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教学观的知识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职业性感染 职业道德 冲突
医学生职业性感染是指医学生在医疗工作过程中因接触生物性、化学性等多种威胁健康的危险因素引起的疾病。[1]美国职业安全保障和健康管理组织(OSHA)要求医院工作人员在处理有自身感染危险的工作前,应接受适当的训练,并制定了防护措施,而在我国医学生的职业性感染防护意识仍较薄弱。
1 医学生职业性防护缺乏的原因分析
1.1重视不够 随着医学的发展、疾病病种的变异,感染性疾病的增加,各种对身体产生损害的仪器或试剂的应用使得职业性感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尽管如此,在实际医务工作中,只有部分人员在诊治病人时能够做到主动性防护,仍有相当一部分医学生并没有对职业性感染问题给予应有的重视。如在病情复杂、感染机率较高的急诊科中,能按传染性制度对所有患者执行医疗和护理操作的医学生只占少部分。
这其中虽然存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该问题还未引起医学生的足够重视。
1.2预防知识较片面、不规范、缺乏系统性 大多数医学生主要从指导老师、书本、同事及工作经验中获得职业性感染的防护知识,但较为片面,[2]学校针对职业性感染的教育不足。目前,医学生在上岗工作前尚缺乏针对本专业特点开展的职业性感染防护的训练,这是导致其在工作中忽视防护或不能进行正确、有效防护的直接原因。
1.3处理损伤或可能性感染不及时 绝大多数医学生认为在医疗过程中当发生损伤时应进行伤口的消毒处理,但常常忽视初步消毒处理后应进行的必要检查和进一步的预防性治疗。有些医学生往往存在侥幸性心理,认为病人无感染性疾病或自己认为不会被感染,这也是导致职业性感染发生的另一原因。
1.4医学生部分治疗性操作不规范 在大量的治疗性操作中医学生明显存在缺陷。在工作期间或治疗性操作时不戴帽子、口罩经常发生;在进行创口缝合、换药时也时有不戴上手套现象,这无疑增加了职业性暴露机会。在我国现有的教科书和医院的规章制度中有关“无菌操作前洗手、操作时戴口罩”的规定,目的是保护患者,而出于减少医学生发生职业性感染所作出某项操作必需戴手套、戴口罩等规定的却极少。
2 传统职业道德理解的误区与职业性感染自我防护之间的冲突
2.1传统观念中医学生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正当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感和品质的总和。从被世人推崇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到《医德规范日内瓦宣言》或《国际医德守则》以及我国颁布的《医学生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所有一系列有关医学生职业道德的规范大多数是要求医学生用爱心,责任心,奉献精神去救治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病人。 转贴于
2.2美德及“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运行中的偏面性 现代伦理中基本的美德是公正、谨慎、诚实、希望、博爱。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医院办院宗旨是坚持以病人为中心”。[3] “以病人为中心”就是要在思想观念、医疗技术、管理模式、服务质量等方面为病人提供全程、全方位、优质、高效、廉价、满意、放心的医疗卫生服务。在“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中医院注重了服务高起点、医疗高质量的经营理念,却忽略了医学生在进行临床实习过程中的职业性感染问题。在某些医院,为降低医疗消费或患者医疗费用,选择操作后洗手,而不戴乳胶手套的作法较多。[4]在某项调查中,有8.3%的调查对象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及处理患者用过的敷料和引流管时不让戴手套。但接触患者体液时,不戴手套可造成指甲下微生物、唾液、血液持续存在达数天,严重者甚至可直接导致职业性感染的发生已经得到证明。另外,医院在降低成本时延长手套和一次性口罩的使用时间,这也无形中造成了医学生潜在感染的可能。“以病人为中心”不是单纯以廉价为出发点,而应本着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才是“以病人为中心”办院宗旨。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减少医学生职业性感染的机会,最终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可能。
3 对职业道德理解的误区与职业性感染防护之间矛盾的调和
[5]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强调”医乃仁术”,只有仁爱之士才能从医;医者应不计名利,在医术上要精益求精,要急病人之所急,救病人之所难,刻不容缓,一心赴救。我们的医学生在救治病人时的确是忘我工作,却忽视了自身职业的安全性问题。医疗工作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更使世界各国医学生及医务管理人员在关注社会人群健康的同时高度关心医学生这一特殊人群的健康问题。
3.1加强预防职业性感染防护知识的学习 对医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性感染防护知识的教育,使之能在医疗工作中能分清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中哪些含病毒浓度高,哪些含病毒浓度低,并正确防护是至关重要的。如外伤患者在未诊断前首先采取普及性预防即常规戴手套后,再投入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将大大减低医学生感染HIV、HBV、HCV等血液传播疾病的机会。这种防护措施是每位医学生都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3.2加强监督机制 医学生注重自我防护不仅仅是关心自己的健康,也将对患者健康的维护及社会人群健康的促进起到直接作用。发挥社会成员的监督意识,是避免医院内感染和医学生自身职业性感染的重要渠道。加强医务管理部门对职业性损伤等问题的监控、防护,势必将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性感染机率。
参 考 文 献
[1]Cardner C.护士在从事卫生宣教、治疗和预防职业性HIV传播中应起的作用.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2,11(3):119.
[2]陈倩.医学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05,12(6):1409-1410.
[3]韦挥德.“创新”是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重要主题.医学与社会,2002,15(4):60.
关键词: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地图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以讲课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学方式单一、呆板,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实验教学模式的出现大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进而提升了教学效率。
一、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1.实验教学利于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
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呆板,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缺乏主动性,许多抽象的知识不好理解。实验教学将地理现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观察、思考中理解地理知识。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可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2.有助于学生道德与素养的形成
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及品德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能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地理现象,对地理知识掌握得越多,就越容易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3.改善学生传统评价体系
实验教学的出现利于改变对学生的片面传统评价方式。传统教学注重分数,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实验教学在锻炼学生的参与能力、创新能力之外,也有利于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
二、怎样优化初中地理实验教学
1.通过制作地图使学生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可以通过制作地图的方式,使学生直观理解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分小组合作的方法,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比赛,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强调团队合作,这样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渐渐学会与别人沟通,意识
到合作的重要性,加深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能巩固与同学之间的
感情。
3.教师通过演示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关键词: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 人本观念 情感体验
一、引言:
传统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也就是说,传统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生命主体。这便是传统教学的根本缺陷,而这一本质的缺陷恰恰是阻碍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素质教育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障碍。因此,我们必须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有明确的认识,对怎样矫治其弊端有更清醒的把握。
二、传统教学的弊端分析
1.传统教学是在“主知主义”及“教师中心”观指导下的教学。“主知主义”观把人的培养仅仅局限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中心”观忽视了学生作为“人”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和权利。
2.只重学不重用。传统教学强调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但对于哪些知识用处大,哪些用处小,在什么条件下怎样用以及知识之间如何配合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等没有足够重视,结果在所难免地培养出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造成这一结果的症结在于教学过程中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轻视实践的运用。
3.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传统教学只重视学生掌握知识本身,不重视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学在相当大程度上脱离了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实际要求,结果学生只会呆读死记,思维和创新能力较差,更不懂超越教师和教材。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4.只重教师不重学生。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后进生的地位,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独奏”角色,教学不可避免地成了制造“失败者”、“自卑者”、“高分低能者”的机器。
5.只重计划不重开放。以教育为本位,是传统计划教学的需要。在传统教学看来,课堂教学是按计划进行的,每节课无一例外地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进度(课时任务),使得课堂教学仅仅成为教师把设计好的教案进行展示,没有任何生机和活力。
三、对传统教学弊端的矫治策略
1.改变观念,转变角色。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者应从“主知主义”教育观的桎梏中走出来,树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按照教育方针,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并注重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所以从素质教育思想基本出发,顺应当代教育发展的开放化、终身化、创新化、个性化趋势,教师必须实现由传递知识的“搬运工”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由单纯的书本知识的复制者向创造力的激发者,由专业浅显的“教书匠”向“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由领导者和管理者向学生的合作者转变。
2.摒弃单一知识教学,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素质教育要求全体学生主动地获得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并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只有坚持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审美目标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目标体系,才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得到发展。
3.冲破教学的封闭性,扩大教学的开放性。传统教学的封闭性如上所述主要表现为两点:教学与现实生活脱离;教学过分强调严密的计划性。要扩大教学的开放性,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3.1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会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可以激发学生内在情感体验,引起兴趣,使其热爱学习,主动学习;总之,要增强学生主体性,扩大教学的开放性,教学必须与学生现实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
3.2重视教学过程的开放。封闭的过程是预设性的,开放的过程则是生成性的。以开放代替封闭,其目的是使师生的生命力、创造力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学不需要必要的计划、必要的知识灌输,而是强调工作重心要转移。教案要从以显性教案为主转向以隐性教案为主,要从以教为设计中心转向以学为设计中心。优化“传授――接受”教学模式,重视主体参与性教学模式。其方法是合理地吸纳各种主体参与性教学模式的具体有效成分。关于主体参与性教学模式国内外已有多种尝试。当然,对“传授――接受”教学模式优化的具体形式应视教学中的具体情况而定,但无论是哪一种具体形式,在确定之前和实践之中都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坚持自由民主原则、活动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宽容性原则和过程性原则等。
四、新时代教学方法尝试和探讨
1.激活课堂应当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日益普及的同时也推动着教学方式的变革,现在各学校都建有微机室或电教室,互联网络高效、敏锐的信息获取;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都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等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重视前奏。教学中,新课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也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精炼、贴切、感人的情境或其他形式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其思维和求知欲,还可以借此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新课大门的钥匙,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们教师要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重视教学前奏。
4.1多媒体演示导入法。当然,多媒体导入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引用诗歌诵、歌曲等形式,达到引人入胜、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引用故事导入法。学生都爱听故事,教师可根据课程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他们熟悉的或与其生活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给学生听,也能提升其兴致,进而导入新课。
4.2列举学生身边事例导入法。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有利于调动学生对身边人、事、物的关注。为此,导入时可设计引用身边事例。
4.3穿插社会热点导入法。以社会热点导入,能引起学生注意,为新知识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如把近段时间从电视、报刊、网络上看到内容以社会热点内容导入课堂教学,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
五、教学过程中,还应重视学生主体,突出“主体参与”,要有“人本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只限定在做练习、做作业这一环节上,而在其他教学环节,学生几乎是“无事可做”。因此,如何在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树立“人本观念”,是我们必须关注和解决的大问题。
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主体参与”,要有“人本观念”。“人本观念”应用在教学中,就是各项教学活动都应把学生放在首位,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途径,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组织管理的参与者,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从事学习,全身心地为实现课堂学习目标而努力。由此可见,“人本观念”的要求就是要在一切教学管理中解决好人的问题,即解决好人的思想、认识、情感以及知识、技能等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大胆尝试实践教学,改变以往“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努力唤醒、激励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
所谓“主体参与”,是指不仅把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而且要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达到锻炼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大多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实行灌输式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记和听。而素质教育则是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上,即把学生视为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实践教学,就是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出发,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参与,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比如,在课堂上,笔者鼓励学生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众提出来,然后发动同学们一起“会诊”,从课本中寻找“良方”,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许多烦恼,能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能为人生指明正确的航向,也就使他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六、要让学生在教学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传统的教学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俗语讲,“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严格来说,学生除了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掌握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课堂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还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七、结束语
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只有坚持评价内容全面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坚持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并重视对学生创新素质的评价等,才有利于淡化教学评价的选拔功能而强化教学评价的激励指导功能。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探索师生互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也就是做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上,放在对学生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而培养创新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历史教学 时效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全面素质教育,这是实现“精神培育”之关键。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的教为中心,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作为主要任务。传统教学存在很多不足:将教师作为主体,不注重学生在教学当中的参与行为;注重将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思考和感知;注重课堂内历史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课堂外感知历史的重要性;教学手段单一,不注重现代科学教学手段的使用;总是从当代人的眼光出发看待历史,而忽视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和背景,致使课堂教学变得简单、枯燥、沉闷。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精神能力,必须改变这种枯燥、呆滞、简单的传统教学模式,拓宽历史教学渠道,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老师和学生都能感受到有生命的历史,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模式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在于固有的教学观念。因此要想拓宽历史渠道,最重要的是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要树立起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历史教学观,主要从教师观、学生观和教材观着手改革。首先,历史教学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观,将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应该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这样才能在指导和组织学生的过程中得心应手,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好评。其次,历史教学要转变传统的学生观,学生应该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者转变为主动全面参与教学活动者,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潜能和兴趣。对某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回答,必要时也可以让同学上讲台讲授历史知识,这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组织语言、口头表达的能力。最后,历史教学要转变传统的教材观,转变以教材为中心,把教材作为法定依据的观点,而应结合学生自身状况来使用教材,还可以收集、吸收本地乡土教材,使学生了解、认识自己家乡。以学生为中心,敢于打破教材的限制和束缚,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判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宽历史教学渠道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和不足,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宽历史教学渠道是势在必行的,这几年的课程改革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推广、普及和提高。
1.历史教学应该随着时展,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时代不断发展,许多考古新发现和历史研究新成果也就不断涌现,我们的历史教学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不断的完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最新的历史研究信息和成果。因此,教师在讲授每章之前,都会先介绍本章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当前研究的状况等等,这样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更容易使他们对所学的专业产生兴趣。
2.掌握学生知识把握的情况,教学是才能有的放矢,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很关键的。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对历史课外书和历史资料涉猎的很少,致使学生知识面窄,所以教师应该摸清本班级学生的情况,据此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对一些典型且重要的问题要讲清讲透,还可以不拘泥于本章本节,打破朝代和章节的限制,提高学生的整体性认识,给学生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深化教学内容。
3.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尽量让同学发言,谈谈学生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活跃了气氛,提升了教学效果。此外,我们还要更新练习和作业的形式。更新传统教学模式中练习和作业的形式是当前课改和拓宽历史教学渠道的重要一环。我们应该从多形式、多类型的角度出发去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实践作业式―― 让同学去亲自实践,在自己的实践中提升获取和理解历史知识,人物访谈式―― 通过访问使学生从直接的历史人物上感受到革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教育,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参观访问式――在特定的环境(如博物馆、历史古迹等)下学生可以“走进历史并感知历史”。除此之外,还有查阅历史资料、撰写小论文、设计制作图表、表格、参加辩论会等,这样,学生通过多形式、多类型、多视角、多层次地学习、感知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身心和品格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一、初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应用现状
尽管案例教学法在我国已经得到实施,但是多数学校仍然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讲授政治知识的时候采用教师在讲台讲课,学生在下面做笔记的教学方式,导致初中政治课堂与现实社会相脱离,进而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尽管案例教学法在部分学校得到运用,但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使其未能得到有效运用,进而丧失其本身的积极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简单认为案例教学法仅是在课堂举例子和多让学生发言,其并未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仅停留在浅层,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教师敢于创新教学模式,进而将案例教学法完美地呈现于初中政治课堂之中。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应用策略
案例教学法运用于初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教学方式与理念导致其未能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为提升案例教学法的实际作用,提出以下建议:
1.转变理念,精选案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面对当前教学中的问题,教师需要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且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理念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初中政治教师需要正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充分认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为前提,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变,可有效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知识观、教学观和学生观。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仅是知识传授者的观念,需对自身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明确的认识,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需要体现学生学习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选择的案例应是能够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且能让学生受到良好启发。
2.把握机会,呈现案例。初中政治课多以思想品德课的形式存在,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案例需要将理论与教学紧密结合,反之,容易导致师生讨论与教学的内容和目标相脱节,甚至会出现相背离的情况,因此把握合适的时机将案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尤为重要。课堂教学时,教师案例呈现既可以在某课时结束后也可以是某个知识点后,还可以穿插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但教学案例的呈现需要结合理论知识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定。在教学中,案例呈现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其一,教师生动地讲授故事;其二,发放文字资料;其三,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其四,借助小品或辩论等活动呈现。例如:教师在讲授《保护自我》时,在课后借助多媒体的形式播放现实生活中的危险事件,并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发表观看后的感受,巩固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从理论出发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适时地呈现案例,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3.境模拟,讨论评价。初中政治教学中课堂讨论主要是通过分析案例中体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的形式,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模拟情境的方式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身的不同看法,并让具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发表进行辩论和探讨,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程度,还可以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例如:在教学《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时,教师借用组织学生模拟《超生》情境,随后引导学生寻找表演中的体现的计划生育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解答,其后与学生共同探讨评价超生的危害性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进而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