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探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探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探究性学习设计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探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探究性学习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一、创设适当情景,引发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能引起强烈探究欲望的问题,打开探究之门。

探究性学习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在这些要素中核心要素是“提出问题”,而问题可来自于教师、学习材料或社会实践等,问题的提出适合学生与否及其科学性、实践性都会直接影响探究性学习的成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整理、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将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到锻炼提高。

比如在做蜡烛燃烧实验时,让学生尝试在火焰内焰处放一直角玻璃弯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管口,有白烟冒出,若将导管下端置于焰心处,管壁出现黑色物质,并有缕缕黑烟冒出,不由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学生情不自禁问道,这是为什么呢?有学生问,白烟、黑烟(成分)各是什么呢?问题情景,除可在演示实验中创设,往往还可通过借助实物、图片,展示与化学知识冲突的日常生活常识、教材的挖掘处理等进行创设。

通过与同行交流,现如今初中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积极性普遍不高,这需要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自身树立科学探究意识,营造良好积极的质疑氛围,同时加强学生提出问题的专项训练,让学生结合身边生活,结合教材内容,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自主创新。

当然真正作为探究的问题,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优化,让探究问题值得探究,有探究的价值,能激发较多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再次,问题要有一定梯度难度,能让学生在自身知识基础上解决、解释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分析、理解教学内容,并对学生进行后续探究有一定的预见性。

二、强调自主设计方案,分组合作,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在确保学生能安全操作的基础上,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分小组制定设计方案,教师审阅时,尽量尊重学生所设计的方案,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允许学生尝试错误,尝试失败,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科学上的每次研究成果都是在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而获得的,借此锻炼学生肯吃苦的意志,学习体验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

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是中学阶段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而掌握知识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

一开始,学生对探究性学习概念十分模糊,从学习形式上只是感觉好奇,与通常的学习方式有新鲜之处,只注重热闹而不知如何进行探究的学生必然会存在,应引导学生清楚探究的步骤,了解探究的一般方法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观察、调查、动手制作以及有目的的收集资料,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重视小组合作、交流,有必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准确描述、解释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不同观点,有选择地学习不同的探究思路,审视、改进自己的方案,在主动参与中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与互动。

三、选择合适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增强探究的可行性、趣味性、实效性。

探究时将会有哪些设计方案,实际操作中的安全性,以及用品用具是否易于满足,在确定探究内容之前,教师要有一定的预见。教师首先应选择保证学生安全和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同时尽可能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事例挖掘探究性内容。

明确教材中演示实验目的,采用多种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在学习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可将演示实验设计为小组自主探究内容。先引导学生复习有关氧气的两种实验室制法在实验装置上有什么不同,同时提出为什么会有此不同呢?通过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把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叙述出来,学生马上能认识到制取该气体所用的方法,然后教师要让学生继续大胆地想像制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并让他们自己练习画出简图。

教材中的章节标题,实质就是一个课题的主要学习内容,我们可将标题变为所要探究的问题,灵活采用多种途径,进行探究、验证,或将某些知识点细化设计成探究实验,当学生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起来的时候,他们也是最兴奋的,也更会认识到化学知识、成果的重要性。

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中,我在布置家庭作业时,提供给学生如下信息: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白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醋酸与稀盐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对鸡蛋放入白醋的现象进行探究。

学生课下果然兴味盎然,对现象提出了多种问题:鸡蛋为什么过一会儿上浮,一会儿又下沉呢?鸡蛋外壳除了碳酸钙外还有一层较软很有韧性的物质是什么呢?许多小组记录了操作过程,对现象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大多数小组还就问题查阅了资料,结合其它学科及生活实际展开了讨论,说出了他们的见解。这些与课本内容密切联系的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也拓展了探究的空间。

探究性学习过程特别是实验设计生活化、简单化、微型化,应该成为我们引导、把握学生选择探究内容的一个原则。

四,注重全程体验,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包括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的价值和应用、知识的未来和发展等;同时让学生熟悉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如资料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问题的解决和验证等。

探究性学习活动,也是学生的创新过程。通过由浅入深的探究,使学生养成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学生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分层次设计,分层次推进,充分调动组内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团结协作,按照方案设计有步骤进行,有目的的收集资料,实验验证。鼓励、肯定学生在探究中的灵感迸发,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如探究蜡烛燃烧的现象时,引导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先探究蜡烛在点燃前的现象,即主要是蜡烛的物理性质,再慢慢深入探究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注意引导生成物验证方法的材料收集),最后拓展性地探究熄灭后白烟产生的原因以及白烟的成分。实质上将蜡烛燃烧的探究分为几个小实验:蜡烛的物理性质的探究、蜡烛的燃烧(分层现象探究)、生成产物的探究、熄灭后白烟的探究。让学生讨论――设计方案――合作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首先体验、知道什么是探究式学习,注意合作,加强交流,由现象推导结论,学习掌握探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五、注重探究性学习后的反思与评价。

探究性学习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一、解读课标,倡导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自主性探究,收集和处理信息,以及研究和讨论,求得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新能力,积累知识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在化学教学中提倡科学探究,必须改变学生被动、机械的化学学习方式,打破原有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本位内容体系,强化学习的过程体验,丰富学生的学习情境。

二、守住课堂,把握阵地

课堂永远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上开展课题式探究,首先应由教师提出教学实验的若干问题,交给学生选择确定自己的设计课题,然后学生用一周左右的时间查阅资料,独立设计或小组合作设计初步方案交给教师审阅,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方案(可行的与不可行的),集中在课堂上由设计的学生进行演示,介绍自己设计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由学生评定优劣,共同探讨实验成败的原因。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留有思维的空间,并能体现出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养成。

三、深挖素材,把脉信息

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根据课程标准提供的情境素材,深挖教材内容,以身边的物质为切入点,为探究性学习寻找信息源。实际上,教材中许多演示实验和数据表格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如在学习用双氧水加热制取氧气的实验时,若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学生根本观察不到木条复燃现象。为什么?难道真的没有氧气放出吗?如何改进这个实验?通过探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虽然有较大难度,但在教师指导下完全可以得出答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开放实验,自主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探究性学习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自主性,特别是实验探究的开放性。如在学完O2的性质后,提出问题: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非得红磷吗?然后启发诱导学生:要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必须将O2去掉或将N2除掉,而不引入新的气体或引入新的气体又能通过适当的化学反应即时除掉。经过点拨,学生的思维空间迅速打开。

探究性学习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一、设置实验探究情境,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化学新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大力倡导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实验型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它与“试错”“质疑”“假设”“推倒重来”紧密相连,比有些照方抓药式的实验目标教学模式要灵活得多。在实验探索中包含的想象和创造性,比传统实验更丰富,思维的空间更广阔。

1.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问题情境是经常被应用的教学情境。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例如,在“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的实验教学中,教师会在实验前反复强调“待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再收集氧气”的正确操作,仍有很多同学在加热前就已经把导管伸入集气瓶内,使收集到的氧气不纯,从而造成氧气的性质实验现象不明显。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尝试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预先装配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的实验装置,然后开始加热并收集气体。收集满第一瓶后,贴上标签“A”,立即收集第二瓶,集满后,贴上标签“B”。接着,用收集好的这两瓶氧气做了一个细铁丝燃烧的对比实验。在实验中,学生观察到A瓶中铁丝燃烧的剧烈程度和时间都不如B瓶。这样,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进行实验探究的积极性。

2.创设探究实验,解决实际问题

化学实验型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开放的化学问题情境下,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练习形式。在上述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讲出心中的疑惑。学生提出,“为什么在同样条件下收集的两瓶氧气在对比实验中存在差异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在经过讨论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有同学提出:“A瓶中铁丝燃烧的剧烈程度和时间都不如B瓶,说明A瓶中的氧气没有B瓶多,不如B瓶纯净。”这个观点得到其他同学的一致赞成。这位同学又提出:“是不是因为装置气密性不好,导致A瓶氧气不纯?”马上有另一位同学反驳这个观点:“如果是气密性不好,应该两瓶气体都不纯。”又有其他同学提出:“是不是因为试管及导管中的空气混入了A瓶,造成了A瓶中氧气不纯,而B瓶是在收集完A瓶后马上收集,所以B瓶收集到的氧气就比A瓶纯净。”这个观点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教师提出:“我们假设这个观点正确,那么应该如何操作避免产生这个问题?”学生提出:“在加热前,不能把导管口放入集气瓶内,当把试管中的空气排尽后,再将导管口放入集气瓶内。”马上又有同学提出:“怎样才能知道空气已经排尽了呢?”教师让学生回想前面实验中在加热后,导管口产生气泡速度的变化情况。学生马上能得出答案是氧气。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推断,并让学生用正确的操作再做一遍验证假设。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后,发现按正确的操作方法制得的两瓶氧气在铁丝燃烧的对比实验中,现象基本一样,从而证明前面实验中A瓶中氧气不纯是因为错误操作导致空气混入造成的。在通过探究性练习后,大多数学生都能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来收集氧气,实验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发展学生化学实验的设计能力

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从实验中搜集证据,验证假设,获得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成为实验的设计者,操作、观察、记录、分析、思考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设计的引导者、实验的指导者,观察、发现问题,进行启发指导,提出建议,回答质疑。例如: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测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教师设计了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分组讨论,甲同学提出:“取一定体积的空气,把火柴点燃伸入集气瓶中,熄灭后,用原来的总体积减去后来剩余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再通过计算,便可求出氧气的体积分数。”教师激励学生大胆参与,再引导学生发现方案中的不足,鼓励学生一起完善、改进。乙同学说:“按他的方案,我觉得气体的体积减小量无法测定。我的设计是,将一只较长的蜡烛放在水槽底部,向水槽中加水,使水面低于蜡烛,再点燃蜡烛,将一个集气瓶倒置在蜡烛的上方,当蜡烛熄灭后,由于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那么水面上升多少就表示氧气的体积是多少。”学生经过议论,同意该方案。教师说:“我也很欣赏这位同学的方案,他巧妙地运用物理学知识,利用倒吸入瓶内水的体积,明确地表示出被消耗氧气的体积,从而测出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很有创意。那么,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接着,教师请乙同学演示刚才的设计方案,结果水上升的体积约为集气瓶容积的1/10。教师问:“科学家的结论是氧气体积约占空气的1/5,而在他的实验中,气体减少的体积却远远小于1/5,为什么?”丙同学说:“蜡烛燃烧放热,使剩余气体膨胀,所以液面上升的体积分数偏小。”随即,大家就等到装置完全冷却到原来的温度后,再观察。两分钟后,观察到的结果仍然偏小。教师说:“看来还有别的原因?想想蜡烛燃烧后生成物是什么状态?”学生回答:“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占据了一定的体积,所以,结果偏小。因此应选用燃烧后不生成气体的可燃物。”教师及时肯定,同时适时向学生介绍一种可燃物――红磷,它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展示红磷样品),并给出这个实验的装置和药品,可谓是水到渠成。

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进行化学实验设计的机会,使学生在化学实验设计的过程中,体会实验设计的重要性,认识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初步掌握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教师在化学实验设计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设想,并主动与同学、与老师进行讨论和交流。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实验对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论证,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设计方案和别人对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的评价意见。通过反思和自评,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具体建议。

探究性学习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 探究性学习 整合

中学新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在于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人本位”特点,如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地位,强调与现实生活及学生经验的联系,充分重视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它在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同时,通过学生亲身体验进行探究性、研究性、自主性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笔者以实验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整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萌发探究思维

掌握初中自然科学中的基本原理,会应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创新设计与研究简单的实验思路设计,使学生在经过独立思考、调查研究、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做出大胆假设以及推理论证、共同完成设计方案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等。这也是“探究性学习”在实验教学中的体现。如,我们在教学中通过“白纸显字”这个有趣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第一张白纸上用氢氧化钠溶液写上几个字“神奇的自然”,在第二张纸上用淀粉溶液写上几个字“实验教学”,在第三张纸上用稀硫酸写上几个字“探究性学习”。等它们干后不显出字,就在第一张纸上洒上酚酞溶液,立即显出红字“神奇的自然”,在第二张纸上洒上碘溶液,这时立即显出兰字“实验教学”,在第三张纸上用酒精灯烤一下,即出现黑色字“探究性学习”等。

二、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开展探究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现行教材中演示实验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若将其改为探索性实验,其效果将会更好。

如,在教初一《科学》课中的熔化与凝固时,以前教师通常做固体熔化实验,采用演示实验,然后直接验证陈述。现在我们把它改为学生分组实验放在实验室上,给学生两组松香和硫带硫酸钠的熔化装置,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加热,看温度计、看时间、读数、记录,然后根据所作的记录作图像。由学生亲自观察、读数、记录、作图,从图像中得出晶体与非晶体的特点,让学生归纳晶体与非晶体的共同点与异同点及它们的定义。这样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使学生更认真,课堂气氛更佳。

三、设计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的强制灌输与培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而获得的。

提出问题:探究Fe、Mg、Al、Cu几种金属的活动顺序。

根据已掌握的知识,提出了如下两套实验方案。

【方案一】与酸反应的速度快慢

探究过程

1.提出假设。金属越活泼,越容易失去电子生成阳离子,而使酸中的H+被还原成H2,则与酸反应越剧烈。

2.验证假设。用四支试管各取相同浓度、相同质量的稀硫酸,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Fe、Al、Mg、Cu四种金属,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见表1。

3.分析结论。镁表面产生气泡速度最快,铝次之,铁生成气泡的速度缓慢,铜表面无气体生成,可见这四种金属的活动顺序是:Mg>Al>Fe>Cu。

转贴于

【方案二】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

Mg、Al在常温下极易被氧化生成一层致密坚固的氧化膜,从而使金属表面失去光泽,常温下,在干燥的空气里,Fe不易跟氧气起反应,Cu很稳定。

镁能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2Mg+O2=点燃=2MgO。铝箔在纯净的氧气中能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并放出大量的热;铝在空气中,在高温下,可发生这样的反应:4Al+3O2==2Al2O3。铁丝在纯净的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火星四射:3Fe+2O2=点燃=Fe3O4。把铜丝放在酒精灯上灼烧,铜丝表面变黑。

可见这四种金属的活动顺序是Mg>Al>Fe>Cu。

通过以上的结论解释:,由于Mg、Al、Fe、Cu核外电子排布不同,最外层电子数不同,说明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关,跟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

应用结论,让学生设计湿法冶铜Fe+CuSO4==FeSO4+Cu

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唤起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四、开设课外实验小组,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

探究大多需要实践,实践就必须有时间和空间。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主和自由的去探究。在实验室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提出许多方案,并按方案去验证。这样使学生学习变得更有激情,更有效率。实验室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他们一有问题就到实验室去验证,去探究,大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如在探究浓硫酸的吸水性实验时,让学生提出实验方案,自己动手操作。

【方案一】把一瓶已知质量的浓硫酸开口置于潮湿的环境中一个星期后,测其质量的变化,若变大,则表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方案二】往广口瓶中注入半瓶浓硫酸,把燃烧匙根据所需的长度折断,插到软胶塞的内侧,在燃烧匙上放一些蓝色的硫酸铜晶体,塞紧软胶塞,使其悬放在浓硫酸液面上方,静置约5分钟后,可见蓝色硫酸铜表面有白色斑点出现,随着时间的延续,白点越来越大,再放置两三天,蓝色硫酸铜晶体会全部变成白色粉末。说明浓硫酸吸收蓝色硫酸铜晶体中的结晶水而变为白色无水硫酸铜。

五、利用多媒体手段,以增强动感效果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把微观问题宏观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原因,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实验教学的优化。例如,几种金属在酸中的反应。将金属放在培养皿上置于投影仪下,倒入酸能清楚地看到反应的各种现象及速度的快慢,从而判断金属的活动顺序,将钠与水的反应放在实物投影仪下进行也能清楚地观察到金属钠在旋转而变得越来越小,溶液变红,有气体产生等现象。对于实验时间太长、污染严重、危险性大、药品缺乏等不可能让学生做的实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六、结语

探究性学习设计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生物 探究性教学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严重落伍,不再适用新形式下学生对知识获得方式的要求,新课标提出的探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来获得生物科学知识,充分享受学习过程,自己模索学习方法,自己总结学习结果,整个学习进程由自己掌控,学生的探究热情获得了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获得了大幅度提升。但在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仍然缺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具体教学策略。解决这一问题,即解决了探究性教学的根本。下面是本人的一些具体措施。

一、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

没有目标,就没有相对有计划的教学,教学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高中生物教学的目标应当以建构生物科学知识、发展学生能力,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为依据,精心设计。在设计高中生物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通过哪些活动建构了哪些生物知识,如何建构生物知识,应该发展学生哪些方面的探究能力,要确定能力目标侧重点,还要确定通过探究活动,能够得到哪些情感体验等。明确了目标,我们的高中生物教学才会教有依据,学有方向,避免盲目。

二、确定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教学内容,课堂就会变得空洞,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也会变得漂忽不定。要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让学生摸得着,看得见,学得透,理得清,不能难度太大,也不能太虚。教学内容要给教师更多个性化施展教学提供机会,要切合实际,在备课时做到精选内容,让学生有效探究。在高中生物新课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进行探究性学习,事实上也没有必要事事都要探究。如可以选取“酶的高效性”“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等内容进行实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可选取“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生长素的发现”“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等内容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方法和过程。只有适合探究的内容才采用探究式方法教学。如陈述性知识只能采用部分探究,实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采用完整探究。只有具有足够的探究资料才采用探究式教学,否则将造成无病的尴尬状态。

三、收集整理相关生物信息资料

我们在进行生物探究教学时要考虑适当,不能盲目追风,造成无论大小,无论有无探究必要,都无条件地进行控究的局面。这样,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教学任务也无法按计划完成。确切地说,一个课堂无法探究较大的题目,高中生物教师需要把探究题目变小。为了能够有效利用课堂时间,要准备充足的资料和整理有用资料,做到用时能随手拿来,以免课堂上担误时间。探究性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讨论提出值得探究的题目,这就需要我们掌握足够的信息。教师对学生课前收集需要做必要指导,为了避免学生收集资料过少,教师也应帮助收集资料。

四、寻找探究点,设计探究问题

在高中生物探究活动过程中,生物教师设计的探究内容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对完成教学目标有帮助的,学生渴望获得结论的问题,探究时要让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水平基本上能够解决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所以,在制订探究计划和方案时要多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学情。探究的问题要合理,要有一定的梯度,让学生层层深入,步步靠近目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模仿、练习、部分独立设计、独立设计等阶段。因此,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具有合理的能力梯度。比如实验方案的设计,应当先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对照实验,如何设计对照实验,按照或参考既定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对照实验。

五、设计具体探究过程,完成探究活动

教学的最终归宿是学生学会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这是探究性教学的中心环节和主要目标。那么,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探究呢?首先生物教师要学会营造生物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探究。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在民主、宽松和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才会消除学生害怕和失败的心理障碍。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学生才敢大胆地发表见解、勇于探究。其次生物教师要学会导课。好的导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探究活动开始前,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如在学习《植物激素调节》前,可以这样设问导课:①向日葵为什么能围着太阳转动花盘?②豇豆藤为什么能绕着木条旋转向上爬?③根为什么总是向地下生长,茎为什么总是朝天上长?……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再次,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生物教师要开展多元化评价,强化学生探究热情。在探究性学习中,多元化评价学生,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促使学生真正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探究热情。例如在过程性评价中,评价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是否增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具备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否具备了合作的精神和养成了科学的态度等。在评价内容上,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测试卷、撰写的探究报告、实验设计方案等。

此外,高中生物教师还要会提问、会总结、善于组织课堂教学。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究性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被他主学习为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能力基础。

【参考文献】

1.吴邹臻:新课程下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课堂实施[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3.

2.王丽:基于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对探究性学习的思考[J],中学生物教学,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