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课标的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理念得到确切的落实,应该为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建立一个标准,让体育教师能够根据质量的标准反思自己教学过程。
1.1让每位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
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应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体育课中的自我价值感,在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最大接受学习的机会。合理的安排学生练习,不能将时间浪费在排队等待中,使不同体质的学生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满足学生的需要,确保每位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使体质差的学生平等参与,并加强关注。
1.2教学内容不仅有意义并且有趣味性
教学内容是一节课的核心和灵魂,直接影响教学的价值。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发展不平衡,因此新课标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教学内容,但提出了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框架,各地区和学校的具体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并确保其趣味性。教学内容应该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内容应多样化、趣味性;促使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能够互帮互助,并提高自己及他人的健康意识。
1.3教学方式多样化
好的教学内容需要选择正确的教学方式,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喜欢体育,但讨厌体育课的心理。针对这一问题新课标中提出了现代式的教学方法,例如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等,这些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但是在选择教学方式的同时应该明确了解各种教学法。教法选择应严谨,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1.4合理并负责的实施课堂教学
负责任的落实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的必要保障,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的质量,责任心也是一名教师的素质所在。教师在课堂上应做到以:
(1)保证每位同学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对体质差的学生加强关注。
(2)保证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3)保证每位同学的安全,保护学生。
(4)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5)不得用体育来惩罚学生。
1.5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检测教学的质量。对学生的评价应多元化,才能科学、合理新课标提出对学生的评价从体能、知识和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健康行为几个方面进行,同时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运用。
2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
新课程标准是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一次重大的变革,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要通过教师转换成学生学习的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关键。
2.1树立正确的中小学体育教育思想
2.1.1转变观念,具有生成性教学的意识大部分体育教师一直受传统体育教学方式的影响,在课堂上严格按照教案进行上课不懂得变通,导致课堂气氛沉重,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导致学习效率低。新课标的提出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而笔者则提出生成性教学的意识,所谓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学生的需求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课程。
2.1.2建立平等是师生关系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两者之间是互相、平等的关系,转变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思想,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融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站在同一高度聆听学生的心声。对学生的平等对待不是满足学生所有需求,让学生控制整个课堂,而是对学生的需要进行反复的揣摩,对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意见进行落实。
2.1.3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教师应明确当前教育的指导思想,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关注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德育,使学生不仅学会学习,更要学会做人,优化内在的品质,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2.2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素养
2.2.1不断更新现代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与实施标志着我国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转变,教师应在实际的教学中摒弃传统的只重视技术教育的理念,转变为重视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区别对待每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习惯。要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不断的适应学生的心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导致了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程度不同,因此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既要评价运动技能又要评价学习态度、健康知识、健康行为以及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
2.2.2提高专业技能,拓展专业知识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就犹如不断的注入新鲜的血液,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也在不断的进行着更新,每届学生接触的事物不同,使学生的心理发生着变化,每位教师都应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摒弃过时的知识,适应学生心理。专业技能是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具有的素质,不断的提高专业技能,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每位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以便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
2.2.3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教学科研是实现课程标准改革的必经途径,也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的教学科研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不断提高自己的成功感。新课标的提出,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尝试,需要教师不断的拓展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为此,教师应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掌握前沿知识,不断的充实、调整、优化自己,提高科研能力,为教育事业奠定基础。
3结论
关键词:高等学校;体育教师;素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309-01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各学科都在大力进行教学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体育学科的认识逐渐产生变化,体育教学与过去有了较大的不同,体育教学得到了应有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成为教学工作中的主要目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对体育教师在职业素质与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体育教师应从自身出发,尽快地适应这种需求,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以体育教育的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诉求为己任,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在学校课程中得以落实,有利于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一)身体素质
体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有其特殊性,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运动能力,运动能力包括了体能与技能。对技术动作的示范能力是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同时在力量、速度、柔韧、灵敏等各方面也应有良好的素质表现。因此,体育教师要坚持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练习,还要坚持在课外的辅助练习,这也是保持稳定运动技术、技能的需要。
(二)知识素质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荐的今天,德智体美各方面教育交叉融汇,不同学科门类互相渗透影响,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理论素养也产生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为密切的接触学生,各方面交流也更丰富,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顺应时展的新知识的储备、新教学理念的执行、新思想观念的更新。这样,才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施以积极的影响,获得学生的尊重。
(三)心理素质
相对智育、德育,我国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加之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社会对体育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学校对体育教育资金投入少、教育训练条件差、工作十分辛苦。面对这种情况,体育教师不能撂担子、满腹牢骚、一蹶不振,而应该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意志。高校体育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使命,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条件差、社会认同感不强的条件下,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而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最核心的体现是意志力。教师的意志自觉性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社会意义认识上,工作态度的明确上;意志的果断性体现在对教学活动中突况的处理;意志自制性体现在体育教师能够在复杂环境中控制情绪,调整心态,应对困难。
二、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一)应变能力
体育教学与其他门类学科的最大区别在于:是以学生的实践练习为主,而且学生以群体的方式接受长时间的室外教学。也正是由于体育教学有这样的特点,突况、外界干扰较易发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有较高的应变能力。教师不能单纯得按照教案机械得进行授课,导致遇到问题毫无对策,而应时刻保持警醒,能够采用正确的方式处理突然问题。这种应变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于经验的积累和自身开阔视野多学习、多了解。
(二)教学研究能力
体育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觉悟、心理素质的能力;2、基本教学计划的制定、掌握教材教法、全面的运动技能、正确的示范、组织竞赛、裁判等;3、参与比赛、指导训练能力,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分析比赛情况、运用技战术、临场指导的能力。体育教学研究能力是体育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体育教师教研能力最直接的体现是上好一节体育课,让学生通过课堂身心得到真正的锻炼。教师要通过每一次的体育教学活动,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提升到更高的理论高度,用这样的理论再去提高教学水平,推动整个体育教育的发展。目前,受到整个社会经济高速增长的影响,很多高校教师更注重的是评级、评职称。因而,教学研究反而成为教师投入较少精力的方面,以致教学研究室的基本职能缺失,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更注重自身积累,使高校体育教学保持活力,持续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事实上,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过程中,我们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的监控等课题大有学问可做。加强教学研究,无论是对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还是学术素养都是大有益处的。
(三)创新实践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主要包括:预测能力、调查能力、实验能力、写作能力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现在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大多在学士以上,但学历只能说明专业素质的水平,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并不一定完整,大多缺乏教育学、心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因此,需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更广泛的学习的知识,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仅要提升专业素质更要更新教育理念。
四、总语
每一位体育教师都是新课标的执行者,需要不断的实验、完善和丰富新课标。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高校体育教师还需要加强学习,拥有厚实的文化内涵和广博的业务素养,始终走在体育教学知识的前沿。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新型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曲宗湖,顾渊彦.21世纪体育课程新论丛书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6.
常态教学为按照学校教学常规要求所进行的日常教学活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行为;也可理解为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某种课堂教学态势和风格。
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一、体育教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和核心
1.提升专业素养,树立学习意识。打造高效课堂,关键是教师。作为实施体育课堂教学的体育教师,要有学习的意识,在学习中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系统理解和掌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要求,树立全新的现代教育教学观念,将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将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进行研究与实验,在研究中提升自己的品位,逐渐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和达成。
2.研究不同学生,重视个性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是各不相同的,要让他们有充分施展的余地,为他们的“表现”提供良好的条件。德国体育教学专家海格尔指出:“体育不能限制,而是不断发展学生的个性,并把它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指导思想。”因此,作为体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在学习中都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二、回归常态,打造高效的体育课堂
新课程标准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优质的体育教学就是建立在常态教学基础之上的。高效的常态体育课堂,就是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结合本校的体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练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体育潜能。
(一) 在备课上下足功夫。
高效的体育课堂是建立在科学的、充分的“预设”基础之上的。预设即为我们上课前的备课,没有充分的预设,不可能产生高效的生成。预设是静态的,生成是动态的,只有在备课上进行充分的预设,才能产生高效的体育课堂教学。
在预设时,教学目标要明确,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新课标的理念之一就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分层教学就是一个有效的形式,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制定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目标,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享受平等的体育教育。
(二)在教学中体现高效
1. 教学内容生活化。新课标提出:体育内容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新课程倡导的运动技能学习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教学中把生活中的情境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发挥教材的拓展功能,合理地设置教学情境,使体育教学生活化,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课堂的效率自然会更高。学生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学会了各种攀爬、跳跃、滚翻、匍匐等运动技能。
2. 技能学练层次化。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因此,要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负荷,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仅要教会学生技能,也要重视在教会学生技能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课的有效教学结果是动作技能的形成和产生生理变化,进而发展体质。在运动技能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需要,设计循序渐进的教学层次,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一定的运动技能。
3. 教学过程有序化。教学中注重体育课程的锻炼价值,充分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但身体素质练习的安排不同于传统的脱离本课教材内容的身体素质练习,应围绕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来有序安排。
教师在教学中紧紧围绕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体育教学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律,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有序地组织教学。教学中要有教与学的过程,切不能把“以学生为中心”作为理由,而进行“放羊式”的教学。
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实用、有效,教学步骤合理、清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练热情,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注重体育技能的教学,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并合理控制运动负荷,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4. 情感互动交流化。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间互动交流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价值所在。首先,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我修养和素质,以自己饱满的工作热情去感染学生。其次,充分利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的运用,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索,感受体育运动的快乐。注重激励性评价,运用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有效提升常态课的教学质量,打造高效的体育课堂。
(三)在反思后提升高效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创新方法 全面发展
新课标的教学课程的目标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即,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教师的任务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出活动”。这就是新课标“新”之所在,其目的是由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模式变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因此在实践操作的部分就显得尤其重要。
体育正是一门主要手段为身体练习,注重实践操作,以增进学生健康体质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增强等问题。是一门有着深远意义的课题。那具体以创新的方式进行院校的体育教学呢?
第一,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创新精神
在新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学也不能例外。而教师作为课程的引导者,要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
首先,以学生为主导,进行民主教学
体育课程关注的核心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和情感体验。体育教师安排的内容应适时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应努力营造轻松、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将学生视为主导部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积极地、心情愉快地进行创设性的学习与锻炼。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现自己特长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实践中的创新成果。
其次,发掘有利于开发课程的创新因素,资源
为了培养学生积极的、主动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提高体育器材与设施资源的使用效率,充分利用体育信息资源是必要的手段。
因此从现实入手,应根据大纲要求和实际情况开设体育选修课;重视体育信息,有效利用广播电视等多媒体设备;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体能训练;引入和推广新兴运动项目,如;健美、攀岩、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适当开展户外活动,如攀岩,游泳等内容。
第二,转变新的教学观念与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
作为教师在新的教学模式下首先要转变学生新的学习观念,因此体育教师要注重教学规律和动作技能,切实加强教法、学法等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为目的,在教学中转变教学方式的同时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并主动参与教师的情景模式之中。诸如此类的激发可以有,让学生自编徒手操(高中学生创编轻器械操),可由学生轮流带做准备活动(自己设计内容),以此是学生由被动的地位,转变为积极参与,不仅满足学生的主导心理,也提高了课堂的创新精神,同时使不同身体条件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起点和发展的空间。
第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体育教学的支持
当多媒体教育技术、网络教学等越来越普及,所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的重要性。多媒体教学较传统教学方式而言互动性、直观性等特点更加显著,多媒体教学对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具体来说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有着诸多的优点:
一,把例子创设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利用多媒体,把抽象事物具体化,能够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取知识,增强理解和记忆反馈,提高运动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有利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讲解。如跨栏的动作学习,摆动腿摆动不当会影响跨栏的速度且很容易碰倒栏架,这些比较抽象的事物,利用多媒体可以详细分解,进而是学生充分理解。这就使在缺乏个性色彩的普通训练中,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能力,使之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技能提高学习教学效率。
总之,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是创新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不仅要以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体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还要符合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改革精神,也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想要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就得有一位具有创造力的教师。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有这谦虚的态度,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与此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个人能力。因此教师怎样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去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还要不断的提高和充实自己,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学生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也是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献出了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当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2] 《信息素养论》王吉庆,上海教育出版社.
[3] 《体育》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培训教材编委会,高等教育出版社.
1 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的“知”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4条基本理念,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三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四是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2]。这些理念的含义有:
1)“健康第一”放首位。
课程基本理念第1条:“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健康是世界永恒的主题,健康的价值对任何人以及做任何事都十分关键。体育课程基本理念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放在首位,充分表明了其重要性,而且,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也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该理念有两个核心词:“健康第一”和“健康成长”。二者是“前提”和“保障”的关系,即只有坚持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但是,什么是“健康第一”?一线教师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在课堂教学中也不知采用什么样的内容、手段和方法才能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兴趣”是前提。
课程基本理念第2条:“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无论做任何事情,有无兴趣直接影响其结果,只有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够养成学习习惯,才能够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3]。体育教学更是如此,有无运动兴趣,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不但有差别,而且体育学习的效果会有明显区别。
该理念有两个核心词:“运动兴趣”和“意识和习惯”。二者都是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基础,同时还是手段和目标的关系。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但问题在于,哪些方式可以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兴趣得到一定程度的激发以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自然就能够形成,还是要借助其他教学手段?单纯靠体育游戏激发兴趣,显然是不够的。运动兴趣有了之后,还需要在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上下工夫。
3)“学会学习”成关键。
课程基本理念第3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生学的法子[4]。学生是怎么学的?任课教师不但要充分了解,而且,更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该理念有两个核心词:“学生发展”和“学会学习”。就体育课程教学而言,“学生发展”和“学会学习”是密不可分的。体育教学中几乎所有活动的安排,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但假如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尽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更有利于促进其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学会学习”成了学生能否更好发展的关键。但该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呢?需要教师从观察学生的学习并逐步改进教法做起。
4)“关注差异”为保障。
课程基本理念第4条:“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课程理念提出关注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受益,是促进体育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
该理念有两个核心词:“关注差异”和“全体受益”。唯有关注到体育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充分考虑其个体差异,才能进一步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但差异如何关注,关注到差异以后,该如何采取合理的手段,是进一步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2 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的“行”
2.1 “健康第一”的分层行动措施
“健康第一”说起来容易,但具体操作并非易事,即有效的“行”需要有具体的措施。过去我们看到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文本大都会提到“健康第一”,但具体到课堂实施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未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为了能够更好地贯彻课程提出的“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一重要理念,本研究提出了分层行动措施:其一,理论层面,体育教师加强理论素养,充分解读“健康”的内涵,既要有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更要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学生体质健康的特殊性。因为,体育课程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如果对体质健康的含义一知半解,就很难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理念。其二,实践层面,体育教师如何在体育课上把“健康第一”落实到位,教学设计是关键。需要充分考虑3个环节,一是教材分析、二是学情分析、三是场地器材布置。不同的教材有着不同的锻炼价值,充分挖掘教材的锻炼价值将有助于对健康有效促进的把握。不同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素质基础和健康需求,充分了解学生,是有效促进学生健康的关键。场地器材的类型、质量等都隐含着对健康的影响,有些器材在使用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不同类型的器材危险程度不同。在教学设计环节从“健康”的角度充分考虑实施设计工作,将有助于促进健康,实现“健康 第一”理念。
体育课堂“健康第一”的落实,健康教育不可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能够找准健康教育时机,渗透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对健康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健康教育方式上,要体现“乐学”,减少说教式,增加实践性,即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健康知识、技能与方法。
2.2 “激发兴趣”技巧的多元方式
几乎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在体育课上做过对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工作,而且,不同的教师或许会有不同的方法。本研究提出了多元化的方式,即跳出体育运动项目和运动形式单一因素激发的形式,从影响兴趣的多元视角考虑兴趣激发的实效性。
1)教师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与激发。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最不容忽视,教师的形象、语言、行为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言谈举止时刻都要想到发挥其正能量。总之,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等。
2)教材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与激发。体育教学主教材既有规定性又有选择性,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言,无论是规定的还是选择的都要充分考虑教材的兴趣点,如篮球的投篮、韵律操的音乐等,都是学生在参与这些项目学习的兴趣点所在。辅助教材的选择更要考虑其趣味性,但趣味性并非唯一选择因素,还有其健身性、实操性等诸多因素需要关注到。
3)器材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与激发。大多数体育课都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器材,不同的项目,器材差异很大,器材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首先,有无器材,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有一定差异;其次,有什么样的器材,影响性也会有一定程度区分;第三,同样类型的器材,器材的数量和质量不同也直接影响着兴趣的多寡。因此,既要考虑器材的选择,更要关注器材的使用,有时,为了激发兴趣,可以采取增加对器材的使用频率的方式,或对器材进行美化处理等。
4)练习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与激发。体育课学习运动技术,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练习来实现。不同的练习方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所不同,在选择和确定练习方式的时候,除了考虑运动技术学习规律的需要,还要考虑其趣味性。如从竞争意识激发着手,运用以赛代练的方式;如从挑战心理出发,运用增加难度或复杂性的方式;又如从独立与好奇心理激发兴趣等出发,运用创新性自主练习方式。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诸如改变环境法、激励表扬法等激发兴趣的具体方略,教学中应依据情况做出具体的判断和调整。
2.3 “学法指导”时机的把握
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意味着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学法指导,但就学法指导而言,由于过去人们习惯了对教法的重视,忽略学法现象较为明显,再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或许有的教师就会感到不知所措。因此,本研究就学法指导的时机以及有效指导方法提出一些建议。学法指导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需要,对学生正确有效地学习进行的引导工作,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5]。对于体育学科的学法指导而言,有效的学法指导主要源于学法,目前,实践中的体育学法指导缺乏针对性,理论上对体育学法指导的研究缺乏全面性和深入性[6]。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需要把握指导时机,即何时指导,指导什么内容。
首先,就何时指导而言,由于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既包括学的也包含练的,因此,对学生在学与练的全过程中都需要施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当教师在讲解的时候,需要在讲解之前告诉学生如何听讲;当教师在示范的时候,需要在示范之前告诉学生如何观察;当教师要求学生练习的时候,需要告诉学生如何练习;当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的时候,需要告诉学生如何讨论;当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的时候,需要告诉学生如何评价等等。这些“之前”与“如何”正是要把握的时机,而且,学、练前的指导往往效果会比较明显。
其次,就指导内容而言,由于学法指导涉及面很广,因此,学法指导的内容自然也是十分丰富和多样的。但总体来看,可以大致概括为“方式+顺序”,其中,采取什么方式学习,如篮球投篮示范的时候,学生观察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全神贯注只看不模仿地观察,可以全神贯注边看边模仿地观察等;顺序是指学习活动的先后,如观察篮球投篮示范,假如不告诉学生观察的顺序,很有可能大多数学生都只观察投篮结果,这样的观察效果是不明显的,对整个投篮动作的掌握也是甚微的,因此,就需要告诉学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同样,练习活动也是如此,如让学生分组练习篮球投篮技术,如何练,从方式上来看,是边观察别人的动作边练,还是边反思自己的动作边练,或者是按照老师要求的动作简单重复性练;从顺序上来看,是先徒手模仿老师的动作再有球有篮练习,还是先有球有篮体验动作,再徒手模仿强化性练习等。假如能够从方式和顺序两大要素出发进行学法指导,学生掌握学法就会变得容易些。
2.4 “区别对待”手段的具体落实
体育教学活动是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生要能够区别对待,因为有的素质和技能基础好一些,有的差一些;有的兴趣多一些,有的少一些;有的态度端正些,有的不够端正;有的已经有了良好的运动习惯,有的还尚未养成。因此,面对具有一定差异性的学生,用同一种方法,或设定同一个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能够关注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做到区别对待。如何才能把握?下面提出几点具体的策略。
首先,备课阶段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些差异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而且,关键之处是要能够使目标分层,这是实现区别对待的第一步。在分组教学方面,还要考虑组别的确定思路和方法,充分考虑哪些学生应分为一组,是同一水平和基础相当的学生分一组,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分为一组?甚至在安排课课练内容时也需要区别对待,因为,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并非等齐划一。还要考虑不同的学生由于具有不同心理发展特点,在实施批评和表扬时把握好度,有的学生 受批评了能促其进步,有的学生受批评了却会后退。总之,课的准备阶段需要充分考虑该如何做到区别对待。
其次,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基于课堂上观察到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法,灵活把握课堂。因此,区别对待是很有必要的,区别对待又是十分灵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3 “知行合一”是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的保障
新课标提出4条基本理念,作为贯彻落实新课标的实践者——一线教师,不能只是停留在对基本理念的知晓层面,更需要付诸于行动。假如只是停留在前者,新课改就难以向前推进。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运动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受益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
体育新课程改革以后,很多一线教师热情高涨,积极投身到改革之中。但若对课程理念认识不准、理解不深的话,改革很容易走进误区,甚至偏离课改方向,一旦发现错误,再返回头来纠正,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要将体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知行合一”是关键。一方面,对“知”的程度有要求,不但要知道有多少基本理念,具体内容是什么,还要深刻理解其内涵,要求教师做什么,明确方向和要求之后,贯彻落实基本理念才能有望实现。另一方面,“行”的方式有策略。“知行合一”中的“行”不是盲目的,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课改目标的。这样做到“知行合一”,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王叔新. 王守仁与杜威学习理论之比较[J]. 台州学院学报,2013(2):52-54,6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余文森. 有效教学十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尤传豹. 体育教学的生活回归——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的视角[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5):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