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验室建设特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建材机械;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0-0028-03
1 引言
“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高等学校实验室是学校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开展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的重要场所,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场所,也是知识创新、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推动实验室建设已成为高校高速发展的重中之重[1]。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无论是美国、德国,还是日本,都对实验室的建设不惜投入重金,那么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开展面向21世纪的实验室建设,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
以建材机械为特色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实验室,是盐城工学院依靠教师自我研发、自我设计,与专业制作公司联合加工、安装、调试而建立的全国绝无仅有的重点实验室。为适应专业结构调整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发展的需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适应建材机械工业的发展,必须探索一条自我发展的建设途径。要在建材机械领域逐步形成技术特色和行业优势,成为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实验基地,为科学研究、科技开发以及提高硕士生和本科生培养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2 实验室现状
盐城工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源于20年前的建材机械专业,当时围绕建材机械,开设了破碎机、球磨机相关的动颚应力测试和粉磨及筛分相关实验,以及主要以增强结构感性认识为目的的仿真模型实验。客观上因为建材机械庞大,实验项目投资困难,因而一直把附近建材机械厂与水泥厂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基地。
2004年后,学校加大本专业实验室建设投入,建成控制与两相流实验室,仪器设备投资24.4万元;在2006年底完成粉体、粉磨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投资57.6万元,建成4个专业实验室,分别是:1)过程控制技术实验室,进行过程控制基本量(液位、流量、温度、压力、成份)检测与控制;2)粉体工程实验室,进行粉尘捕集的检测和控制;3)两相流实验室,进行管道流体的流量压力检测与控制;4)新型料层挤压闭路粉磨系统实验室,进行粉磨过程的检测控制。现有情况如表1所示。
目前的实验室占地面积240平方米,可开出实验36个,按原有培养方案基本能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但从整体上看,依然是不全面的、不均衡的。实验教学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从研究分析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在后续的建设中需不断完善。
3 实验室建设[3-6]
3.1 深化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体制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成立以系主任牵头的实验室管理领导小组,在学院行政和实验中心的指导下,依据学校实验室建设规划,制订实验室的具体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调整实验室布局,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根据专业的发展和企业需求,整合实验项目,淘汰过时落后的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发一批实验教学课件,逐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完成实验教学大纲的修订,启动实验、实训指导书的编写及出版,发表实验教学相关的论文;完成年度设备购置计划;选送实验室专职教师外出进修;部分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引导学生将设计作品申报专利,并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自制相关实验教学设备。
3.2 加大实验教学改革力度,全面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根据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科学设置实验项目。按照“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构建工程模式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建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基础性实验教学平台,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自主设计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基于校园网的网络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开设一些随着国家节能环保措施力度加大带来的环境治理的综合性开放性实验项目,如固废资源化利用实验室、工业烟气综合治理测试实验室、废气废水清洁治理与测试实验室、节能环保创新设计实验室,逐步实现所有实验室向学生开放,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3.3 注重效益,建立科学的经费投入机制
仪器设备是发展实验室的砝码,是办学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也是学校实力的标志之一。随着近几年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的增大,如何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投资效益、提高设备利用率,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研究课题。然而,目前随着学校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大,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不高,大型精密仪器设备长时间闲置。如何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对推动高效实验室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实验室根据学校实验室的整体规划和学院建材机械节能环保方向的发展,按照工程模式制定实验室建设方案,建立科学的经费投入机制。建材机械基础实验室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吸引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到学校来共建实验室,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自制实验设备,并注重对购置设备的二次开发。
同时根据与企业合作研发项目需求,新增建材机械产品质量测试手段和检测系统实验室,提升建材机械检验能力和测试水平,为建材装备做好检验测试保障服务,实现与国际先进检验测试技术的接轨,实现检验信息技术、检验资源的共享,更好地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为建材机械行业服务。
3.4 逐步推行实验室开放,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力创新条件
在所有实验室中,选择、扶持一批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对学生有吸引力、基础条件较好的实验室向学生开放,重点做好粉体设备的设计、控制工程基础、产品结构拆装、分离分级设备工程软件实训、机械创新设计等实验室的开放,带动其他有条件的实验室逐步向学生开放,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项目;结合学生第二课堂和学科竞赛活动开展发明、创造、设计与制作;提倡学生自拟实验课题,鼓励学生参与实验探索、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粉磨技术的发展演变中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明白理论知识学习、工厂实际和就业的相互关系及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取得良好的效果。
3.5 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提高实验人员素质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过程装备实验室实验技术和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实验人员的思想觉悟、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分配办法,形成合理定岗、定编制度,确保从编制上满足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的工作需要。对实验人员实行分类管理,鼓励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教师进入实验教学与技术队伍,努力为他们创造业务发展的环境与条件,加大培训力度;通过“调整、培养、引进”的办法,建立一支综合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队伍。
成立“节能环保项目工作组”,节能环保双收工程是环保研发的高端技术,固废资源化利用其实也属节能环保双收,但垃圾的焚烧发电是更直接意义的节能环保双收。项目组拟在与江苏鹏飞集团联合开展的水泥煅烧预分解炉中焚烧垃圾的研发基础上,继续深入进行实验研究,以期得到工艺简化、煅烧质量可稳定受控的垃圾焚烧水泥工艺装备。
4 结束语
以建材机械为特色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实验室按照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为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构建高素质建材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新的实验室结构体系和先进的实验教学平台,扩大实验室开放,强化实验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资源利用率,为学校其他实验室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冯端.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5):1-4.
[2]孟智慧,王昌,贾慧灵.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探讨和实践[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14):76-77.
[3]戴静君,刘录,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2011(39):136-138.
[4]周勇军.“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12):165-169.
[5]叶涛,卢红,吴敬兵.学分制条件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7):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一专多能;成效;展望
0、引言
特色专业建设是教育部“十一五”期间高校质量教育工程的重要内容,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始建于2002年,2009年成为学校特色专业点。经过3年多的建设,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团队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科学研究、实践实习条件、校企合作、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
1、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坚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高综合素质的“一专多能”计算机专门人才。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办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对同类型学校专业建设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特色专业。
2、建设措施
2.1 积极探索“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规范及认证(2006~2010)》的内容,掌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大纲”要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适合本校特色的培养方案。此外,我们还积极调研省内外高校相关专业的办学情况并借鉴他们的办学经验;充分结合地方及广东省信息化产业的现状、发展趋势;走访茂石化等用人单位、召开在校学生座谈会和专业教师教学研讨会等手段,多方位了解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和急需改进之处,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培养的学生不与社会需求脱轨,紧跟时展步伐。
2.2 多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培养模式顺利实施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鼓励教师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选派骨干教师进修培训或攻读博士学位,建立一支能保证学科专业长远发展且职称、学历、年龄、知识结构相对合理和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队伍。注重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形成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带动科研的良好氛围。明确专业教师科研方向,注重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培养,以科研促教学,要求专业教师至少熟练掌握3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培养方案课程模块,逐步建立Java Web应用技术、嵌入式技术、机器人、网络工程和ERP应用系统教学科研团队。
2.3 强化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
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充分利用学校投入的实验室建设经费,及时更新教学仪器设备,优化环境,改善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首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由任课教师列出需要开设的实验项目,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由实验室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然后由系、教研室负责人集体商定,最后经过由本专业副高以上教师集体论证。对于新添置的新型实验设备,及时地组织实验室和专业教师进行设备使用和实验项目的培训,以提高教师实验指导水平,使新设备尽早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学院还积极与茂石化信息中心、茂名市信息中心、茂名市群英网络有限公司以及广东佛山纺织研究所等单位开展校企合作,开创校外实习基地,确保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2.4 抓好课程与教材建设
学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要求编写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和考试大纲等教学文件。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单位学时内的教学信息量。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成为校级精品建设课程的基础上,带动“面向对象原理与Java实践”等以Java语言为线索的网络应用4阶段教学课程建设,从而形成课程建设的良性循环,带动教学质量提高。开展双语教学工作,将专业基础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确定为双语教学课程。通过教研室集体讨论双语教学的方法,编写该双语课程的常用术语中英文对照表、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意见等措施,保证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
2.5 构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
学院整合多方资源,成立科技创新工作室,开放专业实验室,为教师、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提供交流平台,探索并构建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积极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和教师的科研项目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和项目调研活动,先后成立了“Java Web应用技术小组”“云计算技术研究小组”“ERP实际项目开发小组”“足球机器人智能对抗小组”。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和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并给他们提供有力的实验环境保障。
3、建设成效
3.1 构建了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的“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一专多能”培养要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提出“学厉+技能证书”的“1+x”人才培养新模式,合理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基础理论模块和以Java技术为主线的网络应用软件开发、嵌入式系统应用、ERP信息化技术为技能的课程教学模块。根据“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的思路优化课程体系,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应用技能。
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对各模块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精练。以Java深入实践模块课程教学内容为例,我们将该模块的教学分为4个阶段,如表1所示。每个阶段教学内容各有侧重,培养学生具备单机应用、集中式网络应用、分布式网络应用软件开发能力,特色鲜明。
3.2 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在引进人才困难的情况下,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经过不懈的努力,形成了一支以教授、副教授、青年拔尖人才为主体,具有较高学术、教学水平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确保学生“专”的培养。同时,利用寒、暑假选派6名教师到国际知名认证培训机构参加短期技能培训,使部分教师达到H3C认证讲师(HCI)、J2EE与.Net应用程序讲师的水平,确保学生“多能”的培养。
在此基础上,学院初步形成了JavaWeb应用技术、嵌入式技术、ERP应用系统教学科研团队,达到由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带动科研的良性循环。如ERP团队的教师在讲授ERP原理课程时,可以把正在开发ERP的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环节中,带着学生真刀实枪地进行科研项目攻关,提高其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教师和学生也可以把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的ERP原理知识用来指导ERP系统研发,真正形成了产学研知识链的传递。
3.3 课程与教材建设初见成效
几年来,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建成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等3门校级精品建设课程。利用学校2010年、2011年培养计划修订契机,学院多次组织专业教师召开教学研讨会,规范了每门专业课程的侧重点,避免重复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如在主讲“计算机网络导论”时要求侧重介绍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网络体系结构、TCP/IP协议、局域网技术、广域网技术;而在主讲“TCP/IP协议”时,侧重介绍因特网体系结构、IP协议族、TCP协议族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等。
3.4 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几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在进行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培养成效明显。在2010年和2011年,应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整体提升,不少毕业生就业于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知名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2011届毕业生中有5人进入广州某科技有限公司从事Java开发和ERP信息化开发工作,因工作表现突出,该公司给我院2012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20个就业岗位。2年来,我校有5人次获国家奖学金;50多人次通过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获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嵌入式设计师资格。
学科竞赛成绩显著。3人次获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3人次获得全国机器人大赛机器击类项目季军、一等奖;4人次获得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大赛三等奖;3人次获得全国数模竞赛广东赛区三等奖;2人次获全国H3C杯软件技术大赛二等奖。
关键词: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双师团队
特色专业是指具有独特风格的专业。它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师资队伍与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特色,培养的学生具有突出的人文素质与专业能力。特色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陶瓷工艺方向)已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聘请企业专家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学校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任教核心课程,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共同解决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2010年被批准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被确定为省级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2010年,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2012年,特色专业建设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通过近几年的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取得了以下成绩:专业综合实力、社会影响、社会声誉明显得到提升,专业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教学科研能力也明显得到提升;学生整体专业技能水平、综合素质、就业质量明显提升,专业服务社会、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和水平、服务的综合效益也明显得到提升。
一、特色专业建设的路径
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学习有关高职高专教学文件,学习相关职业教育理论,到相关学校进行学习和调研。参与各类教学研究培训,聘请职教专家来校作讲座,并指导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工程。参与各级各类教学研究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开展人才需求和人才规格调研。
树立高职教育的市场观,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做到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树立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观,研究制定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培养人才的质量。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观,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专业培养目标符合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
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确定本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及相应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人才培养规格的合理定位、专业建设及专业发展的合理定位和专业教学内容的合理定位等。
2.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健全校企互动合作机制,多方合作,共育人才,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工学结合方式始终体现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并实施“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一二三课堂相结合、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学生课程作品与企业产品相结合、双师教学团队建设与学生拜师学艺相结合、学生课程作品展评与创作展览相结合。
以本地区或本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3.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总体规划,是办学思想、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具体体现。通过制定体现职业特点的专业质量标准,推进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需要的专业课程建设。将岗位职业能力、职业资格标准、岗位任职要求、素质要求等融入专业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围绕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创设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设置以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面向市场需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重组与整合。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按照核心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陶瓷行业近年来的发展速度极快,出现了很多新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必须将这些新的工艺与技术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注重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鼓励有经验的教师联合企业和行业专家共同编写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目前已经出版《陶瓷原料分析技术》、《陶瓷坯釉料制备技术》、《陶瓷成型技术》、《陶瓷生产检测技术》4本项目式教材,还有《陶瓷烧成技术》、《陶瓷装饰技术》2本教材即将出版。教材贴近生产实际,突出产学研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下一步计划组织编写相关实训教材,同时加强陶瓷专业网络课程与网络资源的建设工作。
4.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及其手段
变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教学方式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活动、共同经历的方式。采用项目化教学,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以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校企之间搭建信息化平台,将企业的资源引入教学,建设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等,作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有效补充,提高教学效果。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参加实践创新活动、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活动。学生获得的成绩可进行学分认定。开设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爱好、兴趣为目的,拓展学生的思维。企业专家报告为学校带来行业最新的资讯,使学生对专业更加充分地了解。
5.改革师资培养机制,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师资队伍是建设特色专业的有力保证。我们根据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与思路,全方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培养为主,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以专职为主,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以“双师”素质为核心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使教学团队的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业务能力突出。要求教师具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与企业联系紧密,努力建设社会服务专家型、教育教学双师型的教学团队。
实施专业带头人“一师一企一项目”、骨干教师“一师一企一岗位”、青年教师“一师一企一案例”制度,通过在企业“完成项目、岗位锻炼、案例收集”等过程,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专项实践能力的培养,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定期举行教师职业技能大赛。鼓励支持教师参与各种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技能鉴定,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参与企业职工培训、技术攻关、技术开发等服务,提高教师的服务能力。
明确兼职教师的管理办法,采用激励措施,调动企业兼职教师的积极性。从生产一线选聘工程技术人员兼课,指导学生实习训练。选聘企业行业技术能手专题介绍企业主要岗位的技术操作和工艺流程。通过校企“互聘互兼”双向交流的团队合作机制,打造一支具有现代职教理念、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提升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服务能力,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
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教师水平评价机制,给优秀教师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6.加强硬件设备投入,大力改善实践教学环境
实践教学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实践条件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得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应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
加强实训基地硬件建设,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专业建设了中央财政实训基地、江苏省级实训基地、江苏省陶瓷材料与工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立了包括原料分析、坯釉料制备、陶瓷成型、陶瓷烧成、陶瓷装饰、陶瓷检测等实训室在内的融“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开发”五位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购置先进的仪器与设备,布置真实的职业工作场景,为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加强实训基地软件建设,增加实训教学课时,配备高水平的专职实训指导人员,全天候开放实践教学场所,设立学生创新项目并提供一定的经费资助。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地方优势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在企业建立教师流动工作站,建立学生实训基地、学生就业基地,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全方位进行校企合作。
陶瓷专业具体实践教学方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感性认识,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实习,了解陶瓷生产的过程,了解陶瓷生产所用设备,了解陶瓷产品的主要功能及其应用。提高学生对陶瓷专业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第二层次为基础实验,独立开设陶瓷原料分析技术、陶瓷成型技术、陶瓷检测技术等实践课程,强化实践操作,熟练运用实验仪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层次是进行综合训练,从工艺和窑炉两个主要途径,开展综合实训项目,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第四层次为强化提高训练,结合企业真实课题,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7.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有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积极探索建立由行业企业代表、专业教师、学生代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专业建设的组织管理。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方法。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动态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加强教学组织管理。
针对不同的课程开发学生学习评估考核标准,注重过程性评估,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强化对实验实训、生产性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部分课程直接由企业考核。定期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听取用人单位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根据反馈意见,不断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每年举办由合作办学企业主管、技术骨干组成的专业教学座谈会,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和调整教学督导办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二、特色专业的建设成效
1.专业综合实力、社会影响、社会声誉明显提升
通过特色专业建设,专业综合实力、社会影响、社会声誉明显提升。本专业为院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无锡市建设示范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示范院重点建设专业等。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江苏省硅酸盐协会理事单位、教育部高职高专材料类教指委分委员单位、全国轻工行指委陶瓷玻璃分指委主任委员单位。拥有江苏省级实训基地、中央财政资助建设实训基地、江苏省陶瓷材料与工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为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2.专业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教学科研能力明显提升
通过特色专业建设,专业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教学科研能力明显提升。教学团队中拥有江苏省教学名师、工艺美术大师和工艺美术名人。先后主持建设了江苏省精品课程、江苏省精品教材、教指委精品课程、无锡市精品课程。编写教材6部。主持江苏省职业教育学会、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等课题8项。发表专业论文60多篇,各类横向课题10多项,申报各类专利60多件。教师大多具有双师型素质和企业工作经历。
3.学生整体专业技能水平、综合素质、就业质量明显提升
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学生整体专业技能水平、综合素质、就业质量明显提升。学生不仅具有胜任企业工作岗位的就业能力,而且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学生交流沟通、团结协作的社会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也得到提升。终身学习的理念、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得到加强。近年,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奖次数增加,学生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也不断增多。
4.专业服务社会、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和水平、服务的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通过特色专业建设,专业服务社会、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和水平、服务的综合效益明显提升。专业教师参与制定了全国陶瓷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主编和参编全国陶瓷职业培训教材,学院被确定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全国陶瓷职业培训基地、江苏省陶瓷行业职工培训基地,积极对外开展技术培训和陶瓷职业技能鉴定;积极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结 语
特色专业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质量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建设过程是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长期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完善配套机制,才能保证特色专业建设的顺利进行,更好地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吕亚君.物流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5).
[2] 桂海进,等.电子商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23).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便捷和多元化,搜索引擎、虚拟社区、门户网站等不断分流着高校图书馆的用户。在这种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突出自身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用户粘性,促进图书馆不断发展。建立特色数据库便是高校图书馆提供主动知识增值服务的一种体现。特色数据库是指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对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处理、储存,并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将特色资源数字化,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信息资源库[1]。特色数据库应根据本馆馆藏特色、地方特色或本校的重点专业,集中各类文献而建立,能充分反映文献馆藏信息资源和数据资源特色的总汇。宁夏大学图书馆依托地域特色和学科特色,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化手段,对现有的回族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有序的整合,构建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回族历史文化数据库的建设,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特色资源的利用价值,为读者提供系统、全面的回族文献信息服务;另一方面,能够借此集中各方力量搜集整理与回族历史文化相关文献,将形式各异、观点鲜明的资源集中于一个平台,形成百家争鸣的格局,促进回族历史研究的不断进步。
2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总体规划
根据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目标,我们应全面搜集各种载体相关信息,将这些相关信息整合规范到一个系统中。建设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的总体规划是:一方面对本馆、本校和兄弟院校的回族历史文化纸本资源进行搜集、开发与整合;另一方面对有关回族历史文化的各种格式的网络文献资源进行挖掘与整合。最终将这些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划分成若干个子库,统一在同一检索平台,在WEB服务器上。可以进行目录检索、分类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实现读者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
3回族历史文化数据库建设前期准备工作
3.1成立专门建设团队
由馆领导牵头组织,成立由回族研究学者、图书情报人员、计算机技术专业人员共同组成的特色库建设团队。总结和借鉴已有建库经验,确定数据库建设内容、软件平台、相关数据规范标准、数据收集范围,对资源采集、资源整理、资源加工、资源入库等工作进行合理分工。
3.2确定信息源与数据收集范围
数据是数据库的核心,数据收集是数据库建设的基础。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收集所有载体的回族文献。关于回族文献,我们秉承以下定义:凡记录、存贮和传播有关回民族知识的一切载体,统称为回族文献,它不仅包括内容具有回族属性的文献,而且涵盖文献作者(主要指著、画、写、刻、译等)具有回族属性的作品,如萨都剌的诗、张承志的小说。此外,回族文献不等同于伊斯兰文献,如《古兰经》的译本,回族学者的汉译本为回族文献,而维吾尔语译本则不为回族文献;同为记述清真寺的文献,广州的怀圣寺属于回族文献,而记载新疆的艾提尕大清真寺就不能称作回族文献[2]。在此数据收集范围的界定基础上确定建库信息源的种类,包括图书、期刊、图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和视频等载体类型;然后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和组织,以确保数据库中文献的含金量。筛选、整理和组织文献的过程是知识管理的过程,这一过程关系到整个数据库的质量,需要在学科专家的建议和指导下,由专业人员和图书馆建库人员共同来完成。
3.3确定数据规范标准
高校特色数据库具有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建设而形成并可供共享等特征。因此,我们在建库过程中应注重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从而建立兼容性强、标准化高的特色数据库。参照CALIS特色数据库建设相关标准,将是一个捷径,如《CALIS资源数字加工与标准》《信息资源名称规范》和《CALIS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命名规范》。CALIS针对数据制作标准制定了相关规则或规范,包括《CALIS描述型元数据规范及其著录规则》《CALIS管理型元数据规范》[3]等,用来统一规范特色库的建库标准和服务功能。其中《CALIS描述型元数据规范及其著录规则》选定了11种规范格式及其著录规则,作为元数据规范格式,包括古籍、舆图、家谱、拓片、地方志、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电子图书、音频资料、网络资源的描述元数据规范及其著录规则。本馆根据实际情况,据此规范制定了图书、学位论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图片、视频六种元数据格式,以图片元数据格式为示例一,见表1。
3.4确定特色库建库软件平台
本馆在建设和中采用通过CALIS二期认证的方正DESI系统作为资源建设和的平台。DESI系统是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所开发的一套数字图书馆制作软件。分为采用C/S模式的信息制作系统、信息资源系统和采用B/S模式的信息系统,此系统可以将各种纸质资源数字化,统一成符合国际标准格式的电子资源,能同时管理文字、图片、多媒体等信息并提供全文检索服务,支持网页的动态,一个程序界面便完全实现了数据加工、审核、,是一个面向内容管理的应用和信息软件。DESI系统具有以下基本功能:(1)纸质文献数字化,并进行图像处理和文字识别;(2)文档格式转换,支持DOC、PDF、PS、JPG、TIF、TXT等格式转换;(3)支持文档的拆分、合并功能;(4)进行元数据标引、分类、目录制作、多媒体链接等深度数据加工;(5)内容加密使之无法随意拷贝、打印、散发;(6)支持电子资源的字段检索、全文检索、全面检索和关联检索;(7)支持网络、光盘,并可进行各种统计;(8)加密入库及安全管理引擎,授权限定范围内的用户下载阅读;(9)提供FAQ、新闻、公告栏论坛等辅助功能;(10)对加工的电子资源添加水印。基于以上功能,DESI系统能够很好地满足我们的建库需求。
4用方正DESI系统建设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
4.1创建数据库
DESI中启动方正DESI客户端,新建资源库。DESI系统内置了27种资源库模板,其中包含《CALIS描述型元数据规范及其著录规则》中规定的11种格式的特色库模板。根据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的需要选择特色库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图片和网络资源等六个模板。每个模板具有不同的字段,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或修改字段信息。对于建好的各个子库还需要进行相关设置,主要包括子库是否需要完成除元数据标引外的数据分类、目录制作和多媒体链接可选工作;是否分配不同人员来完成不同工作;是否数据审核后才能够。数据库框架如图1示:
4.2数据采集
对于本馆收藏的有关回族历史文化的纸质文献资源通过扫描、图像处理、OCR文字识别等手段形成数字化文档,文本以pdf格式保存,图片以tiff格式保存。利用文件上传功能将数字对象转入DESI系统相对应的子库中,最终文本数据转换成方正DESI使用的CEB格式。CEB作为DESI系统的特有格式,是完全高保真的中文电子书格式,其将不同的源文件格式转换成统一格式,并保留了源文件中的字符、字体、版式和色彩的所有信息,该格式对文字图像等进行了压缩,节省了数据存储空间。对于本馆收藏的电子资源和搜集的网络资源,需要进行预处理,使之符合《CALIS文献资源数字加工与标准》:文本格式的数字对象为pdf格式;图像格式的数字对象为jpg格式或者tiff格式;视频资源建议采用Mpeg或AVI(MPEG4)保存。在收集这类资源的过程中,利用Excel或access等软件将各类型资源的元数据根据定义好的规范收集整理,利用DESI系统的资源导入导出功能批量将元数据和数字对象导入系统相对应的子库中。
4.3资源加工
入库的记录要经过数据加工,才能最终到网上。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的数据加工过程主要包括元数据标引、数据分类和数据审核3个方面的内容。
4.3.1元数据标引
元数据标引是对文档元数据进行标引的工作。元数据标引是数据加工阶段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标引的准确、详细程度也直接决定数据库的质量。在此环节中,直接从原文中拖选需要的内容,操作简单,对于无法拖选内容的资源也可以直接输入。如果利用系统资源导入导出功能入库的资源,元数据信息只要保证在入库时已经完整准确,就不再需要手工标引程序。在特色数据库建设中,数字化对象的标引和分类工作量通常很大,可将这些标引工作分配给不同的工作人员,多人并行工作。
4.3.2数据分类
数据分类是将相关资料分到某种分类法的某一种类目之中。DESI系统在分类模块中预制了标准的中图法分类体系,同时也允许用户自定义分类体系。用户可根据自身需要创建相应的导航树结构,将库中的记录进行分类,以方便数据的管理和访问。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采用学科导航分类法来进行数据的分类管理。
4.3.3数据审核
在具体的建库过程中,我们设定数据审核,检查元数据标引和文件是否准确无误,分类是否合理。对于元数据标引、分类信息准确无误的任务标记为“任务正确”,只有“任务正确”后才能审核通过,对于有错误的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的错误类型进行分类标记,如元数据标引错误、文件错误、分类错误。对于审核有错误的任务,在弹出的“错误信息”对话框中输入错误原因,以待进一步的修改。数据审核是数据库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对建立数据库起到了质量保障作用。
4.4资源
数据处理完毕后就可以到数字资源平台上,供广大读者查询、检索、借阅、下载;供管理员进行推荐、上架下架等操作。在DESI系统中时有三个选项可供选择:一是仅元数据,只一个任务的元数据,而不会其他相关的数字对象文件;二是覆盖,遇到重复的资源,自由选择是否需要覆盖已经的资源的元数据和相关文件;三是时资源文件加密,对要资源的数字对象ceb文件进行加密,加密后的ceb文件在读者下载到本地后不能拷贝到其他电脑。为使后的资源文件更加安全,我们选择“时加密资源文件”,遇到重复的资源,选择更新资源的元数据和相关文件。在过程中会有进度条显示情况,在结束后会生成日志文件,以txt格式保存。txt文档中展示了过程中是否有失败的情况,若任务都成功就代表完成了资源。若有失败的任务则根据文档中提示查找失败原因,方便修改后再次。资源成功后,用户便可以根据权限在数字资源平台访问回族历史文化资源库。目前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的是IP限制的方式来控制用户权限,只有校内用户才可以访问本资源库,全面开放共享将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
5结语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学术论坛;特色活动
0 引言
研究生学术论坛通常是以广大研究生为受众对象,以论坛报告为主体内容,以特色活动为支撑,以拓宽科研学术视野,激发学术热情,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术交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综合性学术交流活动。虽然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各高校的主责单位、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等方面不尽相同,但是由于其在活跃校园学术氛围、加强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正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学术论坛基本情况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学术论坛,由研究生院主办,校团委承办,研究生会协办,每学年举办一届。论坛采用总论坛、分论坛与学术论坛特色活动相结合的形式。由各学院承办分论坛,学校统一组织总论坛,研究生会协同开展各类特色活动。论文来源涵盖了各学科门类,参与学生包括各专业年级的研究生、博士生。
研究生学术论坛目前设有8个门类的特色活动,包括前沿讲座、有奖问答、我来讲座、职属于你、帮帮问、Eyes on world(看世界)、周末文化交流沙龙、实用软件技术讲座等。2012-2013学年度研究生学术论坛共收到投稿488篇,举办总论坛主题报告1场,分论坛主题报告6场,学术论坛特色活动16场次,参与研究生超过4000人次。
2 研究生学术论坛特色活动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广大研究生和教师对研究生学术论坛的意见和建议,丰富和完善特色活动建设,面向全校12个学院和研究生院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其中教师问卷400份、学生问卷6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为875份,回收率为87.5%,其中学生调查问卷有效问卷560 份,回收率为94.4%;教师调查有效问卷288份,回收率为89.4%。
2.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对于学生问卷的调查包括五个方面,分别为学生参与程度及参与目的,对活动存在问题的反馈,对活动覆盖范围、形式的偏好,自身收获与活动收效的评价以及对未来创新方向、方式等问题的愿景。
图1 学生对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的参与程度及参与目的反馈
结果显示,研究生参与学术论坛的主要目的是把它当作练手的平台,提升自我能力、通过发文章获得成就感以及结识和结交更多的热爱学术的同学。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参与学术论坛可以获得奖金。导师的鼓励和辅导员的动员对研究生参与论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图1)。
图2 学生对研究生学术论坛特色活动存在问题的反馈
同学们普遍认为参与机会有限,希望可以拓展参与的渠道,同时也有同学认为特色活动的内容还可以多样化,形式上存在着不够新颖还可以创新的问题(图2)。
图3 学生对研究生学术论坛覆盖范围的倾向
参与调查的研究生中有67%选择了覆盖面广的大型学习交流,25%的受访对象选择了小范围的小型交流学习,8%的参与调查学生倾向于分配名额,强制集体参与(图3)。
图4 学生对研究生学术论坛特色活动类型的倾向
对于研究生希望举办哪类特色活动,参与问卷调查的研究生较多地选择了科技类和软件类,占到调查人数的52%,部分学生选择了音乐类和摄影类,占30%,其他需求较少(图4)。
图5 学生对参与学术论坛特色活动的偏好
对于参加学术论坛特色活动的偏好,调查显示研究生对实用软件技术讲座、就业经验讲座、素质拓展类活动和辩论知识讲座等活动参与积极性比较高。(图5)。
综合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和主观题目反馈意见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参与动机来看,研究生主要是为了提升学术水平、提高个人能力。研究生参与积极性比较高。
2)特色活动存在形式不够新颖,内容不够丰富的问题。从规模上看,研究生更倾向于大型的学术交流活动,拓展参与渠道、增加参与机会。
3)研究生喜欢参与的活动类别呈现多元化。技术类、应用软件类,体育健身、计算机类相对集中,文学艺术类、历史哲学类、外语类活动均有需求。建议开展沙龙座谈会、口才表达训练、科研经验交流、学术文献检索、学术人生讲座等多种形式的特色活动。
4)从特色活动的发展愿景来看,研究生希望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为激发学生学术创新的热情提供多样的条件。
5)研究生希望提升论坛的学术价值,拓宽交流领域,灵活设置各项特色活动,将论坛与课程结合等。
3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教师问卷调查包括对学术论坛的评价、对学术论坛成功举办的影响因素、对学生素质的考量、对特色活动举办效果的评估以及对学术论坛的建议与意见等五个方面。
多数受访教师均认为研究生学术论坛对学生的意义重大,对学术和工作有益处,占调查人数的71%;在学术论坛对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及科研课题的意义上,多数教师持观望态度,占调查人数的67%(图6(a)、图6(b))。
(a)教师评价研究生学术论坛举办对学生影响评价
(b)教师评价研究生学术论坛举办对实验室科研影响
图6
对研究生学术论坛成功举办的关键因素认识中,教师将学生的参与程度、录用的论文学术水平和学者专家的参与程度列为了影响因素的前三位(图7)。
图7 教师对学术论坛成败关键因素的认识
针对研究生学生素质的考量,教师认为学生在学术热忱、自学能力和情绪管理方面比较缺乏,希望研究生学术论坛在这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图8)。
图8 教师对研究生欠缺素质的认识
关于研究生学术论坛的特色活动举办效果的评价中,教师更倾向于“我来讲座”,就业经验讲座和文化讲座(图9)。
图9 教师对学术论坛特色活动效果的评估
综合问卷调查分析及教师在问卷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研究生学术论坛对学生培养意义重大,对导师研培养究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研究生仍存在学术热忱欠佳、自学能力差、情绪控制能力和沟通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
3)教师对学术论坛的评价较高,希望加强学术前瞻性;
4)部分教师认为目前研究生学术论坛的活动组织上行政干预程度高,应当减少硬性组织安排,注重调动学生的学术热忱和参与的积极性,增强自由的学术气息;
5)教师建议研究生学术论坛的活动从时间安排上应更加灵活有序;
6)学术论坛应注重评比的竞争性与过程的学习性,更重视学生在学术论坛参与中的收获。
4 其他高校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的成功经验
4.1 西安交通大学“创源”科技学术论坛
西安交通大学“创源”科技学术论坛2006年创办,初期采用确定主题,集中举办,形式上为“主会场+分会场”的模式。2009年“创源”科技学术论坛重新整合资源,改为按照参与者和主讲人身份划分论坛的模式,建立了学术大师系列、优秀学生系列、杰出校友系列、卓越团队系列、知名企业系列五大论坛活动。论坛实现了从仅有本校师生参与,到诸多知名人士、企业家、杰出校友参加,影响力显著扩大的跨越。
4.2 吉林农业大学以大型学术性社团建设推动研究生学术活动
吉林农业大学通过加强大型学术性社团建设,推动研究生学术活动开展。以学术自由社为例,它是学生自由组织的学术性探讨组织,秉承学术自由的理念,在相对自由的学习氛围中,通过学术讨论、学术讲座、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开展研究生学术活动,扩宽知识视野与提高学术研究能力,收到了良好效果。
吉林农业大学依托学校专业特色,将学术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组织研究生开展深入农村的下乡调研,承办农村创业论坛,参加爱心宣传晚会等实践活动,将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相联系,极大地调动了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研究生的学术研究热情与动手实践能力。
5 研究生学术论坛特色活动建设的思考
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生学术论坛对于研究生培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生参与积极性较高,教师认可度较好,但同时存在着论坛模式单一,特色活动不够丰富,活动开展中硬性组织安排,行政干预较多,学术层次水平不高,联系实践不够,对研究生能力培养锻炼不足等诸多问题。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论坛的实践经验,在吸收借鉴部分高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加强研究生学术论坛特色活动建设方面,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升和改进。
5.1 树立“学生为本、开放自由”的学术培养理念
研究生学术论坛应当充分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加强调查研究,以研究生的需求为导向组织和开展相关活动,注重保护研究生的参与积极性,调动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研究生参与到特色活动的设计、策划、组织和执行的各个环节。
在特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上,应该树立“开放自由”的理念,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可以更多地引入研究生自选主题、自讲自评,分享交流等活动形式,进一步满足研究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提供更加开放自由的空间和条件。同时,完善激励机制,降低研究生参与活动的功利性。
5.2 提升论坛学术层次水平,注重研究生软实力的培养
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学术论坛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中学术水平的高低,专家导师的参与程度都起到关键作用。提高论坛的学术层次水平对于提升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生学术论坛应不断完善机制,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导师、企业家和杰出校友广泛参与,提高论坛的论文、讲座和相关活动的规格,增强论坛的学术性、权威性和影响力。
另一方面,研究生和教师均希望通过研究生学术论坛加强研究生在学术热忱、自学能力、实用技能、交流表达、沟通协作等软实力的培养。在特色活动建设中,应将对研究生软实力的培养和锻炼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活动设计和组织中,可以借鉴吉林农业大学依托学专业特色,将学术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经验,深入企业一线,开展调研、现场实践等丰富的实践活动,提升研究生理论应用和动手实践能力。策划各类可以广泛参与,体验成长的特色活动,使研究生在活动中充实丰富自己,提高综合素质。
5.3 创新学术论坛模式,丰富特色活动内容
调查中,研究生和教师均希望研究生学术论坛特色活动的时间能够更加灵活,内容更加丰富,领域不断拓宽。单纯的集中举办,“总论坛+分论坛”的论坛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多样化需求。
在特色活动的建设中,活动规模上可以大型的学术报告、讲座为主体,以小规模的支撑活动为补充;时间跨度上可以贯穿整个年度,大型活动集中举办,小型活动分散举办;活动形式上可以进一步丰富,报告讲座、分享交流、实践体验、素质拓展等研究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都可以纳入其中;活动内容上,可以借鉴西安交通大学的经验,按照一定的类别和层次进行划分,形成活动体系,突出论坛的品牌效应。
5.4 鼓励发展学术类社团,实现与学术论坛特色活动互补共进
吉林农业大学的经验表明,研究生学术类社团的良性发展对活跃学术氛围,调动研究生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生学术论坛特色活动建设可以和学术类社团紧密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让学术类社团在研究生学术论坛中承办相关活动,以社团的组织形式带动研究生参与其中,形成特色活动与社团活动的有机整合,将更加有利于调动参与积极性,满足研究生的个性化需求,提升活动效果和满意度。
研究生学术论坛是活跃校园学术氛围、加强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不断加强研究生学术论坛特色活动建设,梳理建设理念,明确建设目标,创新活动模式,丰富活动内容是论坛能够良性发展,高效运行,创出品牌,实现培养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高洁,王斌,王琦.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创新研究生培养方式:积极推进研究生论坛的可持续发展[J].成才之路,2009(26).
[2]杨斌.创建高校学术型社团的价值启示:以吉林农业大学学术自由社为例[J].社会学研究,2010,04,总第2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