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教学与改革

课程教学与改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教学与改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教学与改革

课程教学与改革范文第1篇

关键词:爆破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131-02

一、前言

《爆破工程》课程是本科采矿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是《井巷工程》、《隧道工程》、《地下工程》、《爆破安全技术》等课程的基础课,爆破技术是采矿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土建工程中不可缺少的工艺和技术,又是能够独成体系的工程技术。目前我校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城市与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以及土木工程专业的各个方向都开设有《爆破工程》课程,多年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建立了一个承前启后、能文能武的师资梯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从事爆破事业或相关行业的优秀人才,完成了多项教学、科研和工程项目成果。《爆破工程》课程随着社会的需要而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完善。

尽管有文献对《爆破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1-3],但在新形势下,为突出我校各专业教学特色和保证该课程持续、健康发展,对本课程制定其发展规划,拓展其改革思路势在必行。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应能掌握炸药爆炸的基本理论和岩石破碎基本原理,了解爆破工程的发展概况及应用前景,掌握爆破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具备独立从事爆破方案设计的基本技能,熟悉炸药与爆破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掌握爆破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知识,具有爆破施工组织与管理的能力。根据我校本科生《爆破工程》课程大纲要求,共安排课堂教学36学时,实验教学4学时。

三、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技术课程,《爆破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生对本门课程及相关专业的兴趣,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专门技术人才,但就目前的教学而言,仍然面临不少问题与矛盾。

1.教学内容多与教学课时少的矛盾。《爆破工程》课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首先必须要求学生掌握炸药及其爆炸的基本知识,会正确选择起爆器材和合理选用起爆方法,才能保证使用时的安全;其次应了解岩石的基本性质及掌握炸药在岩石中爆破破碎的基本原理,以便取得良好爆破效果;第三,由于爆破环境与条件的千差万别,学生应该能够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各种爆破技术,并确保安全施工。要在有限的学时内,教授学生以上这些内容,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同时,对于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4个学时的实验教学更是少之又少。

2.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和专业本身特点的矛盾。不论是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城市与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还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些方向,毕业后的工作环境、条件及收入等与学生本人的期望总有一定差距,造成一些学生专业思想严重,进而导致学生对所开设的课程学习兴趣不高,精力投入不够。

3.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手段缺乏的矛盾。师资、教材、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等都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师资水平的提高、高质量教材的编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积淀和总结;经费紧张导致教学设备扩充困难,教具、实验条件和设备等都难以满足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

以上都是进行《爆破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所必须要考虑解决的问题。

四、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材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教材质量的高低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目前我校所选用的《爆破工程》教材是由戴俊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21世纪高等教育土木工程系列规划教材[4],虽然能满足基本教学大纲的要求,但难以同时满足各专业方向的需求和突出我校《爆破工程》教学的特色。

为此,除了选用教材之外,还指定一些优秀参考书[5]供学生课下学习,同时团队成员对多年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也进行了总结和整理[6,7],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各专业方向特点分别呈现给学生,同时计划编写出符合我校教学特色的教材。此外,爆破工程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教学内容也应随其发展及行业标准修订而进行相应调整。如伴随钻孔设备、机具的改进和钻孔效率的提高,并出于安全考虑,一些爆破工艺逐渐被取消或禁用。新修订的《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14)规定:药壶爆破已禁止使用,露天爆破也面临禁止使用,硐室爆破限制使用,等等;火雷管、导火索已禁止使用,铵梯炸药已停止生产。与此同时,一系列的新工艺、新技术应运而生,例如,逐孔起爆技术、精确延时起爆技术、高台阶抛掷爆破技术、现场混装技术和预装药技术等获得推广应用。

五、教学手段与方式的改革

1.强调爆破工程应用的广泛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爆破作为工程施工的一种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从各种矿石、建筑材料的开采以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开采,交通工程、水电工程建设及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地基处理和水下炸礁,到高大建(构)筑物拆除和大规模移山填海,爆破工程正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在医疗、爆炸成型与切割、爆炸合成新材料以及森林灭火等方面也得到了应用。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深入了解爆破工程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淡化理论公式推导,重点讲解基本原理及经验公式的实际应用。由于炸药爆炸是一个包含有高温、高压、高速度的复杂过程,目前尚有许多问题仍停留在假说和经验公式计算阶段,如岩石爆破破碎原理的三种基本假说、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等,再加上爆破介质的不均匀性和环境的千差万别,使得很多问题不像数学那么严密,所以在教学中应少讲理论公式推导,重点讲解基本原理、结论及经验公式的合理应用,让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3.精选典型案例,讨论分析教学。通过选择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资料,不仅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教学中的案例来源于实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典型性,对学生也有很强的说服力。多年来,课题组教师主持、参与完成了许多项爆破工程项目及课题研究,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总结,同时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整理了国内外一些有关爆破方面的典型案例,建立了自己的“典型案例库”。典型案例教学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

4.借助计算机技术,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可以对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素材进行综合处理,利用它的这一特点及其强大的交互,制作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本课程虽已从传统的黑板+挂图的教学进升为多媒体教学阶段,但目前的多媒体内容尚需进一步完善。拟将爆轰理论、岩石破碎原理、爆破网路与参数设计等章节内容增改为三维动画课件,将地下工程掘进爆破技术、露天爆破技术和拆除爆破技术等章节内容增改为工程实例讲解和爆破视频播放。应用多媒体技术来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多媒体技术也在不断的创新。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制作多媒体的技术上不断地学习和完善,才能使多媒体技术真正给课堂教学带来质的飞跃。

5.应用数值模拟软件,再现实验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值模拟在爆破理论和技术研究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8],同时也给爆破工程辅助实验教学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传统的爆破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一些实验现象难以捕捉和记录,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利用数值模拟软件ANSYS/LS-DYNA或AUTODYN进行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能够再现实验过程和现象,获取实物实验难以记录的信息,确保实验安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爆破效果。

6.加强现场实地教学,增强动手能力。爆破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无论对于技术、质量还是安全,都有很高的要求。为了增强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实验课和现场实地教学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的带领学生到工程爆破现场进行参观学习,开展实地教学。指导学生参加一些实际爆破工程项目的设计,在教师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身参与现场爆破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工作。

六、结论

《爆破工程》课程教学的实践表明,结合各专业需求与技术发展方向改革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特点与现代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手段与方式,均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坚持和努力,只要我们朝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目标努力,定会把《爆破工程》建成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张云鹏.“爆破工程”课程教学设计与能力培养[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12,(4):97-99.

[2]付菊根.《爆破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煤矿爆破,2000,(4):25-27.

[3]何姣云,余周武.高职院校《爆破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管理观察,2010,(6):107-108.

[4]戴俊.爆破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王玉杰.爆破工程[M].北京: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6]杨小林.岩石爆破损伤机理及对围岩损伤作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课程教学与改革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教学改革与实践 教学手段与方法 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Reformation and Practice of Pump and Pump Station Course

LU Qu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nhua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Pump and pump station is core curriculum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major.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satisfy the demand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major under new situation, reformation of pump and pump station course is put forward. The practice of effect of these measures has being analyzed and summed up. The direction of deeper reformation is pointed out.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means and methods of teaching; practical teaching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也得以迅速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对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人才要求的变化,结合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重视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加强专业基础课课程建设,进行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既是大学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需要,也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①

泵与泵站课程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泵”的教学部分,属于基础知识,理论性较强,知识点多,对“水力学”课程中基础知识要求较高,有一定难度;另一部分是“泵站”的教学部分,属于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对设计资料、设计规范的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给水排水工程中经常使用的泵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和主要性能。重点掌握离心泵和轴流泵的应用性能以及给水泵站和排水泵站工艺设计的基本知识,并对水泵机组的运行维护、节能途径有一定的了解。②

近三年,我们对泵与泵站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教材和设计规范的合理选用

泵与泵站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与实际给水排水专业工程联系紧密,教材及设计规范中属于工程应用性的内容,应是当今在本学科中的工程实践中最具发展活力的,或者是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实践之中的那些工程措施和工程方法。因此,在教材及设计规范的选用问题上,应与时俱进,合理选择。

1.1 教材的选用

泵与泵站(第五版)在前几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比如修订了一些单位不够统一的问题、增加了泵与泵站的设计实例等。但是对于二级泵站的设计,内容比较简单,有些问题不够具体,比如学生在进行设计时选泵要注意哪些问题、管道怎么设计和计算、需要查阅哪些设计资料等,希望再版时加以考虑。目前,在授课时,需要增加相关方面的知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1.2 设计规范的选用

《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2010)已于2011年2月1日开始实施,原《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同时废止。在现行设计规范中,将泵房挡水部位顶部安全超高(第6.1.3条)、泵房沿基础底面抗滑稳定安全系数的允许值(第6.3.5条)及泵房抗浮稳定安全系数的允许值(第6.3.7条)列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并且对原设计规范进行了修订,比如:修改完善了设计流量、特征水位和特征扬程的确定方法;修改和增订了有关站址选择、总体布置的规定;修改和增订了引渠布置、出水管道形式等相关内容。③

另外,现行的《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中第6章、《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中第5章分别对给水泵站和排水泵站的设计进行了规范,内容完整、丰富。

在授课以及课程设计时,有必要将现行设计规范中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中,增强学生在泵与泵站设计方面合理选用、准确查阅、正确应用相关设计规范,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2 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课堂教学改革是泵与泵站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能有效地设计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2.1 多媒体教学的合理运用

目前,随着各高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多媒体教学为老师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课堂节奏快,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较大。实践证明,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在泵与泵站教学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应尽量避免产生“填鸭式”教学现象和信息量过大、节奏过快、学生思维速度跟不上、知识消化不良等多媒体教学中常见的弊病,这样反而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2 教学方法适当结合

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地将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进行本课程重点内容,如离心泵的基本方程式、离心泵的特性曲线等的教学时,可以采取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形式,板书教学方式速度相对较慢,学生可以跟上老师的思路,逐步理解、逐步接受相关的知识,与单独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相比,学习效果要好很多。从实践效果来看,2008级、2009级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方面知识的能力明显强于往届学生。

在讲解图解法求离心泵装置的工况点、离心泵并联工作的图解法时,可以适当采用一些动画方式展现作图的过程,既形象生动,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效果良好。在讲解离心泵的主要零件时,学生很难弄清离心泵内部结构的顺序,我们可以利用3DMAX技术为水泵的每一个零件建立一个完整的模型,几个零件从里到外逐次组装,这样学生就能很清晰地掌握离心泵的主要零件以及各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

2.3 加强师生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避免学生完全被动接受现象的产生,可以通过设问、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改善教学效果。

3 加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3.1 重视实验、实习教学环节

实验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数据的采集处理能力。本课程安排的实验是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对泵的扬程、流量、功率等数据进行采集并处理,绘制离心泵的Q—H、Q—N和Q—特性曲线,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有了更深的理解。

实习环节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每年,我们都会组织学生对武汉的一些取水泵站、送水泵站、污水泵站、雨水泵站、建筑给排水中的泵房等进行参观实习,组织现场教学。通过实习,学生对泵的基本构造、泵站(房)的基本结构与布置、泵的运行情况等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积累了基本的工程实践经验,对学生以后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帮助很大。

3.2 强化课程设计

按照本课程培养方案的要求,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进行一周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给水泵站和排水泵站的工艺设计方法。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加以强化:一、选题接近工程实际,最好是直接选用设计单位的设计项目,与实际工程项目接轨,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二、强化设计过程,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熟练查阅相关设计规范,如《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2010)、《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等,并能将相应条款应用到课程设计中,学生运用设计规范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三、规范设计计算书和设计图,这样有助于学生提高设计计算水平和CAD绘图能力,养成良好的设计习惯。

4 改革考试方法

传统的考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往往因为其标准化、模式化,造成其偏重于对知识记忆的考核,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察与培养。改变原来的考核形式——期末考试,通过增加新的考核内容如平时成绩、实验、论文撰写及期末考试等形式,综合评估最后的期末总成绩。④另外,还要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在考试内容上抛开那些偏重记忆的内容,增加对学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经过两年的实践,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5 其它

泵与泵站教学工作中,要用到很多“水力学”中的理论知识,比如伯努利方程在第二章第五节离心泵装置的总扬程中的应用,有些同学基本理论掌握不牢,甚至连基本的方程式都不能完成,难以保证泵与泵站课程教学效果。因此,应加强“水力学”教学,并注意和泵与泵站知识点的衔接,为取得本课程良好教学效果打下坚实基础。

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应与一些兄弟院校的老师和学生、相关专业单位的工程师进行适当的交流,扩大知识面,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做到能够合理进行本课程教学程序的组织和安排,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等。

6 结语

为了进一步提高泵与泵站课程的教学质量,满足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应合理选用教材和设计规范,注重基础课程“水力学”的教学效果,并加强与本课程的衔接,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考试方法等,注重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断探索与实践,促进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发展。

注释

① 曾晓岚.泵与泵站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7(3):85-88.

② 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

课程教学与改革范文第3篇

本课程教学以提高后方仓库机械化技术干部岗位任职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为牵引,遵循“理论先导,强化实践,培养能力”的基本教学理念,按照先理论后实践,由基础到应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基本规律,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开展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液压与液力传动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注重液压与液力传动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到基础知识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突出应用,强化实践,并重视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学术前沿问题融于教学内容之中。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采取“要素化”设置,突出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突出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强调教学互动和教学交往。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全面加强该课程的基础教学环境条件建设,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形成了一套由课堂讲授、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实习教学、课外练习和科学考评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体系,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更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大量以前配发部队的、技术和功能落后的装卸搬运机械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国内外新近研制和生产的各类新型机械,而在各类新型装卸搬运机械中,液压与液力系统通常都采用了新型元件和新兴技术。

在《液压与液力传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既要体现各类型装卸搬运机械结构中液压与液力系统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又要反映装卸搬运机械新技术的发展成果和趋势,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这样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员才能有扎实的基础、广博的视野和创新的意识,学员毕业后到了工作岗位上才能跟上装卸搬运机械技术的发展,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为了跟上装卸搬运机械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国内外尤其是新近配发部队的装卸搬运机械上运用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定期更新主教材之外,还定期不定期地编写若干补充教材发给学员,同时将授课过程中准备的电子版的教学文件提供给学员,供学员预习、学习和复习,使教学过程和学员所学的知识能够跟上甚至超前于科技的进步和部队装备的更新换代。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好坏,不仅影响学员对知识的理解,还会影响学员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学员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所以课程教学既要强化理论知识传授,又要在能力培养上下功夫。学员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知识积累,才能具有更强的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才能形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性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教员讲授与学员独立自主学习相结合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出发点。

传统的教学形式是满堂灌,整堂课90分钟都是教员在讲,学员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员在台上讲,学员在下面记,课堂上缺乏教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抑制,学习能力的培养效果不明显。

为了改变原有的教学状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员讲授与相互讨论以及启发式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

在每次课前,教员将下次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提前布置给学员,要求学员课前认真预习。课堂教学中,对于较简单的,学员通过自主学习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教员在课堂上一带而过,不浪费时间和精力做过多的讲述。而对于重点和难点问题,在课堂上采用师生互动、讨论的方法进行探讨式教学,同时也结合立体图片、动画、虚拟演示等方法把学员难以理解的问题阐述清楚。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学员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手段是否丰富、是否合适,对教学效果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就本门课程而言,教学内容大多是装卸搬运机械液压与液力系统中各部件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的介绍,就教学效果而言,教学手段上是文字不如图片,图片不如模型,模型不如实物。但因装卸搬运机械的类型繁多,建立庞大的实验场地,购置多种类型的机械用于教学,肯定是不可能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文字、声音、录像、平面图片、彩色立体图片、动画、虚拟演示等多种媒体形式,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教员能够从文字、图片、动画、电影等各种各样的资料中,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方面信息来准备教学素材,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也能使学员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收获更多的信息。

2.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和直观

在课堂上,学员面对幕布,既可以看到静止或工作之中的液压与液力传动系统,也可以看到拆分开的各部总成、装置、部件及它们之间的装配关系,有利于教员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运用各种形式的教学素材进行课堂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学员听课、理解、提问及与教员互动。

3.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首先是节约了大部分的板书时间;其次是用图片、动画、电影等替代和简化了原来需要用大量的文字和语言讲解的时间,尤其是用文字和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如机械的工作状态,部件、总成的工作过程等。

四、实践环节的改革

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设置充分、合理的实践环节对提高学员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强对基本结构原理的理解和整门课程知识的掌握具有相当大的意义。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加入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引导学员积极消化课堂上学习的理论内容,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以达到进一步充实知识、提高能力和实现创新的目的。

为了提高实践环节的有效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时数,在时间的安排上,实践性教学环节紧跟理论教学来安排,让学员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及时、充分地消化、吸收在理论课中学到的内容。②教员在实践课少讲,学员多动手。学员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员的指导下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使学员有更多的机会与时间参与实践环节,随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同时有条件的在实践中研究问题、实现创新。

五、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的考核方式与方法与学员的学习密切相关。完善、科学的考核方式能够引导学员纠正学习方向上的偏差,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员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过去的考核方式是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的形式,造成学员不善于思考,不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有很大一部分学员平时不努力,靠考前突击来通过考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教学和考核的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并用的考核方式,我们将课堂讨论、回答问题、课后作业、实习实验、课终闭卷考试等考核方式相结合,这样大大激发了学员在课程学习全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促使学员去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又使各种能力得到了提高。此外,我们也引导学员自学装卸搬运机械新知识、新技术的有关内容,要求学员写出读书笔记,并将此列入考核内容,这极大地促进了学员自学能力的提高。

课程教学与改革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学;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樊建新(1982-)女,山东聊城人,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讲师;王勇(1982-),男,山东聊城人,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重庆 40007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125-02

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所以我国环境高等教育得到空前的发展。众多高校相继开设了环境相关专业,截至到2009年,全国有214所高校设立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学作为本科环境科学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从原理、战略角度对环境问题的提出、危害与整体防控体系角度出发,从方法学上指导学生对环境专业主体课程与知识体系进行整体把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基本技术,树立坚定、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该课程还具有激发学生对后续环境科学课程学习兴趣的作用,因此,环境学课程在环境专业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具有内容广泛、综合性强的特点,对于从未接触过环境科学相关知识的学生而言,在理解和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如何使学生有效地理解专业概念,如何提高学生科学地识别环境问题、剖析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环境科学的兴趣和愿望等,都是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思考,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探究与创新。笔者就该课程讲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途径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环境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重庆交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环境科学中环境学课程选择鞠美庭《环境学基础》(第二版)为主要参考教材,以周富春《环境保护基础》、钱易《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左玉辉《环境学》、林肇信《环境保护概论》和戴树桂主译的《环境科学:全球关注》为辅助参考资料进行该课程的讲授。鞠美庭的《环境学基础》是一本很优秀的教科书,属于“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此教材的编排内容上看,《环境学基础》的内容涉及到环境学相关的各个方面,按顺序主要包括绪论、全球环境问题、资源与环境、人口与环境、生态系统与生态保护、大气环境保护、土壤环境保护、固体废物处置与管理、物理污染与保护、生态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1]该教材从战略角度对环境学进行系统论述,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提供方法指导。基于环境学的主要内容构成及其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及相关实践环节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内容枯燥

虽然本课程选用的教科书内容丰富,并且属于环境科学专业大一新生的入门课程,但是枯燥的环境学概念很容易引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厌倦。此外,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新型的环境监测或分析手段出现,使得国内外的环境科学研究发展迅猛,所以仅仅依靠教科书上的知识很难引起学生对环境科学专业的热爱。另外,通过对环境专业本科新生的调查发现,发现很大一部分新生对自己专业认识的不明确,对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理解具有片面性,甚至出现基础知识无用论的想法,再加上环境学课程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多而缺乏趣味性,致使很多学生丧失了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热情。

2.课程教学手段单一,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环境学课程涉及的大量概念、基本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保护理论等,需要记忆的知识偏多。传统的教学都是釆用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模式,教学方法单调,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对该课程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3.考试模式过于老套

培养学生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被动记忆,而是在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提高其思考能力和环境意识。但是传统的考核方式(即期末考试为主)并不能真正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仅能记录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

二、课程改革目标

在环境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教材为纲,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以传播环境科学知识为使命,使学生掌握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基本技术,最终实现大学生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教学目标。同时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世界观、自然观、地球观,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人类要存在要发展就必须协调好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学教学尽管已有长足的发展,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一些改革尝试,探讨新时期普通高校环境学课程教学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考核制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这次教学改革旨在构建适合该课程最优化的教学内容及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完成该课程培养目标。

三、环境学课程改革的思路

从环境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课程改革的目标出发,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对环境学教学进行改革:

1.教学内容的更新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学内容以教材为纲,以环境科学的前沿进展及重大成就为背景,以现代科学技术新成果为依托,不断对相应的内容进行更新和深化。不仅让学生掌握经典知识概念,还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学的前沿问题和发展方向,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以第七章和第八章为例,污染物在水体和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机理分别在两章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目前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不断有新的突破,特别是新的分析技术和分析手段的运用使得污染物在界面中的迁移和转化机理解释更加明确。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就应该关注本学科的新发展,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教学内容中增加相关案例的讲解,比如在进行“土壤环境保护”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起我国典型的土壤污染案例。

2.建构新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注重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让学生们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探索。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3]在环境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大量案例对授课内容进行多方论证:如在课堂上提出PM2.5、镉米、转基因食品等一系列有关我国大气污染、土壤污染以及食品安全的开拓性问题供学生讨论,这样既有助于活跃教学氛围,又能启迪学生的思考。另外,这种互动式案例教学法还有助于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中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学的设施,但教师利用多媒体的效率较低,仅仅是通过PPT讲授教材内容。虽然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使教学容量增大,但是并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而,教师在设计制作PPT的过程中,要使枯燥的文字知识形象直观化,使学生在共鸣中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充分利用现有的视频资料进行教学,即在传统课件的基础上增加有关环境污染事件、重大研究进展等相关视频,加强学生对环境污染严重危害人类生产生活的认识,使学生认识环境科学专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对环境科学相关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综上所述,科学地利用多媒体手段,并与传统板书结合,通过适时板书、巧设提问,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反应和创造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习惯。

3.实现实践教学

环境学是一门开放性自然学科,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只能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危害性,而真正要使学生的环境意识得到强化,还需要走出课堂与周围具体的环境问题相结合。环境学专业教师以及相关负责人应该积极与学校所在地的环保部门建立联系,了解当地的环境污染现状和相关修复措施,尽可能带学生参观相关项目。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环境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环境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采取分组进行,每个小组的学生经过内部讨论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种实际案例的分析,不仅可以强化环境学基本概念知识,还可以引起学生对环境专业知识的需求欲,同时提高学生协作的能力。环境问题来自生产和生活实际,全球环境问题具有区域差异性。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家乡的环境问题进行实地调研。

4.完善考核制度

环境学作为基础课的考核方法主要是闭卷考试,而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成绩只占总成绩的20%。这种考核制度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考前死记硬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应用课本知识,教师是否高质量完成知识传承的任务,这样的考核方式都无法给予很好的评定。因此,环境学的教学改革必须包含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借鉴国内外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考核经验时发现,国外高校环境类课程的考核内容并不局限于期末的卷面考核上,学生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包括在考核项目之中。[4]因此结合本学科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学方式的改革方向,新的环境学考核提升了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各占40%和60%,改变传统的轻平时、重期末的观念。[5]教学过程中给每一位同学建立一个平常表现的档案,教师在每堂课结束后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给学生打分,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酌情加分。如:案例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发言的主动性、回答内容的针对性和创新性等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可以给予相应的表现分;另外,学生提交的环境问题调查报告也是表现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根据报告完成的质量进行评分。课程结束后,统计每位学生平时表现中的成绩,以百分制为例,在期末卷面成绩60%的基础上加平时表现成绩的40%作为该门课程的总成绩。总之,新考核方式的最终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激情,倡导合作学习的氛围,强化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目前,国内外课堂教学的改革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种趋势:革新教学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评价、变革教学文化和探索教学模式。[6]当前专门针对我国高校环境学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一些改革尝试改变了学生以往学习的被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科研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鞠美庭.环境学基础[M].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陈奉英,黎小军,杨丽英.《环境伦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

[3]王元珍.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2):145-146.

[4]朱雪竹,凌婉婷,韩进.中英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考核体系的比较[J].教育研究与课程改革,2009,(6):38-40.

课程教学与改革范文第5篇

【关键词】蓝墨云班课;移动信息化教学;软件工程;教学改革

0前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移动通信技术支持下的移动信息化教学模式受到广泛关注,该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局限和弊端,学生可随时随地的使用移动互联终端设备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利用了碎片化时间、极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学生能够更灵活的开展学习活动。本文采用蓝墨云班课这款移动教学助手APP,以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软件工程》为实践对象,帮助老师提高与学生的互动效率、激发学生在移动设备上学习的兴趣,让手机因势利导地变成课堂上的学习工具,服务于课程教学的开展。

1蓝墨云班课简介

蓝墨云班课是一款基于移动互联网,方便师生开展课堂内外即时反馈互动教学的云服务平台。平台以教师在云端创建的班课空间为基础,为学生提供移动设备上的课程订阅、消息推送、作业、课件、视频和资料等服务,它主要包括四大模块:一是班课的资源,包括上传到班课的各种学习素材,如教案、课件、视频等;二是班课活动,包括测试、答疑/讨论、头脑风暴以及投票/问卷等;三是班课的成员信息,在此模块可以实现课堂签到、以及了解班课成员学习班课资源的进度和所获取的经验值;四是通知模块,在此模块可以及时课程信息。

2基于蓝墨云班课平台的软件工程课堂设计

基于蓝墨云班课平台的软件工程课堂设计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即创建并推送学习资源、课前自主学习、课堂知识内化、课后复习与评教评学。

2.1创建教学资源

在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之前,首先,教师需要在蓝墨云班课平台上,创建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库。这些教学资源可以包括音频、视频、文字等多方面立体化教学资源。然后,教师按照教学进度分章节,将学习资源推送到云班课上,并“通知”提醒学生及时查看学习资源和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便于开展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

2.2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以线上学习为主,是由学生登录到移动蓝墨云班课APP上,自主学习课程来完成的。在正式上课前,教师通过平台将学前任务推送给每个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课前任务要求,在云班课平台上学习课程相关内容。通过移动教学平台,学生可以了解软件工程某个学习单元的学习目标,并完成课程中的知识点学习。通过云班课平台反馈课前学习遇到的问题,以此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和进度。在云班课平台上,学习进度快的优等生还可以随时随地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制订学习计划来完成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

2.3课中知识内化

课中以线下学习为主,即传统的课堂师生面对面讲授学习,但此时,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传授者和课堂主体,而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领者和辅助者。在课程引导环节,教师需以案例或项目化教学的方式,设计相应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环节,教师会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完成的学前任务情况,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的课前学习完成情况,教师根据移动平台上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任务展示和操作示范,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同时,可穿插一些线上测试活动、投票问卷和答疑讨论等课堂活动。在课中知识内化阶段,优等生的参与度最高,通过课前自主学习的中等生的参与度也会有一定的提高。

2.4课后复习与评教评学

课后以线下学习为主,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知识点和学生学习兴趣一些头脑风暴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以拓展课堂知识;教师也可以在线布置课外作业,以巩固所学内容;同时教师要在答疑讨论区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云班课上参与的任何活动教师均可以给予一定的经验值作为奖励。课后作业也可以采取学生互评、分组评价、教师总体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进行,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蓝墨云班课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实施

3.1推送教学资源

在蓝墨云班课平台上将课件、网络学习资源、微课、实验指导书等从PC端上传,通过资源库、网页链接等方式推送教学资源,完成翻转课堂的课前任务,为学生提供预习资源、自测题、思考题等。在课前按照教学进度推送,并将推送教学资源分类,分为课件、视频、素材、作业、案例,见图1中的班课资源。教学资源后,所有学生的手机会收到即时消息通知。如果学生浏览或下载过该资源,可在教师端看到资源浏览数据统计。通过云班课界面,可以看到学生的预习完成情况,对没有预习的学生可以给予及时的提醒,便于教师监督学生按时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

3.2创建教学活动

蓝墨云班课平台上提供了作业小组任务、活动库、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答疑讨论、测试等模块,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模块来开展。例如,根据《软件工程》课程第一章软件工程概述的教学设计,在云班课上推送了两个小测试和两个思考题讨论,以此来检验学生对第一章节中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其中,测试可以自动生成成绩和分析数据,方便教师统计分析,有助于差异化教学。

3.3布置作业、课后反馈

教师可以在云班课上通过编辑图文页面、上传附件、线上测试等方式,为学生布置作业。学生可以到电脑端下载素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讨论和评价。作业不仅由授课教师评价,还可以在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课后,学生还可以通过答疑讨论区,对还未掌握的知识点和老师进一步交流。最后,教师通过投票问卷功能,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便于教师改进的今后教学,并且可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学生意见,开展相关的课题调研,调研结果可直接得出,不再需要额外统计,方便快捷。

4教学效果分析

经过了两学期的尝试,从期末的课堂教学效果、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来看,超过90%以上的学生能够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从期末学习成绩来看,期末成绩的优秀率和及格率都有大幅度提高。基于蓝墨云班课的移动信息化教学模式触动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及时的评价和考核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总之,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软件工程的课程学习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滕进丽.蓝墨云班课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7(31):117.

[2]贾,徐博文.云班课在高职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8):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