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教育的根本任务

体育教育的根本任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教育的根本任务

体育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学生 人格 作用

一般认为,学校德育的任务是进行思想教育或品德培养。而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学校德育固然要进行思想教育和品德培养,但更重要的是要进行人格塑造,思想是理性的结晶,品德是道德的凝聚。人格是完整的自我。人格是三者中最完整的,最深刻的,也是最定的。我们进行德育活动,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接受一定的思想,形成一定的品德,更要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人格,

1人格的塑造是德育内在的要求

德育,作为教育的一个方面,其任务是与教育的任务相关的。教育的根本任务并不是要使受教育者接受一些现成的知识、掌握一些现成的技能,而是要把他们培养成道德高尚、身心健康、具有丰富知识和广泛才能、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个人。这个任务,也就是人格的塑造。当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也就是人格教育。要完成这个任务,德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人格的诸多方面中,不论是政治人格的建构,还是道德人格的塑造,或是法律人格的确立,或是心理人格的完善,都不是智育或是体育所能直接承担的,它们必须由德育来承担。至于智能人格的培养,虽然与智育有着直接的关系,但要进行辩证法教育,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而这也是德育的任务。可以说,智育、体育和美育在人格塑造中的作用,只有通过德育的整合过程,才能实际地发挥出来。

因此,德育只有抓住人格的塑造这个关键,才能统摄教育对象的人格内容的整体性,使德育与教育的其他方面相互协调;才能把握教育对象的人格特征的个体性,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效果;才能挖掘教育对象的人格内涵的深刻性,使教育深入人心。

2人格的塑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学校德育是一项历史性的活动,必须与历史的发展相适应。德育工作必须适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把塑造先进、高尚、自主、科学、健康的人格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而且,人格的塑造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一种个人自主的经济,它要求人们确立自主意识、独立意识,改变消极依赖社会、群体或他人的思想观念,勇敢地维护自己的权利,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动。

同时,市场经济又是高度社会化的经济,必然要求人们之间加强合作,扩大交往,确立一种合作意识、互利意识。而且,我们建立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它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这就更加要求人们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塑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那种既具有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又具有合作意识、互利意识,并且具有高度的集体主义观念的新型人格,这正是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

3人格的塑造是社会现实的呼唤

学校德育从根本上说是为了适应现实的需要,德育必须倾听现实的呼唤。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科学技术的发展、交往关系的扩大,出现了一系列全球性的问题。市场经济的建立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它的自发性、求利性和竞争性也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在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市场运作尚不规范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些不择手段、以邻为壑、损人利己、拜金主义、贪图享受、等不良现象。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的生活水平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当人们把科学技术看成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手段,把一切事物、现象都用科学技术的方法来加以分析、判断、推理控制、占有时,人本身也就成了机器的零件,失去了人生内容的丰富性和人生体验的深刻性。交往关系的扩大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但是当人们对于自己的行为后果还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的时候,交往关系越扩大,带来的不良后果就可能越严重,核战威胁、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等,都是明证,要解决上述各种问题.既需要对社会进行改造,也需要对人进行改造。当前,在世界范围内改革教育的呼声十分高涨,而改革教育的主要方向就是要确立起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价值观念和人格理想。因此,德育作为直接进行人格教育的活动,更要把塑造新型的人格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4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作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和人的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这“相互接触”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人格对学生的人格形成无疑具有深刻的影响。这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以及任何奖惩制度都无法代替的。青年学生正处于增知识、立德志、塑人格的重要时期,其情感、意志、行为都具有不稳定性,教师的榜样形象会成为他们最直观的模仿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观察着、思考着和效仿着。教师的工作作风、学习态度、待人接物、言谈举止等都会给学生以影响。

由此可见,教师高尚的人格,自觉的良好行为,可以为学主所效仿;教师必须言行、表里如一。这样学生才能敬其师,信其道,并将教育要求内化为主观需要。在现实主活中,我们更多的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师,他们废寝忘食、兢兢业业地工作.他们以其实际行动,以其高尚的人格力量深深打动着学生的心,他们可以随时随地以热情洋溢、乐观无畏的进取精神,好学多思、审时度势的思想作风。正直诚实、任劳任怨的高尚品质影响着学生。学生从教师自身的人格特征中寻找可以参考的准则,教师的人格特征就成为学生人格形成的参照物。

因此,教师不仅仅用自己的学识教人,而且用自己的品格教人;不仅通过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用自己的灵魂去“传授”品格。只有人格高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人格的学生。所以,教师的人格素质并不只是教师个人的人格修养问题。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手段、教育因素和教育力量。教师高尚的人格对学生不是一种暂时的教育因素,它像种子一样撒播在学生心田,将来会绽出灿烂和美好。作为教师,必须时时记住,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塑造学生。

综上所述,笔者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塑造好学生的人格,不仅如此,还要结合校情、课情和生情的实际,才能适应新形势教育的要求,才能无愧于自己的职业,才能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现代人。

参考文献

体育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第2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经济水平提升,人们的生活得到较大改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单条腿走路相伴随的资源代价、环境代价、道德代价,已经明显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其不可容忍的程度敲响了时代的警钟。这种由于改革维度缺失导致的三个高危代价首先而且必然由教育来配平。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课程改革为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奠定了基础”。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整个教育系统基本上还处于被动工作状态和低水平培育低素质人才的状态:上令下达,无令不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与时展对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极不相称。

党的十提出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命题,《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立德树人”明确了“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的目标,表达了上层和广大人民对教育的期盼,政府也正通过一系列行动显示提高国民素质的决心。这是一个契机,是真作为,将奠定国民素质基础这一千秋伟业。

我认为,要“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可以开展“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明确“往哪里走”的问题

“立德树人”是一个宏观导向性政策,具体化过程中要把握好“四性”,即人性、方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人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教育仍然保留人原有自然本性中的“善性”和“成长性”,培养具有“健康的身心”的学生;二是通过教育不断形成人的社会性格和文化性格,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学生。“方向性”是指“使学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民族性”是指“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时代性”是指“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

第二步:集中摸排“改革路障”的问题

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路障是体制机制,任何一项改革中难啃的骨头也是体制机制,因为这涉及到众多的利益相关者,需要多头并进式的革新和全面统筹。体制机制障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政策导向的不确定性、“换领导换政策”“朝令夕改”,让一批人从“吃教训”中成长为观望者、徘徊者。尊卑有别的科级制使教育改革者畏首畏尾,唯恐言多必失、功高盖主。论资排辈的职级制让锐意进取者深知“生命维艰”“道阻且长”,只好以缩头为上。这些体制机制挫败了一部分教育工作者的进取心,也沾染上了脂粉气,自然会传导到学生身上。

以管控为内核的学校育人整体环境,营造的是“禁声”“打压”“唯师是从”的方便管理的环境,而不是学生有序地自由表达和自由表现的环境。学生天生的好奇心与日俱减,懂得尊重的儿童要么变成了听话的“侍从”,要么变成了叛逆的“将军”。以分数为人才标准的考核评价制度,将人才的内涵窄化为每个学科课程只会做几道考题,将12年的基础教育变成了以牺牲学生休息、游乐、同伴交流时间为基本模式,以教材为主要阅读内容的时间掠夺,学历单调,游历几乎没有。分数为唯一利益驱动的教育结果是:学生越学越没有动力,越学越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以精英教育为实际育人机制的体制默认和大班额授课制,是牺牲大部分学生的捆绑式教育,精英受到特别的关注,然而他们并非人人都忠实于自己的家园,其他学生则靠天收,他们不知道自己学会没有、学到了何种程度,老师也不知道他们学会了没有、学到了何种程度,师生都“两眼一抹黑”。然而,就是这批学生,很可能要固守在家园,成为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他们只是陪读,没有具备聪慧的大脑,何来“万众创新”?

德育与教学分治体制至今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德育主德,教学主智,泾渭分明,而且在学校里,二者往往争抢时间和主导权,弄得教师们无所适从。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分治体制依然如故,班主任主德,科任教师主智。学科育人阵营的隐性体制秘而不宣,文科主德,品德课、语文课司德,其他课虽然也提渗透,但基本上不渗也不透。以贴道德标签为主要实施手段的教学操作系统,往往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贴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标签,一些课堂生硬说教、画蛇添足,不潜心研究学科德育言语环境和行为环境的问题。去个人情感、家国情怀、民族观念、社会理想的做法大量存在于课堂,学生对任何事情都能以笑相对,都能快乐得起来,学生的情感发展走的不是心灵柔化的过程,而是心灵硬化的过程。少数教者给钱干活、教完走人的从教职业心理,必然成为学生的活教材。在庸俗哲学观侵蚀下的教师群体中,一些人持有官本位、钱本位、不与陌生人说话等思想与论调,并于言行举止中隐现,对学生造成了潜移默化的负影响。

社会环境导致教育工作者持有两套道德标准、两套以上话语体系和行为模式,当着学生面是一套,背着学生是一套,而学生对此却了然于胸,自然习得。家庭和学校将学习尊奉为唯一的劳动,共同打造了劳动观念严重缺失的教育面貌。学校教育面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往往功亏一篑,轰然倒塌,三者之间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落差巨大,沟壑难平。而以学校出名为目的的教育功利化,一方面造成教育经费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使得教育浮躁之气过重,教育环境面临新一轮的“富贵性恶化”。社会化不足和社会化过度,过于强调竞争机制,小组合作却以竞争输赢为终评,导致学校人际关系过分紧张,学生同伴关系异化。专家群体奉旨点赞,而不做悉心的科学指导与实验跟踪,既失语又失身份。资源单位算计市场得失,而对教育功能的开发却不怎么上心,似乎也无计可施。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优质资源分布不均,降低了道德底线,却提高了道德门槛,师生有目共睹,不做教育反思,反而顺势而教,以此激励学生“学而优则享”,显然是失了教育的本位。各学段割裂的问题还未解决,课程主题化、综合化过程中,各学段之间重复交叉的问题又显现出来。职业教育一直以来被整个社会矮化,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未得到高等教育的响应,类似大学先修课程基本上是摆设课程,因为高等学校既没有对接的学分认可制度,也没有对应的招生制度。

以上种种体制机制障碍,都对“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造成了严重掣肘,有些是显性因素,有些是隐性因素;有些是教育内部因素,有些是教育外包围因素;有些影响教育的主方向、大格局,有些影响教育的微环境、小格局,不能不引起重视,也不能不全面诊治,否则整体育人的格局仍然是一个神话。

第三步:全面重构“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

以上路障,细加分析,实际上是教育生态出了问题。教育生态不良,我们还在沿袭并继续编织上千年一直在经营的低层次的优胜劣汰的教育生态环境,甚至这个生态系统中还缺乏一些重要的维度,如环境教育及教育的环评。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基本论断。当然,这不是一时一地的问题,它既有历史遗存的原因,也有教育社会化过度后脱离其纯洁性的一面。所幸,我们在进行课程改革,提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教育思想。

重构“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不能简单地逾越前进道路上的路障,对此,需要系统梳理,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机关,“以浅持博,以今持古,以一持万”。其实,《意见》的答记者问已经牵出了这根线。“多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抓住了课改,就抓住了育人工作的‘牛鼻子’”。“课改”意即“课程改革”。“课程”是中观概念,“教育”是宏观概念,“教学”是微观概念,“课程”就像一个担夫,一肩挑两头。以前我们的口头禅是“教育教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只顾专注于教学,低头拉车,对“教育”是不太理会的。现在,大家把目光聚焦在课程,就好比有了担夫。而且,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是担夫,这意味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有课程意识和课程领导力,否则是担不起两头的。

如此,教育的景观便是:

人人都是一门课程。每一个人的这门课程都要想着对教育对象负责,都要为“立德树人”做贡献、做楷模。有了这种内心的观照,我们便营造出了教育的大环境,也会在意我们自身教育行为中的每一个小环境。学生们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熏染,既学得,又习得,境界高远、思想高尚、大脑聪慧,这才是世间最大的公平,最有公平可能性的公平。

教育决策者是一门课程。他们会考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道德诉求、国际化背景下的各领域一体化进程、多元化文化交融共生中的民族立场、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过程中如何规避各类似乎不可阻遏的发达国家的前车之鉴,如此等等,从而让教育决策正确且具有可持续性,协调各学段的课程、资源、环境、服务。

教育实施者是一门课程。他们会重置学校的权力结构、教育生态,让教育、课程、教学良性运转,所有人、事、景、物都成为教育环境中不可分离且协调有致的一部分。这里有冲突,但主要是在认识的冲突与交往的冲突中发展认知,使交往更顺畅;这里有情感场和价值场,大家在丰富的情感交流中发展情谊,在价值的碰撞中笃定信仰;这里有单科育人,也有学科综合育人,大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设定为默认键,将有效教学与有趣学习、科学学习、有效学习设定为常用键。

体育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第3篇

关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一是结合《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2013―2015年)》,在学校硬件建设上,对边远校、农村校、薄弱校倾斜,打造良好教育环境。二是大力推进“边远农村教育三年帮扶行动计划”,全方位提升边远农村薄弱校水平。三是强化区域整体推进,发挥学区作用,引领边远校走内涵发展道路。

关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一是加强课程管理,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二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全员育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三是积极推进高效教学,提高常态课的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四是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阳光体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五是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关注队伍建设。一是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二是充分利用天津北方教师培训中心,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师资水平。三是继续实施“三名工程”,加强对“三名”人员的管理,充分发挥“三名”人员的示范和带动效应,带动队伍整体提升。四是加强教育开放与交流,加大优秀干部、教师与国内外的交流学习,促其提升。

关注教育现代化。一是加强与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的合作,建设五大平台,为教育的发展提供载体。二是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益。三是借助现代化设备手段,实现区域内优质教育的资源共享。

体育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第4篇

摘 要 体育教学作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响应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号召,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贯彻落实到学校体育教学之中,本文就从学生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的培养、学生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的培养以及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等三个方面入手针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借此为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核心素养

2014年我国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之中”。体育教学作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为了响应《意见》的号召,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贯彻落实到学校体育教学之中,本文就针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意见》中虽然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但是却并没有对其做出具体的概念界定。然而,随着我国学术界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的开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也开始逐渐的清晰。概括来说,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应该是涉及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学生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实现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离开了学科教学,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成了无源之水,相应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各学科中的具体化实际上就是学科核心素养,由于每个学科的特点和性质不同,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具体到体育学科而言,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可以归结为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以及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三个主要的部分。所以,本文在探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问题时,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的。 二、学生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情感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体育学习态度等方面,例如:是否喜欢体育活动、热爱体育运动等等,与此相对应的,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就主要是围绕学生的体育兴趣开展的,学生体育情感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喜欢体育运动,热爱体育运动;相较于学生的体育情感而言,体育品格则更倾向于体育精神,例如: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坚持不懈、团结协作和奋斗拼搏等均属于体育品格的范畴,学生体育品格的培养就是围绕上述内容开展的。

在体育教学中,要实现学生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有效培养,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要注意根据教学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例如:在开展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的体育教学活动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挑战类的项目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在集体合作类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中则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二是,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适宜的方法来开展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的培养工作。例如:针对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采用情境教学法往往会取得更理想的成效;针对中学生采用竞赛法则更为适宜。 三、学生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的培养

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培养、学生专项运动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培养等三个主要的方面。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实现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的有效培养,主要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一是,要注意明确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运动能力培养目标,因此,要确保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能力的有效培养,必须首先要注意明确培养的目标,并根据培养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二是,要注意构建家校联动的机制,通过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配合来切实促进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 四、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

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培养,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和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上。由于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培养存在不同的缺失。所以,目前我国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要在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有效培养,一是要注意健康知识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例如:在开展篮球传接球技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向学生介绍篮球运动中手指挫伤的预防知识,让学生了解如何才能够避免手指挫伤问题的出现;再如,在开展正式的练习之前任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检查场地器材的安全性,让学生了解哪些问题是导致运动伤害的潜在风险以及如何排除等等;二是,在学校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应专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以此来促进学生对健康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学生健康行为的良好培养。

参考文献:

体育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特色;品牌课程;学校;优质发展

课程是落实学校培养目标的核心载体,它集中反映学校的教育哲学和价值追求,集中精力做好课程建设是每一所学校落实教育根本任务的中心工作,也是带动学校优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构建尚美特色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即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交融的体系,形成领先于其他学校的优势学科领域。必修课程校本化再开发,建设特色选修课程体系,满足本校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在新课改中通渭一中将育人目标、三个基本课程群和校本化的四美课程群融合起来,构建起了“一源三本,四美辉映”的“尚美”课程体系。一源是指学校以“特色立校,个性树人”的办学理念和“培养”身心阳光、学优品粹、特长明显、执著追梦”的育人目标为核心,三本是指我校将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必修课程围绕着学校育人目标进行整合,形成的三个基本课程群:人文与社会课程群,自然与科学课程群,体育与艺术课程群。这些课程包括了各个学科的重要知识,为高中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我们的这种整合依托于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体现了学校对必修课程实施的高度重,做到了“本正”。

四美辉映是指我校通过对校情的精准把握,将基本课程群和选修课程群有机融合的四大尚美课程群:求真智慧美课程群、艺术特长美课程群、实践创造美课程群和阳光自信美课程群。这四个课程群依托于学校育人目标,扎根于学校深厚的传统文化,共生互动,相互促进,做到了四美辉映。努力构建“尚美课程体系”以美的环境、美的教学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促使学生通过在通渭一中的学习,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具有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情趣,具备一定的尚美意识和能力。

二、特色品牌课程群建设

近年来,在学校“四美”课程不断发展完善的基础上,孕育出了三大特色品牌课程群:体育艺术特色课程群、科普教育特色课程群和阳光德育课程群,这三个课程群不仅是我校选修课程体系的代表,也是实施“错位发展,超越自我”的重要手段。

(一)体育艺术特色课程群。体育艺术教育是通渭一中是学校的传统项目。我们依托通渭县全国“书画之乡”和全国“田径之乡”的社会基础和历史底蕴,做大做强体艺特色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我校体育艺术特色课程坚持专业型体艺课程和普及型体艺课程两条腿走路。首先将国家必修艺术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开设了专业体育、美术、专业音乐课程,专门设立体育艺术班来满足参与体艺专业高考同学的需要。同时我校大力发展校本化的普及型体艺课程以适应全体学生的需要,开设了体育大课间、地方传统武术健身项目、各类书法绘画(有校书法绘画等级考试)、音乐舞蹈、体育艺术节、摄影等普及型艺术课程,体育艺术的馨香充溢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在激发着通渭一中学子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成为通渭一中课程开发和育人的一大特色。

当前体育艺术特色课程是我校创建甘肃省普通高色实验学校的主打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将进一步打造我校体育艺术教育品牌,着力构建体育、音乐、美术、舞蹈、书法为翼面,以普及型、兴趣型、专业型为层次的“五位一体、聚沙成塔”的体育艺术特色课程体系,推动学校特色优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