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动课堂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灌输式,在大学课堂也是如此。教师讲,学生记笔记,已经成为当前各个高校最主要的课堂教学方式。当然对于公共课,由于选课人数众多,这种讲授方式无可厚非。而对于小课堂的专业课来说,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充足的互动时间,并且通过课堂互动,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医学教学来说,也是如此。医学与其它门类不同,它的综合性比逻辑性以及推理性都比较强,因此,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索,认真总结,将所学知识综合起来,才能对疾病的成因、临床表现以及发病的机制等进行记忆。特别是在诊断疾病时,需要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综合起来进行分析,然后做出诊断。因此,这就需要在教学时,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互动是双向的,教师向学生提问,同时针对疑难问题,学生也可以向老师进行质疑。通过互动,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对于所学的知识也能记忆的更加牢固;同时,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针对他们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能够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一个清晰的直观的认识。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这样不同基础的学生情况都在教师的掌握之中,便于教师因材施教。
二、医学教学中课堂互动策略分析
前面已经明确了医学教学中课堂互动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课堂互动的相关策略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动必须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
医学课程有些内容学起来比较难以掌握,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师在互动的时候,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在提问中逐渐明确学习的重点,进而掌握相关的知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授支气管哮喘时,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定义上。支气管哮喘的定义包含了多项内容,包括发病机理、临床表现以及哮喘病的本质。这么多的内容只有对定义充分理解了,才能真正的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的掌握这个定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比如,哮喘病的发病原理是什么?其临床有什么表现?哮喘的本质是什么?学生通过回答教师的提问,加深了记忆,对定义中的内容也有了明确的区分,这样学生就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抓住互动的良好时机
课堂教授所需要的互动,并不是一节课都要一直向学生进行提问,而是在坚持传统讲授方式的同时,选择合适的机会与学生进行互动。通常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就需要进行互动教学:首先,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部分学生出现走神以及厌烦神态时,可以适时的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将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再次拉回到课堂上来;其次,在学习新内容的时候,这个阶段,学生对于即将学习的内容不了解,因此,可以设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在上课时能够抓住重点;再次,当学习到一定程度,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一节课的讲授快要接近末尾时,课本上的知识基本上讲授完毕,这个时候,教师要有意识的设置一些拓展思维的问题,启发学生,使他们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究,以便收获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能力。
3.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进行互动
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治病救人,因此,可以说,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将来学生毕业之后,都要从事医生职业,都要与病人打交道。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引导教学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提问:一位患者,咳嗽严重,并有血吐出,针对这种情况,是由哪些原因所致,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检查来确定病症。这都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以后的实践中,学生如果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不会手足无措了。所以,为了能够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教师要寻找一些实际的案例在课堂上讲授,通过提问,让学生分析,以便训练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
4.要掌握课堂互动的技巧
在医学教学中,提问方式是多种互动技巧中的一种,教师应该掌握多种互动技巧,不应该只使用一种方式进行。通过笔者自己的教学体验,总结了几个互动技巧:首先,直接提问与间接提问相结合,对于一些定义性的问题,可以进行直接提问。而间接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使其更好的思考问题。例如,在讲授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时,可以向学生提问造成这种病的病原体有哪些,然后根据病原体来激励学生思考,寻找治疗的方法;其次,追问法,学生回答完教师的一个问题后,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学生提问,从而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例如,在提问“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定义时,可以进一步提问其本质,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这个病症的了解。
三、结束语
“曲线与方程”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内容,既对必修2中解析几何初步学习进行了延伸,又为后面学习圆锥曲线做好了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2中已经学过直线和圆的方程,体会到了解析几何的基本方法――坐标法的好处。但没有从理论的角度探索曲线与方程的关系,表现在求解一些轨迹问题或曲线方程的时候常常出现范围错误的现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定义。
难点:运用定义验证曲线是方程的曲线,方程是曲线的方程。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定义。给出一些熟悉的曲线的部分图象后能确定变量的取值范围。能够根据所给的方程画出相应的图形。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对定义的总结与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信心。
五、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能力培养为主攻的原则。我采用引导发现、问题引领等方法。
六、媒体资源选用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PPT制作课件,利用天宫一号的视频来让学生初步体会曲线与方程的关系。
七、教学流程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首先利用天宫一号的目标飞行器成功发射的模拟动画,使学生初步体会曲线上的点与方程的解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同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我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什么叫曲线的方程,什么叫方程的曲线,在学生自我归纳的基础上,教师给出标准的定义将其感性认识理性化。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定义,我又从集合、充要条件两个不同角度进行剖析,也为后面解决问题做好了铺垫。
为了检测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和应用,在习题配备上,我采用了二、二、三的结构。
首先给出两组练习,并设置问题。接着设置两道例题,让学生掌握利用定义判断及证明方程为曲线的方程。通过师生互动完成例题的证明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严谨和简洁。
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老师作适当点拨引导,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布置课后作业。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由弗里曼在公司管理方面提出的一套重要理论,他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任何能够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这种实现影响的个人或组织”,后来他又将这一定义修正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因公司活动收益或受损,其权利也因公司活动而受到尊重或受到侵犯的人”。从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具体参与到组织运行的个人与整个组织到利益是相互关联的,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一荣俱荣,而利益相关者理论经过多年的延伸、发展,已经在很多行业和领域得到了应用,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也有很多相关研究。而针对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研究与探索就显得十分必要。在独立学院传统的高等数学课堂中,师生进行互动的过程往往比较尴尬,没有形成一种良性的、多人参与的互动环境。
二、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基本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相关的研究与应用,基本模式主要是任课教师在课前将制作好的微课视频和相关资料利用网上载体推送给学生,让学生课前带着任务先行预习并完成相关任务,同时任课教师和学生针对课程内容也会在课前有相应的网上互动,教师在课前主要起到任务布置及课程引导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进行知识的串讲或者对学生课前普遍不太理解以及比较重要的部分进行精讲,而不再对整个课程的具体知识进行详细深入的讲解,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教师之前布置的任务进行发挥,体现学生的能动性,实现课堂的互动。课后则可以根据学生课前和课堂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在整个翻转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自己从原来传统课堂上单纯的演讲者转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所以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对学校、任课教师和学生都会有相应的要求。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 合作课堂 数字化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3-001-02
全面深化改革,教育改革何处去?
我们认为,就基础教育而言,首要实现突破的是课堂教学的变革。我们在寻求一个有效的突破口。在南宁市五一中路学校开始引入“合作课堂”,“合作课堂”通过让学生由被动学习、个体学习、机械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转变,从知识建构的角度来说,“合作课堂”对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进行了重大的变革,我们认为“合作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有效突破途径。
一、“合作课堂”的实现与发展
“合作课堂”实验一年多来,我们已经从中得到了一些启发,并根据这些启发进行了新的设计,探索“合作课堂”的数字化发展,以期望能更好的实践“合作课堂”。我们提出了以下两个观点:
观点1:课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教学生态体
我们认为,教学是始于学生对生命成长的本能渴望和对知识的自身追求,并由此出发,以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经过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课堂学习行为,对知识和能力进行个性的拆分和重组,利用个体的特质和个性的特征最终使得学生完成生命成长中一个完整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一个教室,每一节课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成长的生态体系,成为一个活生生的生态体。因此,我们对于“合作课堂”,一个理想化的目标是:构建一个新的教学生态体,在这个生态体里充满着新鲜的空气、阳光、花香,充满学生的欢声笑语、生命的活力;我们的老师也能够在这个新的生态体里有全新的职业生涯体验,激活教育的乐趣和能量,与学生与课堂共同成长,书写自己绚丽多彩的生命传奇。
观点2:任何一个改革与创新,都不应该是孤立的
实现“合作课堂”持续有效推进,就需要与之匹配新的措施与手段,不仅要给予保障,更要解决过程中的棘手问题。长远的看,要形成一个新的教学生态体系,我们要做的远远不止是推进课堂革新一项。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搭建这样一个改革系统呢。经过一年来的跟进观察分析,我们认为,推进“合作课堂”教学改革,现阶段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意识观念,二是技术手段。问题一指向教师的意识形态根本和利益制度设计;问题二首先是技术本身,“合作课堂”需要更为现代的教学手段使其更易操作、更为有效;其次是“合作课堂”实现知识建构的需要;再则是“合作课堂”长远发展的需要。
二、数字教室实验项目的实施推动“合作课堂”的发展
1. 数字化教室的定义
目前对数字教室广泛上有两个定义:定义一,数字化教室指的是远程双向互动教室,其核心功能是远程接收,通过互联网或卫星同步接收课堂授课,教师与学生通过视频实现异地交流互动,从而实现现场教学的效果。数字化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供学生在课后随时点播学习,在课上交流互动,创造出突破时空限制的学习条件。定义二:数字化教室,指数字化革命逐渐深入到教室中,从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到师生关系都发生了变化。众多新型的教学工具更多地融入教室,使教学更轻松、直观。
两个定义各有倾向和侧重,但我们可以不约而同地中发现两个关键词在两种定义里若隐若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不正是“合作课堂”的核心要义吗?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百年修得共枕眠”,“合作课堂”与“数字化”联姻,如此天作之合,怎能不成人之美?可以断言,未来将是数字化的天下,包括我们的课堂。
2. 数字教室实践在教学中要解决的三个矛盾
一是教与学的矛盾。我们往往所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新设备与技术它究竟能够产生多大意义的替代作用,尤其是我们观点和教学习惯上的替代。能够实现多大意义上教与学关系的重新定位和改善,是许多厂家和学校思考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新的产品做推广之前肯定有一个课改项目作支撑,意图也是改善或者改进教与学的关系。
二是上与下的矛盾。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观念的推行到底是从上至下还是至下而上,哪样更为合理更便于执行,争议一直不断。其中,最为激烈的是产品的设计者和生产者与产品的使用者之间的矛盾。使用者一直在抱怨这些东西不好用,难以去适应,甚至还有些极端的想法是还不如原来的黑板和粉笔;另一面则是产品的生产者和推广者强调教师一定要先行适应厂家的产品,唯有适应了新教学设备之后才会有使用效果。却极少主动反思产品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此极易把老师和教学服务方推到对立面。
三是技术与用的矛盾。我们真正的技术能够转化成为我们的教学内力的成分到底有多少?以现在主流的实物投影和交互式教学一体机为例,再加上互联网,整个系统的功能强大,加上海量的信息和教学资源,在教学技术上已经具备全面应用的能力。但事实是有些老师在新鲜劲过后还是会厌倦,造成教学资源上的重复投资和浪费投资。
3. 解决三个矛盾的两条思路
三个矛盾其实都指向同一个期望:形成真正的习惯替代,融入新的教学技术,形成新的教学力量。我们的思路是:
一是为教师创设更为人性和友好的应用环境。关注教师的用户体验和情感尊重,让教学设备主动适应教师需求,为教师提供更为便利的使用条件。
二是要为新装备、新技术的推广做平台设计。在我们创设的应用环境中,新的装备和技术都有合适的位置和角色。重点是好的平台设计,可以包容兼并、纳旧迎新、承前启后、多方共赢。
例如,2012年,在考察实验项目学校五一中路学校的“合作课堂”时,我们发现小黑板是“合作课堂”小组展示的主要工具,在随后的课堂跟踪观察中,我们发现,作为“合作课堂”一个标志的小黑板其实大有文章,许多原始的应用在功能上有广阔的升级空间。由其启发,我们在以下三个方面找到了“合作课堂”与数字化结合的契合点:一是课堂的容量与效率,我们追求的是课堂更大的容量与更高的效率;二是课堂的跨度与延伸,要解决的关键不仅仅是空间,还有时间和参与个体;三是课堂的管理与优化,回归到课堂核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平台解决方案――“合作课堂”数字化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是基于五一中路学校“合作课堂”课改实验的实际,由我们的技术团队和合作企业合作完成,这是一次真正意义的自下而上的设计开发。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对数字化“合作课堂”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做了填充,对数字化“合作课堂”初步定义是:利用教学一体机、平板电脑等现代教学终端,通过搭建服务器、局域网,在教室内架设新一层级的教学互动环境,并应用于“合作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容量及效率、优化课堂效果为目的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三、数字化“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典型流程
教师根据学习的需要将学习目标分解成若干个任务并通过教师平板机分配到各小组的学生平板机上,一般要求每组都有一项具体的任务,学生根据平板机上的任务要求进行组内合作学习、交流互动,各小组根据组内合作学习的情况,对本组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写在学生平板机上,并通过相关软件程序发送到教师平板机上,教师根据学生上传的学习成果有选择性地面对全班用教学一体机进行展示。
1. 我们已经实现了几个方面的功能
①更为便捷的教师控制。教师利用教师端的鼠标控制功能,可以实现在教室区域对教学一体机实施控制,把教师从讲台解放出来,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组织。
②更为便捷的学生小组展示。学生可以利用平板机进行学习,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后,可以在组内展示,也可以上传到教学一体机向全班展示,还可以将学习的过程进行录像,学习成果作展示或存档。便捷的展示,无论是效率还是效果都较传统手段大幅提高。
③更为便捷的教学任务管理。教师可以通过教师端发送学习任务,小组作业回收等功能,将课堂小组的学习过程进行统筹管理,实时点拔,实时评估。使得师生、生生互动更为广泛和生动。
④更为丰富的终端软件体验。三板中的任何一个平板,本身就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电脑终端,教师、学生都可以通过加载各种应用软件,无限扩展其终端应用,尤其在多媒体体验、绘图、编辑、计算等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⑤更为开放强大的互联网搜索功能。数字化教室实现课堂实时联网检索,这意味着课堂信息和资源空间真正实现几何级放大,其意义深远。在后期的开发中,网上学习空间、课堂社交工具等新型学习方式的加入,一个全新的小组合作学习体验将完美呈现,那将是一件令人兴奋和期待的事情。
⑥更能激励创新的互动平台。“易课数字教室教学平台”是自下而上的生成,先天就具有更为开放、自由的使用空间,教师在使用上可以有很大的定制权限。而且,开放的平台使得多种应用软件可以自由组合,更能激发师生的创新热情,在前期实验中,有不少应用就是学生自创的,这将让学习活动变得更为有趣和充满想象。
2. 与其他同代的数字化教学应用比较
①“合作课堂”数字化发展,是学习新模式与新技术的共生组合。这将改变以往新装备新技术应用推广时孤军作战、仅是教学的附属品的格局。不言而喻,这种1+1>2的模式对未来教学改革的意义重大。
②更为合乎教育科学的优化组合。大家或许会问,我们的学生平板会不会考虑人手一台?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实验前期,我们已经对电子书包等同类项目进行了近一年的跟踪观察,评估后发现,学生人手一台的方式弊大于利,一是成本高,维护不易;二是宽带负荷大,极易造成课堂教学系统的不稳定;三是容易产生机器依赖,过度使用会出现类似现在的手机强迫症,对学生的生理健康成长存在很大隐患;四是对优秀的传统学习方法破坏极大,例如纸质书本阅读、书写,人与人的交流等;五是不利于课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实现。
四、实验学校“合作课堂”数字化发展实践带来的启示
一、社会情境的定义
社会情境(Social Situation)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它的定义为“个体直接联系着的社会环境,也即与个体心理相关的全部社会事实的一种组织状态”,后来由于人本主义思想渗透到教育领域,于是教育领域也开始用社会学的角度研究课堂、研究情境,接着一些学者和著作对社会情境的含义做了阐述,虽然社会情境仍存在很多争议,最基本的概念内涵界定仍未清晰,但经过我梳理有这样几个定义可做参考:社会情境就是社会环境中的对团体或个人发生直接影响的社会微环境,如风俗、文化、语言、角色规范、小群体(其他学生)等;与团体或个人有一定联系的其他团体(其他学生)和他人;是某个文化或次文化中的成员所熟悉的社会互动类型。
从这几个定义,我们可以得出社会情境的几个关键点:第一,它是一种人际互动的场合;第二,这种场合具有社会属性,重在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第三,不是所有的环境都叫做情境,只有对人发生影响的有社会属性的环境,比如人,才叫做情境。
在了解社会情境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说明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创设社会情境的可行性。
二、创设社会情境可行性的论证
1.社会情境创设的理论依据。从古至今,课堂是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但他们的研究大多从教育学的角度,近些年来课堂的社会属性得到了很多学者的承认。南京师范大学的吴康宁教授就是其中一个,他在《课堂教学社会学》中的前言部分写到“从理论层面看来,课堂首先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然后才是教育(特殊社会系统)的一个构成要素”,即是说课堂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空间,具体地说,课堂是一个小社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课堂中存在着特殊的社会系统――班级与小组;(2)课堂中存在着特殊的社会角色――教师和学生;(3)课堂中存在着特殊的社会文化――作为法定文化的教学内容以及作为亚文化的教师文化与学生群体文化;(4)特殊的社会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以及人际交往;(5)特定的社会规范――课堂规章制度,以及由此发生的各种基本的社会行为。总之,课堂具有各种社会属性,而且存在“特殊的社会活动――教育及人际交往”。所以在这样一个小社会创设蕴含各种人际交往活动场景的社会情境是再自然不过了。
在课堂上创设社会情境即是要利用这种人际交往活动,换句话说就是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营造浓烈的人际互动氛围。但这种社会情境必定是特殊的,因为它的主体是学生,空间是课堂。
2.社会情境创设的实践依据。一是生物学科的特点。生物学科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生物教育领域所倡导的STS教育要求生物知识要融入生活情境、生产情境,生产、生活情境中必定含有人际互动。二是初中生的特点。初中生处于一个朝气蓬发的年龄,他们爱动,爱与同辈交往。所以说创设社会情境是完全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的。
三、与社会情境创设相关的问题
1.创设社会情境的意义。不少人对生物课堂上创设社会情境持怀疑的态度,认为问题情境、探究情境等各种情境是具有理科特色的,它能促进学生和自然科学的相关素养的培养,而社会情境很明显是带有人文色彩的,和生物学科的性质不符。
笔者认为这种思想不妥,至少偏狭隘。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新课改后,大家对教学过程的认识从以往的单纯灌输和接受转变成了互动交往,也就是说符合新课改的课堂是充满了社会情境的,不仅仅局限于人文学科;第二,我们很清楚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终将走向社会,他们需要各种生存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学科知识和技能,也可包括各种社会技能。如果说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都依赖于鲜活的情境,那么社会技能对情境的依赖性可以用鱼和水来比喻;如果说这些社会技能仅仅依赖于少得可怜的集体活动或者班会活动,那么培养这些技能的设想也就是一纸空文。所以,生物课堂创设社会情境来培养合作技能是非常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