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设计美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材料美
汽车设计是一门庞大而复杂的学科,它包括了极其广泛的范围,无论是外在的车身设计、车灯具设计、内饰设计还是内部构造中如发动机设计,首先必须考虑所要用到的表现材料和内部材料。如何正确的选用材料是直接关系到设计美能否体现的物质载体,所以,材料在汽车设计美学中要素占据了首要的地位。
材料是设计和产品制造过程中,审美信息的转化和传输的载体。材料的美感主要通过材料本身的质感即色彩、纹理、结构、光泽和质地等特点表现出来。不同的材料,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人们通过视觉和触觉,感知和联想来体验材质美感。汽车车身的主要材料是车身用钢,其有良好的冲压性能和焊接性能,并且有防锈、防蚀能力以及良好的表面质量。钢材在车身上的使用在保证了其支撑功能,其坚固,硬朗的特点与车身所要求的材质特点相符,又如玻璃在车灯上的使用,皮革覆盖的座椅,防滑材质覆盖的方向盘,都是实现了其材料的本质美。
功能美
功能是指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特定的功效和性能,由产品这种有用性功效在使用过程中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感,我们称之为功能美。产品非纯艺术品,它们需要符合实用功能目的性。功能虽不是产品设计的唯一目标,但却是造物的首要目的,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必须满足人们的某种使用功能的需求,功能美是产品的最基本、最普通的属性,是人们审美的物质基础,也是产品设计的核心。
SUV系列车型能够自成体系,同样有其车型独有的功能美。相比于普通轿车,其车身更高,接近角和离去角更大,同时由于其特殊的机身配置,路况应对能力更强。如JEEP牧马人系列为了降低越野时飞石的撞击,其前保险杠也向内延伸,同时加装了前护板,以保护发动机与前悬挂组件。位于后尾窗上的第三制动灯,有助于行车安全。装置全地形轮胎,比公路胎具有兼容性,全地形轮胎的粗犷花纹设计,比公路胎更大的胎牙间距,耐用性和在非铺装路面上的附着力要强于公路胎,是越野和公路性能兼顾的轮胎。在面对复杂路况时,SUV所独有的配备展现了其独有的功能美。
形式美
形式是材料和结构的外在表现,是由一定的线条、形体、质地、音响等可以为人直接感知的物质属性所构成的整体。形式美法则是人们经过长期探索而归纳出来的,是以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为基础总结出来的基本规律,其中包括整统一,于变化、调和与对比、分割与比例、节奏与韵律、均衡与稳定、动感与视觉规律以及光学的艺术效果在造型中的应用等。如果在汽车造型设计中合理亦或者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法则,造型师就有可能用高度的艺术技巧把正确的审美观和思想感情表达在汽车的艺术形象上。
汽车是以其形体占领人们视觉空间的,客观上不但需求实用,而且要美观。汽车造型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通过一定的手段,以其艺术形象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和社会现象,以艺术的感染力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沃尔沃XC60的尾灯设计已经成为其家族化的符号,由车顶延续下来的尾灯设计,契合了车身的弧线,形成其独特的形式美感,同时提高了后方来车的可视度。
结构美
结构指组成或构成事物各要素的比例和联结方式,是事物赖以自主存在的内在“骨架”。结构的差异对于事物的特征、属性、价值和功能等都具有直接的影响,当然也包括了事物的美丑。结构的和谐性和秩序性是结构美的最主要的品格,没有和谐的结构,便没有结构美。凡是能使享物展示美的属性,给人愉快的结构即是美的结构,因美的结构而显现的美便是结构美。
在日常生活和审美活动中,审美客体往往是由于其美的结构而使人迷恋。时下众多SUV车型具有三件式硬顶组合,可拆卸车门,可放倒的前挡风玻璃,可以让用户最大程度享受全天候户外的个性驾驶乐趣,超大的后窗可以提供绝佳的视野。独特的结构设计让其拥有四种车体形式。无论是半敞篷式、全敞篷式亦或者车身顶架结构的车门全拆卸模式,都有一种毫不违和的结构美感。
色彩美
色彩是设计美学的重要元素之一,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口,颜色是我们通过这个窗口了解世界的第一反应。色彩不仅仅象征着自然的迹象,同时也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在各种感官影响因素中,色彩的影响比例为65%,由此可见,色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消费者的购买选择。
SUV的内部色彩设计符合外形色彩纯度较高,内饰色彩纯度较低的配色规律:内部总体色彩总的感受是沉静、舒适、清晰、亲和。如空间内色彩明度处理时以上明下暗的规律,既不给人造成压抑,同时也不会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仪表盘上的文字、符号显示要求清晰,易辨。中控台及周围的颜色要求用中等明度的色彩,浅色调为主,以至于不影响到驾驶员的驾驶操作。有些SUV车型在车室内海点缀一些汽车车身的颜色,既有彼此呼应的设计语言,同时也避免了车室内色彩的单调感。
总结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民族艺术;文化特征;扇子;设计;设计美学
中图分类号:J501 文献标识码:A
一、从“设计扇子”到“扇子设计”
扇子早已不仅是简单的招风纳凉的实用工具,它更是一种内蕴甚丰的文化器物。几千年来,人类以自己的理解和认知方式,对扇子做出富有意义、情感的诠释和表达。所以,在这小小的扇子之上,也凝聚着社会的文化思想、人类的审美创造。所谓“用扇之器,挥扇之技,明扇之性,赏扇之艺,品扇之趣,喻扇之情,摄扇之形,化扇之韵,挥扇之神”①,也就是说人类在制作、使用、赏玩扇子的过程中,不断地提炼扇子的外在形式之美,内在精神之趣。中国扇子的设计美学研究,便是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开展起来的。
扇子的引风纳凉、障日避尘等种种功用,主要是由扇子本身所提供的,但这些都是作为物质扇子的物质功能,这不能保证它们永远屹立于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随着时代的变革,会渐渐出现新的事物将其替换使其湮没掉。而作为审美之扇的文化艺术魅力,则赋予它不朽的社会生命力,扇子也逐渐从一种功能实用符号演变成为一种艺术审美符号。
回顾人类设计活动的历史与现状,每每是将使用、模仿和创造作为设计发展的基本历程,把生活理想的外化和有意味的形式作为设计之美的核心。中国扇子的设计美学研究,也要涉及到扇子的使用、模仿和创造。外在的形式设计离不开内在的文化表现,扇子的文化底蕴是形成扇子设计美学的重要根基。
具体来看从“设计扇子”到“扇子设计”,这是一个逐渐演变发展的过程。“设计扇子”是指以扇子器物为中心,设计为扇子服务,被动地适应扇子的功能作用和形制法规。可以说此时扇子是主体,设计是作为服务方式和装饰手段为其所用。“扇子设计”则是指以设计艺术为中心,扇子为设计服务,设计师主动借用扇子的外在形式或内在涵义,来展现设计自身的艺术魅力。也不妨说此时设计是主体,扇子是作为艺术审美设计的素材为之所用。
《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与“器”之间便是抽象道理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或相当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器”是“道”的具体体现和切实表达。故而就扇子设计美学的饰器之道而言,就是指从扇子实体器物之上抽取和独立出来的扇子元素,如扇之形、扇之神、扇之意、扇之趣等,应用或影响到其他器物的设计中去。
设计艺术中涉及到的扇子元素,既包括扇子的外在形式元素,如曲线与直线相连的扇面形制,曲直互补、刚柔相济的形式特征;同时也包括扇子的内在精神元素,如扇与“善”谐音,与“风”相通,由此引申而来类如“仁风”、“良(凉)友”等美好寓意。寓意和兴象,这正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重要特征②。中国扇子的设计美学,便是从形式语言和精神内涵两个方面进行艺术性阐释和表达,这便蕴含着从扇子实体上所解放出来的扇之灵魂、所生发出来的扇之神韵。而且中国扇子内在的文化意蕴,在新的时期还会被赋予新的内容,扇子在今天还具有绿色环保等意义特征,这种文化精神的积累是扇子设计美学的重要内容。
例如中国唯一的扇组织——“中国扇子艺术学会”,前身是“中国扇子书画艺术鉴赏会”,1981年由中国著名艺术家、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发起成立。该组织成立的初衷有二:一是借扇(善)的谐音,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仁、善美德;二是借扇的造型,寓为桥梁,希望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贡献,这两个方面都可谓扇子内在的文化精神内容。
二、“设计扇子”的发展与完善
从扇子发生发展的内在动力而言,它应是源于招风纳凉、遮尘蔽日的物质实用功能。例如以手摇扇便可带动空气流动,加速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实现物理学意义上的蒸发降温效果。人类最初设计和制作扇子的考虑也应是基于此,用一个屏面和一支把柄来完成扇子的组合。这种组合关系无论中外都有一个共同规律,那就是从扇柄居于扇面一侧的“偏扇”,向扇柄居于扇面正中的“正扇”转变。
“偏扇”的形制大小不一,材质也有鸟羽、竹编、草编、织物等多种类型。在中国因其类似厨刀而常被叫做“刀扇”,英语里因其类似旗子而称之为“旗扇”(flag—fan)。人类使用“偏扇”的历史非常久远,古代一些遗留的图像,为我们提供了直观可见的“偏扇”资料。一些博物馆中还收藏有许多这一类型的“偏扇”实物,它们或者是早期人类社会的遗物,或者是当代原始部族的产物,可谓囊括了不同社会时代、不同地域民族的创造,共同体现出人类在发展原初阶段所具有的共性特质。
由此可见,古代的西方、古代的东方和当代的原始部族,相互之间虽然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遥远距离,但却自然而然、不约而同地形成了相似的造物特征,这些充分表明了人类早期独立但不失共性的造物史实。
(一)古埃及浮雕中的偏扇形象;(二)公元前1750年埃兰王国红陶残片上的偏扇形象;(三)柏林民族学博物馆(Ethnological Museum)藏埃及古代科普特人(Coptic)的“旗扇”
关 键 词:民间传统 拨浪鼓 设计美学
一、拨浪鼓概述
拨浪鼓是我国最传统、最古老的玩具之一,也是人类最早发明的古老乐器之一。作为打击乐器的拨浪鼓曾用于历代宫廷雅乐,流入民间后融入民间劳动者的造物观,在功能上推陈出新,进入宋代之后,拨浪鼓又衍生出叫卖物品者使用的一种鸣响打击的工具以及儿童玩具的娱乐功用。
二.拨浪鼓的设计美学
拨浪鼓作为民间传统玩具中的一种,并且从古至今仍不衰,有它独特的品质和性能。拨浪鼓是千百年来人民劳动创作的结晶,人们在生活创造中赋予拨浪鼓特定的内涵。伟大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从生活中积累经验,获得灵感,将生活与劳动中的点点滴滴十分细腻准确地折射到劳动产品中。拨浪鼓的设计融入了古代中国民间创造者的造物观和审美观,在外型上没有追寻求新求变,简洁质朴的造型成就了拨浪鼓艺术与实用的结合,美与实用的和谐。在此,从拨浪鼓的功能美、形态美、材料美、人文美四个方面具体分析其设计美学特点。
(一)功能美
产品的功能之美,以物质材料经工艺技术加工而获得的功能结构的价值为前提,以与之相适应的感性形式的统合而确立[1]。功能美体现在产品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多层次的需要,具有丰富的内涵。拨浪鼓作为古代劳动人民为满足生活的需要按照掌握的客观规律进行创造的娱乐器具之一,其功能美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是其存在的最本质的审美因素,可分为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认知功能等。
1.实用功能。产品的实用功能表现在它是“有用的”,通过产品和人进行物质与能量的相互交换来直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也就是产品的物质功能。拨浪鼓发展到宋代,其实用功能已经体现在三个不同的领域:一是礼乐之用;二是商业之用;三是儿童玩具。作为礼乐之用的拨浪鼓曾用于历代宫廷雅乐,也曾经流行于贵族官员出行时的乐队中。商业之用则指流入民间后被货郎作为招徕顾客的器具使用,又被叫做“货郎鼓”。货郎鼓不但代替了货郎的吆喝声,而且其美妙的声音增添了欢快的气氛,给生活以情趣。与此同时,拨浪鼓因能够奏出富于变化的响动也成为深受儿童喜爱的玩具。拨浪鼓能够让哭泣的婴儿破涕为笑,因此拨浪鼓常常成为母亲哄逗婴幼儿的用具或儿童自娱自乐的玩具,并且在玩的过程中还具有发展婴儿的大肌肉运动和小肌肉运动的动作以及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功能。
2.审美功能。产品的审美功能是产品的形态、色彩以及材质等所体现并为人所感受的一种精神功能。拨浪鼓作为中国古代文化观念的物化形式,反映了民间的审美意识,通过其外在形式灌入民族喜悦情感和爱憎观念使其成为有意味的形式给人审美愉悦。拨浪鼓轻盈灵巧,造型简洁大方,浑圆中追求变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朴实无华的审美观。外在的造型在美妙的鼓声中唤起了人们的审美感受,在摇晃中拉近了孩子与父母的感情距离。齐白石先生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拨浪鼓的整体造型犹如活泼可爱的孩子,静时彰显憨厚可爱,动时恰似活泼可爱的孩子在向你摇头晃脑。富于智慧的造物者将简单的自然形象转成表达情感的语言符号,增强了其内在的稳健、浑厚。拨浪鼓的形在似孩非孩之间,符合中国古代造物的传神为主、形神兼备的特点,借此传达出造物者的那种朴实无华的关爱,作为玩具传达出那种无以言表的亲情。
3.认知功能。产品的认知功能是其外在形式所实现的一种精神功能,体现在产品的识别功能和象征功能。拨浪鼓流传至今,人们对其认知更多的体现在作为货郎的吆喝工具和儿童的玩具。当拨浪鼓还是街市或流转于乡村间的货郎作为一种打击工具的时候,“嘭-嘭-嘭嘭嘭”……这种清脆悦耳的声音曾承载着孩提时代的我们太多的期盼与喜悦。属于“货郎鼓”的时代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中,对于那个时期的人来说,货郎鼓不仅仅是货郎手里的简单的一个吆喝品,更多的是那个时代的记忆。拨浪鼓作为哄逗孩子的玩具,几乎伴随了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时光,也就承载了我们的童年的美好记忆。美妙的童年与美妙的鼓声紧密联系在一起,鼓声自然就唤起了我们美好的童年回忆,引起共鸣。
(二)形态美
形是产品塑造的基本语言,存在于任何实在的物品中。形是可视可触的,既包括表面装饰性的形,也包括依据合理的结构而设计的形。产品的形态是外形和内在结构的统一,点、线、面、体是构成形态的基本形式。拨浪鼓的形态美是其最直观的审美因素,可分为功能形态美和装饰形态美。
1.功能形态美。产品自身的功能属性赋予特定的物质结构,即功能形态。拨浪鼓无论是作为乐器还是货郎鼓以及儿童的玩具,都是通过发声来实现其功能的,虽然各时期各地区的拨浪鼓的形态都不一样,然而众多形态的拨浪鼓的基形是一样的,基形主体是一面小鼓,两侧缀有两枚弹丸,鼓下有长柄,转动鼓柄弹丸甩动击鼓发声。鼓的发音与鼓面的大小有关,一般而言,鼓面越小,发音越高昂,鼓面越大,发音越低沉。所以人们根据不同的审美需要以及功能定位,制造出不同形制的拨浪鼓。拨浪鼓在单鼓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双鼓、三鼓和四鼓。拨浪鼓的物质结构的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整体轻盈灵巧,造型简洁大方,浑圆中追求变化,体现了古代人民的审美情趣。
2.装饰形态美。产品的外在形象以及信息是通过特定的形态来传递给审美主体,为其所认识和使用,这种具有外在特征的形态构成产品的装饰形态。拨浪鼓的主体是一个面为圆的小鼓,圆是一个线条优美流畅的几何形。圆,对于汉民族来说有独特的理解,在中国艺术中有深刻的体现,主要是指意蕴的圆,内形式、气韵的圆[2]。拨浪鼓的整体恰似一个天真烂漫的娃娃的形态,符合作为玩具的审美主体——儿童的审美情趣,这种将简练的人物形体与童心世界相交融互渗的艺术表现形式,折射出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的光辉。拨浪鼓的装饰方法也多种多样,有的在鼓面上绘画花纹,或各种传统吉祥图案;也有的在鼓身上描绘花纹、点线;这些写意和概括的纹样深刻的传达了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而传统吉祥图案的装饰在作为儿童玩具的拨浪鼓上更是丰富多彩,寄托了长辈们辟邪、祈求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还有的把手柄加工成竹节或葫芦节,操作更加舒适方便。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里,葫芦是天地的微缩,里面有一种灵气,可以用来擒妖捉怪,表达了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平安安的美好祝福。
(三)材料美
拨浪鼓的材料是最基础的审美要素,也是决定拨浪鼓的音质的重要因素。拨浪鼓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从最初的伴奏乐器发展到货郎的货郎鼓和儿童的玩具,伴随着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在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谱系。不仅表现在功能形态的变化,而且在材料的应用上也是比较丰富的。拨浪鼓不但造型精美,制作考究,而且用料也简便。拨浪鼓制作材料大多价格便宜、取材方便、环保卫生、便于回收再利用,符合现代绿色产品设计的特点。常见的鼓面材料是羊皮、牛皮、蛇皮或纸。这些材料取材方便而又经济,并且易于因材施艺。鼓身可以是木的也可以是竹的,还有泥的、硬纸的。鼓耳最常见的则为玻璃珠,其次也可以用薏仁、酸枣核、木珠、瓷珠等材料制作。从使上讲,以木身羊皮面的拨浪鼓最为典型。木料性温,环保经济,加工后触感光滑、亲和而不伤手,耐用不易断裂。从美感上讲,木材的自然之美,清新淡雅的色泽之美,温润坚固的质感之美,羊皮或者牛皮的鼓面上在进行彩绘装饰,形、色、质和谐统一,给人美的感受。
(四)人文美
对于现代的中国人特别是生活的在义乌的人来说,拨浪鼓不仅仅是一种玩具也不仅是一种古老的乐器,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拨浪鼓”文化。自清乾隆年间,手摇拨浪鼓的义乌人就开始走村串巷做起了“鸡毛换糖”的小生意,历经几百年,形成了令义乌人情有独钟的“拨浪鼓”文化。“拨浪鼓”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体现了义乌人经商的自力更生的主体意识,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百折不挠的实干精神以及讲究实力的市场观念。“拨浪鼓”文化成就了义乌人的“义乌精神”,让今天的义乌人能够敢为天下先,为人所不为,走出了一条义乌特色的发展道路。对于今天或者今后的义乌人,它的精神内核永远都不能丢。2003年时拨浪鼓成为消博会的吉祥物。吉祥物"小拨郎",取材本土化、民俗化,设计的时尚化、卡通化,寓意中国外贸发扬艰苦创业传统,以灵活的促销法将日用消费品销往全世界。
三.结束语
拨浪鼓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产物,它既受到一些上层文化的基本审美取向,又充满了民间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客观世界朴素的理解。我们从拨浪鼓的产生背景、五行色彩、形态内涵、装饰图案、取材用材上都能看到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痕迹。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玩具,凝聚了民间造物朴素的设计美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拨浪鼓产生于远古华夏民族手中,源于民间生活,是古代人民伟大智慧的结晶。自作为伴奏乐器开始,拨浪鼓就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而生生不息,依据中国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功能要求,变换形式给人们奉献着其独特的魅力和风采,传承了优秀的中国文化,它必将伴随着一代代中国人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注释
[1] 李砚祖.产品设计艺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苏连第.李慧娟.中国造型艺术.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2] 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 苏连第.李慧娟.中国造型艺术.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交互设计的出现,当时还是一个小范围学科,行业也相对特殊。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交互设计也随之发展了。现在已经是主导互联网,手机等各种电子产品体验的核心设计思想之一。交互设计就是人与人通过媒介进行沟通互动交流的过程,这个媒介可以是网站或者是手机APP,各种人类要通过操作才成发挥产品功能的各种产品。其中交互过程相对活跃就是网站和手机APP,以及各种互联网业务。利用交互设计可以更容易使用,用户体验更加舒适和方便。交互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充分了解目标用户来达到并超越甚至是引领用户的期望值。苹果(apple)在预料大众审美和超越大众的期望值就非常的成功,其中有令人兴奋地交互设计,界面设计等。
各类产品一经推出就风靡全球。交互设计横跨了多个学科,例如互联网产品,首先内部编程计算机知识,其次外部UI设计需要美学设计知识,在计算机和设计两大领域还可以细分出许多学科可以说是综合多种学科的新兴学科。其中学术理论学科包括人体工效学,认知心理学,信息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学,社会科学,人因学,人机交互,认知工程学,认知均效学,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信息系统。设计实践学科包括平面设计,产品设计,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电影工业。美学规律,形式美法则。关系详见图1其中被称为交互设计之父的比尔﹒莫格里是重要的交互设计理论探索者。为交互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著名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提出的情感化交互设计是为通过交互设计的产品具有更加舒适愉悦的体验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关注点。艾伦.库伯(ALANCOOPER)严格意义上第一个微型计算机的商业软件就是由他创造出来的,他是软件的创造者。交互设计执行的具体方法,和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由他提出来的,同时他也是一名设计师。开创了交互设计的理论研究。交互设计除了向其他学科一样注重形式的同时更加注重内容和内涵。其是达到高效传递信息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从扁平化交互设计的出现后呈现出地毯式的发展趋势,被设计师和大众认可,让扁平化不仅用是于企业管理中提高效益的方法,也扩展到交互设计领域,为千千万万的用户带去了便捷舒适的用户体验,提高了生活质量。
二、扁平化交互设计的出现
1、扁平化的概念重叠,金字塔结构会带来人员水平杂乱,低效率和高成本管理的问题。扁平化管理就是优化层级管理后的一种新管理模式。从而能够有效的增加管理幅度,提高员工的积极性,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扩展到渠道扁平化的概念就更加形象的说明扁平化交互设计出现的价值。在利用扁平化交互设计方式的手机界面,能够使用户的视觉思维顺着这个界面的二维平面展开,而不用向纵向的层次深入,减少了视觉的传播路径,确保了用户视觉搜索的连续性和缩短了视觉查询的时间并且提高了使用效率,获得了更优质的产品体验过程。
2、扁平化交互设计出现的原因扁平化的思路延伸至交互的构建中,探究提高用户信息访问效率的解决方案。扁平化界面设计的目标是通过减少界面信息结构层级和增加单层信息幅度,来构建一种“宽而扁”、“快而全”的信息组织形式。同时为了愉悦人机交互的过程需要了解设计美学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渠道扁平化的最终目的就是扁平渠道。例如:淘宝网从供应商(制造商)直接通向消费者,没有供应链的其它中间环节,是销售的理想模式,可以让用户直接看到产品的实物而不是通过各种的传播媒介看到的。让产品直接面对用户,厂商可以获得用户体验的第一手资料,更加直接地控制供需和更加快速有效的对产品进行改进。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用户体验。同时这也是一个交互设计的过程,人与人通过产品间接的交互改进设计,不断地提高和改善。
三、偏平化交互设计中的美学
1、如何更好的提高扁平化交互设计的视觉体验,需要充分了解设计美学规律,在交互设计中充分运用,寻求带给人们舒适,轻松,愉悦的视觉效果。形式美法则与扁平化交互设计的关系,形式美法则有对比与统一,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等对称与均衡。1)形式美法则的应用在扁平化交互设计中,UI设计在运用形式美法则后能够优化信息布局,形式美是由的两个构成因素,一方面是构成形式美的材料质感美,另外一方面是材料质感之间的构成规律即为形式美法则。构成形式美的材料质感要素包括:点、线、面、形状、色彩、声音等。那么如何利用美学法则来进行合理的信息分布。例如,手机界面是如何进行信息的平铺显示的。首先,由于扁平化手机界面会使金字塔形的层级管理趋向于横向的平铺分布,所以就弱化了原有信息的界限和逻辑关系。传递出来的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就没有那样的显著了。在扁平化手机界面设计中实现全视化信息管理的同时也会增加干扰的信息量,可能会导致用户对信息的混淆。因此,在扁平化手机界面设计时,我们应该通过合理运用视觉设计规律来区分信息。另一方面,为了更加高效的在有限的屏幕空间为用户提供信息,在扁平化交互设计的过程中应根据受众目标用户的需求来安排界面布局的信息,让最契合的用户期待的信息优先显示出来。例如韩国电商网站是目前屈指可数的购物网站的典范之一,横向对比中国的京东商城,淘宝网。首先从购买行为之前的行为讨论NAVER的视觉美观性,信任度,合理性,舒适性都略胜一筹。如图4,图5所示京东商城和淘宝网第一屏视觉干扰太多,容易造成用户迷航,产品推荐的展示思路以及展示形式,极容易为用户产生烦躁感。用户高质量购物体验下降。所以扁平化交互设计思路的出现是很有必要的,能够有效的提高用户体验,互相促进。当然这其中会有一些因地域差异引起的审美趋向差异的原因,但大多数人进入到NAVER的购物站的第一屏时会觉得视觉设计更加的美观简洁,更加的舒适,轻松,可见NAVER已经将设计的价值最大化。该韩国NAVER网显示出简单正规的气氛,可以让用户的产生信任感,这源于布局,显示模式中的点、线、面规划和细节处理、产品图片、图形和文本布局。对比与统一:如图2,通过大面积的色块对比整齐划一,就是很好的运用了美学法则对比与统一。充分体现扁平化交互设计。
调和与对比:如图2,在灰色的网站类别CATEGORY这个单词的颜色突出和具体的类别分类区别出来了,并且和大面积的绿色有一个遥相呼应的关系,调和整个页面,也有清晰舒服的对比,是调和与对比形式美法则很好的体现。同时通过娴熟的运用美学规律的形式美法则高效的传递出有效信息,这是扁平化交互设计的精髓所在。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如图3,NAVER没有进行长页的展示,是以一种像服装会类似的形式,让用户清爽的看到网站推荐的品类,做到了不令人讨厌的广告。每个产品的分布所占的比例都是要考量一下的,正如柯尔律治(Coleridge)论诗,说它是:“最好的字在最好的次第”。一个成功的扁平化交互设计的UI界面,各种的元素就类似于诗中的每个字,是相互作用的,最重要最有效的就信息就是诗中的好字,应该在最好的次第,在比例中尚佳的位置才可以起到最好的效果。同时扁平化界面的访问路径变短,信息能够快速敏捷的反馈给用户,界面的UI设计也要和这个本质的保持一致。就像《易经》中所说的“修辞立其诚”例如扁平化手机界面的访问路径变短,只需在顶层界面即可对不同子模块的信息进行独立控制,其开放式的信息界面可以帮助用户对完整路径进行观察和提前预知,当相关信息发生变化时,信息界面可以将变化敏捷地反馈给用户,因此,扁平化的界面设计可以有效的通知用户当前所在的位置以及接下来操作的方向,避免用户出现信息迷航。提高使用效率。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设计美学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纯粹的哲学美学走出象牙塔,将设计上升到了美学的高度。设计美学学科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于其指导设计活动向审美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之中,其所涉及的相关学科门类众多。掌握美学基本原理是研究景观美学的基础,将设计美学的原则应用于园林景观平面构图之中进行研究是可行且具有指导意义的。目前国内将平面构成原则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停留在点线面的含义、关系和基本美学等内容上,本文将从景观平面图形式的美学特征出发,研究其形式、功能、技术、材料、形态美等设计美的要素,将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平面构思和分析起到指导作用。
现代园林景观平面图的形式美要素
形式美是设计美学要素之一,指事物的形式因素本身的结构关系所产生的审
美价值,是在时间和空间中感性直观的物质存在。研究现代园林景观平面构图会发现,其形式美存在于景观诸多元素的关系之间,它们所产生的秩序形成了一种力量感;优秀的景观设计,其平面构图也必定是一件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作品。下面将从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这几个角度对景观平面图的形式美进行一一分析。
1.比例与尺度
同平面设计一样,景观设计中也需要把握比例与尺度问题,否则若随意在空间中扩大或缩小尺度,往往就把握不准场地的整体感受,导致错误的出现以及空间的浪费。所以,在设计的最初就要精准确定尺度问题。
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还要大致遵守软、硬质景观元素比例的要求。硬质景观如亭、廊、雕塑、盆饰、喷泉、瀑布、山石之间的比例关系是长期保持的一个常数,而软质景观元素之间,以及软质景观元素与硬质景观元素之间的比例则是一个变数,这主要是因为植物形态会随时间而产生变化,这在设计中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2.对称与均衡
说到对称,最为经典案例之一的就是法国的园林景观。17世纪法国巴洛克古典艺术园林,就以活泼线型营造对称几何式草坪和修剪成几何形的低矮灌木景观以及规则状的水体为主要特征。
另外,软、硬质景观的整合要满足均衡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体量与质量相结合产生的对比。现代景观中采用的轴线分析法有时也是对称与均衡的体现。在设计过程中,首先确定场地的景观主轴线和次轴线,然后在轴线的两侧分设不同的功能区域,轴线两侧区域的形状从平面构图上看也许不是完全对称,但一定是均衡和稳定的。
3.对比与协调
在景观平面图中,软、硬景观元素的整合还要符合对比的要求。利用相互对立的形体、色彩、质地、明暗等使景物或气氛结合在一起,以造成一种强烈的戏剧效果,能给人一种鲜明、显著的审美情趣。
在景观平面图中不只是有对比,更要做到协调与稳定。材质的协调、功能区域之间关系的稳定、边界的处理都需要做到这一点。从最基本的来说,协调包括植物配置与当地气候条件和场地性格的统一、场地内建筑物与自然式道路或几何形道路风格的契合、以及河流或水面边界的处理与整个场地设计思想的统一等等。另外,景观项目边界处理的好坏是判断一个方案优劣的重要基准,场地边界丰富且与场地内容物协调,不仅能为方案本身增色不少,而且也能为周边城市规划添砖加瓦。
基于设计美学的景观设计方法
在汇报一个园林景观设计方案时,往往先从设计理念入手,然后是基地分析,到方案成果中的总平面图、分析图、剖立面图、鸟瞰图、效果图汇报等等。如果没有结合景观主次轴线、节点等做好场地的统一性,平面图就会分崩离析而失去美学特征,行人在场地中也会因交通流线不清而质疑其实用性。
平面图是景观方案最重要的内容,但在方案构思阶段,若仅从平面出发,忽视了平面与空间或其它重要因素的结合,往往就会导致方案的失败。所以,平面图的构思是在确定空间形态的意象后才进行设计变化的,它是地面和空间形式划分的投影。
总结
综上所述,在景观设计过程中,绘制平面图是最重要的步骤之一,平面图是由二维向三维造型转化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在场地上的行为和活动。景观设计的平面形式强烈,但并不意味着景观只注重二维,而是以二维为基石进一步发展空间和体积。通过从设计形式美的三个角度(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结合景观美学、功能、技术元素的分析,得出基于美学的景观设计流程:功能空间――总平面的整合与分区――平面的形式、语言与美学要素――平面转化为立体。在设计美学中,功能是第一位的,但结果中皆具有装饰意味。从美学角度分析优秀景观设计作品的平面构图形式,为景观设计展开了一个新的思路,对景观设计平面图中语言的组织也带来了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