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普通高中 研究性学习 教师指导角色 教学策略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已有十余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提出高中阶段教育要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由于教育观念、管理制度、教学设施、教学方法和教师素质等方面的原因,普通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起色不大。下面我就县镇域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指导角色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从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研究的学习方式。但研究性学习强调必须要有教师的指导。对教师而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何为“策略”?字典的解释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那么,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就是一场战争的指挥、球赛中的教练。可见,教师的指导,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是最具体、最需落实的。
二、县镇域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现状
县镇域普通高中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出现指导角色缺失的情况。原因有:1. 研究性学习涉及的学生、教师比较多,涉及层面和范围比较广,而合作的同仁都很忙。2. 要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而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在时间的处理上就难。3. 教师大多没有参加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专门培训,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知之甚少。4. 县镇域普通高中教师基本上以常规教学为主,很少开展科研,普遍存在不适应的困惑,缺乏具体指导和行为规范,使研究性学习有名无实。如何改变其现状呢?
三、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立场出发,转变教育观念
1. 改变对学生的看法,放手让学生去做。通过实践,我觉得我们平常确实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他们。如果您能和学生们一起经历选定课题的研究,你会惊讶那些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有超乎想象的创造力;如果您能翻阅学生的课题实验方案,你会惊讶学生能自如地运用科研的基本方法展开一系列实践研究;特别是现在的高中学生大多具有很强的分析数据处理数据和电脑操作的能力。学生的吃苦精神、策略选择及成果产出,不但感动了我,感化了家长,也感染了他们的同学。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唤醒、挖掘与提升学生的潜能,该放手时就放手。
2. 宏观掌控,指导得法。教师的及时指导是提高研究性学习效能、防治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的根本保证。“该放手时就放手”不等于教师是“旁观者”“局外人”。教师要跟踪式宏观掌控,做到像一架卫星遥感探测仪,完善提前预警装置。“该出手时就出手”,做到“润物细无声”。像“路标”,在每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教师仅仅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补充信息资料,决策权回归到学生自己的手中,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他们的好战友,高参谋,让他们体验到完全自主、亲身体验的快乐。
3. 多肯定欣赏,激发探究兴趣。教师若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充满热情,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倍加欣赏,自然会在学生当中引起积极的情感反馈,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的形象与学生的期望值一致时,学生就会发自内心地敬佩和喜欢这位老师,就会很乐意地配合教师的工作。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和记录,并且记录研究过程中的认识、体验与反思,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机。
4. 重在行动,不急功近利。研究性学习的最大阻力是教师不积极参与和不能适应,缺乏“行动”。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就能当师傅。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另外,指导学生做课题,是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立场出发,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体验研究过程,学会研究方法,培养研究意识及相应的合作能力,因此教师不能急功近利,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注重成果示范。为进一步保护、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兴趣,教师要将优秀成果推选参加更高级别的成果评奖活动。比如参加国家每年举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还可组织专题报告会,让小组成员作交流报告,并将探究成果结集成册,有条件的可配以影像资料,便于保存和交流。
四、完善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及培训
1. 完善研究性学习的管理。作为一线教师,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者,我深知普通高中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最关注的问题是,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工作量核算等方面的问题;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硬件建设问题;经验交流平台建设问题等,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本县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建设与管理。
关键词: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对策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项与时俱进的教育改革举措,也是一种学习方法的革命,改革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活力,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必须不断地借鉴和吸收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和宝贵经验,持之以恒地通过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握全新的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高中阶段是学生接受信息最快、增长知识最好的时段,所以在此期间推行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必定会加快学生对知识的更深入的了解。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对语文课文的了解开始,结合课文的核心将课程的学习联系社会生活中的有关实际情况来确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通过以自主性、探究性、互动性的学习为基础所形成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这种模型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它以教材中的文学资料为核心,通过对其中内容的归类、整理、研究,从而对文章中所要表达的中心进行理解、阐述。信息化的加快使得我们能够通过多渠道获取知识,老师的传授和之前的经验使得我们能将所学的知识加以整合并且应用于实践,如此一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便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重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展开课题研究,把课题研究中的探究式学习与课题式研究学习相结合,从而形成日常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二、提高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对策
1、、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激发探究兴趣
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一个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唤醒学生的心灵。“教育就是唤醒”,学生一旦被吸引,才能和作者的心灵碰撞,产生共鸣,从而发现问题,提出议题,自主探索。例如:教授《红楼梦》时,我首先制作了一个网络课件,将《红楼梦》前五章的内容线索、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金陵十二钗的判词画册、《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等等包涵其中,学生痴迷于此,兴趣盎然;其次,我再让学生自己阅读比较,提出最感兴趣的内容;紧接着,我在简单梳理《红楼梦》情节后,让提出相同问题的学生组合成同一小组,自己拟出论题,开始查阅资料研究,其间,我只做方法性指导;最后,让学生把他们的研究内容整理成小论文,或制作成幻灯片,每一组请一个代表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2、构建适合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实现教学主体化
心理学家肯・韦尔伯认为:“真正的学习是获得、理解或通过切身体验、研究而掌握和创造知识的过程。”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解放学生的思想,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敢说、敢做、敢研究。学生应由依赖教师到依靠教师,由独立学习到对学习有所独创;教师由保姆式到师傅式,再到导师式。
3、组织专题探讨,提高探究能力
教师课前布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积极准备,然后在课堂上畅谈自己的看法,教师组织学生以讨论和辩论的形式来探讨问题。如教苏洵的《六国论》时,课前可以布置下列任务给学生:
(1)六国破灭之我见。
(2)谈苏洵的《六国论》和苏辙的《六国论》。
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准备情况,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观点有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这种情况是良好的,不必苛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行。因为研究性学习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行为,是对学习过的知识的再思考、再认识,从而摒弃传统的观点,人云亦云的说法,创造出自己的新感觉、新认识。但是要验证这种新认识是否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是否有几分道理,就必须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展现在大家面前,接受大家的质疑,充实自己的论据,驳斥对方的观点。在交叉辩论的过程中,不仅验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与否,更重要的是这个讨论过程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随机应变的能力,使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向更深的方向发展。
4、增强学生的社会性需要
(1) 激发学生求知的需要。学生从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会感觉到它几乎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学习特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一般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
(2) 培养学生的交往需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这一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交往需要的满足,不仅可以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乃至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增加相互了解与相互信任,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而合作意识和能力只有在小组合作、与人交往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合作探究的要求,都能够促进学生交往需要的培养。
(3) 增强学生的成就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需要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做他们认为对于自己是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并努力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成就需要的体现。学生持之以恒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就会不断增强成就需要。
5、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它通常是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十分强调学生重视感受、重视鉴赏、重视思考、重视领悟,在这一学习活动之中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情意活动,在学生自主探求研究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组合作探究及全班交流汇报以至争论辩驳的氛围中,学生就会逐渐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去探究
研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和否定权威的探究意识。而这种意识恰好是来自于平等地审视教材,把教材当作学习研究同时也是分析甚至批判的对象。所以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不同层面的见解,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只要健全我国的教育体制、评价机制、改革教材编写等,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会更进一步地得到全面实施和开展。
参考文献:
[1] 肖革意.高中语文新课程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J]. 中学语文. 2010(30)
实施高中课程改革要整体策划
课程改革牵动着学校的各个方面,改革要有成效,就必须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规划,我校的整体规划主要有3个部分。
3年安排,一次性考虑。从时间上一次性安排3年的课程。考虑到高考,我们采取了“倒过来”考虑的方式,即以高考月为时间起点,向前推算课程和复习的日程。比如考虑选修课开课时间,合理安排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的学时等。以3年作整体考虑,既可保证学科课时的安排,又使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一些容易被挤压掉的课程确保落实。同时,也保证了高三有足够的复习备考时间。
3年课程,一次性落实。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例,首先,把7天军训作为军事生活实践体验课,安排在高一暑期。其次,在高一期中考试后的一周里组织社会生活体验,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了解地方文化,培养热爱家乡、热爱城市的情感,扩大视野,开阔胸襟。另外,在高二期中考试后一周安排劳动生活体验,让学生到农村与广大农民一起生活和劳动。通过3次安排,社会实践课程在内容、时间和科目的要求上都一一得到了落实。
管理组织,一次性到位。在组织管理上,我们采取了年级主任分管负责制,核心小组领导制,“三个第一责任人”问责制的管理系统。具体就是一个年级从高一开始就由一位教务处副主任分管,一管3年,中途不换。同时,年级有一个以校领导为主体的3人领导小组,组长为校领导,组员为分管主任和年级另一位主任,还有1-2位年级组长列席组会议。这个领导组代表学校要求,指导、督促年级组加强课程实施,并为年级提供服务,起到服务协调的作用。组长在中途也是基本不变的。还有“三个第一责任人”的问责制,在年级管理中,年级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分别是年级课程实施、学科课程实施、班级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这3个责任人中,除个别班主任因特殊原因可以作调整以外,其余在一般情况下也是3年一贯制。这三方面的管理系统保证了课改实验稳定、持续地开展。
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改革的攻坚战
我们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课程改革实验的攻坚战。从课程改革的实际出发,在课堂教学改革上突出了以下5点:一是课堂突出学法指导原则,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课程改革理念。鼓励教师运用最适合自己需要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强调把时间充分让给学生,体现“少就是多”、“少教而多学”的原则,强调学法指导。此外,我们还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的学法,组织学法交流,以此提高自学能力。二是课堂突出效率原则,充分体现“轻负高质”的课程改革目标。三是课堂突出文化生成原则,充分体现教材二次开发的课程改革精神。四是课堂突出环节完整性原则,充分体现系统性的课程改革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出了“课前自学、课堂研学,课后拓学”的三段一体的教学体系要求。五是课堂突出适应性的原则,充分体现在实践中创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基于这个观念,我们首先从学科模块教学的需要出发,实施了“70分钟大课”和“40分钟小课”的大小课制。其次,我们把组织学生到阅览室自由读书、对课本剧进行排练和演出、让学生开展自由创作等活动,都看成是课堂。
另外,我们还在课堂教学的评价考核和督导检查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学校专门成立了“督导办公室”,由5位有经验的骨干教师组成,专门到班听课。
针对改革过程的难点进行重点突破
课程改革的难点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校本课程、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它们涉及面广,组织管理困难,实施考核评估费力,可控性差。对此,我们在实践中一一作了突破。
突破难点一:课程组织管理。新课程的组织管理主要难在类别多、活动多、社会接触多、协调面广。比如社区服务活动,如果仅仅靠教学校长和教务处去协调就很困难。我们首先将全校力量整合起来,由校级领导牵头,分别成立了学科课程实施小组、社区服务实施小组、社会实践实施小组、研究性学习实施小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小组。这5个小组分别由校级领导和相关部门人员组成。一位校长分管一块,各负其职,代表学校对内组织领导,对外协调社会力量。
突破难点二:社区服务。一个年级学生人数多,社区服务的时间地点安排、考核制度等都是问题。对此,我们和社区教育办公室合作,根据社区的要求安排课程,使服务开展得有条不紊,学生既得到了锻炼,又获得了不少社会实践知识。
突破难点三: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既没有统一安排,又没有资料可以参考,学分课时多,评估过程可控性差,管理难度很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作了这几个方面的思考与安排。首先,将研究性学习进行3年的切分,切分成4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高一年级的第一学期。主要为技能培训,定为2个学分。具体做法是学校根据实践经验,参考相关资料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文件和校本培训资料、培训师生。培训以后教师设计将要指导的课题,然后,全校统一培训动员,班主任个别指导,让学生基本掌握研究性学的内涵、方法、实施过程等,掌握基本要领。
第二阶段为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寒假和第二学期的暑假。这一阶段为初级研究阶段,定为4个学分。研究以学生身边比较熟悉的事物为对象,方法是按照学校培训的一般要求进行分组,自主选题、进行课题设计、调查分析、展示成果、课题评估等,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假设、精心研究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第三阶段为高二年级。这一阶段为中级研究阶段,共7个学分。
这一阶段研究的对象是以学生学习领域的内容为重点,试图让学生了解相关学科知识领域里一些新鲜前沿的资料,了解现代科学和发展趋势,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知识面。
第四阶段为高三年级。这一阶段为高级研究阶段,共2个学分。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增加自选研究项目,适当加分。这一阶段是对学科领域综合知识的研究,试图解释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寻找其中的科学规律。
对3年的研究性学习进行阶段切分以后,再按照以下7个方面的要求进行管理。一是成立小组。小组以本班学生为主,教师指导,4人左右成立课题小组。二是选择课题。让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初步确定2-3个课题。三是审定课题。指导教师帮助审查指导筛选课题后确定研究课题。四是组织实施。在教师指导下,展开调查和收集材料。五是检查指导。中期由指导教师对研究情况进行初查和指导。六是课题结题。各小组形成课题报告,进入评审阶段。七是成果交流。以年级或学校为单位进行优秀成果展示和交流。最后,进行学分认定和成果评比总结。
突破难点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我们从实际出发,确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领域,即学科领域、人格品行教育领域和特色教育领域,并把后两个领域作为重点来开发。比如我校开发了以校园文化和校史传统为主的校本课程,如以南京石头文化为特色的石头文化系列的校本课程以及以金陵文化为特色的校本课程。
切实用好两个机制
一是用好学分机制。学分的好处是防止分分计较,重视过程管理。在实施中,我们除了严格执行有关规定,比如公示、自评以外,为了执行得更到位,在3个方面作了一些改进。一是对学分进行等级划分,把学分分为A、B、C、D4个等级,分等有利于学生向更高层次努力。二是学分评定中对不合格的学生如何补修作了明确的规定。比如,学科课程考试不及格的不能得学分;如果考试成绩合格,但过程的其他方面不合格或不全合格的,也不得给学分。对以上两种情况,前者在规定时间内给予补考,后者必须在利用假期补修后经考核合格方可得到学分。三是对学分的过程考核作了详细规定,印制了《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学习过程评价册》。这一手册从考核过程的内容、记载方法、过程评定、评价方法、综合评定、过程要求等7个方面作了明确规定,让考核的过程成为教育的过程,促进学生发展进步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考核的重点不在于惩罚而在于教育,强调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感悟。
二是用好综合素质评价这一机制。综合素质评价涉及了“道德品质、公民素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6个方面。在评价体制的制定上,我们体现3个主要原则。
首先,以对学生教育为主,以学生的成长进步为主,以允许学生在错误中成长为主的原则。因此,绝大部分学生都认定为B等,对一些小毛病着力于教育而不着重于评价,只对重大问题进行记载和评价。
我校地理实验室是一个融实体性、开放性、互动性和信息化为一体的现代化学习场所。“实体性”表现为陈列种类齐全的岩石、化石和矿物等标本,这些标本石大多体型“庞大”,感染力强;“开放性”表现为标本石可以让师生随时观摩、随手摸触、随需取放;“互动性”表现为标本石课程化的陈列方式、富有创意的标牌设计、独特的问题链和博物馆式的“仙霞地理家园”网站,实现学习的多维互动;“信息化”主要表现为学习室独特的设计理念、先进的设施设备,可实现学习过程微格化处理,以及依托校园多媒体信息传播系统,利用网络技术与数字资源,为生生、师生间多层面交流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平台。
实验室应用既立足于地理二期课改课程的教学需要,又注重以标本石为载体引领学校科普特色教育、校本特色课程建设和学生探究创新活动,有效拓展了学习形态,转变了学习方式,践行了课改理念。
一、建设理念
我校地理实验室的创建,立足于“培育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素养”的宗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与体验、互动与参与,推进中学地理课堂“教”和“学”的改革,引导学生依托信息化互动学习室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升地理学习兴致、拓展地理认知视野和培养科学思维品质。
地理实验室一方面通过具体的标本石和信息化仿真虚拟功能,改变从图片到图片、从文字到文字的抽象学习,还原学生地理学习经历,丰富过程体验,积淀科学经验,提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学习自由,他们将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掌握观察、记录、分析和处理实验结果的科学方法,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创新能力。此外,地理实验室在师生的创新应用中不断发展,其中的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学习课程越来越多元,学习成果越来越丰硕,吸引更多的学生深度参与并爱上地理学习活动。
为此,我校地理实验室的建设愿景定位为:彰显前沿教育理念的“思想场”,开展学习方法的“研究室”,师生进行地理学习的“资源库”,放飞师生地理情怀的“欢乐谷”。
二、基础建设
我校地理实验室(也称“地理学习园”)于2009年着手酝酿,2011年9月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它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信息化互动学习室、标石观展学习区和地理信息平台构成。
信息化互动学习室是现代化的课堂学习场所,即为现代化教学、高效能学习、个性化学习等多形态的学习提供学习环境;标石观展学习区为师生提供参观、观察、探索、思考地理标石的对象和场所;地理信息平台目前包括校园多媒体信息传播系统和博物馆式的“仙霞地理家园”网站,为地理学习提供多种互动、合作和展示的可能。由信息化互动学习室、标石观展学习区和地理信息平台构成的地理实验室,相互支撑,虚实结合,三位一体(如图1所示),让地理实验室的功能更强大、价值更多元,共同支撑着丰富多彩的课堂基础性学习、主题拓展研究性学习和自由的自主性学习,更重要的是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丰富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契机。
图1 “三位一体”的地理实验室
1.标石观展学习区
标石观展学习区由地质化石学习区、地貌景观石学习区、矿物学习区和岩石学习区4部分构成,相互比邻,互为一体。
(1)地质化石学习区
地质化石主要陈列于室外的玻璃墩及三层钢化结构的玻璃台内(其中玻璃墩用来陈列珍贵化石标本,三层玻璃台按地质年代顺序摆放化石),由古至新共呈现160余块各地质年代化石。化石大小规格都在5 cm×50 cm以上,三分之一达10 cm ×10 cm以上,其中鱼龙化石达150 cm ×100 cm,海百合达130 cm ×100 cm,恐龙(窝)蛋直径达65 cm,来自新疆的中生代桂化木(化石)长200 cm、直径50 cm,它们共同向学生展现着远古地球生命的迹象和演进过程。
(2)地貌景观石学习区
学校地貌景观石共有30余块,它们在小径旁和林荫中或“立”或“卧”,形成一个小小的地貌景观园。它们或光滑如玉(如贵州青水冲石、新疆风棱石、浙江钟乳石),或鬼斧神工(如河南褶皱石、浙江沉积岩石),或千疮百孔(如江苏太湖石、浙江海蚀地貌现象、黑龙江火山熔岩),以不同的风姿向学生展现祖国各地地貌肌理的秀美。其中褶皱石达300 cm×120 cm,钟乳石达190 cm×80 cm,浙江海蚀地貌石达120 cm×80 cm,太湖石达130 cm×120 cm。
(3)矿物学习区
地质矿物主要陈列于室内,共有300余种,80%以上矿物规格在30 cm ×30 cm以上,其中粉红色方解石达60 cm ×60 cm ×100 cm,重晶石与水晶共生矿石达80 cm ×50 cm ×40 cm。这些矿物按照物理、化学性质被分门别类地陈列于开放的展柜或展台上:矿物硬度标本组10块、光泽标本组10块、晶体形态标本组6块、集合体形态标本组7块、颜色标本组10块、解理标本组5块、断口标本组5块、化工原料组12块、宝石工艺组13块,以及课本中提及的矿物、珍贵矿物等。学生可以零距离观摩触摸,甚至掂量对比,能看能动。
(4)岩石学习区
陈列室中,共有120余块15 cm×15 cm以上的岩石标本,分别从种类和应用两个角度排放。上、中、下三层架上,分别排放了三大类岩石:上层岩浆岩(包括浮岩、火山熔岩、火山角砾岩等30种),中层沉积岩(包括石英砂等40种),下层变质岩(红柱石角岩、大理岩等30种)。另外,还专辟一个区域排放建筑材料类岩石。
2.信息化互动学习室
地理信息化互动学习室由后台服务室、教具陈列室和学习活动室构成,共同保障了现代化学习环境与探究学习条件。
(1)后台服务室
由两间相通的小房间构成,其中一间放置网络服务器,既为学习室提供便利的网络连接服务,又为地理学习专题网站、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数字星球资源提供平台支撑;另一间为多媒体信息化教室的控制室,保障现代化学习的精准、高效。
(2)教具陈列室
与学习活动室相通的地方有两间教具陈列室,既可以放置地理教学器具,如各类地图、地球仪、地形模型、地理演示实验器材等,又可放置学生地理探索实验的仪器工具,如地质考察类工具、天文观测工具、环境监测工具等,还可用来收藏标本岩石,以及陈列学生制作的优秀地理作品。
(3)学习活动室
学习活动室内42张可自由组合的单人梯形课桌,可3~8人任意组合成学习或实验小组;配置12台无线笔记本电脑、40个手持移动学习终端(平板电脑)供学生使用,加上无线投影技术的应用,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可即时呈现和进行互动交流。
学习活动室的演示区配置了主控电脑、电子白板、数字星球星系统、点读式语音立体地图、窿顶模拟星空等,加上视频音频播放设施、宽幕双屏投影技术、录播直播技术,让学生感受学习的精彩,感知科技的魅力,有利于新地理课程标准的落实。
学习活动室的阅读区有三列内墙式书架,初步购置500余册地理课外阅读书籍,200余册各式地图,140余张地理学习光盘,上千段央视教育资源短片,为学生获取书面信息提供资料。在管理上通过定期开放和外借,让学生充分享受地理文化的熏陶。
学习活动室的作品交流区主要位于后墙,用来定期交流、展示学生专题学习成果和研究性学习成果。
3.地理信息平台
信息化是我校地理学习室的重要标志,除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备外,还体现在通过视窗推送系统推送优秀地理文化,以及构建地理自主学习网站。
(1)视窗推送系统
我校建有基于信息技术的三大传播系统:一是视窗推送系统,以影像为特征的形象传播;二是桌面办公系统,以便捷为特征的即时传播;三是校园网站平台,以互动为特征的网络传播。它们都在地理实验室的建设中得到体现,为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究、自我展示提供了有效保障。
视窗推送系统有专业的支撑平台和运行软件,软件是基于B/S架构,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编辑推送视频(或动画)、学习成果等,操作简单;并通过后台中心控制实现不同层面的三种推送方式,即走廊视窗方式推送、互联网Web方式推送和有线电视方式推送,可有选择性地把优秀地理文化、学生学习的精彩过程、优秀成果的在全校定期推送。
(2)地理网站平台
学校与相关公司合作,架构并建设了博物馆式的地理自主学习网站―“仙霞地理家园”。该网站最大的特点是以地理实验室的标石为实体,通过仿真技术构建虚拟地质博物园,突出图文介绍、立体浏览、问题引领和方便交互等众多功能;另一方面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系统的主题性思维导图、学习资源和微课;以及为学生学习成果的数字化展示、交流提供了互动平台。
三、设备配置
作为虚实结合、三位一体的地理实验室,其设备配置主要包括仪器设备、系统软件、地理标石和学习资源等(见表1)。
表1
四、相关课程建设
地理实验室作为培育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素养的重要载体,力争惠及每一位学生,并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拓展学习和项目探究指导。为此,学校地理教研组与信息技术中心、视觉艺术工作室和科普教育组,相互协同,共同推进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的深入实施。
1.基础性课程
根据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结合基础性课程内容,利用地理实验室开展专题学习,改变从图片到图片、文字到文字的学习方式,还原学生学习经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基础性课程,更好地达成教学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素养。两年多来,我校已形成17个基于教材的创新性学习活动,学习内容见表2。
表2
2.拓展性课程
为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地理科学知识,充分认识地理现象,学校依托地理实验室的学习资源和独特的学习环境,建设了系列校本课程,将学生个性发展中基于学科的延伸与发展、基于广域发散的学习体验、基于国家统一要求的道德品质养成等融于一体;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的个性化拓展融于一体。拓展学习内容见表3。
表3
3.研究性课程
培育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素养,核心在于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问能力,以及探索解决疑难问题的经历。地理实验室丰富的学习标本和现代化的学习条件,为学生“问”中学、“做”中学和“研”中学搭设了平台,创造了氛围。研究学习内容见表4。
表4
五、组织管理
1.管理与师资
学校成立了地理实验室领导小组,由校长直接领导,地理学科带头人与教研组长领衔,科研室、信息中心、科普人员共同参与,教导处、总务处提供重要保障。课程开发和活动组织以地理教研组教师为核心,融合多方教师和多个部门参与,共同推进。
2.开放时间
地理实验室由专人管理。室外学习区全天开放,室内学习区和互动学习室定期对外开放,活动内容统一安排,专人落实。
3.资源共享
一、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构建有活力有特色的高效课堂,取得重大成效。
1、通过重点突破四个关键性问题:删除课堂教学的无效环节和落实“三讲三不讲”策略,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杜绝教学进程中的假问题,用真问题组织教学,切实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由单纯听讲的课堂向思维的课堂转变;善导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确保反馈矫正在课堂内完成,实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各学科、各教研组依然坚持不懈地结合“自主互助合作型”课堂开展深入研究。通过各种类型的公开课、研究课、汇报课、成果展示课,深入研究和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按照建模—入模—定模—出模的思路,建立比较固定、相对完善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流程,形成了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成果卓著。
2、深研教材,推进学科知识树的建构,从新学期开始就把学科知识树构建纳入教学常规检查的内容。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引导学生构建学科知识树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学科知识框架。各教研组也定期开展单元知识树说课活动。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一次单元知识树说课活动和学科知识树构建展示活动,并评选出优秀者进行表彰奖励。通过绘制知识树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宏观把握教材,微观把握知识点,着力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3、积极推进小课题研究。对课堂教学研究改进行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建立问题库,人人有小课题,人人研究小课题,解决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推动全校教育教学工作更好更快发展。通过个人、学科组、教研组研究,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科带动,优秀成果介绍等方式,深入推进小课题研究,极大的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狠抓备课常规,增强备课实效,落实先周备课制度,通过“课前一聚”等形式加强研讨和沟通,使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有机结合。通过听课、随机抽查等形式,落实“备教一致”。学校继续落实了“周查月检”常规检查制度。教研组、备课组还组织教师统一编写“三级学案”,创新备课方式,学习并逐渐推行高中集体大备课形式,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情和学情,形成符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案,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5、规范作业设置,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在学校教研中心的调控下由各级部教导处和教研组组织实施、落实了以下制度:依据教科院的要求建立作业周前申报和监控制度,对各科作业要从数量和质量、难易程度等实行总量控制;建立作业难度调控机制,对作业难度进行“会诊”,切实解决作业过难问题;制定优秀作业评价标准,建立特色作业创新机制,体现作业的自主设计与自主创新,实现作业布置的规范化和科学性。一学期下来,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
6、加大单元过关的落实力度和质量评价。各级部备课组加强了单元过关测试题的集体研讨,强化批阅环节的过程控制,重视批改后的集体备课,针对单元过关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和矫正措施,并将单元过关的落实情况和质量评价纳入教学常规检查项目。在期中、期末两个时间段,由学校教研中心组织各级部,开展了单元过关落实力度和质量评价的检查调研。本学期此项工作落实良好。
7、学校在教科院的指导下不断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教学保障机制,建立高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校长和教学业务干部深入课堂听评课,开展听评课活动,定期专题研究教学,制定教学发展策略。这些措施都有力的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我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成长迅速。
1、学校为教师营造了读书学习、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等有利于教师发展的良好氛围,不断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2、通过落实教学反思,建立师生“反思卡”,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和学生在每天、每周、每月、每单元、每章、期中、期末结束时,分别对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填写在“反思卡”上,并进行交流展示。
3、通过实施教学研究论坛制度,解决了课堂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一是学科骨干教师论坛,研究解决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推广骨干教师在教学研究改进中的经验探索。二是教研组长工作论坛,为学校教研组长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工作的平台。三是青年教师论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基本素质。通过这些论坛,教师们取长补短,利用优势资源,成长迅速。
4、扎实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科院组织的“周六研究课活动”,充分利用“周六研究课”教研平台,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教研能力。积极参加教科院组织的部分学科教师集中培训活动,通过培训让教师在教材知识、教学设计、教学技能、教材教法、课程标准的理解、课堂观察等方面得到提高。
共2页,当前第1页1
三、通过落实课程方案,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完善了课程体系。本学期,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开齐并上好,还参加过几次公开课,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起来。班主任开发《学习生活指南》,精心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和双休日、自习、节日、假期等时间的学习生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继续推进学科引桥课程建设。把如何解决知识分化点问题作为重点问题加以研究,组织骨干教师以小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分类研究,制定了突破学科教学的知识分化点、薄弱点和衔接点的具体措施和策略,寻找出解决初中学生两极分化的新途径,总结规律和方法,通过此项措施,学科引桥课程建设推进良好。
3、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本学期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和实现研究性、探究性教学等方面的作用,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重新修订新课程背景下的图书室、实验室管理制度,盘活图书室、实验室物力资源,使图书室成为学生的自修室,实验室成为学生自主实验、自我探究的园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通过强化教育科研,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1、本学期深入落实了《关于深化重大教育教学问题行动研究的实施方案》,积极开展重大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构建“基于问题解决,致力创新共享”的工作推动机制。围绕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重点突破的四个关键问题,深化了“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我校教师积极参与“中小学教育创新奖、燎原奖”的评选,和优质课、教学能手、教学成果奖等评选。通过 “优秀教学案例”、“金点子成功案例”、“优秀教学成果”和论文评选,推动了教育教学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
2、积极参与各级课题、“十一五”立项课题的立项。通过组织认领研究,对以下四个新问题的策略研究,成果卓著。一是探索在师资力量薄弱、师资水平偏低的情况下,依托校本研修,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和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提高育人质量的策略;二是探索在规范课程之后,学科课时减少,教师如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策略;三是探索在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增多的情况下,如何组织和安排学生有效利用时间的策略;四是在教科院的指导下探索检测成绩等级表达的情况下,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策略。我校对以上四个策略研究结果及时进行提炼和表达,将一些成熟的经验和做法转化为常规,使课堂教学步入了高质量内涵发展阶段,经受住了严峻的挑战。
3、搞好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开发和指导。本学期每生确定了一个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撰写出调研报告并推荐优秀的进行参赛。还开展 了“科学小博士”、“探索小专家”、“操作小能手”评选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加强语文主题学习的研究和推进,构建“主题学习”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本学期通过师生捐书活动,建设教室小图书馆,营造读书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还组织开展了文学社团、中华诗文诵读、读书报告会等活动,以班级为单位举办了“古诗背诵大王”、“演讲小状元”、“少年小作家”、“才艺小明星”、 “小小书法家”、“英语故事大王”等系列活动,开展优秀读书笔记展评和古诗文诵读成果展示会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活动。
五、本学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工作良好,提高了教研工作效益。
本学期落实了部分教师办公用机到桌,还有一部分教师没有电脑,在下学期继续落实本项工作。
不过我校教师积极参与网上教研,利用网络平台做教师培训、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课程管理,基本实现了教研工作信息化和网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