.硬件和软件本身的缺陷。硬件方面,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硬件主要由运算器、储存器、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这些硬件设备需要日常的更新和维护,很多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化后,对硬件的后续投入不足,设备老化,有些不能支持软件的更新,导致安全性不强,运行效率低等问题。软件方面,目前,我国的会计核算软件以商品化软件为主,由软件公司研制,并在市场上销售。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财务软件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软件在安全性等方面存在问题,不符合《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的规范》要求,软件设计上的漏洞给不法分子提供了舞弊的便利。

2.会计人员素质问题。我国会计电算化舞弊现象的普遍存在同我国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电脑进行会计核算工作虽然有要求其客观真实的一面,但又是不能完全脱离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此其本身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层出不穷的经济交易中,会计人员需要通过自己的职业判断,客观、公正地选择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和会计核算程序及评估企业的财产价值等,否则,就会发生非违法性舞弊问题,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完全抵制利益诱惑,其职业判断就会失去客观和公正,发生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恐怕就难以避免。

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企业自身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进行必要的跟进,没有严密的管理制度或有章不循,使得会计电算化系统不能良好运转。内部控制薄弱将导致操作员可能超越权限,甚至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修改、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以达个人目的。

二、会计电算化舞弊现象的对策

1.加强会计电算化法律法规建设。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会计电算化舞弊没有明文规定,各种有关电算化舞弊的处理更多的依靠行业习惯,这种无法可依的局面导致对于会计电算化舞弊的惩治力度不够,使得会计舞弊的成本偏低。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单位舞弊依靠现有的会计法、会计法规很难有效的控制,有必要针对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舞弊特征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进行有效的制约。例如,通过立法的形式规定电算化舞弊的定义,明确电算化舞弊的行为范畴,并制定相应的惩处措施。同时,制定有关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保护措施,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心部分,如硬盘、软件系统、数据资料等进行法律保护,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等。

2.保障硬件和软件的环境安全。首先,加强程序操作控制,规定无关人员不能随便进入机房操作;各种录入的数据均需经过严格的审批并具有完整、真实的原始凭证;数据录入员对输入数据有疑问,应及时核对,不能擅自修改;发生输入内容有误的,需按系统提供的功能加以改正,如编制补充登记或负数冲正的凭证加以改正;开机后,操作人员不能擅自离开工作现场;要做好日备份数据,同时还要有周备份、月备份等。同时,定期对计算机进行清理扫描,配备专业的计算机维护人员定期对计算机进行维护修理,及时高效地处理电算化系统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3.完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我国财政部制定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中指出:“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包括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的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因此。要制定相关的操作管理制度和系统维护管理制度,包括:财务软件的操作工作内容和权限,操作密码的严格管理,预防会计数据未经审核而登入机内账簿;保存上机操作记录,防止各种非法人员上机进行操作,建立完善的操作日志制度。

4.完善内部组织控制系统。内部组织控制是对计算机会计系统中的组织、开发、操作、安全等运行环境方面的控制,主要是有关电子数据处理的政策和制度,它为计算机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提供了基本的保证。内部组织控制最基本的原则是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的处理,必须有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部门或人员来处理,以达到相互制约的目的,即负责记录会计业务的电算部门必须和批准执行会计业务的部门分离,电算部门内部的人员按业务的性质也必须分离。内部组织控制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明确每个部门及人员的职责;另一方面,在会计软件中采用密码技术,通过设置严格的用户密码来防止越权舞弊行为的出现。

5.培养复合型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会计电算化的快速发展,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既要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能够熟练使用财务软件并进行维护,还要具有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要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就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比如,建立良好的培训机制,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内容要符合实际工作需要,注意会计、计算机、管理等各学科的融合,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完善会计人员知识结构体系,注重培养会计电算化骨干力量,造就一大批“会计—计算机—管理”复合型的会计电算化人才,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的需求。这样才能推动会计电算化事业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智能转变,为会计电算化的顺利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石。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是现代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发展的一个历史性飞跃。但会计电算化舞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要正视它的存在,积极采取正确有效的防范措施,进行严密监督与控制,会计电算化的舞弊是可以减少和控制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