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概念教学

历史概念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历史概念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历史概念教学

历史概念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历史时间概念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7-023-01

一、历史时间概念的形成

现在是过去的继续,未来是现在的发展,这就是时间的一度性。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恩格斯曾经这样说:“任何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及时间,离开时间的存在和离开空间的存在,是同样的大的荒唐。”因此,任何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都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的要素。没有时间,历史失去了存在的形式,就无历史可言。因此,历史必须严格按时间顺序编纂。讲述历史也必须严格按时间序列进行,学习历史也必须严格按时间顺序推进。

只有在时间序列的一定位置上去把握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才是准确的、合理的、易于理解的。因此掌握好历史时间概念,对于正确理解历史事件和公正评价历史人物,都是不可缺少的。

二、教学历史时间概念的方法

(一)正确理解时间概念科学含义的方法

所谓科学的时间概念就是:一方面指单纯的年代,另一方面指该年代所联系的逻辑历史内容,即每一历史时间所联系的丰富生动的历史内容以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只有把这两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才使时间概念具有科学的含义。比如,1919年5月4日,这个年代,我们不仅要知道它是我国“五・四”运动爆发的年代,更要明白,它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是我国运动的开端。只有这样将两方面有机结合,才称得上完整和科学的历史概念。

单纯年代以及和年代所联系的逻辑历史内容,两者缺一不可。而其中年代所联系的逻辑历史内容,是更实质更重要的。比如讲述中国历史《西汉同匈奴的战争》,可依年代所联系的逻辑历史序列来叙述:

匈奴再次强盛,冒顿单于任首领

匈奴骑兵掠夺边郡,并再次占领河套。(说明这是在匈奴强盛之后。)

汉战败后采取“和亲”办法。(因汉初经济未恢复,无力反击匈奴,所以,采取这一暂时办法。)

匈奴骑兵践踏到长安附近。

反击匈奴的准备。(这是在匈奴不断侵犯之后,同时也在国内经济逐步恢复之际。)

诱单于入塞,“和亲”关系断绝,战争开始。(这意味着反击的准备已就绪,也是对匈奴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第一次大战,汉夺回河套。(首先解除长安的威胁。)

第二次大战,汉夺回河西走廊。(隔断了匈奴跟氐羌的联系,匈奴两度失去肥美牧地,又引起内讧,力量削弱。)

第三次大战,匈奴又败退大沙漠以北,对汉的威胁基本解除。(这是匈奴的彻底溃败,连续三次反击的胜利结果,使长城以内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安全得到保障。)

这样,虽未提出某年某月如何如何,然听者已了解历史事件的进程,自然分清事件的先后顺序,这说明逻辑历史内容,在形成完整的科学的历史时间概念中的关键地位。关键地位并不能替代完整的科学的时间概念,不要使之与单纯年代有机结合起来。必须叙述,西汉建于公元前202年,第一次和匈奴之战在公元前127年,那么,学生就很容易确认匈奴掠夺边郡,“和亲”办法,对匈奴战争的准备,是发生在公元前202年和公元前127年之间。而夺取河西走廊和追击匈奴至蒙古大沙漠以北是在公元前127年之后。至此,听者才能形成完整的科学的历史时间概念,否则,舍去年代或舍去和年代联系的逻辑历史内容的任何一方,都将不能达到目的。

中外历史上,有关社会形态的分期,就是完整的科学的时间概念的运用。比如中国史:

公元前21世纪,夏建立,奴隶社会开始

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开始

公元前1840年,清朝后期,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世界史:

……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世界进入封建社会。

公元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世界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二)明确时间概念的辅助方法

明确时间概念的根本方法,就是明确完整的科学的时间概念。此外还可借助於一些辅助的方法。

第一、对跨度较大的相对年代,用比喻法掌握

人们常称我国原始社会是“漫长的”。到底多“漫长”?学生感到玄乎,无法把握。我们可用比喻说明之。原始社会大约从一百七十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到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建立前为止。而奴隶社会至今则约四千年左右。原始社会到今好比416页的一本书,原始社会的时间相当于415页,奴隶社会至今的时间只相当于1页。这样讲,可使学生明白易懂。

历史概念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概念;概念教学;历史教学

在大多数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以大量的历史事实填充课堂,一堂历史课变成了要死记硬背的历史事件和年代数字.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不少弊端,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减,学习效率也大大降低.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实施课程,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果,把新学到的知识整合到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里,真正地理解历史知识,基于概念的教学为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回答.

1概念及其概念教学

1.1概念

1.1.1概念的界定

概念(concept)代表着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是一种简单的表征形式譹訛.以上是心理学方面对于概念的界定,在将概念这一抽象的词汇运用到教育教学方面时其界定将会发生变化.“概念教学”理论中“概念”与一般心理学上的“概念”的含义有所不同,它是指学生关于某一对象的观点、看法譺訛.

1.1.2概念的特性

(1)概念本身能够被归类.概念,像其他事物和理念一样,可以分类,“概念是用来将知识和经验组织到类属中的”譻訛.(2)概念是通过例子和非例子来学习的.学习特定的概念需要识别概念的例子和非例子.譼訛概念的学习,实质上就是理解一类事物共同的关键属性.(3)概念受到社会背景的影响.美国人对于“贫困”概念的理解与非洲欠发达国家的人对之的理解会有很大的不同.(4)概念有定义和称谓两个部分.所有的概念都有名称或称谓,了解称谓并不意味着学生理解了概念,这正是概念教学的难点.(5)概念有关键属性和非关键属性.某些属性是关键属性,可以将某概念与其他所有概念区分开来.某些属性可能只出现在同类的部分成员而非全部成员身上,这些属性被称之为非关键属性譾訛.

1.2概念的学习

1.2.1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指的是从大量的具体事例中,以比较、归纳的方式,抽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或一类事物的关键属性,使符号代表这些属性的过程.

1.2.2概念的同化

概念的同化,指的是新学习的概念通过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念得到其内在涵义(一个事物的本质属性或一类事物的关键属性)的掌握过程.根据新概念与已有概念的关系,概念同化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的学习,即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组合学习.1.2.3概念学习的要素.(1)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好的定义具有两个要素:一是指出新概念所隶属的更一般的类别;二是给出新概念的定义特征.(2)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概念的关键特征越明显,学习越容易.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可以采用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的方法促进教学.(3)正例和反例.概念教学需要举例说明.正例最有利于概括,便于学生从例子中概括出共同的特征.反例最有利于辨别,有助于加深对概念本质的认识.

1.3基于概念的教学

1.3.1概念的获得教学

运用于相对而言重要并且具有比较清晰的属性的概念.通常包括概念的确认、例证的确认、假设的提出与验证、概念的命名、概念的应用与概念的获得这几个阶段.其核心是向学生提供概念的例证讀訛.

1.3.2概念的形成教学

概念的形成教学的教学阶段包括资料的形成、资料的分组、赋予各组以标志、范畴的扩大、概念形成的反思阶段讁訛.

2中学历史概念教学

2.1中学历史概念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1.1历史概念教学符合有关于学习的理论.概念

教学是建立在众多的有关与学习的理论之上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认知结构思想和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很好地说明了概念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布鲁纳认为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最为重要的是对认知结构的调整,学习者把同类的事物联系起来,赋予他们意义,并把他们连结成一定的结构.知识是围绕基本命题及统一的概念体系被组织、被建构的.輥輮訛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輥輯訛

2.1.2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关于人类如何认识世界的理论,其中对于教学最有贡献的是“认识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随着人的成长,人需要经过四个认知发展的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在中学生阶段人已经可以处理概念化的较为抽象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越来越依靠抽象的思维来解决问题,在中学生阶段开始学习概念,会为以后的更为复杂的学习打好基础.

2.1.3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最新版的历史课程标准之中,对于历史概念的形成有了明确的要求.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有这样的表述:“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2.1.4整合性课程单元的需要

在我们今天看来,传统的历史课程仿佛是一本手册,其中塞满了要死记硬背的历史事件和主要年代数字.课堂中惯用的一种思维就是要求学生“弄清某一事件产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后果”.我们应该给历史课程提供一个概念性的结构,使学生把新知识整合到自己的信息储备中.通过概念核心来实现整合课程这个目标,把事实和活动主题相协同,达到更高层次的课程与认知的整合.

2.2历史概念释义

2.2.1历史概念的涵义

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反映了历史事实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是在具体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与概括等思维活动形成的规律性历史知识.

2.2.2历史概念的分类

心理学上将知识分类成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陈述性知识是回答“是什么”的知识,而程序性的知识是回答“怎么做”的知识.例如“”和“阶级社会”这两个概念,前者属于历史知识概念,而后者属于历史理论概念.程序性历史概念包括了历史思维概念.历史思维概念是指从历史知识概念出发,深化到历史理论概念过程中的基本思维方式.

3中学历史概念教学的实施

3.1上课前的准备

3.1.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学生并不是头脑

空空地来到教室的,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经验,并把这些经验的观念带到了课堂.学生的这种依据其日常生活经验而获得的概念称之为“前概念”.这些观念可能会对历史教师有所帮助,但也可能会带来一些阻碍.如果不考虑他们的这些先前就有的概念,而一味的灌输新的对他们来说陌生的概念,那么他们也只能是像应付考试时那样地记住,到考试结束后忘的一干二净.

3.1.2选择关键概念

历史开始于疑问、问题、困惑、好奇和神秘,历史学家总是围绕着问题展开历史研究.如果说历史学家研究历史是由问题驱动的,那么,只要学生了解了相关的基本问题,也有可能发现历史的生动、实用性及意义.輦輯訛因此,历史教师在设计历史问题时,要运用历史和教学两种逻辑,不但要关注史学,而且要考虑学生及其学习历史的情境.

3.1.3定义、分析概念

对于教师而言清楚一个概念的关键属性和定义在什么地方出现很重要.一旦教师选定一个概念来教,并根据关键属性下定义,就要举出这个概念的例子和非例子来加以分析.选择例子和非例子是很困难的备课任务.3.1.4概念图表.俗话说“一图抵千言”,图表是一种直观的材料,是帮助学生连接新旧信息的好方法.在历史教学中,用简明的文字、数字、表格、符号等表示历史概念,能够直观的把概念展示出来,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简明清晰,并且还能够突出重点.

3.2教学课实施的步骤

3.2.1呈现目标,创设情境.教师在上课时向学生

清楚地介绍教学目标是什么以及这堂课怎么上.先简单地概述课堂步骤,告诉学生这节课要学习的重要概念是什么,并强调掌握这些概念的重要性.如《历史教学课例分析》一书中,曾晓玲老师讲解“美国的霸权政策”这一课时采取的方式,先提问前面所学关于二战的知识,后讲解二战后的国际形势.在这个过程突出“霸权”这一概念.

3.2.2引入例子和非例子,检测学生的理解水平

是先定义、命名一个概念,然后再提供例子和非例子还是反之进行,这取决于教师,哪种方法顺序适于所要教授的概念则用那种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所提供的例子就是史料,一个概念或一个观点的掌握建立在史料的基础之上.

3.2.3分析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学习内容的整合过程

教师要求学生回想并且叙述对概念进行思考时他们是怎么想的,提示他们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把新学习的知识和自己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连结起来.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即要让学生运用“元认知”的方法.元认知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学习者要有意义地学习就要自主地控制自己的学习、有意识地界定学习目标以及监控自己的学习.

3.3历史概念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3.3.1概念的清晰明确.教师的教学清晰度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讲授的清晰度是决定学生能学习到多少内容的很重要的因素.在概念教学中把概念清晰的展示出来是特别重要的,概念教学的基石是基本的概念,基石如果不牢固后续学习就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应该确保自己透彻地理解自己所要讲的概念.

3.3.2概念教学并不是概念唯一

概念是一个基础,而不是单纯的只讲解概念,然后记住概念.概念教学并非只是给出定义、了解了概念的内容就完成的,概念教学是一个将新的概念知识整合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复杂的知识建构过程.

4结语

要想吸引学生专注在学习上,教师必须做出努力,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上做足功夫.概念教学正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首先概念教学关注学习者先前具有的知识概念,了解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设计实施课程,学习者在课堂中所体验的知识与其在课堂外的体验相结合,如此对于学生具有一定吸引力.其次,概念教学是根据心理学的科学知识原则来实施的,依据知识的生成和获得的原则性规律,学生在课堂中就能更好地将新学习的知识逐步的消化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概念性课程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了出来,反映了从无意义的新知识到有意义的新知识的过渡.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学习掌握对于陌生知识加工的技能性知识,成为一个解决问题的实践者.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9.

2.郑毓信.教育科学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445.

3.渊美理查德I阿兰兹.从立新等译.学会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汪瀛.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渊2011年版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6.渊美H.LynnErickson.兰英译.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7.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陈龙.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历史概念的有效教学[J].贵州师范学学报2011(5).

9.渊美M.苏珊娜多诺万约翰D.布兰思福特.张晓光郑葳译.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要要要课堂中的历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历史概念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概念;学生

1. 物理概念教学的意义

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概括化和抽象化的思维形式,又是物理学习或物理思维的基本单位。在概念教学中,不管是“接受学习”或者是“发现学习”,教师或教材的干预绝对不能取代学生自己的观察、经验、知觉、操作、实验、探索和思维等必要的心理活动。正是这些心理活动以及个体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才能找出我们所研究的物理现象或情境的异同点,抽出其本质的、有别于其它的特点的属性,借此形成物理概念。形成初步概念以后,还要从与其它概念的比较、分析中,从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中,从学习有关的物理规律中,从反复应用概念去解释现象或解答问题中,不断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引导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和发展对概念的理解,是学习物理学方法、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重要过程和途径。

2. 概念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2.1 表象引入,去伪存真。表物理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理表象的丰富、直观和准确。在物理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中,物理表象的作用是桥梁和中间环节。有些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不能进一步观察和感知时,物理表象就成为记忆和想象的基础和具体思维的材料。物理表象逐渐地概括和抽象,使它离开直觉性基础,抽去它的形象的内容,就形成物理概念。在物理教学中,要建立生动的概念表象,可以通过以下手段:(1)出示实物,进行实验。(2) 通过多媒体展示,如演示机械波的波动情况以及原子物理中的问题。(3)运用学生的亲身经验,列举实例,唤起学生记忆中的有关表象,为建立概念创造条件。(4)对于抽象性相对较高的物理概念,则精心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进行类比,化抽象为形象,建立类比表象。(5)对研究对象进行生动描述,让学生展示丰富想象。

2.2 还原对规律认识的历史,注重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利用科学史情景进行教学,可以把教科书中的物理知识及其历史进程中所蕴涵的科学思维方法作为基础,有机的渗透科学史等方面的知识,依据学习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把讲授知识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它的特点是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物理课程中概念、规律、公式、定理等知识,还可以从中学习和领悟科学思维的方法,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2.3 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能力。新课程非常注重对学生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让学生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让他们经历一些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充分体现了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倡的“注重自主学习”的理念。在概念教学教学中,利用实验等手段探究,不但可以掌握概念本身的实质意义,而且可以体现新课程的多维教学目标。

2.4 理解内涵、掌握外延。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过程。概念引入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概括,归纳、准确地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在教学中应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利用已有概念、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来获得新的概念。比方用“比值”的方法进行某些物理量的概念教学时,例如:加速度、平均速度、电场强度、电容、磁感应强度等概念,在建立这些概念时,我们应向学生交代物理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搞清这类概念表达的状态变化率、效果或物质某些方面的属性等,从这些量度公式中理解它们的物理过程与物理符号的真实内容,切忌被数学符号形式化,忽视了物理概念的丰富内容,一定要从量度公式中揭示所定义的概念与有关概念的真实依存关系和物理过程,防止学生死记、硬背和乱用。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学生对电场强度和电场力的区别和联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那么在他们继续学习电势、电容、电源电动势等概念时,就容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5 在运用概念过程中得到巩固。(1)通过纠正错误前概念来巩固概念。物理概念主要是在运用中得以巩固。概念的运用是把已经概括化的一般属性应用到个别特殊的场合,其运用过程也就是概念的具体化过程,通过实践检验,可以纠正错误的前概念。在教学实践中对新的信息进行判断,作出明确选择,进而使被选择的信息与原有的思维方式、认知结构和基本看法相互作用,从而使原有的思维方式、认知结构和基本看法更加充实、完善或发生根本改变。(2)采用变式, 加强概念的综合运用。以某一原形题为基础,实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使学生在解题中熟练而灵活地掌握物理概念。

2.6 类比扩展,深化概念,形成体系。任何一个概念,总是与其他概念既有一定的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概念系统就是概念之间区别和联系的反映。每一个物理概念都在相应的概念系统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也只有在概念系统中去掌握物理概念,才能更准确地掌握它。通常,概念的系统化阶段一般在单元小结,复习阶段完成,每结束一个单元或几个单元的教学都应进行归类与分类。根据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用一定图式组成一定序列的概念体系,把学生感知“孤立”、“散装”的概念纳入相应的教学概念体系中去。对一些邻近或联系密切的概念可用类比方法,引导学生概括出概念之间的异同,让学生获得一个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

历史概念教学范文第4篇

一、利用现代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这种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香港》时,我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和声音于一体,展示当时香港的伟大历史情景,这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认识历史、感受并分析历史,从而记住历史,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极大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创设活动情景,学生充分参与

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活动情境,常用的课堂活动形式,有如下几种:分组讨论、小组搜集资料、课堂表扬及其他课堂活动形式。有时还可以把几种形式结合起来使用,那样效果更好。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一册18课《三国鼎立》中教授两次重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经过时,我放手让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和书本知识相结合来讲述事情的经过,评价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等,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并作出分析、判断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评价人物的能力。

三、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面对的是一群鲜活的人,而不是压抑地、死气沉沉地接受知识的容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用传统的观念去控制课堂,毫无疑问,学生的心理安全与自由将受到严重威胁,不敢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创新的意识也必将被扼杀在摇篮里。为此,教师的角色要从“传授型”向“导向型”转变,改变“一言堂”式的授课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的好奇心、独创性和独立性得到全面保护。最后,教师可以大胆对教材进行整合,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初中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学生年龄小,有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理解不了,教师可以先将中国古代史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讲给学生,让学生头脑中有个大致的框架,然后再具体讲述每一个阶段的历史,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比分析能力的培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

历史概念教学范文第5篇

【案例再现】

首先,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们搬一搬自己的书桌,体会手部肌肉紧张的感觉,感受书桌对手的作用。然后,我又让学生们用脚去踩一踩自己座椅的横梁,体会脚底肌肉的紧张感。再次用头顶起物理教材,体会头顶压迫的感觉。而后我提出问题,我们的手臂、脚底和头顶是否都会有肌肉绷紧的感觉呢?这就是力的作用。同学们能够举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存在刚才我们所体会到的感觉吗?于是学生们开始不断搜索头脑中的生活现象,提出了如手提水桶,脚踢足球,抬饭箱、推购物车、打篮球等等与他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这些活动都会感受到力的作用,有效地让同学们通过感知体会到力的存在。

其次,我进一步提出问题,大家现在回忆刚才我们头顶物理教材的感觉,和现在头上没有任何东西的感觉相同吗?如果我们不去搬书桌,不去踩座椅的横梁,不去打篮球,不去提水桶,那么我们的手脚还会有刚才的肌肉绷紧感吗?通过进一步的提问,学生们很快清楚了没有这些物体力的作用效果也就随之消失了。很好的理解了物质性,即没有物体力是不存在的。然而,这并没有让我停止追问,因为理解需要进一步的形成语言才能在头脑中形成记忆。于是我又进一步的追问,书桌、书本、座椅、篮球等等我们能否给他们取一个共性的名称呢?学生们有的说“东西”,有的说“物体”……答案不一而足。经过我们最终的讨论,大家一致觉得“物体”更加科学与正规。于是由学生总结出了力的物质性。

第三,接下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力的相互性。我设计了学生掰手腕比赛,同桌间体会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学生们参与的热情很高,彼此在较量的时候都倾尽了全力。也就在这个时候体会到了自己在施加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对方施加的作用效果。而后我指出,是不是只有存在生命的物体才会在你施加力的同时反过来给你作用呢?我们不妨再用手去敲击桌面,体会桌面是否给会给手施加作用?同学们的再次参与进一步体会到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于是对力的相互性有了深刻的理解。

第四,我提出问题,让我们根据刚才的体验一起来归纳一下力的概念,它需要物体的存在,同时又具有相互性。那么我们该怎样用简短的语言来概括这两种性质,从而给力一个合理的概念呢?学生再一次积极参与,这次给出的答案更加多样。但不论哪一个都仅仅围绕着力的两个基本性质展开。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所总结出的答案本就不需要制定一个什么样的标准。不论哪一种,只要是正确且严密的,我都给出了积极的肯定。

整堂课的学生参与度极高,热情高涨。特别是最终形成概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思考,组织语言,竞相展示的学习热情,让我看到了传统概念教学中所不能体现的魅力。

【案例启示】

1. 物理概念教学应该更多的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生成过程。这样既能够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课堂给学生,又能够很好地完成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生成。有效地体会了概念建立的过程与方法,符合新课程理念。

2. 物理概念的教学要由体会入手,避免文字先于情景。所有的物理概念都是通过生活而提炼出来的。所以我们应该多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听、嗅等方式去感受它的存在。并通过体验式的活动去体会概念中所深藏的含义。这种方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符合概念形成的基本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