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政课的内涵

思政课的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政课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政课的内涵

思政课的内涵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的科学化

1.指导思想科学化概述

就“科学”内涵而言,并不局限于知识体系的某个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更不能局限于学科建设的某一方面,而要以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灵活运用相关的科学知识、方法,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必须实现指导思想的科学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发展,这就需要党正确解读,准确把握方针、路线等。

2.注重“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围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为指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方向做好铺垫。在此过程中,要综合分析当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合理划分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目标,注重从细节中培育人的修养,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要把尊重、关爱等内容融入相关的目标体系中,不断丰富目标体系内容,以量求质,为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围做好铺垫,社会大众也能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等。

二、基本理论的科学化

1.基本理论科学化概述

如果相关的理论可以说服人,便能得到大众的认可,但理论必须彻底。对于科学化的理论体系来说,总会根据一些概念,构建相关的原理,进而,使构建的科学理论系统具有其说服力、解释力。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存在分歧,需要凝练重要的概念,优化基本原理工作,促进学科建设。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必须具备鲜明的层次性,要有不同的对象、内容、要求。

2.借助“中国梦”理论研究,推动技工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从某种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源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与发展,并指导、推动实践工作。就“中国梦”而言,其包含丰富的内涵、历史的经验总结,还包含时展的时间要求。为此,需要借助“中国梦”理论研究,各技工院校要注重“中国梦”的学术研究,多鼓励教师参与市级、省级等和“中国梦”相关的课题申请中,立项校级课题,动态关注学术前沿发展,利用科研促进教学发展。此外,还要把“中国梦”理论研究融入技工院校学生生活中,解决他们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等问题,利用他们可以理解的语言,可以接受的社会实践形式传递给他们,推动技工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三、实施方法的科学化

1.实施方法科学化概述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不利于把理论成果向实践方面转化,影响相关理论的推广应用,不能更好地展现自身价值。就思想政治教育史来说,革命导师创立了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其科学性有着深远的意义。在新时代下,这些方法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关键方法,必须结合当下发展情况,优化利用这些方法,更好地指导实践。

2.借助“中国梦”宣传教学科学化,推动技工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思政课的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查方法;职业技能

社会调查方法是检验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工学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效果十分显著,不仅使学生认知社会秩序而且厘清人心秩序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促使学生反思自我成才遇到的困境。

一、工学结合思政课社会调查方法的作用

社会调查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有助于把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应用于社会实践,检测思政课理论的科学性,促使学生认知“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 [1],减少社会转型时期所遇到的社会困惑与迷茫。

1、加强人际交往。思政课的内容让学生更加自信、科学看待自我所学专业的潜在发展,与校企合作交流方面访谈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减少人际情感沟通距离。

2、提升职业素养。大学生应注重职业技能角色定位,内化职业素养养成,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上要求学生从理论素养、人文修养、实践技能三方面塑造学生,明确职业素养是人文修养与实践技能的前提条件,人文修养是职业素养与实践技能的内在品质,实践技能则是工具和手段,

3、认知社会。社会调查方法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现象的实质,构建群众路线的平台,通过企业访谈能够科学合理的认知自我职业规划,检测所学知识的使用性。

二、工学结的思政课社会调查方法的内涵建设

社会调查方法运用于工学结合思政课教学,可以补充完善思政课在校企合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学生直观感性方面了解本专业的社会应用前景,通过社会现实的第一手资料丰富思政课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内容。

1、专业案例的运用。在讲解思政课时注意贯穿专业案例的解读与分析,让学生通过案例蕴含的思想较好的了解社会现实,使得社会调查方法有专业基础知识的文化因子,凸显社会调查方法在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2、校企合作资源的知识迁移。通过与专业教师、企业相关人员的合作,把校企合作的模式推广、企业文化的发展理念、优秀教师与企业员工的科研成果等引入到思政课教学之中,激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自信心。

3、专业社会调查案例的整理,把往届或应届优秀大学生校企合作社会调查改编成案例进行归类,让学生讨论、思考注意社会调查遇到的一些事情,减少社会调查时遇到的一些相关障碍。

4、优秀大学生做报告,选择毕业生、实习生或参与专业社会调查的学生作报告,在真实的情景生活中探讨实践调研的心得体会,鼓励大学生勇于社会实践,进行专业调研。

5、思政课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教师亲身参与社会调研,把具有典型性合作企业的访谈感想与学生一起分享,完善思政课教师自我专业基础的人文素养。

三、工学结合思政课社会调查方法的生活回归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是一个整体性工程,需要专业教师、企业员工和思政课教师共同参与,体现专业技能的工具理性和思政教育的情感价值理性的融合汇通,实践、理论、再实践,循环往复。

1、实践验证真理。通过社会调查使师生在社会中明确企业发展的前景、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差距,搭建心里与社会缩距的良好平台。

2、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的团队形成。师生参与社会调研可以“行止之间于内有自觉(不糊涂),于外非有所为而为” [2],加强教师与企业人员的情感沟通,提升团队工作聚合力。

3、教学机制动态化。社会调研有助于推动思政课传统的教学机制创新,形成课堂情感共鸣与课外冷静观察的时空环境,实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

四、工学结合思政课社会调查方法面临的挑战

工学结合思政课社会调研初步取得一定的成功,但是因为工学结合的客观情况致使部分校企合作没有深入实质性进行,停留在专业顶岗实习层面上,因而思政课社会调研方法的成功实践还需进一步探索。

1、思政课教师没有专业基础文化底蕴,限于企业文化的传播。

2、校企合作制定的规章制度没有充分保证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3、校企合作部分思政课教师边缘化。

【参考文献】

思政课的内涵范文第3篇

一、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及独特的特点,对其内涵进行科学界定,特点进行深刻剖析,有助于推动对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施。

(一)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内涵。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与课外实践,即第二课堂实践以及社会实践相统一的更为基础的实践教学形式,是在思政课课堂中渗透于理论教学而进行的实践教学。它本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与计划,运用丰富的“实践资料”(案例、影像等),和生动的教学手段(演讲、情景模拟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感知理论、体验“社会”,实现“内化”和“外化”、“知”和“行”相统一,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教学形式,它是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

众所周知,西方国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理论上如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教育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使他们能够愉快、创造性地学习。我国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大多以灌输为中心,以玄奥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思政课应有的育人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近些年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走向“社会”的课内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关注与认同。但是,它们大多处于探索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对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形式以及实现路径进行研究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特点及优势。与课外实践教学相比,课内实践教学的开展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内实践教学可操作性大。课内实践教学对经费需求少,对其他条件要求也不多,高校现有条件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而不需要兴师动众以及防范安全事故发生。

2.课内实践教学针对性强。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实践教学形式以及具体实施环节,避免活动形式单一化和活动组织中出现“一窝蜂”现象。

3.课内实践教学实效性高。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手段活泼,教师倾注全力进行教学准备与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教学,既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可见,探索课内实践教学既必要又迫切,它是目前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极其重要的途径。

二、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开展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既反映了思政课教学规律和教学要求,又满足了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既能避免社会实践面临的困境,又能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一)开展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的本质特征,思政课本质上就应该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都必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如同各个专业有一个课程体系一样,思政课的各门课程也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课程体系,共同实现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那么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也应该和学生专业学习中的实习、实验一样,是检验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因此,包括课内实践在内的实践教学本身就应该是思政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开展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把思政课课的理论内容渗透到课内实践教学中,有效践行思政课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激发大学生了解历史、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现实、关爱自身成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可以通过课内实践活动发现、尊重、释放以及完善学生个性,锻炼学生分析、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内实践中的小组活动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及早适应社会。可见,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使学生既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又培养综合素质。

(三)开展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课内实践教学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合理、新颖、多样、信息量大,教学针对性强。通过这种“入脑入心”的课内实践教学,改变学生对思政课枯燥、乏味、远离生活的偏见,激发大学生在互动式教学中切身体验和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思政课“到课率”和“抬头率”,提升思政课的教学魅力,解决学生上课参与度不够、学习兴趣不浓的难题,真正达到“教学育人”的目的,也为学校学风建设服务。

三、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形式应该是既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又可以促使学生广泛参与的教学活动。

(一)明确课内实践教学目标,制定课内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根据课程包括章节教学目标,制定课内实践教学目标,处理好课内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

制定体现课内实践教学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分配课时数(分钟),实现动态调整,并结合学生专业特点。

根据教学计划编写课内实践教学大纲。大纲内容翔实,实时更新。

(二)探索灵活多样的课内实践教学形式

1.时事评议。引导学生关注、思考社会热点,或老师或学生提出。

2.案例评析。选取典型案例,精心设计,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评。

3.专题研讨。设计研讨题目,提前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发言稿并发言,教师点评。

4.情景模拟。还原历史场景或者创设特定情境,由学生扮演某种角色,感悟教学内容。

5.主题演讲。师生协商制定演讲主题,学生分组研讨、撰写发言提纲,制作PPT演讲。

6.影视观摩。选择有代表性、经过剪辑的、短小经典的视频,比如历史纪录片、现实国情片。教师设问,学生边看边思考,回答老师提问或写观后感。

此外有教师提问、红歌欣赏、诗词朗诵、拍摄DV、辩论赛、课堂讨论、征文比赛等形式。

(三)建立完善的课内实践教学辅助资料库。教学辅助资料的搜集是教师完成课内实践教学的必需环节,整理与课程相关的案例、工具书、参考书、影像资料、教学软件、光盘、时事新闻、录音资料等实物和数据资料,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四)完善课内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多元而又充满激励的评价考核体系是检验计划落实、督促过程实施、巩固实践教学成果关键的程序。建立完善的考核评鉴体系是保证课内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评定的具体要求是:重在学生的态度、过程的考核;根据效果区分等级。并与理论教学评价相协调。

(五)构建完整的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结合思政课课程每一章节内容,构建完整的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注意内容的系统性、连续性,针对性、科学性。

四、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需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要发挥实效,需要处理好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内实践教学,课内实践教学与校园实践、社会实践教学的关系。

思政课的内涵范文第4篇

1 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1.1 学生对思政课重要性与作用的认识。高校思政课历来被教育部门和高校视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途径。但在学生的心目中,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是否得到承认,其教育作用能否得到认可呢?调查结果表明,科技学院绝大部分学生充分肯定了高校开设思政课的必要性,对于学院开设的思政课程,大部分学生表示感兴趣。调查统计数据显示,认为在高校开设思政课“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学生达到89.4%,认为“不太必要”和“没必要”的仅占10.6%。学生对于学院开设的思政课“非常感兴趣”和“感兴趣”的占71.7%,“不太感兴趣”和“反感”的共28.3%。对于思政课的作用,绝大部分学生肯定其教育作用,明确认可思政课对其发展的积极作用。认为思政课对今后发展“非常有帮助”和“有帮助”的学生达到81.3%,有16%的学生认为帮助不大,仅有2.7%的学生选择“没有帮助”。从对思政课重要性与作用的认识来看,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肯定程度超出了我们的预想。

1.2 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评价。①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总体评价。高校思政课的德育作用主要通过具体的思政课教学来实现,作为独立学院以“三本”为主的学生,他们是否满意学院的思政课教学呢?调查显示,对于学院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总体印象,大部分学生表示满意。其中,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学生共占57.2%,表示“较满意”的学生为33.8%,“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共占8.9%。问卷中假设:如果思政课是选修课,你认为同学选修的情况会如何?共有54%的同学选择“很少有学生会选修”和“学生基本不会选修”,只有46%的学生选择“绝大多数学生会选修”或“大部分学生会选修”。可见,虽然学生接受着学校的思政课教学,对于其教学效果也比较满意,但这种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更多是一种被动的、被迫的学习。②思政课教学中问题的评价。对于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同学们通过问卷表达了看法和意见。关于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有38.3%的学生认为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或“教学手段的问题”,有20.1%的学生认为是“教学内容的问题”,有28.7%的同学认为是“社会环境的问题”,还有13%的选择其它。可见,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思政教学效果的影响颇大。

1.3 学生对思政课老师的评价。教师是思政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实施者,独立学院的学生对思政课教师有着怎样的评价和要求呢?对于部分思政课老师讲课缺乏吸引力,有54.5%学生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学方式陈旧、单一,难以激发学习兴趣”,有26.7%的学生认为是“语言表达缺乏感染力,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有10.1%的学生选择“教师的言谈举止、个性、修养等”,还有8.7%的学生认为是“理论功底欠缺,学科知识缺乏广度和深度”。可见,教学方式的陈旧单一是某些课堂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而老师语言表达是否具有感染力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对于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学生重视“有人格魅力”的占23.1%,强调“学术造诣”的有16.5%,选择“有责任感”的16.3%,看重“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的占13.9%,更多学生(30.2%)希望教师具备上述综合素质。

1.4 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建议与期望。对于改善思政课教学,独立学院的学生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期待。调查显示,“除教师素质外,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亟待解决的是”,学生中有33.5%的选择“理论联系实际,解答当前的热点、难点”,26%的选择“加强社会实践环节”,23%的认为是“改革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17.6%的选择“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2 调查后的思考与对策

2.1 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和作用毋庸置疑,独立学院要继续努力做好思政课教学的工作。高校思政课肩负着用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政治鉴别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这样的教学目标不因高等院校层次的不同而异。在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中,思政课的教育作用不可替代。调查中我们发现,学院的绝大部分学生是充分认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和作用的,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思政课的作用和功能没有达到学校和学生预期的水平。因此,全面地了解独立学院思政课的教学现状,发现和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热情,从多个途径谋求问题的改善与解决,继续努力做好思政课教学的工作,是独立学院必然的选择。

2.2 着力抓好思政课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升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来自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式古板单一,很大程度上拉开了师生的距离,拉开了课程与生活的距离,极大的消减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信息纽带,其选择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编写的思政课教材,教育部统编的思政课本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内容过于面面俱到且重复严重。要激活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内在需要,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是我们必作的功课。首先,思政课教学内容在体现科学性的同时,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立足政治性。其次,思政课教学应反映当代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性。第三,思政课教学内容要切合独立学院学生特有的身心特点,突出针对性。新的时代,学生新的需求要求我们摒弃传统的旧式教学,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把丰富的图文影像引入课堂,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在丰富立体的印象中获得知识的深刻理解。针对以往教师一言堂的问题,我们可采用多元互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思政课的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时期 完善核心价值教育 提升思政课教学

我们教研团队结合历年的资料累积继续深入现实,在杭州的多所高校各个年级的学生当中同时展开了全面的调查研究。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与形象

在我们所接触的3.9万人次的学生当中,基本上都毫不犹豫地认为思政课是有用的、甚至是很有用的一门课。但是,也有少数几位同学认为思政课无用――虽然从比例上讲微乎其微,可是管中窥豹,所反映的问题还是很有代表性的。同时我们发现,认为思政课有用的学生当中也有将近一成的学生感觉思政课虽然有用但是用不出来。这很典型,学无以致用。那么学生们又是如何对待“有用的思政课”的呢?学生们实事求是地认为自己和同学们的态度不够认真,甚至很有一种轻视。学生们在探寻原因的时候强调得最多的就是课程设置的重复、内容的反复以及枯燥乏味、落伍脱节、缺少新意又空洞说教等方面。有3.1万人次的学生表示,自己上课的认真程度取决于授课老师的个人魅力和上课技巧;剩余的0.8万人次则表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认真听讲的;而这3.9万人次的学生都认可上课是可以开小差、做小动作的。有兴趣就听,没兴趣就不听,是大家的共识。所以上思政课还可以各忙各的,甚至直接就不去上课,自由主义蔚然成风。在建议方面,有近2万人次的学生建议,上思政课的时候多放放图片多播播视频,因为这样可以大大吸引学生的眼球;有1.2万人次的学生要求老师设置完美的奖惩机制,胡萝卜和大棒轮番上阵,逼迫学生认真上课;余下的0.7万人次学生则以为老师一定要严厉,传道授业解惑之上首先是纪律威严,必要时还要会发飙。基本上这3.9万人次的学生一致认为要搞好思政课教学需要学生、老师、学校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多方协同努力。

综上调研结果:目前,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认识存在着诸多不够理性和客观的评价。结合我们从事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十几年的经历,我们发现学生们普遍认为思政课只是辅课,远不及专业课重要。专业课都是独立的小班上课,思政课却基本上是合成大班上的,教学效果自然逊色多了。同时学生们又极其主观地认为思政课内容枯燥、反复、落伍、说教,在内心都比较排斥上思政课。我们做过一个时间上连续的系列调查,发现一般情况下,思政课的迟到、早退以及缺旷课现象要比专业课来得多,学生们学习的认真程度、活跃程度也不及专业课,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还将思政课课堂当作了休息课、英语课、短信课、娱乐课。相当多的学生来不来上课、课上认不认真完全视任课老师的态度和个人魅力而定,致使高校思政课教师特别心力憔悴。高校思政课的地位尴尬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虽然当时学生们先入为主地不喜欢思政课,但是后来他们感触最深的、最感谢的恰恰却是思政课。所以我们认为破解思政课尴尬难题重点是要扭转正在接受思政课教学的学生的认识和态度。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高校中,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蕴含在思政课教学当中的,有鉴于前面所诉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的种种问题,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未如人意。“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未来总是我们现在的学生的。然而,我们的学生莫名地对敬而远之,普遍缺失远大的理想,价值观出现紊乱,比较急功近利,而创新则流于标新立异。

的指导思想:我们学生都十分明确是作为永远的指导思想的,但是都带有几分不屑。3.9万人次的学生之中近0.5万人次曾经直言不怎么喜欢,没有任何的政治色彩,只是觉得世界变化快而年代久远或者是接受灌输多了嫌烦。这对于我们一贯来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极大的警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我们的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想、抱负;可是说到共同理想,恐怕就没有那么远大了。道理人人懂,行动盼他人问题还是不少的。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的学生都非常爱国,因此忧国忧民。我们曾经就“出国与爱国”展开激烈的辩论,可惜一叶障目,又走上容易偏激的绝径。

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教育可以说是深入人心的,但是也的的确确折射出“知易行难”的问题。大道理大家都知道,小事情都等着别人去做。在我们的调查和访谈中还颇为感慨的是,我们学生的知识面欠宽广、我们学生的知与行存在比较大的落差。

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一如与之紧密相关的思政课教学一样,小问题迭出,未必尽如人意。

三、完善核心价值教育,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

如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完善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又如何通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善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地位以及效果。这部分内容在本课题中是很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们认为首先应该保证学生们人到、心到、头脑到,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们自觉自愿地走进思政课讲堂、快快乐乐地学习思政课内容、认认真真地思考思政课问题。要做到这“三到”,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倾斜、社会舆论的积极引导、校方的大力关注,更加需要借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质与人格魅力以及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展现。

国家政策的倾斜、社会舆论的引导,恐怕已经超出了本课题所涉及的范围。我们重点探讨校方大力关注以及借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质与人格魅力以及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展现等方面的策略措施。

校方的大力关注与支持是相当关键的。我们的学生对于学校的方针政策具有相当的敏感度,他们善于从相关的细枝末节中搜索和猜测校方的具体意思――哪怕他们很可能猜错了事、会错了意。校方不妨酌情限制合班大课的人数上限,当然这个我们还需要经过科学的论证;校方可以适当调整思政课的上课时间,给与一定的自主处置权限;校方可以配合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由思政课教师担纲;甚至有学生建议思政课老师应该在学生考评上拥有“一票否决权”……其实,校方不需要为我们思政课颁布很多的特殊条文,只要有个很好的姿态就可以了。我们曾经开设过精品课教学模式,请相关校领导担当主讲,效果相当不错,也赢得了很好的口碑。校方可以考虑经过改善之后进行推广。

思政课教师在其中起到枢纽的作用。思政课教师特别需要保证教书育人的思想观念、专业知识、教学手法等的与时俱进,合理尊重并适度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我们发现注意授课技巧、增加课堂互动还是很有效的。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考核与奖惩模式的适度调整适当地组织学生开展相关调查研究、进行主题发言或者主题讨论、小讲课等活动,让学生融合进来,从而达到全面完善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目的。我们课题组已经开展多年的小讲课模式和专题讲解模式,从目前来看,是十分成功的。在最近的1.2万人次学生的调查和访谈中,有1.19万人次的学生表示小讲课模式和专题讲解模式对他们帮助很大,强烈建议保留,并给出了多方面的完善意见。

学生,始终是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其教学主体性开发的程度关系到思政课教学的效果以及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进展。学生教学主体性的激发除却校方和老师的努力之外,重点还是在学生本身。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应该尽快调整心态和状态,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独立思维。我们可以感性看问题,甚至于可以率性,但是解决问题终究要回归到理性的港湾之中。我们学生应该尽快学会分析、学会探索、学会交融、学会理解、学会挖潜、学会提炼……

高校的思政课教学要求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并全面研究和阐释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部署,结合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全面、深刻、准确地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现实意义。我们须知思政课在整个思想教育中的地位十分显著,应当谨记思政课的功能,但是在高校教学中又身处尴尬,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估计不宜过高――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着思政课认识上的误区,高校学生心目中思政课的实际地位普遍偏低,甚至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辛勤耕耘还存在某些腹诽乃至不屑。我们认为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尊重包容存异,努力贯彻以人为本,达成社会思想的共识、整合多元价值,从而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和谐互动、共同提升。我们须知思政课教学只有在学生参与的情况下才有效。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不宜采取灌输的方式方法,而应当多多倚重于合理、合适、合宜的疏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使得学生自觉自愿地转变对高校思政课的错误认识和错误态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使得学生自觉自愿地走进高校思政课讲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转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使得学生自觉自愿地探索高校思政课问题。在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的过程中又可以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果与地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不仅是系统梳理了相关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理论研究的完满,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很好地解决我们杭州大专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课堂、进头脑的问题,同时又大大提高了在杭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地位、形象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袁贵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N].人民日报,2008-4-21.

[2]韩振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三观”教育[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