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评一体化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此外,国内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理论上多借鉴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等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学理论,实践经验也多集中于理科、工科专业,涉及广播影视或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较少。
在此,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基于高职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提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对该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作详细阐述。
一、“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各种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
“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课程体系和一体化课程,在相应教学评价体系的监控下,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该模式借鉴国内“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将适应于一体化教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融入其中,旨在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更好地衔接,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该教学模式主要有五个特点:
1.教学计划一体化,即突出能力本位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理实一体化课程间的有机联系进一步加强,形成理实一体模块化课程体系。
2.教学环境一体化,即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专业教室、实习场所”转变,将理论教室、实训室、实训基地构成一体。同时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到课堂,作为一体化教学的载体。
3.教材一体化,即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基于对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转化,制订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理论与实践教材构成一体。
4.教学评价和教学活动一体化,即教学评价贯穿于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学活动既有诊断、激励、调节的作用,同时评价本身也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通过“评价”这个活动环节,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将获得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也有所进步。
5.学习主客体一体化,即教师从“单一主讲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 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的创新型”转变,教、学、做、评融为一体。
三、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
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以行业的真实工作项目载体,需要有相应的课程体系、教学环境、课程标准、教材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支撑,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建立突出“职业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专业课程和课程体系是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
专业课程设计,首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参照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以及影视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从影视制作项目的典型工作任务调研入手,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归纳形成不同的行动领域,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然后基于学习领域的重新规划,对原有的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重组或重构,构建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
专业课程体系也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按课程模块、学习领域、学习情景三级进行系统设计。以学期为单位,以典型影视制作项目为载体,建立和发展课程之间的关联,使专业课程紧密联系、互为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模块,使职业能力目标得到多门课程的共同支持。
按以上原则和思路,我们将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专业课程重组、整合为“电视短剧与微电影”“电视新闻与纪录片”“专题片与音乐电视”“影视广告与形象宣传片”“电视综艺节目与栏目”和“毕业设计”等六个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分别以具有代表性的影视制作项目为载体,由三到五门一体化课程组成。对应学生职业能力的逐步提高,一至五学期影视项目的难度和专业课程的要求也逐渐提升,构成了突出“职业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营造一体化教学环境
一体化教学环境是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保障,其建设工作包括“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
“硬件”是指根据本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所设置的一整套综合的实训设备和场地。为实现电视节目制作专业一体化教学,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整合真实的生产性功能与学习功能的实训设施,覆盖整个影视制作项目的工作过程,方便学生使用、操作、互动以及进行团队合作学习。实训环境的硬件建设可以采取校内实训室和校企合作共建校外生产实训基地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兼具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学习性的实训条件。
“软件”是指以能力训练为目的,积极引入影视行业的企业真实项目到课堂,作为一体化教学的载体。引入的真实影视制作项目被分解为典型工作任务,再根据教学需求转化为学习情景,这样就保证了专业教学真正与行业工作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了工学结合。
(三)制订一体化课程标准与开发配套教材
一体化的课程标准与教材是实施“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主要包括工作过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解、职业能力目标要求、相应的学习领域规划、学习情景设计,以及教学条件、教学评价等内容。一体化教学课程标准的制订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培养目标。制订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一是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所涉及的影视制作项目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广泛的行业调研,明确职业 能力要求;二是要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要求,吸收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对典型任务进行分解,设计学习情景,规划学习内容;三是要结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制订相应的教学评价方法。
进行一体化教学配套教材的开发,也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对影视制作岗位的调研分析结论为依据,从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三个层面着手。一体化教材的开发过程,实际上是职业能力解构和教材知识体系重构的过程,就是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职业能力要求,遵循“依岗位需求定目标,依工作过程定结构,依能力要求定内容”的基本原则,结合影视行业工作实际编写教材,体现知识、技能、标准的对接,保证教材对一体化教学的指导作用。
(四)建立一体化教学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既是“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更是一体化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高职教育的教学评价标准应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来制订,但在具体制订和执行时,却常常以学科要求的评价标准替代职业能力培养的评价标准,集中在对学生课程成绩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上,也就是重教学成果而轻教学过程。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这一根本要求,实质上体现的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不能适应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具体成果主要体现为剧本文稿和影视片作品等,仅仅对教学成果进行考核,无法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客观、科学评价。所以,要使一体化课程真正能够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就要摆脱仅仅符合学科要求的评价标准,构建符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评价体系。
建立电视节目制作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一体化教学中建立起“二维评价”体系,即教学过程评价和教学成果评价并重,以形成性考核评价教学过程,以总结性考核评价教学成果。此外,在模块化课程体系下,课程联系更为紧密,先修课程的总结性考核可以为后续课程教学活动开始前的诊断性评价提供参照。二是使教学评价融入教学活动,分阶段进行,即针对学习情景采取单元教学评价,计入形成性考核;针对学习领域采取课程教学评价,计入课程结业考核;针对课程模块采取学期教学评价,在期末结业考核的同时,对本课程模块内的形成性考核进行统计,计入学期形成性考核。三是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包括针对学生在实践项目中所进行的工作,在学习小组内实行岗位角色评价;针对各个合作小组的实践教学成果,在小组间进行互评;针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指导教师逐一给出评价等。
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整个过程始终产生诊断、激励、调节的作用。
四、“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就是将教学内容科学地融会在教、学、做、评过程中,从试着做开始,通过对做的评价发现问题,在教与学中解决问题(应当怎么做),然后在学和做中理解其原理(为什么这样做),最后通过评与学进行提升(怎么做更好),最终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如前所述,我们根据影视行业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了职业能力本位的电视节目制作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现以“电视短剧与微电影”课程模块为例,阐述实施“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过程,该课程模块由四个学习领域和一个评价模块组成。
(一)“情景剧剧本写作”学习领域
“情景剧剧本写作”学习领域包括“选题与创意”“策划”和“文学剧本写作”三个学习情境。教师通过剧本案例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影视文学剧本的创作过程。学生以分组方式,在规定的选题范围内确定情景剧主题,编写故事大纲,再逐步合作完成文学剧本,在实践中掌握剧本写作的技巧。在该过程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监督创作,给予指导,进行必要的讲授,并分阶段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总结与点评,以故事大纲、人物表和分幕提纲等学习情境的成果为标准进行教学过程评价。最后,对文学剧本进行质量考核,完成本学习领域的教学成果评价。
(二)“镜头设计与摄影”学习领域
根据剧本内容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完成剧本分解和美术设计,制订拍摄工作计划,形成分镜头脚本。再依据工作计划,在选定的拍摄场地分组完成拍摄任务,形成工作台本。在此过程中,组长组织组员分工协作,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再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给予必要的知识补充。本学习领域的教学过程评价以分镜头脚本、工作台本为依据;教学成果评价则以“完成素材拍摄”为达标标准,以“素材质量”为等级评价依据。
(三)“情景剧剪辑”学习领域
教师通过影视剪辑案例的介绍,帮助学生熟悉音视频编辑工具。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依据工作计划分工协作,完成素材整理、影片剪辑、特技和包装制作等工作任务。各个学习情境所形成的初剪片、特技场景源文件等阶段性成果,将作为教学过程评价的依据;教学成果评价则采取对情景剧成片综合评分的方式。
(四)“影视美术与视听语言”学习领域
教师组织学生对情景剧摄制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汇报,开展自评与互评,并对作品影片进行修改完善。在之前几个学习领域的实践基础上,教师系统讲授影视视听语言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对叙事设计知识的理解和对影像设计技术的掌握,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本学习领域的教学过程评价以修改后的作品为依据,教学成果评价则采取视听语言理论考试的形式。
(五)课程模块教学评价
课程模块教学评价,即学期教学评价。本课程模块的教学过程评价统计将计入学期形成性考核;教学成果评价则以最终完善的作品为依据,评分计入期末结业考核。
五、“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
以上“教学做评一体化&rdqu o; 的教学过程,对应真实情景剧摄制项目的工作过程,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评”则贯穿始终,融入其中,教学评价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师生教学互动通过教学评价得以强化。通过“教、学、做、评”的重复、迭代能够保证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效果,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递进与提升。
根据不同专业、课程、学情,灵活运用“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定能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与专业能力的提高产生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各种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
[1] 张晶,徐金寿:论高职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J].职业教育研究,2011(3).
[2] 王吉连.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难的原因与应对策略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5).
关键词:专业建设 专业管理 建设思路 技工院校
技工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清专业建设和管理思路,加强专业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作为广州技工教育的重要一员,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的转型升级,就业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旺盛,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目前,已由前期的规模急速扩张阶段转变为全面重视质量提升的内涵建设阶段,并逐渐形成了具有机电特色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一、加强专业建设与管理的意义
“办学就是办专业”,这是职业教育界的普遍共识。专业是技工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和人才培养的关键载体,对技工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升、体现办学特色和社会声誉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专业建设是一项直接影响技工院校招生、学生培养及毕业生就业方向的教学基本建设,是贯穿技工教育始终的生命线。当前,技工院校存在一系列问题: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设置呈现趋同性趋势,缺乏自身特色;办学条件薄弱,教学质量不高;校企合作层次浅,学生就业对口率不高。这些问题都与专业建设水平息息相关,加强专业建设与管理是技工院校内涵发展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二、专业建设与管理的探索
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近十几年紧贴市场需求,以“机”“电”两大方向为主线开办专业,对接先进制造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各个环节,构建了以制造自动化技术与装备为龙头、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为核心、生产技术为支撑的专业布局,组建了专业群,“机”“电”专业特色凸显。同时,学院办学水平显著提升,成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广东省首批“校企双制”示范创建学校、广州市首批技师学院、广东省技工学校竞争力20强单位。
总结学院的专业建设与管理经验,可概括为“上连天、下接地”“左拉政、右牵企”“前开新、后优旧”“中务本、修内涵”,具体含义如下。
“上连天、下接地”指专业建设的标准。“上连天”是指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设备采购、场地规划、校企合作单位选择等方面,标准上坚持高端引领、适度超前的原则;“下接地”是指专业在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等课程实施层面,坚持从学生、教学条件、企业需求等实际情况出发,真正接地气的原则。
“左拉政、右牵企”指专业建设的策略。“左拉政”是指专业建设要坚持与政府发展规划、产业导向及区域经济建设需求相适应的原则;“右牵企”是指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训场地建设、师资培养等各方面都要坚持校企深度合作的原则。
“前开新、后优旧”指专业发展的路径。“前开新”是指专业建设要密切关注行业、产业和企业需求的发展,尤其是四新(新知识、新设备、新技能、新工艺)技术的发展,坚持适时开设新课程、新专业的原则;“后优旧”是指专业建设要根据技术及区域经济发展,坚持不断优化调整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及专业设置的原则。
“中务本、修内涵”指专业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务本、修内涵”是指专业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加强内涵建设,坚持走质量和特色发展之路的原则;论语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专业建设只要抓住内涵建设这个根本,就可以把专业建设好、发展好,专业内涵建设包含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等内容,其中师资队伍建设又是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建设好专业师资队伍,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搞好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专业建设与管理思路的实践
1.上连天、下接地
以学院品牌专业――数控加工专业为例来说明。“上连天”,数控加工专业建设始终坚持高端引领。在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上,确立了以数控最高技术――多轴加工技术为培养内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占领了数控技术制高点;设备上,采购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德国德玛吉五轴五联动数控加工中心;师资队伍建设上,先后引进了全国数控大赛金、银牌获得者,以及广东省技术能手等一批高素质人才来校任教;场地规划上,参照企业及世赛技能大赛场地布置要求进行场地规划建设;校企合作上,坚持与行业著名企业合作,如与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广州型腔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巨轮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了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等深度合作。目前,该专业是首批国家示范重点建设专业,师生参加广州市、广东省和全国各类数控技能竞赛多次获得冠亚军,同时多名选手入选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队。
“下接地”,数控加工专业课程实施层面始终坚持接地气。课程体系进行了工学结合一体化课改。建设了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迪工作室、产教中心等校企合作平台,将企业真实生产案例引入教学。数控加工专业在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等方面,完全从企业需求、学生基础、学校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合理选择与配置,教学质量受到了学生和企业的认可。
2.左拉政、右牵企
以学院特色专业――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为例。“左拉政”,指的是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建设始终积极响应政府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号召,顺应地方经济对工业机器人人才的强烈需求。学院于2010年开设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成为我国最早开设此专业的职业院校。该专业先后争取到了市、省及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获得了跨越式发展,现在成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业C器人应用与维护项目)基地。
“右牵企”,指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建设始终坚持校企合作。该专业先后与珠海汉迪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ABB机器人工程公司、FANUC机器人有限公司等公司合作,校企共同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联合开发中心,共同开展课程教学,共同开展考核评价等,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
3.前开新、后优旧
以学院重点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前开新”,指机电一体化专业始终关注技术及行业最新发展动向。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学院开办较早的专业,是学院重点专业、广东省名专业。学院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电梯安装与维修等专业均脱胎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比如,当数控技术兴起后,学院首先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加入了数控编程技术课程,后来增开了数控车床实习,再后来数控加工专业从机电一体化专业独立出来,成为了一个新专业。再如工业机器人技术兴起后,也是先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开设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课程,后来以机电一体化专业(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方向)试招生,最后独立成为一个新专业。不断开设新课程、新专业,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了企业人才需求,也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活力。
“后优旧”,机电一体化专业始终关注企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调整专业结构。随着学制的调整、新课程的加入,机电一体化专业先后整合优化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与配合、机械零件、理论力学等课程,调整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家电维修方向)等人才培养方向。对专业与课程进行的优化调整,保证了毕业生始终满足企业需求,保障了专业发展常青。
4.中务本、修内涵
学院专业建设始终坚持专业内涵建设,走质量和特色发展之路。学院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通过以研促建、以赛促建、以培促建、以评促建等多种方式促进专业内涵建设,始终把教师专业化成长及师资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如学院搭建了“教学能手”“课程/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等教师专业化成长阶梯,并在薪酬分配方案上向一线教师倾斜,已形成了具有机电特色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构建了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再如,学院每年组织专家对专业教学计划和常设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评审,以评促建,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等。目前,学院多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示范专业、广东省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等,学院被评为全国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管理创新学校。
关键词:教材;高职;“多元整合型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1-0122-01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从直观和表面上看,人们常常笼统地视教材为“教学材料”, 从微观和抽象上看,人们又往往视教材为“知识技能体系”,亦即将学科知识结构与教材简单地等同起来,有学者直截了当地指出,“课程内容即教材”。以教材为媒介构成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构成这种完整教学过程的一个要素,并拥有决定性作用。编选理想的教材,在教学上就会事半功倍,教学成果显著。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
“多元整合型一体化”是最新课程理念设计,其教材建设反映国家财政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着眼于“工学结合型”和“双证沟通”的要求,全面体现以下几方面:一是在世界经济背景下培养中国经济转型所需要的创新型“高等应用性职业人才”;二是新时期国内外先进的专业技术水平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三是更好地适应新时期高等职场既需要“职业认知”,也需要“职业技能”和“行为自律”的人才需求现实,重构并优化以“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为“三重本位”、以“健全职业人格”为最高整合框架的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学力”教材赋型机制;四是着眼于新时期伴随新技术革命而来愈演愈烈的行业内与行业间跨专业的人才流动现实;五是进一步摆正“高等职业个体发生机制”与“高等职业成体活动机制”及发生心理学规律与教育心理学规律,探索“创新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
一、教材建设现状与建设意义
“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工作取得很大成就,但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存在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不紧密,职教特色不鲜明;教材呈现形式单一,配套资源开发不足;教材建设管理制度、服务体系不健全;高职教材脱节、断层和重复等,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等问题。
二、 高职会计专业“多元整合型一体化”课程教材的内容
“多元整合型一体化”课程教材的内容要“着眼企业发展,兼顾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突出‘解决问题’和‘革新创新’能力培养”,按照人的认知规律,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岗位为依托,遵循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依照“原理先行、实务跟进、案例同步、实训到位”的体系,全面展开兼顾“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教学、训练与考核,着力体现“教、学、做、评”合一的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突出高职高专“健全职业人格”培养方向。
通过“多元整合型一体化”课程教材载体,能够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各专业与专业岗位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三、 高职会计专业“多元整合型一体化”课程教材主要解决教学问题
一是探索新型教材建设模式;二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现;三是对学生“学习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全方位训练;四是克服“学科导向课程”重“知识结构”而轻其“业务结构”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重“业务结构”而轻其“知识结构”的弊端,体现“健全职业人格”——“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基本内涵。
四、 高职会计专业“多元整合型一体化”课程教材建设的途径
(一)高职会计专业“多元整合型一体化”课程教材建设原则
高职会计专业“多元整合型一体化”课程要反映当代世界职业教育课程观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博采多种课程模式之长而避其所短,教材的知识体系、内容深度完全符合高职高专会计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教材的结构完全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教师容易教,学生容易学,特别是实训方面的内容,更要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二)高职会计专业“多元整合型一体化”课程教材布局
高职会计专业“多元整合型一体化”课程教材以“会计‘职业胜任力’分析”的结果为依据,着眼于“发生学”意义上的“高等职业个体”,建构以会计职业活动认知结构发生为“经线”、以会计职业工作要素为“纬线”,以“纵横交错”的会计职业胜任力发生为“主纲”的教材结构体系,依照“原理先行、实务跟进、案例同步、实训到位”的体系展开,全面建构以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为职业学力的基本内涵。将会计理论知识的专业内涵,构成教材结构体系的一个维度,将会计职业工作要素,构成教材结构体系的另一个维度,通过“业务链接、同步思考、同步案例、职业道德与会计伦理相交错,将职业核心能力认知和职业道德认知,融入循环渐进的职业核心能力强化训练和职业道德素质训练中。
(三)高职会计专业“多元整合型一体化”课程教材结构
教材每一章首先提出理论、实务、案例、实训等学习目标,以引例案例导入教学内容,通过同步思考理解重点观念、通过业务链接强化重点实务、通过同步案例训练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能力、通过职业道德与会计伦理示范性地展示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伦理的行业标准来强化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素质,教材贯穿解决问题和革新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工作页;学材;一体化课程
1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
工学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下文简称一体化课程)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它的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2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亦称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工学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一种典型课程模式,它是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选择和序化,而开发的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课程。课程基本的要求涵盖三个方面,即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反馈)、工作要素的全面性(工作的内容、对象、手段、组织、产品、环境)以及知识内容的工作过程性。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并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内容,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多以“项目课程”“任务驱动课程”“学习领域课程”等形式实现,其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3 教材与学材的区别
3.1 教材
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
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很显然,广义的教材既包括课堂教学的教科书,也包括其他所有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材料。
3.2 学材
“学材”是广义的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教科书相比,它是用于“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材料,不同的行业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典型的有工作页和自学卡片(individual study card)等。在学材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设想出最终工作成果并进行自我控制的(独立或小组合作)学习。学材有传统教材无法替代的作用,表现在:促进有目的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从技术资料中获取和分析专业信息,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直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获得方法能力等关键能力;帮助学生从实际经验和书本抽象的描述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统一。
学材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工具,它不是传统教材的替代品,而是传统教材的进一步发展,它甚至可以指导学生在使用传统教材方面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按照学材的要求,从传统教材及其他专业技术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并完成学习任务。
学材的编写方式与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条件(包括学校、学生和老师)有关。学材(和教材)可分为分科型和综合型两类:分科型学材(类似传统教材)分别从相关学科领域中选择学习内容,彼此独立地安排学习内容,组成不同学科性质的学习材料;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一般采用综合型学材,即将针对某一学习任务的有关内容结合在一起编制而成。综合型学材的知识不限于一门学科,而是包含了多门与完成学习任务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
4 工作页及其内涵
“工作页”,是学材的一种,它是按工学结合与“教、学、做”一体化思路,基于工作过程和认知规律、学习理论等建构和设计出的“工-学”任务的一种纸质化载体文本。其内容包括工作要素、工作过程及学习任务,既是学生的工作对象(相当于待加工的工件),也是老师的教学工具。“工作页”的最基本功能是用于实现做中教、做中学。
从性质上讲,“工作页”是一种开放或半开放性的“工学课业”,是一种融汇了工学目标、工学内容、工学方法手段、工学组织方式、工学效果评价等的教学设计,正好契合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边做边教,边做边学”的内涵与要求。
从文本呈现形式上,工作页是一种以“隐性”为主结构的文本。其显性的部分,大多是提示性、启发性和框架性的引导文字和图形,并非是知识内容以完整逻辑、完整图文表述系统化的呈现。而不完整(空缺)、隐含之处,恰恰是“教、学、做、思”的过程来填补完整的,换言之,就是需要学生思考、学习、训练、解决的部分。
关键词: 技工院校 一体化 教学改革
多年来,职业技术变化日新月异,但职业教育的教学思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仍未完全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还需要全方位地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完美实施一体化教学,快速培养技能人才。因此,职业学校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快速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技能人才,就必须采取一体化教学。下面,我结合我校数控专业开展一体化以来的探索和实践谈谈思考和体会。
一、营造良好的一体化教学氛围是基础
改革初期,学校的阻力主要来自教师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在教师层面,我校首先邀请职教专家毕结礼、黄景荣、张利芳等到校开展一体化教学的座谈会、研讨会和培训会,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一体化教学改革既是方向,又是重点。另外,在学生层面,师生一起对一体化教学的好处、效果、不足和改进措施进行深入研讨,对教学中呈现的积极变化、经典故事收集整理,对收集到的问题进行深入解剖,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便于下一步改革实施,使学生明白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方法是通向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关键。
我校出台了一系列教师激励机制,将教师一体化教学的能力与职称评聘、外出学习、评优评先等挂钩,鼓励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其次,我们出台了相关的学生激励机制,将评优、推荐就业等与学生技能水平挂钩,让学生认识到操作技能、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与理论知识同样重要,鼓励学生向“技能型、综合职业能力”方向发展。同时,充分利用校、系文化树立技能典型,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观念,树立技能为先的理念。
二、培养一体化教学师资是关键
在师资培训上,除了注重岗前培训、社会实践、企业见习、说课评课活动、外聘企业主管、专家和技能精英来校讲课、进修培训等外,还根据自身情况,从实际出发,坚持重点培养和普遍提高相结合,制订了《教师发展五年规划》,出台了“合格教师、优秀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校园名师、专业带头人”系列师资培养方案及管理制度,保证了师资队伍建设质量。针对青年教师有创造力,有干劲儿,但缺乏实操经验的状况,我们组建了“1+2”模式的黄金搭档团队,即每个一体化教师配备1名企业经验丰富、技能水平高的企业实践专家和2名青年教师,年龄结构合理,知识技能互补。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集体工作的机制,日日有教研、周周有座谈、月月有总结,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让每个教师都可以为团队贡献力量,与团队一起成长。并通过自由组队、双岗双聘等机制驱动,加速了专业基础课教师向专业课教师转型、专业教师向一专多能发展的进程。
三、编写一体化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是根本
为了保证一体化教学的质量,首先要规范教学设计。统一学习任务、统一知识点内容、学流程,降低一体化教学的随意性,确保基本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老师对于教学现场的掌控和应变能力。
为规范课程的教学设计,降低对一线教师的要求,我们提出了“七位一体”的课程实施方案,即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将一体化课程建设的七个主要内容进行统筹规划、系统设计、整体推进,这七个内容包括:教学环境建设、教学方法设计、教材学材开发、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评价、教学管理和师资培养。
四、建设一体化教学场地和设施是保障
为了全面开展一体化教学,引入了便于入门的AI-TUD教学法,为配合两个层次的一体化教学,我们营造了两个层次的一体化教学环境,为AI-TUD教学模式配套建立了以小型数控机床为平台的一体化专业教室,用于入门阶段学习;为基于六步教学法的一体化教学模式配套建立了以工业数控机床为平台的一体化专业教室,用于提高层次的一体化教学。
通过几年的实践,从教学组织形式到教学实践等诸多环节均颠覆了传统的教育观,基本做到了“教、学、做”一体,基本实现了“四个变化”。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以下方面仍有待提高:
首先,一体化教学打破了“重理论、轻技能”传统的培养思路,将教学环节整体融合,把理论培养与技能培养结合起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大家对教学试点的效果褒贬不一,面临的困难不少,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校际差异该如何应对缺乏解决方案。总体来说,一体化教学的理念已经为大家所接受,但是,一体化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模式还不成熟。
其次,一体化教学对场地、设备、师资、学生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许多学校的条件都暂不具备,一体化教学的教学计划、教学管理、绩效考核与激励等都存在不少尚待解决的课题,包括政策问题,推广一体化教学确实存在一些实际困难,技工院校的实际条件尚难以满足一体化教学推广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贺应根,夏金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