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内容;选择;设计
一、根据学校的运动场地、设施、器材条件等情况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
由于办学条件的不同,学校之间的运动场地、设施、器材条件也不尽相同。有的学校运动场地、设施、器材条件比较先进,有的学校则还比较落后。因此,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如有的学校田径场已铺上塑胶跑道或人工草坪,可利用其平整干净、线条清晰、色彩鲜艳、可跑可跳、可坐可卧、可撑可爬的特点设计出多种教学内容。如果体操器械比较齐全,可利用各器械的性能设计一些对其他运动项目教学有帮助的辅练习内容,像利用单、双杠设计出手握单杠或支撑在双杠上做跳远的腾空步(弓步)练习、背越式跳高摆动腿下放的辅练习等内容;利用跳箱设计出俯卧在跳箱上展髋翻腿的俯卧式跳高或仰卧在跳箱上做背弓挺髋收腹收腿的背越式跳高的练习内容等;利用体操垫设计出多种滚、翻、爬、跳等的内容;如果是可折叠的小垫子,还可根据其小巧轻便的特点设计出多种利用其堆摆,拼搭成各种图案的游戏内容供教学使用。如果学校的运动场地、设施、器材条件还比较落后、简陋,可自制一些如水泥乒乓台、简易排球架、简易羽毛球架等设施、器材用于设计教学内容,供教学使用。
另外,还可以将校园内的道路、空地、走廊、台阶、树、墙壁等都利用起来,设计成有关的教学内容供教学使用。笔者就曾利用学校的墙壁设计过多种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均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也比较理想。
二、根据学校传统、特色项目的特点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
由于各种办学的特色不同,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也有着各自的传统和特色。因此,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也可以结合这些特点进行。如有的学校传统项目是田径,则可多选择或设计一些田径运动中的有关项目技术动作作为教学内容;有的学校特色项目是某种球类运动,就可多将该球类项目中的有关技术动作选择或设计成教学内容;有的学校开展健美操、体育舞蹈的历史比较悠久,就可多将健美操、体育舞蹈中的有关技术动作设计成教学内容。此外,学校还可引进或选择一些受到青少年学生好奇或喜爱的新兴体育项目或民族体育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如软式排球、滚铁环、踢毽子、跳皮筋、扭秧歌等。凡是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对身心的发展有帮助的时尚或区域性民族运动项目或身体练习的内容均可选择和设计成有关的教学内容供教学使用。
三、结合教师的个人专长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的个人专长是教师本人长期从事某项体育运动后才获得的,对学习掌握某项运动的技术动作有独特的方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教师的个人专长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对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也能起到十分积极的帮助作用,如有的教师长期从事田径运动,对田径运动中的有关技术动作和练习方法知晓甚深,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就完全可以运用自已丰富的田径运动知识、技术及实践经验进行;有的教师多年从事篮球运动,对篮球运动知识、技能的学习有着独到之处,就可以结合自己丰富的篮球运动实践经验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有的教师武术功底深厚,就可以结合自已丰富的武术运动实践经验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等。总之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将自已的运动专长充分挖掘、运用起来,这对实施新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综上所述,在实施体育新课程标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除了充分选用《体育与健康》实验科教书和教师教学用书中提供的一些适合教学对象学习使用的现成内容外,根据体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将一些竞技性强的运动项目改造、整合、设计成技术要求一般、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教学内容;再根据教学对象的年龄、性别、生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分层次地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再结合学校传统、特色项目的特点和教师本身的专长精心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就会非常丰富多彩,体育教师就可在体育新课程标准实施中做到有的放矢,进而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标;高师;田径;体育教育;困境;优化
作者介绍:彭芳(1969-),女,江西安义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理论;郭晓琴(1982-),女,江西高安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理论。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子课题(编号:07YB153)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5-0048-03
自2002年9月我国在中小学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来,中小学体育课的教学理论和实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于为中小学培养体育师资人才的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而言,课程教学改革也是必然的。田径课程是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新的形势下,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有必要重新审视田径课程教学,加强田径课程教学的改革,不断优化田径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内容,使新课标的实施真正落到实处。
一、新课标背景下田径课程面临的困境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也就越来越差,田径课堂教学也处于一种被冷落和尴尬的局面。目前,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面临着许多的困境,如教学理念滞后,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模式和方法陈旧;教学评价单一等。
(一)教学理念滞后,教学目标不明确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都在不断地进行改革,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课程也改变了过去以发展技能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渐把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田径理论知识、技术与教学能力作为田径课程的教学重点。但是,在新的形势下,许多高师田径专业教师竞技体育的观念根深蒂固,对中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难以与时俱进。因此,对田径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形式等未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致使田径课程教学不能适应中小体育新课改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将来就业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脱离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
田径运动被称为“运动之母”,它具有健身、竞技和教育等功能,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新课标教学理念的要求,趣味性的田径内容已成为中小学田径课首选的教学内容。但是,受长期以来“以竞技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影响,现行的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与学生喜爱的田径内容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近年来,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课程虽然增加了一些教学内容,但是许多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教师,对中小学体育新课程的学习内容认识还较浅,对如何选择和开发好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教学内容研究还不够。由此可见,目前高师体育专业的田径课教学内容,既激发不了学生学习兴趣,也满足不了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简单、陈旧
在新课标下,田径教学提倡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但在目前的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当中,许多田径专业教师教学方法依旧简单,教学手段陈旧,与非体育专业的田径教学没什么差异。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师的这种教学现状,不仅让学生感到田径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习的积极性难以提高,而且也导致了学生新课标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意识难于形成,教学能力和教学素质难于提高。
(四)教学评价简单、片面
目前,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教学评价方法与手段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如:1、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标准与培养目标严重脱节,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目标的不同性,不利于学生专业发展和将来就业的需要。2、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学生到期末考试时只要花几天工夫背背知识点,完成一张试卷和几个田径测试就可以过关。这种考核难以全面地反映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情况,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过分注重量化指标。这种评价标准,不仅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行为、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而且严重忽视了学生教学能力、裁判能力、课余训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激励学生,不容易看到学生的进步和努力程度。不利于纵向比较,导致评价结果片面。
二、高师体育专业田径课程的优化对策分析
(一)转变观念,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不仅是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摇篮,也是社会体育工作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当前情况下,应有效的提高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师素质,促进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效性。首先,高师体育专业教师要加强中小学体育新课标与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把新理念和新知识积极应用于课程教学之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田径实践运用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教师要根据新的课程教学理念确定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成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注重每个学生的潜能开发,注重学生的师范素养的提高,为学生将来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认识,明确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培养目标
在新形势下,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将学生培养成为学校体育工作、体育管理和社会应用型体育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田径课程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认识,从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素质等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及不同需求,分清必修课和专选课的层次,提出相适应的、合理的田径课堂教学目标。不断地优化田径课程教材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工作者。
(三)合理安排和选择田径课程教学内容
随着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和一些新兴田径运动项目的兴起,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内容需要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安排,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满足学生将来就业的需要。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该注意几点。
1.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安排田径课程内容,逐步提高学生的田径基础知识、技术和工作能力。第一阶段,把对学生田径理论知识、田径技能和组织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包括口令、示范、讲解、纠错、课堂组织等。第二阶段,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以田径裁判和田径训练能力为主。如教案编写、田径竞赛编排、裁判实习、竞赛组织等。第三阶段,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实习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如听课和评课的能力、课外训练和活动组织能力等。
2.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走、跑、跳、投积极挖掘和拓展田径类课程资源。如:在田径课内容的设计中,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适当简化规则、降低动作难度等,以满足将来学生从事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需要;精选一些学生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并引入课堂。如将定向越野、户外运动和拓展训练等新兴的运动项目与田径教学相结合,从而弥补田径课程教学枯燥乏味的缺陷,增强田径课程的趣味性;利用当地民俗文化背景,把民族传统文化和生活中一些好的素材与田径教学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自豪感,从而促进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四)优选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优选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田径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提高练习效率,增强田径课程教学效果。首先,可根据新、旧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有些田径基础教学内容,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已学过。对这些田径项目的教学可采用模拟教学、现场教学、情景教学或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运用这些教学方法既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地掌握一些田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对于另一些在中小学接触较少、技术较复杂的田径教材内容,如标枪、背越式跳高等,教学方法可先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进行分析,再采用分解教学法。这些教学方法可适当简化技术和动作难度,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
其次,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对学习积极性高、自制力强和理解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在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要给学生提出新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让学生课前查阅与教材相关的资料、试写教案等;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的讲解和示范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以促使这些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田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而对于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可采用帮扶学习小组的教学方式,或采用一些现代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运用竞赛法、游戏法、情景教学法、小群体教学法、探究式等。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掌握一些田径基础知识和技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田径素质和教学能力。
(五) 建立科学的田径教学评价体系
在高师田径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教学评价也是改革的重要内容。科学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改变目前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学习田径课程的热情,完善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课程改革,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将来发展的需要,满足中小学课改的需要。在新课标背景下,优化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评价体系,主要应从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角度和评价方式等四个方面着手:
1.评价内容多样化。 根据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以及田径课程目标,评价内容不仅要关注学生田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应关注学生教学、训练和裁判等田径能力方面的提高,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与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因此,评价的内容要多样化,只有这样,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符合现代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才能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体育人才。
2.评价主体多元化。新课标强调体育课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理解和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提供表现和成功的机会。因此,高师田径课程的评价应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原来由教师单一评价学生的状况。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活动,不仅可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田径课程的自觉性,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相互探讨学习体会,促进师生间的友谊。
3.评价角度多维化。田径课程评价角度的多维化,不仅可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掌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例如:可以从过分注重量化考核转向重视质的分析,加强学生教学能力、裁判能力、课余训练能力、创新能力等考核,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能够学以致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的需求做好充分的准备;再如还可以建立以过程性平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多元化科学评价体系,对学生在田径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表现、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等方面做出全面的评价。同时,还应注意将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使田径课程考核更加全面、真实、科学和合理。
4.评价方式不同化。在田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田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多种不同的评价方法才可以更加客观和公正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水平。如:田径基础知识的评价可以通过作业、面谈、提问、竞赛、测试等方法来评定;田径技术、技能的评定可以通过观察、测试、学生自评和互评等方式获得;学生教学、训练和裁判等田径能力的评价可以通过面谈、提问、观察、作业、论文等方式进行。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感受到尊重和鼓励,还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滕子敬.学校体育研究与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245.
在新课改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教育新时代,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也暴露出传统课堂教学的种种不足,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进步和新课改的要求,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摆在了高中体育教学的一线教师面前,那就是如何实现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怎样才能真正实现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带着这个疑问打拼在高中体育教学的一线阵地,经过这些年来的摸爬滚打,头脑里渐渐有了些许认识,渐渐有了答案。在此,我想谈谈我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见解。
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并设置了相应的具体目标和内容标准。所以,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首要考虑这五方面目标的实现。
一、运动参与是基础
运动参与,是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它是学生增强体能、发展运动技能、改善健康状况、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促进高中学生自觉参与体育活动,掌握和应用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锻炼的能力,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终身体育和保持健康的意识。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普遍认为体育课只是简单地跑跑步、跳跳远、打打球、放松放松,他们在运动参与中往往是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练习。这些运动学生倒是的的确确参与了,但这种运动参与并非是有效的。
我认为有效的运动参与并不是放任自流,是必须在教师的有效引领下才能完成的。第一,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运动动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体育教学也是如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兴趣培养了,学生才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才能真正从内心参与到运动中来。第二,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有的学生爱看运动,看各种比赛,但自己不愿运动,这或许是一种惧怕心理作怪。教师应该对运动水平各异的学生区别对待,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一样的运动参与要求,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保证各个阶层的学生都能完成运动参与的任务,逐渐摆脱惧怕心理,逐渐爱上运动。第三,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理解动作要领。经常有人戏谑地说:“你们搞体育的人,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句话其实说出了传统体育教学的悲哀。新时代的体育教师不仅自己要会做,还是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把运动要领讲精、讲透。我在讲解运动要领的时候,非常注重温故知新,在复习巩固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再阐明新的动作要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更快、更好地领会要领和掌握动作。
二、运动技能是保障
运动技能,是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协调工作的能力。它体现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它是实现本课程其他目标的根本保障。对于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在学生已学的多种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充分尊重高中学生的不同需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运动项目进行较系统的学习,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发展运动能力,提高体育文化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对学生动作技能的掌握就叫“学会”了,学生“学会”固然重要,但是仅仅“学会”是远远不够的,体育教学不仅要解决运动技能的“学会”问题,还要解决学生“会学、会用”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更深层次的追求运动技能的“会学”与“会用”。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活动中,其他学科纷纷提出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新模式、新课堂,其实,这种新模式、新课堂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同样适用。运动技能不是单单依靠老师的教,更主要地是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用心揣摩。因此,运动技能的学习不仅是提高技能水平的保障,也是提高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是身体健康的保障,更是各种能力得以发展,心理全面健康的有效依托。
三、身体健康是关键
身体健康,是指个体处于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众所周知,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全状态的物质基础,一个人若是健康欠佳或是疾病缠身,总是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健康的体魄是一切学习和生活的关键。
新课标要求高中学生了解营养、环境、疾病预防等知识,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所以,教师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时,还应该涉猎营养学、环境学和疾病预防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地体育锻炼和生活学习习惯,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坚实的基础,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目标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能力。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课程 课程教学 高中体育教学 新课程理念
甘肃省2010年秋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如今全省各中学都进入新课改阶段,时至今日已有两年多的历程。在新课程改革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依照新课标,全面落实新课标要求,实现教育教学的:“认知、情感、技能”三维目标。增强学生体质,加强学生技能,做到健康专题理论和运动技能并举,改变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状。另外,新课程理念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魄现课程的时代性,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而这些理念的实现,都要通过实际的体育教学来实现,可当前高考升学、社会生活压力、环境等因素已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教育目标,要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开展体育课程教学,但在具体的、现实的教学当中,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体育新课程改革也凸显出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践出发,对当前制约新课改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解决对策,谨为体育教师有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供参考,望予以指正。
1.制约新课改顺利实施的主要因素
1.1人的因素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人是关键要素,这其中包括教学对象、教学实施者、教学管理者、教学辅助人员等,对于这些人员全面进行针对性的校本新课程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教师与教育管理者,他们是落实课改精神的主体,基本上都有培训经历,只是培训的针对性强不强、够不够专业,这有待以后考证。但我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分层培训,如各学科专业培训、教辅人员相关理念与教育行为培训、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管理培训等,以此保证培训的有效性。但在这些学科中唯独很少有术科培训机会,这给各级各类体育教师如何开展新课改埋下隐患。
1.2政策因素
政策因素是新课程改革进行的导航仪和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在这两年中省厅下发的关于体育教学的文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育部),《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甘教体),《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第三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方案〉》的通知)为学校有效地开展体育教学提供了保障,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具体的课程改革实施检查与评估方面还有不足,还需完善。由此可见,健全政策建设是保障新课改实施的关键之所在。
1.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外在的社会环境,二是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中轻视体育锻炼,重视智育发展,认为唯有高考才是成才的唯一路径,重视高考的应试教育,由此导致学生、家长等轻视体育锻炼,干扰体育教学的有效实施,在当下学校里表现的淋漓尽致,领导不重视,文化课老师不支持,抢课占课现象随时发生,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体育任课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这给体育课程改革带来了阻力。
1.4设施配备因素
“巧妇难于无米之炊”也是不争的教育事实,硬件设施不配套,很多学校都停留在“巧妇”的尴尬之中。设施配备是制约体育教学实施的重要因素,例如在高中选项课中,教师配备不够,项目开设有限,或是只进行必修的教学,其他的流于形式;或是全年以安全性、演练性、游戏性的项目为主;或是就直接“放羊”。这也严重影响了教学的积极开展。
2.当前课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思想认识不到位,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缺乏指导
在当前的甘肃省的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诸多教师也只是间接,或是初步了解新课程理念,对其研究不足,并在思想认识深处还停留于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以技能教学为主,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的认为,自己教的就是学生不重视的辅课,自己也就不重视,对于自己的发展也无从谈起。另外,在现实的教学中,有的学校虽然已经实施新课改,但都缺乏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无法解决,或是难以应付,对于实践操作,也都停留于必修课的教学,对于选修课滞留于教参与课标之中。
2.2教材单一,教学方向性不强
现在甘肃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普遍采用的都是单一体育与健康教材,而大多数教师只拿到理论教材,或是只拿到教材与教参,而另外配套的实践教材却没有配备,这就使得教学较单一,只有理论教材内容,而实践部分需要教师去根据课标与教参要求自己编写教材,以此来实现教学目标。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学内容存在着不确定性与不系统性,一些教师在教学计划的编写上比较随意,导致教学方向不清,虽然完成了课标要求的身体目标、心理目标等,但在学生个性发展及其特长培养上凸显不足,不能有效、全面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目标。
2.3教法学法陈旧,缺乏创新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体育教学亦是如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大都是一些模板式的传授,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匮乏,教师仍然习惯于依赖教材,没有从课程内容的“传授者”中解放出来,课堂上一般都采用示范或讲解,即根据已经制定好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按部就班地单向传递技术,学生消极被动地配合教师活动,接受技术,学生的合作与互动没有体现,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激发,对接受性学习已经习以为常,总是习惯于技术由教师传授,习惯于从教师那里得到现成的技术;不注意技术的运用与拓展,不喜欢的项目也不善于思考发现新技术,缺乏探究与创新精神。
2.4体育教研力度不大,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应试教育高考的影响下,各校对高考科目的教研较多,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研究比较缺乏,经费投入、教研评估等方面比较落后,体育教师的科研成果也得不到重视,对一些教学问题的研究也就显得浅显,或是停留于表面现象,由此导致体育教学研究的深度不够。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育课学习情况如何进行评价反馈,没有统一的、科学的标准,对于教师的评价也没有完善的评价标准,这也导致教学只有教学过程,却没有教学结果,严重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
2.5体育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有待培养与提高
在当前的高中体育教学中,依然存在体育教师学历、知识结构、体育技能、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等方面的问题,由此导致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很多不足之处,严重影响体育课程改革,这就给体育类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考核后备体育教师,造就“一专多能”体育教师的模式,即学精一门技能,学会学好多门技能的培养模式,这就要求学校及其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体育教师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3.对策
3.1加大政策研究力度,提供强有力的课改政策支持,同时,各校要重视体育教学,加大体育投资,丰富体育教育资源,为实施新课程改革提供条件保障。并在新课程改革指导下逐渐形成特色,正确确立特色方向、明确学校特色定位,在体育学科中打破班级、年级、性别等不同群体进行重新组班教学,并逐渐形成特有教学模式,立足校本教研,开设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体操等多门技能课,在未来,逐渐探索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新兴体育项目,着力形成课堂内容多样化,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旨在引导学校从目前的纵向按分数分等变为横向按特色分类,构建一个多样、开放、灵活的普通高中教育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多样化需求,着力实现特色建设与学校发展相统一,使学校特色建设更好地助力于学校发展,例如:在多项目体育教学中可挖掘、发现体育类特长生,为学校高考做一定支撑。
3.2提高认识,增强健康观念,强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检查与指导,深入体育教学一线,了解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从而有效地对高中体育教学进行督导。并与学校的优势项目紧密相连,着力发展体育、艺术类学科,增加高考上线人数。
3.3增大硬件设施投入,完善教材配备,明确教学方向,规范教学行为,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以此来有步骤、有目标、有计划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农村学校打工子弟、农村家庭、低学历家庭的孩子居多,学生基本技能欠缺,不喜欢动,内向,不合群、行为习惯和心理问题较为突出等实际问题,利用本校专业教师的师资优势确立“多样化特色教育”为突破口的特色发展方向,摈弃曾经“放羊式”的教学模式,倡导阳光体育精神,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变被动为主动,全面改变了学生现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改善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增进了团结协作的精神,让他们感受到类似大家庭的温暖,逐渐形成特色教育。
3.4积极进行教法学法创新,大胆尝试新型教学方法的运用,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其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并熟练掌握技术技能,增强体质,愉悦身心。新课改教学模式的开展,始终坚持“全面育人,办有特色的学校”的方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宗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育人目标,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方面的发展需要,构建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多元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各类校本选修技能课程的开设,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使每位学生真正向“一专多能”模式发展,践行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4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全民健身精神。
3.5大兴教研之风,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科学研究工作,及时解决教学中的棘手问题,同时,健全与完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实施有效的评价,促进教学的积极开展。
[关键词] 中学体育 模式创新 方法创新
创新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素已为广大师生所认识。体育教学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而且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征。因此做好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两个创新意义重要。
一、体育教学模式创新
教学创新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过程的起点和归宿,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它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结构的建构和教学手段的运用起指导和统领作用。体育教学目标的创新有一定的依据,它具体受体育教育的目的、学校教学目标、学科整体目标等制约。创新体育教学目标时要明确、科学和可操作,各种目标之间要有鲜明的差异性和连贯性。体育教学目标的创新更要有利于教学设计、有利于监控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学评价等。
2、创新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学目标的载体。体育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直接接触的材料,它是否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是否对学习内容感兴趣都最终影响到体育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因此,创新一定要精选体育教学内容,使之更具有可学习性,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为了优化教学模式,教师必须选择学生喜闻乐见,锻炼形式活跃的内容,也可以对竞技项目进行必要的创新,使之更适应中学生身体成长的需要。
3、创新体育课堂教学结构。课堂结构是体育教学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课堂结构不仅是在规定的时空间内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步骤的具体安排,更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的具体体现。课堂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各要素部分之和的观点,在优化体育教学课堂结构时不能只重视局部优化,而要着眼于整体,使课堂教学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为中学生学习体育课提供保障。
4、创新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包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活动方式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行为方式。
创新体育教学方法要使方法的选择适应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基础水平,使学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和技能,学到较全面的体育知识。
二、体育教学方法创新
根据新课标对中学体育教育要在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方面发展的要求。教学方法的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体育新课程主要是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体现课程的时代性。重视改造传统项目和引入新兴运动项目,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客观条件。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时是外部学习动机起作用,有时是内部学习动机起作用,二者轮流交替、互相转化,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直至到达既定的学习目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潜能,并且希望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学习。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会什么动作技术为出发点设计的,它束缚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和利用,忽略了远期教学效果的最佳获得。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模式追求的则以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出发点,最终达到由“教”到“不教”,由“学会”到“会学”这一目标发展。
2、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统一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完全忽略了人体存在差异的基本规律,挫伤了不少学生的积极性,束缚了他们的个性发展。而个性化的模式就考虑了人体差异的存在,根据人的心理、能力等的差异,及时调控教学的方法策略与教学程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积极地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新课标里没有像过去教学大纲中给教师们规定很具体的教学内容,这是对体育教师的一种解放,可以放开手脚去选择那些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体育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做到课内课外教学内容的结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内容来选择体育器材,由始至终,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内容中自主地参与锻炼。发挥教学中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尽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传统体育教学讲究“少讲多练”,这恰恰影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但是这不是提倡要多讲,而是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放一些健康教育知识片、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动作技术分析等,加强对学生理论教育,效果比“少讲多练”甚至不讲就练效果好得多。这也是对体育教学领域中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教学方法的有效补充。
总之,在中学体育教学的创新中,教师应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素质。教学中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健康为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下,转变体育教学观念,大胆创新现行体育课程,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