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后白中学 李伟根
新课程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正冲击着我们头脑中的旧有的观念。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有没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这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就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把学生推上课堂的主体地位,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新课程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初中的研究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因此,新课程的改革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二、 改变教师权威“统治者“的形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说:“如果没有学生积极地、自觉地学习,任何教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而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
在新课程中,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教师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学生们则“亲其师,信其道”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灵魂”。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
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我意识与合作意识,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学习方法上绝不能搞“一刀切”,结合学生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课堂上师生间互动,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没有教不
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和快乐成才。教师要注意每位学生的个性品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使有特殊才华的学生有更多、更快发展的机会,使学生有困难、家有困难的学生有更多、更细的关爱,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友情,同时受到鼓励、感化、召唤和指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俗话说:“爱屋及乌”教师的真诚之爱“投射”到学生身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信赖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情感氛围
教育家巴班斯基说:“积极的情绪会造成情绪的高涨,会强化人们的努力”。
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这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营造宽松和谐的情感氛围,一是教师要彻底摒弃师道独尊的旧观念,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以真诚的心态和言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沟通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二是要大力倡导不唯书、不唯师的教风和学风。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见,要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和发表见解;三是要坚持以成功激励学生,不能以失败刺激学生,教师评价学生要重在表扬和激励,“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当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和信任,就能不断产生获取知识,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一、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传统物理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当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容器”,对学生采取“强灌战术”,课堂上灌,晚自习灌,寒暑假灌。在铺天盖地、没完没了的灌输下,学生疲于应付,他们无暇开阔视野,无暇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只是被禁锢在单一的空间里,一切由老师包办,严重压制和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结果是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死板的东西,不会灵活应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物理教师要以“四为主”(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教学原则,彻底改变传统物理教学过程为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发展能力的过程。
二、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绝大多数物理教师都停留在“教书匠”的程度。特别是刚跨出大学校门的年轻物理教师,都怀着一腔献身教育的热血,都曾想用一种学生喜欢的教育方式教育学生,可是一进入学校这个圈子,在许多指标的钳制下,就不知不觉中成了教书的匠人,还心安理得地把一切教育的过失都推到了学生素质差、家长没水平、社会风气不好等等理由上去。我们的教育观念已经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物理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题海大战”中解放出来。如教学《凸透镜成像》一课时,我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构建课堂教学程序,于是我为突破“眼睛晶状体的调节”难点创新性地用水自制了可以调节的凸透镜,并通过调节水凸透镜的焦距来说明眼睛晶状体的调节,可谓是巧妙而新颖,这不正是“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学理论的灵活应用吗?
三、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上了几千节物理课,教了几十年书,送走了几代人,要问自己的物理教学模式是什么?物理教学特点有哪些?实在是说不清。这就是我们相当一部分物理老师的经历。而现代化教学要求物理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
物理教学方法的大忌是简单化、模式化、公式化。那么怎样才能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物理教学呢?这就要求物理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要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物理教学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
关键词:教育技术 课程改革 关系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它是实施课程改革的指南,共有九大条,从第一条的“课程改革目标”起,到“课程结构”“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等都不同程度地提出教育技术应用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两点:第一,教育技术推进了基础课程改革,为其提供了理论、技术和资源支持。第二,新课程改革也促进了教育技术学科自身的发展,在提高教育技术学科地位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教育技术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得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在教师和学生中逐渐形成。而网络教学和远程教育的发展,使学校成为虚拟、开放、社会化的学校,同时也会使受教育者逐步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这些都为新课改提供了实践的环境,而新课改的实践也不断为教育技术提出新的问题,有助于完善教育技术的理论。各类应用新理论、新方法尝试教学的研究正在进行,各类如《现代教育技术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有效教学论》等新理论、新方法的应用论文不断发表,以课改的实践验证、完善教育技术的理论,如此种种现代教育技术成果都为当代新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教育技术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技术支持
以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多媒体计算机、Internet信息高速公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有着可存储性、可读写性、远距离传输、数字信息技术、信息压缩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特点,这些特点为新课程改革带来技术支持。使教育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传教的手段。
1.教育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我们知道,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转变。而在当今时代,获取知识、培养品德的学习途径与方法是多元化的、开放的,教育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能帮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媒体如音像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及新通讯工具等去学习,教育技术用技术手段支持了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开发和提升学生的潜能。
2.教育技术成为教师传教的手段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课程改革要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就必须转变教师的地位、角色和教学的行为,从“讲”到“导”,不再仅仅用教育技术为“讲”服务,更要着力于“导”的需求与运用。为此,教师可以把教育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交流评价工具、个别辅导工具,使教育技术真正成为教学的一种手段。
三、教育技术为新课程改革提供大量资源
新课程改革重视知识与能力,不再片面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因此,在这种基于“学”的环境系统中,必然要选择与应用大量的教与学的资源。而教育技术恰好能为新课程改革提供大量的课程资源、网络资源、影视资源。特别是影视资源,一般由电视台专业制作,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时效性,而且获取较容易。教师可以利用各类电视节目为课程改革、德育教育服务,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通过“真实案例、感同身受”的方式让学生无形中接受品德教育。
四、教育技术与新课改携手发展,共同进步
教育技术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一直以来,虽然从电教改名为教育技术,其学科地位与教育学一样尴尬,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新课改开展后,教育技术对于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给我国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教育技术学科的地位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同时,教育技术学科地位的提高,教育技术效果的显现,使人们认识到新课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必将把课程改革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地位。
五、结束语
教育技术为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技术和资源支持,推进了新课程改革,提高了新课程改革的地位。同时,新课程改革也促进了教育技术学科自身的发展,提高了教育技术的学科地位。只要我们遵循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改革的标准,落实新课程改革,中国教育的未来就将会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黎加厚.现代教育技术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1997,4
[关键词] 农村;高中;化学;教学现状;新课程;改革
一、江西省农村高中化学学科的教学现状
1.教研员队伍现状
江西省十一个设区市都配有对应的化学教研员,市级教研员共11人。县级教研室由于定位问题,专职的高中化学教研员不足10%;平均年龄为45.7岁,且均为中学高级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理论水平。这既是新课程实施的前提,也是新课程成功实施的保证。
2.教师队伍现状
江西省农村高中学校约305所(含私立高中),高中化学教师近4万人,研究生学历约占5%,大学本科学历约占77.5%,专科学历占12.5%,教师平均年龄为32岁。从整个教师的资料背景来看,江西省农村高中化学教师基本处于一种平稳、健康的状态。但从江西省农村高中化学教师专业发展来看,各类学校拥有经历1997年新教材改革锤炼而成长、成熟的教师人数,占总人数的60%。这就从经验和专业上保证了江西省农村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广度、深度和质量。经调查发现,目前,有91%的教师通过了接触期,有27.6%的化学教师处于新旧观念遭遇期,有54%的化学教师处于拉锯期,有9.8%的化学教师已发展成熟,进入新观念稳定期。
3.新课程改革培训情况
以问卷和座谈的形式从12个方面(新课程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络培训,省市级竞赛课,示范课,省专家组,讲学团送课下乡或指导,外出考察学习,省市县及上级部门各类检查评比,上级部门各类指标指令和要求,各类各级统考(包括高考)及评比,教辅资料的市场化,媒体的非专业影响,家长的非专业影响)做了调查,发现有以下6个方面对教师的影响最大:省级培训、专家及讲学团送课下乡、上级部门各类指标指令和要求、各类各级统考(包括高考)及评比、教辅影响、家长及媒体影响。在“对你的新课程思想影响最广泛的活动及形式是:A省级新课程培训,B阅读杂志及书,C教材,D外出实验区参观,E网络学习及网络培训”问卷中,其中A项占52.5%,B、D、E项各占12%至15%。可见教师还是认同并喜欢这种行政与学术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江西省化学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走上讲台前,99%的教师通过了各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其中90%的化学教师认为有必要进行高中课改,87%的教师对江西省高中新课程改革持积极参与、积极配合的态度。64%的教师认为新教材改革比1997年难度增大。这些数据说明,参加本次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对当前新课程的理解与认识基本到位,且理性化程度更高,为教师成功进入实践遭遇期打下坚实的基础。
4.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进步情况
经过调研发现,新课程改革后,授课方式由讲练结合转化为多种方法融合。有70%左右的化学教师经常与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有53%的教师经常采取或基本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21%的教师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方法,带领学生用实验得出结论;15%的教师能根据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但仍存在27.6%的化学教师正徘徊于新旧观念的遭遇期,没有清楚地认识讲授法与新的教学模式。当然还有15%左右的教师完全采用讲授式教学。
课改后,涌现了南昌市“四课”教学模式:“概念――讨论质疑课”“性质――实验探究课”“理论――启发理解课”“科普――阅读展示课”。新余一中“六课”教学模式: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专题课、实验课、活动课。经过这样的改革,将学生引入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其对生活的灵气,真正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二、实施课改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1.学校因素制约了课改发展
学校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左右教师的努力方向。“新课程改革”一进入学校,各类学校除了教师、学生的精神状态发生明显变化之外,最突出的就是学校的硬件变化。这既体现了政府与教育管理部门的改革决心,也反映了政府与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力度。同时,教师的教学技能也发生了质的飞跃,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与网络媒体的使用,促进了教师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管理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
本次调查从“A校本教研,B学校关于专业化培养的制度建设、积极提供的专业平台,C上级部门的检查、评比,D统考、高考质量,E简单化的行政指令,F学校文化风格的重建”等6个方面调研课改认知程度。调查结果如下:
从中可以清楚看出,学校考试压力最大的D项占80.1%。这也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关注和评价学校的主要指标。其次是在新课程实施中,影响最大的是应对“上级部门的检查、评比”。学校在关注教师成长并给予制度化帮助方面做得不够,存在的问题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积极进取精神。
2.真实课堂关注不够
从“A省级新课程培训,B阅读杂志及书,C教材,D外出实验区参观,E网络学习及网络培训,F专家及讲学团送课下乡指导,G省市级竞赛课示范课,H具体案例等方面进行真实课堂认知”的问卷调查,具体结果是:
从中可以清楚看出,专家指导、具体案例为一线教师提供课堂支撑,最受欢迎。目前,部分学校缺乏真正有效提高课堂质量的手段,影响到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
3.评价方式有待改变
我们列举了“A教材,B不适应的教辅资料,C上级部门各类指标指令和要求,D各类各级统考(包括高考)及评比,E媒体影响,F家长影响,G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等涉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最大的制约因素的问卷,具体结果是:
■
从中可以清楚看出,超过一半的老师感觉到“各类各级统考(包括高考)及评比”的压力。各级部门的评价方式是影响课改发展的重要因素。江西省出台的政策与措施没有考虑这种情况,存在的问题将使课改遇到更大的困难。
三、进一步推进农村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建议
1.加大农村高中化学教师省级培训的力度:扩大培训面,拓展培训形式,建立日常培训制度,做好跟踪培训。
(1)专家组、讲学团做好做足智力支撑,建立全省各地培训点与培训体系,出版符合省情的相关培训资料。
(2)以教研机构为龙头,建立省市县培训体系,省市县各级培训都需建立大学与优秀中学教师组建的教师培训队伍。
(3)除现有的新课程培训外,希望建立省际学校教师交流培养制度和进修制度,进修包括三个等级:到同一级别的学校工作一年或半年的实习进修;到省教研室组织的“一星期”高级研讨班进修;到大学的半年或一年的研修。
2.建立以“学业水平”为主的全省学校评价制度,杜绝各级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的高考、统考评价方法,减少或杜绝省厅以外的统考。
3.减少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检查。
一 从心理上接纳新课程、新教材
有一部分老师已经使用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旧教材了,旧教材的编排思想已经在这些老师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了。改用新教材后,老师们很不适应,甚至觉得新教材的安排还没有旧教材合理,对新课程、新教材很排斥。如果以排斥的态度来看待新课程、新教材,必然无法静下心来学习、研究,因而也就无法领悟新课程的要求,看不到新教材的特点和长处,也就无法很好的利用新教材开展高中化学教学。对新课程改革抱着反对态度的老师是无法适应课程改革而且是在阻碍着课程改革的,这样的老师是不可能有效开展化学教学的。对于新课程、新教材,应该用接纳的态度来看待。只有接纳新课程、新教材,才能用研究甚至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新课程、看待新教材,才会主动、积极地学习新课程理念、研究新教材。
二 利用课标指导教学
第一,通读。对于许多老师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通过通读,我们可以发现新旧教材在内容编排上的不同。新教材是分了好几个模块的,有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了解各个模块的功能定位、包含内容,了解各个内容在不同板块(在化学1、2和选修模块)中的要求。特别注意的是,一些内容在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出现,这就有必要弄清该内容在必选和选修中的各自要求。如原子结构知识――在必修1和必修2中都涉及,原电池内容――在必修1和《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均涉及。像这样在多个模块中都有出现的内容,我们会注意到,在不同的模块中,同一内容的要求是存在明显差异的。了解了这种差异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教学难度的把握了。像原电池内容的教学在必修1中,应该就只要求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形成原理,以及掌握一些较简单的原电池反应,而不能过深过难的挖掘教材。一些较复杂的原电池的反应式和原电池原理的应用就应该放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进行教学。明确差异是避免教学过深、过难的“法宝”,这样的教学可使学生学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接受起来就更容易了。
第二,研读。此时,不仅要明确各个主题包含哪些内容,更要理清相关内容的关系或定位。如《化学1》主题三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主要涉及常见无机物相关知识,可新教材将“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等内容也安排在这里。显然后者不属于元素化合物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去揣摩“课标”如此安排的意图。同样的,元素有100多种,课程标准为何只是明确提出Na、Al、Fe、Cu和Cl、N、S、Si等八种元素?又如,课程标准为何不设立“有机化合物”这一模块,而是将有机化合物安排在“化学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中?这样的安排和传统的有机物的学习有怎样的差异?等等。只有精心研读,用心感悟,才能领悟其中的奥妙,从而有效的开展教学。
第三,结合备课回头读。备课时,应该根据教材涉及的知识内容,再次阅读“内容标准”,做到明确课标对该内容在所在模块中的要求。这一“回头看”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自然能感觉出学习研究课程标准的重要性,遗憾的是,我们有多少老师,将习题集奉为教学的“最高指示”,而将“课程标准”这一真正的“最高指示”放在一边,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十分遗憾的事情。
三 研究栏目功能
打开课本,老师们将会发现,新教材和过去教材相比,一个重大的不同是增添了许许多多的栏目。在新教材中,设置了“联想・质疑”、“观察・思考”、“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迁移・应用”、“概括・整合”等活动性栏目以及其他一些资料性栏目。老师们应该明确,这些栏目不仅仅是一种摆设,而是具有独特的教学功能。备课时,势必就要研究栏目提出的任务、所承担的功能,并在明确任务和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做,才能最有效地发挥栏目的功能,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