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及意义

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及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及意义

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民间美术 艺术设计 重要

“民间美术是生产者的艺术(鲁迅语),是劳动人民美的创造,是一切其他美术,如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宗教美术及各种专门美术的渊源和基础。”从历史上看,一切形式的工艺美术,都是在民间美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在创造工具的同时,就伴随着原始的审美理念和设计思想的诞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召开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明确指出:注重发展教育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因此,我认为:对设计艺术专业进行民间美术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本文将从以下几点进行论述。

一、从美术人类学价值观的视角来把握民间艺术在设计教育中的价值。

现代美术教育提倡美术教育的性质不再是某种技能教育,而是一种文化学习,因而美术教育不仅是教学生一些基本的美术知识和审美素养,而且包括进行视觉艺术文化的交流和传承。文化的传承不但包括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艺术,而且包括今天国际上流行的主流视觉文化,更包括世界各民族的地域美术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差异,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得今天我们能够领略不同的民间艺术的风采,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可以说多样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共享的精神财富。将民族民间艺术引进学校美术教学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民间美术为艺术教育结合地域艺术文化特点形成艺术教学特色、形成学校不同的艺术课程特色与风格提供了可能性。美术教师可依据本地域的民族、民间艺术,编写、形成独特的校本课程,如社火脸谱、木版年画、彩绘泥塑等,都是艺术课程珍贵的资源。艺术课程的开放,意味着民间艺人走进课堂,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同时对民间艺术的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民间美术是设计艺术的起源

从民间美术存在的基本形态和创作心理来看,它的创造目的是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当人类体念了审美的愉快和造物的乐趣时,以功利特征为目的的民间美术品便应运而生,如民间刺绣、剪纸、年画等这类为纯碎满足精神需求的艺术品便自然而然地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如河南省周口淮阳泥玩具“泥泥狗” 中的代表作“人祖猴”,它产生于太昊陵( 太昊陵是上古伏羲氏的陵寝)附近的村庄。专家们都称“泥泥狗”是民间艺术的“真图腾、活化石”。淮阳“泥泥狗”造型古朴、粗犷、怪诞,已超越自然中的现实形体。那些令人费解的符号,释放出一种原始艺术图腾的魅力,使“泥泥狗”更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泥泥狗”以通体黑色,象征着龟蛇崇尚,红、白为主的花纹点缀主要部位,则意味着生命和生殖崇拜,且色彩鲜明艳丽,艳而不俗,给人一种浓重的神秘感。这些似曾相识的古老形象轻易地就把我们带到了神话世界中。再如中国结,不仅沿袭了传统,而且根据现代的需求,增添了新的内涵,在北京申奥中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从一种混沌的原始审美中,重叠了实用意识、巫术观念、民俗风情、伦理道德、宗教习俗等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世代相传的文化心理的艺术形态体现。

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场工业革命,产生了一门新型的学科,即设计艺术,它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得到迅速发展,不难看出,设计艺术是由手工艺的发展而演化出来的。作为手工艺品的包装、染织等产品不能满足人类大规模的商业需要,作为手工艺品的包装、染织等产品等不能满足人类大规模的商业需要,以大机器生产为主体的工业化产品便取而代之传统的作坊式的手工艺产品,而手工艺产品是在民间艺术基础上的发展,因而,可以认定,现代设计艺术归根结底离不开民间美术土壤的滋养。设计其实质特征也是为美化人们的衣、食、住、行、用五个方面而服务的,这与民间美术为实用、审美需求而创造的特征是一致的。因此,无论从审美心态还是创作形式上来看,民间美术与设计艺术都有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可以说,民间美术是设计艺术的基础,民间美术与设计艺术一脉相承,同宗同源。

三、民间美术的审美形式和造型手法在现代设计中的沿袭。

民间美术不是一门孤立的造型艺术,它与民众的居住环境、生活习俗、伦理道德、等共同构建了民俗文化。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可以促使我们更深层地领悟民间美术文化内涵的精髓,民间的生活习俗和传统的审美观念及至乐无怨的伦理思想可以使设计艺术创作受到不少启迪。如春节每家每户门前都要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大门上还要用红纸写上倒立的“福字”,红色象征着幸福、喜庆、吉祥,倒立的“福”字则寓意着“福到”,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这种象征与寓意的表现手法,也常常在设计艺术中使用。

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法是以原始混沌思维的感知造型和理念意识的寓意性造型为主体的,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法、“X”光透视法、投影造型法、中国文字组合的造型法等,也常被现代设计艺术的造型所借鉴,并广泛地运用到染织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广告、壁画及标志设计等领域,中国铁路的标志“ ”,便是由铁路轨道的透视剖面造型和中国文字的“工人”二字的组合造型相结合而成的,其寓意深刻,一目了然,给人留下过目不忘的印象,成为我国优秀的标志设计,这种设计思路显然受到民间美术造型方法的影响。

四、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融合,提高民间美术的吸引力

当今时代,许多成功的设计包括一些被国际设计界认可的、代表中国风格的佳作,它们成功的原因,都与立足本土,吸收中国传统美术和民间美术的营养分不开。就拿图形标志来说,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用了彩陶上的凤鸟图形,并使用了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的结构形式,反映出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而且凤鸟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特征,深受观众的欢迎。反之,我们相信民间美术如与现代艺术相融合,一定能让这些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

21世纪对于中国的艺术设计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从实用美术到艺术设计,中国的设计艺术完成了一次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如今,当我们在设计“眼光”不要停留在“西方的”、“现代的”阶段,当我们在接纳一种新的文化时,也要传承一些传统的艺术文化。中国民间美术,有着被逐渐忘却的危险。而在审美与文化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对中国民间美术在艺术设计中的价值研究,应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五、与教育相结合,开办民间美术研究专业,促进经济发展

民间美术要改变目前的状况使其真正地“活”起来,学校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种教育途径充分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以此影响文化进程与经济的发展。人们能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认识到其存在的价值,不会因为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有所不同而厚此薄彼,更不会极端排斥民间美术,如北京石景山地区就是一个民间美术极为浓厚的地区。

现代高等艺术教育不是把“模仿”与“继承”作为培养人才的目的,不仅继承了前人的优秀素质与成果,更具有开创未来的特质的新型人才作为至高目标,与传统艺术教育相比,现代教育更注重“创新”或“创造”,它要求受教育者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综合各学科知识,立足实践,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从而适应充满激烈竞争和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

民间美术教学也可通过艺术实践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收集素材、查阅资料,甚至对民间美术品进行“临摹”,从感知、理解、再现民间美术的表象入手,进而利用现代设计理念与民艺语言进行对比、沟通、互补,取民间美术之精华,挖掘民族文化深层的精神内涵,从而完成对本土文化审美形象的心理体验的升华,创作出既有民族时代精神,又有现代设计艺术特征的新作品。这一过程,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本身就须具有一种探索与创新,这与现代艺术教育的改革思路正好相吻合。

受益于从民间美术中激发的创作灵感,也是对进行民间美术教学的一次肯定。尽管目前普通设计院校进行民间美术教育的条件尚不完全成熟,也没有完善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等,但部分院校受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所感染,已着手将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艺术相结合进行教学的课题研究,这不能不说是设计艺术教育界一件值得欣慰的大事。

参考文献:

[1]张道一等.民间工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1984:101.

[2]美术史论丛刊编辑部.美术史论.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2.

[3]蒋君兰.浅谈民间美术的变化趋势[J].科技咨询导报,2007,(04).

[4]周贺.民间美术与现代美术[J].东方艺术,2005,(19).

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院校:文化素质教育:重要性

一、加强艺术设计类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际需要

艺术设计首先是一门以艺术创作为基础、结合多门学科的综合性极强的专业,需要学习者要同时具有较高水平的人文学科知识素养。比如说室内设计专业,就必须要结合人体工程学、材料学、心理学、物理学、美学等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室内设计作品;再如动画设计,则要涉及到计算机制作、影视、美学、文学以及美术等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如果仅仅是单一的专业教学,那么对于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来说力度显然是不够的。

2、全面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维方法对于艺术设计来说的至关重要的,而创新的思维不仅仅是来源自学科的专业学习,也得益于宽广的知识视野与稳固、扎实的文化基础。因此,可以说只有具备了多学科的广博知识,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较为困难的工作,而文化素质教育则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以外丰厚的文化知识,从而进一步发掘潜能、开阔视野、培养艺术设计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3、提升学生的创作内涵与作品的文化层次

通过文化素质教育,能够让学生的设计创作作品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对于艺术设计元素的综合把握,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学生才能将这些元素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的设计作品中去。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不只承载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与情感,而且还要让作品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如此,作品才能够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与持久的、感人的内在力量。因此,艺术设计类院校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说有着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在艺术类设计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1、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首先学校要必须要重视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素质教育氛围。要积极鼓励教师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计划与目标中融入文化素质评测的相关内容;其次,要为教师提高文化素养的进修与深造提供必要的政策和经济支持;最后,加强校园图书馆的建设,为教师的文化学习创造一个优越的读书条件。此外,必须加强教师文化素质教育意识的培养,让教师认识到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必要性,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2、全面完善与整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艺术设计类院在建设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平台的过程中,除了开设“中外美术史”、“艺术设计史”、“美学”以及“大学语文”等必修课程以外,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内容多种多样的文化素质通识课程,比如说“艺术哲学”、“西方文学”、“中国美学”、“艺术设计鉴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等等,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与日俱增的多元化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深他们的学美情趣,强化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3、努力构建健康的校园文化、提高院校的文化品位

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审美角度 艺术设计 多媒体领域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的提高,周边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对美感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目前,艺术的设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现象,每一种艺术设计都在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美感享受,因此,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艺术设计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艺术设计在营造环境气氛和提高审美要求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发展中的一个主体部分,它是一种在计算机系统中通过至少两种媒体进行人机之间数据和信号交流的一种传播媒介,其中包括了视觉、听觉双方面的感官感受。将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目标融入到多媒体当中,通过对视觉方面和听觉方面不同美感的感受,让人们对画面和图像从心里深处对其留下深刻感触,以深刻感受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美感[1]。

一、艺术设计的相关概述

(一)艺术的概述

艺术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精神文化产物,创作者或设计者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对内心的感受以一种抽象的形式进行表达和创作,从而传达出内心想要表达的信息,无限性和不定性是艺术发展所具有的专属特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需求的日益增高,人们对艺术美感的注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而艺术在整个社会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多媒体领域的艺术设计是艺术手段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现代科技发展下新发展出来的信息化产物,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设计当中的美感享受,这也是多媒体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较为重视的一个部分。

(二)审美的概述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感官性产物,是人们在社会的实践过程中获得的最终感受,它的存在体现着人们在面对生活时的积极态度以及欢乐愉快的心情,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而产生了审美。审美其实是人们面对世界、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的认识形式,它是一种较为和谐的关系状态,只要是指人类与大自然、社会三者之间形成的一种情感化的、形象化的且没有功利的关系形式,审美将情感和理智、主观和客观作为统一形式的基础,然后对真理、发展等方面进行美的审视[2]。

(三)多媒体领域中的艺术设计

多媒体领域的艺术设计,又称为多媒体艺术设计,是指通过使用多种媒体相关技术,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态图像或视频等媒体技术,将艺术设计与和艺术制作相结合,从而完成作品的最终设计与制作效果,设计主要包括网页的设计、影视和动画的设计、游戏的设计以及光碟的制作和内容设计等。设计人员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把艺术设计人员的情感和想像力充分融入到数字化信息的设备当中,再通过相关的加工处理,使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目的更加形象的表现出来,因此,多媒体艺术设计的作品是设计人员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等综合心理活动最终形成的有机产物,也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抽象表现。多媒体领域中的艺术设计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一种较为普遍的存在艺术形式。

二、艺术设计在多媒体领域中的重要性

(一)从视觉美学角度来看艺术设计在多媒体领域中的重要性

图一 网页在艺术设计上的表现

多媒体艺术设计在视觉效果上体现的是最为淋漓尽致的,同时也是美感最为直接的表现方式,它从视觉上带来的冲击效果能够更好地将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意图进行表现与传达。其实这种以数码设备技术作为支持的网络、多媒体设计也属于视觉传达设计学科,但有些人始终认为,多媒体设计最主要的是内容,然而,所有的一切事物都需要对比和陪衬才能判断出优劣,任何一件有实际意义的事物都需要经过包装后,才可以更加充分的展示最有价值的一面。多媒体领域中的艺术设计所带来的视觉冲击,不仅能将相关设计理念完全表现出来,还能加大真实程度,因此,通过视觉冲击所特有的表现能力,将设计人员的设计意义和设计理念充分的传达出来,不仅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还能让人们直接了解有用的信息,增加了信息的快捷传递,提高了视觉方面的创新效果[3]。

(二)从听觉美学角度来看艺术设计在多媒体领域中的重要性

图二 网游在艺术设计上的表现

多媒体艺术设计在听觉效果上体现最多的方面就是大型网游,网游中是应用声音特效以及背景音乐最多的多媒体领域,无论是网络游戏的点击过程还是娱乐过程,按键和游戏人物行动都会伴随着相应的声音和特效,使得玩家从听觉上感受到网游带来的整体效果,立体化的声音特效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目前,还有诸多网络游戏是以声音特效和音乐为主要游戏内容而展开的,例如:QQ炫舞、劲舞团等。除了网游方面会在视觉效果上大下工夫外,还有课件上也会涉及到声音特效,在课件中安插特效声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疲乏枯燥的学习氛围中的学习状态,还可以相对的活跃课堂气氛,以此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4]。

(三)从试听结合的美学角度来看艺术设计在多媒体领域中的重要性

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这是人体感官上最为完美的美感体验,色彩的搭配和造型的特色在视觉上创造出直接性的美感视觉效果,特效声音与背景音乐在听觉方面为人们的感官营造出设计人员想要表达的氛围和情感,双方向结合,同时为人们提供视觉美感和听觉美感相结合的最终效果,这个方面在动画创作、电影的特效声音制作以及网游设计等多个方面都是最为常见的美感结合形式。而在音乐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软件,能够使的音乐的听觉与视觉完美的结合起来,尤其是在唱歌教学当中,进行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把音乐的内涵和意境直观的表现出来,有利于深化音乐教学的德育和美育,深化了音乐的美感。

三、结束语

艺术设计所涉及到的领域十分广泛,而多媒体领域中的艺术设计只是诸多艺术设计方面之一,多媒体领域中的艺术设计通过界面的设计和声音的配合,科学合理地将色彩和造型运用到视觉艺术中,相对应的加入适合的声音效果,为人们带来视觉上和听觉上的双向享受与冲击。通过对艺术设计在多媒体领域中的现状和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多媒体艺术设计界面在造成视觉、听觉以及试听结合等多个方面带来的效果和特点,它不断地促进着我国未来多媒体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给人们创造出更多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贺盈.网页设计中视觉艺术表现方法初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

[2]吕文静.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网页艺术设计.[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第4篇

摘要:教育信息化的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加强对未来教师即在校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出发,在文献研究和访谈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前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尝试提出了从三个层次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方案,以期促进未来人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和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字:教育信息化 师范生 教育技术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从教育信息建设的角度看,教育信息化不仅对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对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更具深远的意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既是教育信息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力量,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从教师专业化发展来看,作为未来的教师群体――在校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密切相关。没有师范教育质量的改善与提高,就不会有教师质量的提高,也就谈不上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师专业化也就是空谈。

师范生的存在是以其独特的师范性而存在的。信息化融入到教学领域之后,丰富了师范性的内涵,这就要求师范生的培养要加入信息化的内容。但当前师范大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不得其门而入,研究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献以及专家学者对高校师范生培养的理论指导也相当缺乏,形成了教师专业化的瓶颈,不适应教育信息化对师范生的要求。因此,加强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教育,完善他们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运用信息技术驾驭课堂的能力,迫在眉睫。

二、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

AECT教育技术94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指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该定义指出了教育技术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体:而AECT教育技术05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指通过创建、运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的研究和符合职业道德规范实践”,该定义在新的环境下指出教育技术还要与态度、职业道德规范相关。这与2004年12月15号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四个层次的划分: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等相一致。

因此可以把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以下几个方面。意识与态度,即能从教学角度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及其价值所在,一方面需要形成一种将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意识与态度,另外一方面要能够形成一种不断学习技术与方法、促进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即理解掌握应用教育技术所必须的教育理论与观念、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方法、资源选择与开发的技术与方法、教学应用的模式与结构、教学评价的技术与方法、教学科研的方法等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即能够开展教学环境的设计与管理、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管理,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管理、教学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学科研活动等,以及能应用技术与同事、家长、学生、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就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开展的合作与交流;社会责任,即能从社会责任角度促进学生在利用技术、资源方面能够全面,公平、健康,安全、规范地成长。

教育技术能力内涵,构成了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教育的基本框架,也体现了师范生的师范特性。因此,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要以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为框架,发挥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优势,从学校、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师范生的自身特点等方面,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促进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能使师范生在毕业后,迅速的适应到信息化的教学中来。

三、信息化环境下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思考

(一)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及培养现状

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来看,他们对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及价值的认识方面与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有很大距离。西南师范大学的调查显示:只有18,9%的学生曾经学习过教育技术的相关知识,59.5%的学生只“听说过,但没有具体了解”,还有21.6%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说明教育技术在师范院校的开展不够广泛,没有将有效的教育技术环境和资源应用在每一个师范生身上。教育技术知识、技能、应用是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调查结果也表明,当前师范生最希望学习的教育技术的相关内容是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等方面,这说明这些方面的理论与技术是师范生身上最缺乏、最需求的方面。在师范院校重视和开展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教育迫在眉睫,否则师范教育根本无法满足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作为培养师范生的师范院校要体现师范生的师范性。师范性是指体现出与教师职业活动直接有关的道德素养、知识、技能与能力,如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理论知识、教育教学技能、教育教学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水平与要求。它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师范性的内涵更加丰富,这就要求转变观念,增加师范性的课程,提高师范生的素质。如通行多年的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迫切需要加入信息时代的内容。面对信息化教育的到来,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大多数师范院校都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学》通选课程,到现在真正开展起来的却很少。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师范院校开展具有现代气息的“师范性”课程的层次也有很大差别,有的限额选修、有的限专业选修、有的只是表面的开展,没有从根本上满足教育信息化对师范生素质的需求。

(二)探索信息化环境下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措施

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及培养现状可以看出,要切实提高在校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就必须从更深层面进行分析和思考,探索和提出信息化环境下开展对师范生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措施。

教育技术的普及不仅仅是手段和方法的运用,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只有在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引下,才有可能把技术有效地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去,才能使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迅速提升,从而可以极大地提等三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是教育技术教育基本理论

和思想的教育。因为理论的教学起着基本的导向作用,是师范生在思想上转变和提高的前提,也是技术在教育中灵活运用和创新的源泉。所以,学校首先要对师范生进行导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面将其凸显出来,引起他们学习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愿望和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理念把学生引入教学活动中来。

在具体做法上,首先学校要对师范性课程的设置进行必要调整,扩大原有教育学、现在教育技术、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课程的内涵,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与方法,教学设计,协作学习理论与方法,学习理论,教学过程及模式论,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与方法整合这些学科中来,合理分配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对文、理科进行有所侧重的教学:其次,由于理论知识所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广,不同的流派的观点和应用对象有所不同,教师要根据课程的需求将小组写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整合到教学中去,把各个学习这都调动起来,参与期中,把枯燥的理论课堂活跃起来,转变师范生的观念,促使他们的教育理念、学习理念、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发生根本的转变,适应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将师范生引到教师专业化的道路上来。

第二个层次就是技能与方法的教学。这里的技术不但指有形的物化技术,还包括无形的智能技术。所以在这一层次中涉及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教育物化技术手段和方法的使用,不但包括老技术媒体的使用,还有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软件的使用,包括文字处理软件(word等)、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等),课件制作软件(HowerPoint,Dream ware,Author Ware等),internet网络运用。针对这一块,学校需要为学习者提供相应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包括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以及校园网建设。由于这一块内容比较繁多,要对有不同爱好、专长的学生进行分组分班,让每个学生都有某一项的特长甚至精通。让他们协作起来,共同参与到某一个网站或小项目的开发中来,学习者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另一方面就是教学法、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的实施方法和运用技能的培养,这是信息技术使用的重点和难点。这个层次的培养在实施中需要相当的师资和精力,一要有合适教材,这类教材需要大量的教学案例和具体操作过程,并有配套的实践场所,比如微格教室:二是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以言传身教,认真分析一些经典的教学设计的案例,然后让学生分析、评价、教师总结,抓住要点消化吸收。当前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存在着脱节的情况,这一点是大家公认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有着深厚教育理论、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专家没有深入教学实践,还在于有着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没有新教育理论基础,没有系统的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思路。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和教育技术专家联合起来,进行行动研究、合作研究,走向统一。

第三个层次是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用与创新就是将技术、理论与课堂有效的整合起来,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现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中的新问题层出不迭,教师必须具备发现、研究和解决教与学中的新问题的能力。教师即研究者,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教师要能根据现场的教学,发现问题,设计环境、活动来研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技术;系统方法;开拓创新;横向科学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1―0010―03

一门学科所具有的研究属性及研究方法是其发展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而学科研究往往取决于学科性质,从科学分类的角度把握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探讨教育技术学研究对于中国教育技术学学科的蓬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

1 科学、科学的分类与技术

对于“科学”一词的理解,《辞海》的解释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对各种定量规律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可见,科学是发现客观存在的规律,它是关于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体系。

依据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可以将科学区分为两大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前者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如生物学、地质学、化学、物理学等;后者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如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等。

对于“技术”一词的理解,《辞海》的解释是:1.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2.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科技词典》的解释是:是为社会生产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服务的,供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物质手段、智能手段和信息手段的总和。可见,技术主要是把理论变为现实,技术回答的问题是“做什么”和“怎么做”。

2 教育技术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技术性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

(1) 从其在教育科学分类框架中的位置来看,教育技术学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按照瞿葆奎主编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中对教育科学的分类框架,教育技术学具有“综合运用各门学科,解决教育的实际行动问题”特点,它与“教育卫生学、教育行政学、教育规划学”处于同一层次的教育科学分支学科。教育技术学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但同时它隶属于教育科学这一社会科学,必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2) 从中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育技术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作为教育技术的发源地,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深受心理学发展与媒体技术发展的影响。作为教育技术的父系学科,心理科学的发展深深影响了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转变,心理科学作为一门具有“实验研究”方法的科学,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1]。从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过程来看,美国教育技术经历了20世纪初的视觉教学,20世纪末的视听教学,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直至今日提倡的混合式教学,此间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过程与科技进步紧密相关,与人类探索自然科学原理的过程息息相关。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受实证主义思想的影响,其发展历程深深打上了自然主义的烙印。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一直非常重视先进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与国外教育技术交流接轨过程中,更加重视系统方法的运用,采用新的教与学的理论、方法去干预教学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教育技术发展从早期强调媒体的运用,至重视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指导,也显示出其自然科学的性质。

(3) 从教育技术学的定义来看,教育技术学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以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定义来分析。

南国农教授在《电化教育学》(第二版)一书中指出,“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2]”分析电化教育产生的原因时,他指出:一是心理的原因,一个是物质的原因。在这一定义中,几次出现了“教育”一词(教育思想、理论,教育技术,教育活动,教育过程),而教育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社会性。因此,南国农教授说电化教育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何克抗教授在《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一文中在对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严格论证以及对AECT’05定义与94定义所作的对比分析后指出,“教育技术学(技术化教育学)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来促进学习并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3]”在此文中,何教授指出“借助技术的教育”活动是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可见,教育技术学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作为教育技术学组成部分的基础理论部分与应用科学部分则涉及心理学、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内容。教育技术学兼具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因此,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围绕“做什么”和“怎么做”展开的,紧紧依托心理学、教育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用技术的手段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规律的交叉学科。

二 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的属性

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的属性是其学科性质的具体体现,它的属性既与教育这一特殊的社会特性相关,同时,它又与深深影响其发展的诸如物理学、心理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息息相关。教育技术学科研究应当具有问题解决性、技术应用性、系统方法性、开拓创新性与客观实在性。

1 问题解决性

科学研究是人类有目的的探索活动,科学认识的发生不是始于理论或观念,也不是始于观察或经验,而是始于问题,这是由科学研究的探索性决定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4]。从问题出发进行探究是学科走向成熟、逐步系统化、形成自我体系构建的必然过程,这一点无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育技术学要进行科学研究,也必然从问题开始探索,进行研究,只不过其所研究、解决的问题是教育、教学这一特殊情境中的问题。

从教育技术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出,正是教育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加速了教育技术的发展。为了解决二战时期工业和军队传统培训、教学与人才急需之间的矛盾,视听教学在美国得到了飞速发展,为日后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而1998年陈至立在为《中国教育报》5月18日创办的题为“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专题新闻版撰写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文章中对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及应用的强调,迎合了信息时代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对解决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无疑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只不过在不同阶段教育技术研究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在初期,主要是借助政府或外在机构等外力的推动,是被动发展;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教育技术学科的日益成熟,其已经表现出谋求内在主动发展的趋势,主动发现教育中德问题、主动加以解决,促进教育发展,同时也加速了自身学科的发展健全。

2 技术应用性

技术具有中介性,技术总处于“科学-生产”、“生产-科学”的中间地位上,它既可以是物化的技术,也可以是智能的技术,主要是把理论变为现实,解决的是“做什么”和“怎么做”。教育技术则在教育问题与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之间搭起了桥梁,从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的区别中可见其技术应用性。

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的一般规律的理论性学科,以此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教学条件和方法;教育心理学则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为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提供指导,两者都属于描述性理论。而教育技术学则是依据相关的理论,以教学系统设计和媒体技术应用为核心,通过具体对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的系统化操作应用(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问题的优化解决。可见,它所提供的是处方性的解决方案,是物化技术与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系统化应用,是一种规定性理论。

3 系统方法性

系统方法是一种具有普遍适用范围的并兼备多种认识功能的新方法,它具有整体性、综合性、普遍性等一般科学方法所具有的特征,且具有定量化、精确化、最优化、解决复杂系统有效性等与现代科学技术相适应的现代科学方法特征。系统方法的运用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发展,也为解决教育这一复杂领域中的问题提供了指导思想。

媒体技术、个别化教学与系统方法三种概念的整合形成了美国的教育技术,系统方法在其形成中的重要性从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名称的变更(视觉教学部视听教学部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及AECT关于教育技术定义的变更(AECT1963、1970、1972、1977、1994定义)中也可见一斑。

在国内研究中,南国农教授认为,“电化教育,就是……,促进教育过程的最优化”,何克抗教授提出的“教育技术是通过对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进行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两者都强调了“教育过程”,而过程是具有系统性的,这个系统可大可小,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门课程都可以看作一个系统。我们仅以教学系统为例来进行说明,教学系统包含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四个要素。传统教师主导的教学过程重视由教师出发的单向传递过程,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型教学结构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交互性更强。教育技术研究不仅需要重视单向传递过程,重视教学过程中单个要素的研究,更要重视学生作为主体的积极反馈过程(即双向传递过程)与整个教学系统传递过程要素之间的关联研究。

4 开拓创新性

创新性是衡量科学研究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创新的内容可以是理论也可以是方法,可以是发现新问题也可以是发现新规律。具体到学科研究,问题解决创新性往往能够促进学科创新性。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必然伴随着其它学科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创新发展,同时,教育领域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技术性学科,开拓创新性是其发展的必然要义。

美国教育技术发展过程,正是不断吸纳新鲜的思想、理论方法,用新的技术不断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的过程。系统方法在教育技术中的运用,使教育技术走出了媒体中心论,进入了系统研究;心理科学研究方法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提高了教育技术研究的科学性;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拓展了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领域。

国内80年代掀起的对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的名称之争的讨论,虽无最后定论,但其吸纳国外教育技术中系统方法的理念,拓宽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近几年国内关于广义教育技术定义的研究,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不同角度的探讨都为教育技术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推动了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的繁荣。

5 客观实在性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畴是对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都是具体的操作行为,同时操作实验无论在教育技术发展形成历程中,还是从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角度看,都占据了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很大比重。因此,其研究成果都应当可以转化为教育实践,并具有可复制性、可度量性和可控制性[5]。

三 对教育技术学研究趋势的思考

1 在研究范式上,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并行

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由于追求研究的客观性、因果性、定量性与普遍性,一直深受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研究的推崇,并形成了“假设-演绎”的科学方法模式,这种假设-演绎往往通过实验来实现;但教育活动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教育环境及教育主客体都非常丰富,许多因素是不能通过实验来进行严格控制的,解释主义具有主观性、参与性、定性化、特例性,可以弥补实证主义的缺陷,两者互为补充。教育科学研究范式表现出两者的融合,教育技术学科也应当遵循这样的原则。

美国教育技术05定义中加上“符合伦理道德规范”进行限定,也突现了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特殊性,它的研究者与研究对象都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有思想、有感情、有需要的人,自然科学是中性的,而教育(技术)科学研究中的许多问题涉及价值伦理判断问题,其研究过程及研究领域,往往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可能会产生无关变量,从而影响研究。因此,在遵循以实验方法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研究的同时,作为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教育技术学,应当与解释主义倡导的参与性观察、个案分析、生活史考察等进行有机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2 在方法论上,重视横向科学及教育技术相关学科的指导借鉴作用

横向科学是在广泛跨学科研究基础上,以研究对象的共同点进行研究而形成的工具性、方法性较强的学科。与哲学相比,两者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但横向科学不象哲学一样给人们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高指导,它只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6]。

教育技术学正是借鉴了横向科学中“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思想,实现了教育技术学观念及理论、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作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科学,横向科学最新研究中的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超循环论的研究都可以为教育技术科学拓展新的思路。教育技术学作为交叉学科,深受其它学科的影响,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传播学、社会学等的发展都可以为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提供借鉴。

3 重视国际对比研究,学会“扬弃”

任何一个学科,尤其是兼具社会科学性的学科,其发展的历程都深受本民族思想及历史发展的影响。因此,在吸收国外的教育技术成果时,应当学会辩证分析,有目的性地“扬弃”,吸收精华,去其糟粕。如在研究美国教育技术理论及实践时,应从美国的文化特点及其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去解读,美国是一个历来重视实用主义的工业化国家,其民族文化尚短暂,它的教育思想深受杜威“儿童中心”的教育观念的影响,有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传统。而我国则历来重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借鉴美国教育技术,应学习其重视学习者的思想,同时保留我们教育思想的优点。

4 重视立足国情的教育技术学研究

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教学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是立足于解决本国教育问题的,借鉴历史,吸取中国几千年来博大深邃的教育思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利于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科的完善发展。

加强电化教育史研究。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走的是一条与国外截然不同的道路,它深受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重视媒体应用,与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的理念是分不开的。教育思想影响着本国教育技术发展的走向,在吸纳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理论的同时,应立足本国优良的教育思想,如儒家学说中提出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而知新”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思想,解决教育这一深受国情影响的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9-53.

[2] 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4.

[3] 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 电化教育研究,2005, (11):3-19.

[4] 董奇,申继亮.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