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设计美学原则

设计美学原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设计美学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设计美学原则

设计美学原则范文第1篇

为了全方位的分析高层建筑的造型设计,从人文主义、体验过程及审美变异几个方面构建造型系统

并进行分析。

[Abstract]: From the senior public buildings the outer space image Angle analysis, the modelling of architecture are many consider 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factors of the results.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modelling design, from the humanism, experience process and aesthetic aspects modelling system construct variations

And analyzed.

[关键词]高层公共建筑;形象设计;美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Keywords]: High-rise public buildings, Image design, The aesthetic principle

1.高层公共建筑的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近代高层建筑发展的开始阶段。由于1851年发明了电梯系统,1857年出现了第一台自控客用电梯,因而为解决高层建筑的垂直运输创造了条件,加之钢铁工业的发展,又为近代高层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945年,随着二次大战的结束,建筑活动又有了较大的发展。高层建筑除纽约和芝加哥外,在波士顿、旧金山等一些经济较为繁荣的大都市,也陆续开始建造,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高层建筑的繁荣时期。有美孚石油公司大楼、联合国秘书处办公楼、芝加哥湖端塔、水塔广场大楼、世界贸易中心大楼。、西尔斯大厦等。这些建筑名扬四海,在其造型设计上开始摆脱本世纪初期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走上了一条“形式服从功能”的现代建筑之路。

在我国,由于社会发展、人口不断增加、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实力日趋雄厚,近年来一幢幢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从当前的高层建筑发展情况来看,对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国家和地区分析表明,高层建筑的发展前景与本世纪中期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建造之风已经从欧洲大陆吹向中国、日本和东南亚地区。

2高层建筑形象设计的美学原则

建筑造型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就广义而言,是指建筑创作中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功能、技术和美学等内容;从狭义而言,它是构成建筑外部的美学形式,是被人直接感知的建筑空间的物化形式。

建筑的造型是在多方面的考虑和因素影响下的结果:如造型审美的观念的潜在影响、高层公共建筑局部与主体的关系、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复杂关系、平面具体组织及结构材料等技术条件的制约等。为了全方位的分析高层建筑的造型设计,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造型系统并进行分析。

由于建筑尺度和欣赏角度的不同,高层建筑造型对城市的冲击使造型审美更趋向对以人为本的探讨。针对目前影响建筑造型的一些审美倾向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做为审美主体的人注重对审美过程的体验,并同时体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审美情趣。表现在高层建筑造型领域中,则出现了模糊化、情感化、多元化和大众化等审美趋势,当代的美学原则总体上正逐步走向一种变异。

2.1人文主义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于建筑的理解和认识。人们越来越重视研究“人”在建筑(包括在城市环境)中的主体地位,并开始建筑本质意义的思考。

1977年马丘比丘体现了当代建筑观念的变化:“建筑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纯体积的视觉表演,而是创造人们能在其间生活的空间。要强调的已不再是外壳而是内容,不再是孤立的建筑而是城市组织的延续。”新的城市化概念要求环境具有连续性,而高层建筑是连续统一体中的单元,只有与其他单元对话才能达到自身形象的完整。在现代意义下的建筑审美活动已不再停留于对形式和风格作传统意义的纯美学关照、而是把建筑置于广大社会文化语义场中对相关的问题做有意义的反映。

作为社会发展的综合产物,高层建筑的审美价值趋向也表现为更加注重精神,注重文化与环境,整体意识也更趋强烈。它要满足社会的需要,代表当代生产力水平,反映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审美取向,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社会性,而高层建筑与人的关系也必然变得更加复杂奥妙。正如布鲁诺・塞维所说:“对现代作品的审美价值标准固然与对过去的没有什么不同,但现代建筑的艺术理想却是与它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人类活动和生活的多样性、物质心理活动方面的需求、他的精神状态,总之,这个完整的人、肉体和精神结合为活的整体的人,就是现代艺术的源头。”

2.2体验过程

建筑的目的在于为人的生活服务。千百年来,人们首先关心的是建筑的结果,对于高层建筑,大多数人是把它的目标能否实现,即完成后的高层建筑能否具有它“应当具有的”特性和品质――包括风格、形式、功能质量等等――作为衡量一个设计或一件作品成败的最终标准。随着人类的进步,建筑也在不断的发展,一旦有了可能,建筑中便出现了装饰,出现了非功能性的构件和形式,出现了并非满足人类居住所必需的平面、立面以至空间的处理……人类的建筑活动始终在追求着对单一居住功能的超越。

以国际式建筑为代表的现代建筑美学表现出重普遍、轻个体;重永恒、轻短暂;重客观、轻主观;重统一、轻多样等基本硬美学特征。这种审美观念注重物质功能,具有清晰的理性目的,符合逻辑的审美追求,崇尚完美的审美理想,关注高雅的审美情趣,并在一段时期内成为主流。而随着文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对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产生了深刻的思考。以文化为本体,探究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文化哲学受到了广泛重视,这实际上是社会的发展使人类对自身进行更高层次反思的结果。随着人类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和当代哲学对人类及其生活本质探索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艺术不是替代生活的“理想”,而是生命本身的一部分。

从总的建筑审美趋势来看,当代建筑比以往更加重视与人的生活的联系,更加重视人对建筑的接受过程,更加重视人在建筑中的各种体验、感受等心理状态及其发展的依据。如果说,以往人们把建筑当作一种客观、恒常的物质存在而主要关心它所具有的内容和性质的话,则今天建筑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在与人的交流对话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存在,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二者相比,前者指“什么”,主要涉及一种终极、恒定的结果;后者指“怎样”,主要涉及的是过程。这实际上表明了人们建筑观念的一种转变:人们对建筑的关切的中心正从追求“结果”走向体验“过程”。

2.3审美变异

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古典美学和现代建筑美学受到空前严峻的挑战:后现代建筑一反现代建筑初衷,推出了尊重传统追求含混于复杂的美学思想;晚期现代则把现代主义理论推向了极端,他们借助当代高科技成就,用极端逻辑性和高度夸张的手法,追求新颖的审美效果。随着解构主义的异军突起,传统西方美学再次受到反叛者的攻击,他们摈弃和谐统一的美学法则,肯定非逻辑性的偶然机遇,追求冲突与破碎之美。这种对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核心框架――理性的否定使得当代建筑美学领域出现了软化变异的趋向。

众多风格迥异的建筑实例可以清晰的意识到审美观的这种复杂化和多元化。事实上,我们经常发现自己已经步入美学迷宫――很多优秀的作品经过经典美学观念的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却是拙劣无比。这些都说明了在建筑创作领域已经出现了“审美变异”现象。

“审美变异”概括起来说,是指当代建筑创作领域出现的,对现有经典美学的反叛和质疑现象。它包括美学范畴、审美理想、价值取向、审美评价标准等观念体系及艺术手法的变革。如果从哲学高度来看到这一问题,就会发现变异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其一,是否定理性,通过非理性因素的渗透来构筑新的美学体系;其二,是肯定理性又部分的超越理性,从而引进与传统美学性质迥异的新要素。前者包含了更多的“质变”成分,后者则更多的表现为一种“量变”。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社会科学的发展使人们愈来愈清楚地看到各民族不同文化现象的共时性存在。而这些文化哲学观念也深刻的影响了建筑创作领域,从而产生了追求大同的国际式建筑文化,其主要思想就是要反对和排斥所有民族、地方文化而追求建筑的普遍性和同一性,并一度成为国际式建筑的方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各种文化均有自己独特的价值,科学技术并非是万能的。“国际式”的思想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抵制,而“文化共生”的观念得到了赞赏。建筑的硬美学特征逐渐软化,多元化不再是简单的几何形式上的多元,而包括了更进一步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上的多元,

建筑中的这种多元审美价值观的确立,首先在世界范围内打破了单一的审美模式:建筑表现“功能”这一世界大同的内容,被有地区性差别、历史观和技术观差别的“文化”所替代。同时,随着各种文化价值观的兴起,使建筑呈现了各异的风格,晚期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解构主义建筑等等各种的流派之间所呈现的丰富多彩的风格和手法之间的差异正是体现了这种变异软化后的多元审美价值观。

参考文献

外文译著:

[1][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2][美]高层建筑和城市环境协会编著,罗福午、英若聪、张似赞、石永久译:高层建筑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 [美]凯文・林奇编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美]凯文・林奇编著,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城市形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 [美]弗朗西斯D・K・钦著,邹德侬等译:建筑:形式・空间与秩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中文书目:

[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2]王建国:城市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许安之、艾志刚:高层办公综合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4]雷春浓:高层建筑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高层建筑设计资料图集,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6]吴景祥:高层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7]郑国英、车自龙、刘君:美国高层建筑,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8]邹德侬:建筑造型美学设计,台佩斯坦出版有限公司,1992

设计美学原则范文第2篇

1.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突出数学的思维特点。

数学科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涉及三维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复杂计算问题等。传统教学手段由于以静态为主,很难在课堂上利用黑板将这种复杂的情景展示出来,更不用说借助情景来分析。正是因为抽象的情景不能得到直观、有效的展示和分析,就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为此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帮助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授课教师解决难点教学问题,因而应让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授课。而且,每一节课不是非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可,有些课使用多媒体课件反而不如传统手段教学的实际效果好。因此多媒体课件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运用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去选择、运用不同的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上的优势,不能把数学搞成电脑多媒体功能的成果展览。

2.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变辅教为辅学。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学生放在主置上,应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老师的思维方式。所以,编制课件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水平,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出发,做到内容表达清楚准确,难易适当,趣味性强,问题的提出、回答及反馈易为学生接受,视觉、听觉要合理搭配,声音和画面要精选,以免干扰学生的视听,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而在数学多媒体教学中,《几何画板》软件是当然的首选。《几何画板》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向全国中小学教师推荐的教学辅助软件,是一种适合数学教学的简单工具。教师只要在开始的时候利用几节课教会学生使用《几何画板》的基本功能和数学内涵,上数学课(特别是几何课)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分析,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

我们一定要明确,多媒体应用只是一种手段,我们只是通过这一手段来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不能把多媒体的应用作为目的,应避免生硬地把多媒体的手段安插在教学过程中,甚至在某些需及时交流师生思想情感的互动过程中还应考虑避免多媒体的干扰,应该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是不能够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的。

因此,我们不能把课件制作流于形式,一节课一个课件演示到底、搞黑板搬家式的课堂教学。只考虑教师的方便,什么课都搞成电脑演示,那么将只会适得其反。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例如,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割舍教师的板书。板书是教师配合讲授和练习的需要,在黑板上提纲契领地写出来的讲授提纲或者画出来的图表。一般说来,板书既包括备课过程中设计好的相对固定的部分,也包括上课过程中针对具体问题、具体情况临时书写的部分。教师板书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渐进的过程。演示课件的板书内容是备课过程中设计好的相对固定部分,且往往是一行一行的出现的,思维上的跳跃较大。而现场即时性板书则更能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并且对学生还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如一些数学符号的书写、图形图像的画法等一些基本技能的示范就不宜使用多媒体代替。

同时,多媒体教学也不应理解为全堂多媒体演示,不应该忽视师生之间的口头交流。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和学生人格形成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知识的反馈环节,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问,一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加以了解,二来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的交流。

4.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以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培养为基础。

目前,我们的许多教师只是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外衣下,把原来的黑板粉笔换成了屏幕,把学生封闭在教材或简单的课件内。整个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仍是被动的反应者,知识被灌输的对象。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传统方式相比,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因此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关键在于使教师拥有先进的现代教学思想理念,并使之贯穿于教学实践活动中。这也是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重中之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就要求教师有相当的计算机使用技能。而目前实行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侧重于强调在中小学教师中普及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没有考虑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重点应针对教学的实际需要,让教师学会有效地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掌握并运用教育技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使教师能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自觉的应用到平时的教学当中去,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设计美学原则范文第3篇

(一)易操作原则

在设计、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一是操作步骤不要太繁琐,课件的使用不需要太多的预备知识,最好都以可执行文件的形式存在,使学生既可以在网上直接浏览,也可以下载使用。二是操作界面不要太复杂,操作按钮要清晰易见,提示信息要详细、准确、恰当,不能让学生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应付如何操作上。

(二)形象化原则

在进行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时,应想办法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灵活运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加大对学生的刺激,促进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

(三)模块化原则

从总的方面讲,在制作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要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统筹计划,整体考虑。但在具体制作时,则要分步、分块实施,也就是把每个教学科目分解成数个模块进行设计、制作,然后再连成一个整体。对课件进行模块化设计,在维护时可以直接对某一需要改动的模块进行修改,从而能够有效降低课件不断更新所带来的麻烦。

(四)小型化原则

由于网络教学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递教学信息、答疑解惑,网络的带宽和传输速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实施。在网络带宽和传输速度一定的情况下,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大小对教学将具有较大的影响。在制作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一方面要减小课件体积,对课件的容量加以规定,使每一个课件都不超过规定的大小;另一方面,对较大的课件可以分割成若干小的模块,分别制作并建立链接,以此减小课件的体积。

(五)网络化原则

各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不能仅仅局限于独立使用和完成某一单一的任务,而是要连成一个整体,形成四通八达的网络,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空间。首先,各教学科目之间要进行链接,使学生能够在多学科之间自由转换,提高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在每一学科内各知识点与资料库之间建立链接,使学生在学到某一知识点时能够找到与之相关的各类资料。

二、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的优化设计

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的设计,就是要应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信息,并在系统中有机结合,形成优化的教学系统结构。其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析学生特征,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课件设计

分析学生特征就是要运用适当的方法来确定学生关于当前概念的原有认识结构和原有认识能力,并将它们描述出来,作为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以便使制作出来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更有针对性。

多媒体课件设计只有注重对学习者的研究才能有的放矢,课件的设计思想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因而课件的教学设计要特别注意对学习者的一般特性进行分析,掌握学习者在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整体特征。从各方面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其次,应当根据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组织教学内容,过于困难的内容都不易被学习者所理解和接受。只有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才能使多媒体教学朝着最优化的方向进行。

(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精心设计脚本

在设计脚本时,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必须考虑三个因素,即教学内容,教学特征和社会需要,在教学内容确定后,进一步根据学科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许多知识点,把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不同的层次。确定课件的内容结构、表现形式及教学顺序。必须分析课件的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把课件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又包含若干个知识点,找出各个知识点,知识单元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方式。不同的联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教学结构,不同的教学结构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策略。

其次,编写文字脚本。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教学策略,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形成有序的课件框架。再次,编写制作脚本。制作脚本是在吃透文字脚本的基础上进行的。编制中,应针对教学需要,根据多媒体的表现特点,综合编排图片、影像、声音等素材。制作脚本是课件制作的基础,制作脚本编写完成后,整个课件的形状基本上就出来了。因此,对制作脚本的编写必须认真细致,考虑全面。

(三)合理选择与设计媒体信息,进行开发

在具体开发中,第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软件。选择何种工具软件,将直接影响到制作课件的质量,因此应根据课件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加以正确选择。常用的软件有多媒体编辑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字处理软件等;第二,要精选设计素材。一个课件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各种素材的质量和丰富程度,这就要求掌握大量课件设计素材;第三,要抓好制作合成。制作合成是将脚本变成课件、使教学思想付诸行动的关键环节,其主要任务是根据脚本的要求和意图设计教学过程,将各种多媒体素材编辑起来,制作成符合教学目的、便于学生学习、掌握的CAI课件。

(四)注重形成性练习的设计,形成双向交流系统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对学生进行考核,从了解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起到强化,矫正的作用。形成性练习可以设计成问题提问的形式。可以有三种方式,即提问方式,应答方式和反馈方式。提问方式用于是非题,选择题或填空题;应答方式要求一题一答, 适当给予提示,使得有较多的功机会,对应答结果判断应与评分结合;反馈方式对学生的应答给予反馈评价,根据不用的情况分别做出“指出错误”“要求重答”“给出答案” “辅导提示”等不同形式的反馈。

反馈使教育传播过程成为双向交流系统,使教育者了解到信息的传递结果,并对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做出评价,对自身的教学做出针对性的改进,以不断增进教育传播效果。教育者应重视并善用反馈,有效地控制教育传播活动,使之朝着最优化的方向运行。

网络型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教学中的运用是一个有益的尝试,虽然其广泛的使用也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如需要高速传输的校园网络为物质保障,学生需要熟练的上网技术和文字录入能力,其普及还有待时日,但是网络型多媒体课件是网上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组成,其既可以实现传统课件的功能,又具有网络优势,因此是未来课件的发展方向。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只有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与调整,才能使教育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使教学的动态过程最佳化。

参考文献:

设计美学原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摄影;广告;设计

中图分类号:J4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056-01

广告摄影是商务、审美与摄影相结合的平面视觉艺术。因此,广告摄影离不开设计学。广告摄影中的设计学重在“设计”,设计就是思维,就是智慧,就是动脑筋。因此,作为以“设计”为核心特征的设计学,首先必然是智慧科学或思维科学。

广告摄影中的设计学除了是智慧科学或思维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美学或审美学。美是最大的亮点,也是观众视觉的兴奋点。所以,摄影要讲美学,广告摄影更要讲美学,广告摄影中的设计学就是审美的设计与研究。不仅如此,广告摄影中的设计学还是一门心理学。因为广告摄影是给人看的,尤其是给广告商品消费者看的。广告摄影不讲受众心理,不懂受众心理学,就不会有好的效果与效益。广告摄影中的设计学首先抓的是观众的注意力。其次是抓观众的情绪点或情感点,再次是抓观众的心理欲望与需求。在情感上注意“人性化”与“人情味”,人性与人情能温暖人心。

实际上,设计摄影丰富了设计学的内容,具体表现为:第一,设计摄影丰富了设计学的领域。第二,设计摄影丰富了设计学的思维空间与创新空间。第三,设计摄影丰富了设计学的美学原则与美学法则。第四,设计摄影丰富了设计学的多维理念与观念,并使设计学在生活中可以无处不在,无所不用。第五,设计摄影丰富了设计学的商学意识,从而给设计学工作者创造无以预期的经济价值回报空间。反过来看,由于设计学的渗入,广告摄影从纯摄影中脱胎而成为一门具有商业意味的摄影艺术与学问。其实纯摄影也有设计,但更多的是审美上如构图、光影、质感、色彩与景深的考虑或设计。当代意义上的“设计摄影”或“设计摄影学”更多地与“广告”或“商业广告” 联系在了一起,因而它必须是有“ 物质功利”(也可含部分精神功利)的一门实用艺术。设计摄影要遵循纯摄影艺术的创作规律,但也要遵循商业与市场回报规律。

设计摄影虽然也可以是非广告或非商务广告的摄影,但在当下,它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广告摄影,尤其是商务广告摄影。而商务广告摄影的目标首先是留住受众的脚步,让受众对广告作品产生视觉效果。当然,吸引受众迈出第一步的往往并非广告本身,而是设计者在作品中融入的美学理念,而这种美学理念必须遵循设计美学原则。

广告摄影中的设计美学原则主要体现为:

第一,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原则。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原则是指广告摄影中的设计思想必须遵循“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结合。设计思维可以从感性出发,也可以从理性出发;可以是单纯的感性思维行进在整个设计中,也可以是单一的或占主导地位的理性逻辑思维行进在设计之中。但广告摄影中的的美学原则更强调和看重“感性”。但只有感性没有理性,也达不到商业广告的目的。

第二,创新性与求异性原则。创新性是摄影艺术的灵魂,当然也是广告摄影的灵魂。所有的复制、模仿与雷同都是没有创新性的,更谈不上原创性。只要是艺术,就必须杜绝模仿与雷同。广告摄影作为一门有着特殊商业价值的摄影艺术更要求其创新性,而求异是获得创新的根本所在。

第三,形式美感原则。形式美感原则是所有美学原则中最基本的原则。绘画是最讲形式感的,因为它是平面的视觉艺术。摄影是平面视觉艺术之一种,它虽不是想像的产物,是实拍的结果,但它的平面视觉特征与绘画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具体的艺术语言有所差别而已。广告摄影的形式美感体现在对广告物(广告对象)或商业样品、摄影构思、画面元素构件、色彩、光感度和拍摄焦距等进行美学构想和创意,从而使整个广告摄影画面呈现出美感。

第四,心理暗示与诱导原则。商业广告摄影必须有画面的心理暗示与诱导。因为商业广告摄影要求画面必须吸引观众并诱导其消费欲望,而这样做又是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完成的。因而,画面心理暗示与诱因的“点” 的设计与考虑就十分重要。这个点是不张显的,但却是画龙点睛的,是让观众最终能捉捕或感觉到的。

第五,摄影艺术与广告效益相统一原则。摄影艺术与广告效益相统一原则是服从商业广告的经济目的。只有美感形式只有艺术性,而没有“广告效益”,就不叫广告摄影或商业广告摄影,其道理不言自明。但要做到这两者的统一并不是简单的。广告摄影要求作者具有很好的摄影艺术修养,有把握形式美感的能力,同时还要懂得观众心理。最后,还要成为懂商业、有经济头脑并懂市场的务实的精明人物。只有多种素质凝聚的广告摄影艺术家才能最终成为设计摄影的高手与大师,才能在广告摄影中搏击风浪并赢得成功。

参考文献:

设计美学原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桥梁美学;景观设计;设计原则;实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U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3-0147-02

桥梁是人类依据自身生活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兴建的一种公共建筑,以其实用性、社会性和艺术性而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至本世纪,桥梁以“新型、大跨、轻质、灵敏和美观”的特点呈现在世人面前。可以说桥梁美学愈来愈受到重视,桥梁美学方面的处理已成为桥梁设计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桥梁建筑的美学表现不是形、色、质的单一呈现,而是三者在美学法则的指导下的相互作用,有机统一。桥梁景观设计是桥梁美学的具体实施,涉及桥梁自身和周围环境各方面的总体美学考虑。当前我国桥梁建设事业正处在一个高峰期,为实现桥梁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桥梁景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一、桥梁景观与景观设计

桥梁景观首先作为“景观”的一个子集,能够给人自然和艺术的美感,并反映了人、景观实体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桥梁景观的内涵大致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功能美。

2.形式美。

3.与环境相协调。

4.桥梁景观因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介入或其表现出的人类自我价值的实现使桥梁横生出文化景观的韵味。

桥梁景观设计是以桥梁景观为对象,根据建设单位所指定的桥梁景观建设标准和要求、景区开发利用目标和要求、地区规划和环保规划等,结合桥型特点、交通特点、人文和周边环境特点,在桥梁结构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按照美学原则对桥梁进行的景观创造和景观资源开发。

二、桥梁景观设计的现状与问题

桥梁景观设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且越来越被重视。早在1400多年前,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如图1所示)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它特别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善于利用地形、地貌,效法自然,使桥与景融为一体、互相烘托、相得益彰,获得了“如初月出水,长虹饮涧”和“奇巧因护甲于天下”的美誉。在上世纪50年代,围绕武汉长江大桥(如图2所示)的景观建设就曾发动建筑师、艺术家与桥梁工程师为一体的设计专班对其桥型、桥塔、桥两侧观景台以及硬质景观元素如桥栏、灯具、雕塑等进行反复比较设计,直至今天武汉长江大桥还以其独特的景观、耐人寻味的细部、完整优美的桥姿成为武汉的一大景观与城市标志。

而在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桥梁建设活动急剧增加,使桥梁景观设计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尽管一些享有盛誉的桥梁美学专著面世及在很多大型城市桥梁中开始重视建筑艺术和灯饰夜景工程,也难使桥梁美学实践呈乐观态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尽管大跨桥梁和一些景观桥梁在美学上受到特别重视,但这多局限于感性层面,缺乏理性思考。

2.传统认为景观设计仅是对桥梁设计后的包装,使桥梁设计与景观设计相脱节即桥梁设计领域的“‘胖’结构、‘瘦’景观”现象,不仅使桥梁景观设计的研究偏于沉寂,且有关学科中的一些新方法也得不到结合。

3.行政力量对桥梁景观设计的干预作用太大,公众未发挥应有作用。

4.在景观受到强调的桥梁设计中,往往是主体结构标新立异而附属结构草草处理,桥梁各部分之间缺乏统一与协调。

5.违背桥梁设计原则进行桥梁景观设计,诱发质量硬伤。如将梁板结构的桥附加上悬索或拱,使桥梁形式与结构不符。

6.缺少实用的针对大多数工程设计人员的桥梁美学与景观设计方面的理论。

现代桥梁已不纯粹以满足实用功能为目的,其强烈的形体表现力对周围环境产生巨大影响。桥梁景观设计不仅要保持对功能、构造技术、材料机理等方面进行研究的传统,还应因时制宜,不断创新。此外,我国的路、桥设计和管理部门应完善机制,博览纵长,在设计过程中吸引更多的建筑师、地景师、环境艺术师介入,实现景观与技术、经济、功能的和谐和优化,从而提高景观本体的内在“素质”。

三、桥梁景观的设计原则

桥梁形态、风格迥异,环境多种多样,在桥梁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桥梁形态、材料、色彩和质感等多方面的因素,使桥梁与环境相协调,以达到“简洁明快、轻巧纤细、连续流畅”的效果。设计原则如下:

1.体现桥梁本身特性原则。桥梁景观最重要的是体现桥自身的特性,体现得越充分,则设计方案越成功。

2.保证桥梁使用功能要求原则。桥梁景观是在满足桥梁基本使用功能基础上视觉效果的升华,不能以影响桥梁的交通功能、通航功能和行车功能为代价来追求不切实际的景致,以免画蛇添足。

3.质量、安全至上原则。以桥梁受力为主体的艺术造型景观设计应不降低结构承载能力、结构刚度、结构稳定性和结构使用寿命。景观设计必须保证桥梁的质量和行车、通航安全。

4.以桥梁结构作为载体的景观建设项目。如夜景灯饰、涂装等不会影响工程质量和结构受力,不应受结构设计的限制,而应以充分发挥景观的美学效应为主旨。

5.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原则。桥梁景观应特别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使桥与景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同时维护周边环境生态平衡,减少或杜绝声、光、电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6.尊重民风民俗并与文化背景相和谐的原则。桥梁景观设计也要考虑当地的民风、民俗,并与文化背景相和谐,从而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富于教育意义。

近年来,我国的桥梁建设事业快速发展,桥梁景观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并有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如江苏润扬长江大桥(如图3所示),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 (如图4所示)等均在继承中有了发展和创新,同时体现了桥梁结构和环境的和谐,增强了美感,成为桥梁结构设计和景观设计的典范。

四、结语

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对桥梁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究其实质则是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所引发的精神追求。新时代的桥梁景观设计需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拓展“绿色”桥梁设计理念,推动我国的桥梁设计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王亚斌.景观桥梁结构造型设计与评价[D].合肥工业大学,2006.

[2]席绪荣.桥梁景观的内涵研究[J].中国水运,2007,7(6).

[3]周超民.桥梁景观设计探析[J].房材与应用,2006,18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