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工作汇报

农业工作汇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工作汇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工作汇报

农业工作汇报范文第1篇

首先,我代表县政府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各位领导,来我县调研指导农业保险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县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有关情况做以汇报。

一、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基本情况

,国务院决定在全国6个省(区)开展农业保险试点,我县被省政府定为全省30个试点县(市、区)之一。三年来,我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按照《吉林省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有关规定,结合县情,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探索工作模式,积极破解各种难题,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全县玉米投保面积116649公顷,大豆投保面积794.15公顷,占种植面积的85.4%,农民自交保费7030706元,各级财政配套28122824元,全县共参保92724户,占总户数的55%。

玉米投保面积123835公顷,大豆投保面积1426公顷,水稻投保面积1299公顷,花生投保面积31797公顷,葵花投保面积50公顷,参保总面积为15.84万公顷,占种植面积的70%,农民自交保费846.39万元。

全县农业保险理赔资金达到7400万元,扣除农民自交保费703万元,参保农户通过农业保险获得现金补偿6697万元,户均达到724元,将农户因灾减产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在此基础上,我县的农业保险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不但保险项目增加到5种,而且参保面积达到了15.8万公顷,较之的大灾之年增加了4.5万公顷,农民的参保意识及参保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县农业保险理赔资金658万元,所有受灾农户均得到了保险补偿。

三年来,我县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之所以取得这么好成绩,是县政府与安华保险公司精心组织、密切合作、合力攻坚的结果,是县政府作为行政机构积极引导、强力推动、全力落实国家惠农政策、改善和关注农村民生的结果,同时也是安华保险公司严守信誉、优质服务、热心支农的结果。可以说,三年来,安华保险公司高质量、高标准的优质服务、守诚信、重承诺的经营原则,不但得到了政府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和好评。作为政府本身,始终坚持“安华的事就是农民的事,农民的事就是政府的事”的原则,全力引导、宣传、助推、支持农业保险工作,才赢得了今天我县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县委、县政府对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主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的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经局,负责具体业务操作及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站在政治高度来充分认识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卓实有效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县政府又成立了农业保险灾情核定专家组,对参保农户的受灾情况查勘定损,以确保受灾情况的真实可靠。并制定出台了《县农业保险工作管理办法》,《县农业保险工作目标责任制》等规范性文件,为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二)广泛宣传引导,为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农业保险试点动员大会,由县广播电视管理局录制,并会议全程在县电视台专题播放,制作了农业保险知识专题讲座,在县电视台滚动播出。同时,县政府要求各乡镇(场)都要召开乡村两级干部会议及由基层党员和农民代表参加的宣传会议,并印发了大量的宣传单,在村屯张贴悬挂了参加农业保险的宣传标语。通过大量的宣传措施,为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广大干部群众对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真正做到农业保险这项惠农政策了家喻户晓,众人皆知。

(三)积极筹措资金,为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为使农业保险配套补贴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县政府县长亲自召开了由财政、农业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农业保险补贴资金调度会议。并重点强调了农业保险补贴资金及时筹措到位的重要性。明确要求财政部门将农业保险补贴资金落实到位,并及时划拨到保险帐户。确保了农业保险补贴资金足额按时到位,使我县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四)科学查勘定损,为农业保险理赔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我县把灾情查勘作为理赔的重要依据。组织农业保险灾情核定专家组对参保农作物进行了一次初步查勘定损。农业专家深入到村屯田间地块,每个村分好、中、差取3个地块,每个地块都深入到50米以外,取样本,量穗长,查穗粒,仔细测算。农业专家们不辞劳苦,辛勤工作,实事求是地测产,科学的查勘为理赔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得到了群众的认同。

(五)强化服务措施,扎实有效地推进农业保险试点理赔工作。理赔工作是农业保险试点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事关农业保险试点的成败,事关农村 稳定的大局。为此,我县强化服务手段,把理赔工作做到了实处。制定了《县农业保险试点理赔兑现方案》,对工?一流信息监控拦截系统

监控拦截系统提醒您:很抱歉,由于您提交的内容中或访问的内容中含有系统不允许的关键词或者您的ip受到了访问限制,本次操作无效,系统已记录您的ip及您提交的所有数据。请注意,不要提交任何违反国家规定的内容!本次拦截的相关信息为:群体性事?训氖杖。?サ奶畋ǎ?智榈纳媳ǎ?档乜安椋?┮当o张飧蹲式鸷硕ā⒎⒎牛?┮当o丈戏梦侍獾牡鞔φ裙ぷ鳎?庑刹课?o展ぷ髯龀隽俗恐?墓毕祝??0按总额的5%拨会经费。而,降到了“按总额的3%拨会经费”,这样导致我们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基层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四是实际运行与监管的冲突。农业保险是惠农政策,不同于其它保险。在政府主导、推动农业保险过程中,受保险法规约束过多,不利于工作开展。政策性保险不同于其他的商业性保险,完全按照商险的运行模式去做,很难实现,政策性保险应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开办模式及操作规则,处理好运行与监管之间的冲突。

五是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够。国家农业保险补贴政策每年都在调整,一年一样,并且出台时间较晚,导致承保期工作异常紧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险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建议

针对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降低县级补贴及农民自交保费比例。中央和省已经考虑了县级财政的困难,降低了县能配套资金的比例,可是15%的配套资金,对于捉襟见肘的扶余县财政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比例。农民自交保费能否降低或不收。既然是惠农政策,能不能象粮食直补或良种补贴那样,一分不收,把好处都直接给农民。建议把农民自交比例调到5%左右,能更好地调动农民的参保积极性。

二是农业保险由农民自愿向准强制方向转变。建议国家将农业保险与其他惠农政策相结合,制度出台农业保险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农业保险发展,实现农业保险由农民自愿向依法准强制参保的转变,

三是适当提高农业保险工作经费。建议适当提高农业保险经费比例,以缓解基层农业保险工作经费不足的矛盾,以此来调动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

农业工作汇报范文第2篇

一、基本情况

农业农村局共有政务服务事项23项。其中进驻政务服务中心23项,未进驻中心0项,许可类事项100%进驻,达到政务服务事项“应尽必进”目标,进驻中心事项已实现“一窗受理”;“马上办”事项13项,占比56%,达到50%目标;“一次办”事项23项,占比100%;“全流程”网办事项22项,占比95%;“就近办”事项22项,占比95%;延伸街道事项22项,占比95%。电子证照数据库共手工录入证照信息50条;对本部门的政务服务事项进行了时限压缩、要件简化、流程再造等优化工作,共压缩办理时限266天;不存在“法无权不可为”没有法律依据、国家明令取消的不能实施的事项,仍在平台中体现;政务服务平台及“一次性告知单”中,申请材料要件中不存在“其他”字样,已做到事项办理条件标准化;已设定主管领导和专人负责梳理本单位政务服务事项。本部门审批工作已真正实现了受理与审批、审批与现场勘察相分离的机制,不存在先审批后录入的情况,不存在“体外循环”现象。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及整改措施

1.电子证照数据库录入不全,原因为我局畜牧渔业领域事项办理量非常大,动物及其产品检疫审批办理需昼夜倒班办理,内外业人员工作负担较重,导致个别事项迟录。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工作力度,调整人员分工,保质按时录入电子证照数据。

2.事项办理要件及流程压缩不到位问题。我局所有事项经多次压缩,办理时限已压缩266天,但要件和流程均有法律条文、政策法规限定,无法再进行压缩。10月10日,我局参加了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的农业农村系统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工作培训,下一步将根据市局要求对所有事项进行标准化梳理。

农业工作汇报范文第3篇

一、镇实施生态兴镇战略的大发展

我们镇确定了生态兴镇战略,积极发展生态观念,按照农业发展生态工作理念,实现生态全面发展。一是优化发展环境,出台鼓励生态发展的优惠办法,进一步优化服务机制,加强协调沟通,努力实现生态经常化。二是发展生态建设。围绕建设生态环境基地目标,加快规模专业镇场项目规划,积极抓好生态广场、生态城镇等一批在环境建设的续建工作,新上了蔬菜配送中心、进一步盘活资源,提高效益。使我镇变成环境发展镇。三是加快生态发展。积极培育生态服务镇,启动了生态建设,规划建设专业生态配送中心,发展壮大生态农业,积极开展生态服务,优化生态环境,以生态带动物流。四是搭建开放生态发展平台,形成全方位合作新格局。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充分发展生态资源优势,推进园区生态建设。真正做到远抓林果近抓牧,当年抓好经济作物,全力发展生态农业。

二、推进生态互动,增强发展活力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城镇向经济强镇跨越的必由之路,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引擎,是财政增收的重要保证。一个地方的发展,必须有一批经济项目作支撑,没有项目就没有投入。我们镇坚持以城镇化、生态化和农村现代化为载体,实施“生态兴镇”战略,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生态互动”成效明显,重点项目取得突破。抓住产业加快转移等有利时机,实施“生态互动”发展战略,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建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工业企业,扶持生态企业发展,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升生态兴镇竞争力。三是引导扶持全民创业,我们镇出台各项优惠政策,营造尊重、崇尚创业的社会氛围,鼓励引导生态企业专长创业,做到了公司+农户+基地,引导城乡居民开拓创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激活内动力;教育引导创业者围绕产业上项目、创大业,向“专、精、特、新”方向迈进,逐步把小产品融入大产业。同时选准保护地、经济林、牛羊禽的发展,结合实际上项目,结合市场做文章。

三、水土保持工作开展及综合效益情况

近年来,我镇广大干部群众和水利部门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穷致富相结合,长、中、短期效益相结合,工程措施、林草措施、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共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条,累计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其中条小流域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整修水平梯田万亩,垒谷坊坝万道,挖鱼鳞坑万个,造林万亩,其中经济林万亩,水保林万亩,用材林万亩,风景林万亩,种草万亩。

一是经济效益。在小流域治理中,通过兴修梯田、条田、改造滩地、发展经济林,实行果粮间作,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产出率和商品率,全镇治理程度达70%、年人均粮食产量公斤、年人均纯收入元以上的优质高效小流域已达多条,其土地利用率和商品率都分别达到80%和60%以上。大规模植树种草和封育治理促进了养殖业的蓬勃发展;随着治理区综合治理开发初级产品基地的建立,促进了地方果品加工厂、饮料加工厂、肉食加工厂等企业的兴起,形成了“市场连企业、企业连基地、基地连产品”的水保产业链,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二是生态效益

经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比例由治理前的30%提高到90%,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0%提高到40%。水保工程的兴建、林草面积的增加、涵养了水源,保持了水土,提高了有限水资源的利用率,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拦沙减洪效益显著。

三是社会效益

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解决了农村“三料”俱缺的问题。环境的改善,物质的丰富,收入的增加,农村人民的精神文化素质也得以普遍提高。水保产业的形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及再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岗位。随着农村经济的增长,购买力的增强,消费档次的提高,激活了农村消费市场,小流域治理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现在出现了山绿水清、经济繁荣、安定团结的新景象。为解决镇村人民的贫困问题。近些年来,在水利部门的支持下,利用本村大面积荒山资源,开展了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人均粮食由治理前的公斤增加到公斤,人均纯收入由元提高到元。

四、主要措施

一是领导重视,真抓实干

领导重视是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关键,县委、县政府把水土保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了水土保持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各级政府每年两次向同级人大专题汇报报水土保持工作的制度。有水土流失治理任务的乡镇明确规定,把水土保持工作纳入乡(镇)、村三级领导干部任期内的政绩考核内容,层层签定责任状使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落到实处,年终由县委、县政府组织考核,依据考核结果论功行赏,决定领导干部的降免升迁。

二是科学指导,提高质量

我镇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加大水土保持治理开发科技含量。在工程措施上,注重坡改梯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并根据土质、土地类型等特点,使机耕路、田间道、林草带、农用梯田、林草整地、水利工程有机联系起来,形成蓄、引、漫、排相结合的坡面工程体系,并逐级修筑沟头防护、蓄水池、谷坊坝、塘坝、截潜流、排灌渠系等蓄、引、扬、挖相结合的沟道工程体系;在生物措施上,充分考虑当地的水资源条件、群众利益和生态环境的要求,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灌则灌,宜农则农,宜草则草,形成成网、成片、成带的生物防治体系。创造和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如干旱阳坡水土保持造林技术、山区“三用路”设计与施工技术、山地微灌技术、地埂生物配置技术以及薄膜覆盖、穴施肥水、毛根蹬瓶、固体水、营养袋等先进实用技术,使果树成活率均在90%以上。同时,积极推广、引进和繁育赞皇金丝大枣、薄皮核桃、日本甜柿等名、优、特林草品种,为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针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社会性和群众性特点,我镇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精品示范工程建设。针对山区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区域化分布的特点,在不同的类型区选出示范小流域,提出优化的治理模式,目前,全镇已建成条各具特色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样板,多个治理示范片,形成以小流域为代表的丘陵区治理模式、以小流域为代表的自然风景区治理模式共种治理模式。目前全市已建成一批高科技、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水土保持精品工程。

农业工作汇报范文第4篇

一、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情况

1、今年已完成的项目有2个,总投资300万元

(1)秦家房绿色蔬菜园已及市场建设项目。与唐山市丰南区鼎新蔬菜加工厂合作,引资100万元,在秦家房村建设蔬菜集散地和蔬菜园已,此项工程现已完工。

(2)白灵菇生产项目。依托狼窝沟行政村的温室大棚,积极与外地有关技术人员合作,2004年已栽培白灵菇30万棒,进行可行性试验,并取得初步效益,今年将在去年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由北京佳明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栽培白灵菇120万棒,共计资金200万元。

2、正在实施中的项目有1个,总投资500万元

天津军事运输学院在我乡二台背村,兴建长青脆片脱水蔬菜加工厂,日产量达400公斤的脱水生产线和大型蔬菜贮藏库,具有既能错季冷藏,又为生产脱水蔬菜储备库的双层作用。预计一期场房建设工程100万元,二期地下冷藏恒温库建设工程投资200万元,流动资金100万元,内部机械设备100万元,总投资500万元,目前已征地立项,土地和城建部门出了预规划书。现已清理场地,清挖基础已开工。

3、正在争取的项目有4个,预计总投资600多万元

(1)我们和县生态办联系,拟立多种经营项目,依托天津军事运输学院的长青脆片脱水蔬菜加工厂,立省级多种经营中带有龙头企业性质的项目200万元,现正在可行性研究,因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所以我们有信心完成争取资金项目。

(2)奶牛小区、沼气池项目,通过国家扶贫协会会员段留成与上海和日本一些公司合作建中小型沼气池,条件是由银行作为担保,由上海方面出资在两个奶牛小区建两个200立方米规模的沼气池,沼气由奶牛小区受益,沼杂、沼液由上海方面加工成肥料或饲料,销售收益归上海方面,预计投资300万元。

(3)黄花坪行政村,三个自然村,自来水入户项目。由国家扶贫协会会员段留成联系资金预算23万元,前期实测,预算已经完成。

(4)在推进现有1家莜面方便面厂技改扩模的同时,力争促成万全一家莜面系列食品加工企业到油篓沟乡投资建厂,在207线兴建一个占地20亩,集莜麦收购、面粉加工、方便食品开发为一体的购销加工企业。以此带动蔬菜、马铃薯、莜麦的生产。

二、基地建设情况

就全乡所处的城郊坝头区位优势和业已形成的重点产业看,必须积极主动地融入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中,努力在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下功夫,做文章。

1、发展思路。坚持提高质量和壮大规模相结合,重点抓了“三畜两菜一薯”基地建设。“三畜”即牛、羊、猪规模养殖基地建设,顺应禁牧舍饲政策,稳步发展奶牛规模养殖业,适度发展黄牛育肥和养羊业,大力发展规模养猪业。“两菜”即蔬菜、甜菜种植基地建设,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扩大两菜种植面积。“一薯”即马铃薯基地建设,重点抓好种薯繁育和食用商品薯的生产。

2、2011年基本情况。我乡是蔬菜种植重点乡,全乡30个行政村,种植各类蔬菜7895亩,共涉及16个行政村,蔬菜种植500亩以上的园区有:二台背、玻璃彩、义合美、开前堡、深湖洞、秦家房、马梁坡;蔬菜种植200亩以上的有:狼窝沟、喜顺沟、东坊子、西水、兴隆村、膳房堡、唐贡洼。我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井兴水,大力发展水浇地,逐步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强化绿色品牌意识,大力推选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田间管理,积极开辟销售渠道,提供优质服务,保证全乡蔬菜的顺利销售,增加群众收入。今年,义合美村的500多亩蔬菜在3-4天的时间内全部出售,共收入120多万元,为全乡的蔬菜种植开创了典型,树立了模范。近年来,虽然全乡的蔬菜产业得到较大的发展,但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全乡的农田水利设施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明年蔬菜种植将突破一万亩。

全乡甜菜种植面积8455亩,其中,500亩以上的有喜顺沟、深湖洞、兴隆村、王家湾。200亩以上的有大山尖、河西、东坊子、大宏沟、膳房堡、唐贡洼、义合美、秦家房、银沙贝。随着农田基础设施的加强,甜菜的发展规模将逐步扩大种植面积。依托我县糖厂的优势,充分利用农田基础设施,甜菜基地建设将逐步扩大规模,各村都要在现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加大科技投入,逐步形成特色。马铃薯种植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全乡各村都在加大科技投入,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量,逐步形成规模。

全乡共种植马铃薯14770亩,近几年来,全乡根据市场需求,积极优化品种结构,引进新品种10多个,逐步发展了大水泉、东坊子、义合美、喜顺沟等马铃薯种植园区。

全乡紧紧围绕发展效益型畜牧业这个中心,加大改良力度,科学引导,强化园区建设,逐步推动奶牛产业规模化、优势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进一步与市场密切对接,奶牛小区现存栏409头,年产奶量818吨,全乡奶牛共栏2101头,奶牛养殖重点村有3个,其中膳房堡村奶牛存栏275头,唐贡洼存栏126头,狼窝沟奶牛存栏106头,由于受市场的影响,今年奶牛发展有所缓慢,但总发展趋势是奶牛数量不断增加,随之要在各养牛专业村建设奶站配套相应设施,方便群众,解决群众卖奶难的问题。

3、挖掘潜在优势,培育新兴产业。依托“一退双还”、长城旅游线路开通,城郊坝头区位、传统种植业,重点抓好饲草购销加工、旅游开发和有机裸燕麦、食用菌开发和以马铃薯蔬菜为重点的仓储业建设,以此弥补农业产业化链条的缺失,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4、抓好专业大户的培育。专业大户是引领农村经济的“排头兵”和“种子队”,在促进特色产业形成发展、优化品种结构上,往往具有“扶持一户,带领一村”的作用,是广大农民看得到、学得来的样板。作为乡村两级必须给予重点帮助和扶持,促其不断升温。就全乡的目前产业发展重点看,应着力抓好“两菜一薯一菌”种植大户、奶牛和猪养殖大户、马铃薯仓储大户、农畜产品加工贩运大户、饲草饲料种植购销大户的培育和建设。其中,兴隆村支部书记秦景贵种植蔬菜18亩,年收入7万多元。大宏沟村村民赵庭荣,搞饲料加工,养猪12头,年收入4万多元。大洼村于利军靠养羊发展致富,养的60只羊,每年可增收6000多元。膳房堡贺美英成为全乡的养牛大户,养牛50多头,年收入10万多元。通过有效的服务、贴息贷款支持一批本地种养典型大户壮大生产规模;通过优惠政策引进一批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方面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专业户

三、中介组织建设情况

农业工作汇报范文第5篇

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90.5亿元,比上年增长6.5%,比“九五”末增长29.1%,“十五”期间年均增长5.2%。其中,种植业产值177.2亿元,比上年增长3.5%,林业增长13.3%,牧业增长10.5%,渔业增长5.4%。畜牧、水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9.8%,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比“九五”末提高12.3个百分点。

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全市粮食总产量271.49万吨,比上年增长7.4%,比“九五”末减少1.5%;棉花总产量3.64万吨,比上年下降16.0%,比“九五”末增长4.1倍;油料总产量23.23万吨,比上年下降0.3%,比“九五”末增长11.3%;蔬菜总产量1214.76万吨,比上年增长0.9%,比“九五”末增长27.4%,其中设施蔬菜产量比重达到26.2%,比“九五”末提高5.0个百分点,已成为京、津和东北地区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园林水果产量在扩大优质品种的基础上稳定增长,产量达137.9万吨,比“九五”末增长34.7%(见表1)。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种植结构继续调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16.55万亩,比上年增加46.59万亩;棉花播种面积49.17万亩,比上年减少10.01万亩;油料播种面积112.38万亩,比上年减少5.25万亩;蔬菜播种面积262.46万亩,比上年增加1.90万亩。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工程造林面积8404公顷,其中退耕还林中人工造林1000公顷,三北防护造林完成2334公顷,沿海造林366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33.0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1.89%。新植林木、果树全部实现了优种化。

畜牧水产业健康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80.73万吨,禽蛋产量36.61万吨,奶类产量117.3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6.8%、4.9%和24.5%。全年水产品产量50.13万吨,比上年增长4.4%。其中,海水产品产量30.71万吨,淡水产品产量19.4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7%和7.3%。在水产品中,养殖产品比重达58.6%,比“九五”末提高12个百分点。海水工厂化养殖从1998年开始起步,到2005年养殖面积已达50.95万平方米。瘦肉型猪、果菜、板栗、花生、水产品和乳制品六大龙型经济不断发展,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蒙牛集团投资5.4亿元在丰润、滦南建设的乳业加工项目已经建成投产,玉田双汇低温肉制品、遵化食用菌深加工、迁安三元奶制品等项目已开工建设。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市财政用于农业生产支出5.06亿元,比上年增长33.1%。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9.3万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万公顷,有效灌溉率达90.5%。农业机械总动力853.15万千瓦,农村用电量80.8亿千瓦小时,分别比上年增长5.3%和72.6%,比“九五”末增长32.8%和1.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