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但不同的是中世纪时期是受着宗教的统治,因此,织染工艺上的大多数主题都与宗教题材有关,只是装饰纹样都是缠绕弯曲的花草纹样。如《珠绣圣像》中背景的缠绕花草的图案。新艺术运动与巴洛克艺术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巴洛克的形式与内容大致有三个方面。首先,它追求标新立异,把人们的创作思想与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其次,强烈奔放、豪华壮观、奇特玄妙和大气磅礴,是巴洛克艺术的风格特征。再次,特别注重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强调形式上的多变和气氛的渲染。作品充满韵律、量感和空间感,充满立体的富有变化的艺术效果,充满强烈的动势和生命力。被誉为“天才”的安东尼.高迪,他的建筑设计标新立异、奇特玄妙、豪华壮观、大气磅礴这些特点都不容质疑。从米拉公寓、举埃尔公园、巴特罗公寓可以看出,米拉公寓那类似于溶化的冰淇淋的造型、巴特罗公寓那类似骷髅的阳台都可体现。个人认为,高迪所属的时代虽然是新艺术运动,作品风格也与新艺术运动风格相契合,但他作品所具有的独特个性以及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要高于新艺术运动。纵观整个建筑史,从古希腊的建筑,如帕特农神庙,到古罗马建筑;从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如圣德尼教堂、巴黎圣母院、夏特尔教堂、圣徒小教堂到巴洛克建筑,如圣卡罗教堂,他的建筑在整个建筑史上都独树一帜。装饰艺术运动中与洛可可艺术在某些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从外部造型上来看是注重几何化、机械化,从几何形式到有抽象形式再到几何象征性诸多风格,但从设计背后来看,装饰艺术运动中的作品极尽奢华之能事,如家具设计中,选材上大量采用进口的贵重木材,装饰上采用象牙、动物皮革等材料,进行奢华装饰。
二、装饰艺术运动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少数的高阶层人群
而洛可可艺术中,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法国巴黎的皇室阶层,从凡尔赛宫的居室中的装饰便可见一斑。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真正的设计大师并不是学设计出身的,其原因有三。首先,正是由于他们本身不是学设计的,所以不会被一些条条框框,一些规律法则所束缚。正所谓“无招胜有招”。其次,源于兴趣。通常他们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而是为了兴趣而设计。如,工艺美术运动中的查尔斯·罗伯特·阿什比,早期是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历史,而后学习设计;查尔斯·沃赛早期从建筑学徒出身;爱弥尔·盖勒早期是一位植物学家、矿物学家,后来成为了一位具有高度创造性与艺术性的玻璃品工艺师。在他的作品“镶有蜻蜓的器皿”“镶嵌花纹玻璃瓶”等中,都可以看到那些独特的纹样,从这些作品也可以看到它早期的专业知识对他设计作品的影响。而且,他们不仅能在某个特定领域取得成就,还能涉及了多个领域,这也是一个良性循环,当初的所见所得同样也会在其他领域指导并发挥作用。如工艺美术运动中的奠基人威廉.莫里斯,他是一位著名的设计家、诗人和社会主义者,他的设计包括书籍设计、染织设计、家具设计。查尔斯.罗伯特.阿什比的设计包括金属器皿设计、家具设计;沃塞设计领域包括家具设计、纺织品设计和墙纸设计等;新艺术运动的设计师米恰,设计领域包括招贴画、广告画和商品包装画、首饰设计、建筑设计(1899年,为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设计了波黑展馆,并获得了银牌奖)油画、邮票设计(为自己的国家设计第一套邮票,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亨利.凡.德.威尔德是著名的理论家,建筑家和家具设计、平面设计、织物和瓷器设计师;装饰艺术运动时期的漆器大师让杜南,设计领域涉及家具设计、屏风设计、首饰设计、以及诺尔曼游轮的大饭厅等。这些足以说明了设计师们涉及设计领域的广泛。最后一点,创新。他们拥有自己的东西,例如,建筑领域的专业知识,科学领域的专业知识(植物学、矿物学),这些领域的专业知识再结合设计,极有可能创造出与设计史上所不同的设计风格,在他们的作品中有着反应自我的东西在里面,如盖勒,从他的作品中能看到许多植物图案,而且在颜色的运用方面,有很多类似于矿物颜色。包括一些作品中形成的偶然性的肌理。有很多作品给人一种偶然性的、略带神秘的无法复制的自然形成的美。正是由于自身的经历,创造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设计风格。在平时生活中看的电视、短片、图片、艺术品,也会引起相应的反思。如奥运频道NBA篮球赛中,每场间隔时的花絮是用蔓延的花草藤蔓的形式来与球员进球镜头相结合,这个花絮中的设计手法就是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这种表现手法与劲爆的进球结合,也产生了区于以前的另一种感觉——刚柔并济。在生命科学研究所不难看出它的建筑就是现代艺术运动中类似包豪斯学院的建筑,在几幢楼之间有长长的玻璃走廊连接着。在一个会议室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局部实验室的情况(包豪斯魏玛学院几乎可以看到所有房间)。延之,想到现在普遍谈论的一个话题,就是现代建筑没有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特色这一现象。个人认为这还是要看设计对象的特征。比如,生命科学院是一个注重理性、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的地方,它的建筑设施要与它的内容、特征相结合,那就是实用性、功能性第一。其次,在不破坏这些的情况下,一些细节上的装饰可以让人有种空气感,如门窗上玻璃纸缠绕藤蔓的花草纹样。用于其他功能的一些建筑,如:剧院、商店、场馆等,这些建筑的设计空间很大,就可以加入更多富有特点的民族文化元素在里面。
三、学习美术史、艺术概论、设计史、设计概论后可以看到几千年来,艺术的表现形式不是单一存在的,是多种多样的。
从英国的威廉•莫里斯开始的工艺美术运动开始,艺术家和设计师开始对待工业化对批量化生产是持有一个排斥的态度,他们企图逃避现实,回归哥特式风格,和从前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新艺术运动的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对工业文明也抱有这样的态度,但是有一些设计师却看到了工业文明的大势所趋,并开始提出了前瞻性的思想,影响着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这里要提到的就是比利时的凡•德•威尔德。他是著名的比利时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现代设计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和理论深刻影响着德国设计乃至现代设计的发展。凡•德•威尔德的思想在当时是相当前卫的,他一反当时艺术家对工业文明的厌恶态度,而是倡导机械的发展,他认为只要很好的利用机械,就可以促进设计的发展。他倡导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反对技术与设计的分离。从他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主义思想的雏形,也就是说他的设计思想已经超出了同时代的新艺术运动的其他的艺术家的思想。另外一个前卫的设计思想来自音乐之都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的设计师和艺术家提出了“为时代的艺术,为艺术的自由”的口号。分离派的设计风格简洁、精致。他们提倡简洁的几何外形与自然流畅的造型相结合。这样的风格体现明显的是奥地利的艺术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他的代表作品《朱利斯》等都是应用这样几何样式和自然相结合,他的绘画作品非常具有装饰风格,华丽的形式,表达的确是深刻的主题。分离派的产品设计简洁,强调功能性。在这样的维也纳风格样式中,暗示了一种20世纪功能主义的设计方向。体现其功能性特点的是奥德利建筑师奥托?华格纳,他的著作《现代建筑》,阐述了他的现代主义思想。他认为建筑应该为现代生活服务,为现代人服务,他在其中指出装饰是为建筑的实用目的服务。从他的设计思想上我们看到的是现代主义设计的雏形。以上是对新艺术运动“新”的思想特点,当然新艺术运动的思想来源不止上面的两点而已,一个运动的开始,有着它深刻的历史背景,社会思潮,人们生活等等复杂的综合产生的,不能对它进行简单归类,也有着它产生的必然性。我们在这里论述的是新艺术运动“新”的思想。自然这样的“新”在我们今天看来都不在“新”了。但是我们要将眼光回到100多年以前的时光里,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新”的思想。那些艺术家和设计师面对巨大的变化,技术与艺术之间的问题所作出的努力,并且这样的努力直到现在我们仍在受用,他们和他们的思想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这也是他们精神的延续。
二、新艺术运动在各国“新”的体现
法国的新艺术运动的“新”法国是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法国也在进行工业化进程,近代以来法国一直就被誉为“艺术之都”。新艺术运动在法国像一颗盛开的花朵,异彩缤纷。法国的新艺术运动体现的“新”在建筑上比如著名的吉马德。他设计的巴黎地铁站,他在巴黎总共设计了一百四十多个不同的地铁入口,采用金属铸造技术和新艺术运动的设计手法,使地铁入口处的装饰具有典雅、富丽而又不失自然的特征。虽然在战争期间有很多遭到迫害,不被重视。但是时间证实吉马德的才能,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吉马德仍然被誉为法国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今天的巴黎还保留吉马德的七十多座地铁作品,他们安静的矗立在时空之间,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也唤醒我们对那个特殊年代的记忆。法国新艺术运动的平面设计也有着显著的发展,在法国诞生了很多平面设计师至今还影响着当今的设计。这里有著名的广告之父———朱尔斯•谢列特。他设计的海报作品具有显著的新艺术特点,他笔下的女性优雅妩媚,独显女性的曲线身体,甚至引领了一个时尚潮流,当时的女性纷纷模仿其中的穿衣方式。而另一位著名的平面设计师是劳特雷克。他著名的《红磨坊》开启了现代平面设计的绘画方式。
1.奥地利的“新”艺术运动
之前提到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暗示了20世纪功能主义方向,奥地利的新艺术运动不仅新在口号上,奥地利的设计作品也同样具有新的样式。著名的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他的绘画作品极具装饰趣味,应用简单的几何形式和曲线来装饰画面,内容上却反映着深刻的主题,有关生与死的永恒主题,而且他的作品结合一些当时前卫的工具材料,比如金属等材料表现效果更佳强烈。
2.德国的新艺术运动的发展
提到德国的设计我们就会想到质量良好的,造型简约,理性,冷酷等特点。德国在初期的新艺术运动的发展也明显的带有新艺术运动的自然主义的特点,之前提到的彼得•贝伦斯,他是德国现代设计之父,他设计的通用品牌设计理性经典,在初期的海报作品里也明显带有自然主义特点。但是德国后期发展思想开始转变,开始具备现代主义的特点。德国青年风格在受到凡•德•威尔德思想的影响,设计开始转向理性,也许是德国人骨子里的理性特质,此后德国的设计一直以可靠,功能性著称。这也是德国在新艺术运动里的独特之处,也是它“新”的特点。
3.英国的“新”艺术运动
马金托什是英国新艺术运动的典型代表人物,他设计的作品其实也明显脱离了新艺术运动的特点,带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的风格特征,这也是英国新艺术运动的新的特点,马金托什设计的作品通常以直线为主要的特点,他设计的椅子,高高的椅背,用长长的直线分割,具有一种典雅高贵的气质,他设计的很多室内设计以及建筑设计无不带有这种直线风格,他的这种设计风格和新艺术运动的倡导以曲线风格为主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他本人受到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的影响很大。他的妻子,玛格丽特也给了他很多的灵感,虽然最后他离开了英国,但是他的设计作品至今也影响着现代设计。他那优雅的长长的直线,一直被称为经典之作。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英国的新艺术运动的一位重要的平面设计书籍插画师———比亚兹来也是英国新艺术运动的典型代表。他的作品被鲁迅先生得到高度的称赞,在比亚兹来的画作里,将19世纪末的颓废而又傲慢的情调表现无疑,考究而虚饰,表现的淋漓尽致。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用艺术谱写他对艺术对生活的感受。他对代表作品《黄皮书》,在当时的艺术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他的作品幻化成黑与白的生命,相互交织在一起将人性中的与罪恶表现出来,叩击着人类的心灵,激发人们对希望与拯救的渴望。虽然他的生命短暂却创造出了无线的生命价值。这可能就是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价值的意思。
4.西班牙的新艺术运动———一个人的城市
西班牙是一座融合多种文明交汇的城市,由于他丰富的文化的相互撞击,在这座美丽的国度也诞生了许多天才般的艺术家,毕加索就是在这座城市中诞生的。还有西班牙新艺术运动的代表安东尼•高蒂。他用他一生的心血打造的了一座甚至于属于他的城市,一座属于安东尼?高蒂的城市。而这座城市里只要曲线。高蒂曾说,直线属于人类,只要曲线属于上帝。他也用他的作品实践了这句话。
三、总结
古典主义――高雅之美
十八世纪中叶,随着意大利的古代都市庞贝和埃库拉努姆的发掘,古代希腊罗马的世界从废墟中重新涌现出来,尤其轻巧流畅、简洁舒适,既实用又优雅的古希腊家具和严谨肃穆、端庄壮丽,既实用而又具有纪念性的古罗马家具,使得整个欧洲掀起研究古希腊罗马艺术的热潮。这时期西方家具对于古代严谨而典雅风格与样式的模仿和创造,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时期的家具从古代遗产中吸取了无尽的精华,设计的重点采用古代建筑形式,按照建筑的支撑结构。家具体积有意缩小,家具的腿如同建筑的柱式,腿部多采用由上而下逐渐收缩的圆腿或方腿,表面平直或刻有凹槽。装饰题材采用古典的纹样,如希腊的科林斯柱式,棕榈叶饰、带饰和绳纹饰浮雕,古罗马建筑中的檐饰、柱饰、月桂叶、盾牌等装饰纹样。家具表面在支架和突起处的边框上用少量的包铜或者镀金装饰,艺术趣味重新回到单纯、秩序和坚固持久的建筑形体以及古典的对称。法国路易十六式家具的创新主要是取消了洛可可浪漫的曲线结构和过分的装饰,将路易十五式纤巧优美的装饰与单纯直线的古典对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新的、高雅的古典艺术之美。
简约风格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期,财政的拮据和政治的变动使得欧洲王室开支普遍缩减。财政的拮据在选材和加工两个方面影响了装饰艺术,其结果是更少地应用昂贵的木材,并简化了装饰工艺。用桦木代替了常用的桃花心木,更少用单板,而是用实木,费时的镶嵌细木工被减少到最小程度。在18世纪的最后的十年里,家具工匠们以各自的方式来应对这种社会不稳定的状况。
只有那些不为王室服务而热情地关注考古发现的人才是真正的创新者,乔治雅各布(GeorilesJacob)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在这一时期风格的变化是这些不同生计的反映。Georges Jacob服务于宫廷,他的作品受到玛丽,安托瓦内特和国王兄弟们的喜爱,普罗旺斯伯爵在1781年任命他为“常任家具工匠”,与此同时他还受到孔德德阿图瓦和孔德亲王的任命。由于雅各布与拿破仑皇帝的交谊,使橱柜制造业得到拿破仑的赞助而得到发展。这次展会上有一件Georges Jacob作品制作于路易十六时期晚期,由乌木和黄杨木作为装饰的红木和缎木制作,以令人惊叹的小圆柱形作为装饰,以矩形为外形进行手工制作,堪称精品。
装饰运动
二十世纪初,另一种风格悄悄兴起,和美术运动几乎同步的装饰艺术运动也在家具设计师中普及开来。装饰艺术运动在机械化的基础上强调工业产品的美化,主张机械华贵之美。从现代设计历程来看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而且和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不同的是,它从过分的向自然环境的学习依赖向主观能动性思维过度,使设计师有了更明确的主观意向。
Paul Poiret是装饰艺术运动杰出的服装设计师,他的重要贡献就是将妇女从紧身胸衣解放出来了,使那个时代繁复的服装变得宽松、简洁。同时他也有家具的设计作品,他设计的对弧形结构的红木安乐椅,弓形腿和涡卷形腿脚很有装饰主义运动的风格特色,而真皮内饰也极具时代特点和设计师个人特色。
大师年代
20世纪是人类家具史上最辉煌的一个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欧洲,整个社会风气,生活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家庭越来越少,演变后的普通小家庭再也不需要那么多仆人,或者根本不需要仆人。传统家具的构造材料,尤其木料,此时愈加受限制。这样的社会状况,自然而然使以前欧洲那种庞大笨重,装饰满布的家具显得非常不合时宜,现在人们对日用家具的要求,不论是普通人家还是公共场所,都是体积小,易于移动,并且最好是多功能的。于是,这批思想超前并对社会需要非常敏感的设计大师出现了。他们以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设计手段,结合新时代所提供的工业技术和新的美学观念,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这些办法大都具有划时代的新意,对后世及同时代的设计师有着决定性的启发,这些设计大师于是被称之为本世纪的第一代设计大师。许多人的设计作品至今仍在适量的生产中。这批先驱人物从理论上讲属于不同的风格流派,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即摒弃传统中落后于时代的东西,在设计中追求真实,以功能为出发点,并全力提供设计创新。
时代背景
百达翡丽Calatrava系列腕表的原型Ref. 96诞生于1932年。 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各国百废待兴,工业革命飞速发展并逐步成熟的时代。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欧美,是Calatrava系列诞生的大时代背景。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个大时代:
Art Deco装饰艺术的鼎盛
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其主流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趣味,Art Deco装饰艺术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鼎盛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之一。
风格起源
Art Deco 装饰艺术风格,也被称为装饰艺术,起源于法国巴黎,以富丽和新奇的现代感而著称。1925年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Art Deco一词被正式命名。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Art Deco装饰艺术的鼎盛时期,这股强大的动力,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当时一系列的现代设计领域。不仅反映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与陈列设计,更广泛被运用到珠宝、腕表、绘画、服饰、书籍装帧、家具、玻璃等等。
风格特征
Art Deco装饰艺术有很强烈的时代特色,设计风格结合工业革命的机械美学,推崇以较为机械几何的纯粹装饰的线条来表现,比如扇形辐射状的太阳光、齿轮或者流线型线条等来展现新时代的黎明曙光。
追求富有与新颖的现代感是装饰艺术的另一大特点,设计风格既传统又创新。代表了当时高端阶层所追求的高贵感,同时摩登的造型又赋予了一种复兴的城市精神。美国的帝国大厦与上海的和平饭店、百乐门都是Art Deco装饰艺术风潮的产物。同时,随着欧美国家向外扩张,远东、中东、希腊、罗马、埃及与玛雅等古老文化的物品或图腾,也都成了装饰艺术的素材来源,如非洲木雕、希腊建筑的古典柱式等等。
包豪斯先锋设计思潮的兴起
源于富有阶层的审美趣味,强调华丽装饰效果的Art Deco装饰艺术盛行时期,包豪斯的诞生似乎显得格格不入。
包豪斯( 德语Bauhaus的译音 )是1919年由德国建筑大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Walter Gropius )创造的一个新词,由德语动词Bau( 建造 )和名词Haus( 房屋 )两词合成。从字面上看来,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试图将“建筑艺术”与“建造技术”这两个长期被分隔的领域重新结合起来。更广泛的说,是将艺术与技术合二为一,形成一种新的美学价值观,即提倡化繁为简,形随功能而生。
历史背景
1918年,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近四分之三的德国城市都在战火中沦为废墟,战败的阴影更是笼罩着整个国家。然而,在德国中部的小城魏玛,与其他沮丧的人不同,一位名叫瓦尔特・格罗皮乌斯的建筑师以其极大的热情致信政府,畅谈战后德国重建最需要的便是建筑设计人才。尽管国家目前百废待兴,但成立一所致力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学校是当务之急。
令人惊奇的是,政府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商议,便采纳了格罗皮乌斯的建议。1919年3月,“魏玛工艺美术学校”与“魏玛艺术学院”被合并成一家专门研究建筑设计和工业日用品设计的学院,取名“国立包豪斯学校”,时年36岁的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则被任命为校长。
面对19世纪以来工业革命的发展与古老学院派艺术之间水火不容的严重状况,瓦尔特・格罗皮乌斯一改原有的教育体系,并提出全新理念:艺术须与现代大众社会、现代工业文明之间相互结合,进而才能创作出既是艺术的又是科学的,既讲究设计又追求实用的作品。包豪斯设计思潮由此诞生。
风格特点
包豪斯设计思潮不是冰冷的无装饰或者极简主义,相反其最注重的就是工业设计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是设计的最终目的,所有的建筑、工业以及艺术品的设计必须遵循自然和客观法则,所有的设计必须实现与功能统一结合。这些观点对于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即用理性的、科学的思想来代替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浪漫主义。
崇尚包豪斯设计风格的艺术家们认可严谨的线性装饰,而不是无意义的装饰主义风格。“线条体现了张力和能量”――这个来自康定斯基的想法成为了包豪斯的金科玉律;而最受喜爱的材质是光滑的,比如抛光的金属和陶瓷,所有设计都极具功能性。相对于Art Deco装饰艺术追求的华丽效果,包豪斯提倡设计化繁为简,形随功能而生,多使用光洁的平面与标准的几何图形;相对于Art Deco装饰艺术源于富有阶层的审美趣味,包豪斯设计风格是现代工业革命逐渐成熟的时代,人们开始审视自己内心真正需求时所产生的新的符合大众的审美价值观。
影响
包豪斯先锋设计思潮奠定了现代设计的基本面貌,其兴起反映了西方文明开始从工业期进入创造期,它所开启的设计模式和理念转变了人的生活方式。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包豪斯设计风格影响了一大批欧洲制表人,直至今日,这些原则也依旧适用。其倡导的建筑模式被广泛用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城市大改造中,同时,对世界现代设计发展产生的影响延续至今。
腕表设计趋势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欧美世界的汽车工业迅速崛起,大量汽车品牌纷纷涌现,直至今天都扮演着影响汽车行业的重要角色。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生产线诞生,汽车也慢慢进入大众的生活视线,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样伴随着新的交通工具的普及而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腕表设计也成为历史上最为多元化和最为创新的时代之一。
速度即是时代标志的理念深刻影响着当时仍然佩戴着怀表的绅士们。 彼时,富有女性美感的精巧的腕间手表以一个时髦而年轻的词汇作为珠宝首饰的一种,已经成为贵妇淑女装饰行头的一部分,然而绅士们的时计伴侣依然为挂在西装内或马甲口袋中的怀表。由于在驾驶汽车过程中,掏出怀表查看时间变得十分不便,绅士们开始寻找适合男性佩戴的腕表。这一时期的钟表公司各举创新,许多新的设计都不断涌现,比如长方型、正方型、酒桶型、异型等等。当然和许多新事物一样,诞生之初必定备受争议。当将时计佩戴于手腕部位逐渐风靡时,许多保守派的负面评论也随之而来。由于手腕部位整日暴露在外并且极不平衡与稳定,评论家甚至质疑将名贵钟表佩戴于手腕部位的合理性。 然而很快腕表的实用性便得到认可,并迅速成为大部分绅士的时计选择。 到了1934年,腕表的购买比率已经达到了2/3,怀表仅为1/3。百达翡丽的Ref. 96腕表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 以它的阳刚之美、简约线条赢得了绅士们的喜爱。
百达翡丽Calatrava系列
在大时代背景的推动下,百达翡丽也在这一时期迎来创新设计的高峰,无论是在腕表的造型,还是在腕表功能的呈现上。1932年,百达翡丽以大胆前卫的设计风格,推出了以包豪斯的化繁为简、形随功能而生为灵感来源的首枚Ref. 96腕表,从而奠定了圆形腕表的主流地位。
Ref. 96
时间回到1929年10月29日,华尔街几乎所有的股票价格在一天之内就跌到谷底,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全球经济危机,这一天史称“黑色星期二”。即使备受赞誉的百达翡丽公司也未能在这场危机中幸免于难,因为许多顾客无力付款,公司遇到前所未有的财务压力。为避免被竞争对手收购或者毁于一旦,公司董事联系了查尔斯・斯登Charles Stern先生和让・斯登Jean Stern先生两兄弟,他们经营着一家名为“Cadrans Stern Frères”的公司,专业生产顶级表盘,是百达翡丽的优选供应商之一。两家公司关系非常亲密,财力雄厚的斯登兄弟不仅帮助百达翡丽度过了难关,在1932年购入公司的部分股份, 并在一年内购入整个公司。这成为百达翡丽公司历史上的一大重要转折。
在斯登家族的管理下,百达翡丽于20世纪30年代早期开创了一项传统――为表款制定编号。 早期的编号被印制于表背内部,以便于公司和零售商辨别不同种类的表款。
这些带有早期编号的表款中,便有日后著名的Ref.96。
它于1932年底正式推出,以“形随功能而生”的包豪斯设计理念打破了装饰艺术的束缚。斯登家族认为腕表对于佩戴者来说最重要的功能便是显示时、分和秒,而圆形表壳是最好的选择。因此,Ref.96 表壳采用圆形设计,表盘和指针的造型同样简单实用,以极简主义风格显示时间。这枚腕表一经推出,就吸引了时计鉴赏家的注意,圆形的外观成为瑞士钟表史上最早的经典腕表形象,堪称该类时计的典范。
经过8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96家族已有七位成员:Ref. 96、Ref. 3796、Ref. 5096、Ref. 5196、Ref. 5296、Ref. 5396以及Ref. 5496,从简单的时分显示,到经典的大三针小三针设计,从专利的年历到复杂的万年历显示,款式齐全,选择丰富。
Calatrava系列的诞生与发展
Calatrava的名称源于百达翡丽在1887年注册的商标,即代表成功与坚毅的Calatrava十字星标记。该标记最早出现在十二世纪一支西班牙骑士队伍的旗帜上, 饰有四朵百合花分别指向四个基点。为向原型Ref. 96及其灵感致敬――当时极具先锋精神的包豪斯设计风格,1985年,百达翡丽正式将经典的圆形腕表命名为Calatrava系列,成为百达翡丽时计家族中第一个腕表系列。
Calatrava系列早期的款式带有简单的抛光表圈,1980年代,百达翡丽推出的Ref. 3520D (D即Décor, 意为装饰)腕表款式以及后来推出的Ref. 3919表款,开始将巴黎钉纹 (Clous de Paris)装饰于表圈。矩阵排列、钻石尖端的巴黎钉纹源自中世纪的菱形雕饰工艺,曾在路易十三时期,因阁楼工匠的杰作而发扬光大。其可贵之处在于:方寸之间见真章,看似简单的纹理雕刻其实融入了制表大师日复一日的磨砺,以及精准的切割打磨技艺。巴黎钉纹表圈装饰现已成为Calatrava系列的重要特色。
自1932年第一枚Ref.96诞生起,百达翡丽以包豪斯设计风格为本,融合家族工艺美学的价值观,始终走在时代美学的前端,并于微小之处见精髓,使得历经84年的发展,Calatrava系列始终尊为圆形腕表的典范,并逐渐形成其鲜明的特征:
1. 灵感源于包豪斯设计风格
2. 圆形表壳设计
3. 部分表款为带有可开合底盖的将官型款式,如Ref. 5153
4. 部分表款表圈采用巴黎钉纹装饰,如Ref. 5119
5. 数字96结尾的表款必定属于Calatrava系列,并均受Ref.96的启发
属于Calatrava系列的表款,功能从简单至复杂,款式数不胜数。其中大部分表款采用简洁的小时及分钟刻度。部分表款会添加日期,秒针,及月相。许多复杂与超级复杂功能腕表也都会采用Calatrava圆形表壳设计。与1932年Ref. 96的31毫米直径表盘相比,今天腕表的系列直径更大,更具时代感。
历史上著名的Calatrava表款
1934年,百达翡丽在推出Ref. 96两年后,又在表盘上进行创新,推出Ref. 96SC。分区双色表盘(Sector Dial),时圈,分圈以及秒圈刻度分别配合时针、分针与秒针各司其职,清晰易读。如今,Ref. 96SC已作为永久藏品,珍藏于日内瓦百达翡丽博物馆内。
1942年,Ref. 1527男士腕表,轨道式刻度小秒针表盘,罗马数字时标以及60分钟刻度显示。
1946年,推出黄金款表壳,银表盘Ref. 96,采用金质时标,太妃式指针,搭配小秒针表盘。
1962年,Ref. 3484黄金手动上链腕表,34毫米金质表壳,搭配金属网链状表带。
1982年,Ref. 3796D,96家族的早期成员, 黄金表壳腕表,表圈以Calatrava系列特有的巴黎钉纹装饰。
1991年,Ref. 4809J 黄金女士腕表,25mm直径表壳非常小巧,表圈以Calatrava系列特有的巴黎钉纹装饰。
2000年,Ref. 5107R 玫瑰金男士腕表,37mm直径表壳,乳白色表盘,日期视窗显示,配以独特的表冠护肩,整体造型流畅大气。
Calatrava 系列表款介绍
Ref. 5123R-001男士腕表
Calatrava系列是百达翡丽表款中外形与功能完美结合、极具代表性的经典系列。这一系列秉承前卫美学理念,以细腻的线条、高贵优雅的设计诠释了简约美学。这款型号为Ref. 5123R-001男士腕表秉承经典壳形,采用莹白表盘和金质立体时标;哑光深棕色方形鳞纹鳄鱼皮彰显华贵气度; 柔美的线条,打磨圆润有度,同时小秒针盘也让人眼前一亮。
Ref. 5205R-010男士腕表
Ref. 5205R-010年历玫瑰金腕表,采用专利的日历装置,三个显示窗在表面沿弧线排列,加上镂空表耳设计,受到不少鉴赏家的好评。经典的圆形表壳,黑漆处理表盘,带有月相功能。表带选取方形鳞纹鳄鱼皮,手工缝制,更显臻贵。
Ref. 6000R-001男士腕表
卓越经典的设计彰显了百达翡丽一贯坚持的重要理念,对完美不懈的追求。Ref. 6000R-001秉承经典圆形表壳,银灰色表盘,盘面设计偏心小秒针盘也匠心独运。亮深栗色方形鳞纹鳄鱼皮,手工缝制,更突出了百达翡丽工艺的超凡,值得珍藏。
Ref. 4936G-001女士年历月相腕表
这款女士月相腕表充满女性魅力,将156颗大小渐变的钻石以螺旋造型环绕镶嵌于表壳,表冠镶嵌 14 颗钻石,衬托大溪地黑色珍珠母贝表盘,表盘采用金质立体罗马字块,精致迷人。这款腕表极具女性的优雅特质,又不失精巧。搭载的手动上弦机心确保腕表精确显示月相。
Ref. 4937G-001女士年历月相腕表
这款Calatrava表壳设计的女士年历月相腕表,采用白色珍珠母贝表盘,金质立体字块;表盘采用指针式星期和月份显示以及视窗式日期显示;表壳镶嵌 431 颗钻石,表冠镶嵌 14 颗钻石,表扣镶嵌 27 颗钻石,格外璀璨夺目。
Calatrava系列近些年表款
2013年:Ref. 7200腕表
“形随功能而生”的鲍豪斯设计理念是百达翡丽打造Ref. 7200的一个重要前提, 两枚指针、12枚玫瑰金数字时标和精巧纤细的60枚分标很好的诠释了表款注重简约本质的传统。低调华丽的18K玫瑰金表壳,搭配哑光珍珠米色鳄鱼皮表带及玫瑰金针扣,堪称极简艺术的杰作。
表款内置享誉业界的Caliber 240 机心,嵌有22K 金迷你自动盘。Ref.7200 的表壳极致纤薄,厚度仅2.53 毫米。Gyromax摆轮搭配采用Silinvar创新材质的Spiromax摆轮游丝,日均误差范围仅为-3秒到+2 秒。
2013年:Ref. 5227腕表
Ref. 5227融合了Calatrava家族的重要特色,为透盖配备了单独的防尘盖。特别之处在于:铰链完全隐藏在底盖内部,即便是经验丰富的鉴赏家也难觅其踪。Ref. 5227的经典圆形39毫米表壳是这一腕表家族的典型代表,下凹表圈、微弧表耳以及纤薄轮廓都极具代表性。这款仅厚9.24毫米的腕表却整合了蓝宝石水晶透盖以及铰链式防尘盖两个部件。从侧面欣赏,可以看到表壳侧边到表耳之间雕刻着向外延展、微微弯曲的槽纹。突显了表壳的优雅轮廓。槽纹在纯金表壳上雕刻而成,与其他表壳部件一样采用手工抛光,光滑如镜。百达翡丽投入巨大精力完成这项设计,旨在令全新的Calatrava Ref. 5227更具醉人魅力。
2015年:Ref. 5370 双秒追针计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