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其次,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过程管理。
其一,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明确教师教给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是学习的方法。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从无知的此岸到有知的彼岸,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更要指导学生如何从无知的此岸到达有知的彼岸的方法 。学习方法有共性,更有个性。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学习方法,这是由学生不同的个性和心理特点决定的。此外,学生的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男女生在生理、心理上的差异性,年龄阶段的不同,这些在指导学生时都应予以考虑,千万不能搞“一刀切”。一句话,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其二,教师要重视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从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再次,重视课余时间自身素质的提高。
老师的知识结构、知识能力,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指导。在传统的政治教学中,不少政治教师的角色一旦定位,便很容易把自己禁锢在政治学科的壁垒之中,不再或很少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而新教材中的课题往往涉及到课内外、校内外、内容丰富,范围极广,因而作为政治教师仅凭政治科目的有限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其优势就在于有丰富的人生经历,看问题有一定的深度,但如果面对一个课题,作为指导者的我如果对内容不了解,无异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并且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也是很难的。
近年来,由于前辈教师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已创立了许多被证明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好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认真消化、吸收。例如,幽默教学法,我认为就是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吸引力的相当可取的方法。幽默是一种心灵的机智,一种表达的艺术,一种使人在愉悦气氛中接受影响的方法。思想政治课堂上的幽默能够活跃教学气氛,更生动、灵活、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也试经常运用幽默语言进行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如在讲“法人”概念时,我先提出“法人是不是人”、“法人是不是法国人”、“法人是不是懂法律的人”等一连串富有想象力的提法,让学生一一加以否定,再弄懂科学的定义,寓教于乐,真正使思想政治课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课程。另外,如运用幽默笑话、漫画等形式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取得极大成功的例子也很多。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四个问题
我省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实施了两年,2009年是第三个年头。在实施的过程中,一线的教师感受颇深,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最大的感触就是新教材不好教,知识的系统性没原来强,一些教师甚至认为“不如不改”。如何正确认识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呢?在这里我根据自己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一些看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倡导三种新理念
新课改究竟要改什么?最为关键的是改革旧的课程理念,倡导新的课程理念。更新观念,明确新课程新理念是课改的前提,而课改成功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教育观念,不仅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制约着新课程的实施,甚至影响着教育的性质与发展走势和国家未来。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应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质量观、教育观等。为此,高中政治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倡导三种新的理念。
1.新课程改革应倡导“现代意识”、“开放意识”的理念。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这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影响。高中生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迅速成长的年轻人,他们的思想必然会被打上很深的时代烙印。经济全球化要求高中生培养全球意识、开放意识、现代意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具备合作、交流等行为品质和行为习惯,发展参与社会、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为此高中政治新课程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研究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施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开放意识。
新课标确立了具有思想政治课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新理念,即坚持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高中政治新课标体现了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高中政治指导思想上,新课标强调要与时俱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并扩大课程性质空间范围等新理念;二是高中政治课在具体任务上,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新理念。高中政治新课程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基本观点教育,做到与时俱进,在坚持基本观点教育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要求。
新课程要倡导开放意识。我们常说今天的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人、事、物之间都可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求现代的中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并培养分析和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否则就会成为可怜的井底之蛙。新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必须结合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和这方面的优势,加强对国际事务的关注和分析,引导学生关心本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影响等,让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开眼看世界”的窗口。选修课模块“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正是对这一理念的体现和践履。
2.新课程改革应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普通高中政治课改的根本理念,以人为本要求高中政治新课程尊重高中生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高中政治新课程重视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等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普通高中生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因此,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改革要比九年制义务课改更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生活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根本的理念,它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的趋势和要求,政治课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可能提供现实基础,关注学生的人生发展,引领学生获得顺利通过人生关口的钥匙。高中政治新课程强调课程模块化、套餐化,大面积增设选修课程,要求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人学习方案,正是这一基本理念的体现。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对自然问题、社会事件和人生问题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成为有主见的人,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信息素养。
3.新课程改革应倡导“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
高中政治课只有能够满足和正确引导学生的合理需要,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学生的需要是多维的、多层次的,既有求知求美的需要,又有形成良好个性和思想品德等发展完美自我方面的需要,政治课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更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实效性。
新课程明确指出,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敞开学生选择的大门,在选择中形成学会选择,学会负责的思想,并为学生的课程选择提供多种机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终身发展。
高中政治与初中思品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层次递进,对应“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是高中政治新课程的重要内容。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高中政治课程改革体现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新理念,即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根据我国国情和高中学生的实际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政治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与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更新理念。
二、理解课改实质,提升自身素质,注意四个问题
1.转换课堂角色。
教师的地位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没有区别的单纯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在新课程的实践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顺应课改的需求,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高中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育人第一,升学第二。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能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快乐地学到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夯实基础知识。
有些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对学生分析、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所以基础知识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了,从而放松对基础知识的落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不可取的。高中政治新课程设计有四个必修课:“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这些都侧重为学生进一步求知、深造打好基础,基础性知识一点也没有削弱,只是采取模块式的组合形态。选修课的安排改变了旧课标的单一性,突出了课程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普通高中的多维功能、任务,即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任务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升学和就业”外,还应培养学生的素质、关注现实生活、发展学生自身。但是,选修课并没有否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它是以保证高中政治学科基础性为前提的,是对必修课教学的扩展和延伸,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因此,在新课程的实践中,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不能放松。
4.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信息技术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164-01
随着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出台,我校开始全面使用新教材、新课程纲要进行教学。从2009年9月份开始到现在经过了三年时间的教学实践,每一位教师都有这样一种体会:新课程确实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带来了新的生机;给师生带来了新的体验。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作为一门传统的薄弱学科,如何在实施新课改后,真正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谈对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一、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人的学习最初都来自实践,来自面对面的交流。信息社会中的信息交流应当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问题,所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也同样少不了交流,缺不了理论结合实践。我们只有将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中,才能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平时可让学生充分运用网络及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锻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用电脑设计黑板报、统计成绩、进行美术创作、制作网页等。学校应定期组织以电子报刊、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页制作为主要内容的电子作品评选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自己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学生的网络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以及相互之间的合作等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指导思想,能使学生在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中体现自己的中心地位。以《搜索》教学为例,要让学生明白掌握一定的搜索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地搜索到需要的信息。教学过程中我们紧抓知识脉络,将教学目标任务化,以任务为驱动,教学设计过程设计了国庆节去敦煌旅游,请学生分别用分类查找的方法、关键字查找的方法查找去敦煌的往返车次、景点、住宿酒店。实践证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希望获得成功体验的心理设计的任务,使得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发挥,也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和愿望得到满足。在积极、互动、协作的课堂气氛中,课程目标很好地得到了实现。
三、营造一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课堂
以往上课时往往会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如何有效地调控课堂,把握好“管”与“放”的分寸,也是教师需解决的难题。一方面,按新课程的要求,在合适的时机、阶段,教师必须增强对教学指导的开放性,要敢于“放手”,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另一方面要看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常常随机应变,注意课堂中的热闹而不混乱,即学生可以处在一种热烈研讨、你争我辩的自主学习氛围中。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亟待提高。
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些理念对改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可谓浩瀚无边,我们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信息技术教师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也不可能完全依赖教师的教导获得。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例如,在讲“文件的下载”时,我是以文字的下载为示范,学生很容易学会。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网页上有很多漂亮的图片,这些图片如何下载呢?很多学生认为小菜一碟,动手一试才知道并不容易解决。有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图片是不能简单地复制下来的。这些与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都紧密相关的技巧,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教育 新课程改革 本土化
一、学习新课改内容,领会新课改精神实质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在寒暑假期间,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如火如荼的展开,这些培训中,新课改是重头戏,教师要以此为契机,深入学习新课改,大力推行新课改。在网络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已经是教师发展的有利因素。一些知名教育网站,都有大量质量上乘的教育论文,其中不乏新课改方方面面的知识、理论。网络巨大的信息库,为教师备课、自修提供了捷径。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系统学习新课改内容。在新课改背景下,全国出现了一些成功的范例,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这些学校在新课改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可操作性并且行之有效的成功之路,已经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赞同,其办学理念、教学经验及教学方法,都值得广大教师认真学习。
二、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勇敢担任新课改先锋的角色
1.教师“以教为主”向学生“以学为主”观念的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往往对学生的“学”重视程度不够。笔者调查了所在地教师的授课状况,有一半以上的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填鸭式”是其主要教学方法。有三成教师似乎在用新课改方法教学,但由于方法欠妥、学生难以适应而流于形式。
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实现教师“以教为主”向学生“以学为主”观念的转变。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故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为主。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淡化教师“教”的过程,教师主要是引导、点拨;突出学生“学”的过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给他们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大量教学实践告诉我,这样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大多数只会被动学习,他们已经习惯了听教师苦口婆心的课堂讲解,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一旦离开教师,让其独立思考,学生往往不知所措,这与新课改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格格不入。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循循善诱。在备课时精心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在教学中以提问作为主线贯穿课堂,让学生大脑动起来,嘴巴说起来,动手写起来。其次,允许学生在课堂走动,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遇到问题,可以自由讨论,离开座位,相互请教,相互交流。实践告诉我,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还使学生由于身体活动而不打瞌睡。提问方式应该多样化,可以师问生,可以生问生,也可以生问师。学生回答不对,甚至很离谱时,教师不必责备,应该正面积极引导,发掘肯定学生回答中的合理成分并加以表扬。
3.“严师”向“亦师亦友”的转变。传统教学中,“严师出高徒”被奉为圭臬,许多教师严有余而宽不足,导致学生只会一味顺从,不敢越雷池一步,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被扼杀,创造性被埋没。有部分教师片面理解“威信”,认为学生质疑自己,就是挑战自己的“威信”,这样学生就只剩下顺从了。古人尚有“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认识和气度,我们就做不到吗?
新课改要求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这要求教师走下讲台,贴近学生,关注其内心世界,亦师亦友。笔者发现,学生能够对朋友无话不谈,对教师却敬而远之,甚至敬而避之。教师学会在课余时间和学生平等相处,和他们一道聊天,为他们排忧解难,亦师亦友,在课堂上民主和谐,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学校要改变传统评价机制,为新课改提供良好环境
1.改变传统课堂评课标准。传统教学模式评价一堂课的标准侧重于教学环节的完整、时间安排合理、师生互动良好等,其实质是以教师的“教”为主。新课改则侧重于真正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善学”,“乐学”,其实质是以学生的“学”为主。
新课改已经推行了较长时间,但部分学校由于信息不畅,再加上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依然是老一套。课堂是新课改的主阵地,如此陈旧的评价体系势必让新课改举步维艰。新课改是新事物,目前尚在探索阶段,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众说纷纭。无论课堂教学模式怎样变化,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应该不变,笔者认为一堂好课至少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每个学生都参与了教学并积极思考;其二,课堂氛围民主、宽松,学生乐于上课;其三,学生学到了知识,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笔者呼吁学校结合学生、学情等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堂评价机制以便和新课改接轨。
2.打破分数“一统天下”的局面。传统教学模式下,分数压倒了一切,学生需要分数,家长关注分数,教师晋级要分数,分数是套在广大师生头上的“紧箍咒”。这种唯“分”独尊的情形,培养出来的大多是高分低能、缺乏创新思维的学生。
【关键词】课程改革;图书馆(室);发展思考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在各地展开。中小学图书馆(室)历来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阵地,图书馆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是学校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学校信息资源最为丰富和集中的场所,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配套的重要保障。在新课程改革中,无论是教师角色的转换,还是学生的“探索性学习”,都离不开图书馆(室)文献资料的支持与参与。因此,如何利用中小学图书馆(室)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则是中小学图书馆(室)发展中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下中小学图书馆(室)的发展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更新办馆理念,是中小学图书馆(室)发展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引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中小学图书馆(室)作为学校的教育和教育科学研究的服务机构,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必须适应改革步伐,更新办馆理念,以便在新课程改革中充分发挥其自身特有的价值。中小学图书馆(室)应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情报学学科和现代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为重点,以完善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优化馆藏结构,丰富馆藏内容,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不断加强馆藏建设,是中小学图书馆(室)发展的保证
1、优化藏书结构。中小学图书馆(室)和国家、省及高效的图书馆不同,受一定条件的制约,如空间、资金、受者自身素质等,不可能把一切文献资料都收藏进去,它是学生在接受基础教育课堂时补充和丰富所学知识的重要场所,无疑它是中小学教育最“活”的资源。为了让“活”的资源进入课堂,使课堂“活”起来,就必须调整学校图书馆(室)文献资料资源建设策略。中小学图书馆(室)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库,藏书的质量必然会影响到新课程改革。要建设一个合理有效的藏书结构,一是要把好藏书的质量关,改进采购工作,提高馆藏质量;二是要紧密结合课改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图书;三是要突出特色、突出层次,保证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对教育信息资源的需求。
2、推进网络化、数字化馆藏建设。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图书馆(室)馆藏建设必然要向现代图书馆(室)馆藏建设方向发展。中小学图书馆(室)馆藏建设必然要经受信息技术的考验,推进网络化、数字化图书馆(室)馆藏建设肯定是中小学图书馆(室)发展的必然。网络化、数字化馆藏建设,就是将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变成现代图书馆馆藏的重要部分,从而实现本馆内可以利用的为读者服务的所有资源(现实馆藏)与本馆读者借助于计算机系统,通过网络等途径可以广泛利用的本馆以外的网上信息资源(虚拟馆藏)的有机结合,以更好地服务学校教学,为新课程的教学、科研提供有力的信息资源保障。
三、持续改进服务形式,是中小学图书馆(室)发展的源泉
等学生进来的传统图书馆(室)服务形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应党和国家大力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需要,图书馆(室)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服务形式,增强自身的吸引力。
1、改进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一是走进学生。把“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论引入中小学图书馆(室),贯穿到学校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如新生入学可组织参观图书馆活动,让学生对图书馆有个初步的认识,了解馆内各项规章制度和有关知识。在日常工作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发展趋势,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学习,收集适应技能高低和知识多寡不同的各种图书与资料。针对不同年级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第二、走进教师。了解他们对图书馆的需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课本,教师可以在领会新标的情况下自己组织教学内容,因此图书馆成为教师查找教学材料的好场所。但由于他们对图书报刊资料不熟悉,查找比较费时费力,这时图书管理员应该发挥作用,主动服务,帮助他们快速准确地获得所需的资料。
2、服务网络化。现代图书馆的服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式服务。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网的普及以及“班班通”的开通,网络触及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因此中小学图书馆(室)的服务必须与时俱进,以网络为依托,实行全方位的服务。
3、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开展课外阅读指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学生学业负担减轻,自主学习时间增多,因而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所以应开设阅读指导课程,对进入新课程教学的新生,讲授既有理论性,也有可操作性,适合学生需要的有关学习内容。学校学生的阅读课都在图书馆阅览室进行,图书馆为学生提供指导,对阅读进行指导帮助,结合他们的阅读兴趣不时推荐一些新书、好书,如《怎样读书》、《学会应变》等,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应在阅览室开辟宣传栏,刊出新书介绍,阅读热点等内容,提高学生自觉阅览的兴趣。
四、转变图书管理员角色,是中小学图书馆(室)发展的补充
面对新课程改革,中小学图书馆(室)管理人员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新课程改革也对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人员,不仅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较好的文化修养,扎实的图书学、情报学与现代信息管理学专业知识、较强的信息意识能力和较好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还要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勤业、爱业、敬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紧密配合教育、教学工作,切实发挥好中小学图书馆(室)在素质教育中应有的作用,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