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情景教学的概念

情景教学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情景教学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情景教学的概念

情景教学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情境认知;中职数学;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9-0088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概念是数学的逻辑起点,是学生认知的基础,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核心,在数学学习与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研究(学习和教学上)从未间断过。广大研究者对数学概念教学也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针对中学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开展实验的实证研究相对缺乏。中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笔者认为,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数学概念探究教学对中等职业学校或许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二、理论依据

情境认知(Situated Cognition)是当代西方学习理论继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后的又一个重要的研究取向。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学习只有被放在运用该知识的情境中时,有意义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该理论关注社会环境场景与个体学习的交互情况,认为学习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而产生,情境被认为是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该理论指出融入情境的知识学习,能帮助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基于上述认识,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笔者对中职数学概念教学进行探究,力求在教学中提供真实或逼真的情境,以反映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情况,为学生更好、更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提供现实场景,从而拓宽学生视野、转变数学学习态度。

三、情境认知理论下的数学概念教学流程

情境认知理论下的数学教学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的,教师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布题者、促进沟通讨论者以及协助者的角色,而不再是解题者或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布题时,教师要充分利用中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的问题要处在中职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来进行布题,提供一个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机。笔者把其流程分为四个阶段:1. 创设情境,冲突认知;2. 主动探究,构建认知;3. 合作学习,深化概念;4. 反思总结,建立概念体系。整个教学流程着重于通过情境设计,使学生发现问题、彼此观念的沟通与形成共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认知上的成长,也提升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能系统、深刻、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下面笔者就以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教学为例,分别探讨这四个阶段的数学概念教学情境设计。

(1)创设情境,冲突认知

情境认知理论的突出特点是把个人认知放在社会情境中。生活的现实问题是对学生个人最有意义的学习,只有面对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因而,发现对学生是现实,同时又与所教概念相关的问题,创设对中职生来说是适宜的情境能引发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现象的矛盾和冲突,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给出问题情境:(课前2min)教师分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绝大部分学生有点疑惑:“这纸什么用?”

教师:“大家买过体育彩票吗,下面大家在老师刚才发给大家的白纸上写出一组6+1号码,过会儿老师开奖,老师这里有丰厚的奖品等着你们呢。”

(谈话引起全班学生的关注,学生兴趣较高。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开奖的结果。全班学生没有一个中奖,学生不服气,情绪高涨,好多同学想继续写号码。)

教师:怎么这么难中奖呀,那今天老师准备的奖品看来是分不出去了。

学生:(泄气)运气不好啊!

教师:这个“运气”如何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

学生:(少数,低声):概率。

教师:看来中奖的机会很小啊。现在老师手里有枚硬币,抛掷这枚硬币一次,刚好出现正面朝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2)主动探究,构建认知

情境认知理论提出了为达到一种学习目标而设置、创设的功能性学习情境或环境的“实践场”,它强调在“做数学中学数学”,认为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是个体建构的命脉,是学习者高水平的智力参与并产生出个人体验的最重要保证。事实上,“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活动就是开动脑筋,思考起来,做起来”,这种“活动必须是个人认知的亲身体验”,而“没有实际或思想的操作,数学概念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主动探究,构建认知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作为促进者的作用。

教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但从一些事件的发生与否的角度来看,我们却可以把它们简单分成三类。同学们,你们相信吗?

教师:观察下列现象,从发生与否的角度来看,能把它们分成几类?

①球在不停地运动吗?

②没有水分,黄豆能发芽吗?

③猜猜看:朱启南下一枪会中十环吗?

学生:一定发生的,一定不发生的,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个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遇到的事件若从其发生与否的角度来看,是否可分为一定要发生的事件,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由学生归纳出事件按发生可否预知分类: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教师板书,然后多媒体显示一组判断事件的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巩固认知。)

在形成事件概念后,让学生欣赏一段为时近3分钟的《铁齿铜牙纪晓岚》片断,这段片断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抓阄的问题,在这个片断中有随机事件和必然事件两种事件。通过欣赏这个片断,学生不仅可以利用刚刚学过的知识点来判断事件,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个片断进一步了解数学并不是脱离生活的,而在生活中是处处存在的。

(3)合作学习,深化概念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准确地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运用概念,在各种场合下促进学生进行交流是极为必要的。通过充分交流,学生不仅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观念进行表述和反省,而且也可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具体概念的难易程度、抽象程度及组内成员的特点灵活选择合作学习的形式。

例如:为构建“频率”和“概率”概念,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试验。

教师:我们从刚才的判断事件的练习中知道,“抛掷一枚硬币一次,刚好出现正面朝上”是一个随机事件。那么,大家猜猜看,如果我们重复地抛很多次硬币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学生:可能是一半正面朝上,一半正面朝下吧。

教师:对于随机事件,知道它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为我们的决策提供关键性的依据。我们下面来具体检验一下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那么,如何才能获得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呢?

教师:下面我们来抛硬币试验,抛掷一枚均匀硬币10次,观察并记录每次的结果。

要求:4人一组,1人抛,1人观察,1人记录,1人检查,数据记录得有条理。

(学生分组试验,兴趣较高;教师巡视分组合作情况)

教师:请各组反馈一下,刚才的抛硬币试验10次,正面向上的次数是多少?

生1:6次。

生2:5次。

生3:8次。

教师:这说明,随机事件发生具有什么性?

学生:随机性。

教师:在n次试验中,事件A发生m次,我们把m/n叫做事件A发生的频率。

教师:如果允许你做大量的重复试验,你认为正面向上这一事件的频率有无变化,在变化中有无规律?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学生讨论,有个别组又开始抛硬币试验。)

教师: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历史上,有人抛硬币作了大量的重复试验,统计结果如下(多媒体显示计算机模拟抛掷硬币游戏,并显示表一)。同时,这里还有两组统计表。(多媒体逐一显示表二:某批乒乓球产品质量检查结果表,表三:某种油菜籽在相同条件下的发芽试验结果表,然后多媒体同时显示三张统计表格)

教师:观察各表中事件发生的频率结果,分组讨论,事件的频率有无变化,在变化中有无规律?(学生分组讨论,气氛热烈,并寻求用合适的语言来归纳结论;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讨论信息。师生共同总结发现的规律(略)。同时教师在频率的定义基础上板书概率定义。)

教师:事件的概率从数量上反映了一个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它是大量随机现象的客观规律,是对客观对象的一种估计。如:抛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出现“正面向上”的概率是0.5的意义是(停顿)。

生1:“正面向上”出现的可能性是50%。

生2:抛10次硬币,有可能出现5次是正面向上的

(多媒体显示一组判断频率和概率的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再多媒体显示新浪网上对姚明参加NBA以来罚球数据的统计,让学生回答如下两个问题,以深化概念)

①姚明罚球一次,命中的概率约是多少?

②能否预计一下在07-08赛季,如果姚明罚篮400次,大约能命中多少次?

教师: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究(提高声音),深刻地剖析了频率与概率的关系,这是书本上没有的。同学们刚才提到的是我们通过大量重复试验求其近似值的方法,以后我们将学习对于某些随机事件,也可以不通过重复试验,而只通过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分析来计算其概率。下面,大家再回顾概率的定义,指出概率的范围。(学生自己去总结概率的范围0≤P(A)≤1)

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讲,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可以看作随机事件的两个极端,这又一次体现了对立与统一的辩证思想。但要注意概率为1的事件不一定是必然事件,概率为0的事件也不一定就是不可能事件,这一结论,大家课后可以通过查找概率的有关资料,举出一个例子。

(4)反思总结,建立概念体系

反思学习是智能发展的高层次表现。大部分数学概念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反省抽象的活动。而理解一个数学概念就是指新概念的心理表征己经成为主体己有概念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与主体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建立起了广泛的联系。反思总结、建立概念网络是在对形成概念,对概念进行运用的基础上的“反省”、总结。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总结的习惯。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让我们掌握知识的同时,还明白了很多道理。归纳为四句短语:从特殊中寻求规律,在试验中发现问题,从对立统一中体会辩证,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四、教学启示和建议

情境认知赋予学习以意义,促进了知识向日常生活情境的迁移,由于其提供了真实情境的现实体验,因而丰富了学习过程,正所谓“学以致用”。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学习者必须将所习得的知识或经验“情境化”,否则这种知识是非常狭隘的、僵化的。而情境认知理论的数学概念教学,给学习者的知识迁移问题带来了曙光。有理由相信,在真实、互动的情境中学习,必定比传统的学习来得生动有趣,而且能灵活运用。

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决定了数学探究的复杂性,教师既要关注数学本身的特点,更要关注课堂上学生的掌握概念的思维状况,将数学知识和学生探究活动有机糅合,数学探究课既要防止“去数学化”倾向,又要避免建构无效数学探究活动。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广泛猎取数学信息,积累数学知识、方法,运用实例。

参考文献:

[1] 淮安山.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情景设计[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10).

情景教学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概念 教育模式 教学手段

素质教育的提出,对于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于我国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是一种推动力。新概念教学的产生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初中语文教育应该在坚持教育体制改革的理念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坚持新概念的教学方法,实现在理念与实践上的突破,本文从基本理论出发,在各种层面上对新概念教育进行分析,最终提出新概念教育体制下的初中语文教育的基本路径。

一、基本理论分析

1.新概念的基本含义

所谓的新概念是指人的一种思维与逻辑的宗臣,这种思维与逻辑在客观上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能够在感性上实现想理性判断的飞跃,起到一种桥梁作用。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把所有的感官上的东西进行描述并加以概括,并在此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有效分类。同样在处理问题上也能够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遴选、分类、概括,这样就自然形成一种逻辑,在理论上称之为新概念。在教学实践中,新概念的理论的应用随处可见,但是却缺少总结、缺少新的发现。知识简单机械的总结,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教学方法的突破,就有必要进行必要的逻辑分类,进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实用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概念教学模式。

2.初中语文教学推行新概念方法的必要性

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的知识构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所见到的效果并不明显,具体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从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方面来看

我们知道,我国长期以来都坚持的是应试教育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的教育效果一切以学生的成绩为根本点和落脚点。教师在此过程中无限地强调智慧的作用,与此同时也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建立和发展,禁锢了先进思维的演进,这在较大程度上对语文的教学形成了一定的障碍,同时,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2)从对初中语文的教学研究方面看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比较重视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注重语文教学的实际操作,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它往往忽视对教学新理念的指导或提炼,缺乏新意和创意因而收效甚微。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多停留在教学操作程序和方法研究上,且各学校大多处于分散的自发状态,许多教改重复进行,忽略了整体的联系性和相关性,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3)从初中语文教学理论方面来看

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的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较多的,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问题是缺乏正确的语文理论的指导,早期的语文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现阶段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众多的教学工作者每天面对的是学生的升学率以及教学的应试性,忽略了语文教学理论的研究加深,同时就缺乏了相应的语文教学指导思想的引导,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概念语文教学方法的诞生,这种科学的教学方式能够弥补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理论上的缺乏,也同样能够丰富和发展初中语文的教学理论体系。

3.新概念语文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现阶段,我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教学体制,各个学科都能够在自身的发展路径上实现飞跃。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已经存在,这为新概念教学方法的应用提供了新鲜的土壤;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和教育组织在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总结了一套适合新概念教学方法得到落实的保障机制,在学校教育中同样得到了有效的实验。此外,一线教师的积极探索为学生能够更早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提供了保障,这种探索是较为切合学生发展实际的,同时也是在教育体制改革发展规划之内,种种情况表明,新概念教育体制下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新模式已经具备了发展的空间结构,在推广上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其现实可行性是毋庸置疑的。

二、切实推行初中语文新概念教学模式的基本措施分析

在新概念情境下实现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应该与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运用先进的理论和发展模式,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这样才能实现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极大推动作用。经过教学实践以及理论研究,笔者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分析:

1.建设学生为主题的教育模式

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只是承担了一定的学习任务,这样学生的学习相对单调,并且发展不自然,而现代教学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使学生张扬个性,积极主动地掌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使其意志、品质、情感和行为能力获得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教应为学服务。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我们知道,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在语文教学中表现的更加突出,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是,语文是学生接触社会必然会应用到的知识。在认识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巨大的作用。因此,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必要进行摒弃,实行新的教学模式。语文学习要重视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广泛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让语文学习充满生机和活力。

3.实现教学手段上的更新

情景教学的概念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B-

0076-01

世间诸多事物互相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空间关系,在数学中将这种关系用各种代名词来做称谓,并由此发散出一个个数学科目中的知识系统,让数学课堂变得丰富起来。本文就以数学中一些有关集合的概念为切入点,谈谈如何通过空间情境演示,让学生理解概念的精髓。

一、空间情境演示在“子集”教学中的应用

所有的知识都是处在以生活为核心向外发散的经络上,沿着这一经络,我们总会找到知识点所指涉的生活现象。对于“子集”这一知识点来说也是如此。观其概念:对于两个非空集合A与B而言,倘若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属于集合B的元素,那么我们就可以说A包含于B,或B包含A,用符号表示为AB或BA,这时我们就可以说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这一概念的表达虽然逻辑性很强,但是如果没有教师进行直观化的分析引导,学生就会陷入看似相当复杂的文字叙述中,而无法对这一概念进行深刻的了解,进而在后面学习全集、补集这两个知识点时混淆概念。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教师要根据知识本身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或者实物演示的办法,将这一知识概念更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这个概念包含的空间关系为学生理解。

我们将集合B看做一个整体,而集合A为这一整体中的一个元素。简言之,B包含A,A存在于B中。在生活当中很容易找到与之契合的实物例子,这就为实施课堂空间演示提供了条件。例如,教师在讲解“子集”这一内容的时候,可以以水果作为教学演示道具,最适用的是橘子,一瓣一瓣的橘肉类似于集合A,而没有剥皮的完整橘子类似于集合B。这样的空间演示,能让学生增强学习的乐趣,丰富课堂教学。为了加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找出有子集特性的实物。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做一个关于子集的动画,动态演示A与B这两个集合的关系,诠释“包含”、“被包含”的空间意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子集这一概念。

二、空间情境演示在“全集”教学中的应用

生活中我们常常将一些物体进行归类存放,使其收容到一个更大的空间中。这与数学上所说的“全集”概念有些类似。教师在教学全集的过程中,可考虑生活中遇到的相似问题,设法使知识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知识。“全集”的概念是: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每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S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用U表示)。实际上全集的概念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教师可以充分挖掘生活中与此相关的实例,并在课堂中进行直观演示,让学生能深刻领会。如教师可以举一个历史故事:在文字狱愈演愈烈时,纪晓岚将书分成“经、史、子、集”四类,巧妙地挽救了将要被焚毁的书籍。经、史、子、集作为四个图书种类,各有自己的子类别,所以各为一个全集。再将种类的范畴扩大些,经、史、子、集又都属于书籍类,所以书被当成一个集合。这四种书是书的子类别,书就被看做是一个全集。通过动手实践更能增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力,所以教师在如此引导之后,还可分配一些器皿用具,让学生自主探究全集的概念内涵。

三、空间情境演示在“补集”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概念的称谓如同语文的文章题目一样,要认识它先要解题。“题”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是对内容的一个概括。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对“题”的破解。对于“补集”这一概念来说,它的中心词是“集”,而“补”是对这个中心词的限定,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限定的范围。如果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集合S包含集合A,同时在集合S中还包含一些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这些集合就是子集A在集合S中的补集。这个关系可用CsA来表示,读作A在S中的补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课堂情境,划定区域范围,让学生根据概念的文字叙述,边演示边阐述实物。例如学生手中的数学教科书就是一个阐述实物的对象。数学教科书作为集合S,其中的各个章节都是该集合所囊括的一个个元素,这些元素不互相包含,各成体系,所以每个章节都是其他章节在数学教科书中的补集。经过这样演示,学生对补集的概念就能获得较透彻的理解,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知道学生的疑惑所在。

情景教学的概念范文第4篇

为了更好地运用情景教学方法,我们首先就要知道什么叫做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通常是指通过现代科技技术(如多媒体)的运用、实物导入、角色扮演或实验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将知识和生活、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改变教师单纯教学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应分不同的学科进行不同的实践.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创建数学情景. 所谓数学情景就是指,能够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以及从事数学相关活动的环境. 而创设数学情景,就要求能够为学生提供刺激学生学习数学的相关信息,从而引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决心与信心,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有效学习.

二、初中数学课堂中实现情景教学的尝试

数学课堂教学可分为课前导入、课中讲授、课后练习以及课堂小结几个部分. 优秀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会进行有效的情景教学,以时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考能力,增加其学习的兴趣. 由于数学知识是一个严谨的体系,因此课堂中的情景创设要将所要讲的新知识和已学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知识认识上有一个连续性. 而知识是对现实的总结,其最终目的又是应用到生活实际,因此,在数学的情景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运用现实情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实践性.

例如,在教师讲授图形的初步认识的时侯,可以较多地引用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的事物,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具体图形,让同学们总结出生活中都有哪些事物像这个图形,比如圆形,有的同学会混淆圆形和球这两个概念,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列举,教师不仅可以看到学生的误区,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现代的教学中,学生已经不单纯的是一个知识的接受者,更应该是教学课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在数学课堂的情景教学中,学生的实践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应重视学生的具体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巧设情景,开展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

由于在数学学习中,数学概念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就数学概念的情景教学加以探讨. 数学概念作为学生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最基本的知识,对其的理解和掌握显得至关重要. 在初中数学的教科书中,有很多难懂的数学概念,中学教师如何有效地进行概念讲解备受教师及学校的关注. 一般教师认为,对概念的掌握包括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这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的学习又离不开情景教学. 数学概念的引入就是揭示数学概念是如何产生的一个过程,即要讲述概念发生的背景,以及其产生的基础,这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教材密切相关. 概念的引入是学生理解概念的前提,因此,创设特定的数学场景引入数学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而在引入数学概念的情景设定上又可以分为很多方法.

1. 观察的情景教学法

在情景教学中,观察的方法是最基本也是最简便的方法,教师可以直接拿来具体实物让同学们观察,或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或学生们经常接触的实物,再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学生通过现象理解数学相关概念.

例如,教师在讲授“角的概念”时,可以拿来一个时钟,或者叫学生自己观察手上戴的指针表,在观察前教师可以预先提出这样几个问题:表的时针和分针在几点的时候成直角?表的时针和分针在什么情况下成钝角状态?在什么情况下是锐角?分针从一个固定的点走一圈是多少度?又称为什么角?通过学生们的观察与教师的引导,可以很容易教会学生什么叫做角,以及相关的角的概念. 通过实物的观察,不仅能使学生理解概念,还能使学生加深记忆.

2. 实际问题导入的情景教学法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解决现实的问题,数学作为最基本的学科之一,使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将知识转化为实际,以解决具体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首要目的. 因此在教学时能够通过具体的实际问题来提出问题,以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3. 具体操作的情景教学法

具体操作的情景教学方法可以运用到数学概念学习的各个环节,不仅可以帮助同学们感知所要讲的概念,也可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而理解和运用相关的数学概念. 但是,具体操作的情景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较为严格,既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操作能力,还要求教师在采用具体操作时能够为学生讲解出其所要学习的知识,选择正确的操作内容至关重要. 例如,教师在讲授“对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时,可采用具体的工具来进行具体操作,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准备好相应的工具,如三角板、量角器、直尺等.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进行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从而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掌握各种概念.

四、结 语

初中数学的情景教学,不仅教授了学生所应该掌握的知识,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学生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心理环境. 数学,对很多初中生来说可能是枯燥的,单调的. 在学习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而情景教学恰好提供了培养兴趣的基地. 课堂情景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激发了学生思考的能力,这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也有不可磨灭的效用.

【参考文献】

[1]邬立人.浅议初中数学教育中的教学情境创设[J].时代教育,2010(05).

情景教学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情景教学

1情景教学的概念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2初中生物应用情景教学法的必要性

初中生物学主要学习感性的、浅显的、侧重生命现象的基础知识。而情景教学法作为一种情绪的教学,它能够通过一些问题情景以及真实情景等的创设,让学生通过实物、图片的观察以及实验等方式更好的去理解所学的内容,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去探索生物的奥秘,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利用情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传统的呆板、低效的教学模式变得生物、高效。其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再现生物情景,加强学生记忆

如利用生活实例、标本、模型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景教学,从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2.2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适当的设置符合学生学习水平、形式多样、有驱动力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联想,达到设疑激趣的效果。

2.3创设实验情景,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

通过创设实验情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的思维和实验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

3初中生物情景教学的方法分析

3.1运用实物创设情景,使教学知识直观具体形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自然实物、植物标本、动物模型、挂图等实物创设情景,通过视觉冲击、感官触摸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比如在学习“种子的结构”时,可直接准备如花生、大豆、玉米等种子作为实物标本向学生展示,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如“花生和玉米的种子有什么区别?”等来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学习,在实物观察、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种子的结构及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它们种子的主要区别。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3.2编制故事创设情景,让学习过程生动有趣

生动的故事,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真菌”这一节内容时,可以用“许仙采灵芝新编”(由于灵芝不易寻找,许仙采灵芝耗时过久,没能及时救回他的妻子白娘子)的故事来导入学习,然后用“许仙开办灵芝种植基地”(许仙大受刺激,决定将所有积蓄用来开办灵芝种植基地,培养出大量的灵芝以造福人类)的故事来展开学习。通过编制一系列的故事,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学习过程中牢固的掌握课堂知识,又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热情。

3.3开展实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生物是一门实验的学科,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也离不开实验情景的创设。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的具体内容精心设计一些试验,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去发现实验原理,从而更加积极地去探索生物奥秘,提高其生物学习能力。如学“呼吸作用”时,可设置一个探究“呼吸作用是否会产生水”的实验,即用两个密封的透明塑料袋分别装煮熟种子和正在萌发的种子(等量的同品种),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中放置一段时间,观察小水珠的生成情况,让学生在直观的实验现象中,得出“呼吸作用会产生水”这一结论。

3.4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使教学方法丰富多样

在初中生物的情景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生物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整合网络资源,收集相关教学内容,如文献资源、教学图片、教学视频等,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形式更加多彩。如在学习“血液循环”这一内容时,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心脏的跳动》、《体循环》和《肺循环》,将抽象的血液循环知识直观具体化,帮助学生掌握这一难、重点。

3.5利用问题创设情景,形成学习驱动力

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喜欢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来展现自己。因此,在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性的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来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索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鸟”这一内容时,可以设置问题“鸟有翅膀可以飞翔,但给人装上翅膀为什么人还是不能飞翔呢?”来引入对“鸟适行的形态结构特点”的学习。此外,在学习概念时,经常设置正反例问题来学习。如学习“生物系统”这一概念时,可以设置正例问题“一条河是生态系统吗?”和反例问题“一条河里所有的鱼是生态系统吗?”来进行区分学习,进而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

3.6运用比喻创设情景,使教学内容通俗易懂

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对一些抽象的知识概念往往难以理解。而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可以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具体化,让难点在生动的比喻中被轻松突破。如在解决“鱼儿的呼吸为什么离不开水?”这一问题时,答案是离开水鱼鳃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大减少,鱼因获氧不足而死亡。但学生对这一答案还是难以理解,我在课堂分析的时候将鱼的鳃比作人类的头发,即头发放在水中,每一根发丝都充分的与水接触,而湿的头发离开水则会黏在一起在成一大束,来帮助学生理解。

3.7运用游戏创设情景,寓教于乐

初中学生活动好动,活动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运用有趣的游戏创设情境,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发散学生思维。如学习“先天”、“学习行为”这两个概念时,可以开展“行为举例大比拼”的游戏,让学生在紧张刺激的游戏中理解掌握。又如在复习“动物的主要类群”这一知识时,可以开展“说特征猜动物”的游戏,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巩固动物的主要类群这一知识。

总而言之,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方法,应当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通过实物、故事、实验开展、多媒体、问题、比喻及游戏等途径创设教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此外,情景教学最终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在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时,老师也需要处理好其与教学设计之间的关系,它在教学设计中不宜占据太多的教学时间,以免让影响整场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于晓明.初中生物教学中创设情景的方法分析[J].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13,9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