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训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小学毕业班;数学总复习;后进生
【中图分类号】G6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01
前言:在对小学毕业班进行数学复习的过程中,一直以来都困扰着众多教师的问题就是后进生的数学复习,如何对后进生的数学成绩进行辅导成为了广大教师和小学毕业班工作者的一个重点研究的问题和方向。现如今,全国都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小学毕业班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总体成绩,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当然数据处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数学解题综合能力的提高都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点方向,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能力。所以,本文主要对小学毕业班上之所以出现后进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在这个基础之上对转化后进生的方法策略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希望可以给更多的小学毕业班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1、后进生的问题
在班级的教学工作中,学生的水平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和层次之分,通常会将学习和相关方面表现较差的学生称之为“后进生”。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应该对这些后进生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认识,然后积极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下面就小学毕业班上后进生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1.1计算能力
通常情况下,后进生的计算能力都不够强,甚至会很差。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在低年级的时候没有打好一个良好的基础,计算能力训练的不够到位,这样就使得他们在今后高年级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抵触心理和厌烦心理,这样的恶心循环使得计算能力不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1.2逻辑能力
对于后进生而言,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通常也较差。对于数学这门学科而言,是需要在长期的过程中培养一个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因此,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数学学习能力,但是也要满足循序渐进的要求。正是因为后进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得到和很好的培养,才使得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较低。
1.3问题解决能力
后进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教师所讲的数学问题,可能在理解的程度和速度方面相对优秀生较差,这样就使得他们的学习成绩低于班上的优秀学生,从而产生一些自卑的消极情绪,这样的恶性循环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2、转化后进生的策略
2.1加强对后进生的关爱
对于后进生的形成原因而言,针对不同的形成原因要进行不同的分析,但是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后进生缺少教师充分的关爱,他们在内心缺少教师和朋友的爱,就会大大的影响他们学习和生活的情绪,甚至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在小学毕业班的总复习阶段,教师应该给后进生同等的关爱,使他们明白自己在老师心理也是受到重视的,满足他们内心的需求,这样不但可以拉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对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后进生的关爱可以从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比如说在数学总复习的阶段,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对后进生进行提问,当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的时候,教师应该使用肯定的方式对后进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即便是很好的一个进步,老师也要给予充分的关爱,这样可以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使他们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赞赏。另外,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给予他们充分的耐心,避免他们产生学习的恐惧,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2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于数学复习,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这一能力应该成为毕业班复习的一个重点方向。但是思维能力也不是短时间就能训练出来的,这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毕业前的训练应该是对这方面能力的强化训练。
落实到具体的问题中去,比如,在对圆的面积进行复习的过程中,应该先从各种图形的周长入手,其次是对图形面积的计算,从而引到圆的计算面积公式。教师应该对重点和难点有充分的掌握,还要设置合理的练习题目,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巩固知识的记忆。
2.3解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毕业班后进生转化的问题上,老师应该充分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一点可以利用小测验等方式进行判断,然后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对欠缺的部分进行重点复习。除此之外,还要在解题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掌握解题的方式方法,加深他们的理解,而不是对过程的记忆。对相关的知识点的记忆应该是理解,重点培养的还是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2.4计算能力的培养
针对后进生学习情况相对复杂的情况,每一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数学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由浅及深,保证复习过程的循序渐进,加强对学生数据计算能力的培养,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提高他们在基础题型上的得分数。比如在估算这一章节的复习中,教师应该将解题的技巧分析给学生,然后布置一些由简单到难的习题,加强数据计算能力的训练,题目的数量不求过多,过多的题目也许会造成相反的效果,反而使得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3、总结
总而言之,在对小学毕业班的数学总复习进行辅导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后进生的心态和状态,不仅仅要重视对优秀学生的辅导,对后进生的辅导也不能忽视。这就要根据每个后进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加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充分的感受到和优秀生一样的关爱,这样才可以在他们的复习过程中发挥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表现出他们的能力,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孙燕.小学毕业班数学总复习策略探索[J].考试周刊,2008,(22):114.
[2]朱仲义.小学毕业班数学复习教学的策略分析[J].读与写:教学教学刊,2011,08(10):193.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初中学生已念了七、八年书,阅读似乎不成问题,其实不然。初三学生只可以说能读书,还远远达不到会读书。因为化学学科一是有它独特的阅读重点和方法,二是还有阅读的速度和效果等问题。
这些都需要老师悉心指导。如初三化学第一课绪言,共有3500多字,若让学生自己泛泛地读,不会抓重点,花时间多且收效甚微。因为教材中一般包括有常识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方面的内容,但多半是常识性的,约占75%或更多些,假若把这些知识比喻为“绿叶”,那么学生理解好这些“绿叶”后,无疑对于掌握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朵“红花”是有利的。但“绿叶”毕竟是起衬托作用的,可以粗读、略读、领会意思就行。对于基础知识则要求细读、精读、反复推敲、思索而达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重点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等。如初三课本绪言中属基础知识的内容是两种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两种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共有110个字,约占3%,这堂课教师可以从演示实验开始,让学生观察实验,共同得出两种变化的不同,推广到两种性质,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重点的地方让学生画线标记下来理解和记忆。这样做,学生可集中精力观察实验和思考理解,这比教师按照课本摘要板书,然后要求学生记下来效果会更好些。
二、培养观察与实验能力。
化学知识来源于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能力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很重要的方面。实验是使知识生动活泼的再现,常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无穷的回忆,也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青少年们好奇心强,对观看实验很感兴趣 ,若教师预先不引导学生应注意什么,让学生凭个人爱好自由选择地观察某一现象,结果得出结论五花八门,有的抓不住要害,达不到目的。所以老师一定要先强调应如何观察,观察哪几点。如先观察镁条的形状、颜色等性质,点燃时要注意看发出耀眼的强光(不要正视,防止伤眼),放热等,把点燃后生成物的状态、颜色和反应前的镁带比较,让学生自己得出产生了新物质,(氧化镁)等等。这些细节都要交待清楚,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演示实验的效果。同时,也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观察方法及实验操作方法,如点燃、用坩埚钳夹住镁条在火焰的外焰加热等等。对不同的实验,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要有不同的要求。随着学习的深入,观察项目也逐渐增加,要求也逐步提高,只有不断地使用感官,才能促进青少年感官的发展和见微知著的思维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要充分创造条件,尽量减少实验小组人数(能达到1-2人一套仪器最好)让学生独立自己动手去做实验。这是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技能的好形式。只有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才能达到熟练的掌握。对基本操作要高度重视,严格训练,发现缺陷及时纠正,务必使操作规范化。一旦让学生掌握了,这是受益终身的技巧。
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思维 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初中阶段是学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关键期,同时也是青少年智力发展的一个最活跃的时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打好数学基础,提升学生分析数学问题能力和判断数学问题的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课堂教学和习题训练两方面着手。
1 创新传统教学模式,重构思维型初中数学课堂
首先,教师应当注重学生思维探索能力的提升。传统教学模式下,数学课堂成为教师“填鸭式”的一言堂,学生只能够被动地去“听”课。教师只关注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是否完成,而忽视了学生的理解情况和掌握情况,学生这样的学习模式成了一种“照葫芦画瓢”的套用,无暇去探索知识的本真,从而失去了新课改数学学习的真正意义。教师应当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在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下,打破中考的无形压力,在课堂教学当中寻找突破点,创新教学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探索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比如,在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当中,如果数学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概念的灌输的话,学生掌握起来就有很大的难度。这种情况下,教师可让学生课前对新知识进行预习,然后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关解法,并概括出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概念。课上,分别将开平方、配方、因子式分等等多种一元二次方程解题思路分配给各小组,让各小组进行概括总结并讲解。如此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在概念讲解和解法归纳展示的过程当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表达能力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其次,加强课堂互动,融入情感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新课改当中的重要目标,学生在初中阶段这个情感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引导。初中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应当避免“填鸭式”的一言堂,使学生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在课堂上加强互动,以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上要巧妙,要尽量贴合中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师生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平台是师生关系融洽的重要基础,学生对教师感兴趣才能对课堂更加有兴趣,才能够在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有效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2 引导数学解题过程,注重思维能力锻炼
首先,在解题过程当中要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纵观中考答题试卷当中,审题出错导致丢分的现象比比皆是。作为解题的首要步骤,要增强学生对审题的重视程度,培养审题意识。在方法上,可以在平时的练习当中让学生在审题时用笔标出关键条件语句,或者让他们小声朗读题目,读不懂的情况下可多读几遍,这样便于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其次,在问题设置上,应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思维型的问题,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习题设置要做到这点,课后练习的设置上也要让学生多思考、多拓展。这也就给数学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问题设置上要关注学生的兴趣,选择一些能够吸引学生、贴近他们生活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够在问题当中锻炼思维能力,巩固所学知识。思维发散型题目有利于学生各项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思维发散型题目通常形式新颖,学生对这类题目的印象也更为深刻,有利于学生对其中相关知识的捕捉和吸收。
比如,设置习题:“小王手中有一份盐水200克其中含盐度15%,另一份盐水150克其中含盐度40%,现在有足够的水和盐,如何配置成含盐20%的盐水300克。问题一:现在要求使用现有的盐水,如何设计配置方案才能够尽量少用水和盐?问题2:是否还有其他配置方案? ” 以上问题就属于思维发散类的题目,问题一的设置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根据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空间,结合当前所学知识探索合理配置方案。问题二的设置就是让学生在问题一解题思维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可适当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展开相关探讨,培养每个学生的求异意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能够在这样的解题过程当中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
第三,要提高学生对于错题的反思意识。错题整理和反思无疑是纠正所犯错误、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以提高日后的学习成绩的最好方法。然而,由于初中生自主学习意识还不够强,在错题反思上做的还不够好。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关于错题反思意识的培养,必要情况下可对错题整理这样的学习习惯做硬性要求,让学生能够在规矩中不断反思和总结解题过程,此间继续发散思维,得到新思维、新印象、新启示。学生在解难题的过程当中,常常会遇到读题以后手足无措、无从下手,但是经旁人稍一点拨,立刻茅塞顿开。这种现象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在知识体系建构上出现了断层。因此,通过错题整理和反思,既让学生能够在了解标准答案的基础上重点记忆不熟悉的相关知识,还能让学生在解决解题障碍的环节上重点下功夫,收获新的解题技巧,加深对题目和知识的理解,充分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数学思维培养和课堂教学的衔接,既要准确地将知识传达给学生,又要注重学生对于学习方法的总结,锻炼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的解题过程是一个充满探索和乐趣的过程,教师应当抓住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创新教学模式,重构情感型和思维型数学课堂,让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最终实现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初衷,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 周俊霞. 数学课堂上的“思路教学”[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02)
关键词:两极分化;学习兴趣;知识链;思维方式;教学对策
江苏高考这几年采用的是语数外加学业水平的测试这种形式来选拔学生,自然而然,数学学科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因为师生和家长都明白:得数学者得高考!但是高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初中阶段更严重的趋势,特别是高一年级,表现得尤为明显. 其实数学是从一年级,有些地方甚至是幼儿园大班就开始学习的一门课程,开始学习时,学生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热情,这是由数学学科自身特点决定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的深化,尤其是从数字迁移到概念,从形象上升到抽象,部分学生表现出对数学的兴趣开始下降,由积极变为消极,由主动变为被动,甚至暴露出畏难害怕的情绪.特别是刚上高一时,由于初高中教材的衔接、知识的逐渐深化等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力不从心,逐渐地掉队,慢慢地越来越跟不上教学的步伐,从而出现所谓的“两极分化”现象.
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继续,也是大学学习的准备,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学生在高一年级的学习中明显表现出不适应,实际上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在作怪:目标模糊,学习不得法,思维方式呆板单调,理解能力差,进而知识链断裂,形成两极分化. 当然,学生学习水平高低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因素. 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具体谈谈一些看法.
数学学习分化的原因
1. 学习意志薄弱和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原因
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 成绩的好坏与学习兴趣的浓厚与否有着密切的关联. 高中数学难度加深,教与学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增强. 有的学生因为一两节课或一两次作业中发现自己的学习不理想,就自我放松,消极对待,这实际上表现了学生的学习情感脆弱和学习意志不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难题就束手无策,退缩躲避,缺乏上进的意志,没有刻苦的精神. 特别是高一的开始阶段,一旦考试结果不理想,就丧失信心,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数学成绩下滑.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很多,如通过合理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等等. 这些内容往往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2. 数学的知识链断裂,不能形成较好的数学结构是分化的又一原因
与初中数学相比较,高中数学教材结构的系统性更强. 数学特别强调一个知识体系的问题,在教材的编排上,往往小学、初中的知识就是高中知识的基础;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方法技能上,新的方法技能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获得的方法和技能. 所以,一旦学生对以前学习的知识不能达到一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把握基础,掌握知识,形成学科知识链,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链条断裂,整个数学知识的结构不能很好的构建,从而使得学生跟不上班级整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生成绩分化.
3. 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高一年级的起始阶段是中学数学学习分化最为突出的阶段,其主要原因是高中阶段数学课程对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有了较大的提高. 而高一学生正处于由直观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一个关键期,学生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单一到综合的过程,认识过程既不能断裂,也不能随意跳跃,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必须遵循这一认识规律,教师在其中起着引导和催化作用. 针对高一学生认识事物容易犯片面性错误的这个特点,数学教学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扎扎实实、持之以恒,系统地、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再加上学生个体差异发展较大,有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 在高一数学教学中,教师更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训练,尤其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4. 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没有能够把握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相当一部分是那种“等、靠、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即使上了高中,依旧在不少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学生不清楚高中数学知识结构、难度等,不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学.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还要用心研究学法,并要经常给学生做学法指导. 衡量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是体现在学生的“学会”,更应体现在使学生“会学”. 学法指导包括听课、复习、作业等几个方面,听课中又有观察、听讲、笔记、阅读等具体方法,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融入有关学法指导的内容.
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1.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它能驱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索,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并在艰苦的探索中获得成功. 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数学与生活相结合,使抽象的数学变为趣味数学、生活数学,这样学生也就能很快接受.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知识联系在一起;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发掘和揭示数学美,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 其实,高一数学无处不存在着美,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中的美,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数学美的研究,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鉴赏美的能力,继而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以此全面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 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具体方法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要长期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高一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应从培养他们的预习能力抓起,要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预习,使学生能初步看懂教材的内容,找准学习的目标和听课的方向,然后借助例题的示范,解答教材中的部分习题,特别是要在预习中发现问题. 带着问题去听课,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点拨、启发,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学到了读书的方法,并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学完一节一章后,还要引导学生及时小结,形成知识网络,逐步构建知识的系统. 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阅读参考书籍,制订阅读计划,丰富知识,通过自学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曾有一项调查:对于青少年来说,最好的学习诱因是什么?结果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好的教师”. “好的教师”不仅仅是指教师的教学水平,更是指教师的人品师德. 高一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是心理充满矛盾、充满危险的转折过渡时期,他们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还处在“相对依赖”的阶段,他们渴望教师亲切的关怀诱导,渴望在班集体中得到表现与理解,得到教师的信任,甚至友谊. 如果教师仅仅将学生当作“被教育者”、“被管理者”,甚至凭自己的好恶,不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学生,其必然的结果是加剧学生的两极分化.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作风,与学生真诚相见,互相尊重,多与学生做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 要了解学生,也要让学生了解教师. 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后进生要有更多的关爱,应多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热爱数学. 同时,要注意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教师个人魅力. 要给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正能量,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技巧,使课堂教学尽可能富有吸引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素质 引导
小学数学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初等数学的教育实践中,需要着重通过找寻学生的兴趣点,结合学生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具有针对性的集中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从而为未来中高等数学的教授打下良好的基础。正如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论断一样,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因而,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采取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学生的疑问点和兴趣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创造出一种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
一、教学应立足于大纲和教材
在教学指导中,教师首先应该立足于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清楚把握教学的基本方向,深入了解教学的基本目的和培养思路。
由教育部修订的教学大纲,是根据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目的中,把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最基础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和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三方面提到了同样重要的地位,指明了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统一性,使教学目的更为完整、全面,更好地体现了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另外,大纲还就教学目的的每一方面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学生应获得的基础知识的范围,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能力培养标准提出具体的要求。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不仅是课程内容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教师完善自身素养的读本。现在通用的小学数学教材,是经过专家学者的反复推敲考究的一套权威教材,因而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作用,成为了教学实践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详细剖析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心里特点,详细制定教学计划,并对教学进度进行实时跟踪考察,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消化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地运用。在使用教材上,一定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过度依赖教材,教学内容死板,完全照搬照抄课本上的内容,教学没有创新性和灵活性,这样不但降低教学质量,还会挫伤学生们的积极性;二是过分脱离教材,为了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创新,大量搜集各种素材,大规模的修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这样会使得学生们的课业负担加重,而且还可能使得学生因为知识太过杂乱而“吃不消”。
因而作为小学基础课程的教师,更应该意识到教材的重要性,认真解读教材,精准地把握知识脉络,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学科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形象思维
教师应注重教学中的诱导和引发,由于小学教学对象一般为7周岁至13周岁的青少年,其心智尚处于发展阶段,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引导,加强课堂气氛的活跃性,动静结合,从而从感官上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低年级,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不可少一样。”脑科学研究表明,视觉神经的发展,是从简单的、复杂的和超复杂的这样一种层次加工的顺序进行的,加工不断提取形状的精细特征。这就说:只有通过观察,学生才能对所接触的新知识有最初的了解,才能对新知进行学习、判断、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利用观察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通过观察,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并且比较持久的知觉,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如在数学几何教学中,就需要教师通过结合实际物件配合讲解,再通过抛开实体单纯利用语言描述为学生呈现想象中的虚拟立体空间,这样通过从现实物品抽象出来的立体想象,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空间架构能力,从而为几何学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思维基础。
同时,在国家心的课程标准中也提到,教师在安排数学的教学内容时,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只有在观察基础之上所形成的形象思维能力,才能促使学生在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中激发学习兴趣,自主地通过观察提高知识补充的能力,从而学习好数学。
三、培养其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实际上是一门应用学科的基础课程,现行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最基础知识,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初步了解现代数学中的某些最简单的思想,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只有能够为实际生活提供解决方法和手段的数学教学,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教学。
近几年,已经有多位教育专家和学者将“数学教学生活化”理念提出,认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中心是策略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即提取信息——分析信息——比较信息——做出决策。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对于知识融会贯通,完善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解决问题策略的产生,必须以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想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过程为载体。这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直观图形的启发下通过一系列数学活动独立进行转化,在获得对具体图形转化方法清晰认识的同时,感受转化的价值。在解题后让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应用策略的过程,并对采用的策略进行分析、提炼、整合,能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帮助学生获得对策略的深刻理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