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变式教学的概念

变式教学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变式教学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变式教学的概念

变式教学的概念范文第1篇

一、当前初中数学概念学习现状分析

现行的初中数学概念学习基本上还保持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相对较少,枯燥、乏味的课堂模式严重压抑了学生对初中数学学习的激情。许多学生对于概念的学习基本上停留在“识记、背诵”阶段,只是从文本上进行了概念学习,缺乏对数学概念所反映的内容和本质的理解,没有抓住概念的精髓所在。

二、什么是变式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初中数学教学同以前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数学教学过程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内容,而是侧重于让学生通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来开展探究式学习,能够在学习中做到灵活运用现有知识,收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变式教学正是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所谓变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在保证概念本质特征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有计划、有意识地改变命题的角度或意境,增加或删减己知条件,对换问题的结论和内容,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改变概念的形式,让学生能够深刻、全面地开展概念学习。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自我感觉课堂上的教学效果非常不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非常高,但课下一遇到实际问题时,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往往就会有所偏差,也就是说,学生只是认识了概念,但却不能灵活应用。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实际上就是教师在进行概念讲授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变式教学的优势,没有多角度、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理解。

三、变式教学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初中数学概念学习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概念所实施的变式也不完全相同。有些概念的学习需要从条件上进行变化,可以适当增加或是删减己知条件,也可以将原始条件隐藏到其他内容当中;有些概念的学习需要从结论上进行变化,可以将条件与结论互换,有利于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有些概念的学习则是强调中间内容的变通,强化学生对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分析。针对不同的概念类型采用相应的针对措施,这样才能有助于概念的学习。

2.适用性原则。变式教学在概念学习中所体现出来的适用性原则,实际上是对于“度”的一种准确把握。在进行变式教学过程中,只有准确把握变式的度,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如果将概念学习“变”得简单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启发,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如果把概念学习“变”得复杂,则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仍无法得出结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打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3.参与性原则。在初中数学概念学习中开展变式教学,并不是凭空进行概念形式的变化,也不是完全由教师来决定如何进行变化,只有在认真分析实际情况后,师生共同参与到变式教学中才能增强相关概念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完全按照自己的所想所思去变化概念形式,而是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集思广益,这样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更加深刻地领会概念内涵。

四、如何开展变式教学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变式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概念学习当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初中数学课上具体开展变式教学呢?

1.通过具体或直观的变式引入概念。就初中数学概念而言,许多公式、定理都是来自于实际生活当中的具体情境的总结和归纳,但一旦上升到课本当中的概念时,往往需要用专业的数学术语表示出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对概念产生抽象、晦涩的心理暗示,不利于学习。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采用变式教学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与抽象的数学概念连接起来,将学生置于一个熟悉的场景中更能提高学习效率。

2.通过正例变式来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就变式教学而言,从变式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分为正例变式教学和反例变式教学,其中正例变式主要是指对概念外延集合的变式,而反例变式则是指用于提示概念对立面的变式。针对目前初中数学概念的学习而言,大部分概念都有明确的界限,也就是说大部分概念的变式都属于正例变式。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应用范围以及概念条件这些方面加强变式教学思想的体现,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变式教学的概念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面对职业学校参差不齐的生源,职校教师何以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素质的各异、心态的各异,给职校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职校教师有必要调整教学观,提高教学质量,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近几年职校的生源数量逐年递减,生源质量一年不如一年,这一生源群体学习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学习需求和发展目标各不相同。如何满足这一学生群体的不同学习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是许多有责任感的教师考虑最多也是最为头痛的问题。

近两年,与企业的合作办学,启发我们探求一种合理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发展师生之间平等互利、互敬互爱的合作关系,是发展学生个性的良好基础。

1.在知识传授关系中师生关系应平等与民主,师生间相互尊重、信任。教师不以权威自居,更不应该以家长作风及其专横态度强制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学生也不唯命是从,因为学生有权与教师平等地沟通思想,有权向教师要求他们所希望所需要的东西,也有权对问题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并对教科书提出批判性意见。教师对学习成绩等各方面表现好的学生可以多加引导,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并充分发挥他们其他方面的长处,而不能对他们产生偏见或歧视。这一点从理论上讲是非常容易的,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做到的。

2.在智能发展上,学生应自主和独立,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觉进行学习和自我教育,充分表现自己的创造才能;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发展,不必强求全体学生一致,应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实现自我发展。师生教学间的平等民主,为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师生关系关键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应当主动地维护和发展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对传统教学体系下的教师来说,必须放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放弃教师权威的思想,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健康的发展。

3.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把握分寸,努力使自己全部的教学技能多样化。尤其是职教老师,首要的是教会职业知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多种方法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把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当作自觉行动,精神饱满地学习、探索和追求。学生作为主体,在多种方法的教学活动中,自觉、自主地手脑并用,多种器官协同活动、认识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性、独立性得以充分发挥。创造活动是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和完善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创造活动中,个人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需要、性格、知识和能力,展现自己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在探索新事物、发现新规律的过程中,实现对自身素质的超越,从而逐步实现个性的完善。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意培育、引导、训练每个学生的开发创造潜能的意识、方法和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以培养听话的学生为荣耀的片面观念,消除对顽皮学生的错误偏见,大胆鼓励学生的奇思异想,激发学生积极表现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地尝试和发现问题,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会拥有更多的学习自。教师应树立起以培养学生健康个性特别是创造力为目的的教育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贯彻这一思想,从而把这一有意识的活动熟练化为无意识的习惯性的教学活动。

职校教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什么策略呢?

1.职校教师应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寻找欠缺,改进教育方式。一个学生某方面素质的缺乏,特别是思想品德素质的缺乏,将会极大地影响他的成长和成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教育者,应该认真地、细心地去挖掘其中的原因,加强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使教学方式随着学生的成长和知识的增多而不断变化和丰富,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和特有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动能,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

2.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通过改变教学观,加强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建设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推行教学过程的科学化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学生容易接受、喜欢接受的授课方式为标准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3.职校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状况,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甚至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一是将教育学生做人列为教师的首要职责的传统。二是加强教师个人道德修养,在青年大学生中倡导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变式教学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方法;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250-01

新课程标准下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同时,要求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孩子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思。然而,农村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踏实和朴实。在数学的学习上,能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所有作业,勤奋、努力。其最大的不足也因此特别的明显。农村孩子灵活机动不够,学习的盲目性较大,自我思想融入数学学习中较少,老师的教学在思想中占主体地位。这就需要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上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从而充分发挥农村学生踏实和朴实的优点,从思想认识上、行为思维上改变孩子,让学生对学习数学有明确的目的、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使其的学习方法以及思维运动有较大的进步和改变。

1.小学数学学习教学生活化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一项重要的目标,同时也是小学数学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小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一颗对周围存在很强好奇的童心。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份好奇心,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用学生最为熟悉、贴切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从而使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学数学就是为了学会应用、学会生活。数学就是在我们的身边,如在学习了圆角分换算及利率问题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运用以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1]

例如,在学了四边形的面积后,可让学生算一算家中电视、地砖的面积;在学平均数时,可以就全班学生的平均年龄。在学习了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测量学校花坛的面积;在学了长方体的体积后,请同学通过测量铅笔盒的体积。使他们知道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2],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小学数学学习教学科技化

小学数学教育的教育对象是7到13岁左右的孩子,他们的抽象思维、理性认识以及对事物的认识的耐性都比较低,他们认识事物往往喜欢从感性和直观两个方面出发。然而,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往往对其提不起兴趣。但是若能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原理用形象的动画展示,以此来提起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例如,可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用可爱形象的画面,动态地来展示教学内容,在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推论,从而对数学原理有更深更透的理解。同时,这样的教学往往能带来课堂的。

如三年级数学中典型题型:鸡兔同笼。(在一个笼子里有鸡、兔子,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请问在笼子各有多少只鸡和兔子?)在解决此类题型时,教师一般会选择"抬脚法"。但这种数学问题较为较抽象,一般三年级的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比较难理解。这时,教师若能及时运用多媒体动画展示抬脚过程藏脚过程,不仅可以让小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方法的使用,同时也培养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发展性思维素质。

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理念不仅会直接影响教学的课堂气氛,其对教学的效果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学会用多媒体音频、图像、动画的使用与制作,结合新时期的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在一起,选取符合教学对象的心理特征和年龄变化的素材[3]。

3.小学数学学习教学灵活化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创设情境,能够通过各种形象生动,并直观的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来发加强学生较强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和动机,使学生想学习,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此让学生会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等实践活动,引导发展学生思维。但农村小学的条件所限,配套学具不充足,因此让学生自制学具,使人人参与动手操作。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是,可在课前指导学生用硬纸板制作圆一个,在课上让每个学生参与小组活动中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把圆拼成一个长方式,然后让学生讨论归纳,从而推导出圆的体积计算公式或者验证圆公式[4]。

农村小学生的主要为变通能力较差,部分学生思维单一化。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精选习题,并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解法上不具一格,并能对多种解法进行对比分析,尽可能采用简单而灵活的方法去理解、解决问题。如教学了"百分比"以后,让学生对于含有比的句子尽可能从多方面联想,如从女生人数占总人数的2/5,你能联想到什么?(1)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3/5;(2)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40%;(3)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1/5;(4)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1/5。这样,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问题,链接知识间的潜在联系,寻找隐藏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性、灵活性和创新性[5]。

4.结束语

正如开始说言,农村小学的学生淳朴和踏实是他们的优点,但也会成为他们解放思想的包袱,农村数学教师就要解放它,发展孩子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必须先解放自己,改变自己。

参考文献:

[1]黄邦安.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J].科学咨询,2013,15:64

[2]田世清.浅谈新课改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81

[3]赵秀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5:36-37

变式教学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程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160-01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我们必须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生活化的英语教学不但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认识他们所学知识的作用和意义。那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呢?

一、以生活为基础,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

教学应该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体验、参与、实践,从而使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一)创设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英语作为人类交际工具之一,本身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因此,就要求老师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努力营造比较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会表达思想,学会选择学过的、合适的语言,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师与生、生与师、生与生的语言交流中不断巩固、不断更正、灵活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

(二)组织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活动、游戏。游戏活动有助于儿童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使英语教学活动充满活力。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刺激,提高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变被动为主动,变乏味为有趣。开展一些与该课学习内容相适应的游戏来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激发学习动机。它通常用于对所学材料的巩固,帮助教师将乏味的单词复习,巩固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三)运用直观教具巧设情景。在教授学习用品、交通工具、服装等类别的单词时,应尽量用实物或实物模型进行直观教学,而对于sun、moon、run、jump、hot、cold等单词,可借助彩色图片、简笔画、表情或动作进行教学。在教circle、diamond、square等表示形状的单词时,我要求学生观察教室和周围的物体,来谈谈“What shape is the……?”这样一来,学生就把周围的事物和生活中的事物拉进了课堂。

(四)利用角色扮演,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英语教学是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完美结合。在英语教学中,外语教师除了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外,还需认识到学生是英语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广泛参与表演,真正体现其主体作用。学生表演不仅能使教师在轻松、自由、愉快的气氛中组织课堂教学,而且还能培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通过表演,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交际活动中。

二、以作业为桥梁,实现生活化的再扩展

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外作业时要做到趣味性、实用性、创造性,这样不但能使语言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能使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作业,如:

(一)交流性的。课外,把所学的内容表演给家长看,有时可以让家长一起表演,并请家长提出宝贵的意见。

(二)习得性的。让学生每天坚持听读课文录音,听儿童英语广播,把自己模拟最得意之处录制下来,和同学一起欣赏或进行评比,选出“英语小能手”。并鼓励、培养学生阅读英语卡通故事书,看英语VCD,欣赏儿童英语歌曲。

(三)操作性的。如布置学生为家庭生活用品、学习用品贴标签,学生自己设计课程表、描画动物图、做各种调查、描写自己的作息时间等等,学生因为对这些比较感兴趣,所以他们就会非常用心,这样既可帮助他们在生活中用英语,记忆单词,也能提高书写水平。通过这类作业,学生会为自己的创作和学到这么多的课外英语而高兴。

(四)探究性的。低年级学生可以布置一些观察类的课外作业。如“What colour is the……?”apple有哪几种颜色?高年级学生可布置一些稍有难度的作业,如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捕捉butterfly、dragonfly探究ant、bee的生活习性等。以上这些方法简单易行,关键就在于坚持,使其成为常规。

三、以实践为导向,生活中再现英语

如课后同学之间互相借东西,平时大家见面打招呼等,都可以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会话,并且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的布置,如班级墙报、年级橱窗;校内外英语活动的开展,如利用节日、生日,开展英语主题活动、采访外籍教师、参观英语俱乐部,来帮助学生拓宽英语使用的环境,让学生真正走进社会,走向生活,用英语交流。

教师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方法和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能力等进行全面考察、综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应该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过程。评价应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形成学生继续进步的动力,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形式尽量生动活泼。

【参考文献】

[1]郭玉海.教育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变式教学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观 教学目标 学习主体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084-02

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不久,教师们在教学中感觉很迷茫,原因是新的课堂规则和秩序都变了。改变教师原有教学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习惯,就像改变一个人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

教学观是教师对教学的总体看法。教学观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决定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如何行动。例如,一位把教学看作是“灌输”的教师,就会以讲解知识让学生通过记忆。背诵或大量练习来掌握他所教知识;另一位教师把教学看作是一种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他则会通过组织活动、创设情境、探究问题等方式让学生自主、主动地去发现和领悟需要掌握的内容。因此,教师不仅需要了解相关教学观的理论,而且需明晰和审视自己头脑中的教学观。

教学观是有关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质量与评价等的一系列具体的看法。这些认识,从教学目标看,表现为对“为何而教”的思考与回答,如为了传授知识、传递人类文化或为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个性形成、道德品质养成等。从教学过程看,表现为关于教学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教学活动的展开步骤等问题的看法。总体教学观的主要精髓渗透或蕴含于这些具体的教学观之中,又通过具体的学科或活动内容的教学表达出这种总体的思想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 教学是积极的交往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是以话语情境为载体和依托的,是师生之间的一种语言、心灵交往过程。教学只有在友好的话语环境中,学生才能主动地表现完整和真实的自我。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有突破,而且在实践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变原有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应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成为朋友,要使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与合作中学习,要使学生在与同学间的研讨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感觉到学习过程是一种愉悦的享受过程。

二 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要给学生留空间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极大地变革了课程和教学模式,提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资源的组织者,教材只是资源之一,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样,教学设计问题就是教师首先要面对的。传统教学强调的备课有“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由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三统一”,教师备教材时不可能有多大的突破或创新,更多的是理解和体会。教师是教学活动组织的主宰者、组织者和决策者,教学设计应从整体考虑,使参与教学活动的各种要素以最佳的方式组织起来,并在活动的各个关键阶段合理地展开、相互作用,从而最有效地实现期望的教学目标。“新基础教育”把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作为“共通目标”,即第一个层次的目标,它的落实必须经由第二个层次的价值重建,即学科教学价值观的重建,这一层次的价值观重建要通过教学内容加工、教学过程设计以及课堂上的实施而转化成为一个实践的、动态实现的过程。具体表现为:(1)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为学生认识、阐述、感受、体悟提供不同的路线、独特的视角以及亲身的经历体现等,这需要对学科内容进行深层开发;(2)按照育人价值实现的需要,重组教学内容,将结构化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与人生活世界的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和成长需要的沟通、与发现和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的沟通;(3)综合设计弹性的教学方案,也就是按每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事先策划结合起来。“新基础教育”主张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因而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要引入弹性因素和不确定因素,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新基础教育”提出了一整套教学方案设计的要求,包括格式上的教学目标设计,目标要清晰,具体针对学生实际状态,考虑学生发展的可能;教学内容设计上,体现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体现灵活结构性,体现学科教育价值;教学过程设计上,考虑师生双方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并在教案上清楚地呈现出来,考虑双方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开放性的设计要有度、有弹性。

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模块2《遗传与进化》第1章第2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学来浅析教学观的转变。

在课堂教学开始,复习一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然后创设教学情境:豌豆种子子叶为黄色的豌豆,它的种皮形状一定就是光滑的,而子叶为绿色的豌豆,他的种皮的形状就一定是皱缩的?学生会有两种猜测:如果两对遗传因子相连接在一起,那么就像只有一对相对性状一样,会符合分离规律,子二代中就只有两种表现型;如果两对遗传因子是分开的,又会出现什么样的实验结果?这样就能顺利引入新课。学生自学杂交过程,老师提问绿色圆粒、黄色皱粒和亲本有什么关系,引出重组形状的概念。由性状比例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9∶3∶3∶1。教师提问和3∶1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教师引导9∶3∶3∶1的比例可以表示为两个3∶1的乘积。学生思考每对性状是否符合分离比,主动用教材实验数据验证。如果对每一对性状进行单独的分析,如单纯考虑圆和皱或黄和绿一对相对性状遗传时,其性状的数量比是圆粒∶皱粒=(315+108)∶(101+32)=3∶1;黄色∶绿色=(315+101)∶(108+32)=3∶1。得出结论每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了分离定律。这无疑说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可以表示为它们各自遗传结果的乘积,即9∶3∶3∶1来自于(3∶1)2,性状发生自由组合。学生产生疑惑为什么发生自由组合呢?带着浓厚的兴趣学生会去研究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这节课就这样在师生互动中顺利地完成了。

笔者对比以前的教学设计,发现此教学设计流程教学效果好,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水到渠成。教师真正成为了教学的组织者、策略者,学生也真实地体会了学习过程。可见,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过程,教师应成为导学高手。

参考文献

[1]徐超富.现代教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回顾与展望[J].长沙大学学报,2005(1):107~109

[2]张海和.《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的评价理念和原则[J].生物学通报,2005(3):25~27

[3]马明.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生物学通报,2006(4):32~34

相关期刊更多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应用数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教育部

工程数学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