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

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

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艺美术;鉴赏;审美

0引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工艺制造大国,工艺制造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相关石玉、编制、缝纫、牙骨以及陶艺等工艺制造,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优秀的工艺美术作品正如明珠般继续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文章通过分析工艺美术材料、色彩、造型以及装饰的特点,进而为人们在进行工艺美术的鉴赏与审美提供更加科学的角度与观点,为工艺美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奠定鉴赏与审美基础。

1工艺美术的特点

由于工艺美术的创造灵感多来源于社会生活与实践,因此不仅有造型艺术特征,更具有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具的特点,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逐渐演化成融合当代绘画、雕塑、制造工艺等内容的艺术形式。因为,工艺美术的创作大多来源于物质生产,所以实用性与艺术性在工艺美术中和谐融合,才是工艺美术最主要的艺术特点,促使工艺美术不仅能反映人们的精神追求,而且可以满足人们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需求。我国工艺美术发展历史悠久,使得工艺美术类型复杂、种类繁多,造成工艺美术相应的鉴赏与审美角度也不尽相同。工艺美术艺术品鉴赏与审美按照实用性特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具有任何使用性能或随着历史发展实用性能已逐渐削弱的工艺美术作品,例如玉器、雕塑、琉璃制品等,均因相关艺术作品的艺术性能过高而用作单纯观赏或收藏等;另一类是兼具实用性与审美性特点的工艺美术作品,例如紫砂壶、陶器、瓷器等,不仅具有一定实用性能符合工艺美术作品的本质特点,而且优秀的实用型工艺美术作品还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2工艺美术的审美

对工艺美术的审美应在观察材料、色彩、造型以及装饰的同时,从美术作品整体上进行美术审美价值探讨,通过感受整体工艺美术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领悟设计的真实目的。由于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均基于一定的客观环境,因此在工艺美术作品审美时应充分结合设计作品气氛、环境基调等方面观察工艺美术本身与环境的配比关系,从而鉴赏工艺美术整体艺术性。由此可见,若想在工艺美术的审美中升华自身审美能力以及感受工艺美术艺术魅力,应从整体与部分两方面提高自身欣赏能力,最终感受到工艺美术的艺术之美。工艺美术部分审美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2.1材料

材料作为工艺美术创造设计的基础物质形式,使人们对材料的鉴别与认知成为分析工艺美术作品创造工艺审美性的先决条件。在掌握材料信息基础上,对工艺美术所选材料与作品所要传达创设意图的贴合度、展现工艺作品特征的准确度等有关工艺美术与材料运用关系进行分析思考,从而鉴赏材料在工艺美术中展示审美性,并提高人们的工艺美术鉴赏能力。为了使人们在对工艺美术材料的审美能力上得到更大提高,人们对材料进行审美鉴赏时应做到:不应通过观察、比对工艺美术所用材料的市场价值来衡量工艺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工艺美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本身就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创造的本质是用艺术形式反映社会现状、人文情怀以及设计者的思想意识。由于艺术的表现能力是无限的,促使在工艺美术制造时,从价值连城的玉石珠宝到不值一文的沙石,从罕见的金丝楠阴沉木到随处可取的松柏杨柳都可以成为工艺美术材料,只要材料可以贴合工艺美术主旨,并有效展现出工艺美术的艺术价值以及鉴赏美感,符合工艺美术特征更具有美的本质,那就是最卑微的沙石也能拥有同宝石一样的价值高度。

2.2色彩

色彩作为一种视觉的体验,人们需通过眼睛将所看到的色彩传递到大脑,从而产生色彩认识,可见视觉是打开人们认识世界这扇大门的钥匙,而色彩是人们看到“大门”内事物最主要内容的表现形式。由于人们长期生活在满是色彩的世界中,使人们对色彩的认识逐渐深入,并产生了色彩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同样可以运用到工艺美术的鉴赏中。在工艺美术创作时为了更好凸显创设作品的主旨,设计者经常运用各种类型的色彩对工艺美术进行美的渲染。例如,盛行我国唐代且具有极大收藏价值的唐三彩,不仅造型栩栩如生、出神入化,更因使用黄、绿、褐这三个基本釉色加之金属氧化物而演化成具有色泽艳丽特征的工艺美术佳品,既能反应出唐代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时代魅力,更能通过各类人物、牧畜家禽等不同形象的唐三彩工艺作品,展现出工艺美术设计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由此可见,对工艺美术色彩的鉴赏与审美,有利于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与文化底蕴,并感受到色彩带给人们的精神共鸣。

2.3造型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美术的造型设计也跟随时展脚步,在传承优秀工艺美术造型手法的同时不断融合时代特征,对造型进行着创新,使得工艺美术的造型越来越多。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在造型方面有许多独到见解,例如“女做腰、男做胸”是指导人们在人物造型上应注意塑造人物特征,从明显的造型处理上感受到工艺美术成品的严谨性,“一手遮半脸、二手全不见”是针对人体在比例塑造上的造型指导,“若想笑、眉眼吊、若要哭、眉眼坠”是我国民间在人物表象的工艺美术造型上的独到见解,并体现了面部肌肉变化与人们表情的联系。虽然,我国民间工艺美术造型大多较为简单,但是仍能够反映出工艺造型追求的气势、严谨以及韵律的审美特点,还可以通过利落、大方的造型形式,使人们感受到工艺作品的生动和谐的造型美。

2.4装饰

由于我国工艺美术发展历史悠久,几乎每个时代均有自身装饰特点,因此若想深入体会到工艺美术作品的审美性,应首先对所要鉴赏工艺美术作品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有所了解,从而体会到不同时代下装饰物品在不同工艺美术作品中运用的意义。例如,我国著名苏绣艺术家沈寿的经典作品《圣僧负鸡》,不仅利用苏绣针法将整幅工艺美术作品展现出了“匀、细、活”等工艺境界,更利用逼真的图案、虚实变换、曲直对比等装饰手法,将整幅绣画展示得生动、极具趣味,可见装饰在工艺美术作品中无疑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工艺美术的艺术性得到了升华,并提升了鉴赏以及审美的高度。虽然,在工艺美术中利用装饰手法可以起到升华工艺美术作品,提高艺术作品鉴赏价值的积极作用,但是并不表示装饰手法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可以随意添加,若是只为了表现设计审美性而滥用装饰,将使作品变得混乱无意义可谈。因此,人们在进行工艺美术作品的鉴赏与审美时,不能只单纯将工艺美术图案装饰难易程度、装饰物的多少以及装饰工艺的技术水平等方面作为审美鉴赏的全部内容,应将装饰内容结合工艺美术作品整体进行鉴赏,并把装饰能否反应设计主旨当做审美的中心思想[1]。

3小结

综上所述,工艺美术不仅代表作品所处时代的设计能力,更能反应不同时代的历史背景以及人文情怀,是艺术形式中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人们应掌握从工艺美术所用材料、色彩、造型以及装饰的角度去鉴赏工艺美术,并发现工艺美术的审美性,从而使人们可以与工艺美术设计主旨产生共鸣,增加人们的艺术品鉴力,为当今社会工艺美术发展奠定鉴赏的群体基础,促使工艺美术可以得到更好地发展的同时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陶瓷艺术;美术;发展历史;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16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品的不断提高,陶瓷艺术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学习陶瓷艺术,了解它的艺术特色和发展规律,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对美术的审美能力,而且也可以提高我们对美术的创作、设计水平。这对于促进我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陶瓷艺术的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品种丰富多彩,是我国艺术百花园中一枝艳丽的花朵。所以,学习陶瓷艺术,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陶瓷艺术文化和卓越成就,可以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陶瓷工艺美术

我国从六朝开始,就进入了瓷器时代。瓷器,在汉代后期,已经烧制完成;最早的瓷器是青瓷,种类有壶、尊、罐、碗、杯、盘、灯、炉、水注、魂瓶、唾壶、虎子等;到了六朝,瓷器制品代替铜器和漆器,成为生活用品中不可缺少的品种。

六朝的青瓷产地,主要以浙江地区为中心。属于越窑系统的有浙江的上虞、萧山、绍兴、余姚等地,古代称之为会稽窑,其烧造历史相当久远。北方瓷窑虽发现不多,但出土的瓷器却不断增加。特别是河北景鼎封氏墓出土的莲花尊,或称仰覆莲花尊,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这个慈尊设计别致,它以瓷腹为中心,下部塑饰三层向上的莲花瓣,上部塑饰三层向下的莲花瓣,层层相接;尊底也塑成莲花瓣形,共七层,是一件陶瓷珍品。

二、隋唐的陶瓷工艺美术

唐代的陶瓷工艺有较大的发展,《陶录》称“陶至唐而盛,始有窑名”。这反映陶瓷生产已逐渐形成不同的地方特色。唐代陶瓷的种类增多,有青瓷、白瓷、花瓷、唐三彩等。

1. 青瓷是一个传统的陶瓷品种,当时生产已几乎遍布南北各地,而以越窑为代表。在唐代诗文中,有许多关于越窑的描写。如孟郊:“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郑谷:“茶新换越瓯”等,反映了越窑釉色的特点和饮茶风气的盛行。

2. 白瓷是唐代陶瓷中又一个重要的品种,具有代表性的白瓷瓷窑是与越窑齐名的刑窑。唐代诗人皮日休诗:“刑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就是指这两个名窑。刑窑的地址是在河北内邱,大约在初唐就开始生产,流行在开元、贞元时期,瓷器已普遍销至全国。

3. 唐三彩是一种精美的低温铅釉陶瓷,它彩色斑斓,造型优美,故称为一朵奇异的陶瓷之花。唐三彩是用经过精炼的白粘土制成,两次烧制,先用千度左右的高温烧胎,挂釉后再经900度左右的高温焙烧,因为它经常应用黄、绿、褐等色釉,所以通称唐三彩。当时还作为珍贵物品远销海外,在印尼、伊朗、埃及、朝鲜、日本等地,都发现过唐三彩的器皿,作为我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宋代的陶瓷工艺美术

宋代的陶瓷是工艺美术中最为杰出的一个品种,也是我国陶瓷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人们通称为“宋瓷”。宋瓷大为兴盛的原因主要是:1. 饮茶之风的流行;2. 铜的缺乏,以瓷代替各种铜制器皿;3. 海上外销的兴起,特别是南宋以后,海上形成了一条“陶瓷之路”。论瓷者一般都说宋代有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实际上这是对北宋时期的一种说法。就整个宋代来看,重要的名窑有以下几种:

1. 定窑:在今河北曲阳,此地古属定州。定窑烧窑从晚唐至五代,在北宋时达到鼎盛期。定瓷胎质坚细,釉呈乳白色,器体极薄。

2. 汝窑:在河南临汝县。它是在南方越窑衰微后而兴起的,越窑的釉色和定窑的装饰形成它的艺术特色,釉呈葱绿色,刻化花则用斜刀剔地,形成一种浅浮雕的效果。

3. 耀州窑:在陕西同官(今铜川县)黄堡镇,因同官属耀州故名。产品多用刻划花和印花,装饰牡丹、、莲荷、凤鸟等纹样,其中以“把莲”(或称一束莲)和“婴戏”等题材为主,独具特色。

4. 钧窑:在河南禹县神镇,此地金代称均州,因以为名。钧窑原系青瓷,由于在钧瓷釉中含有磷的成分,而使釉色呈现混浊的乳光,形成不透明的朦胧效果,增加了釉色的浑厚美。

5. 磁州窑:以河北彭城为中心,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地都有烧造,故宜称为磁州窑型。它的装饰方法有:白釉画黑花、黑釉剔白花、珍珠地、绿釉、黑釉褐彩等,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味道,是极重要的宋代北方的民窑。

6. 官窑:是指由宫廷官方经营垄断,并由宫廷专用的瓷窑。宋代的官窑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官窑的土质细润、釉色晶莹、造型端正、制做工整。

7. 景德镇窑:景德镇自唐代以来烧制青瓷,宋代景德镇的瓷器产品,富有特色和具有突出成就的是影青瓷,现在又称青白瓷,它是在釉汁的深厚处略呈淡青色,所以采用“影青”一词是比较富于诗意的。

8. 龙泉窑:在今浙江龙泉,是继越窑衰落之后,南移以龙泉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一个青瓷窑系。《饮流斋说瓷》记载:“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治瓷器。章生二所陶名章龙窑,又名弟窑。章生一之哥窑其兄也。”

9. 建窑:在福建建阳水吉镇,主要产品是黑釉茶具。

10. 吉州窑:在江西吉安永和镇,吉州窑是宋代南方最大的民窑,它与北方的磁州窑形成南北两大窑体系。

四、元代的陶瓷工艺美术

元代的陶瓷制作最有成就的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成。青花是用钴料在胎上画花,罩釉一次烧成,它具有雅洁优美的装饰效果。釉里红是以铜红料在胎上画花一次烧成,它和青花一样同属釉下彩,只是红、蓝色调不同。陶瓷的主要产地,以景德镇为中心。

五、明代的陶瓷工艺美术

明代以来,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的中心,产量最多,规模也最大,明代进入以彩绘为主的历史阶段,彩绘多以图案为主,虽然采用花鸟、山水、人物等绘画题材,但其表现则是图案式的,富于装饰味,在这点上,明瓷高于清瓷。此外,自明以来,瓷器上流行用年号作为款式,成为体现时代特色的标志之一。

六、清代的陶瓷工艺美术

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宋代;素髹漆器;清秀典雅;造型奇特;工艺之美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171-01

在宋代漆器制造非常发达,不仅官府设有专门的生产机构,民间造作也很普遍。尤其是在都市,漆器店铺广设。因漆器是人生前使用、身后随葬漆器,留存较多为今日研究提供了便利。

宋代漆器的品种繁多,从工艺上可分为雕漆、金漆、犀皮、螺钿等。其中以雕漆最为精美。多数漆器朴素无华,注重表现器物结构比例的韵律美,基本都是以造型取胜,由此就出现了素色漆器,也称素髹漆器。素髹漆器多为生活用品,以色漆为饰,但制作颇具考究,或起棱分瓣,或简洁洗练,虽无纹饰之美,更显材质造型之妙。

一、宋代素色漆器产生的社会背景

宋代是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转折时期。农业发展,坊市合一,行会组织的出现,带来了社会商业化程度的提高和都市的繁荣,时代与环境的变迁令宋人开始形成新的思想方法和处世态度,这都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和新审美观念的形成。

由于新的审美观念,使宋代的工艺品都具有典雅、平易近人的艺术风格。无论陶瓷、漆器、金工、家具等,都以朴质的造型取胜,很少有繁缛的装饰,使人感到一种清淡的美。

二、宋代素色漆器的主要特点

“尽管同域外文化相比,中国的特点在于典雅优美,但从中国自身文化来看,工艺美术典雅优美的典型却在两宋。”宋代漆器具有强烈的时代风格,一反唐代装饰纹样的丰满富丽,而以清新淡雅的面貌出现,更以式样翻新、色泽朴素见长。一色漆器从原始社会的考古发掘中到以后历代均有大量发现,以“朱、黑、褐”三色最为常见。宋代漆器色彩搭配的十分协调,“浑厚古朴”体现了宋代漆器的色彩特征。

三、宋代素色漆器的工艺之美

宋代素色漆器大多胎体轻薄、造型美观、朴实无华,以实用器皿为多。本文将宋代典型的素色漆器,主要从素色漆器的造型、色彩、材质与技艺方面详细阐述其优美典雅的工艺之美。

素色漆器在造型上,与同时期瓷器造型相同,集中体现了丰富多样、富于变化、端庄美观的特征。制作工艺上,胎体轻薄,材质为厚木胎或薄木胎,普遍采用圈叠法制作,即先用薄木片裁成木条,经水浴加温,弯曲成圈,烘干定型后,一圈一圈累叠,胶接成形,再打磨,施漆灰。制作时因将各圈的接口错开,分散了木材的应力,故不易变形,经久耐用。

不过在宋朝崇尚素雅的充满文人气息的审美风潮的影响下,这类素洁无华的漆器才是典型,也正是我们今天欣赏它们的要点。宋代漆器是不少收藏家收藏中的一个类别,但由于宋代漆器许多都朴素无华,不像更早时期以及稍晚时日的漆器那样灿烂绚丽,因此也比较少见于收藏。由于此器形体较高,但器壁很薄,重量轻,因此要格外小心不要磕碰,并且保存湿度须得当。

宋代素髹漆器有一色和异色之分,一色即漆器通体都只有一种颜色,异色有的漆器表里相异,或表里同色,只有底足内异色,还有漆层异色。下文将阐述异色素髹与异色素髹的色彩美。

古语有云“凡漆不言色者皆黑”,黒髹是漆工中最基本的做法,许多装饰技法皆依附其上而存在。两宋期间,许多士大夫阶层因黑色素髹沉着、古朴、含蓄的特点,非常喜爱黑色素髹漆器宋代素色漆器的成就还表现在技术的发展成熟上,圈叠胎工艺流行,雕漆、戗金银、描金、螺钿等长足发展。泼漆似水如水月镜;花泥金贴银如五彩云锦;雕漆富版画的立感美;皱漆似汉砖的肌理;堆漆则充满浮雕的凹凸美。又如变涂的潇洒、点螺的神奇闪烁、磨漆的变幻、嵌漆的肌理,这些五光十色的变化,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技艺美。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宋代漆器讲究造型,着力表现材料之美,它解释了时代审美风尚的演变和追求,成就了典雅优美的时代风貌,创造了宋代工艺美术的典型。和唐代相比,正好形成两种不同的特色。如果把唐代的工艺美术风格概括为“情”,宋代则可概括为“理”。唐代华丽,宋代幽雅。唐代开廓恢宏,宋代严谨含蓄。宋代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从美学的角度看,它的艺术格调是高雅的。造型上变化的曲线赋予器型以节奏和韵律感和完美的艺术内涵,它并非因颜色简单而存在,恰恰是基于单纯、典雅的特质跻身于漆器之林而永放光芒。在艺术形式法则上注重整体与局部、简洁与繁缛、文字与图案等多方面的统一。

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纺织;纤维;毛织物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048-02

近年来中国设计界引进的各种不同形式西方纤维艺术展览,在高校的纤维艺术教学所使用的教材中只介绍或者重点介绍了西方的壁毯历史和编织工艺技法,如克里姆、奥比松、高比林等,很少提及中国传统纺织纤维与现代纤维艺术之间的承接关系。

奥比松是法国中部的传统壁毯编织工艺,是在卧式的织机上由经线和纬线平面交织的“通经断纬”的彩色纬线图样。而中国传统纺织的织绣技艺之一缂丝采用的是通经断纬的织造技术,并且从当前出土文物的发现看,中国的缂毛要早于缂丝,在新疆就发现了汉代和南北朝时期的缂毛织物。但宋代的缂丝织造技术是令人惊叹的技艺,并且有不少的传世作品,上海博物馆藏有南宋的缂丝名手朱可柔作品《莲塘乳鸭图》运丝如运笔,中国画的神韵俱全。这些优秀的传统精华都是可以在现代的纤维设计中借鉴学习的。举此例子是说明既然中世纪的奥比松、高比林等古典工艺手法的发展历史被西方艺术家编排于纤维艺术的历史演变过程之中,那么我国纤维艺术寻其源头也有其悠久的历史。

本文中西纺织纤维艺术之比较着重于比较两者的纺织纤维工艺设计历史有两点目的,一是为了证实虽有不同的曲折螺旋的发展方式,但不能否认的是中国有纤维艺术设计的历史;二是为了让中国纤维设计师能认识到中国传统的染织历史有很多借鉴和学习的宝贵资源,应当根植于传统才能创新未来。当然这里会有人对纺织、染织、纤维等概念提出异议,认为现代的纤维艺术是新艺术。本人认为既然纤维艺术能把西方的纺织纤维的历史作为纤维艺术设计的历史,为何我们不能把中国的染织历史作为纺织纤维的历史,并且传统的织造技术和现代的纤维设计工艺手法在织造以及编织技巧上都有很多共通之处。

一、西方纺织纤维历史简述

公元前1000年左右,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人大量使用了羊毛纤维编织。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200年,秘鲁南部海岸的帕拉卡斯人有很高水平的编织技艺。虽然这些工艺手法很早就在世界上产生了,但是在西方直到中世纪普及繁荣。12世纪至15世纪之间,挂毯作为宗教文化的载体装饰于冰冷的哥特式宗教建筑中。题材内容多为宗教场面神话故事,也表现贵族欢宴、田园牧歌等生活场面,技术精湛,尺幅比较巨大,跟同时代的雕塑、绘画等工艺美术在风格特点上很近似。17、18世纪巴洛克、洛可可艺术风格盛行,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的壁毯模拟油画画面更加精细,后来产业革命的到来以及再没有富人的定制需求,这种奢华的风格壁毯逐渐销声匿迹。19世纪工艺美术运动,莫里斯提倡简朴、实用、装饰,突破了仿制油画效果的局限,开创了新的发展前景。20世纪初受立体主义的影响,包豪斯设计学院进行了创意实践,用编织材料创造并超越本身,把模仿画面放到了挖掘纤维材料特性上。受抽象风格的影响,壁挂终于有了现代意义。20世纪30年代,法国挂毯大师吕尔萨开设了现代壁挂织造厂顺应时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际性大融合成为潮流,各种抽象主义、表现主义在各个领域异常活跃,壁挂纤维艺术也从传统壁挂的二维平面走向了三维空间,经过半个世纪多的发展,逐渐成为国际造型艺术的一个门类。

二、中国纺织纤维历史简述

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骨针、陶纺轮、石纺轮、龙山文化的骨梭,织造丝和麻织物相继发掘出来。公元前1600年商朝殷墟出土的青铜钺上有包裹用的几何菱形连续的回纹织物,麻布染色同时绘有黑白线条。公元前1100年,西周染织工艺有了专门分工,植桑养蚕发达,此时不仅丝织种类增多,并且已将毛织物染色,手绘和刺绣都相当成熟。公元前700年左右的春秋战国纺纱织造普及,品类繁多,织造精良。公元前200年左右的秦汉时期,染织生产分官营和私营,品种继续增多有经锦、圈绒锦等,花纹在以前几何纹的基础上动物花卉纹样增多。此后经历魏晋南北朝,公元618年唐朝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染织分工很细,丝麻类生产遍布全国,汉锦为经锦,唐代为纬锦,能织出更复杂华丽的织锦,毛织、丝毯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生产。公元900年左右五代十国两宋染织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发展,最有特点的是缂丝多织造绘画书法惟妙惟肖。元代的毛织工艺发达,羊毛种类居多。明清时期苏州织造、南京云锦闻名全国,在前代的积累之上刺绣还出现了四大名绣。1984年中国工艺美术总公司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了“首届壁挂艺术展”,1985年法国纤维艺术家万曼先生来到中国,带来了现代设计理念,先后到北京地毯研究所和壁挂中心开展创作活动等,接踵而来的各种和国际壁挂、软雕塑的展览交流,直至2000年终于迎来了北京的洛桑国际纤维艺术展,中国设计师快速反应接纳吸收西方的设计思维迅速融入国际纤维设计大环境。

三、中西纺织纤维艺术之初步比较结论

从工艺美术史比较中西纤维艺术设计,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是发展规律比较相同,都经历的最初的简单织造,到技术的发展进步、图案种类增加,技术达到一个高峰因为历史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艺术运动思潮的推动又有大的进展。

二是目前纤维设计史中国染织设计史被排除在外的原因可能是设计原材料不以毛纤维为主。西方纤维艺术设计因地域气候,多产羊毛,麻类,所以纺织纤维多采用羊毛材质,而中国最早缫丝养蚕所以丝织最发达最突出,所以世界关注中国丝织品的时候忽略了毛织品,毛纺织和丝绵麻的织造技术很多都是共通的。

三是不得不承认目前的纤维设计作品放眼望去,确实有很多不论题材构成形式包括审美都受西方设计思潮的影响,但不是绝对的,因为身处什么样的文化氛围,终究是跳不脱的,总会有她的深深地印记的,也应从近些年所展出的作品看到,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作品,并且西方的作品有一些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目前经济全球化,艺术信息的交流迅速,所以中西之间纤维艺术的交流平台是很开放顺畅自然的环境,此时需要抓紧这个时机,吸收蕴化西方的纤维设计的经验,但重要的一点是不能盲目跟从,丢失了自己可以创新的传统的精湛技艺是不可取的,希望能根植于传统,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纺织纤维艺术设计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林乐成,王凯.纤维艺术[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

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第5篇

一、适合性原则

适合性原则是指在选择职业教育项目时,要考虑到聋哑人的生理特征,即局限性和特殊性。这是发展聋哑职业教育的前提。

为此,我校进行多种探索,曾开设过缝纫、理发、修理等专业。但由于聋人有生理缺陷,同健听人交流有很大的困难,使得这些专业多半途而废。后来,我们仔细考察了木雕专业,发现它具有操作独立性等特点。不仅可以避免聋人人际交流不便的弊端,还能发挥聋人眼明手灵的优势。前几年的毕业生,有的已经对口就业。于是就确定木雕为职业教育专业,制定为期三年的教育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全套操作工艺,放样、打坯、雕刻、油漆等,熟练掌握其中一项技能,作为以后的谋生之本。实践证明,正是这个选择,为我校的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广泛就业原则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就业,它需有广泛的就业岗位。东阳木雕是中国六大名雕之一。始于唐代,鼎盛于明清,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古时,北京故宫等许多宫殿建筑、雕刻装饰都曾是东阳木雕先辈的杰作。现在东阳木雕艺人们精心创作的许多代表作也被列为国家珍品,有的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有的作为国际友好交往礼品赠送,并与园林建筑、室内装饰、家具等相结合,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产品远销多个国家与地区。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木雕职业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了东阳的支柱行业,现有2000多家企业,为聋哑人木雕职业教育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三、勤奋有助就业原则

培养务实勤劳的美德有助就业。聋哑学生经过九年一贯制教育之后,大多是十七八岁的青年了。走向社会后应该安心劳动,自食其力。学校生活与社会环境有比较大的差别。在学校有老师的爱护,还有一大群同伴,感觉温暖。到社会就不一样,激烈的工作竞争,显得比较残酷;与常人沟通困难,容易感到孤单,再加上工作繁重,就会形成不适。这就需要我们在职业教育中及早引导,有意识地培养聋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经验不应该停留在课程和时间表上,它必须符合每个人自身的实际。在职业教育中除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外,到八、九年级时,还应调整劳动时间,操作时间改为90分钟一段,休息后再学习90分钟。这样安排,接近社会上8小时工作制的半天。刚开始,过了一节课,学生就坐立不安了。这时,教师与师傅的实际工作是无声的语言。师傅一个下午工作4小时,中间不休息,老师也一直陪伴着大家,以温暖的目光鼓励着。学生看着认真的劳动氛围,知道这是劳动锻炼。伸伸手,扭扭身,到旁边的同学处看一看,很快又投入学习。休息时,要组织学生进行课间操,让学生舒展身体,交流交流体会,引导学生进行劳动竞赛。

四、提高就业竞争力原则

提高就业竞争力,是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陶行知在《手脑相长歌》中写道:“人生两块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木雕是一门讲究艺术的职业,非常依靠技巧,许多知识只能靠悟。因此,我校优化教学与训练环节,采用立体化授课,以能力本位教育为目标,实施实践主导的课程模式。注重“学”而非注重“教”,参照样板放手操作,自主探究,及时反馈,不断琢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