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认识

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认识

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认识范文第1篇

一、新媒体对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实践技能的要求

(一)媒体融合要求采编人员具备跨媒介内容制作能力。新媒体崛起后,传媒产品的内容制作、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微信、微博、智能手机等新的媒体形态不断涌现并受到大量用户的喜爱。为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和竞争,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不得不积极转型与新媒体进行深度融合,力求形成共赢的局面。媒介融合使得新旧媒体的边界日趋模糊,传媒产品在生产、制作和传输方式等方面都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变化,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在技能层面不仅要能够熟练掌握传统广播电视的策划、摄录、编辑等专业技能,同时还必须具备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创意与运营能力。(二)传媒扩张要求广播电视编导类。学生掌握新媒体技能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让广播和电视在视听效果、用户体验等方面的优势不再明显,互联网、移动新媒体中音视频内容的丰富性、互动性等特点吸引了大量年轻的群体。在新媒体的挑战和影响下,近年来,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的各级电台、电视台,都纷纷建立了各自的网站,以便于从互联网和新媒体中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并力求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台网一体的格局已然成为共识。台网一体化的结果之一是传统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虽然人员已经趋于饱和,很难再容纳数量众多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但从这些传统媒体中衍生出的新媒体单位或部门,以及大量出现的民营网络媒体和移动新媒体等,却存在着大量的广播电视编导方面的人才缺口,只不过这些机构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同时具备较强的新媒体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技能。

二、新媒体视阈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实践技能培养中面临的问题

面对新媒体快速发展和媒介融合大潮,高校广播电视传媒类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尤其在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方面,面临较多问题。(一)新媒体教学师资匮乏。近年来,高校师资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前两年开始,新进教师原则上要求具有博士学位,传媒专业也不例外。不断引进高学历师资的举措,虽然使各校传媒专业整体师资的学历大有提升,在校内外的各种检查和评估中都达到甚至超过了相关的要求,但是综观各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师,尽管理论知识较丰富,但是大都缺乏媒体实践经验,不少教师没有真正参与过广播和电视作品的采编、策划与制作等工作。另外,具有新媒体理论尤其是新媒体实践经验的教师则更加匮乏,着实难以满足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学生更深层次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二)新媒体实验设备投入少。近年来,微博、微信、手机视频网站等新媒体形态发展迅速,并且已经占据越来越多的传媒市场份额,而且发展迅速。但是,当前不少高校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本来资金就比较紧张,又往往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摄像机、照相机、化妆间、演播室、灯光照明等比较传统的广播和电视实验设施和设备上,新媒体实验室和实训设施方面的投入却非常有限,这种做法与媒介融合发展对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要求是严重脱节的,按照这种思路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态势知之甚少,新媒体实践技能的缺乏,使得学生毕业后很难满足媒介融合发展的实际需要。(三)学生新媒体素养有待强化。目前,不少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基本上都是任课教师自行设计,并且出于教学管理、学生安全等现实问题,大多数实践训练都是在校内或课堂中开展,与广播和电视台真实的节目形态和制作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少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广播电视传媒类学生实践技能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写、编、评等方面。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影视剧等传统传媒产品的新媒体营销、新媒体产品的创意与开发、融媒体内容的采集与传输等实践技能,才是学生更加重要也更为稀缺的技能。比如,在2017年全国及地方“两会”召开期间,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大量采用了融媒体新闻直播的方式。直播期间,从报道设备到“中央厨房”,再到互动创新,无不折射出媒体融合取得的可喜进展,同时也对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实践技能和新媒体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遗憾的是,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却没有认识到传媒业中这种重要的改变,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深刻改变,没有能够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故而学生新媒体方面的专业技能局限性非常明显,创新性严重不足。

三、新媒体视阈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实践技能培养策略

毋庸置疑,当前传媒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增加的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更复杂,高校应采取有效策略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实践技能,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一)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强化学生的跨媒介技能。高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再定位于单一的媒体技能培养,应高度关注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强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对于媒介发展和传媒产业新的思维方式、运营手段、新媒体营销等方面的实践能力,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的信息采集和制作等传统的技术性层面的实践技能。只有通过这种变革,才能让学生既在广播电视编导方面拥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又具备较扎实的媒介融合背景下跨媒体运营的能力。(二)调整课程体系,增加新媒体的实践训练。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传媒业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人才既要具备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技能,又要有较强的新媒体实践功底及敏锐的行业洞察力。鉴于此,新媒体视阈下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就需要不断与新媒体的发展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应删减不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老旧课程,适当增设微视频编辑、网络新闻编辑等相关课程。此外,由于新媒体产品层出不穷,且很多传统媒体产品的新媒体营销也方兴未艾,因此,可以增设新媒体产品策划与创意、新媒体产品运营等课程,并增加相应的实践课时,让学生对新媒体的运营和管理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新媒体所需要的编导技能有深入的认识,而不仅仅是使用新媒体来进行娱乐。(三)重视师资培养,解决技能培养瓶颈问题。由于过度强调师资的学历层次,实践技能突出的优秀教师在各高校都非常有限。此外,有的教师没有能够跟上传媒格局的转变节奏,教学内容和方式存在滞后现象,导致广播电视编导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遇到严重的瓶颈问题。针对此状况,笔者认为,传媒专业新进的主要从事技术类课程教学的师资可以适当降低学历要求,转而重视其实践技能。此外,各高校可鼓励年轻教师利用假期到商业网站、广播电视媒体自办网站等与新媒体发展密切相关的单位实习,丰富实践经验。以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为例,该学院每年都会鼓励传媒专业的教师利用暑假前往各媒体机构实习锻炼,或者直接让新进的年轻教师前往网络媒体等新媒体机构实习至少半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教师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媒体发展的最新状况,尤其是增强对于新媒体技术和运营的知识建构。经过几年的实践,这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式,目前已经在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传媒专业取得较明显的成果,获学校认证的“双师型”教师人数大幅度增加,从3年前占专业骨干教师比例不足20%,提升到了现在的60%左右。这些“双师型”教师对于媒介融合过程中如何才能培养传媒需要的人才有了充分而全面的认识。因此,这些教师也会在相关的专业课程中,向学生补充介绍新媒体知识,或者开设一些新媒体方面的实践环节。此外,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还开设了网络新闻采编、新媒体产品创意与运营等与新媒体结合紧密的课程,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技能的培养,都让学生受益匪浅。(四)整合各种资源,为新媒体实训提供保障。实验室在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必须加大投入,引进专业的数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系统及新媒体实验室,满足学生数字化视频的制作、网站建设和运作等与新媒体技术密切相关课程教学和实践的需要。除实验室外,相关院系还可联系学校宣传部等单位,共同管理学校和学院的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通过这些举措,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传播环境中加强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认识,在掌握新媒体相关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加强实践技术,熟悉各种新媒体编导技术和软件的运用。同时,切身感受新媒体和广播电视编导之间的异同之处。此外,院系除保留原有的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实习基地外,还应当积极与门户网站、视频网站、新媒体传播公司等建立密切联系,让学生在实习中加深对传媒融合的认识和了解,在实践过程中切实提升新媒体内容产品的采集和制作技能。(五)开拓学生视野,提升新媒体运营技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进入更深的层次,因此,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培养不能再囿于传统的经验和技能。除适当修订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强化新媒体实验室建设等举措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尽可能多地结合具体案例,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践去开拓学生在新媒体方面的视野,从而让学生不仅仅成为微信、微博、视频网站等新媒体的使用者,更要关注新媒体的发展动向和变革路径,认真分析新媒体中的音视频节目与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在采集、制作和编辑等层面的异同之处。综上所述,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复合型实践能力的培养面临着极大挑战。如何培养既具备广播电视编导技能又兼具较强新媒体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当前必须着力关注和重点探讨的一个课题。高校只有努力探索和研究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技能与新媒体实践结合起来,才能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大趋势,才能真正地培养出适应多媒体工作环境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

作者:李微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茜.“互联网+”背景下新型传媒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22)

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001-02

进入21世纪后,传播媒介再次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和生活。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多媒体网络传播的急速覆盖,今天的我们已经处于一个名副其实的“数字”时代。麦克卢汉关于“媒介是人体延伸”的精辟论断,早已在当代媒介不可阻挡的变革中,变得愈发清晰和真实。数字化浪潮汹涌而来,“媒介融合”已然成为媒介生产和传播必然的方向。“简单地说,媒介融合就是将报纸、电视台、电台和互联网站的采编作业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观众(读者、观众、听众、网名、手机用户等)”[1]。尽管“媒介融合”的确切概念和特征在学术领域还存在某些争议和困惑,但近几年国内传媒行业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动、合作以及整合中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可见,“媒介融合”是当前国内外传媒领域最核心最前沿的问题。

“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不仅带来了媒介生态的革命,与此相应的是,高校传媒人才培养也必须进行重大的调整和改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高校传媒类专业中招生数量巨大、社会影响广泛的专业之一,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目前,国内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培养目标大致为:专门为广播电视系统或其他部门培养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但在未来联合作业、资源共享、集中处理的“全媒介”信息生产平台上,这一培养目标显然不能适应新的行业需求。拓展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口径,提升新形势下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以接受“媒介融合”对广播电视传媒教育的挑战,是当前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工作者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和革新是这其中最主要的内容。

一、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作为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一直是其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不可少的方面。绝大多数高校的相关专业在本科课程安排中,都设有实践教学环节。从总体上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习两个部分。课内实践主要指在广播电视采访、电视摄像、电视新闻写作、非线性编辑、电视节目主持等实践性课程中,除了理论教学外,要设定相当时数的实践教学内容。这类实践教学一般在课内展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理论内容动手操作。而课外实习一般需要学生深入传媒工作一线,在专业教师和媒介从业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为期半年左右的实习工作。

在理论上,课内实践是课外实习的基础,课外实习是课内实践的补充和巩固,二者结合才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深入了解传媒工作的流程和内容。但在实际的教学培养中我们发现,很多时候课内实践和课外教学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首先,很多高校资金紧缺,实践教学设备落后,与媒体的技术设备相距甚远。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是已经过时的理论,操作的是已经被淘汰的机器,进入社会媒体实习后很难适应媒体的现有工作环境,不能够直接进入媒体的操作流程。即使有的高校教学设备能够及时更新换代,但还是受资金所限,数量上依然不能够全面满足所有学生需要。这就造成了一些课程实践教学时数缩减,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自然也无法为学生的校外实习打下坚实基础。其次,多数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师资力量有限,特别是有丰富媒体实践经验的师资很少。这样在课内实践和课外实习中,教师数量和参与实践的学生数量比例严重失调,教师分身乏术,很难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在此情形下,学生往往一知半解,实践技能掌握很缓慢。再次,媒体快速的变革和机制转变也带来了难以接纳大量实习生的问题。绝大多数媒体工作强度大,运转速度快,大量实习生进入实习单位,很难找到有时间和精力的指导教师,造成实习生没有机会参与媒体实际工作的窘况。

可见,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实传媒工作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走向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不进行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无法为社会提供适应时代要求的专门人才。

二、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

构建新型实践教学模式,需要我们真正地在头脑中了解传媒领域当下发生的这场以“媒介融合”为方向的革命。学者指出,媒介融合的表现特征可描述为五个方面:一是传播工具的泛媒介化;二是传媒形态的全媒体化;三是传媒业态的多媒体化;四是融合取向的新媒体化;五是运作模式的跨平台化[2]。根据这些表现特征,我们能够肯定一点,就是我们培养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在未来的媒介工作中,不再仅仅是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的制作者,他们将更多地面对“全媒体”平台,运用“新媒体”技术,成为音频和视频的内容生产者。针对这样的培养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一)加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力度,增加更多新媒体实践课程

在媒介变革的背景下,重新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培养方案的修订入手,在课程设置上扩充实践内容,以此改变之前很多实践类课程受条件限制,重理论轻操作的现状。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要把理论融入实践中,在实践操作中讲解理论知识。比如非线性编辑课程应在电编实验室中开展教学,让学生每一堂课都能够结合非线性编辑理论,以熟悉新闻片、纪录片、艺术片等各类视频作品的编辑规则和环节。同时,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要与传媒业的实际发展相适应,增加更多新媒体类的实践课程,像“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三维动画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等都应该成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课。

(二)将“自媒体”打造成学生课余实践的平台

今天,“自媒体”的出现有力地改变着传统的传播格局。自媒体使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够在网络上发出声音,进行传播。虽然自媒体的大量存在有着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等,但它弥补了大众传播信息只能单向流动的缺陷,实现了网络传播的双向互动。自媒体的形式有很多,包括博客、微博、日志、个人主页和微信等等。高校学生深受网络文化影响,是自媒体平台上最活跃的一类群体。因而,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拍摄和制作视频、制作网页、拍摄微电影等,这些内容健康向上、信息翔实可靠的作品都可以在自媒体平台上,调动学生从事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三)开放专业实验室,成立教师带队的学生工作室

传统的课堂实践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熟练业务技能的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验室的设备昂贵、技术复杂,管理上难度很高。因而,多数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实验室都只用于课堂教学,不对学生开放。在课堂之外,学生找不到可以随时继续课业实践的设备。我们在实践教学的改革中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实验室管理办法,全面开放实验室,在课堂下为学生提供继续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来巩固课堂的听课效果。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多创作好的作品,走出校园,参加各类比赛,争取在比赛中多交流,多学习。另外,在实验室开放的前提下,设备比较先进,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的高校,可以探索另一条延伸课堂教学的实践途径,就是成立特定专业指导教师带领下的学生工作室。这样的工作室可与校内外的相关部门、单位合作,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音频、视频产品。在完成“订单”的过程中,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会获得大幅度提高。

(四)夯实实习基地建设,加强与媒体间的合作

很多高校一直以来也有实习基地的建设,但由于重视不够,实习基地建设多年没有推进,造成实习基地数量有限、类型有限,无法满足实习需要。这样,继续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打开思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习基地未必就一定是电台、电视台,除了电台、电视台之外,网站、报社、各行业各单位的传媒中心、宣传部门、广告公司等等都可以作为我们培养“全媒体”人才的实习基地。其次,与媒体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与之签订长期有效的实习基地共建协议,争取媒体最大限度的支持和帮助。最后,由于很多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缺少甚至没有媒体实际工作经历,在实践教学中往往照本宣科,力不从心,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指导,因而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应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大力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另一方面,现有的专业教师应与媒体保持密切接触,在制度上保障教师在媒体兼职和实习的时间,使在职教师掌握最新的媒体实践并有深入研究。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是这个专业能否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只有努力探索和发现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才能完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真正地培养一批适应多媒体工作环境、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明确、知识积累全面、人文素养深厚的广播电视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徐颖.媒介融合的轨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

[2]黄楚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3.

收稿日期:2013-08-21

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岗位能力形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3-0027-2

一、广电专业培养目标

沈阳大学科技工程学院影视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实现“应用型”学生培养模式,按照大学四年为期限,分阶段确定未来就业岗位及岗位必备的能力,按此岗位阶段配置必要的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训内容及通识教育内容。每阶段岗位能力可以分等级,由初级直至高级。也允许有的专业分若干岗位,各岗位之间没有能力等级之分,而是按平行岗位不同,确定各岗位的能力标准,再涉及讲授相关的课程和实训内容。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将学生四年的在校学习时间进行了具体能力目标确定,分别是新闻出镜记者、电视节目制作、电视编辑等等。四年的能力培养目标明确、定位清晰。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系统影视基础理论知识和数媒技术,在电视节目生产机构中,能担当纪实类、娱乐类节目制作及包装、策划和运营等工作,同时专项能力突出的复合型影视传媒专业人才。

二、明确岗位能力及阶段性规划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根据社会对编导实用技术人才需求存在缺口,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着力强调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针对这一目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注重课程结构的优化,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对原有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围绕广电专业大学四年需要学生掌握的四个项目重点步骤:大一学年掌握纪实类新闻节目采制方法,大二学年掌握创意类节目编导制作能力,大三学年掌握影视栏目策划、执行、包装和运营能力,大四学年个性化增强培养发展。

建立项目驱动式教学新模式。沈阳大学科技工程学院影视传媒学院,作为辽宁省广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试验区,在教学上有一套完整的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己任的“实训贯穿教学全程”的项目驱动式特色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即学院以校园电视台作为实训平台,设定和广电专业理论课程相对的电视栏目和节目作为实训项目,现已陆续开办、《大学生特集》、《中国90后》、《超级娱乐圈》等九档新闻和娱乐节目,目前播出日播新闻节目《绿岛新闻》以播出1700多条校园新闻,新闻专题节目《大学生特集》已播出近八十期,每天播出总节目量超过40分钟。

根据传媒专业岗位职业能力构成,紧紧围绕岗位能力提升,为了让学生达到理论知识构成和职业素质构成双重要求,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打破原先制定的方案,在190学分内重新设计,优化重组、构建公共、通识必修(选修)课、专业必修(选修)课和课外教学内容及学分、学时比例。充分整合原有教学资源,积极挖掘社会(行业领域)潜在资源,以校园电视台栏目播出的项目驱动为特色的广电专业课程设计。

项目驱动式教学中能力形成阶段性围绕学校提出的贯彻“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教学模式”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己任,切实领会“PST-CCE”的教改精神,摸索、创造出一套适合我院情况的人才培养方案。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设置模块:

三、项目驱动式教学实施情况

搭建职业情境化岗位教学平台。在总体实施我校提出的“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职业情境化”教学模式时,广电系清楚地认识到:没有一个完美的实训平台,仍停留在传统的课堂上,那么实现岗位能力提升也无从下手。同时也为了学生从毕业到工作岗位的“无缝链接”,广电系提出了“实训贯穿全程”的教学理念。一改传统教学中实训教学只占整体教学内容10%的现状,将每天所学的内容都自始自终地与实训内容相结合,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训”的概念。我们积极主张,并付诸实施,几年之内将形成紧紧围绕岗位能力提升,实施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这个人才培养模式说到底就是知识、能力、素质教育带到职业情境中进行。

作为广电专业编导人才培养的重要岗位环境,我校学生的实训基地绿岛电视台,隶属于沈阳大学科技工程学院影视传媒学院,是影视传媒学院广电系师生共建的实训基地。为了进一步落实“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更好的搭建职业情景化岗位教学平台,学校按照省级媒体设备配置标准,先后投入八千多万,建成了近一万平方米的影视传媒大楼。设备投入就近2000多万。大楼共建有3个多功能演播厅(1号演播大厅600平方米,2、3号分别为400和200平方米),虚拟演播室300平方米、现已配备了非线性编辑操作机房,近百台索贝非线性编辑工作站、全自动硬盘播出系统、高清数字摄像机、4讯道数字导播台,形成了完整的从制作到播出的设备系统和运行机制,更加有利于展开学生的专业实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还积极寻求各级电视台、传媒公司的合作,承接栏目及活动制作,将校内所学真正运用于实战。把教学过程不仅植入到校园电视台的实践环节,更能参与行业制作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岗位的真正需要,从而依靠实训拉动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理论学习。

联合实训操作流程。管理方面,我们将绿岛电视台开设了采访部、编辑部、摄像部、播音部、外联部,各部门的成员全由影视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担当。整个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完全按照真实的国家电视台来操作、运转。使得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通过实训不但真正地学到操作技能,更能先人一步地体验到未来就业后在职场中的与人沟通、协作完成任务的重要性。通过模拟岗位的设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果,端正了学生学习的态度,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有据可依。另外,我院还制定了《影视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训管理条例》、《影视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训学分计算办法》等规章制度,做到管理有理可依、有据可查。

绿岛电视台充分发挥了实训基地与实训平台的作用。例如,2011级学生,通过一学期短消息新闻采访、拍摄和编辑的理论学习,每人完成了9条短消息新闻,在同类院校中成绩突出。通过“实训贯穿全程”的教学理念和“项目驱动式”教学的推广,2011级同学都成为了真真正正的受益者。他们像真正的记者、编辑一样每天利用业余时间奔赴校园各处,采访、报道校园内的重大新闻与突发事件,然后返回实训基地进行剪辑、合成,最终把一期完整的《绿岛新闻》制作完成。刚入校时,他们还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生,现在的他们无论是拍摄采访还是编辑制作都是得心应手,基本掌握了广播电视专业的入门技能。

目前,本专业已制作出在校园电视台播出的近200期《绿岛新闻》、100多期《大学生特集》、《超级娱乐圈》、《中国90后》、《音乐红人》等9档栏目。还有配合辽宁电视台制作大型文化活动《中华茶文化》等项目。

实训考评体系的建立。根据2011—2012年第二学期校园电视台实训任务量、实训任务量与学分计算细则,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在白天完成课堂理论学习之后,通过在校园电视台各自栏目及岗位的实训,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实训贯穿教学全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既包括高强度的技能训练,又随着年级的增高,加大文化修养,人文精神的培养;既有行业实战流程与技能训练,又有理论支撑与启迪。在这一过程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师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讲授影视理论,在电视台又能手把手指导学生实训;同时,专业课也采用多堂联动的方式,以一个项目为目标,几个专业课围绕这一项目实现来进行;最后的考试、考核也随着教学改革而转变形式,实训作品作为学生能力的体现被纳入最后期末成绩评定中。

【参考文献】

[1]王翎,罗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创新[J].青年记者,2012(1).

[2]郭雪峰.项目驱动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5).

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认识范文第4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的进步,加上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在各种复杂的社会条件下,电视编导职业教育也出现了新的要求和特点。首先,网络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当前时代,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网上购物、娱乐、接收各种信息,人们的工作也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体现在电视编导行业中则是要求从业人员要求深厚的网络知识,可以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能够在网络上搜集和学习各种知识。其次,时代的发展需要更为全面的人才,尤其是广播电视编导的从业人员,既要有良好的文笔可以将搜集的资料形成或优美或有力或简练的文字,又需要有极强的实践能力,可以有效地搜集材料形成有价值的文献。再次,新媒体时代,信息迅速膨胀,在网络上既存在大量真实可用的信息,也存在垃圾、虚假信息以及各种消极思想信息,这给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媒体工作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致力于正能量的传播,在自己抵制垃圾信息的同时,做好举报工作,尽自己绵薄之力维护社会文明。

二、当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时代要求把握不准。当前的时代既是网络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各个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在量上大大增加,同时也对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广播电视编导的职业要求,更加严格、细化,需要对整个社会形势的变化有着较高的敏感度,既要有锐利的眼光发掘人们的视觉新突破点,还要有较高的文字掌控力,将所搜集的资料形成文章。但是从当前的教育形势来看,对于新媒体时代的这些要求还认识不足,新时期各大高校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教育并没有出现新的变化,包括课程设置、能力培养等,都没有出现新的变化,与时代要求脱节。

(2)教育模式滞后。教育模式是关乎教育效果的重要方面,合理地适应时代的教育方式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人才,进而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而落后的教育模式则是对人才的浪费,不利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从我国当前的电视编导专业教育情况看,其教育模式并不符合新时代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电视编导专业教育仍然过多地看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短板。学校或者教师组织的实践活动不仅较少,而且与实际工作相差较大,不具备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特征。总而言之,当前的教育模式依然侧重于理论,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方式开发不足。

(3)教师能力素质的偏差。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题,教师的能力素质直接决定着学生专业学习的优劣。从当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素质上来看,许多教师的职业素质还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本专业教师的自身的实践能力不强,真正在广播电视编导岗位上的优秀人才或是由于时间问题或是工作问题无法到学校任教,而现有教师则脱离工作实际,对于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不是很了解,也无法给学生更多实际指导。其次,许多教师安逸于普通的授课,只是按部就班地将知识技能传授,学生学会与否漠不关心,缺乏应有的责任感。最后,教师自我进修、自我提高意识较差,除了正常的授课外便不进行自身素质的主动提高,缺乏进取精神。

三、广播电视编导职业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1)学校教育管理存在滞后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项与社会发挥联系紧密的学科,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使人们的审美观发生急速变化,只有新颖、有内涵的节目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而一旦失去新鲜感,节目的受欢迎程度则大大下降。

(2)教育方式不能紧随时展的脚步。教育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分,以往的教育方式在历史时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如果在新时代继续采用旧的教育方式则会影响教育的发展。从电视编导专业的职业要求来看,综合能力越来越重要,需要拥有写作能力、资料收集能力、执行能力俱佳的毕业学生。而从当前的学科教育模式来看,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所需知识脱节,学校实践活动与工作实际脱节,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力度,问题表现十分突出。

(3)校方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制度是管理的根本,也是教育质量提高的依据,没有与时俱进的教育制度就没有良好的教育成果。从当前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来看,教师普遍职业化,不具备实际工作经验,而真正处在工作一线的编导专业人员则无法从事教育活动,而学校的教育管理活动并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或者已经认识到却没有从制度上进行策略制定。此外,对于教师的管理制度也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在没有竞争压力,教师授课的好坏没有合理的评价,教师没有教学压力也失去了素质提高的动力。

四、提高广播电视编导职业教育途径探析

(1)学校加强对社会形势的把握。学校的教育应当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保持一致。尤其高校,是我国人才主要培养基地,自从高校扩招以来,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走进社会,他们的能力素质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我国未来的发展。作为培养人才最前沿的高校应该紧随时代变化的特征,加强对于社会发展形势的把握,并将对于社会的认识及时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尤其是电视编导专业,有着很强的时间性,几乎两三年就会出现新的观众热点,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专业特征,与社会发展和观众观点保持一致,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型人才。

(2)创新培养模式。通过学术界通力合作的培养人才: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应该与社会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工作实习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应该与各个媒体签定协议,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实际锻炼机会,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效结合,提高专业素质,逐步实现全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提高。当前,我国一些以传媒教育为主的高校已经开始拓展与各种媒体的合作,这对于学校来说不仅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还可以借此提高知名度。对于媒体机构来说,可以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降低人才培养资本,打造专业化团队。如此,可以使双方的利益得到共同提升,共同受益。

(3)构建健全的教育管理体制。针对当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体制状况,应该着眼于社会发展和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构建合理的教育管理体制。首先,应当加强当前大学本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其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实践活动,参与到一线工作中去。其次,应当加强外聘教师制度的完善,将优秀的一线工作者吸收到教育队伍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集合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能够真正在未来的工作中得到应用。最后,要建立具有竞争性质的教师考核机制,对于优秀的教学工作者进行奖励和表彰,对于较差的教育员工则提出批评或者其他处罚措施,以增强岗位竞争性,使教师在压力之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4)提倡创新思维培养。首先,对于在职编导的培养要注重思维的转换,不能被老旧思想所束缚,要创新思维。其次,从新媒体所需要的新兴知识技能、心理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等多个方面对在职编导加强培养。最后,在职编导要注重在工作之余多多参加高校组织的再教育培训课程以及专家讲座,借以提高自身的新媒体意识。综合以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脚步的加快,对于媒体行业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对于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媒体行业发展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专业职业素养的新的应用型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现阶段的主流思想。因此,我们必须要设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借以促进新媒体行业的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课堂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独立实践教学

一、广播电视编导基础写作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

在文科课程教学体系中,最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课程应该是写作类课程了,如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剧作等课程,充分体现了中文类课程的实践性特色,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然而无论是在文学院还是新闻学院、传媒学院,同属写作教学体系的基础写作课程却陷入到悖论当中。一方面,该课程是专业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扮演着为学生夯实写作基础的重要角色;而另一方面,学生却对该课程评价不高,甚至认为是可有可无的“鸡肋”。学校与学生对基础写作课程的认知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受到固有思想意识的影响。一种普遍的观念认为,写作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一种积累和潜移默化,或者出自自己的摸索和爱好。因此学生对基础写作课程不感兴趣。另一方面,学校现有的课程模式暨待改进。基础写作课程教学重视理论的讲述而忽略了实际的应用,课程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固定的套路和模式,基本采取“理论先行,课堂短练”的方针。这样的做法非常刻板,事实上是割裂了写作理论与实练的关系,没有真正联系学生的需要和实际,课内课外无法有机结合,甚至无法与之后的课程横向或纵向联系。事实上,学生并不是彻底否定基础写作课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是呼吁一种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切实加强写作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让学生把写作理论同鲜活的社会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把空洞抽象的理论活化为丰富多彩的实践。因此,广播电视编导基础写作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新建构就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广播电视编导基础写作课程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广播电视编导基础写作课程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由三个大的板块组成,分别是课堂实践教学板块、课外实践教学板块和独立实践教学板块。课堂实践教学板块,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练习结合,利用课堂碎片化的实践,加深学生对写作理论的理解和感悟,使之有所体会。在课程实践教学板块中,基础写作类课程将获得实践学时,而且实践学时将占到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大幅度提升基础写作的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鼓励学生活学活用,在老师的指导下,具体地将课堂学到的内容用在对生活的观察和体悟,对写作材料的充分收集和占有,对写作主题的深度挖掘和创新。独立实践环节是一个全新设置的环节。设置这个环节的原因在于写作能力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这个课程的设置和开展并不是集中于某一学期或者学年,而应该渗透到整个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因而,通过独立实践环节的设置,要求学生在实践创作中,将写作能力作为实践能力的一种,作为课程考核的一个标准,进行考察。无论是创意工场类课程还是专业实习活动,写作能力都是实践考核的一个内容,使写作课程与其他课程紧密联系。

三、广播电视编导基础写作课程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1.抓住课堂教学环节,实现理论与实践同步。理论与实践从来都不是相对立的,在基础写作课程的教学当中,这对概念也是相辅相成的。只注重实践性与应用性,非但不能提升写作能力,反而陷入到闭门造车、机械模仿当中。所以在基础写作教学中,最好的课堂教学,是使理论与实践同步,理论与实践融合。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并轨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在理论讲述阶段要淡化文章写作的理论,将理论融入到经典的、有参考意义和价值的范文中,通过对这些范文的欣赏和解析,对写作理论进行总结,同时调动学生模仿创作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理论的精妙,激发其创作的激情。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传统的教师举例转变为案例分析,充分重视课堂实践参与,改变理论教学长期以来的学生参与度低的困扰。如在讲述人物塑造的章节中,教师选择了剧本《天下无贼》与《让子弹飞》让学生参与进行人物分析。由于两部电影具有极强的群众基础,学生对剧本内容基本熟悉,另外对人物角色也非常喜欢,故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充满激情。教师对人物写作的技巧稍作提点,学生就领会到了人物细节写作的特色,并将其总结为盗亦有道和贼喊抓贼,并进一步深化为写作公式:写人细节=行为内容(正)十行为方式(反)十行为代价(正)十行为动机(反)。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直观且形象地掌握之前学的抽象深奥的理论,使之成为了具体可操作的规则,不再反复徘徊,使写作质量得到质的飞跃。第二步,特别重视课程实践训练环节,及时训练,及时总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写作思维培养的章节中,想象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单纯理论的讲述无法打开学生自由想象与联想的空间,于是课堂实践训练的环节显得格外重要。教师设置了“大家来吹牛”的实训环节,通过吹牛这一形式,打开学生想象空间。通过实训,学生总结出最简单的想象无非就是“夸大”、“化小”两个维度,于是抽象的概念“想象”变成了实际可操作的环节。

2.抓住实践教学环节,推动课堂理论的延伸。写作活动从本质而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具有实践性的社会活动。要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仅仅依靠基础写作课程上短短的实训时间是根本不够的。而传统的基础写作课程体系中,根本没有实践教学的设置,这就从源头上割裂了写作与实际生活的关联。要实现基础写作教学的创新,实践教学环节的开设是至关重要的。写作的第一性不是理论性,而是实践性,任何的写作其构思的阶段需要的就是观察感悟以及材料的挖掘整合。而这些内容与社会生活休戚相关,不深入实践,是无法得到深刻的体会和感悟的。创新的基础写作课程有了实践教学环节,开设了田野观察、调查采访、角色体验等环节,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也使得学生的写作素养得到提升。在田野观察中,教师设置了群团观察环节,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对社会群体进行观察。学生走出校园后,获得了崭新的视野空间。例如有学生对“黑车司机”这一群体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并把他所观察到的事实提供出来作为出发点,再结合新闻报道当中女大学生搭黑车遇害的事件,进行了小说创作。小说题材有新意,主题深刻,人物生动形象,而一切的基础都来自于学生对“黑车司机”群体观察的结果。与之前的课堂写作相比较,由于缺乏生活实践,学生的文章主题平淡,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而深入生活实践以后,学生从教学与生活两个维度获取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素材,大大开拓了他们认知社会生活的角度,使之获得了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和契机,使好作品的创作成为可能。

3.抓住独立实践环节,完成写作素质的拓展。基础写作课程在学科体系属于基础核心课程,这个课程需要贯穿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故而课程的设置不应该是孤立的,而是需要与其他课程建立横向或纵向的联系。例如“创意工场”这一独立实践环节就可以与基础写作课程相互关联,学生利用这一平台,以实践小组为单位进行作品创作。各实践小组共同商讨作品主题,拟定选题,制定写作提纲,实行田野观察和采访体验,最终完成作品,市场营销推广。这种独立实践的环节,会使学生直观感受文本生成的全过程,提升学生从选题策划到文本生成到营销推广的综合能力,还能使学生体会到“创意生产类文本”、“营销策划类文本”等不同文本类型的特点,实现多媒体写作的可能。这种真实的创作历程,会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甚至提升其职业素养,真正实现课堂理论的延伸,自我能力的拓展。写作水平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所需要具备的专业基础能力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主要平台,是彰显学生专业素养和技能的重要形式。写作水平的高低,其根本影响因素在两个维度,表层维度是对知识素养、话语方式的掌握,而深层维度是人的思维逻辑、人品素养的体现。因此,建构全新的基础写作实践教学体系,是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素养提升的重要平台,不仅可以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到基础写作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技能,还可以锻炼学生写作思维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写作与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帮助他们更好地去认知社会。全新的基础写作实践教学体系,破解了基础写作专业课程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对于学生创意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激发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整个教学体系的良性运转,将对学生的培养起到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的“形态构成”课程实验教学[J].艺术探索,2010,(01).

[2]岳筱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1).

[3]陈卓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4]马莉莎.新就业形势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改革[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铁路采购与物流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特产研究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