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范文第1篇

然而,前一阶段我们在与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接触和调查了解中,却听到、看到许多与新课程改革理念和要求不相吻全、甚至是背道而驰的现象和做法,如许多教师、教育部门的领导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传统教育的模式中,没有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仍然只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个性、价值观、创造性的教育和培养,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普遍存在;应试教育、英才教育,分数至上的做法和理念仍然统治着许多地区的基础教育;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模式滞后于新课程改革的步伐,阻碍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不少教育工作者至今还在怀疑新课改的正确性,担心新课改的长期性;许多教师知识贮备不足,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面对这种种现象,我们深深的担忧。为此我们对我省黔南地区的贵定、瓮安、福泉、三都、荔波五地40多所中小学展开了大面积的调研,收集到了许多真实而丰富的宝贵资料,获得了重要的反馈信息。

一、广大的中小学教师迫切需要得到有关新课改的高质量培训及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在调研中,广大第一线的中小学领导和教师普遍反映,要使新课程改革达到预期的改革目标,必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以尽快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经我们统计,有超过10%的教师没有参加过培训,60%左右的教师参加培训的时间不超过一周,10%左右的教师认为在培训中没有实际收获,近40%的教师认为培训流于形式,超过50%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培训时间不足;仅有20%左右的教师认为在培训中很有收获,认为新课改时间基本上够的教师不到10%。因此我们人为:

1、新课改培训力度、培训标准、培训时间、培训广度等各项培训指标远远不能满足本地区教育现实的需求,远远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不少的新课程培训无论是培训规格、组织管理,还是培训者的能力水平、态度和认识上,都不够规范,有失水准;新课程培训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

3、广大教师对过去的培训极不满意,他们渴望尽快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渴望能得到高水平、足够培训时间的新课程培训。

二、许多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没有认真系统地学习过;不少教师在思想观念、教育理念上还没有彻底从传统教育中走出来,对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认识不足,甚至还持怀疑和反对态度。

在“对新课改基本精神理念及对新课改的思想认识”的调查统计中我们发现::

1、由于新课改的师资培训力度不够,质量不高,因此对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基本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有近半数教师不甚了解,甚至还有极少数教师对此一无所之。

2、超过50%的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具体要求知之甚少,甚至个别教师一无所知;

3、有近两层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和必然性缺乏正确认识,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错误地理解为“长官意志”、新的“文化运动”,“瞎折腾”,对新课程改革持怀疑、否定态度,认为新课程改革毫无必要的;

4、近三层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在主观上是被动地去适应,极个别教师甚至还带着对立和抵触的情绪。

三、在教学中教师们对新课标的理解、把握和实施上普遍存在困难,存有疑虑;广大中小学教师急需得到指导、帮助和培训。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80%左右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有较大的困难,其中近20%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实施新课标非常困难;在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上,许多教师存有疑虑,没有从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的高度上认识理解新课程标准,其中有20%左右的教师认为新课标不符合学生实际,要求不合理,而更多的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没有完全理解和接受,能完全理解和接受的教师仅有20%。由此可见加强对新课标的培训刻不容缓。

四、不少教师认为新教材难与把握和实施,在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普遍没有从传统教材中走出来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范文第2篇

一、不可抗拒的改变

2000年秋季开学之前,学校突然通知:所有教师都需要提前到校上班,参加“新课程培训”。

通常,接到这样的通知,我有些反感,毕竟离正式开学还有十多天的时间嘛,提前到学校上班,这不是明摆着是无理“打劫”我们的休息时间吗?但是,对于这个通知,我的好奇感还是大于反感的――搞什么“新课程培训”?新课程――好奇怪的名字。

我带着对新课程的好奇心,来到了学校。还有好多老师也都来到了学校,他们聚在一起并不是抱怨提前上班,而是在好奇地讨论什么是“新课程”。

培训开始了,学校给每个人下发了两本书:一本是薄的新课程标准,还有一本是厚的新课程标准解读。拿到这两本书的时候,我忽然觉得有些心慌――难道,教学将要面临一场颠覆?

正像我预料的那样,教学真的是要迎来一场颠覆运动。主席台上有一位省里来的课程专家开始给我们授课,他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老师们,从这个学期开始,将要在你们这所学校里进行新课程改革试点,你们学校可就是省级试点学校了。大家的身份是教师,但面对新课程我们要勇于做学生,我们将是新课程的学生。新课程要求我们用全新的教学思想置换原来固有的教学思想,我们的教育思维将更加先进,更加现代化。只有我们一线教师的头脑能理解并认可新课程理念了,新课程改革才会得以顺利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取决于在座的各位老师,你们的参与合力将是新课程改革最主要的推动力量。

听了专家的讲话,我脑子有些懵了――这么说,新课程改革真是一次具有颠覆意义的教学改革,它将要革掉旧的落后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它将要推进新的先进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它将要担负起在新世纪里国家教育振兴规划的重要历史使命。难道我这样一个普通的教师在突然间就要承担起这份重要的历史使命吗?

答案是肯定的,新课程改革就这样在突然间,在我没有丝毫准备的情形下,不可抗拒地落在了我的肩头。

二、艰难的适应

开学了,学校图书室发给我的是一本全新的教科书――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我将这本新的教科书放在办公桌的桌面上,却发现它发出一种神秘的光芒,它将是我实践新课程教学思维的最基本的底本?

翻开这本书,我有些傻了,因为里面的内容完全不同于我曾经使用过的老教材,教学内容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方式呈现,这样的新教材,我应该怎么教?我能教得了吗?

我不会教新教材,其他老师也不会教,因为面对新课程我们都是陌生的操作者――一种困难的过河方式是摸着石头前进,但在新课程这条河里,我感觉心底里没有一块石头可以摸得着。

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教室,根本没有准备好这开学的第一课。更让人头痛的是教室里已经坐满了听课的领导――他们将要检视我是如何上好这新课程第一课的。我窘迫到大脑空白一片,不知如何应付是才好。我只好强作镇定地交待学生:同学们请打开新课本,把课文内容自己先看一看,看看能不能学会。

我之所以这样交待学生,是因为我不会教,只好把不会教的困境推给了学生――就不知学生们会不会学呀。学生们表现尚可,我布置的学习内容他们居然自己能学会,并且教室里还时不时地传出讨论声。在这一节课里,我多次交待学生们要“自己学学”。

我终于“混”到下课铃响了起来。听到这下课的铃声,我大出一口气,似乎是一个刑场上的犯人,忽然接到了被赦免的圣旨一样。下课后我心想,这新课程改革的第一课我上得一定是糟糕透了,就等着领导专家们的批评吧。

出人意料得是,我这自我感觉糟糕透顶的第一课并没有遭到领导的批评,反而被领导热情表扬。领导说:显然授课教师已经基本掌握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自己学学”,老师则由以前的“主体”变成“主导”,这样课堂就会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的天地。在这样的教学状态下,学生不仅仅能学到知识本身,还能学会发现知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于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听着这意料之外的赞美,我忽然发现自己意外地捕捉到了新课程的一个最基本的思想火花――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要少灌输。

我歪打正着,恰似摸着了新课程的门槛一样……

三、可喜的收获

我站在了新课程的门槛前,然后勇敢地跨进了新课程改革的广阔天地里,开始追寻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精神,开始尝试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教学创新的种种冲动。

我决心走进新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里弄水击浪,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我开始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标准解读,并订阅了多本新课程专业杂志,因为我知道,阅读是拓展新课程实践视野,消化吸收新课程精华理念最便捷的方式。

对于新课程改革,我有了参与的热情,先后参加了县、市、省三级新课程培训。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让我进一步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课程专家们的专业解读,让我真正明晰了新课程改革推出的背景、实现的途径和将要达到的目标――新课程改革是要引领学生还原生命的本质,也是要引领教师创造职业生命的辉煌。

在课堂上,我不再追求“讲全讲透”的教学效果,转而引导学生“学深悟透”。旧的教学方式,我是课堂的主角,右手持一支粉笔,左手持粉笔擦,我边讲边写,边写边擦。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筋疲力尽,一身粉尘。新的教学方式,却让我轻松自如起来,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他们可以分组讨论,可以合作探究,而我只要尽到引导的责任就行。我体会到了新课改的益处,沿着新课程改革所指向的教学之路渐行渐快。

我爱上了实践新课程,开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崭露头角――2001年被县教研室评定为新课程教学示范标兵,先后两次在全县范围内开设新课程教学公开课。2002年在《临沂日报・教育周刊》上连续发表“新课程教学随笔录”。2003年开始,在《中国教师报》新课程专版上,撰文发表《是什么影响了探究的质量》、《应用题教学案例》、《是讲解还是探究》等论文,大大提升了个人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思维深度。2005年,因为个人在新课程改革中的突出表现,被县教育局选定为“新课程先进个人演讲团”成员之一,在全县范围内向同行们报告自己的工作情况。2006年,获得了“新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国家级科研成果一等奖”。2009年,出版了关于新课程改革思考与实践的专集《教育行者的思考》……

一路走来,新课程不但成就了学生,还成就了我这样一名普通教师。新课程改革不但改变了我的教学行为方式,还改变了我的教学思维方式,给我的教师身份打上了“思想者”的印记。

我一口气在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进程里行进了十年,这恰好是新世纪“十年代”。我能亲身参与这样的事件,虽然不能名垂青史,却也能满腔自豪――成为伟大教育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其实一直就是我人生的潜在梦想。

在这十年里,我惆怅过,迷茫过,甚至还抱怨过。但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教育理念最终却渐渐让惆怅的思绪变得积极起来,让迷茫的心态变得清澈起来,让抱怨回避变成了主动参与。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困难;改进;新理念;实施

一、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新课程改革颠覆了传统历史教学简单背诵,对广大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

1.教师方面传统历史教学注重结果,着重成绩,但新课程改革后更加强调“过程与方法”,如何引导学生自我学习,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从而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解题方法,成为摆在历史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2.学生方面存在着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的不足。初中历史课更加重视对某一具体历史事件的概括,但对于如何理解历史事件,为什么会出现,产生什么影响,有没有其他的历史事件与此相关等等方面则要求不到位。另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也造成学生知识基础欠缺。新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广泛参与,但学生初中历史学习基础薄弱,有些学生几乎是一张白纸。因此,学生的现实情况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存在差距很大,给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造成很大的困难。

3.教材方面新课程改革后,教材只不过是学生的“参考书”。本人在上课中也经常会半开玩笑说“我们的历史书就跟数学书是一样,某某知识点就是一个公式”,我们要通过这些“公式”去解决书本以外的知识。这对老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另外,新课程改革之后的历史课本也存在一点小瑕疵。例如:“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封建经济”、“自耕农经济”这些概念,教材没有对它们予以适当的解析;对“民族工业”与“”的概念和关系没有很好的处理,表述模糊。“中国的发展历程”,教材没有把主要的过程交待清楚,给人散乱的感觉。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感到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课时少,内容多,难度大,课时推进速度慢。面对这样的困难与问题,如何在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中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成为历史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主题。

二、解决措施和调整方案

新课程改革是挑战,也同样充满机遇。对学生而言,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全面发展的愿望。它可以使广大教师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在历史教育的大舞台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面对新课程改革遇到的困难,作为历史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求面面俱到,不拘泥于教材,要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改理念来整合教材,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做法是:(1)备课方面,

加强集体备课,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调整:第一步备课标,力图科学完整把握课标要求和精神;第二步依据课标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对于课标不做要求的或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少讲,或不讲;对于教材叙述过于简单的重要内容,就要增设背景材料,辅助学生学习,重点内容要讲得充分、讲得饱满。教材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因此可以补充一些内容,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第三步依据重点难点分布,分配各部分内容的比例及其所需时间,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守。

(2)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校情、学情,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在一些有条件的完全中学,应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师的集体备课,充分了解初中高中教材的异同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的或者掌握的知识就不再多讲。对于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知识真空”,在学习新课前,先提醒和通知学生,让学生抽出时间做一些预习和准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

(3)编写学案,依据课标要求,设计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4) 通过改变观念和调整措施,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走出了困境,课堂教学也越来越充满信心。

三、教学方式的尝试和探索

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为基本理念。这种新的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学生是课程的主体;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传统课程观的弊端之一,就在于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接受学习是其课程规定的学生的基本存在方式,因此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课改的核心任务。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积极尝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革新与探索。

四、实施高中历史课堂的新策略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已有很大变化,主管部门和教师也取得很多全新的认识,所以摆在教师及学生面前的事情是如何去实施的问题。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可以多参加一些教师培训,组织教师讨论,采纳教师的建设性意见,然后与教师一起形成实施新教法、新理论的共识。

新课程改革后我们所有历史教师也必须进行改变,要制定新的标准,对高中历史课堂进行新的定义,如此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才能真正的使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高中教育改革的成败,将直接影响着国民素质和人才的质量。因此作为一线的老师只能勇于实践、勇于探索,不能退缩。尽管我们的一些作法还不够完善和成熟,但是我们将稳扎稳打,不断总结,逐步改进,力争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范文第4篇

一、更新教育观念,正确处理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这次新课程改革,是在我国前一次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改革。在推进新课程改革进程中,我们要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新课程要求教学实施与时俱进,实现改革、发展、创新。在改革教育教学的各方面,要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课程新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新课程教学实施要特别关注课程结构的新变化,即由学科课程架构而成的平面结构变为由学习领域下的科目及科目下的模块来构成一个立体的课程结构,从而形成多方位、多层面地对教学实施提出新的要求。学校应根据新的课程结构和学生学习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开全开足各种各类课程,特别要注意开好新设置的选修课程。政治学科教学从总体上要兼顾好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才能使必修内容的教学与选修内容的教学达到相互补充和相得益彰。

要更新教育观念,才能使思想政治课的建设得到不断发展,为了适应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新时期党和国家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要求,也适应在发展过程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要求,所以又重新制定了新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可以说思想政治建设是改革和继承的辩证统一过程。政治老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对新旧课程标准进行比较,以明确本课程教学需要的继承与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二、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坚持前瞻性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并结合教育的现实性、可能性进行适当的超前性的规划,脚踏实地的开展教学改革实验。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进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走进新课程,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走进。如果观念没有改变,新课程、新教材都只能是空谈,一旦在教学中遇到困难便会回到老路上去。而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则认为,早在2001年中,教育部就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近几年该听的课改讲座听了,该接受的上岗培训也参加了,关于高中课改和高中新课程的理念性东西,也能说上几条,进入实验阶段后不需要再继续学习课程新理论领会新理念,只要上好课就行了。事实上,走进了新课程的不少老师的教学是“穿新鞋走老路”,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的教改是“雷声大,雨点小”;也有不少人艰苦努力,举步维艰,问题多多,困惑多多。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和困惑的产生,固然有新教材本身的因素,但更多的问题恰恰是因为不少老师对新课程新理念没有真正理解所致,缺乏从实质上对高中新课程特点和要求的把握所致,把课改理念与教学实践当成了两张“皮”。而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根源首先是没有真正理解掌握新课程的新理念,观念更新没有到位,传统观念和做法的惯性,使部分教师不能自觉坚持按照新课程要求进行教学。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在课改实验前学习的基础上,一边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一边继续学习并坚持研读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等有关文件,以学习高中政治《课程改革》为重点,以明确高中新课程的性质,领会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教育教学目标,认同高中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以确定本课程实验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从而为高中新课程的实验教学定准位、起好调,这是进行本课程教学的重要前进条件。这种边学习、边反思、边实践的方式,才能使新课程的新理念真正融入教学中,发挥其引领教学作用。

三、加强学习新课程标准,正确处理“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加强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力度,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以新课程标准为本用好教材,进行规范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但是,不少教师以高中课程标准表达的“粗线条”为由,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课程改革新理念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上,甚至不能直接接触课程标准。所以对《课程标准》认识肤浅,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导致不少教师对新教材把握不准,以致走进了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的“怪圈”。事实上新课程教学,只要以高中政治课程标准为根本要求,就能比较恰当地控制教学问题,准确定位教学难度,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历史;现状;务实

一、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总体水平仍不容乐观,尤其在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基础教育越来越难陷入其难以适应时展的窘境。为建立健全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世纪之初,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开始启动。

同样,作为学科之一的历史传统教学也受到很大冲击。历史新课程改革要求进一步加强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二、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阻碍因素

目前,新一轮的历史新课程改革已初见成效,但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阻碍因素,主要表现在。

1.现行学校教育存在缺陷。一方面,教学模式单一,教育体制不灵活。另一方面,应试教育仍占主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新课程改革,导致历史教学很难挣脱“填鸭”式教育的套路,抑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对新课程认识有待统一。目前,不少历史教师对此缺乏理性思考,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认识还有待统一。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即是“以学生为中心”。

三、历史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误区

(一)课堂上教学形式多样,华而不实。如课堂讨论、组织辨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等,但大都不注意从教学需要出发,只追求课堂形式上的活泼多样,结果常导致活动内容简单,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二)过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疏于引导。历史新课程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学生在热烈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因受其自身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制约,对很多问题的解释都不够客观,观点也往往有失偏颇。

四、历史新课程务实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历史新课程改革理念,及时转换角色

1.由灌输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中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突出强调发展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因此,历史教师须改变其以往“灌输者”的角色。2.由课程阐述者转变为开发利用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充当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但在历史新课程教育中,历史教师还须通过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参观等多种渠道,开发利用多种资源,如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3.由知识的“搬运工”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搬运工”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要求历史教师增强研究意识,不断审视教学活动,对教学行为加以研究、反思与改进.

(二)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养

1.历史教师需强化学习观念,丰富专业知识。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必须及时更新:①在不断强化和更新专业知识时,也应广泛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形成以历史专业为主的跨学科专业知识体系;②转变获取历史专业知识的方式,变被动接受为多途径的自主吸取。

2.强化教师创新意识。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上,历史教师应通过创新教学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将学习资料生动形象化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导其发现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手段上,通过多媒体网络环境,给学生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的情境感受和跨越时空的丰富的信息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三)注重差异教育,构建和谐课堂

1.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并不等于盲目地顺从学生的意志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起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但这绝不等于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为所欲为,教师不可无条件顺从学生的意志,纵容错误,对原则性问题必须按原则处理。

2.关注学生个性的多变性特点,不可忽视“双基”教育

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的个性具有可变性和可塑性,教师应关注其个性发展方向,并根据其个性特点进行正确引导,通过塑造世界观培养学生的个性。

历史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以往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并非不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双基”教育仍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保障,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

总之,新课程改革赋于历史教师更崇高的使命,为达到教育的现实功能,尊重教育规律和个体因素,将各方面有机结合,才能走出误区,实现新课改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4]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任长松.走向新课程.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