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验室管理的目标

实验室管理的目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验室管理的目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验室管理的目标

实验室管理的目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目标管理理论;《管理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221-02

《管理学》是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在整个理论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基于《管理学》课程的重要性,国内的很多学者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但是,这些论文普遍是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探讨,比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和角色扮演法,研究如何提高《管理学》课程实践性的问题[1-3]。本文认为,《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性固然重要,但是其理论性同样不可忽视,扎实的理论功底是进行有效实践的基础。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思考运用目标管理(MBO)理论,将《管理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研究,以此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目标管理理论

目标管理(MBO)理论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1954年提出的,具体来讲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1)组织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管理者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以此来保证总目标的实现;2)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是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统一起来制订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责任,并将此项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贡献的准则;3)每个管理者或被管理者的分目标就是组织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是其对组织总目标的贡献;4)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是依据设定的目标实行自我管理,他们以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5)管理者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4]。德鲁克教授针对企业管理问题提出上述设想,将此种思想运用到教学过程,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究其根本,应该是在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制订教学过程的总目标,并将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使得每个学生明确自身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同时,采取合理的考核和奖惩办法对其进行有效激励。

该思想在世界范围内风靡一时,也被很多学者应用到高校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但是这些研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目标的制定缺少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所以还是被动式的教学;2)目标的分解不够细致,并没有使每一个学生明确自己的定位和任务,所以实际上还是“一刀切”的教学;3)没有涉及考核和奖惩办法的分析,实际上这是目标管理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希望能够运用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对《管理学》的教学模式进行重新思考,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当前《管理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学任务能够如期完成,学生亦能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配合教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总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1.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的关系处理。这是《管理学》教学的两大任务,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不足,而实践操作的实效性又不是很好。如何将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合理组合,这是本文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实践操作具有一定的兴趣,在理论部分基本上是填鸭式的教学。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借鉴目标管理的思想,让学生参与目标的分解和制订,使其找准定位、明确任务,提高参与热情。

3.传统的考核方法不利于做到因材施教。一般的考核办法是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照一定的权重比例相加所得,而通常情况下平时成绩由学生的作业情况来衡量。本文希望能够对考核办法进行改革,实现因材施教。

三、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使用目标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本文是对于近年来从事《管理学》教学工作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原因如下:

1.目标管理理论的重点是对目标的深刻认识,在具体的研究中,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可考核性和挑战性。在本文的研究中,目标的层次性体现为在整体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又可以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大模块,这两大模块又由每个学生更为具体的目标构成;目标的多样性体现为每个教学班由于专业不同,教学目标会有所差别,每个学生由于自身情况的差别,其目标也会存在差异,比如计划考研的同学可能更加注重理论的学习,而打算工作的同学可能更偏向于实践操作;目标的可考核性体现为教学效果的测评,这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考试考查和课后沟通得以实现;而目标的挑战性是指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结果,而本课程无论是教还是学都能体现这一点。所以目标管理理论在《管理学》教学模式思考中的应用应该是可行的。

2.本文是基于《管理学》课程中较为重要的基本理论开展研究。目标管理理论本身就是《管理学》课程中的一个重点理论;本文认为提出每个学生根据情况的差别确立不同的目标,是基于行为科学理论的观点,重视在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合理的考核和评价体系的确立是基于期望理论提出的,正确处理努力、绩效和奖赏之间的关系。所以,学生在学习并掌握这些理论以后,会对课程教学模式的开展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四、目标管理理论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更多的是教师对教学过程单方面的探索和思考。实际上,学生的参与对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基于这个出发点,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选择目标管理理论(MBO)作为切入点,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探讨。

目标的制订是目标管理的首要问题。在遵循课程总体目标的基础上,每个学生从具体情况出发,制订本课程学习的具体计划和目标,然后通过师生的具体交流,完善目标。其中,总体目标就是希望通过运用目标管理理论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能够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能取得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基于目标管理理论,需要将目标进行具体分解:

具体来说,在第二层次,理论学习主要是教师讲授教材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管理学的经典理论、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在文献研读部分,主要给学生介绍经典文献,要求学生进行研读并探讨收获和感想,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管理学的经典思想;案例分析主要是让学生学习知名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经典案例,其目的是做到课本知识的合理使用;团队练习部分,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愿组合,将教学班分为若干小组,学生可以选择具体的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搜集资料,在此基础上,提交调查报告并进行汇报,其目的是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第三层次学生具体目标的确定中,学生必须同时参与理论学习、文献研读、案例分析和团队练习四部分的工作,其中理论学习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而剩余的三个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所侧重。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和学生交流,让其明确本理论学习、文献研读、案例分析和团队练习这四个分目标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师的要求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计划方案保质保量地完成每项目标。然后借鉴采取360度反馈法,由教师、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力争做到更客观、更全面。评价的办法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理论学习的考核是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第二,平时成绩由文献研读、案例分析和团队练习三部分组成,学生按照50%、30%、20%的比例进行自主选择,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对案例分析较为感兴趣,那就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这一部分的工作上,在进行考核的适合选择50%这个较大的权重,而文献研读和团队练习的考核则分别给予30%的比例,这会在最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充分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骆仁林.案例教学法在高校《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运用[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7,(4):94-95.

[2]梁娟娟,王淑芬.基于行为导向的情境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1,7(3):76-78.

实验室管理的目标范文第2篇

实践

摘要: 本文从领导重视,创设氛围;确定目标,完善制度;教研组长的培养;加强目标监控;做好考评工作五个方面陈述了为什么要实施教研组目标管理及学校教研组目标管理的具体做法。教研组是学校管理和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打造名师工程,立名校,提高教师和学生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教研组工作。那么,学校该如何加强教研组管理呢?我校以目标管理为突破口进行了探索。

一、领导重视,创设氛围

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对教研组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关系到教研组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问题。学校选拔行政人员应考虑到学科比例,力争每一教研组都有领导挂钩,把教研组管理纳入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成立教科处,形成校长——教学副校长——教科处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师的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管理人员职责,加强对教研组工作的管理。为了搞好教研,加强教研组与年级组的结合,我校要求年级组长不能局限于抓班级管理,要学会抓教学教研工作。为此,学校积极引进课题,并让年级组长担任课题组组长,年级组长对各学科教师比较熟悉,横向联系较多,能总体把握综合进程,年级组长重在指导备课组落实课题,教研组长从纵向指导备课组,重在分析现状,探讨教法,研究课题,改进手段,确定策略。年级组、教研组以备课组为结合点,相辅相成,构成对教研课题的立体管理网络。通过这些措施,加强了对教研组的管理,创设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二、确定目标,完善制度

教研组工作目标是教研组为完成教研任务,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本校实际出发所确定的教研组工作的质量规格标准。是教研组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研组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控制作用,是检查和评价教研组工作效果的依据。实施目标管理,要求领导要率先转变观念,了解领先的教研要求,制定出适合本校的教研组工作目标。我校地处贫困地区,在“科研兴校,把我校办成教师进修学校”的总目标下,结合实际,拟定了包括教研活动过程、教研活动质量、教师培训、学习反思、教研成果、课题研究、教研组档案等15个内容的教研组工作目标,这些目标,体现了把我校建成什么样的学校。要实现这些目标,单靠说是不行的,要靠制度建设来保证。科学的目标和制度能使教研组工作规范化,能把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转变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有效提高教研组管理的效率。为此,我校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其中主要的是岗位责任制、教师学习制度、课题管理制、考核制、津贴发放制。如行政岗位责任制中规定了参与教研活动的程度,听课节数,科研要求;教师学习制度规定了教师学习反思的方向,案例篇数;课题管理制中规定科研成果与教师评优晋级联系,津贴发放制中规定了教研工作与津贴分配挂钩等。这些制度从不同的角度保证了教研组工作目标的实施,保证了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教研组长的培养

教育管理的人本原理认为:“人是管理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教研组长是教研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实践者。教研活动的活力,教研组工作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组长的工作能力。一个优秀的教研组长就是学校的一面旗帜,能团结教师激活本学科的教研活动,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要重视对教研组长的培养。领导一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与他们做知心朋友,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鼓励他们进行理论学习,了解外地教研工作经验,创造机会让他们与外校进行交流,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素养和教研管理能力;二要让他们参与教研组工作目标的制定,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样,他们会有认可感和成就感,就会积极主动的进行工作搞好教研;三要支持他们的工作,经常与他们交换意见或组织组长交流会,肯定他们的成绩,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尽力满足他们提出的合理要求;四要指导他们协调好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必要时主动帮他们承担责任,帮助他们做一些难度较大的工作;五要放权,让他们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一定的自主权,教师考核、经费使用、备课组长人选等让他们放手去做,不要怕他们做不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才会尽快成熟;六要适当给一定的津贴,责、权、利相结合,他们才有做好教研工作的信心和热情。

四、加强目标监控

学校对教研组目标管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监控过程。为了实现预定目标,要不断加强对教研组活动的过程监控,通过监控来交换各种情况,总结成功的管理经验,及时发现教研组工作与目标的偏差予以纠正。具体做法是:1、通过学生问卷或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了解教师的教学,辐射出教研组工作目标的质量;2、领导深入课堂听课,直接了解教师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分析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把信息反馈给教研组长,掌握目标管理的第一手资料;3、有选择地随机参加教研组活动,在与教师的研讨过程中了解教研活动的准备情况,通过评议有机地把目标渗透到平时的教研活动之中,同时也可传递新的教育思想和教改信息,让教师在活动中进行学习;4、通过与教师谈话,了解目标的落实情况,并收集教师对目标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对普遍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修改目标,让目标在实践中不断完善;5、定期召开组长总结会,各组对开展的工作进行总结交流,同时上报材料,查目标落实情况,从中提炼出一些有价值的经验,鼓励教师写成文章投稿,组织全校性专题讲座,在监控的过程中提高教研组活动的积极性。

五、做好考评工作

实验室管理的目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建设项目;目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4-0041-03

传统的项目管理学理论认为,建设项目管理目标包括投资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而现代项目管理理论认为,项目管理应满足或超越项目有关各方对项目的要求与期望。现代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要求建设项目管理目标应充分重视利益相关者分析。国际上,利益相关者分析已经成为世界银行进行项目研究的一种重要工具。1993年世界银行、亚洲发展银行对贷款项目的评价指南中明确要求项目决策时必须进行利益相关者分析。我国在2001年,国家计委正式发文推荐使用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中也提出了投资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可见,利益相关者整体满意度已经日益受到重视,成为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这对建设项目管理目标及实现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建设项目利益相关者的识别

弗里曼在《战略性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方法》一书中把利益相关者定义为:“任何能够影响或者被组织目标所影响的团体或个人。”弗里曼关于利益相关者的定义虽然概括得很全面,但如果实证研究将所有利益相关者放在同一层面进行整体研究就很难进行,因此,有必要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细分以实施不同的管理策略,有针对性地运用组织资源去应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关于利益相关者的识别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本文结合Ckarknam(1992)提出的“是否存在交易合同关系”和Clarksen(1995)提出的“与企业联系的紧密程度”两种分类标准,对建设项目利益相关者进行细分,将建设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分成三类(如图-1)。

主要利益相关者。主要利益相关者与建设项目有正式契约关系,包括投资方、设计方、施工方、用户方、咨询机构、材料及设备供应方、信贷机构等。他们与建设项目关系紧密,对项目的关键问题如造价、工期、质量起主要作用。他们之间既相互合作又彼此转嫁风险,共同对项目的目标和结果施加影响。

次要利益相关者。次要利益相关者与建设项目虽然没有正式契约关系,但是有隐性契约关系,包括政府、项目所在社区、环境保护部门、教育医疗机构、交通部门等众多的利益相关者。项目在满足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后还要考虑次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潜在利益相关者。潜在利益相关者主要指受建设项目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影响的其它主体,他们不需为建设项目带来的收益支付费用,也不能因项目带来的损失而得到赔偿。对于这些潜在利益相关者,应通过建设项目管理使项目多一些外部经济性,少产生一些外部不经济性。

必须指出,这些项目利益相关者对项目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项目的运行,利益相关者对项目的支持水平是动态发展的,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和理念的变化,利益相关者的范围会发生变化,利益相关者对项目的关注度也会发生变化。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建设项目管理目标的转变

(一)传统建设项目管理目标的缺陷

首先,传统建设项目管理目标忽视了利益相关者对建设项目的期望。传统的项目管理理论认为,建设项目管理目标包括投资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只要实现了“三大控制”目标,建设项目管理的目标就实现了。这种理论是片面的,比如一个建设项目实现了“三大控制”,但是作为利益相关者之一的使用者对其功能不满意,那么这个项目就不能界定为一个成功的项目。反过来,如果一个项目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即使是投资超标、进度落后,也不能评定为是一个失败的项目。典型的实例就是悉尼歌剧院项目。在悉尼歌剧院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费用超支和进度落后的问题,若以“三大控制”作为项目管理的目标,显然是失败的,但是悉尼歌剧院项目落成后成了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成为澳大利亚公民的自豪,从这个角度讲,它又是成功的。

其次,以“三大控制”作为建设项目管理目标不能适应现代项目管理发展的要求。项目管理经历了从传统项目管理主导模式向现代项目管理主导模式的转变,最终形成了现代项目管理作为主导模式的范式转换。现代项目管理不但突破了工期、造价和质量的局限,还建立了项目集成管理、范围管理、风险管理、成本管理、时间管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和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完整体系。“三大控制”把建设项目管理目标局限在项目施工阶段是不全面、不科学的,会严重影响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和建设项目利益相关者整体满意度。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建设项目管理目标的转变

现代项目管理理论认为,开展项目管理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满足或超越项目有关各方对项目的需求与期望”。每个利益相关者对项目的要求和期望是不同的,业主方的主要期望是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收益;施工方的主要期望是以最小的工程成本获得最大工程利润;材料供应商的主要期望是获得更多的销售收入;项目所在社区的主要期望是对社区建设带来正面影响;政府部门的主要期望是提高社会福利、扩大就业等。这些期望有的是相互促进的,有的是相互博弈的。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建设项目管理应努力使这些不同的要求和期望很好的得以实现,最大限度的满足和超越全体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期望,实现项目价值的最大化、合作成本的最小化和利益相关者利益分配的合理化。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项目管理目标实现的途径

(一)运用价值管理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目标体系,追求项目价值最大化

价值管理(VM)是系统化、专业化的研究过程,是对价值分析(VA)和价值工程(VE)的拓展与延伸。通过价值管理,平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提高建设项目价值,进而满足项目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建设项目目标构建的过程就是将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项目建设功能对应映射至项目建设目标体系的过程。从对象选择、功能分析、功能评价到方案创造、方案评价,均以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为依据,最终通过功能分析和功能评价确定功能目标,使之完全符合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以达到项目价值的最大化。运用价值管理(VM)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目标体系路径如图-2所示。

(二)通过全过程造价管理促进利益相关者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实现合作成本最小化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一种基于高度信任,伙伴成员间共享

竞争优势和利益的长期性、战略性的协同发展关系,它能对外界产生独立和重大的影响,并为合作各方带来深远的意义。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建设项目目标的实现,要求建设项目利益相关者(尤其是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战略伙伴关系。战略伙伴关系的形成需要建立几种关键机制。

1.通过全过程造价管理建立建设项目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机制。合作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共求发展的基础上。博弈论中囚徒的困境说明缺乏相互信任就不能建立合作关系,而信任的基础是信息的平等。建设项目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由于从事的工作内容不同,专业不同、对市场情况的掌握水平不同,彼此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为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需要平衡利益相关者间的信息。通过全过程造价管理,造价咨询机构作为建设项目造价数据的收集者、加工者和提供者,利益相关者可以借助造价咨询机构提供的信息弥补自身信息的劣势,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图-3、图-4比较了全过程造价管理前后信息流通的区别),能让利益相关者之间保持有效畅通的信息沟通,减少相互猜忌与风险转嫁行为,进而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形成战略伙伴关系。

2.通过全过程造价管理建立建设项目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沟通机制。项目管理就是关系管理过程,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协调和实现的过程。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咨询方虽然也是利益相关者之一,但是咨询方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特殊。因为从合同关系看,咨询方不仅为业主——设计——施工这一纵向的关系提供决策支持,同时由于它的中立性和专业性,又可以为多方横向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专业方面的服务,比如政府、信用机构等,但是它们在建设项目管理的合作伙伴中与大家同样是平等的。利益相关者可以通过咨询方提供的服务直接或间接参与项目决策、管理和实施,从而提高合同关系主体间以及非合同关系主体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有效的协调与沟通是战略伙伴关系形成的重要条件。

3.通过全过程造价管理为建设项目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科学支持。建设项目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受契约的作用,服务于同一项目,但他们之间往往是由独立合同构成的交易关系。比如业主单独与设计方签定设计合同,又单独与施工方签订施工合同,施工方单独与材料供应方签订采购合同等。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沟通渠道,比如设计方关注的是业主的需求和功能设计,对设备、材料的前沿发展缺乏了解;设备、材料供应商为推广新产品,必需花费巨额的宣传费用甚至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实现;施工方以按图施工为根本,不关心建筑产品在施工阶段的改进,使利益相关者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这些损害有些必须在项目后期花费时间、资源去弥补,有些则无法逆转。建设项目众多利益相关者之间既有共同利益又存在相互冲突。当各方利益没有协调一致时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可能为相互转嫁风险、争夺利益而明争暗斗,这种由于组织间的对抗、沟通障碍以及不同思想文化的冲突对建设项目管理是极为不利的。全过程造价管理中,造价工程师为项目决策提供支持,他们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评价各种行动方案,提高建筑产品价值。比如他们可以在决策时提供价值分析、财务分析,提高决策者决策的科学性;在设计阶段为材料与设备的选型提出意见和建议,使设计紧跟市场前沿,还可为限额设计提供必要的支持;在施工阶段及时审查和评价工程变更对项目价值带来的影响。这些都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消除无效资源消耗,提高建筑产品价值。

实验室管理的目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组织管理;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0 前言

国内计算机类和经管类部分涉及信息管理的专业均开设了《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课程。而按我国学科分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专业归属管理类,这些专业是以经济、管理理论为基础的,在这些专业的计算机、数据库等技术类课程的课程设计中不仅要在技术上覆盖本课程要求的知识点,把握课程体系主脉,而且还强调以管理和经济等理论为基础,以及强调对国家制定的行业信息标准的正确理解和应用。因此,经管类专业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应在满足组织管理目标和信息需求的前提下,以国家信息标准规范为设计依据来指导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

1 问题的提出

1.1 国内外同类工作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国内各高等院校经管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对此实践环节的教学大多是参照工科院系的做法实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重技术轻经管,忽略对组织的经济和管理内容的渗透

经管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往往参照工科相关专业的做法,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以覆盖课程知识、展现数据库设计过程并通过此过程使学生掌握数据库设计和实施的设计过程和方法为目的,侧重于技术实现和细节,而忽略组织的经济、管理过程对信息的需求和规范。

(2)以巩固理论为主,缺乏课程间的关联和应用拓展

《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一直以来固守完成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巩固,放大课程作业量,将知识点串联后自成一体为宗旨,缺乏在专业层面上,把相关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和计算机语言等)关联起来的综合应用。

(3)以虚构项目为主,缺乏对企业信息需求的更准确把握

教学过程采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环节, 由指导教师为学生提出一个基于数据库的软件开发项目, 以项目贯穿于整个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的始终, 整个教学过程由项目中的任务来驱动。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 所采用的项目大多是 "模拟式"项目,而"模拟式"项目不是实际工程所需要的项目, 一般由指导教师给出虚构的项目名称,按功能需求或要求进行模块划分等, 然后让学生模拟其功能进行开发。 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即是常用于设计的题目,而对其内容是否符合实际应用则考虑较少。

(4)不完全符合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

在这种虚构的"模拟式"项目的驱动下, 虽然学生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得到了一定训练, 但并不完全符合经管类专业"培养具有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理论、方法,能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管理和规划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2 解决方案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以组织管理为目标的经管类专业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应采用以下解决方案。

2.1修正课程设计指导思想

重新研究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指导思想、要求和目标,在覆盖课程知识点前提下,修订出适合经管类专业的《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指导书。充分利用学校实践教学、教学合作单位和老师科研项目,实现从"假、大、空"设计方式向符合实际应用型设计的转变,真正做到结合组织管理目标和信息规范进行数据库设计,将技术与管理并重的思想落到实处。

2.2增加实地调查环节

要抓好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增加实地调查,可用资源除了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单位外,还可以通过学校设备供应商、外协加工制造厂等单位部门。通过采取多层次的合作,为学生短期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让学生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 了解企业信息系统的实际构成、运作特点和所起的作用,了解实际业务流程和信息需求,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实用技能。对企业常规信息系统(如人事管理、资产管理、进销存系统、网上商店等)进行实地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并作为下一步数据库课程设计的依据, 以切实解决企业经济、管理目标融入数据库设计过程的问题。

2.3引入行业信息规范和国家信息标准

将行业管理规范、国家信息标准和信息安全法规、政策与标准融入数据库设计中,扩展数据库设计的范围,将组织管理的实际信息需求与信息标准和信息安全相结合,设计出既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又符合法规、政策与标准的数据库,为进一步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例如,学生在交警队实习,了解或构建机动车管理系统,则需按照GA23《机动车驾驶证管理信息代码》、GA24《机动车登记信息代码》、GA329《全国道路交通管理信息数据库规范》等数据管理规范进行信息结构构建,同遵守《机动车登记规定》和《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中对各种业务的流程规定。

3 实施方案

再好的解决方案都需要与之配套的实施办法,才能将问题的解决方案落到实处。经我校数据库课程团队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本方案的实施应从教学内容调整、资源融合、激励机制、效果评价四个方面入手,解决当前《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其它实践类课程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

3.1教学内容调整

对前驱和后继课程进行适当调整,理顺课程间的衔接关系,重新定位《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手段、过程和目标,融入企业需求、信息标准、规范和信息安全的内容,确定本课程面向实际应用的指导思想。

例如,经管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专业在进行《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前,应掌握至少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修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管理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

3.2教学资源融合

教学方法、手段、过程和目标的调整,需要重新配备相应的教学资源为之服务,与以往不同的是,除校内教学资源外,更重要的是校内行政管理部门、校外企业、合作办学单位、校外教学基地及老师关系单位等都是良好的可利用资源。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使课程设计能面向一个实实在在的组织,针对实际的组织目标和具体的业务流程,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另一方面赋予了课程设计更切实际的意义。

3.3教学激励机制

由于课程设计过程的调整,从"假、大、空"设计方式转为面向具体的实际组织业务,势必增加老师工作量,老师联系其关系单位和落实短期实习同样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因此,院系两级教学管理部门要对课程实践中,老师所做的工作给予认可,并量化为老师的教学工作量,加入年终考核中,才能有效地调动老师参与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及其活动的积极性。

3.4教学效果评价

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应改变以往仅根据设计报告书面内容评定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采用结构评分方式,从调研过程、需求报告、设计过程、功能实现、设计答辩等几方面综合考核。对单项优秀的课程设计学生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设计方案被实习单位采纳的还可得到来自单位的资助,也为更深入的研究和设计提供了基础,同时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研究热情。

4 结束语:

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意见的今天,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使学生形成达到培养目标的综合能力,本文提出经管类数据库课程设计的新教学模式。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和加强过程管理, 数据库课程设计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侯素芳,任艳频.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1

[2]陈代武,彭智朝,李曾妍.基于校企联合的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2.05

实验室管理的目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 财务管理目标 发展时期 特点

一、企业各发展时期的具体特点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像生物有机体一样,也有一个从生到死、由盛转衰的过程。一般来说,企业生命周期认为企业的发展经历4个阶段,每个发展时期都有其具体特点:

(一)初创期

这是企业刚成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企业结构简单,经营灵活,能迅速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反应,初创者也充满激情,信心满满,团结一致,极具开拓、进取、创新精神,但由于企业建造厂房、购买设备、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促销产品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多呈现负数。其次,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刚进入市场试销,虽然产品新颖,吸引人们的眼球,但用户对产品不熟悉和不了解,尚未被顾客所接受,因此产品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很小,销售额增长也非常的缓慢,利润也很小甚至出现负值,企业的形象更加无法树立起来。再次,由于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管理也相当的不完善,都是由几个创业者对企业资源进行调配,企业的风险很大,在财务上往往表现资金短缺,盈利水平低。[1]

(二)成长期

成长期是企业开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时期。这一时期企业的产品逐渐为人们接受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销售额也逐步上升,市场份额扩大,此时,企业的产品已经成功打入市场,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创业者信心大增,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需要先进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开始复杂化。随着产量和销量的迅速增加,企业在财务上开始转亏为盈,利润迅速上升,[2]但由于成长期企业迅速扩张,规模经济开始产生作用,为确保稳定市场占有率,树立企业形象,提升竞争力而支出的员工培训学习和广告宣传费用大幅度上升,导致资本需求绝对数仍在增大,因而企业要树立起资本利润率最大化或每股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才能正确引导企业投入到稳步前进的运营当中,避免资金浪费,增加企业负担,影响经济效益的后果。

(三)成熟期

处于成熟期的企业经营活动相对稳定,组织内部的管理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并不断得到完善,结构合理,企业管理人员形成经理人队伍,专业化分工细致,企业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生产经营活动,因为此时的企业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品或服务线,并能够根据顾客的需要提供多样化服务。[3]由于成熟期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逐渐减退,尽管企业人员的努力程度继续维持很高的水平,但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却增长缓慢,企业的研究开发的空间越来越小、创新能力也逐渐减弱,难度也越来越高,虽然企业的股价增长幅度仍然很小,但企业处于平稳发展期,股价相对平稳,这个时期以平稳的股价作为长期激励股东的手段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4]

(四)衰退期

处于衰退期的企业开始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生产经营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逐渐丧失灵活性,管理体制僵化,沟通协调困难,决策效率低,不能及时对外界进行反应,产品的更新换代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销售利润迅速下降,总之,企业的运营放慢了脚步并逐步走向衰亡,此时企业的主要目标是想法设法摆脱衰退期,避免进入死亡期,[5]因此,企业管理重点应该放在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上,满足各方的需求,进行新产品开发的资金投入,维持企业形象等方面。企业虽处于衰退期,但企业还有产品的品牌,创新的人才基础和管理团队等,企业要甩掉烂尾巴,合理处理利益相关者各方的矛盾,力图从那些难以获利、竞争激烈的行业或产品中退出,根据市场变化寻找新的投资方向,研发新产品,获得新的突破点,使企业进入新一轮的发展时期。[6]

二、企业各发展时期的财务管理目标选择

(一)初创期――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基础上的利润最大化

由于企业正处于初创期,企业为了能获得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诸如研究开发、增强生产能力及提高市场占有率等生产经营中,这些资本性支出在当期甚至是在短期内不能够从会计中反映出企业利润的增长,也体现不出创业者的努力程度及真实业绩,这时他们往往会急功近利,过分关注短期利益,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只顾获得更多的产出而盲目的投入一切资源,忽略长远的利益,追求利润最大化虽能让企业关注经济核算、加强资产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减低企业运作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但这一目标有很大的缺点:如没有充分考虑项目的风险和投入资金的时间价值。

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项目和投资所依据的是对其预期的收益和加权平均收益的比较,只比较收益的大小而没有考虑某个项目会不会比其它项目风险更大。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中,如果以利润最优化为目标,将导致企业忽视风险因素,从而错误决策。[7]利润最大化的另一个问题是它忽略了投入资金的时间价值,在早期投入的现金流量越大,这些资金就越能给企业带来效益,或者在越早的时间投入资金,这些资金的价值就越大。

另外,会计利润忽略了一项很重要的成本――股东或所有者提供的资金成本。因此,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不是最好的选择,利润最大化应是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基础上的利润最大化。由于在初创期的企业与别的企业相比具有经营灵活、能够对市场的需求迅速做出反应、工作效率高、容易调配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这就使企业在竞争中尽可能优化各种资源配置,在生产中能正确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降低资源浪费,实现利润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8]

(二)发展期――资本利润率最大化或每股利润最大化

发展期中企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现金投入,因而需要减少薪酬的发放。但是,企业需要扩大规模并招聘有才干的经营者。因此,该阶段适宜采用高比例的长期激励形式才能吸引到合适的经营者,给予经营者一定比例的企业股份是很好的长期激励方式,能让经营者和企业的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激励经营者为企业的发展而奋斗。这一时期聪明的经营者会把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放在资金筹划和提高资金运作效率等方面。通过上市筹集更多的资金,并分配好资金流向,迅速扩大资本投入和生产规模,加快产品的生产和资金的周转,不断提高市场份额,必要时可以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适当地进行负债经营,只有借助于企业各种形式资产的有效营运,才能获得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良好的生产经营中,提高产品质量,树立产品品牌,赢得顾客信赖,以实现价值的最大增值,但要做好长期规划,努力控制成本费用的支出,[9]反正争取以仅有的投入获取更大的收益。每股利润指税后利润与股本总数的比率,该比率反映了每股创造的税后利润,是测定股票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分析每股价值的一个基础性指标,是综合反映公司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比率越高, 表明所创造的利润就越多。把企业实现的利润额与投入的资本或股本数进行对比,这样的资本利润率、每股利润率能够说明企业的盈利水平,通过同一企业在不同的时期盈利水平进行比较,揭示其盈利效率的差异,为企业的投资方向提供指导。[10]

(三)成熟期――股东财富最大化

根据委托理论,企业的所有者即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由股东委托给经营者负责处理,经营者要最大限度地谋求股东利益。而股东的利益目标则是提高股东的财富,而股东的财富是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的价格决定的,实现权益资本的保值增值。在股票数量一定时,当股票价格越大股东财富也就越大,所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也可以理解为最大限度地提高股票价格。[11]因为股票价格是企业现在和未来价值的体现,而且现金流量获得时间的早晚也会对股票价格产生重要影响,所以,与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比,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降低了风险因素,但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也存在着很多缺陷:

(1)它过分强调股东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如顾客、债权人、政府、员工等的利益,不利于建立企业内部的利益平衡机制,难使企业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12]

(2)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条件非常的不成熟,国内外经济波动比较激烈,股票市场状况不被看好等等不可控制的因素太多,执行起来非常困难;

(3)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使用范围很窄,非上市公司、非股份制企业没法使用,因而不利于充分调动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也难以激发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衰退期――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到了企业的衰退期,利润最大化、资本利润率最大化或每股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等传统财务管理目标已不能为企业的持续发展赢得新的出路,财务管理目标必须从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老路上解放出来,必须体现与企业有关的各方面之间的关系。现代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重视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债权人、供应商、员工、国家、顾客等的利益,债权人和供应商提供货币资本或实物资本是希望获得资本增值;员工预付人力资本是为了获得人力资本收益和劳动报酬;国家预付国有资本和政策资本是希望国有资本增值和征取税收,发展国家经济;顾客是希望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或服务。[13]只有兼顾相关者的利益,根据利益相关者各自提供的资源比例及其在生产经营中创造的贡献进行相同比例的分配,通过不断地合作、协调,最终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的博弈均衡,使利益相关者各得其所,才能获得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和信任并不断赢得发展的机会。

总之,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既适应了当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又能够调动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让企业安全过度衰退期。

参考文献

[1]郑媛,席晓霞.理财目标与企业生命周期[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6月.

[2]李彬.从BSC看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J].商场现代化,2010年2月.

[3]刘苹,陈维政.企业生命周期与治理机制的不同模式选择[J].财经科学,2003年5月.

[4]孙建强等.企业生命周期的界定及其阶段分析[J].商业研究,2003年第18期.

[5]王爱民.我国国有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J].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8月.

[6]何兰英等.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财务特点与财务管理要求[J].理论观察,2005年第6期.

[7]郭伊楠.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价值实现的关联思考[J].嘉应学院学报,2011年3月.

[8]刘海风,方德英.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定位的思考[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8月.

[9]王亚,杨玉凤.企业理论视角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及其确立[J].财会通讯,2011年第6期.

[10]赵宇.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选择[J].企业研究, 2011年8月.

[11]王磊.财务管理目标研究综述[J].企业家天地,2011年03期.

[12]李琦.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社会责任[J].经济研究导刊, 2011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