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及其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应用;发展趋势
会计电算化,顾名思义,就是将会计工作与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应用。信息技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对会计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而传统会计工作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会计工作的要求,逐渐被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导的会计电算化所取代。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会计工作模式一方面无法及时捕捉企业的运营状况、财务状况等信息,另一方面也无法与诸多科学管理方法相契合。同时,还存在会计数据利用率低、不易开展事后分析、影响企业融资等问题。所以,会计电算化潮流的到来是大势所趋。
1、会计电算化的理论概述
1.1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及特征。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从狭义角度来说,其主要强调将计算机技术与会计工作相互融合的应用。从广义角度来说,其主要强调与电算化具有关联性的一系列工作,主要有软件的开发与运用、电算化人才的培训等。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到目前为止,已经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蜕变,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众多企业都开始尝试利用各种财务软件来开展会计处理工作,推动会计电算化向深层次方向发展,企业就势必要以自身实际情况为立足点,选择最适宜的会计软件,完成好基础会计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定期开展会计人员素质培训活动,强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此外,开展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也是推动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要手段。
1.2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阶段。纵观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初步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会计核算电算化;快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财务管理或企业管理计算机化;平稳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决策支持计算机化。在过去,我国企业开展会计工作主要以手工或者半手工为主,会计人员基本上所有的工作时间都用在繁琐的核算工作上,呈现出效率低,出错率高等特点,这显然与现代化的发展需求相背离。所以,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企业和理论界都在努力尝试、探索和研究。
2、会计电算化应用的意义
2.1加强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有机结合。会计实现电算化以后,一方面会减轻会计人员的心理和生理压力,让其能够以足够的精神来开展会计工作,另一方面有效确保了会计核算的精准性和可靠性。透过现象看本质,会计电算化并非单纯是一种具有高效率性的核算工具或方法,其更突出的表现是能够改变会计工作组织,协调会计人员的分工,进而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概而言之,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既能够提升会计工作质量,又能够使与会计工作相关一系列工作得以改观,其作用之大不言而喻。
2.2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改革。会计电算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促进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能够促使会计核算方法、数据存储方式等方面都发生改变;其次,还极大提升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性和可靠性;最后,使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方法和技术得以改变,进而促进会计理论和技术的推陈出新。
2.3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功能具有多样性,主要涵盖了创建账套、日常财务处理等,与传统会计工作模式相比,在灵活性、易操作性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在运行结果上,会计电算化具有操作简洁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创建账套之后,仅需要开展初始化工作,便可以完成填写会计凭证、复核会计凭证等一系列工作。通过会计电算化软件还可以开展利润、资金等项目的计划落实、结构比重的分析等工作,进而有效实现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无缝链接,最终使企业经济效益得以大幅提升。
3、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下会计基础工作的变化
3.1会计核算形式发展的变化。在传统会计工作模式下,会计人员在开展核算工作的过程中,要将记账凭证依照会计科目记录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中。会计核算形式众多,主要有五种,即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以及日记账、总账核算形式。会计电算化是利用计算机来对凭证文件进行处理,处理过程中能够以设定的条件为依据,或以总账的形式输出,亦可以日记账和明细账的形式输出,进而使工作量得以大幅下降。
3.2数据储存形式发展的变化。在传统会计工作模式下,当新凭证产生以后,其上的数据会被按照科目、金额和方向记录到相应的日记账和分类账中,提供的数据局限性过高。而在电算化会计工作模式下,首先,账目的概念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会计账簿仅仅是以记账凭证依照会计科目而开展整合统计的中间结果,在电算系统中,传统会计模式下的一系列账簿根本就不存在。其次,会计账簿只有两个账簿,即日记账和总账,剔除了明细账,这样一来,会计人员在系统中选定某个科目时,系统会自动将所有的相关业务筛选出来,整合到一个账目中,只要点击按照时间排序,就可以将筛选出的结果以日记账的形式输出。
3.3内部控制制度形式发展的变化。在会计电算化模式下,传统会计工作模式下的编制科目汇总表、凭证汇总表等内部控制制度措施可以剔除。会计电算化应用以后,传统单纯依靠人工来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模式已经不复存在,由人工控制和程序控制取而代之。应用程序的出错率与控制的有效性紧密相连,程序一旦出错或者失灵,人工再出现懈怠的情况,那么控制有效性缺失的现象就会长期存在。所以,制定相应的控制配套措施非常必要.
3.4安全问题发展的变化。会计电算化模式存在会计数据很容易被窥探,安全度非常低,电子数据还容易被窃取、肆意篡改等问题,这就要求企业要做好电子数据安全保护、备份等工作。因此,电算化模式下,应实施诸多配套安全措施。首先,要做好会计人员职责明确工作;其次,要想确保内部监控的有效性,就势必要创建良好的操作环境,安装安全性高的软件系统;最后,倘若会计数据丢失是因软件管理不合理所致,那么应从以下几点着手解决:第一,要做好会计数据保护工作,在录入原始数据时,要做到精准无误;第二,要做好权限设置工作,利用设置用户口令、指纹密码等来提升系统安全性。第三,要秉承一人一机的原则,并在一段时间对数据进行手工备份,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对于操作人员,在上机之前,要给定操作内容和权限,同时,操作密码不能固定不变,使用一段时间就要进行重置。
4、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1会计电算化未得到充分发挥。纵观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在发展初期,更倾向于核算,在高速发展时期,更加倾向于管理和决策,现阶段,会计电算化迈向了平稳发展阶段,其更侧重于整体决策支持系统与ERP。从实际来说,我国企业在开展会计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侧重于使用管理和决策的相关财务软件,而使用ERP的更是凤毛麟角。由此可见,我国企业电算化走向成熟还任重道远。所以要想使会计电算化走向成熟,还需要做好以下努力:首先,要做好记账、算账等基本工作,其次,要不断注重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最后,要引导企业管理者运用好具有可靠性和真实性的财务数据,进而制定出正确的决策。
4.2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缺失。会计电算化之所以被运用的频率较低,与电算化人员素质低下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培养专业知识水平高、技能强的电算化人员是现阶段企业要完成的一个重要任务。透过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现阶段我国企业的电算化实际情况:(1)我国会计电算化人才基本上都没有经过正统的培训,仅仅是经过短暂的培训就上岗工作,虽然对会计相关知识了然于胸,但对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却了解甚少,更不用说上手操作了。上岗之后还要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以便让电算化人才能够巩固好知识,唯有电算化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升了,企业会计工作效率才能得以大幅提升。(2)在开展会计工作的过程中,企业没有定期对财务人员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这样一来,财务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常会因为知识储备不足或操作不当而导致错误,进而使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因此,企业要根据财务人员的实际情况,对于那些计算机知识良好的财务人员,要重点培训会计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而对于那些计算机知识欠缺的工作人员,要重点传授其与计算机相关的知识,提升其知识水平和技能操作能力,以便减少出错率,提升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4.3企业对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认识淡薄。从目前来看,我国企业在记账上有了十足的转变,均已经实现了电算化记账,但在对电算化的认识上却还远远不够,具体表现有:第一,企业虽然将计算机运用到了会计工作中,但仅仅是用其开展记账、算账等简单会计处理工作,并没有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第二,企业在使用会计软件的过程中,对会计软件的认识不够,在甄选会计软件的过程中,普遍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使得会计软件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所以,企业要对电算化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以自身实际情况为立足点,选择适宜的会计软件来开展会计工作。
5、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发展趋势分析
会计电算化的出现并非是偶然,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而结出的果实,电算化的应用,使传统会计工作发生了诸多变化,极大提升了会计工作效率,接下来,笔者着重对电算化的应用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5.1提高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认识,加大推广和促进普遍使用。经济发展和信息化技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深入度也在不断提升,再加上企业财务工作质量也在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发展,会计电算化对企业的重要程度不断提升。所以,部分大企业开始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来抓,不断积极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企业和理论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会计电算化逐渐向成熟化迈进,普及率也在不断提升。
5.2会计电算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在信息化潮流汹涌澎湃的大环境下,企业也紧跟潮流,将信息化与企业管理、产品研发、产品生产等关节紧密结合,有效提升了信息流通的高效性和实时性,进而促进企业效益全面提升。通过研究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不难发现,一个国家的企业要想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取得生存之机,就势必要掌握最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因为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对口的人才又凤毛麟角,所以,企业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兼顾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两个方面的培训,这里所说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是包含两个方面的,一个是会计方面,另一个是计算机方面。唯有将会计知识、计算机知识、会计技能和计算机技能完全掌握,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电算化人才。
5.3提高软件标准的成熟度。在推动会计电算化发展方面,我国企业和理论界均作出了诸多努力,对其认识也在不断加深。会计电算化应用程度在不断加深的同时,企业对电算化管理的重视度也在不断提升。会计软件的应用,不仅极大缓解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还大大提升了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此外,会计软件负载的多种功能,还能够有效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精准性。因此,有必要加快推进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不得不说,现阶段,我国企业普遍使用核算类的会计软件,该类会计软件具有易操作性、通用性强、执行期短等优点,但其类型较少,很难满足多种企业的需求。在未来的研究中,应重点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以便使会计软件更具实用性。
【参考文献】
[1]蒋祎迪.会计电算化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2017(01)
[2]闫蕾.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现状与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16(34)
>> 基于食品角度研究产品竞争力的养成途径 基于企业竞争力的矿山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研究 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价值型员工 基于会计角度的产品竞争力特性辨析 构建和谐企业内部环境 提升企业竞争力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增强企业竞争力 基于公司治理角度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基于防范舞弊角度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基于高管角度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基于会计电算化角度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传统物流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途径 企业内部审计途径研究 基于网络的企业内部知识市场数字产品定价研究 基于产品再造的企业竞争力分析 基于CRM的速递物流核心竞争力研究 基于核心竞争力会计理论的物流企业创新研究 基于资源整合的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 基于商业智能技术的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 柳州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郑克俊, 迟青梅. 企业产品竞争力的识别与提升模式研究[J].经济论坛,2006.1
[4] 盛小平、巩丽娟、刘宇,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产品竞争力研究述评[J]. 图书情报工作, 2007年02期
[5] 吴丽娟,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筑企业产品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2012年第03期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业务流程再造
一、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概念及意义
1.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是指融合了会计理论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体技术,其中融合了许多计算机方面的科技技术。除此之外,现在发展最迅速最前端的信息和网络技术也应用到会计信息化当中,这使得会计信息化不仅仅是针对信息的简单处理,还大大扩展了其范围和含义。企业中原有的各自信息孤岛在互联网技术下相互连接起来了,企业在各方面的信息也得以融合在一起。
会计信息化能够实现企业信息共享,结合员工流、物流、资金流等各个方面。从更深一层角度去理解,会计信息化体现的是一种科学经营管理的思想,因为企业信息共享的数据能够及时准确的传递关键有效的信息,为企业经营、控制、决策和运行提供了结实的保障。概括而言,会计信息化能够体现出,会计是一种企业管理工具,能够加深财务会计的计划、组织、控制以及决策等管理职能的工具。
如果说会计电算化是手工会计记账的第一次飞跃,那么会计信息化就是在会计电算化基础上产生第二次质的飞跃。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会计信息化是财务会计工具不断升级的必经之路,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
2.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指一系列的政策和程序,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条文性地制度和规范。内部控制通过俯视全局,整体把握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在能够提高经营效率、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前提下,保证企业业务活动符合国家的规章法律、企业自身的资产安全完整,而形成的一系列的政策和程序制度。内部控制的目标有: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准确、合理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完整、合理保证企业经营合法合规。
二、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原有内部控制体系带来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但由于会计信息化的升级,管理部门的重新构造和会计人员及岗位组成结构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许多特定的问题和挑战,可以说对企业原有内控体系造成了明显的冲击。
1.内部控制环境发生改变
企业内控体系的环境变化主要分为两点。
首先是由简单到复杂,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传统的财务部门只是简单地由会计专业人员构成,而会计信息化的现代会计部门有多种工种组成――财务会计专业人员、计算机管理人员以及财务会计软件专家等;另一方面传统的财务部门只是简单地对手中的数据进行核算、汇总储存处理,而会计信息化的现代会计部门已经通过管理决策软件进行更为复杂的经济业务,如各种业务活动预测、各种资源规划等。
其次是由复杂到简单,也包括两方面:一是在电子单据形成的同时可以通过网络通讯快速的传递财务部门,会计财务工作人员一旦处理完经济业务,所有相关的会计信息都会通过会计信息系统自动输出,瞬间就可以完成从原始单据凭证到最终会计信息处理的过程,省去了中间的时间差和避免了人员交流产生的误差;二是现在信息化系统下,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员工就可以完成原本需要几个部门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经济业务活动。
2、内部控制内容更加广泛
有效的内部控制要求,在会计工作人员事先进行审核和输入计算机形成电脑中的原始数据时,要规范化、标准化,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用性。而且,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就会出现很大的风险,因为会计信息化是以计算机网络为记录工具,导致集中了相对关联的职责权限。同时,会计信息化系统中,是将经济业务记录到电磁介质中,实现会计电子核算无纸化。但由于电磁介质很容易损坏,增加了丢失、损毁的风险。所以必须加强内控建设,规范会计档案储存形式,尽量规避会计档案无纸化和电脑操作无形化带来的各种风险。
3、财务及其他企业管理人员需要转型
在账簿会计核算系统中,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要求很低,只要懂得会计专业知识、精通财经法律法规即可。但在新形势发展环境下,手工记账逐渐被电子化替代,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任务变成会计凭证的录入和审核,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移,变成会计工作的重点。因为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一个人机交互系统,只懂得会计专业知识远远不够,还要懂得有关的电子计算机信息知识、网络知识。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理论、会计实务操作与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所以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专业知识和相关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
三、XX控股有限公司状况分析
XX控股有限公司原来的企业状况如下: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管理业务不科学,组织结构很混乱,流程安排不合理,基本的规章制度的制定有很大欠缺,企业上下沟通或横向沟通渠道有障碍,没有统一的信息渠道,消息传递容易出现断层、误差和时间停滞差;财务人员数量很多,但工作人员的职能和素质都相对比较低,缺乏自主管理权,几乎是“要钱”和“报销”的代名词了,而且由于企业内控不完善,贪污“小钱”的事情时有发生;会计部门只是一种记录工具,而不是采集工具,这导致同一项经济活动的有关联的数据先经过了非财会人员的手再到达专业财会人手中,大量对管理企业有用的信息被忽略,因此,难以满足管理的需要;会计部门由于流程先后原因,产生的资金流信息总会比物流信息慢一拍,账目上的数据没有实时性,体现的不是当时时点的余额,致使公司从效益角度上对经营生产活动进行实时控制。
对于目前的这种状况,公司经营者深刻地认识到企业持续经营存在很大风险,想要改变这种颓败的企业状况,只有先化为“零”,然后将企业会计系统被期望且能达到的理想功能罗列出来,通过集体考虑、综合想法,筛选出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最关键、最基本的系统功能,最后优化组合成理想且能达成的新会计系统。
1.存在的问题
熟悉了解企业现存的问题、不足和缺陷是提出解决方案的首要前提。
XX控股有限公司原本存在的会计循环流程如下: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核算比较严格,但流程很简单,这样的构造使得会计流程及时在内控方面发挥一定的牵制作用,但会产生时间差,不能发挥会计报告的真正作用而且会计报告要表达的信息也单一。其在信息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会计系统单项业务模式性质严重,各个核算子系统之间联系不紧密,甚至是分离开来的,难以形成信息共享,且一个个信息孤岛致使会计信息相对比较零散,汇集比较麻烦,传递更是滞后的。缺点:信息不共享,订单、付款和收货是分开部门进行的,却没有及时的沟通交流。会计、采购、验收部门账目和货物不符、账目和账目不符的情况时有发生。
2.解决方案
通过上面的流程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财务会计部门和采购部门各自成为信息孤岛。而且,在各种凭证的核算、汇总及储存过程中一旦出现什么微小的问题,很难查明原因,积少成多,给公司持续经营造成隐患。这时,有效手段之一是从管理入手。通过科学合理地优化和改造公司业务流程,运用 BPR,并与信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通过信息系统可以牢牢地控制每一项业务活动的处理过程。
(1)实施前的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同时,任何事物都是有双面性的。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关键点就是制定目标,然后根据长期目标,确定短期目标,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步骤。
①制定目标:对关键业务的流程改造之后,企业经营者以会计实时控制系统为中心,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方法统揽监控全局,会计信息需求者通过及时地获取准确、可靠的信息,大大增强了决策正确性,为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有效的信息保障,增强了企业资产不断增值的可能性。
②制定战术:根据制定的战略目标制定战术。首先,要了解熟悉再造的所有业务流程,其中的细节也要做一些调查,形成业务流程再造的工作底稿。其次,筛选出其中比较先进的手段留作备用。将其他的程序化为“零”,根据最基本、最关键的目标形成一套流程。然后将信息技术加入到其中有用的地方,之后再利用集体优势,为这套流程“添血添肉”。最后,处理细节和不同部门的联系,达成信息共享,让实施性质的信息传递成为现实。
(2)XX控股有限公司会计业务流程再造
XX控股有限公司实施会计业务流程再造,要秉承一定的原则和遵循制定的目标,尽量结构简单化、步骤规范化、业务自动化,企业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目的就是为了企业的持续经营,增加经营效率的目标不变。
①再造后的会计、采购部门业务流程:
优点:通过网络数据库,实现了信息共享,减少了信息传递的时滞差。通过网络,供货商可以与购买单位进行账目核对,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账账核对、账目和实物的核对,大大减少了错误率。
会计流程再造中利用高科技网络技术,实现了企业内部的业务信息的汇集,实现了资源共享,有很强的开放性。企业实行会计信息化,使得同一经济业务的相关数据可以被财会和非财会人员共同获得,保证了可能存在的管理信息不被遗漏,保证了会计信息系统和其他部门系统的记录储存的数据相一致,使得资金流信息和物流信息可以随时“保持联系”,使得财务账目和会计报告上体现的数据时当时时点的余额,保证了企业经营者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实时控制。在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的今天,会计信息化保障了信息的及时性、相关性,保证了其存在的价值。
四、启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如今的世界“大战场”中,企业想要获得持续经营、不断发展壮大的机会,就必须实行会计信息化,并且加强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内控体系建设。
实行会计信息化是企业继续存在的必然,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会计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工具不断升级的当前阶段。但同时,企业是一个整体,关键因素包括人、技术、文化,人员是会计信息化的参与因素,文化是保证因素。成功实施会计信息化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当然,在实施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不能忽略了总体经营战略思想、作业流程中的联结作用,要考虑经营流程设计和管理流程之间的联系。企业想要发展,必须真正准确的掌握好会计信息环境,制定有效的内控体系。企业所处的经济大环境是瞬息万变的,特别是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建设有效的内控体系必须准备好,随时迎接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不能停止间断,必须不断研究挖掘,才能保证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场”中正常运行。(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J.Motwani et a1.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ERP projects:Evidence from two case studies[J].Int.J.Production Economies,2006,(75):83~96.
[2] 崔婷.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硕士学位论文].山西财经大学,2011,3
会计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编号:粤教高粤[2015]133号)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09-0032-02
摘要:会计信息化影响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方式,COBIT为信息化内控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本文从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和风险两方面,进一步引出COBIT框架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内部控制 COBIT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化的浪潮席卷了各个领域,包括会计职能的发挥。其中,会计信息化除了体现在会计核算从手工做账转变为电子形式,极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之外,财务软件、ERP、XBRL等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是对会计管理职能的拓展和巩固,特别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有了长足的影响。
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阶段,是在总结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经验、借鉴国际先进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四十一条指出,企业应当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加强对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与沟通中的作用。因此COBIT框架作为目前国际公认的最先进、最权威的安全和信息技术管理和控制的标准,开始成为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重要保障。COBIT综合了包括COSO报告在内的内部控制标准,并将之嵌入企业信息化工作流程,从而将企业战略目标和业务目标落实到作业执行过程中,通过控制过程作业活动达到控制业务活动,实现战略目标。因此,相比较COSO报告等具有导向作用的内部控制标准,COBIT更具体,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点的设置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一、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由会计电算化演变而来,从最开始借助机器的精密运算程序来弥补手工计算的复杂和失误,到现在逐步运用于管理信息系统,比如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和执行,其中存在着丝丝缕缕的必然联系。会计信息化能使得内部控制的要素通过数据构建的手段紧密结合起来,并在各大关键点设立互通机制,让信息与沟通不再堵塞、延迟甚至错乱;而健全的内部控制则保证了在人的主观能动性基础上,发挥出信息化的强大覆盖力及执行效率。然而,有利即有弊,在我国内部控制初步发展阶段,过快的步入信息化进程同样可能导致二者相互制约。其作用与风险具体表现为:
(一)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的作用
1.会计核算结构优化,组织职能发挥强效。财务软件、ERP等信息系统的使用不仅使会计部门的机构设置变得更为精简高效,同时使每一位财务人员参与到数据处理的管理系统中来,实现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在流畅的数据互通中,登录权限的设置与模块的分工充分体现了内部控制中的职责分工、授权审批等制度,同时也满足了治理层履行其监督职能的需求。
2.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与准确性。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普遍,一方面是管理层舞弊等有意为之,因此账外设账,藏匿、修改、毁损凭证账簿的手法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是手工运算与信息传递产生的失误也时有发生。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则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各类权限的设置具有高度保密性和监督功能;另一方面,数据的运算基本可实现零失误,并且系统间的信息传递速度也只在一“指”之间。同时信息的相互关联性可进行实时的检查与稽核,保证授权的合理与执行以及失误的预警与弥补,从而保证了每一笔会计信息的及时录入,真实反映,准确核算。
3.激发了内部控制作用的外延。信息化会计较传统会计增加大量工作,例如:远程报表 、网上支付、网上报税等。所以,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范围也相应扩大,如网络系统安全的控制、系统权限的控制、会计信息资料的安全保护、计算机病毒防护、计算机操作管理、系统开发与维护等,都成为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的内容。
(二)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的风险
1.我国内部控制的建设与信息化进程的不匹配。从我国内部控制发展的历程来看,一直是在借鉴国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情作出的调整和创新,这就决定了我国企业在建立内控制度上起点过高而后劲不足。因此,在新的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很多现存的制度和机制已无法适应发展的要求,加速建立健全会计信息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相应的管理机制显得迫在眉睫。从现实来看,一方面表现为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开发机构与技术都欠成熟,而复杂的市场经济形势导致各企业甚至各部门的诉求远超设定,比如庞大数据库的建立就已经很困难了,需要前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另一方面,国外的经验并不适用于我国企业内控的建设,如果盲目追求与国际接轨使得信息系统的使用不能构造畅通的渠道,甚至数据对接出现问题的话,结果可能导致我国在内部控制建设上出现严重偏差,企业也极其容易因为信息不畅导致决策失误加大经营风险。
2.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在采用了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里,其五个关键控制点: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存储与保管、网络安全都容易比传统手工控制产生更多的安全风险。比如,研发技术不当会使得信息系统不能与企业内控制度兼容,或者是产生安全漏洞导致黑客攻击从而泄露商业机密;权限设置不严密使得信息被随意篡改,授权审批等控制活动流于形式;数据存储与交互、备份与恢复等功能不全导致数据丢失;对系统程序的缺陷或漏洞安全防护不够,无法保障信息安全;对各种计算机病毒防范清理不力,导致系统运行不稳定甚至瘫痪等。
3.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加强。由于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建立的内控制度,许多环节忽视了人的作用导致大部分决策是机器分析的结果,而没有人的思考与判断,容易滋生偷懒思想,抑制工作积极性,因此需要协调好人工与自动化成分在整个内控系统中的关系。另外,体现最明显的就是专业胜任能力方面,现在的财务人员除了要掌握会计基础知识,还必须熟悉甚至精通信息技术相关要求,才能达到在专业指导下去执行和完成信息系统分配的职责,不然不仅不能提高工作效率,反而还会造成操作不熟练、权责分配不清、监督失效等问题。
二、会计信息化下COBIT框架的建立及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一)COBIT概念及其框架和发展
COBIT (Control Objectives for Inform 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信息及相关技术控制目标)是由信息系统审计和控制协会(ISACA)下属的 IT治理研究院(ITGI)的 ,旨在为 IT 的治理、安全和控制提供一个普遍适用的公认的标准,以辅助企业管理层进行IT治理。1996年COBIT体系作为一个审计框架而被提出,经历了多次调整,直至2012年推出COBIT 5.0,是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COBIT 5.0在借鉴了前面系列框架的基础上,被定位为IT治理与IT管理框架,不仅仅为IT治理框架,更加符合了COBIT的实际应用。
简要来说,COBIT 框架的IT过程就是在IT总体控制目标的导向下,对组织的信息化归纳为34个IT处理流程,在控制目标的确定上,COBIT 将管理活动分为4个领域:计划与组织、获取与实施、交付与支持、检测和评价,针对34个IT处理流程进一步进行分解,确定了210个具体的控制目标,在梳理控制目标的基础上,对每一控制目标的实现建立详细的管理策略等,在对业务目标分解和控制具体目标确定的基础上,COBIT又形成了管理指南,使得COBIT 的可操作性大大提高。利用成熟度模型,可以对组织目前所处的 IT 环境进行判断,同时,在管理指南中详细地叙述了每个过程的成熟度模型――浑沌状态的0级到优化的5级、KGI、KPI以及要达到 KGI的 “重要成功因素”CSF。同时,还给出了与这个过程密切相关的IT资源,以及信息判据中哪些特征最为重要和比较重要。在文件“详细控制目标”中,则按照34个IT 处理流程逐一给出“详细控制目标”。最后,COBIT还包括“信息系统审计指南”,构成比较复杂,包含了“审计道德要求”“信息系统审计标准”“信息系统审计指南”“信息系统审计过程”等子文件。
(二)COBIT框架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COBIT框架在对信息化目标进行分解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平衡企业效益实现、风险水平和资源使用的关系,能为各个层级提供治理或管理需要。如对COSO框架中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补充,则可为管理层在信息不对称的IT环境中权衡风险与投资关系,使用者随时获取信息安全与控制保证,审计人员证实其对企业内控整体的评价与建议等方面发挥极大作用。
1.统筹IT控制目标和内部控制目标。在COBIT模型中,企业在对信息进行控制时,将IT资源、信息准则、IT过程与企业目标或策略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三维立体结构。而内部控制框架同样通过四目标、八要素、三主题构成,通过对二者的对比可发现,如果将内部控制目标与IT控制目标进行目标级连,自定义COBIT以适应内控需求,则可将高级的内控目标转化为易管理的、指定的IT相关目标并映射到具体的内控流程和实践。其全覆盖率、高兼容性、整体联系性使得在各内控目标指导下能够合理配置IT资源,准确有序完成业务过程,高效评估风险,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2.从战略层面考虑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设置。会计信息化下内部控制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财务软件、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更多的是让信息化的管理意识及其操作流程贯穿于所有生产、经营的场所与人员。由此,企业应该从战略角度上进行企业内控体系的设置。结合COBIT框架,确定每个内部控制过程的控制目标 、涉及到的IT资源、过程成熟度指标、监控和评价标准。在区分管理与治理的基础上,根据业务需求,治理层对管理层进行评估、指导、监控,做好基于内部控制的IT绩效评价,分析成功经验为下期做好借鉴;管理层负责计划、构建、运营与监控,并及时对治理层进行管理反馈;具体业务执行者在这四个领域里按照IT资源的分配完成相关流程,并需注意为企业内控建设创造合适环境,识别难点与触发事件,采用生命周期方法进行缺陷的发现与弥补。
3.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应用。COBIT框架设计了详细的信息流通路径,企业可以根据具体经营情况,梳理业务流程节点,建立起风险控制机制。首先,可以采用COBIT中的风险衡量(定性分析法)对风险进行评估,通过对风险级别的衡量,管理层可以在投资决策上进行更多的分析,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并通过预警机制及时处理突况。其次,参考 COBIT的“IT风险评估及管理”模块,为每个风险制定潜在控制措施列表,实施控制措施后建立风险等级对比表 ,以评估风险降低程度和解决方案的成本,选择风险缓解方案。最后,启用C0BIT的“确保系统安全”程序,管理层应时刻关注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有效性和相关授权来保证用于财务报告和相关披露的信息的质量和完整性。同时通过审计人员的评价确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加强内部监督的作用。要求企业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事故监控和反应制度,及时报告安全事故、安全弱点、软件故障,妥善处理后归档保存。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化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但无论利弊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为了取长补短,由此产生了COBIT框架与内部控制框架的有效结合,从而优化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可为我国大部分企业提供有效借鉴,加快会计信息化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进程,并保障其健康、有序地发展。Z
参考文献:
[1]钟红英.基于COBIT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上) ,2009,(8).
[2]张喜娟.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与有效实施[J].信息技术,2011,(7).
[3]罗灿姬.会计信息化与内部控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02).
[4]李强.COBIT框架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初探[J].当代经济,2010,1月(下).
[5]陈亚娟.IT环境下COBIT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J].Commercial Accounting ,2011,(14).
[6]谢羽霄,邱晨旭.基于COBIT框架的电信企业信息技术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电信科学,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