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线上教育的定义

线上教育的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线上教育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线上教育的定义

线上教育的定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YxtCMF;VFP;混合学习;教学研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5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是很多大学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之一,课程主要学习美国微软公司开发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Visual FoxPro,也会讲授关于数据库通用的结构化查询语言――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这也是一门理论性、操作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在课程实际教学中,授课教师会发现学生易于掌握感官性较强的操作性内容,而较难掌握要求概念性、逻辑性的表达式、编程等内容。本文在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中应用基于YxtCMF的混合学习模式,使学生成为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对象。令其在课堂下借助YxtCMF系统学习较y理解的理论性、概念性、逻辑性内容,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上机操作练习。这种混合学习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主动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给师生更多教与学的自由,丰富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搭建高效的师生交流通道,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1 YxtCMF和混合学习

1.1 YxtCMF

“易学堂在线学习系统”(YxtCMF)由易学堂开发,是一个采用PHP 5开发,使用MySQL数据库,以ThinkPHP+Bootstrap为框架的在线学习平台系统。YxtCMF秉承E-learning设计理念,具有简单直观的界面,截至2016年12月,最新版本更新到v 3.1.0。YxtCMF系统提供免费版和授权版两个版本,两个版本都提供“线上课堂”“在线题库”“交流论坛”等基本功能,收费的授权版还提供了“直播课程”和“技术支持”功能。两个版本功能对比见表1所示。YxtCMF免费版提供的功能可以满足大学VFP课程混合学习模式的大部分教学需求,在其官方网站还提供了源文件下载。

1.2 混合学习

混合学习在印第安纳大学教授柯蒂斯・邦克(Curtis J.Bonk)的著作《混合学习手册》中定义为:面对面教学和计算机辅助在线学习的结合(a Combination of Face-to-face Instruction with Online Learning),混合学习也被一些学者定义为:是对所有学习要素进行的合理选择和组合,是学习效果及所有学习要素进行的合理选择和组合,使学习效果和学习项目的成本达到最优的理论和时间。时至今日,混合学习已经成为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的应用,将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1.3 YxtCMF混合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1.3.1 YxtCMF系统安装

YxtCMF系统需要安装在PHP环境的服务器当中,比如常见的Linux+Apache+PHP+MySQL或者Windows+IIS+MySQL+PHP环境的云服务器、校园网服务器或者机房服务器。出于经济性和学生登录YxtCMF系统所在场所的考虑,最佳选择是安装在校园网服务器中,和云服务器相比,这节省了租用费用,和机房服务器相比,这提供了更大的服务范围。

1.3.2 YxtCMF系统提供了线上教学功能

YxtCMF系统提供的功能可供教师和学生完成线上的教与学。

①线上课程:教师通过该功能可VFP课程教学资源;学生可查看教学资源,自学课程的重、难点内容。

②在线题库:教师通过该功能可编辑和试卷;学生使用该功能可进行线上答题,检验自学的效果。

③交流论坛:提供了教师和学生讨论交流的空间。

2 基于YxtCMF的VFP课程的教学设计

2.1 教学活动设计

2.1.1 线上教学

线上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解决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中的概念性、逻辑性问题,例如“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中的“选择结构程序设计”“循环结构程序设计”部分的内容,学习这部分知识需要较强的逻辑思考能力和一定的理解吸收时间,在传统课堂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反馈难以理解或时间不够。教师将这部分知识使用Flash软件或录屏工具制作成视频素材,再使用Premiere等软件进行字幕、声音元素的后期处理,制作成教学视频在YxtCMF平台的“线上课程”中。学生观看该视频进行学习、思考和理解,再使用“在线题库”功能答题,通过YxtCMF系统自动生成的答题成绩和结果分析检测自学效果。若还有疑难问题可以通过站内信或者“交流论坛”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线上探讨交流。

2.1.2 课堂学习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解决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中的操作性问题。例如课程“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中的“表单控件”内容,学习这部分课程需要了解每个表单控件的添加、选定、改变大小、移动、复制和删除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细致讲解和演示每个操作步骤,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操作学习课程内容,并通过实际上机操作加深体会,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解决出现的问题。

2.2 评估和反馈设计

学习评估和反馈是混合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YxtCMF的大学VFP课程混合学习效果的价值评估需要综合考虑线上和课堂多种因素,并及时反馈给学生。

2.2.1 线上评估和反馈

基于YxtCMF的大学VFP课程学习效果的线上评估,主要基于系统提供的学习记录功能,系统会自动记录每个登录的学生账号的学习活动,比如观看线上课程的时长、次数;在线答题的成绩,如果多次答题还会记录其最高成绩和最低成绩;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在“交流论坛”中提出问题的层次,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还可以将评估的结果通过站内信的方式发送给学生个体,或者在平台首页成绩公告。

2.2.2 课堂评估和反馈

课堂评估方法和传统课堂相同,教师根据上交的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业情况的反馈方法与线上反馈方法相同,可发送站内信给学生个体或者公告在平台首页。

3 结 语

基于YxtCMF的大学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的混合学习模式,能够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线上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有了线上教学的先期理解,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深入体会每步操作的意义,容易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YxtCMF系统提供的线上交流功能使师生交流更为顺畅,促进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基于YxtCMF的混合学习模式同样也适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值得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1]詹泽慧,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话教育,2009(12).

线上教育的定义范文第2篇

“乌镇原本就有缫丝业的传统。”汉密尔顿说,乌镇女人的智慧和知识都在她们手上,所以这次她请当地人一起加入这件艺术品的创作。

如果要问传统文化和当今年轻人之间的距离有多远,答案恐怕是,“一个互联网平台”的距离。

“O2O”焕发非遗生机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线上线下结合的O2O电商模式为其打造了新市场空间。目前国内已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商平台开始运作。此前百度糯米通过其平台推出了非遗有价产品的专题活动,而在去年,国内唯一官方授权的非遗类电商平台e飞蚁也正式上线。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学院李荣鸿教授认为,从非遗传承人和企业角度来看,这类O2O平台通过借助互联网渠道优势为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企业构建了全方位的线上推广。“他们只需要通过付出自己的手艺劳动,就能够借助线上平台获取一定的收益,同时也能够借助线上平台弘扬自己的手艺文化。”李教授说。

从电商平台的角度来看,目前国内真正从事这类产品的电商并不多,电商平台很容易建立自己独特差异化优势,并能在天猫、京东称霸下的中国电商市场格局“杀”出一条阳光大道来。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随着人文层次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尤其是艺术爱好者喜欢收藏一些具备传统文化价值的产品。但是很多消费者却苦于很难通过线下渠道找到非遗大师们的作品,互联网平台则打破了这种信息障碍。

“当然,O2O电商平台需要打破的是一个信任问题,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他们很难辨别非遗产品的真假,这就需要电商平台具备足够的权威来确保非遗商品的真实性。”李荣鸿补充道。

打造“线上线下”闭环

互联网优势在于凭借着低廉的连接成本为用户创造连接价值。通过借助线上平台导流,各种线下的非遗展览就得以顺利举办,比如美食节、服装节、非遗产品展览等。对于平台来说,不仅可以收取一定的门票费用,它们在为非遗继承人和非遗企业提供线下展示的同时,也能获得一定广告收益。

对于用户来说,他们通过参加这种线下非遗活动,也能够更深入了解到中国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他们还能够通过线下活动认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非遗文化社交甚至也可以由此开启。

最后,对非遗文化的继承人和企业来说,通过这种线下活动也能够更好地推广和宣传自己的非遗文化作品,让更多的用户了解自己的非遗文化。

那么如何留住用户呢?

目前市场的应对方式是通过非遗文化相关的知识问答、在线教育和数字博物馆等。对于大多数想要学习和了解非遗文化的用户来说,这无疑可以吸引他们回到平台进行二次消费。“在未来,线上教育,尤其是直播教育将会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趋势,非遗文化教育作为垂直细分领域,同样会具备一定的市场空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高峰对《经济》记者介绍道。

可以看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非遗文化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市场空间。中国的传统文化出现断层并非耸人听闻,但是随着互联网平台对非遗文化的推动,中国的传统文化将会得到有效延续。最为重要的是,借助互联网,以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非遗文化,既有利于非遗文化的快速传播,对于互联网创业者以及非遗文化继承人和企业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市场机遇。

娱乐至死的时代

文/本刊记者刘稚亚

伯纳说过一句话,理智的人适应环境,而世上所有的进步都仰赖不理智的人。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乍一看来就像是胡言乱语,然而却在当今的社会中一次又一次地被反复验证了。

《娱乐至死》这本书讨论的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波兹曼认为,这种转换从根本上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因为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介不可能传达同样的思想。

电视尚且如此,互联网呢?

在互联网的时代,任何的严肃性都变得没有意义。美国大选中发型飘逸、表情夸张、言语惊人的Trump选票居然一路扶摇直上,成为最为人瞩目的社交网络中的宠儿;英国脱欧公投结束后谷歌搜索排行榜第二位居然是“欧盟是什么”,脱欧结束后就有150万人请愿要重新公投,原因是大部分人只是“投着玩玩的”――“自由民主”仿佛成了一个笑话。我们似乎达到了这样一个共识:政治家、教育家或者思想家原本可以表现才干和驾驭能力的领域已经从智慧变成了化妆术和演技。

原因就在于,长期浸泡在娱乐化世界中的我们,思想结构和认知能力也完全发生了改变。

在18世纪和19世纪,印刷术赋予智力一个新的定义,这个定义推崇客观和理想的思维,同时鼓励严肃、有序和具有逻辑性的公众话语。那时候的阅读和当今的阅读是截然不同的。过去,我们提到一位大师,首先想到的是他们的著作、社会地位和观点,而现在我们提到一个人(尤其是当今炙手可热的“网红”),我们想到的却是一段视频上的脸,而至于他们说过什么,我们几乎一无所知(当然我们也不想知道,当时看过了一乐就行,何必去思考那么多?又费时又费力)。

波兹曼定义了一个“阐释年代”。阐释是一种思想的模式,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种表达的途径。所有成熟话语所拥有的特征――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常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都蕴含在严肃阅读的“阐释”之中。而现在,碎片化阅读的年代,我们再也容忍不了超过140字的阅读,超过3分钟的视频,“阐释年代”逐渐褪去,另一个时代统治了我们的生活。这个新时代就是“娱乐业时代”。

线上教育的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6-0052-03

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教学的理念,既要辅助教师的教,更要辅助学生的学,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感知过程、体悟思想方法,建构多维知识体系。本文通过苏教版(选修2-2)中《导数》一章中“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课件制作过程,来探索如何运用几何画板演示连续变化、膨胀收缩、分裂合并、有限无限等数学思想的实现途径。

一、通过情境创设,感悟以直代曲的必要性

1.情境

光线射到曲线上一点P,光线如何反射?

学生知道光线在直线上如何反射,曲线上的光线反射问题怎么转化成直线上的反射问题呢?

2.问题

对曲线精确变化趋势如何刻画?

3.讨论

局部以直代曲。

课件演示:用线段上的关联点控制缩小与放大,原图中矩形在向右移动的过程中逐渐连续放大,拖动再放大点,则圆内曲线连续放大。当原图中的点P在曲线上移动时,右面两个被放大的图形也随之变化。

如果将点P附近的曲线再放大,我们有什么发现?

如果继续放大,曲线在点P附近将逼近一条确定的直线,该直线是经过点P的所有直线中最逼近曲线的一条直线。曲线可能在这条直线的同侧,也可能在这条直线的两侧。

在点P附近我们可以用这条直线l来代替曲线,也就是说,在点P附近,曲线可以当做直线。(即在很小范围内以直代曲)

既然点P附近的曲线被看做直线l,那么曲线经过点P时上升或下降的“变化趋势”如何刻画?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既然点P附近的曲线被看做直线l,从而可用直线l的斜率来刻画曲线经过点P时上升或下降的“变化趋势”。

二、通过动态演示,体悟数学概念建构过程

1.问题

直线l1、l2为经过曲线上一点P的两条直线。

(1)试判断哪一条直线在点P附近更加逼近曲线。

(2)在点P附近能作一条比l1、l2更加逼近曲线的直线l3吗?

(3)在点P附近能作一条比l1、l2、l3更加逼近曲线的直线l4吗?

(4)怎样找到经过曲线上一点P处最逼近曲线的直线l呢?

2.定义

辨析割线与切线。

联系在圆锥曲线中学习的切线概念,让学生辨析何谓割线、何谓切线,图1中,l1是割线,l2是切线,然后,动态演示割线逼近切线的过程,如图2所示,让学生感知并给出割线与切线的定义。

3.数学化

割线逼近切线的数量化。

通过刚才的模型演示,探索如何用割线斜率来逼近切线斜率。

设曲线上一点P(x,f(x)),过点P的一条割线交曲线于另一点Q(x+Δx,f(x+Δx)),动态测量割线的斜率PQ,即k==,当点Q沿曲线向点P运动,并无限靠近点P时,割线PQ逼近P点的切线l,从而割线的斜率逼近切线l的斜率,即当Δx无限趋近于0时,无限趋近于点P(x,f(x))处的切线的斜率。

三、操作体验:感受斜率与切线关系

1.操作

在学案上,利用直尺,用割线逼近切线的方法作切线。

2.据图写斜率

在图3的(1)至(3)中,直线l为曲线在点P处的切线,分别求l的斜率。

四、实例研究:从数与形两个方面逼近求斜率

1.例题

已知f(x)=x2,求曲线y=f(x)在x=2处的切线斜率。

分析:为求得过点(2,4)的切线斜率,我们从经过点(2,4)的任意一条直线(割线)入手。

(1)图形逼近

可以让点Q从点P左右两边向点P移动,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

(2)数值逼近(见图4)

2.课堂练习(见图5)

(1)l为经过曲线上点P和Q的割线。

①若P(1,2),Q(5,7),求l的斜率;②当Q沿曲线向点P靠近时,l的斜率变大还是变小?

(2)运用例题中割线逼近切线的方法,分别求曲线y=x2在x=0,x=-2,x=3处的切线斜率。

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切线斜率的几何意义,体会割线逼近切线思想的应用。

五、深化理解:提炼思想方法、提高建模能力

一是两种思想方法:局部以直代曲——精确刻画曲线上某一点处的变化趋势;逼近——割线逼近切线。

二是图形逼近的数量刻画——割线斜率逼近切线斜率是“以直代曲”的一种数量化。

三是曲线在一点处的切线以及切线的斜率的概念,要学会利用割线逼近切线的方法求切线的斜率。

六、对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必要性的认识

1.展示逼近过程

导数概念的建立基于“无限逼近的过程”,这个逼近的过程是抽象的,它需要学生经历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而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所以建立导数的概念就是要展示这个逼近的过程。逼近的过程是连续的,这个过程在以往是通过教师的描述,学生在头脑中完成的,有了技术手段,就可以将片段、零散的、抽象的变成连续的、完整的、具体的。

2.感受“局部以直代曲”

曲线上一点P附近的图形持续放大,是“局部以直代曲”思想方法产生的源头,也是本节的要点,教学时可以边讲边画出逐步放大的过程及图形,通过几何画板这一软件,可以展示曲线中选取的任意某一段,将其连续放大,并可以按照个人的意愿任意放大,真正体现连续变化、分裂合并和膨胀收缩原理。[1]

3.体现数形结合思想

由于课标要求导数概念的建立脱离极限概念,以防止对极限概念认识和理解的困难,影响对导数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课标强调“对导数本质的认识,不仅作为一种规则,更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来学习”,并且要求“通过函数图像直观地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2]但是形的表征最终仍旧需要数的精确刻画,那么,如何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呢?通过几何画板,我们可以同时实现图形逼近与数值逼近的过程。

4.体会切线定义的动态生成过程

割线逼近切线既体现了逼近的思想,也体现了局部以直代曲的思想,而割线斜率逼近切线斜率则是“以直代曲”的数量化。割线的斜率数学本质是平均变化率,切线的斜率则是曲线上两点的纵坐标相对于横坐标之差的平均变化率在动点向定点运动过程中的极限位置,这个变化的过程是细微的、瞬时的、抽象的,如何呈现这一过程、使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一动态过程,就需要根据连续变化原理和有限无限原理来设计。

参考文献:

线上教育的定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混合学习;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2-0070-04

一、引言

师说中的“传道授业解惑”是人们对教师角色普遍的定位,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居于权威的地位,是知识的讲授者和传播者。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的改革、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的职责在不断变化,教师角色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并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全球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教育教学的变革,意识到自己角色发生的新变化,准确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新角色,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新环境、新模式下的教学。在混合学习中,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哪些转变?在这些变化中,教师的角色及其职责是什么?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将有助于有效的实施混合教学。

二、混合学习的概念

1.混合学习的定义

混合学习是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并促进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网络辅助教学(OBT)等一样,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的优化。格林汉姆认为:“混合学习就是一种将面授教学与基于技术媒介的教学相互结合而构成的学习环境”。麦森和莱恩尼(Mason,Rennie)进一步扩展了格林汉姆的定义,认为:“混合式学习是技术、场所、教学方法的多方面的融合”。辛恩和瑞德(Singh,Reed)提出混合式学习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运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1]。Professor Kerri-Lee Krause给混合学习的定义是“ICTs are used to enrich the quality of student learning through interactive learning activities beyond those attainable through face-to-face classroom interactions.”[2] Garrison 和 Vaughan (2008) 给混合学习的定义是:“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oughtfully selected and complementary face-to-face and online approaches and technologies”[3]。国内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2003年12月9日在南京召开的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首次介绍Blended Learning,他给混合式学习的定义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4]。随着媒体环境和技术支持的变化,学者们对混合学习的表述也有所不同。虽然表述不一样,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提到面对面和线上的混合,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

2.混合学习的本质

混合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根据教学上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最终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何克抗教授指出,“所谓Blended Lear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5]。黎加厚认为,混合学习是指对所有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以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将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策略、媒体、技术等按照教学的需要娴熟地运用,达到一种艺术的境界[6]。陈卫东等人认为,混合学习的本质是“对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人、技术、环境、方法等要素进行系统化设计,以关注个体认知、技能与情感发展,提高教学与学习绩效为目标的教学或学习方式[7]。”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混合学习本质进行描述,但其目的都是“优化教学”,过程是“线上线下优势互补”,方法是“优化组合”。

3.本研究中混合学习的界定

本文将混合学习重新定义其含义,混合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用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和多种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最优化的学习环境,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目的。本研究中的混合学习包括四个层面的混合:教学方式的混合,教学技术的混合,学习方式的混合,学习手段的混合。教学方式的混合就包括面对面学习、网络上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学习的混合。

三、教师角色概念

“角色”(role)词源是戏剧界的术语,用来描述演员所扮演的戏剧中的任务,二十一世纪,美国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开始使用这一概念,以研究社会结构。[8]文化人类学家林顿(R. Linton)将“地位”和“角色”进行了解释:个人在社会体系中所占有的特定位置即称为个人的“地位”,个人为其体系所必须履行的权利和义务(又称为角色规范)的总体被称为“角色”。当个体根据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而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时,他就扮演着相应的角色[9]。

顾名思义,“教师角色”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教育对象、时间、空间、教育环境以及教育内容等因素形成各种不同程度的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在教学系统中应尽哪些职能、责任、权利和义务等。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

教师是教学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之一,在教学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扮演好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是教学正常地、有效地进行的前提,即使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也是如此。冯永刚在其《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角色的再定位》中也指出,在新教育技术面前,教师的作用不是减弱了,而是增强了[10]。不同社会环境下教师的角色会有所变化,教师要在不同的环境下明确自己角色的新变化。

四、混合学习中教师的角色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教学的权威者和组织者。课下教师和学生交互很少,作业成为课下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渠道,如图1所示。

混合学习中,包括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网络媒体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线上学习)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这一过程,教师运用到多种教学方法,也需要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所以混合学习中,教师被赋予了多样的角色,既包括传统教学中的角色,又增加了新的角色,大概可以归纳成设计者、管理者、引导者和辅导者,如图2所示。

1.设计者

混合学习中教师设计者角色包括面对面课堂和线上的总的教学设计、资源设计、评价设计以及线上学习活动的设计。

(1)教学设计者

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混合学习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指导性和提纲性的文件。在传统教学中的所谓“教案”就是教学设计,在混合学习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远不是传统的教案,其内涵既包括面对面课堂的教和线上的总的教学设计,又包括小组讨论的设计等。

(2)资源设计者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资源就是教材。但是在信息社会,信息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信息获取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资源也越来越丰富,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之一。教学资源制作和整合,是混合式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教学资源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关系到学生是否愿意进行线上学习,是否有较好的学习效果。本研究中的资源既包括网上整理的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源,也包括教师自己设计和制作的教学课件和微视频等。其中微视频资源和教学课件是教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设计和制作的,尤其是高质量的微视频。

(3)学习活动设计者

本研究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明确自主学习的任务,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教师在课前做好每次课的任务卡、作业卡、学习笔记、实验报告单等,学生通过看任务单,明确学习的主要内容和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作业卡,详细了解哪些知识点要以什么样的形式完成、小组讨论的主题是什么;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留下痕迹,所以学完一个知识点要做学习笔记;另外学生可以对个人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自评。对于实验性操作的课程,例如VB程序设计,还需要设计实验报告单等,方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过程等。学生完成这些任务卡、作业卡、学习笔记等的整个过程就是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这些学习任务卡等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即设计学习活动,是教师的角色之一。

(4)评价设计者

传统的评价方式――“用成绩说话”,已经不适合用在混合学习中。混合学习更侧重评价学生平时课堂的参与和互动过程、课下的自主学习情况、平时的作业作品等,即过程评价。混合学习目前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也是任课教师要考虑的要素之一。混合学习的方法和形式多样,所以评价方式也要过程化和多样化。然而因为混合学习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确定的形式,评价也会因此而复杂,不同教师、不同学科其混合形式也会不同,所以评价要学科教师来设计和确定,这样才能更好地评价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

2.管理者

教师的管理者角色是线上线下的学习资源管理和课堂的学习管理。

(1)资源管理者

混合学习中,教学资源丰富多样,为了方便学生,需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和管理,根据教学的进度进行更新。为了更好地给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学资源,教师制作的资源需要根据学生的点击量和反馈信息等做相应的改进。本研究中,教学资源的管理除了包括教师整理和制作的资源以外,还包括学生搜集的和他们的平时作业,不同的学生做的作业质量不一样,好的学生作业可以为其他学生提供参考,学生的作业对学生来说也是学习资源。教师的另一个角色就是对这些资源进行管理。

(2)课堂学习管理者

混合学习的面对面课堂中应该先进行哪个环节,每个环节大概应该给学生多少时间、课堂中不同的教学环节应该采用什么样的交互类型,教学媒体的使用频率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管理,否则课堂学习的进度和任务是无法保证完成的。教师要控制和管理课堂中涉及到的人、环境、资源和技术等因素。

3.引导者

混合式学习中,教师的另一个角色是引导者,这里的引导包括学习上的引导、问题解决的引导、价值取向和情感上的引导、时间管理上的引导等。

(1)学习引导

混合学习中课堂已经不是教师全程讲授,而是教师引导、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表述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或观点、交流学习中的收获等,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对学习内容和问题讨论的点拨和引导。学习上的引导包括:本节课学习内容思考和思维方式、下次课学习任务、平时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上、线上自主学习、问题讨论的引导。所有这些为学生的学而服务的因素和形式都是教师引导的要素。

(2)问题解决引导

问题解决是混合学习中一个主要的特点,因为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课堂教师解决只是其中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尝试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和线上都要扮演问题解决的引导者角色。

(3)价值取向和情感引导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的人格和品德的感染力很重要,教师平时的言行举止无形中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不管在传统的教学中还是新型的教学模式中,甚至是未来的教学中,这是永远不变的。混合学习中,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交流时间和交流渠道,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从平时的交流中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

教学中,知识的交流只是其中的一个层次,另一个层次是情感的交流,情感交流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引导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混合学习的面对面课堂交流和网络媒体环境下的实时、非实时交互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间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也要引导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建立好师生间的情感,一方面能了解学生最新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交流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4)时间管理引导

在混合学习中,学生不再是拿着课本在课堂上听课,需要通过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学生需要更多的学习时间,因此部分学生不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从而导致不适应或产生抱怨情绪,此时需要教师进行时间管理的引导。

4.辅导者

混合学习中,学生要改变之前传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会有适应的阶段,在进行自主学习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需要教师给予辅导。包括课堂知识点学习辅导、小组讨论的辅导,也包括线上讨论辅导、答疑,帮助学生解决课堂中尚未掌握的学习内容和自学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使之能更好地实行自主学习,以适应混合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分析,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相比,混合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转变可归纳总结如图3所示,是教师的新角色。

五、结束语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混合学习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设计者、管理者、引导者和辅导者等。混合学习中教师角色发生了这样的转变:①从单一角色转向多重角色,②单一教学设计转向多维教学设计,③单一、结果评价转向多维、过程评价,④单向师生交互转向多向交互,⑤单一管理转向多维管理。混合学习中教师角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否扮演好每一个角色,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正确定位教师的新角色,对实施混合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衡量指标。

为了更好地实施混合式学习,我们提出以下建议:①组建课程教师团队。混合学习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复杂度增大,工作任务量也较为繁重。通过教师团队的组建,教师团队成员可以团结协作,优势互补,更具专业性和综合性;②赋予学生职责。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可以承当部分学习管理任务,这样既能够减轻教师的部分负担,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③强化教师培训。在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方面强化培训,使教师能够适应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国栋,李志刚.混合式教学与交互式视频课件设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5-9.

[2]Kerri-Lee Krause.Blended Learning at GriffithStrategies for teaching and curriculumdesign.Griffith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DB/OL].http://griffith.edu.au/ins/learningatgriffith/.

[3]Garrison, D. R., & Vaughan, N. Blend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M]. 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8:147-148.

[4]杨宗凯.混合式学习设计:生物学教学论课程改革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3.

[5]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6]何克抗.从Blended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7]陈卫东,刘欣红.混合学习的本质探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5):30-33.

[8]陆俞静.国内研究型大学教师角色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线上教育的定义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讨论了职业教育理念确立的意义,梳理了“职业”、“教育”、“人”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现有的“能力本位”观念的职业教育的弊端,从“人本位”的视角出发重新思考职业教育理念。

【关键词】职业教育 能力本位 人本位

一.确立职业教育理念的意义

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为什么而存在,教育应该是什么,教育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教育应该如何存在等一系列问题的在意义层面的思考。教育理念的确立对教育行为和教育结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所持有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教育行为过程,行为过程最终对教育结果产生影响。其中教育行为过程包括教育制度的构建、教育模式的建设、教育体系的搭建、课程体系的规划、课程标准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等,这些具体的教育过程最终影响教育结果,即教育对象最终特性的形成,如理性思维的形成、能力的提升等。

二.关于“职业”、“教育”与“人”的分析

职业教育理念的形成需要对其基本概念进行梳理,包括“职业”、“教育”、“人”。

对职业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学者对职业的概念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辞海》中将“职业”定义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汉语新词典》中亦将“职业”解释为“个人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从其概念不难看出,职业是个人为获得生活来源所必须进行的劳动,其内含了交换的概念,这跟社会分工带来交换的社会背景有关,自社会分工以来,每个人的工作所得只能与他人进行交换之后才能获得满足自己生活所需的物质。尤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大部分人所拥有的只有劳动力,将劳动力转换为符合岗位需求的技能成为我们获得职业的前提条件。教育是现代社会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它对于社会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教育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学者们和教育实践者都关注着对教育的本质的探讨。教育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人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德国文化教育学派斯普朗格提出教育的核心是人的人格心灵的唤醒。

人的存在构成了社会,人具有一定的特性,首先是动物性,这决定了人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其次是社会性,这就意味着人不仅仅依赖于物质,更多是社会的互动,包括物质的交换、情感的交流,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前者的社会特性。关于人的定义就不能仅仅从“物”的角度去思考,尤其应该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联系的角度对人进行定义。笔者赞同我国著名哲学家高清海教授对“人”的定义,他认为“人是不会满足于生命支配的本能的生活的,总是利用这种自然的生命去创造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人之为“人”的本质,应该说就是一种意义性的存在,价值性的存在。”

三者的定义不难看出三者的关系,职业的主体是人,职业是人作为一个社会人行走于社会的载体或中介,教育的对象是人,完满的人的形成需要借助于教育,职业技能的形成亦需要教育。对于职业教育理念的探析必须从三者的联系入手进行思考。

三.基于人本位视角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探析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不管是职业教育的过程还是职业教育的目的,其主体始终应该是人,但是现有的我国职业教育却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过于强调职业而忽视了人,或者说对职业的理解过于狭隘,把职业当成了人的全部,人的一切行为只是为了获得职业,职业成了中心,由此带来的就是“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以下笔者将对“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进行分析,并由此探析“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

1.“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力是我们胜任某一岗位的前提,就如前面所说,现在的交换性的社会确实需要我们具有某一职业去换得维系我们生活的物质,如何通过训练获得胜任岗位的技能成了我们教育的首要职责。由此理念出发带来的就是将科学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提升作为我们教育的目的,我们教育过程中的所有行为同样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但是这种理念内涵了一个前提假设,即人只是槲镏识活,然而事实却是人更加关注的是生活的意义性。从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亦可以看出这种教育理念的失误,教育对象普遍缺乏意义感,看不到自己所做事情的意义,并且由此带来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即学习的功利性,学生的学习只为能否获得物质,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将来获得一份职业,当然由此产生的就是受教育者的情感的荒芜、淡漠,与社会互动的能力的衰退。这种职业教育的最终结果却是将人异化为“机器人”,或者只是为了满足企业生产的一个活的工具而已。就像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中的那个在流水线上劳作的工人一样,机械、呆滞、麻木。

2.“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探析

“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缺乏对人性的呼唤,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正如上文所说,职业是人行走于社会的中介,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不应该成为左右人的中心轴,职业教育的一个目标是帮助人获得职业,但是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帮助人在职业中获得意义感、价值感,使人成为一个内心充实的、完满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目标。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人的意义感从何而来,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人的道德、情感的培育,尤其是帮助受教育者寻找职业的意义,学会自觉思考职业的特性,理性思考职业对自己的意义,寻找在职业过程中提升自我修为的途径,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自觉意识的人,而不是被职业推动生活的人。

参考文献:[1]高青海著.人就是“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博尔诺夫著:李其龙等译.教育人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