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第1篇

一、在小学开设研究性学习启蒙教育的可行性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霍益萍教授是这样定义的:“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这一定义,可知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这就难免让一些人产生一种疑惑:这门全新的课程在高中开设尚有很大难度,何况是小学了,能行吗?这就提出了在小学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可行性问题。

经过两年来在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育实践,我认为是可行的。首先,可行性的前提是其必要性。21世纪的时代特征是数字化、全球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焦点就在于使青少年一代具备采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索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及责任感、终身学习的能力。要培养这些能力就必须寻求新的课程形态和新的学习方式。其次,其可行性的基础是小学生具有研究性学习的潜能。儿童进入小学,逐步掌握读、写、算基本知识技能,增加间接的知识经验,学会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逻辑判断和推理、论证,书面言语和逻辑思维能力获得发展,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和品质也形成和发展起来。这些都为小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第三,其可行性的把握是其课程目标的层次化。基础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1.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这些目标虽然还没有细化到各个学段,但是毫无疑问,它必然因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能力、阅历诸方面的差异而呈现层次性。

二、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课题确定下来

承认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并不排除这门课程实施的难度。小学生掌握的知识毕竟是最基础的,其中低年级学生则刚跨入知识的殿堂;他们对自然、社会、生活了解甚少;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弱;他们好奇心强,想像力强,但意志脆弱;他们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依赖性仍然很大。这是在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困难的一面。

根据小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潜能与困难,我在课程实施中非常重视选题工作。选题,对于开展这门课程是至关重要的。其理由有二:其一,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问题选得好不好,往往决定着一个研究项目的成败:其二,选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新精神的起点。我就是要在选题阶段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两年多的研究性学习给我们师生的收获是以往的教学过程所不可比的,它使我看到了这种崭新的学习方式的巨大生命力和它焕发出来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生命力。尽管至今没有人提供小学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实施起来觉得无所凭借,但我相信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我的探索是有益的。我只要走下去,“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三、让每个学生获得研究性学习体验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它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初步学会研究方法,在实践中获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重在学生亲历实践过程,才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根本。鉴于二三年级小学生知识欠缺、能力薄弱、阅历不多的实际情况,我在指导上坚持"力所能及、方法简易、就近取材"三条原则。所谓"力所能及"就是课题小而具体,没有太大难度,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做得来。所谓"方法简易"就是把一些研究方法化简,让学生粗知,做中感受。

重在实践,就要让学生切实投入课题研究全过程。开展实验以来,我发动学生人人参与;选择课题,人人动脑;课题实施,人人行动;展示成果,人人讲述。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同学们都认真参与课题研究,或询问父母,或查阅资料,或上网查询,或亲身实验,或深入观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解决问题。例如:三年级学生研究“观察水”课题,同学们采用了在家咨询家长,在学校咨询老师和同学,上网查询,查阅相关资料等研究方法,进一步的了解了不同形态的水。

四、多样化展示学习成果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师范生;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0-0028-02

面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作为担负中小学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师范院校,应当适时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不断培养出既能参与研究性学习,更能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新型教师。

一、高师研究性学习的四个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个别教师开始关注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进展特别是研究性学习的发展状况,自发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研究工作,并向部分师范生介绍“研究性学习”基本知识,组织小范围的探究性实践活动。这一阶段学校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基本处于放任状态,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规模小,参加人数少,涉及面有限。

2.初级阶段:“研究性学习”逐渐成为许多师生关注的热点,他们开始学习和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发展现状、理论和实践方法,并开展一些探究性实践活动。但学校对研究性学习仍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指导,相关实践活动多集中在对中小学各学科研究性学习素材的收集、整理或重复试验上,研究工作也仅限于研究性学习对基础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和变化,以及中小学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等方面。

3.中级阶段:“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知识在全校范围内得到较大范围的普及,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或课题项目小组,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进行统一的指导和管理,工作重点由“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转向“高师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仅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比较研究、必要性研究、实践方法研究,同时探讨研究性学习对高师学生的影响,研究渐趋系统、深入。

4.高级阶段:重点开展师范生“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培养与研究工作。学校设有研究性学习的专项经费,组织专家开展研究工作,有关研究课题获省部级以上立项。全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具有普遍、系统、规范的特点,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更为多样。如组织师范生就“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力”及各项素质提高等方面的培养、训练和研究工作,更侧重于师范生“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培养和研究。

二、师范生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培养策略

师范生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包括探究活动的启动能力、选题指导能力、课题论证能力、活动的组织指导能力、成果形成指导能力、自身总结提高能力以及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发展能力等。2000年,我校成立了课题项目研究小组,积极开展联合攻关和研究工作。2003年,“高师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申报并通过了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的立项。两年来研究工作进展顺利,成果显著。总结几年来的经验,我们深感师范生“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培养工作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其培养策略是:

(一)深化高师课程改革,培养具有开放知识体系的师范生

基础教育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门活动课程,而且也在各个学科中广泛开展。它有不同的层次水平和多种形式,在探究活动中各要素呈现的顺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探究活动可包括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课外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活动中包含的探究要素有多有少,教师指导的程度有强有弱,活动的场所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在课堂外,探究的问题可来自书本也可源于实际生活,研究内容既可是单一学科的,也可是多学科综合性的。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高师课程体系,以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这一新形式和新变化,使师范生的知识结构由专一向综合转化,由封闭向开放转化,由狭窄向宽泛转化,努力培养具有开放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师范生。

(二)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

高师研究性学习理论课程的教学应该充分结合其特点,在研究性学习的整体框架以及完全开放的条件下开展。

1.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复杂的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效。多数大学生由于在中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因此,研究性学习这种类似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对他们是一种既复杂又新鲜的思维刺激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开展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多方面要素,学生必须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才能增进对研究性学习本质的理解,初步形成科学的探究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实践和学习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师范生“研究性学习”应用能力和指导能力的提高。这些研究性学习活动可包括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性学习、中小学教学课程内容的研究性学习、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性学习等等。

2.充分鼓励学生的质疑和探究精神。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知识目前尚处于不断深化发展阶段,不宜用一、两套僵化的教材来限制学生的认识发展。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最新信息,通过比较、讨论和实践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真知。特别要给学生提供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鼓励他们的质疑、探究精神,允许保留不同观点和意见,包括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作用、意义、方法等核心理论的争鸣和实践等。

3.摆正任课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性学习无论对任课教师还是渴望求知的师范生,它都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不应当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当放下架子,把自己定位为普通的学习者和探究者,与学生一道经历“研究性学习”知识的探究历程。当然,我们也不反对教师发挥一定的主导作用,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不断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4.重视师范生再学习能力的培养,反对片面强调研究性学习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的倾向。教学中应提倡和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开展“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实践的探究。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设置的,它注重的是研究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意识、精神和创造性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的结论。师范生只要具备了再学习的能力,那么他们就可以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研究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点、价值、机制、理论基础、研究模式、研究策略乃至国内外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历史与现状等问题逐渐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也不应要求师范生作为知识的接收者去被动地学习所谓“完整、全面、系统的研究性学习基础理论”,而应将他们自己的动机、兴趣和需要置于核心地位,以积极快乐的心态与客观世界对话,做名副其实的学习兴趣与研究方向统一的探究者。

(三)广泛搜集基础教育“研究性学习”素材

前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师范生未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让师范生接触和熟悉一定数量的研究性学习实例和素材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们要求师范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发展定位,广泛搜集和交流中小学相应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以及一些跨学科的综合性素材,对典型实例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并从中总结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广泛开展中学与小学、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学科与学科、国内与国外、研究性学习方法与传统学习方法的研究性学习比较研究等工作,以促进师范生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提高。

(四)参与低年级和中小学课外“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

我们根据自觉自愿、双向选择的原则,让高年级学生以指导者的身份参与低年级课外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活动,既能让他们分担一部分组织和管理工作,锻炼和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能力,又能利用他们的经验来促进活动的开展。此外,我们还鼓励并提倡广大师范生到附近的中小学开展相关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实践,既获得了难得的锻炼机会,又缓解了中小学指导力量的不足的矛盾。

(五)结合教育实习开展调研活动

师范生毕业前为期4~5周的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正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及其调研活动的好机会。师范生一方面可以考察实习学校以及当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现状,了解中小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态度,学习中小学教师的做法和先进经验,收集素材,交流体会;另一方面还可尝试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六)重视“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的评审、总结和交流

对研究性学习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和交流的工作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提高指导能力的机会。为此,我们成立了由学生组成的评审小组,负责研究课题的评价工作。他们不仅要对各课题的研究过程、研究成果进行评判,而且要考查各小组成员参与研究的态度和贡献的大小,据此做出公正的评价。其他学生则通过参与所在课题组的课题总结、代表答辩、成果汇报工作以及后续课题的论证及确定工作,把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分享,进行思想碰撞。这些工作使他们能接触和了解到更多的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和素材,进一步促进了研究性学习能力和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提高。

(七)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研究性学习;

一、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小学生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为实现“纲要”所提出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我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探索。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特征是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研究性学习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中“课程是满足人的生长和个性整合需要的自由解放过程”的思想,以及认知同化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内部积极从事学习的过程”的理论,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习在进行课题研究中,主动获取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意识,同时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又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同时在完成研究性课题时,必然使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大大得到加强,从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合作的手段。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实现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研究性学习要求“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模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这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里所要提出的问题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选题中必须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题,充分发挥思维的发散性和开放性,教师可提出一些参考课题。同时在选题时应注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水平,选择的课题必须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针对小学信息技术各模块教学要求,可以分别根据不同层次提出以下几类课题,供学习选题时参考:

2.1知识探究性课题

这是研究性课题的最低层次,学生在学到某一方面知识后,进一步拓宽学习范围。

1.画图教学课题:如何利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色彩在表现各种不同内容图画时的作用等课题。在完成此类课题时就提倡选择不同的软件进行研究和学习,如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金山画王、精灵画笔、小白雪等作图软件。

2.文字输入和处理教学课题:怎样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写作文;怎样制作成绩表、课程表等各种表格;怎样编写班级知识小报;各种文字处理软件在应用中的优缺点等课题。在研究时注意不同软件的横向比较,以应用为目的选择不同的软件进行学习。所采用的文字处理软件可以是;写字板、word、wps2000等。

3.多媒体制作:如何帮助老师做课件,如何利用电子幻灯片组织班队会等课题。

2.2知识综合性课题

综合性课是指把信息技术综合应用于学科学习中,在完成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综合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将多学科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中,在解决综合问题时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应于学习生活中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语文《人民英雄纪念碑》后,开展收集全国各地的纪念碑图文资料,并运用媒体技术制作出“纪念碑大观园”,在自然学科中,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探索动物的进化,生物种类多样性,动物习性与环境关系等课题。这些课题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使用多种媒体,解决各学科中的研究性课,既拓宽了知识面,更促进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上课题只是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课题,可以作为学生选题的参考,在一定基础上更要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三、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和实施

研究性学习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重要地位。由于研究性学习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合作既是学习的物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培养了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分工细化,而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更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要求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共同制定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共同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建议者、倾听者和协调者的作用。例如在画图和文字处理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对不同画图软件和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及实现功能进行研究并得出不同结论,教师再组织不同小组利用机会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学习的面更广了,在小组学习中也培养了协作学习能力。

在研究性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注重层次性,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学习水平,建议学生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可实现性。

四、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要重在过程而非结果,重在全员参与。因此,应该以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态度,学生在研究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学生在研究中所获得的成果情况和学生所得到培养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学生在实施研究性课题时,获得哪些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形成什么样的信息素养。注重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应主要采用实际操作和学生作品展示方式。新晨

五、结束语

总之,研究性学习通过学生首先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既课题),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借助网络等各种信息工具,通过个体的主动探索,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由于受知识水平限制,所选研究性课题与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课题有所不同,但是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的教学观念。真正形成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技术》2004.9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学生 品格 迁移

随个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的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新课程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巨大推动作用已逐步显现,对中小学教学产生的方方面面的影响也已初露端倪。其中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性学习对中小学生品格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1 能够增强学校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

随个接受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被“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所代替,同学之间关系已不再只是竞争关系,而是逐步变成了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关系。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研究课题仅凭一个人的精力、能力和智慧很难完成。只有多人合作,集众人之智,聚多人之力,集思广益,才能更好更快的完成研究新课题。这样,在学习实践中,那些愿意合作,善于合作,能够合作的学生必然收获多,进步快,而那些不善于合作的学生必然所学少,进步慢,这必然会激励善于合作者继续努力,也必然会刺痛那些不善于合作的学生,促使他们自我反思,弥补不足,积极加入到合作学习的潮流之中。

2 能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动力。交往动机是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建立友谊关系需要的心理倾向。“学会分享与合作”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目标,又是现代人所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和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求合作者敢于、善于与人沟通交流,乐于与人合作,乐于与他人共享信息资源、创意和成果。这无疑会激发、增强合作者与他人交往的动机和欲望。对于那些平时不愿意与人交往,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合作学习必然会对他们产生良好的影响,能促使他们变得开朗、活泼、乐于交际,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甚至能帮助他们走向成功,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

3 能够提高学生感觉知觉的敏锐性

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直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重在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些都需要有敏锐的感觉和知觉参与。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感受性;增强知觉的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具有高水平的感知觉是一个人取得卓越成绩的前提条件之一。很多科学研究成果的取得,都与研究者对外部世界,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敏锐感知分不开,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此不加以列举。

4 能够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少不了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的参与,这是由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时间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多研究性学习课题都不是简单、容易完成的课题,否则,就不需要多人合作研究。但正是因为课题有难度,才能激发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这就对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时候,疑难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有超常的想象能力,常规思维、惯常思路和方法根本无济于事,所以说,有难度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会使学生思维处于激活状态,从而在艰苦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灵感,创造出新的形象。长期进行创造性想象活动,能增强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5 能够磨砺学生坚强的意志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的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较高水平的学习能力。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遭受挫折,甚至屡屡失败的打击,这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必然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就需要调控意志,注意意志的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品质。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学习者会不断品尝失败的滋味,也会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中,学生的品格会得到磨砺,意志会逐渐坚强。

总之,随个新课改的逐步实施,随着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的普及和推广,研究性学习会对学生的意志和品格产生迁移作用,这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研究性作文 有效性 教学策略

一、研究性作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性作文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从自身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发展中选取问题或专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练习写作的综合性作文训练。它把生活的需要、语言文字的训练与儿童心理的发展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使生活与作文、作文与研究融合为一体,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等特点。

研究性作文教学给我们现有的作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许多地方进行了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开发与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笔者发现,在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实践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了它更好地实施,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重模式,轻能力。

有些教师不能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内涵,生搬硬套地按原有写作模式让学生完成作文。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在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压抑其独具匠心的创造性,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

(二)重课堂,轻生活。

研究性作文教学强调“关注生活,探究生活”。日本语文教学界“生活作文”思想代表人物村山俊太郎提出了调查作文的概念:作文不仅在于观察自然,还应以社会为对象。他指出:儿童的生活作文必须是使学生科学地认识生活现象,因而应重视观察、调查、分析、比较、考察等方法。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离开了观察、发现,就无所谓研究性作文。

(三)重指导,轻讲评。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对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据资料表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大都喜欢上讲评课,它既是师生思想认识上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是学生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馈。但是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片面注重作文前的指令性建议,而对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批改完作文,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语,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并不进行有充分准备的讲评。

二、提高研究性作文的有效性的主要策略

对于教师能否做好研究性作文教学,最主要的还是看他是否正确地理解了研究性作文的实质和意义。“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作文教学;是将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提出问题、观察、读书求知、实践探索、产生生活与情感体验”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主动搜集、积累作文素材和体验、产生写作冲动与书面交际需求”的过程的作文教学;是将“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探究新知、有所发现、产生新体验后主动进行表达交流、展示成果”的过程转化为“小学生写作需求产生的环境和主动作文运用书面语言进行‘真实的交际’”过程的作文教学;是不但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切实将“作文”转化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工具,有效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究生活的意识”,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文教学。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人在实际教学中的经验,笔者认为教学中可以采取如下一些基本策略:

(一)激发兴趣,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

在中国,小学生对“研究”是陌生的,是有神秘感的。如何让他们了解“研究”,认识“研究”,消除对“研究”的神秘感,树立起“研究”的兴趣与信心呢?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

1.用同龄人的故事激发兴趣,同时让小学生认识到自己这个年龄也是可以进行研究的。留美博士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曾在广大教师中引起很大的反响,笔者阅后也是感慨万千。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也曾模仿别的教师把书中关于美国小学生搞研究的故事向学生作了介绍,学生对此表现出极其深厚的兴趣与热情。一时间,矿矿二年级开始搞研究的故事成了学生课余谈论的热点话题,可爱的矿矿简直成了学生心目中的“研究”楷模,同时也使他们对“研究”充满了信心。

2.搜集具体的研究专题让学生认识“研究”、感知“研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发动学生广泛搜集自己身边的研究案例,再选取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编印成册,发给学生,让他们在具体的范例中认识、感知“研究”,为以后的自主研究打下基础。

(二)引导学生自主确定研究专题。

研究性作文的专题的选择,应遵循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设计。

1.从实际生活选取专题。如:“时代超市”为什么生意兴隆、校园噪音情况的调查、本地交通安全的现状调查、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调查等。

2.从科技、自然中选取专题。如:爬山虎为什么会爬墙、沙尘暴是怎样产生的、鲨鱼的生活习性有哪些特点、动物尾巴功能的研究、树叶颜色变化、气温的调查研究等等。

3.从文化历史、乡土民俗中设计专题。如:中国扇子的发展与艺术、纸(书、笔等)的演变、淮安民间故事的搜集与研究、淮安饮食文化等乡土文化的搜集与研究等。

(三)指导学生围绕专题查阅资料。

这是一种专题性阅读,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实践证明,在研究性写作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可以说,搜集、处理信息既是研究性作文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进行专题研究应有的一种基本技能,更是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为了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搜集、处理信息的技能,还可以为学生专门开展专题讲座与专题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判断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当然,搜集处理信息的技能更多的是应该结合具体的研究过程予以指点与训练。

(四)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

有些专题的解决光靠查阅资料是不行的,还得进行调查、访问、观察、实验、制作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活动中的一员,要尽可能地扮演好合作者、参与者的多重角色。对于进行调查报告类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小组,教师可以和他们商量如何设计调查问卷,怎样让被调查人愿意接受调查,同时做到调查情况真实。教师甚至可以和学生们一起进行调查问卷的搜集工作,总之,要让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伙伴和高参。对进行主题综合类研究的小组,教师要尽可能地向他们提供资料索引信息的支持,引导他们分解专题、拟定提纲,并综合利用多种渠道、多种资源(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书店等场所,书籍、期刊、报纸、音像及网络资源)开展学习研究。

(五)引导学生在综合思考的基础上自由创意撰文。

学生通过研究,获得了大量信息,研究性作文就是要把这些信息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然后用文字表达出来。我们认为研究性作文应不同于论文,无需采用学术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的标准格式。只要把研究过程及结果清楚、准确地叙述出来就行,能够叙述得生动当然最好。初次写研究性作文,为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写,可分别出示各种类别的范文让学生进行参考。

由于小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限制,教师评改研究性作文时要看重学生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的叙述,对于研究结果正确与否,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并注意适当高分刺激。在评改后,教师要安排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其成果,并在比较、鉴别中吸收他人的长处,然后通过在班级出研究性作文专版,让研究性作文在学校橱窗展出、在学校广播站播出,以及寄到报刊、杂志发表等途径,让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功感,激发他们从事新研究、撰写新研究性作文的兴趣。

(六)展示成果,开放评价,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可以有选择地将研究性作文打印成册,小组成员先自我评价,并向他人作口头成果报告,也可说说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感受和新的想法;再将成果报告发给全班同学,安排一段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欣赏成果,比较鉴别,然后进行评奖,向学校、家长甚至社会作宣传,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最终构建起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五位一体的互动开放的评价体系。评价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化(从语言文字技能、探究能力及其他综合素养全面考虑)、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杰出的表现记录、成果分析、学生探究过程记录等)、评价时机的全程化(重过程评价)。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