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

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

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4)03-0093-05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问题频发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教育内容。然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亟待解决但尚未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关注积极心理品质、注重潜能开发、着眼建设性和未来希望感塑造的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它将关注点聚焦在人的健康幸福、积极进取、乐观开朗、勇敢创造等良好心理状态和积极心理品质方面,强调“标本兼治”,即解决心理问题与培养健全心理素质相结合。因此,以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为指导,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对于解决我国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治标不治本”的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本土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问题分析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初步确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从课程的实施现状来看,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课程目标重补救预防轻发展促进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主要是预防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心理问题的解决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这样的课程目标导致了不少大学生只知道应该怎样避免负面情绪却不知道该如何提升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能力;只知道悲观、自卑、嫉妒等各种不良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却不知道怎样去发展诸如乐观、自信、宽容等积极的人格品质。

(二)课程内容重学科专业性轻实际应用性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陈述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一般围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等内容展开,比较忽视学科在具体生活领域的应用,缺乏教育载体的深度发掘。比如:体育运动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在大学生情感心理教育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在促进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等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充分利用多样化教育载体,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课程模式单一实施途径简单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模式主要是学科课程模式,基本上按健康心理学的知识逻辑来组织课程体系,很少兼顾学生的心理逻辑,课程模式缺乏灵活性且比较单一。课程实施途径主要有专题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健康活动以及心理咨询,课程实施途径相对简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课程模式还是课程实施,都应该从系统发展观的角度出发,以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自我潜能的开发为教育目的,建构科学有效的课程模式和实施途径。

二、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特征

健全的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条件,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直接效应和调节效应,健全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个体维护心理健康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作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做既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能培养学生成为更加积极、乐观、幸福、进取的个体。该课程体系将综合多个学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有效手段,其基本特征如下:

(一)发展与适应并重的课程目标设置

发展与适应并重是指该课程是基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首要目标的课程理念。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秉承积极心理学对人性持积极评价的取向,重心是重视人和社会的积极因素的教育功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观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上。因此,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既应指导学生积极适应又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良好适应能力的发展。

(二)综合化的课程内容构建

综合化的课程内容是指一切与大学生有关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以及社会实践都可以整合成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即生活即课程的大课程观。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宿管员和同伴为社会支持力量,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重视学校教育与社会活动的有机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自我教育与同伴互动的有机结合。

(三)自主参与的课程组织形式

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激发、调动大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主感悟为核心,形成围绕心理健康和积极心理品质的自我教育活动。实践活动是个体心理品质形成的主要形式。依据文化历史活动理论,从心理发生的角度分析认为,心理品质是主体依托实践共同体,通过实践活动内化外部刺激而形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灌输课,而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体验课程,教师应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与操作。因此,该课程体系非常重视大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实践活动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特别强调课程的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

三、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成

根据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我们认为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包括表1所示的几个部分:

(一)专题训练课程

专题训练课程是基于“明理导行”的原理,让学生转变观念,提升认识,了解和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与技术。专题训练课有两种实施途径,分别为专家讲座和心理训练(心理教育课)。专家讲座课一般由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讲授,受众面比较广,使大学生深入了解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专家讲座的缺陷是难以实施具体的行为操作,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感悟成长较少。心理训练(心理教育课)是由心理老师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以学科课程的方式,围绕大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健康主题开展的课堂训练或团体辅导。心理教育课让大学生亲身参与,共同交流,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或者领悟形成一些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实践活动课程

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技能形成、心理素质提高的实践训练活动课程。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实践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课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实践活动课主要采用如下形式开展:(1)营销活动。以市场竞争实践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实施方法是邀请营销专业的老师参与到该课程中,让学生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和技巧来消除或缓解某些心理障碍(如社交恐惧)达到维护心理健康之目的。(2)媒体设计。让学生设计心理健康主题方面的多媒体作品,并参与竞赛。邀请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新媒体专业的老师参与该课程,在课程中向学生提供心理健康主题方面的信息以及校园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3)自我超越训练。自我超越训练可以培养健全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强化大学生的团队合作与竞争意识,增进团队参与意识和责任心,为大学生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4)健康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体育运动教育不仅促进学生身体技能发展,而且有益于学生社会技能、自尊、亲社会倾向以及学业成绩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艺术陶冶课程

艺术陶冶课程指利用艺术的审美心理教育功能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艺术的审美心理教育主要指个体通过艺术欣赏和实践,获得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思想、情感、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个体正确地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艺术陶冶课程的具体实施途径包括以下内容:(1)音乐心理调节。音乐不仅能治疗心理问题,也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音乐能渗透到人们灵魂的深处,激起大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使其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2)舞蹈心理教育。舞蹈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舞蹈不仅是身体的展现,也可以治愈心理创伤。舞蹈心理教育致力于将舞蹈的治疗功能和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这种课程要求学生编排具有情感愈合功能或者积极情绪体验功能的舞蹈。(3)美术心理教育。美术心理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通过美的事物来调动主体的各种心理功能,升华情感,使其通过丰富的内心体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促进自身内在的协调发展以及自身与外在环境良好共生关系的建立。美术教育也是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的一种有效形式,有利于促进自尊、自信和个性成长。(4)影视观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忌讳强制、说教和指责,尤其要讲究分寸。电影艺术非常重视人物情感的宣扬和抑制,这使电影的情感心理教育功能成为可能并富有实效。影视观赏一定要在观看影片后进行有指导的分享交流。(5)校园心理剧。校园心理剧是利用舞台创设的生活情景,通过行为表达的方法和技术,重现生活情景中的心理冲突,使心理问题和心理过程表现出来,促使观众和演员产生新的领悟、体验新的情绪从而改变行为的一种综合性和表达性的心理干预活动。校园心理剧使参与学生的情感得到宣泄和梳理,认知结构发生变化,使参与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社会,完善自我。校园心理剧以其独具魅力的原创性、互动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心理影响和人格影响,提高他们自我帮助和帮助他人的心理健康意识。

(四)微环境文化课程

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安全防范;传统健身;乐疗歌曲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体育越来越被现代人所重视,虽然近几年国家对学校体育教改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的健康和人身安全的需要。因此,应继续研究和扩大体育的教学范畴。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虽然对学生的教学安全有所重视,如把掷铅球换成了掷实心球,有些项目铺设了塑胶场地,设了围栏,增设了一些社会流行项目,如跆拳道、国标交际舞,但这些都是较狭隘的安全教育和课改。我们应该从宏观方面来看待学生的安全教育,让学生掌握全方位的安全保障知识,让他们在社会的实际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真正学会躲避危险,保障安全,增进健康。应将《体育与健康》教课书中增加安全教育、医疗保健、乐疗歌曲等有效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和安全的知识技能纳入体育课的教学中去,丰富与完善体育课的功能,切实保障每位学生的健康与安全。

体育与健康安全课程的设置应按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制定学制和开设学习项目,体育内容应本着由易到难、由低级向高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仅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技巧,而且学会处置应急事件的方法和能力,这也是人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该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应把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做为今后体育教学的宗旨和方向。

一、各阶段的体育健康安全课程设置

(一)小学阶段的体育健康安全课程设置

小学阶段应以跑、跳、投项目和体操、跳皮筋、扔沙包、踢毽子、双扛、游戏、武术基本功及其套路为主,以球类、棋类为辅,也可以增加滑板,掌握这些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意识,树立体育强身健体的理念,在安全教育方面应让学生掌握正确处置防煤气中毒,防雷电、防触电、防火、防震、交通安全教育与陌生人的交流与防范知识技能,掌握一些歌曲,突出校园特色和儿童、少年心理特征以及爱国主义歌曲,音乐教育由学校的音乐教师具体实施。

(二)初中阶段的体育健康安全课程设置

初中阶段应在跑、跳、投、武术基本功等简单基本技术上,增加难度技术的练习,棋类、舞蹈也可增加难度,同时应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接受球类基本技术的学习,武术套路和体操技巧的学习,增加跆拳道、剑道、柔道等。安全教育方面应让学生学会使用灭火器,学会易燃易爆的防范处置,学会防空知识、防洪知识、被毒蛇和狂犬咬伤的急救方法以及发生危及人身安全的自救和学会灾情报警的方法,乐疗应掌握几首优美动听、陶冶情操的校园歌曲和奥运歌曲。

(三)高中阶段的体育健康安全课程设置

高中阶段应主要开设以球类为主(篮、排、足、乒、羽、网)的课程,让学生接受跑、跳、投的高新技术的学习,同时可以学习武术的器械、擒拿、散打等,也可增加台球、交际舞等。在安全教育和医疗保健方面应让学生学会保健、按摩、拔罐、刮痧、穴位理论等基本医疗技能,学会救护病人(脑中风、骨折、溺水、中暑)等技法,并且应该组织逃生演练,以及传染病的预防。另外,在高中阶段应继续提倡学习音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可以演唱一些流行歌曲和民族歌曲。

(四)大学阶段的体育健康安全课程设置

大学阶段应主要让学生学习医疗气功、太极推手、养生保健、舞龙舞狮、武术器械、传统套路、健美操、《五禽戏》、《易筋经》以及球类的高难技术和实战战术、规则等。音乐方面应掌握乐疗歌曲和流行歌曲。安全教育方面应让学生学会预防艾滋病,学会野外生存的基本技能以及行车安全的知识。在教学方面,可以把应激事件和音乐医疗的预防制作成电子版的VCD,这样比较直观,容易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先让学生有直观的正面了解,初步掌握处置危险的方法技能。还可以在体育课上由体育教师详细介绍并演练,把每种情况应该运用什么的方法和怎样去解决运用到实处,让学生确实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从体育与医疗、音乐、安全之间的关系三方面谈谈认识,从而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在体育课程中加入这些元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体育与医疗、音乐、安全之间的关系

(一)体育与医疗的关系

体育与医疗的终极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了人类的健康。体育的目的在于强身防病,而医疗的作用在于治疗顽疾,使人健康,如果两者能够紧密结合在一起,那将对人类的健康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或者说两者相辅相成会对恢复病人的健康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其实,在我国有很多传统医疗保健方法值得继承和运用,比如医疗气功、医疗按摩等。这些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演练起来很简单,但是对人的健康作用却是非常明显而有益的。比如华佗创编的“五禽戏”道家“养生内丹功”,孙思邈创编的“六字决”少林秘籍《易筋经》另外,还有一些医疗保健操,比如目要常运、头要常梳、齿要常叩等等,这些小动作通过练习,往往均能起到良好的健身功效。这些医疗保健技能演练不仅简单,而且也不用购置器材。占用空间很小,有些原地就可以徒手练习,有些采用坐姿即可。想什么时候锻炼就什么时候锻炼,而且一旦学会将终生受益,即使毕业后也不受场地、器材的影响。大力推广和普及这些易学易练不受场地和器材约束的保健医疗技能对于学生的终生身体健康将有很大的帮助。另外,一些穴位的锻炼也能起到治病、防病或减轻痛苦的作用,比如按足底的涌泉穴对人的健康很有益,鸣天鼓可以增强记忆力,还有迎香穴对于治疗和预防感冒都有很好的作用。这些看起来简单朴实无华的穴位按摩手法对人的健康有非常大的益处,可谓小动作大健康,是对学校体育项目的有益补充。所以,在编排教程时,应该关注这些简单实用的手法、动作。

(二)体育与音乐的关系

体育能带给人健康,而现代健康观是指不仅要心理健康、生理健康,还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而音乐的作用恰恰就是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抚慰人的心灵,所以对于心理健康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治疗作用。比如在四川地震灾害中,有许多的歌手都为四川地震灾区谱写了很多的歌曲。在这些歌曲中有些是歌颂灾区救援人员的,给人以力量和鼓舞。还有的是鼓励灾区人民的,这些歌曲使人们有了生活信心,不再悲伤、消沉,使人民充满了希望和重建家园的勇气,所以对灾区人民的心灵创伤给予了很好的积极的治疗作用,对帮助灾区人民克服恐慌、建立自信,及早从灾难中解救出来,积极面对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音乐不仅有利于智力开发,还通过演唱可以增大人体的肺活量,锻炼肋间肌肉。另外音乐还就是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节奏,促使人体分泌有利健康的激素酶、乙酰胆碱,增强细胞活力,增强人的抗病能力,消除精神障碍,从而陶冶情操,祛病强身,达到延年益寿的养生保健目的。

体育课程的音乐教育可以选择能提高自信的乐曲,如《步步高》、《命运进行曲》和集中注意力的巴赫的《恰空舞曲》、李斯特的《冥怨》、傅彪西的《月光》以及忘掉烦恼的歌曲《门德尔松》等。

(三)体育与安全教育的作用关系

体育的目的是使人健康,而如果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还能健康吗?所以人健康的前提是安全,如果没有安全,人也就没有了健康。据调查,只有10%左右的学生在学校仅受到过紧急避险的集体演练,绝大多数学生在安全教育方面就是空白,这主要有以下几点制约:①学校领导重视不够,认为安全教育用处不大;②学校组织困难,受制于学校的环境场地设施等因素困扰;③没有真正懂得紧急避险和救援知识的专业人士;④认为是浪费时间,精力和钱财。

但归根结底还是人的认识问题,即没有把安全教育放在至高无上的高度,心中存在漠视、侥幸和麻痹大意,没有把人的健康、安全放第一位。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大地震中让我们失去了很多同胞,如果能在体育课中多交流开展避震救灾的方法和演练,也许就会把生命损失降到最低。

之所以把安全教育放到体育课上,这主要是由体育跟安全的结合最紧密,体育教师跟学生接触最多,而且是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另外,体育教师对组织学生进行有序的演练和调动队伍驾轻就熟,而且需要广阔的场地,体育老师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目前,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虽说比以前在安全教育方面有所重视,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安全教育的需求,应该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全方位、多样化的安全学习和演练,应该让全国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避险抗灾的实用知识和方法,应该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门功课贯穿在人的受教育过程中。在目前情况下,笔者认为应该将普及安全教育的活动写进体育教科书,应该使《体育与健康》课变成《体育与健康安全》课,这样受益的人群才会是空前的。

笔者还认为应在大学本科阶段加大改革力度,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与社会密切联系并且实用的体育项目,因为他们今后要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如果学习内容不能切合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需要,那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就会受到影响。不能把正确的实用的体育健康安全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就会造成浪费,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参考文献:

[1] 赵之心.运动养生精华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 吕韶钧.小动作大健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3] 张鸿懿.音乐疗法[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0,(1).

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范文第3篇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室外课(或体育场馆内)为主要形式

1.体育课名称的发展演变。体育的概念也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演变而来的,在我国的古典中并没有体育这个名词的记载,但是却有传统的“导引”“养生”“习武”等与之相近的提法。1903年设立体操科,其学习的内容就规定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到了1923年将体操科改为体育课,其学习内容为游戏、田径、球类等综合教材;直到1954年5月4日制定颁布的《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学校体育课的学习内容规定为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综合教材系列,重视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身体锻炼,并要求学生达到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体力测验考核标准,争取更多的学生能够达到“劳卫制”的标准。从以上体育课名称发展历史及其规定的应该学习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没有强健的身体怎么来抵御外来侵略和保卫祖国呢?所以,体育课程在当时都明确了目的,要有强健的身体,就必须进行身体锻炼,而进行身体锻炼是不可能在室内就能达到效果的。

2.体育的概念。从广义的体育概念中,我们可以知道,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为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从狭义的体育概念中,我们也可以知道,它要增强体质,传授“三基”。在20世纪30年代,由吴蕴瑞、袁敦礼合著的《体育原理》一书对“体育”的解释也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它说:“体育二字本为身体教育之简称。乃以身体活动为方式之教育也。”体育的实际意义首先是育体,是育学生的身体,使身体健康,进而育学生的心理,使之也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意志品质,使学生更具社会适应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进行身体练习,要增强体质,要提高运动水平,学生想学到一些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在教室里以纸上谈兵的形式是达不到目标的。

3.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性质明确说明了体育课程的实践性。新课程标准规定,该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绝大多数的学时都要让位于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只有通过更多地参与体育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体育与健康是一种递进关系,是通过育体进而育心,增强社会适应性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对不良社会行为有一定的抵抗力和判断力。

4.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有一种声音认为体育课可以不再是在室外风吹日晒了,必须加大室内课的比例,增加室内课的传授学时,这样做同样也能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健康。其实这种声音是不可取的,是会迷惑一线教师的。按照新课程标准健康教育系列也只占高中学段的18课时,即1个学分,仅占必得学分的十一分之一。而其他的10个学分,甚至更多的学分,都必须通过实践课来得到。当然,我们不是要否认知识在体育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仅仅靠18学时就要学到要求的必修知识,那是不可能的,还要靠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相关的知识进行补充,但是不能混淆等同二者的功能作用,更不能互相代替。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要以学习动作技术为主线

1.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开始,由于人们对与新课程标准的理解的差异,也就有了在学习技术、技能方面的探讨乃至争论,一会儿要“淡化运动技术教学”,而后又有了要“淡化竞技运动项目教学”,到后来的要“淡化竞技运动意识”的思想存在,这种思想可以说是行不通的,也是一种误导,它否定了技术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强化动作技术的教学,我们上体育课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增进学生的健康,要增进学生的健康就必须有一定的手段和方法,而进行动作技术教学就是一个最经济、最适宜的选择。问题很简单,技术学习是体育课最基本、与健康促进最为密切的东西。

2.动作技术是进行身体练习的基础。身体练习可以是单个的动作,也可以是成组或成套的动作,而这些动作的来源主要的还是要靠老师的传授。学生若要进行自主的身体练习,没有一定的动作技术基础,根本是没有兴趣可言的。比如,一个连一点游泳技术都没有的人,你要让他下水,很显然的,这个人首先在心理上就感到胆怯了,他不敢下水,你说他能在游泳项目上提高锻炼效果吗?

3.老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运动技术教学和学生学习和掌握提高运动技术的过程本身就是增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过程,从而为以后的自主身体联系提供了技术保障。假如我们将体育课教学比喻成一个健康人体的话,那么动作技术的教学应该就是支撑起这个健康人体的基本骨架结构了。

4.强化练习,促进正确的动力定型。我们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进行动作技术教学,而且必须强化动作技术的学习,使学生们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老师教学生学习动作技术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并掌握动作技术,还要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动作技术,让学生们在自主练习中和周边一起练习的同伴有一定的共同的练习语言,才能增进同伴间的互助和谐的关系,这样同样能促进学生的健康。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要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1.身体练习是指人们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所采用的各种体育动作的总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身体练习的概念也是和体育的广义和狭义的概念相符合的。身体练习在体育教学中也叫做“动作”或“练习”,这样的动作或练习是由一个或几个动作组成的。在有目的和任务的情况下,学生通过对一个或者几个动作进行一定量和强度的练习,就能达成锻炼效果。

2.新课程标准明确说明了体育课程必须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或基本手段。为了做到这点,首先必须动员学生,使学生有参与运动的欲望,实现运动参与的目标,也只有实现这个目标,才有可能进行适宜的身体练习。正是有了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这样的要求,它就决定了体育课程的教与学的主要手段,是体能的练习、运动技能的学习和参与运动的行为,它以身体练习为龙头进而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3.要保证身体练习有一定的运动负荷,才能达到锻炼效果。学生的体质要得到发展和增强,学生就必须进行必要的、合理的练习以及一定运动负荷的练习,即人体在练习的时候所要达到的生理负荷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了解和评价一节课的生理负荷量的方法常用心率作为指标,在我国有的学校将体育课适宜生理负荷量的平均心率标准定为120~140次/分钟或130~150次/分钟,而日本则为130~170次/分钟。从以上的心率标准,我们可以知道学生要达到身心健康的要求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学生在课堂上要保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其主要的责任人就是当课的科任老师。老师在上课前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一套严密的教学计划,里面就必须包含有适当的运动负荷。

参考文献:

[1]魏晓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全面推行不利的原因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2007.

[2]毛振民,赖天德.体育理论教材编写组.体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03.

[3]中国学校体育,2007.

[4]运动生理学编写组.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09.

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范文第4篇

一、长期以来,中学体育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没有明显的改变,体现不出不同学段体育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在内容重复,知识陈旧等方面。

二、对不同个体的人传授相同的竞技运动技术,忽视了个体差异,压抑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特长,导致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

三、体育教学的任务过分局限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忽视了体育健康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忽视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得“体育与健康”这一从小学到大学都设置的长线学科连起码的“习惯”问题都未解决。

因此,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必须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 转变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1.1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体育教育观。

体育课程要突破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必须确保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力争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各种健身活动。

1.2 注重健康教育。

通过体育和健康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正确理解健康的含义,关注健康,珍爱生命,从而使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都处于良好状态。

1.3 树立终身体育观。

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态度、兴趣、习惯和能力,使学生终身享受体育的乐趣。

2 调整教学内容体系

2.1 建构教学内容新体系。

建立新体系的指导思想是:扭转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的旧内容体系;建立以人为本、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增强体育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体育能力、养成锻炼习惯为中心的新的内容体系。旨在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体育的本质及体育锻炼对身体和心理的良好影响;自觉运用所掌握的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指导自己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并使自己获得终身锻炼和终身受益的能力储备。

2.2 加强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

体育教学应该有一定的知识容量和文化底蕴,应有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该体系应包括体育社会人文学、运动人体科学和健康教育学等,必须寻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途径,那就是教给学生体育的知识和健身的方法。

2.3 精简教学内容,开设更多的体育项目。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个体差异,尽可能多的开设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体育项目。比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舞蹈、轮滑等项目。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具有多样性、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全面性、实用性、终身性,最大限度满足个性与群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 转换教学组织形式

将中学体育课重复的内容反复炒冷饭的所谓打基础和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扼制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高中体育课雷同初中体育课而缺少新鲜感。实际情况是:人们往往并不因为要掌握某一运动技术而专门先去发展相应的身体素质,而是在学习掌握了某一运动技术的同时发展和提高了身体素质。现代教育归根结底是个性教育,也就是创造性教育。学生的兴趣都无法保证,还谈何发展个性?因此,应根据学生兴趣和学校实际转换教学的组织形式,让他们自由选项。开设选项课,使体育课真正变成学生最喜欢的课。

4 改变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是体育教学的突破口。体育教学的评价比较复杂,不是光看运动成绩如何这么简单。因为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极大。只从最后的体育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是不够全面的,要注重他在原来基础上提高的幅度和他对体育的认识程度的提高,这就是体育过程评价。把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是评价的一个发展趋势。学校体育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因此,我们的评价标准要围绕着健康这个核心目标,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来评价一个学生。

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范文第5篇

[P键词]农村中学;体育;健康;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5-0084-01

在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新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指出,在体育教学中,需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个性与兴趣爱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教授学生体育运动知识、技能的同时,尽量把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

一、利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进行体育教学

在我国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学基础设施较为落后,部分体育器材稀缺,造成一些课程无法正常开展。一些农村中学对于体育器材的管理不严格,学生不注重对体育器材的保护,造成学校的体育器材受到严重的损坏或直接丢失,影响相关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针对教学器材稀缺的问题,教师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

例如,教师在农村中学的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在学习一些新、难动作时,利用多媒体视频演示、挂图等教学设备进行的辅助教学,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效果。但是农村中学缺乏教学设备,无法借助教学设备进行教学,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通过口头讲解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教师在口头教学中,需要组织好语言,选择准确的词汇,表达某一动作,在口头表达动作的同时,尽量让语言生动有趣,将专业术语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口语。在蹲踞式起跑的教学中,教师先给学生演示起跑的动作要领,并要求学生做好蹲踞式起跑的动作,让学生感受动作,在说出“各就各位”口号时,教师用形象的比喻如“绷紧的弹簧”,让学生体悟该动作的要领。在使用这类比喻时,更易于学生对动作要领的理解,并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利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进行体育教学的效果明显。

二、利用游戏法进行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对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具有非常大的作用。要激发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游戏法进行教学。

教师在使用游戏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体育游戏。例如,在农村体育教学中常采用“穿隧道”游戏,“穿隧道”游戏需要将学生分为几队,每队学生为两人,两队学生面对面站立,并搭住对方的手,然后教师发令,让学生一对一对穿过隧道。这类游戏可以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但是在游戏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会将脚伸到“隧道”内,影响其他学生通行,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针对此情况,教师需要在游戏前给学生讲解注意事项,让学生了解游戏规则,从而让游戏更好地进行。教师在课前还可以开展“萝卜蹲”游戏,通过让学生配合,提升学生的协调能力,实现学生之间的良好协作。

三、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体育教学

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兴趣爱好,促使学生朝着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教师在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可以主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与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