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简述教学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以学定教 以人为本 小学数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37-01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更加关注人的数学素养,更加关注学习者的体验和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尊重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正视差异,和而不同是我们应坚持的教学态度,以学定教是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
“以学定教”,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具体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知识的能力、认知水平、学习内容、课前预习情况等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时间等。“以学定教”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导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老师的教学。
一、确立以学定教的教学角色
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小学数学的学习与其它学科和活动有着很大的联系。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以学定教的基本思路,对小学数学老师也提出了一些新要求:(1)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3)坚定立场。(4)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
二、开放以学定教的教学途径
在备课活动中,以往我们重点关注的是教学内容、环节、方法、手段等,而以学定教首要关注的是受教育者本身,关注他们的基础、思维特点、智能、情感,关注他们对教学内容的一般反映和个性反映,关注他们的学习方式,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生命本身。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我们实践以学定教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实践,以学定教是教师有效落实课程目标的有效载体,是减轻学生差异带来的学习活动的压力的科学教学方式,是改变教师统一化、一刀切教学行为的积极策略。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本真和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钻研、学会置疑、学会交流。我在实践小学数学教学“以学定教”的理念中,思考、学习、实践伴随始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积极实践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1.比如在三年级上学期“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桃树有48棵,梨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2倍。要求学生都掌握的是先算梨树的棵树48×3=144(棵),再算苹果的棵树144×2=288(棵)。这种方法思路简单,数量关系明显。而为了拓展班上一部分学生的解题思路,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先算苹果树的棵树是桃树的几倍?3×2=6,再算苹果树的棵数48×6=288(棵)。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但第二种方法明显层次更高,对那些智力较好的同学来说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这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的形式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的基本理念。
2.在讲述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等概念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认识更加深刻,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操场上的大树有多高?”针对这个问题,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说直接爬上去测量,有的说与大树合影,看看大树大概是人的几倍,有的说利用影子进行测量,有的说用竹竿伸到大树顶部,然后测量竹竿的长度……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方案,可以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实地测量,不断加深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面,提高了他们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以学定教的基本要求。
三、夯实以学定教的教学功力
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文化底蕴、教师的育人素养、知识基础、教学经验、实践能力等都是制约有效实施以学定教的要素。要全面推进以学定教,提高教学水平,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提高自己以学定教的教学素养。(1)坚持阅读的习惯。书籍文献凝聚了人类文明的成果,教师在以学定教的具体实践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要及时查阅相关资料,同时向书本学习,就是与不同的人对话,能获得心灵的启迪、体会能净化人的心灵,能让人不断提高。(2)向名师学习。人各有所长,名师有其独特的教学方式,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多向周围的优秀老师取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3)向学生学习。“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的教学水平怎么样,学生最有发言权,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向,根据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能否敞开胸怀向学生学习是衡量一个教师的标杆。向学生学习,既是教师提炼教学功夫的需要,也是在实践以学定教教学过程中始终应坚持的教育态度。(4)向实践学习。“实践出真知”,任何事情,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取的进步,只有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才能知道教学方式是否合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
尊重生命,尊重孩子学习权益,包括尊重孩子选择学习方式的权益;教书育人,育人是核心,包含教师培育孩子良好心智的神圣责任。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重要活动,横向上影响着其它学科教学和其它认知活动,纵向上对孩子以后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将产生影响。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本着教书育人的目的,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做到以学定教。有人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这正体现了以学定教的基本理念,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现教育的本质,“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参考文献:
[1]数学教学从“以教定学”到“以学定教” 施俊进 《教学与管理》 2009年11月
[2]“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教学策略的探讨
关键词:勾股定理;教科书;呈现方式;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36-03
一、勾股定理史话概述
据史书记载,中国的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利用勾股定理测量两地的地势差,是世界上有史记载的第一位与勾股定理有关的人,又有研究表明:古巴比伦时期数学泥版文献中的一些几何或代数问题表明,勾股定理早在公元前两千年就在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中国古代,勾股定理的特例以及一般情形的叙述见于公元前2世纪成书的天文数学著作《周髀算经》“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这是说长方形当宽3、长4时,对角线长为5,已明确直角三角形最简单的边长关系,《周髀算经》经文中已经包含了勾股定理的一般证明。在稍后一点的《九章算术》一书中,勾股定理得到了更加规范的一般性表达。书中的《勾股章》说:“把勾和股分别自乘,然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再进行开方,便可以得到弦。”把这段话列成算式,即为:弦2=勾2+股2,即:c2=a2+b2。2002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就是赵爽所用的弦图。刘徽的证明见于他的《九章算术》注“勾自为朱方,股自为青方,令出入相补,各从其类,因就其余不动也,合成弦方之幂”。刘徽原图已失传,清代数学家李锐(1769-1817)对其作了复原。
二、三种版本教科书中勾股定理的呈现方式的比较
勾股定理作为数学界的一朵奇葩,在中学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当今应用比较广泛的三种版本教科书,分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以下分别简称人教版、北师版以及华师版),对于勾股定理的讲解都有着各自的特色。
1.勾股定理的引入。三版教科书在勾股定理这一章的开始阶段,都介绍了中国有关勾股定理的数学史。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中国数学以及数学家的自豪感,满载激情与兴趣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人教版数学教科书给出了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的用砖铺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给出相应的图形,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这种数量关系。加入了西方数学史内容,让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更加广阔。在北师版数学教科书中,给出了一个具体的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自己去探讨。在华师版数学教科书中,利用经常使用的两块直角三角板三边长度的测量去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成功的新课引入,要包括以下几部分: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能承上启下,使学生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④能为新课的展开创设学习情境。人教版数学教科书引入方面的设计包括了这四个部分,尤其利用毕达哥拉斯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
2.勾股定理的过程展示。新课讲解的过程展示,是数学学习的过渡与理解的重要环节。教学过程的展示就是一个体现材料,呈现语言、知识以及任务的过程。人教版数学教科书通过赵爽弦图体现了数学材料,把数学史很好的结合到了课堂中,让同学们理解与认识勾股定理背后的文化意义,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着积极的作用。北师版和华师版数学教科书则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识,体现了新课改的主题。各教科书各有所长,从不同方面让学生认识与理解勾股定理。
3.勾股定理的习题设计。习题是数学学习中对数学知识的复习巩固与升华的重要环节。在三版数学教科书中,习题设计都和实际生活相联系,也就是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很多种,人教版与华师版数学教科书直接就给出了一般的习题,而北师版数学教科书则加入了数学史,比如,“如图是美国总统Garfield于1876年给出的一种验证勾股定理的办法,你能利用它验证勾股定理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著名画家达芬奇对勾股定理也曾进行了研究”等等。这就多了精神与文化层次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文化发展的探索。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习题的功能也应与之相匹配。而数学史的融入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带着对数学史的认识与探索,去自主发现、实践、探索与交流知识,从而极大的促进了数学学习的热情,自己也能发现与得到伟大数学家探索到的知识。
4.勾股定理的阅读材料。数学教材中阅读材料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集趣味性、知识性、史料性、教育性于一身,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拓展,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极好内容。因此,好的全面的阅读材料对数学学习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人教版数学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是勾股定理的证明,涉及了毕达哥拉斯的证明、弦图的另一种证明以及美国总统Garfield对勾股定理的证明。北师版数学教科书的每一小节后,都有相应的数学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涉及到了勾股世界、勾股定理的“无字证明”以及勾股组数与费马大定律,让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华师版数学教科书中阅读材料包括勾股定理史话和美丽的勾股数。其共同特点是通过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数学史教育,渗透了德育教育,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家的成就产生自豪感,从而起到督促自己学习的作用。不同的就是材料的选取,人教版的阅读材料仅从证明方面对勾股定理作了补充介绍,而北师版和华师版阅读材料涉及的面很广,不仅介绍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更多地体现出了勾股定理发现与发展这一长远历史背后的文化,让学生能够整体把握勾股定理的发展历程。
三、勾股定理的教学建议
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要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在这个理念的倡导下,各版数学教科书的各个板块都蕴含了数学知识的历史文化。人教版数学教科书在引入方面设计得很好,但是在过程展示中没有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因此,当数学教师讲解赵爽弦图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证明。从而使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也更深刻。习题的讲解中,教师应多融入数学史的内容,激发学生钻研的精神,习题也不再干枯无趣,而是充满了乐趣与挑战。人教版数学教科书阅读材料有些片面,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相应的数学史知识,要掌握勾股定理的整个发展历程,从而把数学史融入课堂。北师版数学教科书整体设计得很好,唯一不足就是过程展示中没能很好的体现材料,教材中只利用了两个直角三角板三边长度的测量结果去找寻三边的关系,教师可以加入古埃及人利用绳子打结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例子,然后在引导学生去测量直角三角板三边的长度。北师版数学教科书习题设计得很有水平,数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与利用这些习题,从而更好的促进教学。华师版数学教科书也是在过程展示中没能很好地体现材料,也利用了测量直角三角形三边长。接着又提到了正方形瓷砖拼成的地面这个例子,仅仅这样去讲解这个例子,显得很枯燥,可以加入一些中西方的数学史增加趣味,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数学史对于学生数学学习具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到数学的发展历程以及数学家的探索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不管是哪版教科书,只是起到数学教学载体的作用,教师可以参考教材,但不能完全依赖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数学涵养,对于数学知识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有充分的认识,从而才能很好地适应与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才能体现出数学的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林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一)七年级上学期的安排。
七年级第9册的内容为:信息与信息技术(理论)、Word(操作)、Excel(操作)。教材内容涉及考试的三个模块,占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55%左右。
七年级上学期的教学内容非常重要,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所占比重很大。然而,上学期一般有17-18周,各校信息技术课时安排在七年级时一般安排1个课时,去除中秋节、国庆节、元旦,即不超过16节课,这个课时量相对第9册的内容而言很少。另外,由于七年级上学期距离考试时间较远,初中学习压力又比较重,从初中生大脑记忆规律和实际操作时间考虑,七年级上学期主要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应性为主。因此,学生在七年级时,我们更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无论如何,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应用技术课,其考试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为应试教育增加砝码,主要目标还是通过考试增强学生的基本技能,增加学生兴趣,扩展学生知识范围。
(二)七年级第10册的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理论)、Photo Impact、Movie maker、Power Point(操作题)。教材内容涉及考试的两个模块,占考试内容的30%左右。而下学期一般有16-17周,去除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妇女节、儿童节,按每周一节课计算,即不超过16节课时。结合内容而言,时间比较充裕。结合经验来看,计算机基础知识一般1-2个课时即可完成。Photo Impact不属于考试内容,可用4个课时。Movie Maker属于选修内容,并且Movie Maker在实际操作中,5分钟的影片以学生机房的硬件条件而言,导出时间达20分钟左右,初中课堂一节课一般在40-45分钟,连上讲课时间和操作时间,无法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有效完成教学安排,因此,Movie Maker一般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1个课时做演示操作,可以适当安排学生操作,但是不要导出。其余时间,教学安排以Power Point为主,并以制作电子报刊的形式安排复习Word和Excel。另外,利用所有学生需要制作演示文稿的机会,比如:元旦晚会、圣诞晚会、儿童节等,让学生合作完成幻灯片的制作。
(三)八年级第11册内容为:网络基础(理论)和Frontpage的使用。第12册内容为Flash和机器人。教材内容涉及考试的只有网络基础一个模块,占考试内容的15%。八年级整个学年,除非老师占用其他科目课时,否则,课时总量不超过32节。复习时间比较紧迫,要求教师抓紧时间将考试内容讲深、讲透。因此,Flash和Frontpage仅在八年级上学期做简单讲述,每个项目学生操作时间不要超过6个课时,共12个课时。从2012届实际学习情况来看,基本能完成教材要求。Flash中的元件、关键帧、两种补间动画、引导层、遮罩层基本能做简单应用,Frontpage中基本能完成对网页的布局和生成。
在八年级下学期剩余时间安排对三个模块理论知识的复习和Word模块、Excel模块和Power Point模块涉及考试操作的梳理。在期末考试中,安排笔试,既可以提起学生对信息技术科目的重视,也可以对复习起到督促作用,并且梳理知识点也可以为下学期的复习起到预习作用。
(四)八年级下学期以“任务表”的形式,进行复习。
操作题包含三个模块:Word、Excel、Power Point。由于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练习系统在5月份时才开发出来,在此之前,我们一直以“任务表”的形式进行复习。此任务表以高中会考操作题为蓝本,由教师自编。
图1 信息技术任务表
图1为八年级下学期,3月份Word复习中的任务表,完成时间为20分钟,基本50%的学生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0分钟内完成的学生将在剩余25分钟内完成扩展练习。
任务表的题目是根据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来编制的。将Word、Excel、Power point中的各个考点,以一个考点一条操作的形式编写出来。而正式的学业水平考试也是以这样的形式来考核学生。因此,以任务表的形式进行复习,可以帮助学生适应考试模式。
在进入5月份后,以“操作题”、“判断题”、“选择题”的形式组成试卷,给学生进行练习。尤其要利用好5月份的模拟考试,以我们的经验而言,由于我校准备的模拟考试完全按照中考标准流程,考试氛围非常严肃,在经历5月份的模拟考试后,不认真的学生基本收起玩乐的心思,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复习。
二、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五月份模拟考试成绩、7月份学业水平考试情况
尽管2012届自入学时,教育厅就已下发文件明确了中考改革,但是考试要求是在八年级下学期3月份才真正下发。在此之前,为了将来的学业水平考试,在进行教学安排时,必须将所有教材内容全部讲完。
在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在八年级上学期末安排进行以理论和操作步骤为内容的期末考试,5月份由云南省组织了第一次模拟考试,7月份正式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
我们以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世纪金源学校为样本,选取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5月份模拟考试、7月份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作为源数据,三次考试总分均为100分,题型结构为:填空题5题,共10分;单选题45题,共45分;多选题10题,共20分;判断题10题,共10分;连线题3题共15分。题目由教师参照高中会考自己编制。
学业水平考试按分数划分等级,A等:90分-100分;B等:70分-89分;C等:60分-69分;D等:0分-59分;P等:补考后60分以上。
表1 三次考试及格率对比
由表1可以看出:八年级下学期时,及格率为47.6%,超过半数的学生不及格;五月份模拟考试,及格率达到86.7%;七月份学业水平考试,及格率达到98.8%。
表2 三次考试成绩的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成绩逐次提高,也就是说,我们所采用的复习计划是有效的。
三、建议
尽管,我们教学计划给学生带来的成绩提升很明显,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不足。
首先,尽管制定“任务表”后,学生的成绩和动手能力有明显提升,但是学习兴趣却降低了。在和学生谈话后,学生表示,尽管任务表的正式程度引起了学生的重视,同时也加重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在任务表素材的选用时,增加一些娱乐性的内容,让学生觉得亲切。比如:Word素材可以定位为关于新生代明星的杂志封面制作。
浙江省201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333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要求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主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是小学数学课程总体目标中的( )
A.知识与技能 B.数学思考
C.解决问题 D.情感与态度
2.《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颁布的时间( )
A.1976年 B.1978年
C.1986年 D.1988年
3.小学数学教材中“小数除法”以“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教学的( )
A.重点 B.难点
C.关键 D.重点和难点
4.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新的学习内容是小学数学学习一般过程中的( )
A.输入阶段 B.相互作用阶段
C.操作阶段 D.输出阶段
5.在学习乘法2×3时,学生不仅知道结果是6,而且知道这是3个2连加,符号“×”表示相同加数的和运算,这样学习是( )
A.机械学习 B.接受学习
C.发现学习 D.有意义学习
6.“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用这种定义来揭示概念的形式是( )
A.种差 B.属加种差定义
C.发生定义 D.约定式定义
7.学习长方形面积公式,再学习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学习是(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例一规法
8.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表现为( )
A.主导作用 B.主体作用
C.平等作用 D.评价作用
9.范例教学法是属于教学方法系列中的( )
A.自学辅导型 B.引导发现型
C.情境陶冶型 D.示范模仿型
10.为导入新课或讲解新知识而组织的练习叫做( )
A.基本练习 B.单一性练习
C.对比性练习 D.准备性练习
11.说出某一节课的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是说课内容中的( )
A.说教材 B.说教法
C.说学法 D.说教学过程
12.在小学数学教材中,“0”的认识一般放在( )
A.1-5认识前 B.1-5认识后
C.1-10认识后 D.1-20认识后
13.提出“会写简单的路线图”的教学要求,是属于空间与图形内容中的( )
A.图形认识 B.测量
C.图形变换 D.图形与位置
14.在数据统计活动教学中,小学生最早认识的统计图应为( )
A.扇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象形统计图 D.条形统计图
15.在一份考测应用题试卷中,有四道试题的难度系数分别为P1=0.27、P2=0.44、P3=0.61、P4=0.72,则较难的题是( )
A.第一题 B.第二题
C.第三题 D.第四题
16.沿着实践中出现的结果追溯产生结果原因的个案研究方法是( )
A.追因法 B.跟踪法
C.谈话法 D.测验法
17.小学数学教学科研的最后一个环节是( )
A.搜集资料 B.制定方案
C.实施方案 D.撰写研究报告
18.在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个概念的外延关系是( )
A.属种 B.交叉
C.并列 D.叠合
19.为了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顺序,教材在编排上先学( )
A.分数 B.小数
C.百分数 D.比
20.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类型种类有(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数学科学大体上可分为( )
A.基础数学 B.应用数学
C.计算数学 D.几何数学
2.小学数学教材组织单位是( )
A.大纲 B.课
C.练习 D.单元
3.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4.以下概念中用概念同化方式所获得的是( )
A.偶数 B.长方体
C.质数 D.循环小数
5.数学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大致可分为动作的( )
A.定向阶段 B.分解阶段
C.整合阶段 D.熟练阶段
6.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遵循直观性原则外,还要遵循( )
A.启发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归纳与演绎相结合 D.理解巩固与探索创新相结合
7.以下属于电化的教学手段的是( )
A.图表 B.幻灯
C.录像 D.计算机
8.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 )
A.认知领域 B.情感领域
C.动作技能领域 D.应用领域
9.复习题一般结构有( )
A.宣布复习的范围和要求 B.复习
C.练习 D.评讲
10.课时教学计划包括的内容有( )
A.教学内容或课题 B.教学目的要求
C.教具、学具等教学手段准备 D.拟定教学过程
11.整数概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
A.数数和数的组成 B.数的顺序与大小
C.数的运算 D.数的读写方法
12.小学教学中,采用的主要计算方式有( )
A.利用计算器 B.口算
C.笔算 D.估算
13.在《标准》中,把实践与综合应用分成三个学段,它们是( )
A.实践活动 B.综合应用
C.统计与概率 D.课题学习
14.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按照评价目的分类有( )
A.诊断性评价 B.相对评价法
C.形成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15.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用数字表示数到用字母表示数,体现了数学思维的( )
A.从类比到归纳 B.从特殊到一般
C.从具体到抽象 D.从分析到综合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数学问题
2.顺应
3.实验法
4.导向功能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特点。
2.简述数与代数的教学意义。
3.简述以往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
4.简述数学规则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论述小学数学新授课的教学一般结构。
2.论述建构主义学习观。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本课的名称:牛顿第二定律及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探究后的第二课时)
本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知道力的国际单位制定义,能初步运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基本掌握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方法及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感悟物理的科学的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物理学规律的简单美。
(2)通过学习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1)独特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2)让学生在学习与讨论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增加学习物理的兴趣。
请说明导入环节在这堂课中的意义,以及信息技术如何起到优化作用。
如何让课堂教学更精彩,优秀的课堂导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节课堂导入是教师精心设计,通过演示小实验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本节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导入,主要是让演示小实验更加形象化、直观化、可视化,使实验看的更清楚,放大细节,加强体验与互动,进而形成学生集体记忆,产生强烈的求知探索欲望。
第二步:技术支持的导入设计
说明:在这一步里,请将你在导入环节上要说的话,预估的时间,所采用的信息技术支持(请具体说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导入效果,并截取重要画面,链接相应的文档)呈现在下表中。
导入语: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了:物体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与所受合外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相同。
请大家看演示:在这个盛满水的玻璃瓶中,放入了一个黄色的乒乓球,现在将瓶子横放在水平桌面上,乒乓球浮在瓶的上壁顶大约中间位置,处于静止状态。下面,当我让瓶向右做加速运动时,请大家猜想:乒乓球将会在瓶中,不动、向左、还是右运动呢?好,请大家把你猜想的结果记到你的笔记本上。让我们集中精神注意观察。有的同学说没看清,没关系,上课前,我就本实验做了个视频,让我们再来看下视频,还没看清,那就再看下我在视频中的截图对比。
和猜想的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今天还要深入研究和运用牛顿第二定律。
时间:5分钟
信息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支持的讲授环节优化(二)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本课的名称:牛顿第二定律及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探究后的第二课时)
本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知道力的国际单位制定义,能初步运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基本掌握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方法及步骤。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感悟物理的科学的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物理学规律的简单美。
(2)通过学习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1)独特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2)让学生在学习与讨论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增加学习物理的兴趣。
请简述讲授环节的目的和内容,并说明在讲授环节中,你是怎样应用信息技术的,以及信息技术是怎样起到优化作用的。
本节教学设计以新课改为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引导启发学生为主,培养学生学科基本素质,渗透理想简化物理现象和等效处理问题的思想,让学生在体验中总结,在学习中体会,进而形成基本技能和良好的素质。本节利用信息技术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呈现系统逻辑,乒乓球和水球的等效代换,找准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步:技术支持的讲授设计
说明:在这一步里,请你在下表左栏简述讲授环节的主要教学活动(一至二个),并在下表右栏具体说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讲授效果,请提供截取的重要画面及相应文档链接)
教学活动简述:一、牛顿第二定律
数学公式推导
二、力的单位
介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三、例析
例一、课本例题1
实现小台阶,基础为先。
例二、如图。盛满水的瓶中有一乒乓球,浮于上壁,当推动瓶子向右做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运动时,乒乓球将在瓶中不动、移向瓶的左端、还是移向瓶的右端?
信息技术支持的评价优化(三)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说明:请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针对一至两个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设计,在表格呈现您设计此项评价的目的、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及需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注:两个评价设计不能雷同。)
本课的名称:质点的认识
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点的概,能判断一个物体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否看成质点。
2、理解位移的概念,道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从物理现象中抽象出质点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2、通过对新知识的研究,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