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食品产业分析

绿色食品产业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食品产业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色食品产业分析

绿色食品产业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恩施州 富硒绿色食品 路径选择

恩施州享有“世界硒都”的美誉,发展富硒绿色食品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过多年培育和扶持,富硒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猛,成为恩施州第三大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发展现状和特点

2007年,恩施州富硒绿色食品产业承续了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态势,生产保持高速增长,效益水平显著提高,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1.生产保持高速增长。2007年,全州规模以上富硒绿色食品企业实现产值(现价)17亿元,增长40.6%;实现增加值5.36亿元,增长38.6%,总量占全州工业的21.4%,增速快于全州工业10.9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产量较快增长,精制茶2.19万吨,增长19.4%;大米2.3万吨,增长9.6%;软饮料2.3万吨,增长5.7%;白酒5760千升,增长13.8%;鲜冷藏冻肉产量3.32万吨,增长17.9%。

2.效益水平大幅提高。2007年,全州规模以上富硒绿色食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2亿元,增长52.1%,总量占全州的25%;实现利润总额7731万元,增长47.6%,总量占全州工业的19.3%,增速快于全州工业27.7个百分点。

3.骨干企业发展壮大。2007年规模以上富硒绿色食品企业增加到85家,其中销售收入过千万的企业有37家,过亿元有3家,分别是湖北长友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1.82亿元,增长17.7%;恩施市九州牧业有限公司1.48亿元,增长63.7%;巴东县恒兴肉类食品有限公司1.09亿元,增长5.5倍。

4.名优产品增多。全州200多个特色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形成了“长友”、“华龙村”、“九洲”、“凤头”、“骑龙”、“翠泉” 等一批省、州知名商标。莼菜、茶叶、凤头姜等产品的10多个品牌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

5.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恩施州已逐步建成以魔芋、莼菜、薇菜、蕨菜、山药为主的地方特色蔬菜基地,建成全省最大的无性系茶园推广区。魔芋改变过去农民自食、房前屋后种植状态,建成商品芋基地10多万亩。“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湖北长友先后创办薇菜人工栽培、夏季蔬菜、香菇种植基地20多个,基地面积逾3万亩。

二、发展优势和机遇

1.恩施州富硒动植物资源无可比拟。恩施州拥有独立的硒矿床,被誉为“世界硒都”,通过植物、动物食物链的传递,恩施州的粮食、油料、蔬菜、水果、畜禽产品及矿泉水中富含硒元素。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对癌症、克山病防治有特殊疗效。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硒,我国22个省市和地区缺硒。恩施州海拔、土壤、植被均呈明显的垂直分布,跨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3个气候带,平均气温16度~17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湿润、多雾寡照,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动植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得天独厚,为富硒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广泛的原料资源。

2.富硒绿色食品的市场需求旺盛。从国际市场看,恩施州富硒绿色食品作为绿色无公害食品,迎合国际市场多样化、营养化、安全化、功能化的要求,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主要市场绿色食品价高量大,对富硒绿色食品的需求旺盛。从国内市场看,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工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广阔。恩施州现代污染轻,产品营养价值高,符合现代人“营养、多样、便捷、安全”的消费潮流。湖北“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农村流通环节不断完善,有利于启动农村消费,为富硒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3.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湖北定位为我国中部的优质农产品加工区,将食品行业列为“千亿工程”产业加以扶持,将富硒绿色食品产业列为全省农业工作的重点。恩施州是湖北惟一纳入西部大开发的地区,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国家和省给予富硒绿色食品产业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技改贴息资金、科技创新资金、农业综合开发扶持资金、民族贸易企业贴息资金的扶持。为抢抓机遇,恩施州成立发展富硒绿色食品产业办公室,指导和促进食品产业发展,将食品工业项目纳入全州十大工业发展项目予以支持。从2007年开始,州财政设立食品工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每年安排资金200万元,支持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

4.基础设施环境改善。经过多年的建设,恩施州在交通、通讯、能源、卫生等方面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交通方面,沪蓉高速公路、宜万铁路开通,318国道、209国道、恩施机场改扩建,县乡公路改造升级,交通环境不断优化,推动更多富硒绿色食品走出山门。未来5年~10年,国家将有500多亿投向恩施州,使恩施州成为鄂西南地区乃至武陵山区投资最集中的地区,有望成为鄂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对富硒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将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三、发展瓶颈

多年的重视和培育,恩施富硒绿色食品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相比,发展的潜力和空间仍然较大。当前,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1.原料基地配套较弱。基地建设与农民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企业发展缺乏稳定可靠的原料保障,主要表现在:有产品无规模、有产品无批量。农产品的标准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难以满足食品产业高速发展的要求。基地小打小闹,难成气候,布局分散,缺乏统筹规划,不仅提高了加工企业的原料采购成本,而且导致食品企业缺乏稳定可靠的原料保障,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

2.产品加工水平偏低。恩施州农业产业化链条存在“有产出无规模、有规模无龙头、有龙头无水平、有水平无市场、有市场无载体”的突出问题。目前,全州六大类特色农产品中,除烟叶、茶叶、魔芋具有较高的加工增值外,其他产品的产业链发展极不完善,加工程度浅甚至没有加工,以原料形态进入市场。水果加工未很好启动,特色蔬菜也仅简单加工,火腿和仔猪加工工艺原始,茶叶中名优茶比重仅20%左右。据调查,部分茶叶厂家多年来“为他人做嫁衣裳”,生产半成品供江浙客商做茶叶拼配原料,别人吃了“肥肉”,自己啃了“骨头”。从子行业来看,以资源初加工为主的农副食品加工业的比重较大,2007年产值占全州食品工业产值的67.7%,而精深加工且附加值较高的食品制造业、饮料业仅占32.3%,其中食品制造业仅占全行业的2.55%。

3.名牌产品偏少。恩施州坐拥资源优势,产品却“身不强力不壮”,全州仅7个产品获得湖北省名牌称号,而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免检产品仍是零记录。各类商标品牌众多,但知名品牌缺乏,“满天星星难见月亮”。由于品牌经营不力,一些名噪一时的品牌还相继陨落,如幺妹子酒、稀世宝矿泉水、“州酒”三峡酒都有辉煌的历史,在市场大潮中起起落落,如今暗淡无色。在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中缺乏名牌产品、名牌企业作支撑,各品牌各自为政、良莠不齐,制约着富硒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4.企业质量不高。从全省范围来审视,恩施州富硒绿色食品企业存在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效益偏低的问题。2007年,企业数量仅占全省的6.44%,单个企业平均销售收入为1906万元,利润分别为91万元,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3.9%、35.8%。从龙头企业看,最大的企业湖北长友销售收入不足2亿元,与省内一批过20亿元的企业相比,差距很大。

5.营销体系不健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富硒绿色食品在国内外的形象不响、认知程度不高,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难度较大。近年来,一批企业走出州门,打开国内市场,但多数企业仍守在家门口,不善于走超市、农贸市场等渠道,全国各地专门销售窗口罕见。同时,国际市场营销体系模式单一,转口贸易较多,对国际市场波动抵抗力较弱,如2007年,受国际市场的影响,食用植物出口同比下降2.9%。

四、发展路径

面临独特而良好的优势和发展环境,恩施州规划到“十一五”期末,食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总产值达到25亿元以上,出口创汇达5000万美元以上。达到上述目标,要按照“念山水经,打优势仗,唱特色戏”的经济发展思路,发挥资源优势,抢抓发展机遇,从以下方面突破发展瓶颈:

1.加快产业配套基地建设。实行基地建设企业化,带动农民规模种植,既可避免高价低质原料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又可以扩大基地规模,确保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的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纽带联系,发展“订单农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形成农、工、贸一体化发展格局。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生态、产业布局,参照全州区域经济布局,有重点的实行整体开发,在各市、区构建各具特色的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产业区域。根据规划,到2010年,全州将建成绿色食品基地70万亩,有机食品基地3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45万亩,这些基地建成后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强力支撑。

2.推进产品精深加工。拓展产品精深度,延长产业链,产品附加值大幅增长,能达到原值的数十倍之多。如鲜魔芋亩产2千公斤,收入仅4千元左右;加工成作食品原料、添加剂的魔芋精粉,产值升至6千元~8千元;制成各种凝胶食品、仿生食品、饮料等,产值增值40%以上。又如生姜,原姜每吨1千元~3千元,加工成糟姜每吨1.2万元,开放出速溶姜汤每吨9万元。推动产业链条延伸,不仅能提升企业效益水平,而且能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跳出“原料仓库”和“加工车间”的初级价格的圈子,以市场为导向,延伸产业化链条,做到链条上每个环节的专业化、精细化、规模化。依托工业园区,加强产业引导,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延伸壮大产业链。

3.实施名牌战略。抓产品就要抓质量,抓质量就要抓品牌。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关键要在产品质量、包装、规格等方面做到国际化、环保化。重点在产品加工环节上下功夫,切实改变“优质产品、初级包装、大路价格”的状况,提高产品档次和价格。恩施州要针对产品特点找准发展方向,推进茶叶品牌整合和加工技术创新,推进魔芋快餐食品的系列深度开发,推进畜产品资源整合和产品精深加工。实施品牌奖励制度,对获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给予奖励。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质量体系、绿色食品等各项认证,建立HACCP质量安全体系。

4.培育市场主体。恩施州富硒绿色食品产业既要形成一批“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也要形成一大批“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一方面,把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放在突出位置,加大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力度,打造一批产业主导性突出、带动能力强、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实行龙头带动、系列开发,发展订单农业,逐步推进和完善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要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为抓手,在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上下功夫,着力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企业的总量和素质。

5.完善营销体系。一是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富硒绿色食品宣传,树立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良好形象。二是继续搞好产品外销,在巩固日韩、我国台湾市场的同时,千方百计打开欧美市场,增加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的份额。三是探索在中心城市设立富硒绿色食品配送店、展示厅,鼓励龙头企业在大商场、超市设立绿色食品专柜,在主要城市建立富硒绿色食品营销网络体系。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商特别是日、韩客商和台商投资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携手开拓国内外市场。四是开辟恩施州富硒绿色食品网站,在网上产品供求信息,构建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平台。

参考文献:

绿色食品产业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绿色食品;区域差异;泰尔指数;收敛性

[中图分类号]F062.1;F26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6)10-0071-08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起步于1990年,绿色食品产业从起步、成长到日益发展成熟,已经历20多个岁月。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出口额呈现大幅增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特别是2003年后,我国绿色食品销售额和出口额实现快速增长。2003年我国绿色食品实现年销售额725亿元,而到2013年绿色食品销售额已增长至3 625.2亿元,2014年又猛增至5 480.5亿元。2003~2014年间绿色食品销售额增长了5倍,2014年实现增加额1 855.3亿元。2003年至今,我国绿色食品年销售额实现了年均21.45%的增长率。绿色食品销售额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绿色食品对外贸易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2003年我国绿色食品出口额仅为1.08亿美元,到2014年,主要绿色食品出口额已增长为24.80亿美元,2003~2014年间,绿色食品出口额增长了22.96倍。

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具体表现为有些区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程度较高,这些地区无论是从绿色食品认证企业数、认证产品数还是绿色食品产出量均呈现较大规模,绿色食品供应充足,甚至由于区域性过剩,而出现价格下跌和产品滞销局面;有些地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程度低,认证企业数、认证产品数和产出数量均处于较低水平,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区域差异,是各地区绿色食品供需失衡的重要原因。因此,开展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区域差异问题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比较遗憾的是国内现有的文献较少对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利用泰尔指数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并实证检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差异的收敛性,以期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各区域绿色食品产业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一、相关文献回顾

国内外关于区域差异收敛研究文献较为丰富。潘文卿(2010)在经典的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的分析框架内,引入地理空间因素,较为深入地探讨了中国省区间增长收敛的地理空间效应[1]。赵峥(2013)利用σ收敛模型和β收敛模型检验了区域创新效率的收敛性[2]。张陶新(2013)通过构建碳排放的σ收敛模型和β收敛模型,对全球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3]。高毅蓉(2014)利用泰尔指数和σ收敛检验,分析了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问题[4]。杨翔(2015)利用σ收敛模型和β收敛模型对中国制造业碳生产率差异进行收敛性检验[5]。陈志建(2015)利用空间滞后绝度β收敛模型对中国区域人均碳排放的收敛性进行检验[6]。卡布拉尔(Cabral R,2012)利用动态面板方法,考察了墨西哥产出的绝对收敛趋势,认为墨西哥北部地区产出的绝对收敛速度较快,而南部地区绝对收敛速度呈现递减趋势[7]。穆格勒(Mugera, 2012)研究了农业部门生产率趋同问题[8]。宋德曼(Sondermann, 2014)对欧盟国家间生产率收敛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虽然从总体来看,欧盟国家间生产率并没有呈现收敛,但是某些服务部门和制造业部门生产率呈现收敛特征[9]。国内外有关区域差异收敛研究文献,为进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差异收敛研究提供了借鉴。考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区域差异收敛,对实现绿色食品产业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对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区域差异收敛进行实证考察,以期为更好地进行绿色食品产业规划提供参考。

二、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区域差异现状分析

(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区域比较

近年来,绿色食品认证企业数大幅提高,2014年全国绿色食品有效认证企业数达到8 700家。从绿色食品认证企业的区域分布上看,山东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数量最多,为1 235家,其次为江苏922家,另外浙江、黑龙江、安徽、湖北等省份绿色食品标志企业数量均在400家以上。图1可视化分布图所示的是2014年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绿色食品企业数区域分布情况。①图中颜色较深部分的省份绿色食品认证企业数较多,较浅区域绿色食品认证企业数较少。可以看出,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数量较多的省份大多位于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或农业基础较好省份。2014年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数达到21 153个。图2所示的是绿色食品认证产品数的区域分布,山东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数量最多为3 370个,其次为江苏省和黑龙江省,分别为2 159个和1 459个。另外湖北、安徽、浙江、四川等省份也是绿色食品认证产品数量较多地区,认证产品数均超过1 000个。

从产量分布来看,绿色食品产量最大的为山东,2014年绿色食品产量达到924.5万吨,其次为黑龙江和江苏,产量排在前十位的还有湖北、辽宁、北京、四川、天津、甘肃和河北等省份,产量排在后几位的省份分别为海南、山西、贵州和,其中产量为零。图3所示的是绿色食品产出量区域分布情况。从产出量区域分布来看,绿色食品产出较高的省份,呈现两方面特点,一是分布于北方的比南方的多,二是传统农业发展基础较好的省份,绿色食品产出量排序相对靠前。图4为绿色食品产地监测面积区域分布情况,从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面积来看,2014年监测面积最大省份为内蒙古,实现环境监测面积10 043万亩,其次为黑龙江和吉林,分别为7 209万亩和3 220万亩,环境监测面积前十省份还有青海、安徽、四川、湖北、山东、江西、新疆等,环境监测面积较大的省份大多分布于中西部地区。

(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区域差异测度

1.测度指标的选取与区域划分

各地区绿色食品认证企业数、认证产品数和环境监测面积呈现明显的差异,而这些差异集中反映于绿色食品产出量差异上,绿色食品产出是综合反映各地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差异的关键性指标。因此,本文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差异测度建立于绿色食品产出量差异测度基础上,以绿色食品产出量区域差异来反映绿色食品发展区域差异。

为了更为全面地考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差异,从全国省域层面和产区分组层面测度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在较多的研究文献中,对我国的区域划分,一般采取东、中、西部划分或沿海内陆划分,进而考察各地区经济或产业发展的不同特点。但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状况并没有明显地呈现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层级递减的态势。按照已有文献中常用的东、中、西部划分法,或者沿海内陆划分法、南北方划分法,均不能很好地表现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区域分布特点。本文拟用产区划分的方法,将我国绿色食品产业按产出量的大小划分为不同产区,进而对产区内各省份间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差异进行测度和比较。

依据2010~2014年中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绿色食品产量排序,将中国绿色食品产区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依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中国绿色食品统计年报》的统计口径数据,按五年产量平均值的大小进行先后排序,得出我国绿色食品的高产区、中产区和低产区分别为:①高产区,包括四川、黑龙江、湖南、广东、甘肃、天津、陕西、河南、北京、山西等;②中产区,包括安徽、浙江、江西、山东、海南、湖北、青海、云南、宁夏、吉林等;③低产区,包括江苏、广西、上海、贵州、辽宁、内蒙古、重庆、新疆、河北、福建等。自治区由于认证绿色食品产量数据缺失,因此没有纳入统计范围。

利用泰尔指数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区域差异进行测度。泰尔指数计算公式为:

CE1=■■ln■ (1)

其中,xi为i省份绿色食品产出量,i=1,2,……,n,E(x)为各省份绿色食品平均产出量,n为统计的省份个数。

2.差异测度结果分析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图5报告了绿色食品产出量区域差异的泰尔指数及动态变化。从省域层面看,2014年全国各省份绿色食品产出差异的泰尔指数达到1.0430,相比于2013年的0.9564,差异有所扩大,2010~2014年,泰尔指数稳定在0.9以上,且有上升态势,说明全国各省份绿色食品产出量存在较大的差异。从产区分组来看,2014年高产区内各省份绿色食品产出差异的泰尔指数为0.8515,中产区为0.8923,低产区为0.6956。其中低产区各省份绿色食品产出差异有逐年缩小的特征,泰尔指数由2010年的0.8098,下降至2014年的0.6956,中产区各省份间绿色食品产出差异呈现出相反的走势,产出差异逐年扩大,泰尔指数由2010年的0.6352,扩大为2014年的0.8923。

三、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区域差异收敛性检验

(一)收敛模型的建立

1.绿色食品产业发展σ收敛模型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σ收敛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省份或区域绿色食品产出的离散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离散程度是检验是否存在σ收敛的重要指标,如果不同省份或区域绿色食品产出离散程度逐渐缩小,则认为存在σ收敛。标准差反映了样本的绝对差异,而对数标准差则可用于衡量地区的相对差异,可以消除绝对水平增长对差异衡量的影响[10]。因此,本文选取标准差(σ)和对数标准差(σ系数)作为测度绿色食品产出离散程度的指标。

标准差的计算公式为:

σ=■ (2)

其中σ为n个省份的绿色食品产出的标准差,xit为i省份第t年的绿色食品产出,■t为n个省份绿色食品产出的均值。标准差越大表明样本的离散程度越大,也即有更多的省份绿色食品产出偏离了全国的平均水平。对数标准差也称为σ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σ系数=■(3)

其中lnxit为i省份t时期的绿色食品产出对数,ln■t为n个省份的绿色食品产出对数的均值。n为考察的省份总数。σ系数越大表明相对离散程度越大。

2.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β收敛模型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β收敛,是指初始产量低的省份,比初始产量高的省份有更高的绿色食品产出增长率,因而经过一定的阶段,绿色食品产出较低的省份会赶上产出高的省份,以达到以同样速度发展的态势。β收敛可分为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两种形式。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条件β收敛是指控制了一些其他影响因素后,不同省份呈现一种收敛的趋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绝对β收敛是指,即使不控制条件变量不同省份也呈现收敛的趋势[1]。本文采用条件β收敛来分析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区域差异的收敛性。借鉴Martin,X(1996)[11]提出的收敛模型,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条件β收敛模型表示为:

ln(yi,t /yi,t-1)=α+βln(yi,t-1)+δXit+uit(4)

其中,yi,t表示i省份在t时期的绿色食品产量,yi,t-1表示i省份在t-1时期的绿色食品产量,uit为误差项,Xit为控制变量,如果β

(二)样本与数据来源说明

在样本选择方面,由于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地区经济社会与中国大陆存在较大差异,在样本选择中将这些地区排除在外,而地区由于各年绿色食品产出数据缺失较大,因此也被排除在样本选择之外。分别选取中国大陆30省份数据作为总体样本和高产区、中产区、低产区等作为区域样本,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差异的收敛性进行分析。按2010~2014年各省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绿色食品产出排行,将绿色食品产区分为高产区、中产区和低产区三个部分,其中处于高产区的有四川、黑龙江、湖南、广东、甘肃、天津、陕西、河南、北京、山西等;中产区有安徽、浙江、江西、山东、海南、湖北、青海、云南、宁夏、吉林等;低产区有江苏、广西、上海、贵州、辽宁、内蒙古、重庆、新疆、河北、福建等。数据来源方面,作为因变量的绿色食品产出数据来源于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研究中心的2010~2014年《绿色食品统计年报》,作为控制变量数据来源于2011~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统计年鉴》。

(三)变量选取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条件β收敛是指控制了一些其他影响因素后,不同省份呈现一种收敛的趋势。在以上(4)式模型中,加入了控制变量,以更好地考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条件β收敛。依据经济意义和绿色食品产业特点,选取了收入水平、产业集聚度以及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作为作为控制变量放入条件β收敛模型中,各控制变量说明如下:

(1)收入水平(income),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示。城镇居民作为绿色食品消费的主要群体,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选择,一般而言,收入水平的提高将有助于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2)产业集聚(lq),在很多研究中,通常将区位熵作为衡量地区产业集聚的重要指标,这里也用区位熵作为产业集聚的指标,公式为:

lq=■=

■(5)

(3)资本投入(asset),目前并没有绿色食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相关统计数据,因此,这里用农林牧渔固定资产投资额作资本投入的替代变量加入到控制变量中。绿色食品种类划分中,产品基本涉及农林牧渔业,因此将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替代变量是可行的,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生产性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对绿色食品生产将有积极的正向影响。

(4)劳动力(labor),从事绿色食品生产的劳动力主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留在农村从事绿色食品原料及初级产品的农户;一类为城镇从事绿色食品加工的工人,这类工人很大部分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到底有多少劳动力用于绿色食品生产,目前并没有进行比较全面的统计,综合考虑数据的可得性以及从事绿色食品生产劳动力的来源可能性,选取农村人口数作为劳动力的替代变量,并用labor表示。

(5)土地要素(land),目前对于依赖于土地的绿色食品原料及初级产品种植面积统计不全,这里用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面积代表绿色食品生产中的土地要素投入,并用land表示。

(四)实证结果分析

1.σ收敛检验

无论是省域层面还是高、中、低产区层面,绿色食品产出标准差均呈逐年变大趋势。说明无论是全国省域间,还是产区内各省份之间,绿色食品产出量的绝对差异均呈扩大趋势,不呈现收敛特征。图6报告了绿色食品产出标准差走势情况。2010年全国省域层面数据计算的标准差为60.12,到2014年变为503.56,且2010~2015年间标准差逐年变大,说明绿色食品产出量的绝对差异逐年增大。而从全国省域层面与产区分组层面数据的标准差比较来看,2014年高产区标准差为704.75,高于全国的503.56,中产区和低产区的标准差低于全国水平。高产区各省份间绿色食品产出的绝对差异大于全国省域间的绝对差异水平,中、低产区各省份间绿色食品产出绝对差异较小。

图7 报告了2010~2014年绿色食品产出的σ系数的动态变化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全国省域间总体差异的σ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由最大时的1.92,下降为1.83,表明全国省域间绿色食品产出的总体相对差异逐年缩小。分产区来看,高产区各省份绿色食品产出相对差异整体上高于中低产区,2014年σ系数为1.73,中产区各省份绿色食品产出相对差异呈现逐年扩大趋势,2010年中产区的σ系数仅为1.42,此后逐年扩大,2014年中产区σ系数达到1.83。低产区各省份绿色食品产出相对差异则呈现相反的特征,相对差异逐年缩小,2010年低产区各省份绿色食品产出的σ系数为1.50,此后各年份σ系数逐年缩小,到2014年σ系数已降至1.36。从2010~2014年σ系数变动来看,各省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总体相对差异呈现σ收敛特征。

2. β收敛检验

以上通过标准差和对数标准差(σ系数)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差异的σ收敛进行检验,发现从标准差来看,无论是从全国省域层面还是从高、中、低产区层面来看,各省份间绿色食品产出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并没有呈现收敛特征,相反呈现出绝对差异日益扩大的趋势,但从对数标准差来看,全国各省份相对差异在缩小,说明各省份绿色食品产出的相对差异有逐步收敛的特征。以上仅从存量上考察绿色食品产出的收敛性,那么从增长趋势来看,各省份绿色食品产出增长是否存在收敛态势,通过条件β收敛检验,进一步考察。

(1)省域层面的β条件收敛检验。这里选取收入水平、产业集聚、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作为控制变量,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条件β收敛进行检验。为了便于比较,表1同时列出了几种估计方法的回归结果。但在估计方法的最终选择上,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模型(1)为混合回归模型,模型(2)为固定效应模型。固定效应F统计量所对应的p值为0.0000,说明在混合回归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之间,应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较为合适。模型(3)为随机效应模型,通过Hausman检验进一步检验是否应该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结果显示H=74.50,所对应的p=0.0000,说明在固定效应模型(2)和随机效应模型(3)中应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但是,通过异方差检验、组内自相关检验和同期相关检验,发现同时存在异方差、组内自相关和同期相关情况,检验结果如表1下半部分所示。由于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能够很好的克服这些问题,因此最终选择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估计结果为模型(4)。

模型(4)通过联合显著性F检验,各变量系数均较为显著,且符合理论预期,模型估计较为合理。从模型(4)中可以看出β

(2)产区层面β条件收敛检验。表2报告了高、中、低产区的回归结果,作为比较,也列出了全国省域层面数据的回归结果。在高产区估计方法的选择上,首先在混合回归和固定效应模型中进行选择,由于固定效应的F统计量为6.57,对应的p=0.001,因此在混合回归和固定效应模型中,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较为合适。接着利用LM检验,在混合回归和随机效应模型间进行选择,检验结果显示LM检验统计量对应的p=1.0000,检验结果表明在随机效应与混合回归效应模型之间应该选择混合回归效应模型较为合适,用Hausman检验,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之间进行选择,计算结果H=23.4,所对应的p=0.0001,故拒绝原假设,认为应该用固定效应模型。进一步检验组间异方差、同期相关及组内自相关情况,首先利用组间异方差的LR检验,考察是否存在组间异方差情况,检验结果显示统计量所对应的p=0.0000,因此存在组间异方差;接着利用组内自相关的wald检验,对是否存在组内自相关情况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F统计量为39.494,对应的p=0.0000,因此存在组内自相关,最后利用pesaran检验,对是否存在组间同期相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p=0.0000,也存在组间同期相关的情况,因此,最终选择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进行估计。中产区和低产区回归方法的选择过程中,也遵循同样的步骤,结果表明中产区、低产区数据也存在组内自相关、组间同期相关和组间异方差问题,因此也选择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进行估计。

表2列出了全国省域层面和高、中、低产区层面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无论是全国省域层面还是高、中、低产区层面回归结果均显示β

四、结论性评述

本文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区域差异收敛性进行分析,对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差异的收敛性研究,主要是通过构建σ收敛模型和β收敛模型进行收敛性检验,这样一方面通过构建σ收敛模型,也即通过标准差和对数标准差从全国省域层面和分产区层面,分别考察各省份绿色食品产出存量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进而判断各地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通过构建条件β收敛模型,从绿色食品产出增长角度,来考察各省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收敛性。以此,从产出存量角度和增长收敛角度对各省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差异的收敛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绿色食品产业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绿色食品产业;现状;问题;对策;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 F426.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325-02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了各级政府和广大市民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绿色食品作为“三品一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公信力的品牌,成为推进农业标准化的有效载体,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以及发展现代农业的最佳模式。

近年来,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速,从获证企业数量到总体管理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但同许多先进省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山东、江苏、浙江等省的绿色食品企业超过600家,是陕西省的6倍以上;西部的四川、甘肃等省的绿色农产品数量是陕西省的3倍以上,这与要把陕西省建成西部强省的目标要求相差甚远。因此,陕西省必须迎头赶上,加快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步伐。

1 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土地面积20.58万km2,常用耕地面积286.10万hm2,南北跨越3个气候带,分为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3个自然生态区,不同的物候条件形成了不同的区域农产品优势特点,也构成了陕西省发展绿色食品的天然条件[1]。

近10年来,陕西省绿色食品从概念到产品,再到品牌和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效期内绿色食品企业102家,产品216个,产量209.27万t。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2个,覆盖面积4.4万hm2。全省绿色食品产地监测面积17.09万hm2,约占全省常用耕地面积的5.97%。企业数与产品数分别是2005年的2.42倍和3.43倍。

另一方面,相比全国其他省市地区,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速度仍然较慢。目前,全国有效期内绿色食品获证企业逾9 000家,产品逾2万个,陕西省占全国总量的比例仅1%,排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各市区间的发展速度也有较大差异,西安、渭南、汉中、榆林发展较快,其中西安市占全省总量的42%;杨凌、商洛、安康、铜川发展较慢,所占比例不足5%,其中安康为发展空白区。

2 存在的问题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2],而陕西省绿色食品虽已有一定发展,但发展速度较慢。

2.1 相关法规文件滞后,落实不到位

目前,全省尚未出台适宜陕西省实际情况的绿色食品农业生产指导性规程文件,对企业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的实施缺乏指引,同时也不利于规范绿色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2.2 市县级服务体系不健全

许多市县级农业技术服务部门由于职能分工不明确,对本地区绿色食品企业缺乏技术指导和行业监管,有些甚至不了解、不熟悉本地区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有些市县级技术人员对绿色食品标准和法律法规的掌握也不到位,严重限制了本地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3]。

2.3 企业管理人员流动性大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经济较为落后,文化程度不高,部分合作社和企业实力不强,人员素质相对较弱,管理水平不到位。内部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内检员更换频繁,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导致绿色食品企业内部监管不到位,职责不明确,存在续展间断现象。

2.4 产品销售模式不合理

许多企业存在“重申报,轻市场”的观念,未发挥绿色食品的优质优价,品牌意识较弱[4]。绿色食品与普通农产品在销售模式上没有区分,销售渠道没有针对性,价格没有梯度,没有利用好绿色食品这个品牌,导致企业对绿色食品品牌的需求性不强,存在放弃续展的现象[4]。

2.5 政策扶持不到位

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需要省、市、县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政策扶持。农产品生产企业由于利润偏低,因不能立刻在销售中获得经济效益而对绿色食品申报存在犹豫和顾虑。这需要各级政府对企业申报加大扶持力度,增强政策倾向和资金补助的落实[5],还要加大宣传、引导消费,提高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

3 对策

目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在陕西省农业经济中的比重还不高,扩大规模仍然是陕西省绿色食品工作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绿色食品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发展的同时还要加强质量的监管,以保证陕西省绿色食品事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3.1 完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结合全省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状况,对全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宗农产品,如苹果、梨、猕猴桃、红枣、小麦、大米等,制定并完善各类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推动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进步。根据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要求,建立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同时指导农民落实标准化生产。

3.2 稳步扩大总量规模

以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为依托,突出重点,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出口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绿色食品产品认证。充分发挥当地的产业资源优势,调动企业、农民及政府部门的积极性,完善标准化发展机制,推进产业化与品牌化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树立牢固基础,同时发挥绿色食品的品牌效应。

3.3 切实加强行业监管

加强绿色食品监管制度建设,保证食品认证质量,同时提高有效性。结合属地管理原则,建立科学的绿色食品监管机制,以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提高市场竞争力。建立绿色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确保绿色食品的质量安全。

3.4 加大品牌宣传和市场服务

通过多种形式,传播正确的消费理念,引领健康消费方式,提高陕西省绿色农产品的知名度,扩大销售市场。构建绿色食品营销网络,推动绿色食品专业流通型企业的发展,创新营销体系与促销机制。促进厂商合作、产销对接,全面提升陕西省绿色农产品品牌发展。

3.5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和条件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政策推动,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加强全省绿色食品法规建设,并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监管能力与水平。总结发展经验,探索发展规律,加强对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科学指导。

4 参考文献

[1] 杨毅哲.绿色食品与陕西农业发展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2] 刘连馥.绿色农业:立足国情的农业发展新模式[J].中国报道,2007(9):11-14.

[3] 宋国宇.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评价与结构调整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11.

绿色食品产业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优势;存在问题;对策;江苏响水

发展绿色食品是时展的要求。虽然目前江苏省绿色食品发展居全国领先位置,但是局部地区发展仍然欠佳,特别是苏北地区发展缓慢,原因主要在于制约发展的因素较多,但是潜力大,适宜绿色食品生产的土地面积大,产地环境质量好,污染源少。对此,笔者近来通过对江苏省响水县绿色食品发展深入调查了解,总结出加快响水绿色食品发展的新思路,即必须强化农业企业,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化升级,加强品牌整合实施名牌战略,构建完善的绿色食品市场体系。

1响水县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响水县地处江苏省苏北沿海地区,绿色食品产业自2000年起步以来,最早由江苏桂花养殖有限公司申报绿色食品黄海牌野冻光鸭冶尧江苏省黄海农场申报的绿色食品野啤酒大麦冶,经过16年的不断发展,逐步变成今天的规模。目前,响水县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已达到7180hm2,通过认证的有效产品数达33个,绿色原料基地1个,种植业产品产量98032t,养殖业2049t,加工业290万t。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占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比重达到10.18%。生产的产品种类有种植业尧养殖业和加工业,由原来的单一原料种植向多品种类尧深加工方面拓展,同时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也有很大发展[1]。但是目前,响水绿色食品的认证产品总数尧产品产量尧种植规模尧销售收入尧出口贸易额等方面均居全省倒数,没有形成龙头企业优势。

2响水县发展绿色食品的优势

2.1适宜发展绿色食品的面积较大

首先,响水县现有耕地面积7.06万hm2,人均占有耕地约933.4m2,并且有43.1km海岸线尧16.1hm2滩涂可供开发利用。其次,通过近几年对秸秆还田和环境保护的重视,对肥料的有效指导与控制,响水县适宜种植的土地质量得到一定改良,非常适宜发展绿色食品。

2.2污染源较少

响水生态化工园区的建立让响水县的重工业产业得到集中,减少了污染源分散扩大的可能。针对化工园区污染的处理,首先,响水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现今化工园区已建成5万t/d污水处理能力,江苏森达热电公司通过2次改造,集中供热已全部保障园区的蒸汽需要,盐城新宇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已建成投产,园区大气环境监测监控设施建成并正常运行,园区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各企业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已落实完成38家。其次,响水县按照市环保局和市公安局叶关于加强证据收集建立查处环境污染案件联动机制的意见曳,加强了检察尧公安尧环保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打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的合力,有效控制了环境污染的违法行为[2-4]。

3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农业企业问题

响水县农业企业少且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力弱[5-7]。根据调查统计,全县规模化农产品生产企业有37家,产值1.2亿元,年均企业产值324万元。农业企业存在外强中干现象。部分企业有形式尧无内容,设备尧人员尧技术尧品牌等资源严重缺乏。部分企业体制不全,盲目扩张,产品效益低下。

3.2品牌问题

绿色食品品牌虽然获得认证,但品牌效应没有发挥出来,虽然有品牌,但知名品牌少,没有形成响水地区独特优势品牌[8]。

3.3营销问题

一是企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目前,响水县多数绿色食品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在影响规模效益的同时,还使消费者在对响水县绿色食品进行识别和选择时造成困难[9-11]。二是市场营销观念滞后。目前,响水县多数绿色食品企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为了达到盈利目的,忽视了市场占有率尧产品形象和声誉尧顾客满意度尧忠诚度和巩固率等,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3.4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响水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至今,政府仍然没有落实奖补政策,县级财政对农业企业的申报绿色食品没有补助,导致农业企业因为资金问题,不愿申请认证,严重阻碍了响水县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12]。

4发展对策

4.1强化龙头企业,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化升级

一是大力支持农业企业。针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政府要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保证农业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县政府要为农业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为本县未来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二是组建绿色食品农业企业集团。政府可以通过扶持一批农业企业,按照市场竞争机制,通过大企业对小企业兼并和联合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的方式组建企业集团,增强企业生命力[13]。

4.2加强品牌整合,实施名牌战略

一是抓住产品质量培育名牌。从各级领导到具体的生产者,包括农业部门,都必须树立高度的质量意识。强化监管措施,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二是突出地方特色创建名牌。充分发挥响水县自身资源与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开发优质特色产品,野打特色牌,走特色路冶[14]。产品的内在品质到外在的标志尧包装设计,都要充分显示出江苏苏北响水特色。三是依靠科技创立名牌。充分发挥响水农业部门科技优势,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把技术创新与响水的绿色食品资源结合起来,推进知名绿色食品品牌的开发。四是强化政府主导作用。首先是制定规划。搞好绿色食品发展建设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尧战略目标尧合理布局和相应对策[15-16]。根据规划要求,有组织尧有步骤地实施。其次是增加投入。在产品宣传尧组织申报尧协调和规划基地,以及市场基础建设和周围生态环境的投入方面设立专项资金或奖补。再次是政策供给。集中精力尧深入调查,及时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制定措施。发展绿色食品是时代的要求,是构建农业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响水县更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主动发展绿色食品,克服困难,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政府尧企业尧农户的共同努力,提高响水县在绿色食品中的竞争力,让响水县在新的时代走上绿色食品的高速发展通道[17-18]。

5参考文献

[1]陈晓华.2013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形势与任务[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1):5-9.

[2]夏兆刚,谢焱.绿色食品畜禽水产品发展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3):25-28.

[3]王运浩.我国绿色食品野十三五冶主攻方向及推进措施[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6(2):11-14.

[4]唐黎标.中国绿色食品营销现状及策略研讨[J].粮食问题研究,2016(2):38-39.

[5]陈彩杏,字丽云.巍山县绿色食品生产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7(2):255-256.

[6]孙花,高文俊.金昌市绿色食品工作的现状尧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17(1):58-59.

[7]严莉.关于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山西农经,2016(16):32.

[8]秦风明,秦宁.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加快绿色食品发展[J].大众标准化,2016(10):25-27.

[9]张俊飚,张露.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金融经济,2016(7):18-19.

[10]栾其琛.浅析大连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尧问题及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2016(5):15-16.

[11]韩沛新.推动我国绿色食品快速发展的策略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6(3):7-11.

[12]张金凤.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前景浅析[J].吉林农业,2014(24):7.[13]师国强.绿色食品引领生态农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业科技与信息,2016(5):16.

[14]卢意,崔慧,陈美思,等.绿色食品发展现状[J].现代食品,2016(6):38-39.

[15]林静雅,杨毅哲.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6(11):325-326.

[16]贺景平.黑龙江发展绿色食品问题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6(4):102-104.

[17]王建发,林玉章.抓住发展机遇实施名牌战略全力开创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新局面[C]//绿色食品开发与市场营销发展战略研究: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开发与市场营销战略研讨会论文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3.

绿色食品产业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动力

[中图分类号]F32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3 ― 0101 ― 02

一、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现状

齐齐哈尔市作为农业大市,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更是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具有充分的农业资源和发展机遇,其绿色产品产业发展起步较早,具有相当的技术积累和加工优势,已经成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支柱性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点。在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开展,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将是推动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能够有效地从根本上提升绿色食品的发展潜能,促进农民的就业与增收,拉动地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为建设现代农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运行态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其产值不断地增长,对于促进齐齐哈尔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支持,实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地提高了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利润增收,为齐齐哈尔市的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与大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此外,齐齐哈尔市继续继续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与扶优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力量和配套资源,进一步实现产业化经营模式,培育壮大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群体,不断提高加工转化水平,稳步推动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的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大力发展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精深加工,打造绿色食品品牌优势,拓宽加工领域与加工技术,提升绿色食品的附加值与科技含量,提高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现有的规模与数量,拓宽销售市场与销售渠道,从根本上推动了齐齐哈尔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齐齐哈尔市在遵循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立足现有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的农业优势和生态优势,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前提,加快夯实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基础建设,提高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投入,努力提升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动力,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提升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综合实力,促进食品深加工企业的增值与增收,推动绿色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使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不断地发展壮大,从而更好地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齐齐哈尔市谋求新的福祉。

二、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现存问题

多年来,齐齐哈尔市始终加大力度提升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动力,努力提升绿色食品深加工的能力,加快提升齐齐哈尔市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拓宽销售市场与销售规模,使之成为拉动齐齐哈尔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但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在当前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着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加工企业融资相对困难

据目前来看,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由于大部分绿色食品加工企业都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企业自身的经济基础不强、产业链条不长、生产规模较小,无法吸收或集聚更多的社会投资,致使其融资方式主要过多的依赖于银行贷款,严重制约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自身的发展动力和潜在优势,无法做到优化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使之更好地促进企业利益的增长。同时,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更多注重逐利的思想,缺乏融资风险的意识,造成银行与投资者缺乏更多的关注度,使得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申请贷款比较困难,致使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无法进行技术创新,转变企业的生产理念和生产方式,扩大加工企业的经营范围,提高加工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成长环境比较困难,致使中小型企业无法形成资本的有效集聚,造成加工企业的融资相对困难,出现投资弱的局面,致使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无法更好地扩大企业的业务范围,提高市场竞争力,增长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之成为推动齐齐哈尔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技术与管理水平相对薄弱

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效果明显,但在一定程度上,由于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缺少与之匹配的技术与管理的支撑,造成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率较低、市场发展空间狭小等现状。尤其是表现在技术设备方面,由于加工企业技术设备的使用效率较低,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存在着质量差、成本高、档次低等问题,致使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无法形成强劲的核心竞争力,严重阻碍了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同时,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上,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较发达地区相比还是相对较弱,多数加工企业很难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以及制定一套完整的成熟的管理模式,使企业呈现出正常良性的运营态势。

此外,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更多的注重产品数量的增加,而缺少对科技含量的投入,造成产品的附加值不高、高端市场的占有率较低等问题,从这一层面上,深刻地反映出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投入技术研发的力度偏低,导致多数企业无力进行核心技术的战略研究,致使齐齐哈尔市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缺少精细化的技术,在市场流通过程中存在着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严重削弱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

(三)品牌理念意识不强

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在发展与运营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营销模式的影响,过多的专注产品的生产数量,而忽视了对产品本身的设计与包装,没有将产品与品牌进行有效地结合起来,使之在更深层次上无法突出产品的品牌理念,增强品牌的主导力量,发挥品牌的优势作用,使之充分有效地带动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新的突破点和增长点,提升高端市场的发展空间。同时,齐齐哈尔市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在企业产品的推广上,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适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模式,致使在培育品牌意识的速度上发展较为缓慢,无法进一步的提高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壮大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的知名品牌,从而使之更好地推动齐齐哈尔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提升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动力的对策分析

齐齐哈尔市作为农业大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齐齐哈尔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有效地拉动了齐齐哈尔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品牌的知名度。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作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战略环节中的关键因素,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于提升加工企业的发展动力,拓宽销售市场与销售规模,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必须有效地解决现有的问题,从根本上提升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综合实力,增强高端市场的竞争力。

(一)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

立足齐齐哈尔市加工企业现状的基础上,科学地规划加工企业的发展方向,努力地提升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动力,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使之进一步地提升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综合实力。因此,在外部环境上应加强政府机构的扶持力度,充分解决齐齐哈尔市中小企业因融资难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适度地提高优惠政策,充分带动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积极性,使其能够进一步的做大做强,拓宽企业的经营规模。同时,在政府的扶持力度上,尽量做到平等对待,不仅加强对现有龙头企业的高度关注,也针对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加工企业进行大力扶持,提高投入成本与力度,使其在外部因素上能够健康稳步的成长,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创收,使之更好地提升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整体实力。

(二)促进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进行改造升级

努力提升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加工企业自身的整体实力,提高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的知名度,使之能够充分地适应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运营模式,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为推动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助添强劲的动力。因此,齐齐哈尔市应当在内部环境上,进一步地加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改造升级,通过引进国内外高端的技术、设备以及相关的科技人才,逐步提升加工企业的内在发展动力,使加工企业自身能够充分实现改造升级,强化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自身的内部建设,使之从根本上进一步地提高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增强产品的科技含量,延伸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链条,使之形成具有深层次的精深加工的能力。

(三)“互联网+”提升绿色食品品牌的知名度

齐齐哈尔市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品牌资源,针对目前的绿色食品品牌进行科学地规划和整合,对具有影响力较广、知名度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绿色食品品牌进行加大宣传力度与推广力度,强化品牌的意识和理念,提升品牌的发展空间,使其形成具备高端市场的发展空间。同时,转变传统的绿色食品营销模式,运用互联网思维下的绿色食品营销模式,加快与国内知名的电商进行合作,由传统“卖商品”的思维转变成“卖品牌”的发展思路,促进加工企业的整体实力的提升,增强企业的品牌效应,使之进一步地加快培育一些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知名度较高的绿色食品品牌,加快拓宽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的销售规模,提高品牌的意识,增强品牌的影响力,提高市场的占有率。

此外,加大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齐市,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一步地推进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建设,将产品与品牌意识紧密联系,通过建设品牌理念,搭建绿色食品营销平台,使之进一步的开拓市场。

四、结语

齐齐哈尔市作为农业大市,绿色食品产业将是齐齐哈尔市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通过进一步地开发绿色食品产业,能够有效地提升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整体实力,提高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的知名度,拓宽绿色食品销售的规模,增强加工企业的经济利益,使之成为推动齐齐哈尔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牵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进齐齐哈尔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鞠爽.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模式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